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24-03
1 地区生产总值与产业比重分析
四川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十,经济增速快,在国务院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四川省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属于上游区。为研究四川省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选取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下所有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网站。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2004-2013年间四川省年度地区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如图1所示:
2007年及之前四川省经济增速都远超全国平均增速。而在2008年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41%,其中既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国内失业率上升和消费需求疲软等的影响,而且四川还遭遇了汶川大地震,但2008年四川省经济增速仍然领先于全国8.7%的增速。之后,国家执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受这一政策影响,2009至2011年经济增速均超过去5年最高水平。然而在2012年与2013年,经济增速又陡然下降,尤其是2013年的经济增速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经济增速放缓却未必是一件坏事,这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正如表1所示,自2011年起,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着比重不增长的态势,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逐年增加,这表明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产业结构调整在稳步进行。
2 消费者价格指数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通货膨胀的水平,过高的CPI表明市场通货膨胀。国际上通常把3%作为警戒线,一般来说当涨幅超过3%时,就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当涨幅超过5%时,就认为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四川省在2004,2007,2008,2011年这四年CPI涨幅较高,超过了正常水平,图2展示了2004-2013年间四川省的CPI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2004年CPI水平较高,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CPI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其中6-9月的涨幅均超过5%,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2004年经济活动过热,投资大增,导致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拉动了下游产品的价格;二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2004年食品价格上涨9.9%,其中粮价上涨尤为明显,涨幅高达26.4%,这是因为在2004年遭遇了粮食连续三年减产,库存大幅减少的局面,粮食供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短缺,导致粮价上涨迅猛,尤其是2004年3-4月,国内小麦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CPI水平为这10年来的最高水平,导致2007年CPI水平较高的一大诱因是6月份的猪肉价格上涨,由于之前肉价过低,导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肉短期供应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另外饲料成本上涨以及上半年各地爆发的“猪蓝耳病”疫情,都是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的因素,猪肉作为百姓餐桌上肉类的主角,其价格的上涨很容易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另外,作为刚性需求产品的食用油和石油,两大油的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其中我国大量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而国际石油价格在2007年呈现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态势,年初国际油价大幅下挫,但从3月份开始,油价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尤其是从7月份开始,油价大幅上扬,至当年的11月23日,国际油价已飙升至98.1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除了油价上涨带来的结构性上涨因素外,总量因素也不可忽视,2007年我国M2已高达40万亿,充裕的货币供给成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另一影响因素。所以说2007年CPI居高不下的原因既有结构性的因素,也有总量上的因素。
2008年的CPI增幅高达5.1%,但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状态,其中第四季度已基本回归正常水平。除了受2007年CPI上涨的翘尾影响外,年初粮价大幅上涨所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不可忽视。以大豆市场为例,2008年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其中2008年进口大豆总价值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90.1%,大豆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CPI指数居高不下。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1-10月CPI指数高位运行,其中大豆价格指数平均在51%。
2011年的CPI水平为这十年来的第二高,全年涨幅水平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造成物价上涨的因素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以及货币超发等因素造成的。其中2010年7月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在2011年7月达到顶峰,自2011年8月开始,物价涨幅开始逐步回落,到2011年12月,CPI已回落至4.1%的水平,基本接近年初定下的4%的调控目标。
3 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走势分析
为了预测2014年的四川省的宏观经济数据,考虑先预测三大产业的增加值,进而将三者相加得到地区生产总值,首先绘出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的走势图3:
可以较为明显看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时间并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函数关系式,所以可以考虑用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理论来拟合出一个表达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考虑用指数回归方程来拟合。
4 三大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计算与检验
记三大产业的年增加值为Xn,Yn,Zn(2004≤n≤2013),对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构造为Xn=α0+α1Xn-1+…+αkXn-k+uX=α0+∑ki=1αiXn-i+uX,即第n年的产业增加值与过去k年的产业增加值存在一定的关系。这里k值的选取会影响拟合和预测的精度,如果k值偏大,则回归方程拟合历史数据较好,但是在预测功能上就会较差;如果k值选取偏小则相反。经过几次实验,令k分别取2、3、4,在考察拟合与预测这两方面的水平后,认为k=2较为合适。
确定k值后,得到超越方程组:
1.041-0.055,为验证所得回归方程的合理性,下面计算可决系数并做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可决系数表明回归方程中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是在多大程度上由解释变量引起的,本文中的回归方程包含了2个解释变量,所以应当计算调整的可决系数。
调整的可决系数R-2=1-RSS/(n-k-1)TSS/(n-1)=09162>0.85说明回归方程在拟合历史数据上较好。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旨在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显著成立,并可作出推断,首先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原假设H0:β0=β1=…=βk=0,备择假设H1:βj不全为0,则统计量:
F=ESS/kRSS/(n-k-1)=50.1749>F0.05(2,7)=474
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故可以判定原方程总体上线性关系显著。
综上可得第一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为:
Xn=262.219+1.041Xn-1-0.055Xn-2+uX
由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图像与第一产业相似,所以此处不加计算地直接给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与相关检验:
Yn=725.845+1.376Yn-1-0.354Yn-2+uY
调整的可决系数
R-2=1-RSS/(n-k-1)TSS/(n-1)=09766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
F=ESS/kRSS/(n-k-1)=188.9338>F0.05(2,7)=474。
这表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对于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到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较为平稳,略向下凸,也正如前文所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故选取指数函数可以更好地表述其发展的动向。
假设回归方程为Zn=aebn+uZ=ebn+lna+uZ,线性化后可写为lnZn=lna+bn+uZ′,计算系数可得第三产业年增加值的方程为:
Zn=e0.1479n-288.5682+uZ,可决系数R-2=0.9994
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之后每一年的数据,这属于点预测,而增加对产业增加值进行区间预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第三产业的回归模型属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则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如下统计量且该统计量如从t分布:
y0-0s1+1n+-x02Sxx~tn-2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2s1+1n+-x02Sxx,
0+tα/2n-2s1+1n+-x02Sxx
第一和第二产业回归模型属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设样本矩阵为X,观测值矩阵为X0,那么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出统计量y0-0s1+X0X′X-1X0′,由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可以证明:
y0-0s1+X0X′X-1X0′~tn-k-1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k-1s1+X0X′X-1X0′,
0+tα/2n-k-1s1+X0X′X-1X0′]
在等方差的假定下,用过去的方差估计量来替代,在此前提下,表2给出2014-2018年四川省经济数据预测结果:
5 数据预测与检验
上表预测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分别为3646.53亿元,15041.18亿元和10912.34亿元,进而预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735.64亿元。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531.1亿元,14519.4亿元,10486.2亿元和28536.7亿元,预测误差分别为3.3%,3.6%,41%和4.2%,说明回归方程预测结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董银果,韩立彬.粮食进口对我国CPI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2]严忠,岳朝龙,刘竹林.计量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周鹏.一个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及算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3).
[4]郭崇慧.宏观经济预测方法及其综合集成[J].运筹与管理,2001.
[5]郭崇慧.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体系研究[C].中国会议,2000.
1.1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需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检验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为了减小数据变动幅度,首先对原始数据取对数。根据和的时间变动图,在ADF检验中设定两个变量均有截距项,但不含时间趋势项,由Eviews8得到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选取1%的置信水平,如果ADF检验得到的统计量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则表明所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否则存在单位根。由表1可知,在1%的置信水平下,和均不平稳,而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和在1%的置信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的,有必要进行协整检验来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1.2协整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且它们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那么这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表明变量之间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上文可知,和都是I(1)即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完成协整检验。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dinaryLeastSquare,OLS)估计协整回归模型,并得出残差序列估计值。用Eviews8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其次,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残差序列平稳,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反之则不存在协整关系。仍用ADF检验来验证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以上检验结果表明,ADF检验统计量小于三个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与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结合协整回归方程可知,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1.3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上文检验结果可知,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前提下,有必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验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用Eviews软件得到的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于第一个检验,只有在滞后阶数为2和8时接受原假设,在其他滞后阶数下都拒绝了原假设,因此拒绝原假设是较稳定的结果,即是的格兰杰原因。对于第二个检验,在滞后阶数为1~8时都接受了原假设,这一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不是的格兰杰原因。综合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与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BDI指数的变动会引起EPI指数的变动。
1.4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BDI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之间的动态特征关系,本文对两个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考察一个内生变量受到某种冲击时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首先选用5个指标来完成最优滞后长度检验,结果显示LR、FPE、AIC三个评价指标认为滞后阶数为10较为合理,因此本文建立10阶VAR模型。为了保证所建立的VAR模型的稳定性,本文利用Eviews软件作出了VAR模型特征根的倒数值图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根的倒数值都落在了单位圆内,说明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可靠的。通过上述最优滞后长度检验和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本文保证了所建立的VAR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了进一步分析BDI指数与EPI之间的动态关系,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对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本文作出了对的脉冲响应函数。对的脉冲响应函数显示(见图3),当在本期给一个正冲击后,对冲击的响应是正向的。具体而言,在前两期小幅上涨,从第3期开始迅速上升,在第5期达到峰值,从第5期到第10期在一个高位上表现出小幅波动,从第10期开始平稳下降,并在第23期时变为负效应。这表明BDI指数的上涨能够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较为显著的拉动作用,而且这种拉动作用具有较长的持续期。
2检验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BDI与EPI指数随时间变动的图示得出,两变量上升、下降的阶段及波峰、波谷出现的时间较为接近,因此BDI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与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且对具有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得出,BDI指数的上涨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比较显著的拉动作用,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BDI指数是海运市场的晴雨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全球贸易和经济的繁荣与低谷,是一个先行经济指标。BDI指数的上涨表明全球贸易规模增大,也能够折射出全球经济走势向好,我国现阶段还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国际上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大国经济状况的波动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BDI指数上涨能够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拉动作用。由此可见,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与经济理论是相一致的。因此应当认清BDI指数的走势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重视BDI指数走势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通过BDI指数的走势合理预测我国经济可能出现的波动,并基于此制定合理的防范和调控措施,防止我国经济状况出现剧烈的波动。
关键词:CPI、M1、GDP、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引言
前几年由于全球经济一度出现的流动性过剩、能源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行为,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高企,中国也在此之列。而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又使世界经济面临潜在的通缩风险。随着金融危机的缓解,政府救市的措施导致大量货币流入,通货膨胀又有上升趋势。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转变的背景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驱动因素问题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实体经济状况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方面阐述导致我国CPI变化的决定因素,由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出三者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滞后于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本文以1995-2009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建立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多变量系统,首先以一元回归模型分别验证实体经济状况和货币供应量对CPI变化的贡献大小,然后用二元回归模型对未来CPI走势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分析。选择M1 作为货币供应量,用GDP 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来衡量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一、数据分析
1.实体经济状况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
作为衡量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GDP与CPI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GDP影响相对滞后,其与CPI之间关系并不非常稳定。历史数据显示,滞后时间通常在一到四个季度间波动。
从波动幅度来看,CPI波动幅度比GDP更大,并且周期并不完全吻合,其他因素对CPI波动也有着较强影响力。CPI低点大约滞后于GDP低点两个季度左右出现,高点则滞后大约7个月。在去年2季度GDP增速重拾升势之后,CPI也在7月份止跌回升,未来上行高度部分取决于GDP增速变化情况。
滞后期半年左右下历史数据的拟合优度最高,接近0.6,说明了GDP是影响CPI非常重要的因素。
去年7月份CPI止跌只落后于GDP回升大约一个季度,较历史平均水平更短。而滞后于08年底M1低点大约7个月左右,因此本轮CPI止跌并快速走出通缩可能更多源于货币供应量的大幅上升。但目前M1、M2增速均已拐头向下,未来CPI趋势可能更多决定于GDP及货币的共同影响,因此GDP未来走向将是预测CPI时的重要因素。
目前经济复苏已经逐渐稳固,在此背景下,政策退出与调整结构逐渐成为国家政策的重心,预期未来在实体经济强劲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两方面作用下,GDP将维持在8到10之间,在中长期内将推动CPI温和上升。
除GDP之外,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也是观测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其与CPI之间也存在这较明显的滞后相关关系。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CPI之间在滞后期为3-5个月时相关关系最好,拟合优度超过0.6。
2.货币供应变动是影响CPI的重要原因
分析主要从M1与CPI的相互关系入手。具体分析着重于CPI与M1高点低点间滞后关系。由于国内的高储蓄率,流动性扩张到物价上涨之间存在一定滞后现象。CPI与M1的历史数据之间都表现出比较好的滞后相关性。
对M1与CPI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者显著相关,且CPI变化较M1存在滞后性。从99年之后的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出,CPI低点平均滞后于M1低点大约8个月,而高点大约滞后于M1高点10个月。
由上述分析知,使用滞后7、8个月的数据与CPI之间拟合优度最高,但仍低于0.4。可见货币因素与CPI虽然显著相关,是影响CPI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09年10月,M1增速超过了30%,这一过程目前已持续5个月,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M1达到38.96%的高点后,2月份M1增速已经开始回落。因此,根据历史数据预测M1对CPI的影响将于6、7月份达到峰值。
总的来看,货币因素对CPI有着较强解释作用,M1增速与CPI之间都有着滞后相关关系,是影响CPI变动的重要因素。根据以往经验作出预测,我们认为货币因素对于CPI的影响在今年上半年将推动CPI继续走高,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于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具体说来,去年宽裕的流动性对CPI的影响将延续到今年,这种影响将在二三季度达到最大值,货币因素可能使得CPI在上半年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在三季度之后随着准备金上调等货币政策的影响逐渐显现,有可能出现启稳并回落的情况。
二、综合宏观经济情况及货币供应量因素,对未来CPI进行预测
综合GDP与M1的情况,均使用半年的滞后期下,对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到下述结果:
CPI= -13.25837985 + 0.3028139641*M1(滞后半年) + 1.030446186*GDP(滞后半年)
由M1与GDP做出的预测拟合优度达到了0.8以上,说明由两项指标所代表的实体经济景气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是决定CPI季度走势的关键因素。
由此做出预测,一季度CPI为3.63%,二季度CPI为5.48%。考虑到M1在去年4季度开始下降趋势已经出现,由历史相关性做出的预测可能偏高,但总体来说,上半年CPI可能继续上行,并在二三季度到达相对高点。
综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滞后4个月)与M1(滞后8个月),对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到下述结果:
CPI=-59.86961+0.585705*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滞后4月)+0.227038*M1(滞后8月)
由M1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做出的预测拟合优度达到了0.75以上,说明由两项指标所代表的实体经济景气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可以大部分决定CPI季度走势。
但由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所反映出的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幅度往往大于实际,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因此单纯由回归作出的CPI预测与实际CPI之间差额波动幅度较大。但是这种差额的变动有一定的趋势性,因此可以在单纯预测的基础上,使用上期CPI预测值与实际之差作为调整项进行调整后再回归,得到修正后的预测值。预测时则使用上期未调整预测值与调整后预测值的差作为调整项。
CPI=-59.21017+0.202979*M1(滞后8月)+0.582686*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滞后4月)
-0.80362×调整项
调整后方程拟合优度达到了0.913,应能作为CPI月度数据初步估计。以此做出对3、4、5、6月的CPI预测值分别是3.57、4.82、5.73、6.64。
由于在快速复苏过程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可能高估了实际景气情况,因此,所得预测可能仍然偏高,但作为初步预测结果,其揭示的CPI未来变化趋势是值得参考的。
基于CPI预测值上升趋势,预计在现有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下将很难实现全年CPI维持在3%的既定目标,因此未来可能会出台进一步紧缩政策,不确定性在于政策推出的时间点和力度。预期将要到来的紧缩性政策将可能在下半年抑制通胀上升的趋势,CPI可能启稳或回落,具体走势主要受央行政策影响。
三、总结
本文对GDP、M1与CPI进行回归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CPI未来走势的预测,得出以下结论:
1、从经济景气情况来看,GDP的回升趋势已基本确定,而在国家调结构的基调下,GDP的回升应较为温和,在未来将会推动CPI温和上升。
2、从货币供应量来看,2009年及2010年国内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经过一段时间滞后,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有较强推动力。但M1、M2增速均已减缓,预期将推动CPI在二三季度达到高点。
但是未来CPI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方面主要来自于货币政策调整导致的流动性环境变化,国际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传导。
参考文献:
[1] F.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丁军.中国货币供应量、GDP 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发展变化关系[J].经济理论研究,2006,(8)
[3]( 美) 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著,计量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余芳东.当前全球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l)变动状况、原因及未来走势.统计研究,2008(1)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替代融资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国家或政府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国内和国外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还很缺乏,但已经有学者关注相关内容,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一国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量对宏观经济政策很敏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开支,对进口商品的支出也会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据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刺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这个过程和国际贸易也是紧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国内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商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会将生产资源转向国内,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情况,如果一国消费需求减少,国内生产商会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贸易收支情况改善。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伴随着贸易量的减少,这引发了贸易怎么依赖金融市场的问题。传统上说,金融危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题,而不是贸易方面的;同时还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贸易在全球商业周期中如何扮演传输渠道的角色。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者都被这些问题吸引,并且在使用联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国际银行问题,自从2008年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引起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极大兴趣。论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国向国际银行市场开放,本国能否从中获利,并且怎样依赖国内市场结构。假设贷方是异质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显示,FDI能提高利润(常用的人存贷款利差的净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时,当地竞争使银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许国际银行通过收购国内高效率银行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会导致国内竞争下降,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响市场上次有效率银行的基础上,最有效率银行会提高自身利润来转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过降低借款利率。允许跨境贷款的替代选择可以使国内借款人受益于外资银行的效率,并且不会对国内市场结构产生负作用。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提高的是效率还是不稳定性;在金融体系改革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开放形式,论文得出的结论对当前这些争论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主题,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认的。在相关文献中,最有力的结论之一是国际开放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作用。国内投资是资产积累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实证研究贸易和FDI能否提高国内投资总水平。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明显。基于国际和国内投资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国的投资总水平。文献显示,贸易和FDI在不同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投资水平的作用依赖于国家已存机构的复杂程度。在人力资本和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国家,贸易不利于国内投资,而FDI有积极作用。在机构发展成熟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贸易比FDI发挥更有利的作用。这些结果为国家决定货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顺序提供政策建议。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专业化和贸易在中间投入的影响,用新凯恩斯模型重现和解释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商业周期。该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是引入更丰富的垂直结构,顺序联系——三级垂直结构,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进的贝叶斯统计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模型成功重现了体现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商业周期时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现了在商业周期中,提高跨国贸易结果的经验观测值,这个结果对许多假设不太丰富的模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另外,该文献为全球经济中出现的传统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颖的、重要的见解。
在金融危机中贸易量下滑严重,在“大衰退”中产量下降明显,然而贸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们怀疑,金融市场混乱导致产量下降的同时引起贸易量剧烈下降,人们也怀疑企业贸易活动与金融市场关联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机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水平数据验证后一种假设。论文的一项贡献是为公司应对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议,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约束带来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如果危机前金融状况比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公司替代融资的能力——用贸易信贷融资替代外部金融融资——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在金融脆弱性给定的情况下,替代融资能力差的公司销量下降的多。论文为金融异质性和公司为应对危机选择融资渠道替代带来的后果给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管理宏观经济,用财政政策代替已经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颁布“购买国货”的条款,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费在国内而不是进口商品上,这些政策在国际上引起巨大争议。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运用财政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贸易和财政理论数据创建模型,确定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应该排除进口。研究发现,一方面,购买国货条款可以消除传统外部性,在由国内纳税人确定的成本水平,财政支出对国外生产者有益;另一方面,购买国货的财政政策会提高成本,因为消费者不能购买比国内商品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降低整体消费和福利水平。文献研究如何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有效地应用到公共经济学领域。
长期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企业基于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定价行为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典主题。不同的定价策略影响货币政策在国际和国家间的传导,相反地,货币制度的性质可以跨市场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过分析法国出口商向EMU国家出口商品时的定价行为,研究欧共体内的金融与货币联盟(EMU)对出口公司定价行为的影响。该文献发现,EMU对价格离散有显著影响:相对于EMU以外的欧洲地区,转变成单一货币时减少的价格离散大约是出口价的1%。作者运用高度分散的数据研究公司异质性的作用,数据显示采用欧元对大出口商的定价惯例有重要影响。当把异质性考虑在内采用单一货币时,减少的跨市场价格离散比例更大,相对于非EMU地区达到4%。因此,对于传统争论,是否应该采用统一货币加强市场整合并减少偏离一价定律,文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过研究广延边际对金融摩擦和国际货物贸易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参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范围。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广延边际还是集约边际,信贷紧缩会减少贸易量,后者是每种货物的贸易量。从理论上讲,论文创建了随机动态模型,把贸易理论中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约束的报关决策,固定和沉没成本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元素;信贷限制的金融约束,信贷基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预期到的企业利润。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没有的固定和沉没成本,模型显示,出口商为获得每单位利润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贷款。较高的贷款利润率意味着金融约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约束的冲击。关于为什么金融冲击对贸易影响特别大,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徐松,戴翔.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M].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5]Brahima Coulibaly,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Trad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2008-09global financial crisis,History of Finance Journal 07/2011;DOI:10.2139/ssrn.1893093.
当然,对于这样的判断,也有人存在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逆调控”状况不适应。而当市场全面认识了“逆调控”,并从中寻找到了投资机会,局面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从“逆调控”到“顺调控”
事实上,即便是看空当前股市走势的人士,也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今年的经济环境要比去年好,上市公司的效益同比也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在正常情况下,股市会走出像样的上涨行情,至少不至于太差。那么,为什么两个多月来,市场走势会如此之弱呢?从表面来看,是因为资金流入不多,导致了失衡局面的出现,引发了股市行情的下跌。那么,为什么资金流入不多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前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担忧,特别是担心通胀会出现,同时疑虑银行会采取紧缩政策。实际上,去年股市之所以会出现超出大家预期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同流动性充分是有关的。所以也就有人将之称为“资金推动型行情”。而如果大家预期流动性不再宽松,甚至出现紧缩,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再有这种行情。
应该说,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大家都知道,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通常都是实行“逆调控”,也就是在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时候,会采取一些紧缩的措施,以防止其过热。而在经济状况变得不那么理想时,又会采取扩张的政策,以形成向上的刺激,避免增速回落过快。去年,中国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增速明显下滑,外贸负增长的严峻状况。对此,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落实“4万亿”的投资安排。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逆调控”。但是,到了下半年,经济开始企稳,增速逐步回升,在这个时候,如果继续坚持扩张政策,那么就不是“逆调控”,而是“顺调控”了。事实上,那时国家也确实没有马上改变政策,还是维持了原有方针措施不变。这样,客观上是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顺调控”。
熊市思维再来
无需讳言,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还是很享受这种“顺调控”的。因为一方面经济数据在不断向上,可以提升大家对股市的估值;另一方面,政策宽松,流动性状况良好,有利于资金向股市的流动。去年下半年起,股市扩容强度很大,节奏也非常快,但是市场在多数时间保持了平稳向上的局面,这就与“顺调控”的出现有关。在“顺调控”的环境下,人们已经很少再去想象应该如何面对“逆调控”的问题了。尽管,“逆调控”是一种常态。
但是,自去年底开始,局面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主要就是在经济复苏已经基本得到确认的情况下,管理层的注意力从“保增长”慢慢转到了“调结构”,以及通胀预期管理上了。虽然有关方面还在强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但同时又表示要加强政策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从而发出了某种“微调”的信号。在进入2010年以后,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高了准备金率,事实上紧缩了银根。到这个时候,应该说宏观经济上的“顺调控”已经结束了,投资者再次面临“逆调控”的环境。很明显,大家对此是不那么适应了,特别是原本认为行情上涨的基础在于流动性宽松,而现在看来这一点是不那么可靠的。
进一步说,毕竟此刻“逆调控”还是刚刚开始,其力度到底如何,对实体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点人们普遍感到难以把握。于是,也就有了股市的持续下跌乃至每当有“利多”公布时,反而加速了股市下跌的局面。因为在这个时候,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逆调控”的前景看得很负面,因此熊市思维重来。显然,此刻投资者对于“逆调控”的认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且制约了股市行情的运行。
无疑,现在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紧缩的现象,但是严格来说这种紧缩又有其特点。一方面是尽管紧缩政策实施比较早,但力度则是有限的,主要还是运用数量手段而没有动用价格手段,其对冲过多流动性的特点应该说还是比较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政策在演绎中又有着多种取向,不是简单地实施单方面的收缩,而是具有全方位的“有保有压”的特点,像对房地产的调控就很严厉,但是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又很大。
非常温和的“逆调控”
事实上,今年虽然已经两次提高了准备金率,在时间上都是超出预期的,但除此之外,在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则相当谨慎,并没有多管齐下、连出重拳。显然,有关方面只是向市场发出一个信号,作出某种提醒,但未必是要马上实施全面紧缩。而在刚刚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还是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就表明,现在的“逆调控”,实际上是非常温和的。毕竟,大家也都清楚,尽管现在经济复苏了,但是基础并不牢靠。中国的对外出口正受到多个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阻扰,国内消费也表现出政策刺激效应下降、后续增长潜力不足,以及部分居民消费能力方面瓶颈凸显等问题。
不过,从事实体经济的人士,对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还是有着相当的思想准备。今年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就已经连续两个月下行。这表明,大家都感觉到了紧缩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持续过热、通胀大规模出现的可能性就不会大,同样,即便是实施了“逆调控”,也是比较有节制的,在强调调结构的同时,仍然会把保持经济增长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应该说,这就是本轮宏观经济方面“逆调控”的基本状况,它与2007年下半年及2008年上半年的局面,有着很大不同。换言之,投资者可以看出,时下的宏观经济环境的确不如去年,特别是不如去年上半年宽松,但也不是处于非常严峻的状态。就流动性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宽裕的。
今年股市可攀4000点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关联性;互偿性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概念层次
1.宏观经济
就以我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一般来说指的是我们全部的国民经济,也可以称为关于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也就是指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哦过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各种经济现状的总和。就我们医院内而言,宏观经济便是指医院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整体的经济规划。宏观经济与我们的民生也是分不开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价总体升降,以及我们的总体劳动就业率的变化等情况。在对外方面,宏观经济可包括我国的货币发行规模大小,以及根据世界汇率的变化来控制我国对外汇率的变化,还有便是要严格的控制进出库的规模,严防各种金融渗透等阴谋,来维护我国的总体经济稳定。
2.微观经济
对于微观经济而言,其是相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的,微观经济一般指的是单位的经济体,在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成是宏观经济的构成单位,一般可包括我们常见的一些经营中的公司,个别的单个企业的总体经济活动。在这些单个的生产单位中,微观经济具体可细化到这些公司中的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其价格的制定等经济活动。对于我们医院来说,微观经济便是在宏观经济统一的指导之下,各部门之间为了完成整体的经济发展,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操作,以保证宏观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这也需要我们医院的宏观调控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指引,已保证整个医院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联
1.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
就我们的经济学来说,整个的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在我们的经济领域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这些维持市场运转必须的环节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即包含了微观经济的成分,又会是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的今天,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两只手相辅相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市场处于较为基础的位置,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所带来的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国民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整提经济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来讲,整个的宏观发展与个科室之间共同构成我们整个医院的经济状况。
2.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交融
由市场经济的整体性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可谓是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以我们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就可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交融之处。我们医院也是同样的问题,必须在我们整体的宏观经济大方向的指引下,微观上个部门之间沿着大方向走,共同促进我们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当然只是宏观经济上来调控如何指定方向,而没有微观经济的各部门实施,也是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说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相互交融切不可分割的。
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互偿性
1.微观经济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是由微观经济所构成的。因为就是有了微观经济中各个具体的生产单位的具体工作进程,才共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宏观经济中的整体国民经济。然宏观经济虽说在一定意义上指的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不过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体现在各个具体的经济领域中的,而在这些经济领域中,也是由各具体的生产单位具体的完成和构成,所以说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构成的基础,没有微观经济,也就没有宏观经济的存在性可言了。当然同样的角度适用于我们医院内部,没有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的实施工作,来保证我们医院的整体运转,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所以说在我们医院中也是由各部门之间的微观经济为基础,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大环境宏观经济。
2.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尽管是由微观经济中的各个具体生产单位为基础来构成的,然而并不是说微观经济单方面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因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具有互偿性特点,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微观经济作为基础构成了宏观经济,同时宏观经济也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为微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的外部环境。并且微观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具体的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环境的发展需求来指引和要求微观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向。就我们医院的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只有宏观经济上确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在哪,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以及为微观经济体提供大的环境,微观经济上的各部门之间才能具体的实施工作,保证整个医院经济体的健康发展。
总结语
宏观经济与客观经济既包含着不同的研究对象,探索范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联性。一般来说微观经济是以单个客体,或是某一单一的单位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而宏观经济一般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所以,经过本文分析我们能过看到,不管是国名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内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也为客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认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及其存在的互偿性,恰当处理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源长.推进电厂转型提高经济效益[N].中国电力报,2011.
[2]张义省,周军.白庄矿强化四个管理提高经济效益[N].经理日报,2010.
[3]王淑辉,曹培杰.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技术进步[N].黑龙江日报,2011.
[4]李婷.把好节能关口 提高经济效益[N].吉林日报,2010.
关键词: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金融信心指数;文化信心指数
引言: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其数值之增减,表示人们对其财物和经济状况的感觉。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乐观看好、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支出则增长,可以扩大生产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扩大;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悲观、消费信心降低,消费支出减少,则不再扩大生产;如对经济的发展和前景抱有不确定性,就播下了悲观和消费低迷的种子。由于人们的情绪先于行动的改变,消费者信心指数因而能作为一个有效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它可以在大量的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出来之前,提前预示经济走势和消费取向,成为判断经济走势不可或缺的晴雨表和监测器。政府可以把消费者信心指数用于指导宏观政策的制定,当消费者信心指数降低时,就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比如扩大信贷,降低利率等等[1] [2]。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素有“五省通衢”之称。鉴于目前徐州市没有关于消费者信心的信息,而为了全面了解徐州市消费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就业环境、消费环境、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物价以及对商品房等方面变化走势的预期,本文编制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对徐州市2014年上、下半年消费者信心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监测经济运行景气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
调查采用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教授研发的CATI系统,以电脑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电话调查。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延续了很多年,有一套成型的习惯做法,本文借鉴其余文献指数编制的方法及谢邦昌教授海西消费者信心指数编制方案[1,3,4,5],根据徐州市实际状况,编制了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方案。
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主要包括: 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消费信心指数、金融信心指数、文化信心指数。其中,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包括:物价信心指数、经济景气指数、就业信心指数;消费信心指数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信心指数、家庭支出信心指数、投资耐用品信心指数、投资商品房信心指数、旅游信心指数;金融信心指数包括:金融产品投资信心指数;文化信心指数包括:旅游收入信心指数、文化发展信心指数。同时本文对购买金融产品的比重也进行了调查。消费者信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测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指数为所有分项指数的加权平均之和,分类总指数等于对应的分项指数的加权平均,各分项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分项指数=100+[(100×非常乐观比重) +(50×一般乐观比重)-(0×中性比重)-(50×一般悲观比重)-(100×非常悲观比重)
根据国际惯例,消费者信心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模型,指数结果介于0 至200 分之间,信心随指数值增加而递增。若指数落在0-100 之间,信心偏向悲观;若指数落在100-200 之间,则偏向乐观;以100 表示中立水平。具体到本项调查,以未来半年内徐州市消费者信心为考察对象,如得分大于100,则意味徐州市消费者对该调查指标在未来半年内持乐观态度。
二、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CATI系统,以电脑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徐州市各区成人市民进行电话调查,共调查有效样本量300。
(一)分项指数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分项指数中,信心指数最高的为家庭支出信心指数,较之上半年排名不变,只是指数为139.87个百分点,增加了3.53个百分点;其次为文化发展信心指数,较之上半年排名依旧不变,为136.72点,但增加了5.55个百分点;最低的为金融产品投资信心指数,与上半年相比也无变化,其指数仅为40.53点,比上半年低了0.31个百分点。另外低于100点的还有物价信心指数、投资商品房信心指数、金融产品购买比重,这说明目前徐州市消费者普遍认为未来半年徐州经济良好,平稳上升,对家庭经济状况乐观,家庭支出呈上升趋势,且对徐州未来半年的文化发展抱有较大信心。但趋于物价上涨,消费者对未来半年物价水平态度不乐观,且受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的房地产新细则影响,政府调控的决心与力度使得房地产市场继续处于胶着状态,大多数消费者对消费耐用品、商品房的信心悲观,基本对耐用性商品及商品房持观望态度。分项指数统计结果见图1与表2。
(二)分类指数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下半年徐州市消费者还是对文化发展的信心较高,且比上半年高了5.66个百分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与消费信心指数依旧稍高于100点中直线,略有乐观倾向。这是因为过去一年,全市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突破“三重一大”,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新成效。2014年,徐州市发展面临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强化、江苏省实施新一轮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等机遇,同时徐州市政府加大了各项建设力度,徐州老城焕然一新,新城稳步繁荣。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办,第十八届江苏省运动会的召开更给徐州市居民带来了极大地信心。而徐州市消费者金融信心指数很低,这说明消费者对金融行业发展持有悲观的态度,这是因为徐州市属于三线城市,金融产品的发展相对于一线、二线城市较为缓慢,并且消费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购买金融产品的意识较弱,大多数居民仍倾向于保守理财。分类指数统计结果见图2。
(二)总指数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下半年消费者信心总指数为106.2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了3.61个百分点,但都稍高于100点中直线,略有乐观倾向。上下半年最高的都是家庭消费开支指数,其数值反映出城市居民强烈的乐观倾向,对未来半年家庭消费这方面的经济带动作用尤为重要。其次未来半年消费信心较好的大致分布在文化、家庭状况改善、旅游业以及就业这几个领域。相反,随着这些乐观消费指数的逐渐巩固,金融业的信心指数就有些不尽如意,上下半年只有40.84与40.53点,且上下半年还各存在39.33%与33.89%的居民以极其少的收入比重或者干脆不买金融产品,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说明市民对金融业的悲观主义,甚至以一种不看好的心态来对待金融产品。再有消费者对物价水平和房地产业的信心指数都很悲观。即使在一系列货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经济有所起色并逐步稳固,但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物价及房产业的信心指数较为悲观。但上下半年总指数为102.6与106.21明确显示,广大消费者对徐州未来半年的经济发展所抱有的乐观心态及信心。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徐州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对徐州的经济状况持乐观态度,而且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充满信心。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未来的家庭经济状况与现在相比基本持平;徐州的就业状况与过去半年相比没有变好或变坏的趋势;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不感兴趣。高涨的文化信心指数符合现实的市情,但文化产业的发展离消费者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得不说本文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还属于起步阶段。调查的指数是否能预测消费需求的变动以及能否作为经济发展变动的相关指标, 还需建立较长的时间序列, 积累比较丰富的消费者信息及经济发展数据并进行较长的对比分析后, 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但调查结果总体上还是体现出了徐州市消费者的大致信心状况。对徐州市消费者的信心指数进行继续调查研究,以对徐州市各个半年的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也是本研究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徐州市当前应以稳定市场物价、提高收入水平和完善保障体系为重点,提升消费者信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金方,张小斐等.山东省消费者信心指数测度及其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10,3:148-152.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财产保险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一直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垄断,这种垄断局面直到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成立之后才打破。保险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陆续成立许多保险公司,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中国太保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随着保险公司的逐渐增多,保险市场的格局也逐渐从完全垄断型模式转向寡头垄断性模式,因此,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二)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
我国的保险市场在初期形成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以人保为首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异常明显的优势,太保和平安也同样如此,这三家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其他财产保险公司。通过相关的调查,衡量比较下来,大型保险公司虽然在竞争优势上朝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但是其拥有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这种明显的竞争优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现状是由于大型保险公司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比较久,长期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其知名度,对社会各界的影响都比较大,加上他们所拥有的产品在种类上十分齐全,同时,不管是销售人员还是服务人员数量都非常之多,并且网点布局十分广泛,接近客户的住所,为客户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另外,大型的保险公司所包含的业务领域更为广泛,能够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业务,客户可以在同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各种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不需要再跑到其他家保险公司进行咨询。加上大型保险公司这些优势所花费的成本也比较低廉,是刚进入保险市场的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难以模仿复制的。因此,对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不仅难以开拓市场,而且需要承受较高的营运成本,导致他们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策略
(一)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财产保险业务
从本质上来说,财产保险业务不仅是一项保险业务,而且更是一项投资理财业务。大部分的客户在购买财产保险时,主要是想利用闲置的金钱去获得更多额外的投资收益。归根究底,保险公司开展财产保险业务其实就是从客户手中筹集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到相关国家项目中,等到项目结束收回投资本金和收益时,支付给客户更高的投资收益,相当于一项成本较高的负债。保险公司通过这种途径能够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公司的实力。然而,保险公司的投资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成熟情况息息相关,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抓住好机遇进行投资,提高自身的投资收益。
(二)合理选择市场发展策略,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根据经济不同的发达程度选择不同的保险发展模式,对于财产保险来说,至关重要的是选取好适合的发展策略,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的不同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比如,在经济相对来说发达的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人们拥有的闲置金钱也随着增多,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对财产投资的需求也较强,所以,保险公司在该地区应该积极加大对理财型产品销售的力度。另外,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保险公司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居民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内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的相关需求,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根据公司的战略,选择合适的财产保险产品
在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财产型保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固定利率型,二是浮动利率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也存在不同的差别。固定利率型产品是指同时兼具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品,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好坏直接挂钩,当处于良好的资本市场时,在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取超额的利润;一旦资本市场较差,而利息承诺是固定的,导致保险公司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而浮动利率型产品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费,客户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收益,保险公司仅是收取稳定的管理费用,对于市场的变动所带来的随机风险是不需要保险公司来承担的。
三、结语
[关键词] 资本项目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资本项目开放条件
IMF的研究表明,资本账户自由化能够改善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国内金融体系产生积极影响。过去几年中,央行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也在逐步放松。2005年以来,央行和国家外管局推出了QDII制度,港股直通车试点也在酝酿之中,这些都属于资本项目开放的准备工作。
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和国际收支失衡,我国产生了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为了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只能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来对冲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从而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失效。根据蒙代尔的“三角悖论”,为改变货币政策失效的局面, 有重新考虑开放资本项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境外游资押注人民币升值,一旦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势必会有大量热钱进入我国,如果人民币汇率调整到位,将会出现大量资金外逃,从而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威胁。因此,我们必须慎重考虑资本项目的开放。
一、资本项目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内涵
资本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用来记录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账户名称,具体记录一国同其他国家的金融资产交易情况及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它是和经常项目、平衡项目相并列的一级账户。根据IMF的修改,把传统的资本项目改名为资本和金融项目,其主要包括只涉及资本转移与非生产、非金融领域资产收买与放弃的资本项目和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投资的金融项目。本文将沿用原始的“资本项目”的概念。
根据IMF的准确定义,资本项目开放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 居民不仅可通过经常项目的交易,也可通过资本项目的交易获得外汇;(2)所获外汇既可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给银行,也可在国内或国外持有;(3)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交易所需要的外汇可自由在外汇市场上购得;(4)国内外居民也可自由将本币在国内外持有,以满足资产要求。
二、资本项目开放的可行性
第一,开放资本项目需要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因为在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在开放资本项目后会面临更大的宏观经济波动。如果没有很好的宏观调控能力,新兴市场国家有可能无法处理国际游资大量撤离后带来的严重后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资本流动有顺周期性质,当经济状况好转时蜂拥而至,当经济状况放缓时则杳无踪影。如果本国没有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做背景,而是处于严重通胀、财政赤字不可控制、银行存折巨额不良资产等状况,那么当发生国际资本大量撤资的情况,容易产生并发状况,这样实在很难避免经济的过度波动,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而我国现行的经济状况已经出现通胀的迹象,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在此时完全开放资本项目,实在不宜。
第二,资本项目开放必须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根据蒙代尔的三角悖论, 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 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能自发地调节资本流动, 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攻击。如此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调节国际收支,保持本国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因此一个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不仅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提,也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后保证外汇市场稳定的必要条件。但是以中国现在的状况,人民币内贬外升,人民币的汇率没有真实反映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和各国物价水平,而且人民币汇率变化缺乏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全开放资本项目,将会导致外汇供求的失衡和外汇市场的混乱。
第三,资本项目开放必须有利率的市场化。全面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以国内金融的自由化(特别是利率自由化)为前提。利率市场化的反面就是利率管制。如果继续维持利率管制,利率水平就不能反映市场供求,那么,投机者就无法获得货币市场上关于资金供求和价格的准确信息,也就是价格失真。当受到管制的国内利率水平明显低于国际利率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结果将是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反之,则可能引起短期资本的过度涌入诱发通货膨胀。
第四,资本项目开放还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在资本流动性不断上升的总体背景下,只有在一个金融监管严密有效的市场上,国际资本流动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破坏性影响才会被减至最低程度。虽然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初步框架已经形成, 但是由于监管手段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监管效率并不理想,各种违规操作事件仍然屡有发生。金融法制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在当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资金跨境流动频率越来越高,情况越来越复杂,外汇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稍有不慎,会诱发金融市场波动,甚至引发政治和社会动荡。因而需要对资本项目的各子项科目的开放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建立起高度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使有关监管当局及时掌握大额资金流动状况,有效地防范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动的冲击,防止或减少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尊东李佳益:关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的探讨[J].海南金融,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