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第1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省供销社从*年试点起步,引进现代超市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在整合县域资源的基础上,在全系统开办连锁超市,建设覆盖乡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流通服务网络。基本运行模式是:以供销社主导的公司为核心运作,由基层供销社广泛参与,整合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全省已有80多个县(市、区)已建成和正在推进覆盖乡村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探索中,供销社经营方式实现了四大突破。

一是改变沿袭了几十年的农资经营方式,以专用肥、专用药的生产经营为主体,构建融入并服务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新型农资网络。

二是致力于突破现有农产品经营格局,从标准化生产入手,建设融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农产品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由此使供销社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供应商,实现建立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目标。

三是突破单一商品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搭建为农民生活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中心立足于农民的物质生活,以现代商品经营方式为基础,整合带动各类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社区生活的载体。目前,全省已有70多个县(市、区)完成试点任务,相继进入重点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行列。

四是突破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建立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的两个重要切入点:立足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经营服务和立足于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资金互助机制的信用合作及融资服务。由此,供销社建立起两个经营服务体系: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已有26个县(市、区)供销社,围绕覆盖面广、增值空间大和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从自建标准化示范园开始,成功启动了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有30个县(市、区)供销社启动了信用合作及融资服务试点工作。

第2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民生 农村社区 管理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要求“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将“社区管理”的概念引入农村,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积极有益探索。因此,完善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点课题。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三农”格局的快速变革,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民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日益要求多渠道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家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越加要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实现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阶层分化、诉求多元、社会流动和信息流通加速,权利意识觉醒,使得农村维稳形势日趋复杂,农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由于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长期受城乡二元化的影响,公共服务资源偏向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社会建设滞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农村社会改革的新型农村管理和服务形式由此顺应而生。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是深化村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党的十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见,要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和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而言,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凝聚力和认同感。农村社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采用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市场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其特点包括:管理主体多元化。即在公共管理事务中不仅包括政府,还应包括非盈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私人机构和个人等。其中,政府是多元化主体的核心,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服务及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即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管治行政,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公共行政体系内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的引介。即政府可采用合同外包、竞争性招标、凭单制等方式,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采用授权或分权的管理方式,打破公共部门的本位主义,建构网络型组织;采纳企业中常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强调绩效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其实,党的十报告中也蕴含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并为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例如,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部分提出的,“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在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出的,“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可见,从党的十报告精神、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农村社区的内涵可以看出,农村社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乡村民主建设实践的创造性结合,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农村社区管理的探索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发展上各地的农村社区管理实践差距较大。从管辖的区域范围上划分,目前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可初步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模式。其中,“一村一社区”是指将村委会与农村社区合二为一,即一个村委会就是农村社区;“一村多社区”是指在一个村委会内设置多个社区;“多村一社区”指在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域临近的村中,选出一个中心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涵盖附近几个村,非中心村的村民到中心村接受服务。从国家、市场、社会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民间组织型”、“政府、社区互助型”、“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五种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通过服务下乡使其在农村社区管理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山东诸城和胶南即是采用“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主导型”是指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农村社区管理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山东胶南北高家庄即是以珠光科技集团为依托,发展“企业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民间组织型”是指以民间力量自主管理为主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湖北秭归杨林桥村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互助型”是指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模式。江苏太仓市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是指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出社会的协作力量,形成无缝隙管理和服务的农村社区模式。重庆市永川区即是推行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农村社区有效管理实现机制探索

(一)健全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相对广大,对于农村社区的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应根据当地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的作用机制不同,选择不同路径的农村社区管理方式,更好的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具体而言,如果农村当地地域较小、人口比较密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区域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地方,应采用“政府主导”路径。在采用“政府主导”路径的模式下,必须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包括:农业、教育、公安、文化、卫生等),集中各自资源主动将服务延伸到农村,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另外,可以借助共青团、妇联、媒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成果,引导农村社区管理走向党政组织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如果农村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存在一些国家、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并且企业自身已经具有相当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采取企业、政府、村委共建农村社区的路径。在采用“共建”路径的模式下,政府应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正确引导”,通过各种税收减免和项目支持鼓励企业大力对各种公共服务进行投入,大幅提升企业所在地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以企带村 、村企合一”的管理思想,引导企业与社区融为一体,社区居民即企业员工、社区文化即企业文化,让企业清楚的认识社区的明天就是企业的明天,社区居民的未来就是企业的未来,以此调动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公共服务。

(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根据农村居民最核心、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以实际资源为基础,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轻重缓急事项,把直接改善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作为目前工作的重心。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服务项目推向农村。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完善各种便民的服务站、卫生站、文体中心、超市等配套设施,同时设置各种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使得农村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社区居民看病、购物、文体休闲困难的现状。

(三)建立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

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多元化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一方面,明确公共财政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专项支出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明确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对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保障范围,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积极调动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开展村企结对、村校结对,采用合同外包、凭单制等方式,将市场竞争引入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中,以此获得更多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建设和发展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

(四)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监督机制

任何一种良好的管理体系,必须依附于完善的治理监督机制,治理监督机制的实质就在于体系中各主体的权、责、利的分配和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实现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行。结合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监督问题,首先就是尽快完善农村社区内各种规章制度,如社区居民大会制度、各类工作专项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等,将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约束和规范农村社区各部门及社区居民的行为,保证农村社区建设有序进行。其次,实现信息公开,设立专门的农村社区信息公开栏或网站,将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类信息(包括: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等)迅速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暗箱操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内部耗损。要建立起农村社区各管理主体广泛参与为基础的规范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五)推动农村社区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

农村社区管理,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高的农村社区管理队伍,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管理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居民对社区构建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所以,必须将农村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推动农村社区管理的重点工作来实施。首先,必须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岗位来工作,并保障其工作的自主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完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体系,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通过升迁和奖励渠道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农村社区服务。最后,各级党校可针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工作中的技能需求,结合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定期对农村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传授一些管理中实用性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力.中国将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J].村委主任,2010(12)

2.胡维维,吴晓燕.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J].新疆财经,2011(1)

3.晏国政,王圣志.农村治理新局[J].望,2011(10)

4.曲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5.仇丽萍.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理论学习,2011(1)

第3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一、继续抓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规划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已建成运营的6处社区服务中心,继续搞好总投资1300万元、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的下营高标准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开工新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大型日用品超市和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的500吨海产品冷藏库,争取2014年8月底前建成投入运营。年内,供销社建设运营的社区服务中心达到7处以上,逐步构筑起初具规模、配套完善的农村社区经营服务体系。

二、积极探索农产品服务体系建设。年内,棉花良种棉繁育标准化基地达到8000亩,年繁育销售棉花良种120万斤;玉米良种推广供应量达到100万斤,覆盖7个镇(街)以上。同时,以组建成立的棉花专业合作社和棉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为突破口,从良种供应、机械播种、配方施肥、农药喷洒、机械采摘等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大田农作物托管服务工作,力争使“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园”推广面积达到10000亩;棉花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213户,棉花种植面积60000亩;棉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50户,托管面积6000亩。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投入,规范服务机制和整合农机资源,逐步向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延伸,改建和新建为农服务中心3处以上,形成以棉花、玉米、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的大田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体系,真正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创供销社工作新局面。

三、加大农资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久源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拓展直营和连锁网络,扩大市场覆盖率和直供到户率。与保罗蒂姆汉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合作,搞好大姜、土豆等生物菌肥的推广应用示范工作。年供应销售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5万吨以上,力争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同时,与农业部门合作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四、规范和拓展日用品经营服务体系。发挥兴合供销直营超市示范店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新建、改造、改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城乡结合、上下贯通的县、乡、村三级日用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年内,兴合供销超市公司直营超市达到7处以上,加盟连锁店12处以上,全系统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突破3亿元。

五、积极推进合作经济体系建设。以市供销联社为主导,以基层供销社为载体,年内注册成立农机、玉米、海水养殖、大姜等专业合作社。

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加快推进市银山棉花加工有限公司招商的汽车销售项目,在完备土地手续的前提下,尽快开工建设。

七、全力做好稳定工作。从抓源头、抓苗头入手,立足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全力做好系统内的稳定工作,特别是涉军人员的稳定工作,防止群体性、重大上访事件发生。

第4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稳定石”和“调节器”。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实现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全岛开放开发的支撑。为了加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推平潭“后大桥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根据政协工作安排,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一是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深入。我县低保制度从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至2009年4月底止,工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有7489户、16622人,全额低保的对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发放低保金111.105万元,人均月补差51.56元,全额补助对象人月均100元。城镇低保从1998年试行以来,低保对象已扩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标准单人户为155元,多人户为145元。月发放低保金12.998万元,人均月补差70.99元。二是各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我县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建立实施了多项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卓有成效,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家庭医疗救助标准,将农村低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50%,五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社会救助不断推进,落实了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二)以维持温饱水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险逐步完善。截止2009年4月,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852家,在职缴费职工9999人,退休职工5432人,养老基金收入944万元,支出168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万元,基金支出26.47万元,历年滚存节余161.9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万元,历年滚存节余208.2万元。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273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500.87万元,支出274.78万元,居民医保参保人员28638人,累计节余540.78万元。机关社保共有投保单位290个,在职参保人员7262人、离退休人员3235人,实现基金收入312809万元,历年滚存节余4594.61万元。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新农合工作运行平稳。

(三)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稳步推进。一是切实落实五保供养。将全县2541名五保供养对象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切实加强老龄工作,进一步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二是加快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慈善援助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光彩事业,逐步规范捐赠行为,积极做好儿童援助中心、养老院的前期工作。三是全面落实优抚抚恤新机制。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了“一免三减”的优惠政策。

二、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尚有空间,统筹基金征收不足。由于进城务工、自由职业人员不断变化,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导致部分企业和群众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逐年增加,而我县医保基金仍按几年前的最低标准征收,造成医保基金征收不足,面临较大的赤字压力。

二是参保单位漏报、瞒报、少报工资金额现象仍然存在。由于稽查力度不大,而被查单位普遍存在抵触情绪,稽查工作难以到位。

三是养老金倒挂现象较为严重。以我县参保的差额拨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例,共有该类单位85个,倒挂30个,倒挂面达35%。

四是劳动关系不稳定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劳动关系、工伤认定、拖欠工资等引起的劳动纠纷呈上升趋势,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隐患。

五是城乡低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难,动态管理难度大。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实工作非常困难,尤其是隐性收入的核实更是难以入手。在入户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能如实提供实际、隐性收入情况,给审批工作和补差标准的确定带来困难。2、低保金发放时间持续较长。个别乡镇的低保金财政部门一般在次月才能拨入民政部门的帐户,民政部门拨到各乡镇约需一周时间,各乡镇将保障金全部发放到低保户手中也需要一定时间,削弱了低保金保障功能。

六是工作力量薄弱,人员编制过少。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部门专职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普遍偏少,多数依托于村委会和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定编3至5人,在编人员只有1人,抽调人员1人,却要负责对全县近千户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疲于应付。乡镇没有固定从事社会保障工作人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七是工作经费不足且缺少必要的装备。近年来,社会保障工作日显重要,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相关工作经费却严重不足,装备较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加快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要坚持“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的原则。当前的重点,在于积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研究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着力解决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和转移接续问题。第二,要坚持“低门槛进入,分标准享受”的原则。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的缴费能力,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要考虑“政府出得起、集体补得起、个人交得起”,也要考虑保障制度自身的良性运转,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第三,要坚持“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在制度设计中,破除城乡户籍限制和职工身份限制,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

(二)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

——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第一,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是要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将破产、改制集体企业职工、失业人员、无就业能力的城镇居民以及农民变市民人群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重点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并积极探索灾民变市民、农村五保户变市民、农村退役士兵变市民机制。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未参保超龄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三是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发挥农保养老的作用,最终减少农村低保人数。在缴费方式上,可设计多种方式供农民选择,如按月按年缴费,一次性缴费,或丰年多缴、欠年少缴、灾年不缴等。逐步推行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制度,对男满60岁、女满55岁的农民,建议每月由财政给予一定的社会养老补贴。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换社保的新机制,鼓励农民自愿交出土地使用权,把土地使用权让给村集体用于开发,其收入首先用于给出让土地的农民提供终身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第二,加快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一是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扩面以新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并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完善医疗保险用药管理和诊疗项目管理办法,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二是深化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争取把目前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没有覆盖的城关居民纳入医保体制。三是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大病统筹,兼顾门诊”的原则,逐步扩大慢性病补偿种类,提高慢性病门诊治疗报销标准;适当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残疾家庭成员住院费报销比例;取消特殊群体(五保户、特困户、优抚对象)在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门槛费。

第三,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规范工伤医疗服务,加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积极推行工伤医疗协议管理,进一步加大建筑、化工、危险品等高危行业工伤保险强制执行力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生育保险制度建设,使女职工生育权利得到保障。

第四,研究解决社保体系中的难点问题。一是逐步做实个人帐户。针对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和个人帐户透支问题,深入研究养老金隐形债务分类偿还问题,积极探索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并对个人账户的管理和运作实行全面和全过程的外部监管。二是统一同类企事业单位社保缴费基数和比例。实行同类企业按照统一的缴费工资基数和规定的费率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核定递增的缴费工资基数。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一,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城乡居民低保制度。要注重推行分类施保,并将低保制度与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和促进就业的政策相结合,使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援助。二是拓宽农村低保覆盖面。重点保障孤老残幼、贫困家庭、贫困人口。三是保证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要进一步完善低保评议、动态管理和督查制度,积极推行社区低保听证制度,强化监督,真正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第二,不断完善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机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群众解决突发性、暂时性困难;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完善教育救助制度,适当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继续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强化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多层次的就业职能培训,实施创业税费减免,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对经济困难的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法律咨询、、刑事辩护等方面提供无偿咨询、适当免费的法律服务。

——不断拓展覆盖城乡的社会福利体系。

一是不断健全社会福利发展机制。牢固树立社会福利社会办的观点,把社会福利作为一项全民化的工程,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民政部门具体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市场化福利服务供给,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惠及外来人员的新格局。

二是努力提高机构福利服务水平。加大公共福利设施投入,加快综合性社会福利院、老年福利院、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保障和服务能力。

三是推进社区福利服务水平。整合现有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社区福利服务中心及其信息平台,链接相应的福利机构,逐步形成功能完整的社区服务网络。全面实施社会养老服务工程,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为着力点,推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方式,实行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医疗、家政、维修、法律咨询、情感慰藉等社区服务。

四是完善公共福利制度建设。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慈善类民间组织,建立慈善组织行业自律机制和评估机制。健全残疾人福利政策,落实残疾人优惠待遇。加快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推进首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城区“双困”家庭和农民变居民的住房问题。

——积极探索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领域。

一是大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尝试建立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并进一步搞好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制度衔接。开展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试点,建立进城就业农民服务中心,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是合理设置社会保障项目。按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合理设置、归并社会保障项目,明确各种社会保障之间互联互动的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间互联互动的制度和部门间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以及资金交流平台。

(三)完善社会保障配套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第一,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法制化。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加大对保障政策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对企业支付工资、签订合同、缴纳社保等情况的监管,及时纠正损害职工利益的违法行为。

第二,努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综合现有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及其运作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大我县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形成以国家办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骨干、社区服务为依托、家庭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同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障服务的信息化,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要根据经济成份多元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实际情况,及时把外来投资企业、新兴行业纳入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三是改革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加大社会保险费清欠催收力度,强制企事业单位为职工“买保险”。四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机制。扩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比重,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宅的质押、流转换保障、换救助的机制。五是充分发挥隧道业、海运业、商贸业等社会各界的力量和优势,吸收更多的捐助资金,培育更加广泛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第四,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各项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能“单兵作战”,而有赖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以及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一是深化户籍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登记制度,消除城乡居民待遇的差别。二是提高统筹城乡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水平,健全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就业失业登记和职业培训。三是深化完善征地制度改革,把握我县开放开发过程的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方向,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标准。四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控制机制,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四)加强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领导

——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合力。

充分发挥由税务、财政、工商、建设、审计、建设、质检、国土资源、安监等部门的作用,协调解决社会保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社会保险欠费企业档案,签订补缴协议书;加大执法,对不履行缴费协议的依法强制执行;加大审计力度,对出口退税的欠费企业,财政从退税中直接划拨到养老基金帐户;欠费企业不能享受扶持政策;工商部门可把企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作为年检的条件;质检、工商、建设、税务和劳动保障相互联动把企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作为评选企业信用等级的条件;对拖欠社会保险的企业,国土资源部门控制用地指标;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积极开展代表、委员调研视察等活动。通过整合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顺利开展。

发挥工作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纳入乡镇、村居工作的考核范围。县直有关部门各内部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强化社会保障意识,使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知识深入人心。

加大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向各单位免费赠阅劳动保障信息、举办法规政策培训班、送法进企业、设置宣传站、开展定期和定事(主题)相结合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各界了解政策,引导企业经营者关心支持劳动保障事业,引导职工合理表达诉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加强舆论监督。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督,对于违法乱纪、侵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企业和个人,适当予以曝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社会保障工作奖惩机制。对社会保障工作做得不好的企业及企业家,实行评先树优一票否决,使按时足额缴纳各项保险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行社会保险预警制度。对于欠缴社会保险达到警戒线(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企业,进行警告,规定缴费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缴纳的,作为重点的执法对象,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督促其及时缴纳社会保险。

第5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一、加大城市和谐社区创建及管理服务力度

一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全区26个城市社区(不包括三个大工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全面完成,总办公服务用房33064平方,平均面积达到1272平方米。以此为基础,区市民服务中心、街道(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构架基本形成。

二是以“六事工作法”推进“微民生工程”实施。广泛推行以“群众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高效办事、定期评事、公开告事”为主要内容的“六事工作法”,并以此为标准,将民生服务项目触角延伸至居民微观需求层面,推广居民和好屋、残疾人日托中心等多种服务模式,建立“一站式”代办服务机制,基本实现“十分钟社区服务圈”;

三是深入开展“一社一品”创建活动。各社区根据各自特色和工作重点,“量身定做”,谋求发展,涌现出了总浦桥孝道型社区、西门爱心服务型社区等众多品牌社区,许多社区还创立了体现自己文化特色的LOGO;

四是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动态管理工作。在26个市和谐示范社区调查考评中,群众满意度平均得分94.09分,社区服务管理平均得分93.69分。

二、继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机制。

一是积极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全区60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共投入资金787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社区服务中心6.94万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1156平方米。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统一实施了公共服务全程化和“一站式”办理模式,不断推进81890向农村社区延伸,确保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公共服务。编制完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并先行印发到光明、九龙湖等7个村。

二是逐步优化基层治理机制。积极推行澥浦“两票一会”制度和蛟川的“168工作法”,坚持村务信息传统公开与电视公开“双及时、双到位”,全区60个村村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是建立村干部考核培训长效机制。完善村干部考核制度、加强竞职承诺监督。深入推动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工作,及时开展“回头看”活动,努力形成“对象广泛、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方式多样”的村委会干部培训长效机制。

四是强化引领带动作用。以光明、曙光、棉丰、石塘下四个市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为典型,撰写调研报告并汇编成册分发全区各村。目前,全区行政村全部达到了规范化创建标准,其中1个街道、1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创建单位。

三、大力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孵化培育”能力。建立了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建立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工作站三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孵化平台实现“以社育社”,目前,全区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52家,基层社会组织929家,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广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组织体系,并培育出“草根能人工作室”等一批品牌社会组织。

二是推进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起草完成《市区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行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等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在去年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登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尝试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工作。

三是拓展政社合作空间。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民生,今年共向社会组织投入扶持资金近97万元,实施了62个社区服务项目,内容涵盖安老扶弱、助残养孤、社会融洽、公益服务、文化体育等方面,有效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激发了社会自治活力。

四是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今年对全区民办幼儿园(学校)进行评估,促进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成了社会组织党建及专用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及年检工作。出刊社会组织促进会工作通讯《社会组织》。

四、全面提升社会专项事务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流浪乞讨人员“一站式”关爱救助体系建设。以区救助管理站为依托,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甄别、救助、救治、返乡、安置等方面的救助力度,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一站式”关爱救助体系建设。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谁发现,谁报告”的原则,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后,迅速与区救助管理站联系,并及时提供必要的食品、御寒衣物。区救助管理站负责对其实施分类救助,原籍地址确切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为他们提供返乡车(船)凭证,或通知其家属或当地组织接回;对地址查实暂有困难的,在站内实行临时救助;对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无家可归人员,则就近安置在福利院等相关机构。今我区已累计施救流浪乞讨人员78人次,支出流浪乞讨救助金81万元。其中,返乡救助62人次,医疗救助30人次,临时安置16人次,获得身份甄别及衣食救助率达100%,确保了区域范围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二是深入推动殡葬改革,殡葬惠民落到实处。加大殡葬惠民力度,今年起遗体接运、火化、购买生态葬等多个殡仪基本服务项目由政府买单,并于4月起实现普通骨灰盒普惠,全年惠及1466人减免费用142.92万元。积极倡导“绿色殡葬”,全区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全年投入绿化资金29.19万元,经营性公墓绿化苗木25191余株,墓区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较好的完成了清明祭扫任务,上山祭扫15万余人次,无发生安全事故;

第6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一是突出一个重点:民政项目工程建设是明年工作的重点,主要完成xx革命烈士陵园、黄埠敬老院等农村敬老院、县综合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四季春森林银龄公馆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以项目建设促进民政工作上台阶,以项目建设提升民政工作上水平。

二是推进两项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建设好一到两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示范性综合社区服务机构,谋划启动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和幸福院建设项目。

三是强化三重保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体系,织就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四是创新四项工作。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明年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创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一要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争创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二要努力向上争取城乡低保扩面,力争达到5%以上的低保保障面。三要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监测,搞好救灾物资贮备,建立灾害预警制度,做好灾害隐患调查,坚持灾情值班制度,特别是坚持重大灾情24小时值班制度。

2、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一要指导好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以此为机遇,把能人、强人和群众信任的人选进村(居)委会班子,配齐配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领导班子。二要指导帮助村(居)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充分有效地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三要保护群众民利,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四要继续推进和谐村(居)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3、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我县现有各类社会组织近百家,在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一要通过加强登记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二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落实有关优惠措施,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三要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帮助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通过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其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

第7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设模式 总分馆体系 农村、社区图书馆 普遍均等

[分类号]G258.2

1 前言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着如下的问题:宏观层面,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没有得到改造之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仍然遵循着“一级政府建设与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分灶吃饭、分级管理的建设模式。在旧的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之前,公共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土通过认真的深入剖析得出如下结论:“总分馆建设归根到底是一个制度问题,而不是职业问题,仅仅通过行业合作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总分馆体系。”从中观与微观层面上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经济、行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图书馆面对的现实不一样,起点与基础不一样,因此具体做法也不可能一致。要求各地全部推广或采用某一种建设模式,不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通过归纳与升华发达国家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探索与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大力协作的、争取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模式,积极、合理、稳步地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才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未来的走向。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2.1 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

2.1.1 总分馆体系研究现状在实施“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总分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相应地也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公共图书馆界通过对各地构建总分馆体系的具体实践进行提炼与梳理,归纳形成如下的若干模式: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全委托模式、自上而下半委托模式。它们的共同点是绝大多数地区都是通过中心图书馆和基层政府之间的协商并形成协议,据此赋予中心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基层图书馆的权力。近年来,我国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模式大都是建立在如上所述委托关系基础之上的模式。这些模式针对现有体制和技术进行创新,从组织结构、服务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为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也向全社会展现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蓝图。由于历史原因与客观条件所限,不同地区所创新的模式虽各有优势,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或是过分依赖政府在总分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偏重强制性制度变迁,视政府支持为解决一切问题的良丹妙药;或是片面强调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企图凭行业之力,以行业合作代替政府主导,以行业创新代替制度变迁与创新,以行业行为代替政府行为。

2.1.2 建设思路将佛山禅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所创立的联合共建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总分馆体系普及到其他地区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实际意义:①办馆理念的创新,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合作的办馆模式;②管理方式的创新,开拓了区域性的总分馆制模式,实现了人、财、物的集中调配和管理,所有权与管理权达到高度统一;③服务内容的创新,较好地融合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分馆建设与镇街产业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社区公共图书馆。佛山禅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已经得到专家、媒体较高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于良芝老师就指出:“禅城区公共图书馆创造了我国唯一的纯粹意义总分馆体系,在很多问题上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界‘第一个吃螃蟹者’”。

2.1.3 构建模式初探

・建设主体。公共图书馆界已经根据国情提出_r在我国构建总分馆体系的明确思路,就是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主体部分或全部上移。建设主体的层级上移,有助于解决哪一级政府作为建设主体更有效的问题。具体思路如下:将大城市(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的区政府界定为全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中等城市的市政府(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界定为整个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县级政府界定为全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建设主体亦可以多级委托:即将中央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省政府、指定为上述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由它们与所在地区县政府一起构成总分馆的建设主体。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有赖于政府来提供,政府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但政府不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唯一建设主体。按照现代公共学的观点,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应该是一系列来自于政府而又不局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比如非赢利组织、私人组织等第三方力量。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鼓励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与更大范围的民问力量参与到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主体中来,逐步形成多元建设主体参与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此方面就探索了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意义。联合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体现了政府主导、图书馆界职业创新、社会力量支持等多种力量的作用,其建设动力与经费来源多样化,既有政府主导,又有自我驱动,还有街道、社区、企业、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几种力量汇聚在一起,相互融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体制。总分馆实行中心馆业务管理体制,由管理主体根据规划在公共图书馆中选定中心图书馆:指定上述区域边界内实力最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为分馆;将总分馆体系的全部建设经费和人员指标交给总馆统一支配,赋予总馆对体系内所有图书馆统一行使财务、人事和业务管理的权利。例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为目前我国唯一纯粹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样板,即以总馆的管理主体与建设主体同一性为基础,统一经费、统一管理、统一业务的总分馆。办馆条件均由区政府提供,分馆是总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财、物完全由总馆掌控,总馆分馆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人员。总馆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总馆在建设所有的分馆时,要求控制分馆的人事管理权,并把它作为签订协议的基础。例如嘉兴、苏州图书馆建设分馆时,就争取到人事管理权。

・经费。经费由总馆统一支配,统一财物管理。地方政府将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工作预算,实行经费单列,专款专用。政府将预算经费全部划拨给总馆,由总馆将资金再分配给分馆,分馆运行成本完全纳入总馆成本。总馆在积极争取政府加大资源保障的同时,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建设。例如禅城区图书馆实行主分馆制,多方投资、统一管理。多方投资是指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导,街道和社区财政参与,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投入。

・设置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改变过去那利依行政区划布局的传统做法,根据国际公共图书馆通行的布局标准,结合本地区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布局,同时综合考虑读者的方便程度、管理的简便程度、技术的支持程度以及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性,考虑流动图书馆与定分馆、服务点的互补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的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分馆的数量与选址。例如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就根据城区人口分布状况、各街道(镇)产业特点,建立了一批布局合理、深入社区、贴近市民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群。

・服务内容与标准。服务标准、内容统一。总馆与分馆制订并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保证总分馆服务质量相同。总馆的其他服务,如读者咨询、讲座、培训等,也必须延伸至分馆。总分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甚至开展图书馆形象建设,从地缘、人文、理念、服务与视觉等5个识别强化维度设计了图书馆的统一标识,以树立起联合图书馆的鲜明形象与服务品牌。

・服务方式。通借通还。总分馆体系采用统一的证件,文献资源实行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全部共享。例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的各成员馆之间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实行“一卡通”,通借通还、资源共享。

・系统平台。统一管理系统。分馆与总馆之间采用专用网络相连接,总馆与分馆所有业务纳入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东莞市图书馆所创立的集群图书馆模式就是突出了技术统领的模式,即通过开发统一的图书馆集群管理平台实现了辖区内各图书馆技术平台的统一,从而为各图书馆业务的标准、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权。总分馆建设要突破狭隘的产权观念,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文献流动到哪里,使用权就流动到哪里,但文献产权不变,分馆的文献产权归总馆,其他设备、场地资产权归当地政府。例如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馆舍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企业的,甚至可以是个人的,但管理权统一归属主馆。

2.2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

农村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防的重点,它们所提供的服务覆盖了近90%的全国人口。因此,只有实现了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

2.2.1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 目前,各地在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与社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没,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成效显著,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嘉兴图书馆与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

以嘉兴模式为代表的总分馆体系代表了我国社区与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嘉兴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探索了一条在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指导下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道路。其目标是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管理运营城乡一体化,资源流通城乡一体化,服务享有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嘉兴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三级投入、集中管理、整体规划。“三级投入”保证了经费投入,实现了保障的多元化;“集中管理”保证了业务开展的专业性;“整体规划”包括分馆的布点设计、对分馆的“样式”进行设计和对分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设计。

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百姓书社”有三个特点:通过对本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的调研,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一种富有实效的服务模式;将区图书馆的公共资源与乡村志愿者提供的场地与管理结合,投入少、见效快;不涉及体制与资产的流动,具备较高灵活性。“百姓书社”是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服务模式,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创立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自我管理、广泛参与、自我享受的社区图书馆经济可行的建设之路。

2.2.2 建设思路 由省级政府或中央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委托省级图书馆并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开展服务,建设要与现有的分馆、社区服务点、企事业单位服务点、科研机构图书馆室、流动图书车的建设结合起来,特别要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成果。比如可以在上述两处安放书架,充当社区、村图书室。第二阶段,要有步骤、有计划推动欠发达县流动图书馆的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社区与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最终目标是希望分馆与服务点成为欠发达地区村、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孵化器,带动该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2.2.3 构建模式

・建设主体。农村、社区图书馆位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末梢,因此,从理论而言农村、社区图书馆并不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设置主体与建设主体。在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十分发达、第三方组织发育迟缓的现实国情之下,比较现实的做法是采取多级委托的方法,将中央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省馆指定为上述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由它们与所在地区县政府一起构成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建设主体的适度上移,为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明确了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治理主体,固定了适当级别政府的建设责任,最终为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嘉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三级投入,集中管理”的体制,适应了现行的行政与财政体制,体现了各级政府都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适应了总分馆制对人财物集中管理、管理层级适当上移的要求,符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为乡镇分馆建设提供了体制保证。

・经费。省级政府将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工作预算,实行经费单列,专款专用。省政府将预算经费全部划拨给省图书馆,由省图书馆将资金再分配给基层图书馆。在条件成熟时,各省将启动类似广东流动图书馆的体系建设,按具体情况逐渐在欠发达市县建立流动分馆,并为分馆配备相应的发展资源,包括启动资金、启动馆藏、每半年更新一次的图书、省级图书馆订购的全部数字化资源以至地方政府配套的年度购书经费与人员经费。

・人员。分馆工作人员隶属于所依托的基层政府,但专职服务于分馆与流动服务点,中心馆对基层馆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中心馆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同时,可以考虑吸引广大群众等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来。例如“百姓书社”创造出崭新的人员管理模式,“百姓书社”的管理者大都是志愿者身份,他们不计任何报酬,但工作十分尽职,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努力,图书馆服务在嘉定百姓中深入人心。

・分馆的规划布局。按照公共图书馆行业通行的服务范围与服务人口相结合的标准进行社区与农村分馆布局,在县政府所在地设置总馆和若干城区分馆,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非中心镇、大的行政村、一组相互毗邻的行政村之间设置农村分馆,在其他较小的社区或较偏远的地区设置流动服务站或集体借阅点。

2.2.4 运行模式 由省级图书馆作为村、社区图书馆项目的实施者,与其所建立的分馆、服务点之间建立起自上而下委托关系为特征的总分馆体系。省馆与分馆所在地的基层政府或组织分担建设责任,后者保证分馆的场地、房屋与其他设施,基层馆保证人员与开放时间、服务内容。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由省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为分馆配备资源,开展人员培训,同时指导与协调读者服务工作;社区、农村馆保证读者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总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

分馆的文献产权归总馆,其他设备、场地资产权归当地政府。分馆工作人员隶属于县图书馆,但业务接受省图书馆的业务管理。

第8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在构造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也逐年提高。社区教育的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表征之一。开放大学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实践,从全局出发制定社区教育发展战略,就是贴近社会实际,全方位为社会成员服务。在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开放大学的实践进程中,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实现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积极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民众服务,成为开放大学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最有效途径。

(一)延伸了开放大学的办学触角

建设开放大学是社会发展对电大的急切期盼,也是电大系统自身发展转型的迫切需要。有了社区教育这一平台,与政府、企业、社团的合作经常化,我们就可以把触角伸到城乡、社区,伸到部门、企业。通过深入城乡大力开展社区教育,使之成为电大的重要生源地,极大地延伸了开放大学的办学触角。

(二)拓展了开放大学办学空间

电大与社区教育共赢共享,是电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职能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开放大学系统优势的充分发挥,各类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借助社区教育网络,建立各类培训基地,借助合作优势,拓展培训项目,有效扩展了开放大学的办学空间。

(三)借助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开放大学的科研层次

进行电大与社区教育共赢共享研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工作互融互通,开放教育与远程学习协调一致;社区教育机构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点、热点问题,用课题的形式对它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实践创新;不断开发社区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坚持以理论、科研来指导、带动社区教育。

(四)借助社区教育可以锻炼干部队伍

在谋划内蒙古城乡社区大学的实体化运作中,为全区社区教育长远发展寻找支撑,为教育主管部门承接技术外包服务,为全社会开展终身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造就一批积极投身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志愿者。

(五)借助社区教育提升开放大学的影响力

以社区教育工作拓展开放大学的新思路,以开放的思维积极服务社会,让每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都能在自由学习中完善自我;为全民学习构筑平台,为终身教育提供支持,以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声誉,开拓进取、发挥开放大学的系统优势和发展特色,开放大学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内蒙古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社区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国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与模式。”的总体目标,《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明了具体要求:“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发展开放的,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这为自治区社区教育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自治区各地通过不断整合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服务资源,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工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2012年,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师资、办学、现代化远程服务网络、信息系统等优势,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体校巷社区、玉泉区小西街社区、赛罕区富兴社区分别设立了社区学习中心,为每个社区配备电脑和桌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网上学习、信息浏览等服务,并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了老年人电脑班、老年人书画班、老年人健身舞蹈班、少儿心理咨询讲座等居民喜闻乐见的学习培训课程,充分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2010年,包头市委组织部、民政局、人社局、公务员局共同主办,包头市广播电视大学承办,在全市普遍开展了社区专职干部大专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01名社区专职干部顺利完成了3年学业,取得了大专学历。2014年经包头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包头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包头市教育局联合在昆区乌兰社区、青山区保利社区开展了社区教育试点工作,目前已进入方案制定阶段。2003年,呼伦贝尔市正式挂牌成立了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与呼伦贝尔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9年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正式独立设置机构,是隶属呼伦贝尔市委老干部局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也成为全自治区首家盟市级独立的老年大学。学校开设了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古筝、计算机、戏曲、电子琴、电钢琴共九个专业,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面向社会广泛招生,现已累计招生3000余人,深受居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内蒙古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蒙古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社区教育在内蒙古还没有明确对应的管理部门,在涉及社区教育相关工作的协作单位中,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社区教育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还处在空白阶段,以至于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统筹性,而以临时性工作为主;内蒙古申报国家级的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社区教育实验基地也很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统筹不力的问题。

2.内蒙古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和管理没有统一的平台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存量不少,但存在相关部门和地区各自为政、缺乏共享、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体现地区鲜明特色、满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资源也尚需整合。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分享,离不开一个专业性、开放性的信息化平台,目前内蒙古没有统一的终身学习网或社区教育网,没有社区教育的统筹管理机构和部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以及合理配置无法落实,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

3.内蒙古电大系统社区教育工作参与度不高

从近几年内蒙古的情况看,自治区政府对各盟市社区建设的投入不少,社区的硬件建设是到位的,但在软件建设上与全国先进省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社区教育方面的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我区的社区教育工作总体上看属刚刚起步,尚未建立统领全区的社区教育体系,相关研究和探索都缺乏系统地指导和部署,各盟市电大参与地区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当地社区教育对电大系统的依存度也比较低。

三、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中参与社区教育的发展对策

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电大系统教育资源及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基本上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开展社区教育的办学模式,整个电大系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做好相关服务的势头非常强劲。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社区教育有着其他高校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开放式的办学优势。按照社会成员需求导向,积极推进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开放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手抓,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开办内容丰富的服务,实现了教育服务全民化、社会化。二是覆盖城乡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优势。重视远程教育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采用网络在线平台、网页、课件、流媒体、光盘等教学载体,通过网络自主选学、远程教学、面授辅导等方式开展各类教学与培训,实现了教育服务便捷化、高效化。三是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优势。主动适应社会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成员终生学习需求,充分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以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手段,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极大地满足了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遍及城乡的办学系统,从中央电大到省级电大,再到地市级电大分校和县级电大工作站(或分校),电大以其系统办学优势,成为了世界瞩目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系统,把现代教育的网络覆盖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各个社区。在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大遍及城乡的办学系统、先进的远程教育技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可以达到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广的经济效果。

(一)服务地方政府积极搭建内蒙古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落实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社区教育发展目标,贯彻国务院《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统筹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进程中,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规划领导下,在自治区教育厅、民政厅的直接指导下,依托全区电大系统办学网络和资源条件,建立符合实际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二)明确内蒙古城乡社区大学的职能和运行保障机制

1.内蒙古电大设立内蒙古城乡社区大学

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的支持下,内蒙古电大加挂“内蒙古城乡社区大学”的牌子,成为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机构,承担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主要职责是开展全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建设、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包括:对盟市级社区学院进行工作协调、业务指导、服务;对社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对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对网络平台和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建设和共享;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以此为抓手,推动内蒙古电大向内蒙古开放大学的顺利转型。

2.盟市级电大设立社区学院

依托盟市电大或职业技术学院为社区教育提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学习场所。其职责是为街道上的社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具体有: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学习资源进行建设;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3.城乡社区街道设立社区学校

为社区提供学习场所和服务,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教学、参与活动;发掘社区内有热情、有精力、有能力的居民加人工作中;做好居民建议的征集。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好内蒙古社区教育网

内蒙古城乡社区大学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总体部署,在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以数字化终身学习为手段,尽快建成“内蒙古社区教育网”,以此为名片展示内蒙古社区教育的良好形象,搭建内蒙古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平台、理论研究与交流平台和决策咨询平台。“内蒙古社区教育网”要服务地区经济建设,与政府当前任务相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活动。

(四)建立适应社区教育的教师及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有效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工作。要以内蒙古城乡社区居民大学为龙头,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管理协调,当地高等学校及专业职业院校师资的整合,形成服务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的教育职能,把社区教育列入社区服务的重要职能,对社区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教育管理及社区教育开展的相应技能,为社区配备服务人员。

(五)抓住机遇开展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以社区为立足点和着眼点建设教育资源,要充分利州社区服务职能,发挥好已有的各类科技文化资源的作用,积极开拓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双M,完善必要的机制、体制,促进各级职能部门和社区间的沟通,让职能部门进社区、让居民进学校,形成社区教育工作的合力,使社区教育资源真正满足居民所需。开阔社区教育的视野,与各省市电大建立社区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在资源共享、教学试验、课程开发等方面广泛交流,实现社区教育成本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第9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范文

一、政府支持,构建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一)找准结合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大量民生投入向农村倾斜,大量公共服务走向农村。如何保障各项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实,对公共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深入总结推广寿光、诸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潍坊市提出了以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为载体,推进农村金融财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大力推进实施农村金融财政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并在安丘市先行试点,探索建立起了“两个融合、三个全部、四个结合”的农村金融财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潍坊模式”。

(二)实行政策引导

潍坊市政府在将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列入2010—2012年20项金融重点工作和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2012年4月份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对参与金融机构3年内新发放的5—10万元农户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等额补贴,并按该利息收入的10%计算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补贴,初步测算3年补贴将达1.4亿元,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加强协调督导

推动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以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任组长,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财政局等18个部门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先后召开现场会、调度会20余次,加强沟通协调,研究工作措施,推动建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进行。

二、金融财政资源有效融合,实现“三个全部”

(一)财政补贴项目全部纳入,扩大服务范围

加强与财政、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组织对全市涉及农民的补贴项目全面摸底调查,并根据涉农银行机构的业务特点、网点布局和设施布放等情况,将各类涉农公共支出、财政补贴资金清理规范,将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资金统筹调剂分配,并全部通过“惠农卡”或“惠农一本通”拨付发放,涉及项目种类20项。

(二)银行机构全部参与,增强服务功能

各银行机构根据业务范围特点制定详细规划、落实措施。涉农银行重点加大设施投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通过在乡镇设立网点、布放离行ATM、发行特色银行卡、开通转账电话和网上银行等方式积极参与。近3年来,县域新增银行机构网点42家,有力支持了建设工作。

(三)金融设施全部覆盖,拓宽服务渠道

按照“行政引导、适度竞争、资源节约”原则,对于人口数量少、经济相对落后的行政村,指定一家金融机构提供助农取款服务;对于人口数量多、经济相对发达的行政村,要求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全部介入,让老百姓自主选择服务好、使用便捷的金融支付工具,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效率。

三、因地制宜,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一)与农村公共服务相结合,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

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及乡镇行政服务大厅,选定一家银行机构作为主服务银行,为农民提供业务咨询、小额取现、转账汇款等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动了金融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诸城市在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金融服务站,建立起了“社区支付网”,实现了社区支付网络全覆盖;安丘市涉农银行机构派驻人员入驻安丘市13个乡镇(街道)行政服务大厅,为农民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

(二)与落实惠农政策相结合,确保惠农补贴便捷发放

引导涉农银行机构依托三农服务站、农村超市、卫生室等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大力布设POS机、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以“惠农一卡通”、“惠农一本通”为载体,为农民领取惠农补贴提供取款、转账、查询等10多项金融服务。惠农补贴资金能够及时足额转到农民账户中,实现农民“不出村、无风险、方便快捷”支取。诸城市着力开展“去折换卡”工作,完成对辖内25万户涉农补贴集中批量开立银行卡。2013年上半年,全市有20多项惠农补贴、21.2亿元惠农资金实现直接支付。

(三)与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根据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的业务特点和需求差异,综合运用多种支付工具,积极拓展支付服务领域。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交易频繁的特点,采取“惠农卡+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模式;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农资及农产品运营各环节的需求,推出支付结算服务“一条龙”服务模式;从大型商贸批发市场客户上下游结算渠道入手,积极推广转账电话、“银行卡+电子银行”等市场类非现金支付工具。

(四)与普及金融知识相结合,引导农民转变支付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