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2-0023-02
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生命,解除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的主要措施,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造成患者脱机困难、住院天数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增加院内感染死亡率。因此,本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我院60例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2007年呼吸科、心外科,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24例,男87例,女37例,年龄45~71岁,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72h的103例,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有60例,占48.8%,其中,女性23例,男性37例。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完全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所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的诊断标准。
1.2 标本采集 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4h内留置胃管,立即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全部病例清洁口腔后采用无菌吸痰管或经纤支镜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培养标本,置于密闭灭菌容器内,立即送检。
2 结果
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培养菌中最多为肺炎克雷白杆菌38例,大肠埃希菌22例,铜绿假单胞杆菌19例,流感嗜血杆菌11例,阴沟肠杆菌10例,鲍氏不动杆菌4例,革兰氏阳性球菌16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肺炎链球菌4例。霉菌14例。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前三位抗菌素的是头孢他啶、哌拉西林舒巴坦及亚胺培南,据药敏分析发现革兰氏阴性病原菌有多重耐药性,肺炎克蕾白杆菌对第三代头孢类有一定的耐药性,但对亚南培南无耐药性。所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9%~70%,病死率为25%~76% [2]。本组资料显示VAP发生率为48.8%,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了解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加强医疗护理质量,防止院内感染发生,是减少VAP的重要措施。
3.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
3.1.1 在医源性因素方面 首先由于侵入性操作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械通气时由于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直接损伤咽喉部,不但削弱气道纤毛清除系统和咳嗽机制,也损伤了气道上皮细胞,增加了细菌的黏附和定植,使呼吸道失去了对病原菌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从而引起炎症反应。经鼻插管易并发鼻窦炎和鼻炎,增加了下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气管插管后,上气道分泌物沿着气管插管外壁在气囊上方形成黏液糊,不断有少量黏液糊通过气囊和器官壁之间的微间隙流向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再加上机械通气时的吸气相正压将支气管分泌物逆行推细支气管和肺部,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
其次医疗器械的污染。由于机械通气使呼吸机管路与患者的呼吸道形成了封闭式环路,因此,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是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直接因素。呼吸机通气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机械通气患者吸入加温、加湿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与机械通气管路和外界环境的温差形成了管道中的冷凝液,冷凝液易受到细菌的污染,冷凝液倒流是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时,雾化喷雾时可产生微小雾粒,如果雾化器内壁清洁消毒不彻底,这些雾粒可成为带菌颗粒,较小的雾粒既可越过呼吸道防御机制直接抵达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氧气表、湿化瓶、输氧管道、呼吸活瓣等如消毒不彻底均可成为致病菌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目前,呼吸机管路的污染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备受大家的关注。
另外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给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吸痰顺序颠倒;吸痰管、气道湿化液被污染;变换、分离管道时冷凝液的逆流;气管切口换药不及时;医护人员手、衣服的污染等都可造成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均是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常发生在最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不足。主要是未能覆盖感染的致病菌,致病菌对抗生素耐药,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给药方案不当,需要联合用药时未联合用药等,都造成了抗感染治疗的延迟[4]。
3.1.2 在患者自身因素方面 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病较多,比如机体营养不良、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再加上昏迷、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造成机体防御功能受损,抵抗力较差,微生态失衡,这些都是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
3.2 积极采取护理对策
3.2.1 要加强病室管理 保持病房内洁净,尽量减少室内人员流动,并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为23~26℃,相对湿度为60%,净化室内空气,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每天两次,每次1h,有效地控制空气污染所造成的交叉感染。其次,要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的消毒应先彻底清洗,尤其是接触患者呼出气体的部分,如加温湿化器、管路、呼气阀等,采用环氧乙烷气体熏蒸消毒的方法较为理想。
3.2.2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必须加强呼吸道的人工湿化。湿化罐内水量要适当,尤其要注意防止水蒸干,通常使吸入气体(气道口气体)温度维持在32℃~35℃之间,为此,湿化器的水温一般应保持在50℃左右。吸入气体的温度过低影响加温、湿化效果,温度过高可引起喉痉挛、出汗、增加呼吸做功,甚至引起气道烫伤。无论何种湿化液都应每12小时更换一次,输液管和头皮针细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3.2.3 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一定做到不洗手不接触患者,严格无菌操作,带好帽子口罩,对所有的医疗器械和物品都要定期消毒,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3.2.4 废弃物处理 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液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因此,集水瓶应放在呼吸管路的最低位,及时排空集水瓶,避免倒流入肺。冷凝液严禁随手乱倒,可到入装有0.2%有效氯消毒液容器中[5],集中处理。
3.2.5 加强基础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处于被动,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处每小时一次,危重患者可以仰卧-左侧卧位45°-仰卧-右侧卧位45°交替,但在变换时注意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随时检查气管插管至门齿的距离,并记录插管外露的长度以及固定情况,避免气管插管移位。在翻身的同时护理人员要扣拍患者的背部,按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间顺序进行,扣拍者手掌呈杯状,用手腕部的力量以增加共振力,每次5~10min,每日数次,以利痰液的排出。
3.2.6 给予社会心理支持 机械通气患者因病情危重、环境紧张等因素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安排家人及密切相关者探视,以满足双方对安全、爱、归属等层面的需求,缓解焦虑、恐惧等心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2 黎敏,吕蓓,黄玉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2):44.
3 李华,李秀,梅苏,等.ICU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41-442.
关键词:代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
代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引发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以及尿崩症等[1],具有病理复杂且并发症较多的临床特征,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代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尤为重要。
1常规护理
代谢性内分泌系统性疾病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按照内科疾病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同时,针对本系统疾病的疾病类型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②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指导患者的休息姿势和卧位方式。若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可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或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较为特殊,可指导患者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防治出现压疮、褥疮等症状[2]。③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类型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标准,并督促患者合理膳食、均衡膳食。④在进行实验标本采集及血样采集时,要向患者介绍采集的过程、方式等内容,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保障样本采集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保障样本的准确性。⑤针对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对其进行卧床指导,并制定相关的护理标准及轮换制度,保障每位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均有护理人员执行。⑥对患者的病房环境及就医环境进行规范化管理,保持病房通风良好,安静整洁,同时,避免强光和强风对患者产生刺激性的影响。⑦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及病种类型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解及健康教育。
2糖尿病护理
①若患者的生活规律性强且患者的身体状况较为良好,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适当的调整运动强度,鼓励患者坚持运动。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应尽量满足患者的喜好。例如,针对老年患者,可尽量选择散步等运动强度小的运动方式,避免对患者的骨骼、关节及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可避免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②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控制,严格控制患者的热量和糖分摄入,并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均衡搭配,补充患者所需的膳食纤维[3]。③对患者进行胰岛素使用护理。?K将胰岛素冷藏,准确抽取适量的胰岛素剂量。?L对患者注射胰岛素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测患者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M定期对患者的体重进行监测,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④针对心情烦躁、不良情绪反应较多的患者,要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①针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对其进行绝对卧床指导,并为每位患者安排相关的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日常治疗和常规护理。②针对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的患者,需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对患者的尿糖及酮体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观测。③针对临床上表现为精神症状的患者,?K要对其进行病情观察,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瞳孔大小、血压计心率等生命体征。?L针对意识障碍患者,要为其床铺加上床挡,并加强对其进行看护。此外,帮助患者定期翻身,避免患者发生压疮或褥疮等卧床并发症,保障患者的皮肤完整。?M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并队患者的口腔及皮肤进行针对性的清洁护理,避免出现治疗后感染等并发症。
4甲状腺功能亢进
①指导患者按时休息,避免患者出现身体疲劳或过度劳累的身体状况,针对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卧床指导。同时,保持患者的病房环境安静整洁,室内温度要与患者自身承受度相适宜。②为患者制定营养合理的膳食计划。多为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的食物,避免为患者摄入高纤维、含碘量多的食物。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易出现出汗量多、心情烦躁的临床症状,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要给予其理解和安慰,保持病房内的室温在20℃左右,减少患者的出汗量。适当的增加患者的饮水量,并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清洁,满足各人对卫生及身体舒适度的要求[4]。④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词及服务态度,避免对患者产生伤害。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医患、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5库欣综合征
①指导患者进行卧床休息,若患者的临床症状轻微,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②给予患者饮食护理,为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并实施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情感支持。
6尿崩症
①保持患者的住院环境安静舒适。②对患者进行心率、血氧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检测。③针对情绪反应不良的患者,要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7结论
综上所述,代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重点是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卧床休息护理、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及用药干预等。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从减轻患者对治疗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再辅以休息、饮食、运动以及用药等方面的干预,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姚智萍.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效果的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4):347-348.
[2]陈维婵,黄东瑾,方苗,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3):38-39.
【关键词】病人分类系统(PCS);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16-021研究背景
1.1护理人力资源含义护理人力资源是指从事护理工作,具有护理工作智力和体力能力的人员,一般来说,要求此类人员具有护理专业中专以上学历,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并取得护士从业资格证。
1.2护理人力资源面临挑战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面临新的挑战。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护理工作更加以人为中心,这导致了护理工作量的大幅度提升;其次,护士存在严重缺编问题。因此,研究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更加具有实际意义。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2.1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目前,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床护比配置法、医护比配置法、护理工作量配置法。
2.2通过患者分类系统配置人力资源通过患者分类系统(Pati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可以测算出患者所需的全部护理项目以及每个项目所需的护理工作时间,从而进一步确定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利用患者分类系统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具有诸多优点。该方法可以较为科学地计算出各疗区所需护理人员数量,且该数量同时符合护理工作量和患者平均严重度的要求,避免了按床护比分配人员的缺陷。3案例研究-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于2004年在长春市结核病医院基础上组建,以预防各类传染病、结核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承担医疗救治任务为主要功能,集医疗、预防、科研为一体的非盈利性三级甲等传染病医疗机构。医院在艾滋病、手足口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3.1研究方法首先,确定测算工具。选用台湾学者徐南丽改编的RMT-PCS患者分类系统量表,对本院的三个具有典型的传染病疗区进行患者护理量的测算,该量表包含34个护理条目,在进行测算的过程中。其次,确定调查时间、对象和调查人员并实施调查和收集调查数据。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3.2研究过程整个调查研究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先后选取了三个具有传染病医院特点的疗区,分别包括结脑中心疗区、胸外科疗区、中西医结合疗区。调查人员的选择具有以下四个标准,具有爱岗敬业、身体健康,自身素质好;直接参与护理工作和从事传染病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30年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及以上职称者。
正式测算的过程,在24小时内,记录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护理活动的统计。随后,根据5分钟为一个点,计算每位患者每项护理内容所耗费的点数,以及每位患者在24小时内所需护理项目的总点数。根据总点数可以进行如下的患者分类,见表1。
表1RMT-PCS量表四类患者分类标准
类别1自我照顾程度1护理时数(h)1总点数1严重度指数Ⅰ1可自我照顾10-210-2410.5Ⅱ1少部分需要照顾12-4125-4811.0Ⅱ1大部分需要照顾14-10149-12012.5Ⅳ1完全需要照顾1>101>12115.0其后,计算各疗区的工作量指数WI,也即Work Index,分别用每类患者的数量乘以相应的严重度指数,再加总;根据工作量指数WI,计算平均严重度Acuity,平均严重度的计算方式为工作量指数除以疗区总人数。最后,经过讨论确定每24小时护理人力指数(根据经验确定),并计算每24小时的护理人数=疗区总人数*护理人力指数/8。
3.3研究结果各个疗区的患者人数、工作量指数、平均严重度、24小时所需护理人力书以及最后的疗区总护理人员数,见表2。
4讨论与总结
通过运用患者分类系统PCS进行护理工作量的测算,从而推算出护理人力配置数量,在次过程中,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通过患者分类系统计算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相比于国家建议的数值更加充足,这个充足的数值,与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明显感到护士工作量大和护士数量不足的感受相一致。
第二,目前在我院甚至全国范围内,护士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床位数、患者数、医生数要求。
第三,传染病医院的护理工作量具有季节性。调查研究进行正值幼儿手足口病多发的夏季,我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室正在大范围治疗手足口病。
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改编的患者分类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其结果也得到了实践的护理管理者的认同。然而,患者分类系统得出的结论究竟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达到最优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王小芳,李红,陈贞.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确保整体护理实施[J].福建医药杂志,2000,22(1):255.
[2]张建凤,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25-26.
[3]徐南丽.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3-259.
[4]郭燕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保障护理工作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3,3(1):44.
关键词:机械通气;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717-02
有机磷农药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因生产、使用不当或自服造成中毒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十分常见,其中以口服中毒者最多。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农药中毒约为20万人,其中大部分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其病死率在3%~25%。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各个省市每年AOPP病例报道约达5~7万。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呼吸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OPP患者220例,其中重度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32例,经机械通气抢救成功24例,死亡8例,成功率75%,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昏迷患者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16~72岁,平均35.6岁。中毒途径均为经口服入。服毒至就诊治疗开始时间在1.5h以内,中毒量为35~500ml。其中乐果中毒8例(25%)、甲胺磷中毒15例(46.9%)、敌敌畏中毒5例(15.6%)、甲拌磷中毒4例(12.5%)。发生心脏骤停者2例(6.3%)。
1.2 诊断标准
1.2.1 AOPP诊断标准 有明确服药史,呼气和/或呕吐物有蒜臭味;瞳孔缩小、肌束震颤、肺及脑水肿等胆碱能神经兴奋的表现;血胆碱酯酶(ChE)活力降低。
1.2.2呼吸衰竭诊断标准①呼吸困难。②发绀。③精神神经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④动脉血氧分压(PaO2)50 mmHg。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彻底洗胃,早期使用阿托品达到阿托品化和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定,且在严密监护病情变化下,根据胆碱酯酶活性及病情继续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维持阿托品化,积极抗感染,祛痰,气道分泌物清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及防治脑水肿、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等并发症,并动态观察神志、瞳孔、基本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血气分析、心电图等变化。
1.3.2机械通气方法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经口插管30例,经鼻插管2例,全部患者48h后改为气管切开。所用呼吸机型号为西门子900型27例,纽邦200型5例。采用控制或辅助/控制方式通气,对部分伴急性肺水肿而无循环衰竭及低血容量的患者,适当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PEEP值为3~10cmH2O,潮气量6~12ml/kg,呼吸频率12~20次/min,吸呼比=1.0:1.5~2.0,吸氧浓度通常为0.40~0.50,但插管术后患者在最初1~2h内吸氧浓度曾达0.90以上,以后逐步降至0.40~0.50,气道压力报警上限设置为50cmH2O,下限设置为5cmH2O。上机后进行临床观察,患者烦躁时应用地西泮镇静,充分湿化气道,及时吸取分泌物,痰液粘稠不宜吸出者用糜蛋白酶+0.9%氯化钠溶液雾化1~2次/d。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及床边胸片等,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1.4 撤机条件
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恢复,血压心率平稳,咳痰有力,PaO2>60mmHg,血氧饱和度(SaO2)>90%,胆碱酯酶活力>40%可给予撤机。撤机方式为间断撤机,逐步增加停机时间,若发现患者呼吸改变、紫绀明显、意识改变立即恢复机械通气,或PSV(10~20cmH2O)+PEEP(3~10cmH2O),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停机械通气病情稳定24min后方给予拔管。
2 结果
经过机械通气后,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呼吸衰竭32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紫绀迅速消失,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得以纠正,其中抢救成功24例(75%),死亡8例(25%),3例死于中间型综合征,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
24例患者均一次撤机成功,机械通气时间5~9d,平均6d,住院时间12~30d,平均20d。机械通气前后PaO2、SPO2的变化:机械通气前Pa02(42.9±5.3)mmHg,SPOz(90.2±5.6)%;机械通气后PaO2(81.1±4.2)mmHg,SP02(94.5±4.8)%。统计资料经;检验,机械通气前后PaO2、SPO2均为P
【关键词】 无创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07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症, 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无创机械通气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最大80岁, 最小61岁, 平均年龄(71.4±3.5)岁, 慢阻肺平均病程(7.5±2.4)年;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动脉血氧分压
(1 mm Hg=0.133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均无机械通气治疗禁忌证, 排除深度昏迷、合并严重心脏疾病、肺大泡患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解痉、抗感染、止咳、平喘、化痰、糖皮质激素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 给予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选择面罩式双水平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模设置为S/T模式, 吸气相压力从1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逐渐向15~20 cm H2O增加, 呼气相压力从5 cm H2O逐渐向6 cm H2O增加, 吸氧浓度为30%, 呼吸频率为20次/min。3~4 h/次, 2~3次/d。通气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呼吸机参数。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PaO2、PaCO2、呼吸频率及心率变化情况。治疗后, 患者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干湿音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血气分析各指标正常, 可视为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血气分析各指标部分改善, 可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等与治疗前比较, 无明显变化, 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 显效36例(72.0%), 有效12例(24.0%), 无效2例(4.0%), 总有效率为96.0%(48/50)。
2. 2 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患者PaO2为(51±7)mm Hg, PaCO2为(75±8)mm Hg, 呼吸频率为(27±5)次/min, 心率为(98±5)次/min。治疗后, 患者PaO2为(81±8)mm Hg, PaCO2为(51±4)mm Hg, 呼吸频率为(18±4)次/min, 心率为(85±2)次/min。治疗后患者PaO2、PaCO2、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本次研究的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 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 胃肠胀气2例, 呼吸机对抗2例, 面部损伤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2.0%(6/50)。
3 讨论
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疾病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 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症状, 该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性粉尘、吸烟、空气污染、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密切关系[2]。其中呼吸衰竭为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机械性通气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 是一种利用呼吸机使患者气道和肺泡间形成压力差, 随后在压力差作用下促进患者呼吸, 使机械代替人体自主呼吸来辅助患者呼吸的治疗方法。分为创机械通气与无创机械通气两种[3]。
在本次研究中, 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总有效率为96.0%, 并发症发生率为12.0%;且治疗后, 患者PaO2、PaCO2、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改善效果明显。由此可知,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主要是通过面罩、鼻罩等无创人工气道来与呼吸机进行连接, 从而进行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改善了有创机械通气需建立人工气道来连接呼吸机的繁琐, 减轻了患者痛苦,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优势具体如下:①无创机械通气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 并促进其氧分压升高, 从而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 促进患者自主呼吸恢复;②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 有效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因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等操作造成的感染问题, 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缓解其经济压力[4]。但值得注意的是, 呼吸机安装前需认真确定面罩固定情况, 避免因漏气现象造成人机对抗现象。
综上所述,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玉枝.不同方式的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所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6):48-50.
[2] 王世波.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医学综述, 2010, 16(15):2394-2395.
[3] 尚东, 党晓敏, 杨岚, 等.无创正压通气对AECOPD患者呼吸肌疲劳的治疗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5(6): 824-827.
关键词:机械通气;胃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
早期胃肠内营养是辅助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需实施机械通气的高龄患者,病情较重,加之所处的应激状态,其营养代谢变化大,体液及电解质均失衡,蛋白质、糖类及脂肪代谢均处于紊乱状态[1]。但往往机械通气患者在胃肠营养时,常常都会出现腹泻、腹胀、便秘,胃内容物反流、误吸,以及管道堵塞、高血糖、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我院ICU 2012年1月~3月对40例需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胃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时,通过对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自2012年1月~3月收治的40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胃肠内营养治疗,40例中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在58~87岁,平均为(69.2±9.8)岁。10例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引发呼吸衰竭,15例患者为颅脑外伤者,5例为脑出血者,其他10例,进行胃肠内营养5~36 d,平均(19.0±3.5) d,其中25例进行5~15 d,15例进行16~36 d。
1.2方法 40例均成功安置鼻胃管,根据病情选用华瑞公司的瑞素、能全力采用输液器经加热棒加热后匀速滴入,每次鼻饲前抬高床头30°;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残留情况。对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策。
2结果
并发症发生情况:腹泻3例,高血糖2例,便秘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原因分析
3.1腹泻、腹胀、便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机械通气患者病程长,各器官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差,长期营养不良致机体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肠壁水肿;营养素被污染均可引起腹泻;本组患者腹泻主要原因可能由于使用抗生素时间较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及禁食后对营养素不适应有关;腹胀原因主要为机械通气时气囊充气不足,气体从气囊旁进入胃肠道引起;便秘与患者卧床致肠蠕动减弱以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3.2胃内容物返流、误吸 主要原因为滴入速度过快引起胃内营养液残留,增加患者胃肠负担,肠蠕动较弱,胃排空延迟,当腹胀或咳嗽、吸痰刺激引起腹压增加,导致胃液反流。
3.3管道堵塞 常见原因为营养液过于黏稠,输入速度过慢发生的堵管问题,药丸未经研碎即注入鼻饲管;输入完毕后未冲洗胃管,营养液中的蛋白质凝固所致。
3.4高血糖 高血糖属于常见并发症,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较重,机体的高代谢状态极易引发血糖增高,此外,营养液输人速度快或胰岛素分泌量少也可导致高血糖。
3.5非计划性拔管 是一种严重影响治疗及增加患者痛苦的并发症,神志清楚患者紧张焦虑、不适、对治疗不了解,不配合治疗;神志不清,烦躁不能配合的患者均有自行拔管的可能。
4护理措施
4.1腹泻 患者最初鼻饲肠内营养时,应由少到多、由稀到浓,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以提高患者胃肠道对营养液的耐受能力,同时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鼻饲液脂肪含量不能过高,如各种汤类,可先放人冰箱,使脂肪结冻后将其分离去除。鼻饲液温度通常38℃~40℃适宜[2]。强化肛周皮肤护理,可用3M公司生产的安普贴贴膜保护,使粪便不直接接触皮肤,减少刺激,维持肛周皮肤完整性。肠道菌群失调者,给予补充益生菌,如金双歧,重症腹泻患者可暂停给予胃肠内营养,适当予以收敛药物控制腹泻,观察并记录粪便的色、质、量,保留标本做常规检查及培养。腹胀:对机械通气患者,对气囊压力检测1次/4 h,以避免气囊漏气导致腹胀。便秘:高龄机械通气患者易出现便秘,护理过程中应勤拍背、翻身,稍抬高床头并活动四肢,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协助患者床上排便,并用屏风遮挡,超过2 d无大便时可行通便措施[3]。
4.2胃内容物返流、误吸 每次喂食前必须评估胃残余量,回抽胃内容物超过100 mL者不能喂食,喂食前完成叩击排背的护理,喂食时应适当抬高床头30°~45°有效防止呕吐、返流[4]。鼻饲时严格控制滴入速度,鼻饲开始后4~6 h测定胃残留量1次,胃内残留>150 mL,可考虑为胃潴留。应暂停该段时间的胃肠内营养的供给,并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减少滴注量或停用;吸痰前检查气囊有无漏气,吸痰动作轻柔,≤15 s/次,发现返流误吸及时报告处理。翻身尽量在鼻饲前进行,如正在鼻饲应暂停且动作轻柔,以免因搬动患者时胃受机械刺激而引起返流。
4.3管道堵塞 为防管道堵塞,将营养液摇匀,持续输注期间加强观察,输入完毕需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保证胃管内无营养液滞留,减少鼻饲液附管壁,保持官腔壁的光滑,以免造成堵塞。如鼻饲给药时,应在用药前后冲洗管道,药物应充分研碎溶解,以防药物堵塞管道或营养液与药物相互作用形成凝块堵塞管道。
4.4高血糖 使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应用胰岛素时剂量准确,用微量注射泵泵入或皮下注射,防止因血糖高使用胰岛素而发生低血糖。
4.5非计划性拔管 本组患者均为病情较重、管道较多,而且治疗恢复时间长,因此护士需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变化,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胃肠内营养液的功能、使用注意事项,给予劝慰及疏导,使其充满战胜疾病的自信,以积极配合治疗[5]。对焦躁不安、不配合的患者,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双上肢,同时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情况。使用约束带前要向家属解释约束带使用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6]。
5结论
胃肠内营养是辅助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可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降低住院费用、死亡率,加快患者的机体康复,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能量消耗大,极易导致营养不良,从而造成脱机困难及呼吸机依赖,最终病死率上升。但胃肠内营养也易发生返流、误吸、腹泻等并发症,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本组患者进行胃肠内营养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策,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消除,因此良好细致的护理是保证胃肠内营养成功实施,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朱旭,等.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评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7(30):3657-3658.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03.
[3]颜波儿,等.开放式吸痰法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08,25(11):879-880.
[4]何爱慧.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29-330.
中图分类号:U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1引言
近些年曲线桥位移事件不断发生,轻者中断交通,重者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如:天津十一经路立交桥东侧引桥位移量达34cm,深圳某立交A匝道桥第3联梁体整移、转动,深圳市华强北立交A匝道桥梁移等,造成事故的原因多样,涉及设计、施工、超载、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等多方面。本人在近两年桥梁检测过程中发现多座曲线桥的梁体存在偏移现象,如:滨海南海N4匝道桥第二联曲线梁位移5cm,后海湾填海区沙河西路Ⅰ标桥梁工程(沙河环北立交)第一联曲线梁位移3cm、某高速互通立交 JK0+138.114匝道桥第二联曲线梁位移5cm,某高速互通立交B匝道桥第一联曲线梁位移4cm,某高速互通立交E匝道桥第一联曲线梁位移6cm等。鉴于以往事故教训,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对此均采取了相应的维修预防措施,严防事故发生。
2实例
2.1概况
以某高速互通立交E匝道桥为例,该匝道桥跨越高速公路主线,位于曲线上,全桥按左右幅分修,上部构造采用4×20+4×20+3×35+3×20+3×20m,其中:4×20m和3×20m为现浇连续板梁,3×35m为现浇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其中分联墩为双柱墩,其余各桥墩均为独柱墩,挡土式及肋板式桥台,基础采用钻孔桩基础;桥台及分联墩处设置矩形板式橡胶支座,桥墩柱顶设置圆形板式橡胶支座。该桥主要病害发生在右幅第一联(R1~R4跨)。
2.2桥梁主要病害
①右幅第一联梁体曲线外侧的位移6cm,0#台右侧挡块完全破损,4#墩左侧上方梁端挤压破损,重车通过时梁体晃动明显。②梁体腹板、底板普遍存在裂缝,裂缝主要分布在1/4~3/4跨径范围内,最大裂缝宽度达0.35mm,重车通过时裂缝宽度变化0.03mm。③一辆五类货车向外侧翻在右幅第1联桥面上,货车自重21T,载有3卷钢板,每卷15T,共计约66T,造成梁体横向位移增加了1.2cm,R1#伸缩缝缝宽增加1.3cm,止水带完全拉裂。
2.3病害原因及结构计算分析
2.3.1裂缝
本段桥梁为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底板横向裂缝及腹板竖向裂缝属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正常受力裂缝,从计算结果看梁体抗弯、抗剪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计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原设计状态下上部结构验算结果为:梁体关键截面抗弯承载力在最不利弯矩状况下最大值为14799.6KN.m,抗剪承载力最大值为8816.4KN;梁体跨中竖向变形最大值为20mm<2000/160=125mm,裂缝宽度计算值最大值为0.152mm<0.2mm(规范限值)。
2.3.2梁移
从检查情况来看,右幅第1联0#台端向曲线外侧位移较大6cm,4#墩侧向曲线内侧位移相对较小4cm,说明平时的运营与翻车事故导致梁体绕3#墩附近位置发生了刚体转动。
这种位移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梁体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缺乏必要的水平向约束造成;二是梁体的限位措施不当,在0号台及4号墩梁处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抗震挡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梁体的横向变位,但是其它桥墩墩顶处无限位,由于挡块刚度过小,难以抵抗梁体向曲线外横移的趋势;三是该桥交通量极为繁忙,超载、重载车辆较多,车辆离心力造成梁体所受的离心力过大;四是温度应力和日照温差的作用,弯梁内、外侧弧长不同,造成梁体涨缩不均匀,年复一年产生了梁体向曲线外侧滑移的累计;五是66T的货车翻车造成的冲击力及2辆大型吊车的作用力,直接导致位移量增加1.2cm,由于作用力是瞬间的,其使梁体产生偏移后,由于支座摩阻力大于活载不是最不利时产生的水平力及降温、收缩徐变产生的水平力的合力,所以梁体不会恢复到原来的设计状态,直到下次最不利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大于支座摩阻力时,梁体又会往外侧偏移。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梁体抗倾覆验算结果表明:竖向支座反力均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络值,原设计状态下0#台和4#墩内侧支座在原设计活载及抗倾覆验算活载偏载作用下会出现脱空现象。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梁体偏位计算结果表明:汽车荷载制动力、车辆荷载离心力对弯桥水平位移影响较大。以汽-超20、挂-120活载作用下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梁体偏位包络值,车辆离心力系数中设计时速按60km/h计,梁体最大偏位值为63cm,在0#台外侧,与桥梁现状偏位情况基本一致。
2.4维修加固设计
2.4.1梁体裂缝
通过上述结构计算结果可知,上部结构梁体受力状况良好,满足规范要求,先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考虑到裂缝较多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及车流量大的现实情况,对本联梁底粘贴碳纤维布进行结构性补强。
2.4.2梁移
①对0#台、4#墩支座进行顶升更换,重做挡块,挡块与梁体间预留2cm以上间隙,填充柔性材料;在1#墩设置纵向钢结构限位装置,限制梁体相对墩柱的纵向位移。②对1#、3#墩桩基四周分别新增16根直径为30cm的微型嵌岩桩桩基,采用地质钻机成孔,新老桩基通过新增承台连接,然后对墩柱加大截面,由1.2m增大为1.4m。③在1、3#墩新增帽梁,新增帽梁与墩柱采用凿毛植筋连接。④在新增帽梁上进行顶梁更换支座,采用3支座的布置形式。
该方案对交通影响较小,施工简单快速且施工风险较低。
3结语
曲线桥位移现象目前已引起桥梁管理、养护、检测、科研等相关单位的重视,同时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加固设计较为成熟,加固效果也得到了检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发症;临床研究
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具有肌松效果好、麻醉程度、麻醉时间可控性强及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等优点[1]。PCEA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产科麻醉方法,但术后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2]。本组研究收集416例产妇行PCEA后,出现临床并发症的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期降低产妇分娩行PCEA后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9月-2009年12月间,在我科PCEA产妇415例,平均年龄28.9±5.1岁(19.2-35.9岁),ASA分级I~Ⅱ级。术前经检查腰椎状态均良好,应用直入穿刺法,使用一次性麻醉穿刺包(南昌万佳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型号为PCEA麻醉(AS-E),术中以L2-3或L3-4椎间隙穿刺入蛛网膜下腔为穿刺点,术后415例产妇行PCEA镇痛的时间平均为47.8h±6.9h。
1.2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观察产妇行PCEA术后第1、5、10d及1个月、3个月临床并发症情况,考察指标有头晕头痛、神经根刺激症、穿刺点压痛及腰痛、低血压、腹胀、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3]
2结果
本组研究发现,416例行PCEA产妇,术后主要并发症情况:(1) 术后第1d 6例(1.4%)头晕、头痛,1个月后基本消失;(2)神经刺激征:第1d为15例(3.6%),以后逐渐降低,1个月后基本消失;(3)穿刺点压痛及腰痛:发生率较高,第1d出现32例(7.7%),第5d达高峰,3个月后消失;(2) 低血压:第1d发病率2.2%,以后逐渐降低,发生率较低。具体见表1。
表1妇产科手术行PCEA并发症发生概率(n,%)
3并发症的护理
3.1头晕、嗜睡的护理头晕、嗜睡是PECA轻度并发症,适当休息后即可缓解,对于一些精神过于紧张出现睡眠障碍的产妇,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治疗。术后要监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4]
3.2并发神经根刺激症的护理主要临床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一般5d内最为严重。一旦发病,应注射小剂量激素,有条件的可行频谱辅助理疗。
3.3穿刺部位护理对产妇进行安慰,开导并分散其注意力;保持床单卫生、舒适。密切关注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嘱产妇翻身时小心,不要牵拉导管,避免导管意外拔出;对于酸胀感严重的产妇,在拔管后行热敷或频谱理疗。
3.4低血压血容量降低是导致PECA产妇并发低血压直接原因。低血压发生前,患者多表现出精神差、畏寒、欲吐等症,同时血压下降明显,常>10%。因此,遇到低血容时,可适当提高输液速度,如有必要可给予升压药物和补液治疗,也可暂停使用镇痛泵。
3.5腹胀的护理镇痛药多具有肠蠕动抑制作用,应密切关注产妇的肠蠕动恢复的情况。术后应鼓励床上多活动,术后24~48h即可排气,产妇若出现腹胀不适,应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若症状严重,可行胃肠减压。
3.6恶心、呕吐的护理恶心、呕吐是PECA多见的一种并发症,这与芬太尼、吗啡作用于植物神经及催吐中枢有关。术前向产妇说明镇痛可能会发生此类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另外,还应控制PECA给药量。
3.7呼吸抑制的护理呼吸抑制属于PCEA的一种严重并发症,PCEA内药物多含吗啡、芬太尼,可作用于呼吸中枢,降低机体对CO2敏感度,使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窒息阈值升高。[5~6]护理中,应密切关注产妇呼吸频率、次数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4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行PCEA产妇术后3个月的随访发现,PCEA镇痛效果显著,提高了产妇生活质量,但PCEA也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缺点,如头晕头痛、神经根刺激症、穿刺点压痛及腰痛、低血压、腹胀、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给产妇带来不便。为减小PCEA并发症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应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房丽华,唐桂杰,曾岩,等. 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在婴幼儿中下腹及会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2009, 23(6): 125-125.
[2]刘俐敏,陈映莲,成新华,等. 便携式电子自控镇痛泵用于腹部术后患者镇痛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6,22(6)∶1-3.
[3]李锋. 硬膜外PCA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 广西医学, 2000, (05) .
[4]陈友国,杨伟文,沈宗姬,杨建平. 妇科术后病人自控镇痛103例分析[J].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 (10) .
[5]宁培兰.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妇产科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 职业与健康, 2000, (09)
[6]张忠平 ,曹英,文萍,杨英捷. 妇科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护理[J]. 贵州医药, 2002, (08)
关键词:舒利迭;无创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称为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疾病,该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于病患者的劳动能力与生活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通常,该疾病患者虽然在急性发作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却依然继续损害病患者的肺功能,同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处于比较低下的时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该疾病的反复发作,甚至引起其他心肺并发症的疾病。本文探讨了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被确诊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5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为(63.5±3.5)岁,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两组病患者在一般资料的记录上的差异不具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无创性通气治疗方法,呼吸机型号为Bipap,模式切换为S/T。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设置吸气相压力为8~10cmH2O,逐步递增,每次递增的幅度为2~4cmH2O,最高压力达到14~16cmH2O。呼气气相压力为4~6cmH2O。一呼一吸为一次,保持12~14次/min的频率。采用鼻面罩进行通气,务必保证通气面罩和脸部不出现漏气。氧流量控制在3L/min,血氧饱和度至少达到90%。治疗时间为1~2h/d。通气完毕后,可以适当喝温水与进食,同时对患者背部轻拍,促进分泌物排出。在通气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与正常。
观察组:在常规组的通气治疗基础上,采用舒利迭联合治疗,每次吸一次,吸2次/d。
1.2.2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气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t值检验,通过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当P
2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3结论
3.1老年慢阻肺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分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加,心肺功能下降,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尤其在急性发病期间,老年慢阻肺患者容易发生低氧血症,长时间的缺氧,加上二氧化碳集聚导致的高碳酸血症的发生,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受到更严重的影响,气道受到阻碍,到时肺泡通气量大大减少,却引起功能残气量增加,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
3.2通气治疗在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分析 本文研究中采用呼吸支持,根据病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血气情况来进行通气治疗。通气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了两种,一种是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这种方式在整个呼吸过程中持续的提供适当的压力对气体的氧浓度进行调整,经过人工鼻子进入肺部,降低血液氧的压力,有效地保护患者肺泡,缓解呼吸系统的运行压力,针对轻度呼吸衰竭的情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种是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该种方式主要通过电脑智能化控制,可以保证通气的效果,可以根据病患者的实际需求来提供多种模式的选择,主要针对重度晚期呼吸衰竭进行治疗。
3.3舒利迭在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分析 舒利迭,属于一种针对呼吸衰竭进行治疗的复方制剂,含有受体激动剂以及糖皮质激素,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脂质,进而发生水解和扩散,最后到达受体,和受体进行结合。该药物可以对中性粒细胞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因此也具有抗炎的功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于炎症的抑制具有明显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受体敏感性增强,从而避免气道重建。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见,与单独采用通气治疗对比,联合使用舒利迭与通气治疗具有更明显的疗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气功能。
综上,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凤.左氧氟沙星与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治疗[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90-192.
[2]贾琦,徐慧,赵琳娜.无创正压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06):200-201.
[3]古勋清,黄道政.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