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重视阅读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关键,良好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增强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如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效果
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找准阅读目标,有针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阅读指导。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掌握这种教学突破口,科学把握存在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四、促进有效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学; 生存教育; 学会生存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1-001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发生受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它们如同一个个黑色的旋涡吞噬了许多少年美好的花季。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期意外死亡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某些地区正常死亡与意外死亡的比例高达1:19。可见,意外死亡已成为我国O~14岁儿童的第一死因。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窒息、溺水、车祸、中毒、跌落、烫伤、动物致伤等,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本文对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目前大多数学生由于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及父母的呵护,造成其生活上求安逸,欠缺吃苦精神。自理能力差,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缺乏防范意识等现象。他们对生存能力的重要性,既无感性体验,又无理性认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人文素养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培养生存意识、生存习惯和能力的教育,所以,课堂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培养其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例如,“抬杠”游戏,让学生体验要对他人负责,他人的生命健康与你直接相关,不要因为你的失误而成千古遗憾;被抬的同学要注意,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松手,只要手不松,头就不会先着地,明白脑袋是生命中枢的道理。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新时代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新世纪的新特点。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孩子生存适应能力的强弱,虽然有先天遗传的影响,但后天的锻炼则显得更为重要。
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是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学习阶段的具体化。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利用体育课进行一次“野外生存挑战赛”――即野外登山活动。这是体育课程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生存技能培养的一项活动。它将会接触到安全、急救、包扎、攀爬等一些生存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野外登山活动中,学到生存技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求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态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走楼梯不慎摔倒;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踩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例如利用体育课进行一次“森林探险”――即野外探险活动。这是体育课程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生存技能培养的一项活动。它将会使学生接触到安全、营救、攀爬等一些生存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野外探险活动中,学到生存技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通过这种生存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得到了增强。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断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的理性教育,使他们明白,一个有较强生存能力的人,至少应该具有自强、自信、自立、自护、自救、自防等多方面能力,有了这“六自”,在人格上能高洁儒雅,在心理上能坦荡磊落,在品德上能傲岸独立,在体魄上能康健强壮。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练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基础,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钮则诚.生命教育――学理与体验[H]广州:高宝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社,2004(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H]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实验能力;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90-01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工作的基础。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养成科学学习方法与习惯,提高科学素养,提高生物成绩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在生物教学中提高高中生生物实验能力。下面结合实际,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性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符合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随着高中教育的改革,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多。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也要求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的训练,这是由生物学科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新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指的是:(1)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提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挖掘问题的实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会鼓励学生继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和追求科学、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实验的艰辛、复杂,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中磨练出求实、探索、协作的科学精神。如果能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做到上述几点,将有助于将高中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的综合性的高素质有用人才,符合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至关重要。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于生物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生物教师会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使学生掌握在生物实验的教学中逐步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简要使用方法、选择实验材料的方法、实验仪器的读数方法等。同时,为了使学生按照生物实验的正确操作规范完成各项操作,避免因错误的操作对实验仪器造成损坏,生物教师还会在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原理、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原理等有所了解和掌握,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会有所提高,这样就会促进今后生物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可以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对生物学原理、生物知识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生物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今后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所学的生物知识
不管是哪一门课都需要学生记忆许多知识点,生物这门课也不例外,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生物知识,不仅会使学生疲惫不堪,而且会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如果在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能够利用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就会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还可以为学生更好地记忆生物知识提供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而获得许多感性材料,使学生更加牢固地记忆生物知识,且可以实现生物知识的意义识记,使学生真正将生物知识牢记在心中。
四、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根据高中生物教学要求,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树立仔细观察的意识,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还可以不断使学生通过实验仪器学会观察植物体、动物体细胞的结构、变化的方法,将学生迅速带进微妙的生物世界,激发和保持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
五、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于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如果能够逐步提高高中生的实验能力,大多数高中生就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而独立完成大部分生物实验,会越来越会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越来越注重小组合作,越来越乐于探索实验的过程和分析结果,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实现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生物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和生物教学理念的改变,高中生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注重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掌握而不是一味的追寻结果,使学生在亲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知识,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实现生物教学目标,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阳佳,薛婷彦.让实验回归课堂[J].上海教育,2012(31).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学重语法教学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有悖于语言规律的教学严重阻碍了中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学生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交际法进行情境教学。笔者就交际法在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交际法 交际能力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18-01
一 交际法以及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将这类交际活动置于更大范围的语言教学中,称为“学用英语”以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正在由语言结构教学法为主走向以语言实际运用为主的功能法,即交际法的轨道,它顺应了国际外语教改的主流。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而且也忽视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遵循交际法这一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激发思维促进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从而达到教学大纲为“交际”培养运用英语能力的总体教学目标。
二 交际能力的含义
“交际能力”,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语言学家Littlewood将交际能力概括为四点: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
三 教师如何运用交际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是交际英语教学法的显著特征。
第一,设置真实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进行教学,而要把整个交际过程放在一个恰当的情境中让学生很自然地去理解,通过反复练习,进而掌握交际内容。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活动进行教学。课堂的交际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担任主角,提供在交际中学习语言的环境,使学生从中获得交际技能。
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信息转换、模拟情境、扮演角色、游戏活动等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声、色、形相结合,寓教于乐,可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第四,教师要有容忍的态度。学生对英语是否感兴趣是检验老师教学是否达标的标准。教师在学生用英语交际训练中不必有错就纠,以免挫伤学生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说英语的勇气,并适时、恰当、真切地给予鼓励,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五,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英语思维能力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并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样表达出来的东西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语)。
四 结束语
交际法博采众长,它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它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要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和熟练的教学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力行.TEEL IN CHINA:METHODS AND TECHNIQUES(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2]张淑琴、刘津开.英语交际法教学示例[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进步,竞争也在日益加强,作为给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怎样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保证向社会输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才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导向性的问题。而高等学校的实验室能否为学生提供建立创新意识的平台,能否创建一个学生的创新想法得以实现的实验环境是关键之所在。①武汉科技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实验中心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分析给水排水实验教学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的学习重理论轻实验
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绝大部分都表现在口头上,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理论、轻实验的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还依附在理论教学之中,既没有被独立设置一门课程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学分。②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更没有上升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高度来。
1.2 专业课的实验设置较少且相对独立
由于专业课的课时有限,实验课时较少,故实验课开设的实验项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来说,我们以前开设的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是:水力学实验10学时,水分析化学实验8学时,水处理微生物实验6学时及水处理实验16学时(其中给水8学时,排水8学时),实验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且实验课程相互独立,未经融合,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加以验证的基础上,根本没有与专业课之间融会贯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1.3 实验项目的安排不合理
给水排水工程四个方面的实验中,水质分析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和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均为专业基础实验,主要培养的是基本实验技能;水处理实验主要包括给水处理实验和排水处理实验,由于学时有限及实验条件和设备所限制,结合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学时数只能开设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老师只是一味灌输,学生也只是简单模仿,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③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很难实施,由此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得到的实验数据仅仅是课堂理论的再现,没有自己的思索和创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1.4 实验设备缺乏、陈旧
社会在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而高校实验室普遍由于经费问题,实验设备一般都过于陈旧且新型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传统的分析方法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实验室里价格昂贵的设备一般数量较少甚至只有一台,有时根本满足不了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只能分批分组的进行实验或者进行演示性实验,既费时又费力,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高校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水平,并保持其新颖性和先进性,为了改变目前实验课中过多的老师讲解现象,我们本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紧理论联系实际,随时更新我们的实验教案;在专业基础实验中,我们注重学生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配合先进的、户外便携式的仪器使用,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接轨。在新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断增开综合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譬如在水处理实验中专门增开了两周的综合实验设计课,即老师给定一个题目,从最初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论证及实验报告的输出均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手把手教学生实验,而是在旁加以指点,强调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不断推敲,不断论证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综合设计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针对本专业的情况,我们在大四上学期专门开设了一门实验课即《水处理实验新技术》,课堂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先是利用少课时讲解本专业近几年的实验改革及设备更新情况,再就是给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数据处理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明白做科研论文所需具备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学时进行实验,基本都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一个实验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了水质分析,微生物的驯化及污水处理几门专业课的知识,使各专业课之间有了一个很好的衔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次改革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相关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信息化社会,实验室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等通过PPT或者是录像、动漫等方式做成课件,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供学生查阅和使用,创建网上预约、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等方面的实时互动,适时掌握学生动态,进一步提升网络使用效率和教学效果。
2.3 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针对实验室实验设备过于陈旧的情况,让学生与本专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轨,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了本专业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也很大,本专业的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并于2004年12月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起申请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基金200万元,于2006年5月被确定为“武汉科技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在五年之内学校相应配套该中心建设资金100余万元。中心现拥有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达450余万元。该中心的成立后,中心承担武汉科技大学的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硕士)、市政工程(硕士)等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其他实践性教学任务。另外每年也接待本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南分校相关专业学生来中心做实验,年接待学生近1500余人次,年实验教学工作量达4万余人时数。打破原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之间的界限,优化实验设备的配置,极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重复建设的投入。
2.4 实施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着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的所有实验室均为开放型实验室,实验室全天免费为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主要倡导的是学生的主导地位,强化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实验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除设置一定的必修实验外,还有个性化选修实验,其难度一般都超出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其次,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实验时间,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均由学生自主决定;还有,学生在实验时提倡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善于钻研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跟着本校研究生及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才能。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试验,我们已经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奖和多篇科研。2007年获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西蒙-国际铜业协会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三等奖两项;2006年分别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FLASH动画设计中荣获三等奖、首届航天杯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校三等奖各一项;学生在各类杂志上20篇以上。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教学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不少用人单位的好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面对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改革步伐还应更加坚定,坚持改革与创新同步,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
注释
① 孟雪征,曹相生等.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7.9(6):295-297.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65-01
面对目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点。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出于一个待开发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来努力开发这一高价值的矿藏。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分析,以供美术教育老师参考。
在学生的创作中,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作品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要学生不要模仿别人的作品,包括教材上的和老师讲的一些范例,要自己另辟蹊径;二是目前的作品要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要敢于探索一条新路,不要重复已经走过的路,即使失败了也值得,因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一、欣赏与创作相结合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美术欣赏是一种精神食粮的飨宴,欣赏是一种逆向的再创作,创作是欣赏后的表现。
二、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相合
教师在教授中学生写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勇于创新,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喜欢的部位,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而是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
三、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中学生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可以从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开始,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学生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能够增加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这些又会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这样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就要打破以往的那些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学生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对一些学生的新奇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给于夸奖。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次美术创作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一块个性发挥的空间。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六、仔细评阅学生的作品
小学英语质疑能力课堂教学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正深入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坚持基本六项原则的基础上,本人认为挑战性原则更具推广价值。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的勇气,激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鸡蛋里挑骨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不人云亦云,能突破常规。
一、鼓励质疑,树立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新教材的使用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要求教师用自身的素质去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自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转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为学生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并且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和呆板。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多创设情境,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氛围接近的语境,促学生开口,进而为提问打下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如创设生日聚会、购物、问路、打电话等情境,让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通过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每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一个语言交际任务时,他们会喜形于色地乐于接受下一个挑战。如今使用的课本中有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话题。在教学中,应利用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语言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操练,避免了学生单一跟读模仿。
2.培养质疑兴趣,让学生愿问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疑问允许质疑;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纠正;讨论时允许自由发言”,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后进生尤其要关爱,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尊重他们的人格,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能。多看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给予鼓励。
二、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1.在预习中学会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新旧知识进行衔接时,会出现不理解、不明白、不认识的地方,这些困惑就是学生要质疑的内容。比如,在学习每一个对话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对话自己先读,找到不认识的单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语法知识等。在上课的时候,有学生质疑自己遇到的困难,教师集中讲解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个别问题可采取学生帮助,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
2.在教师讲解中学会质疑
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理解,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或当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自己理解有偏差时质疑。
(1)培养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大胆倾向
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学习倾向。因为在同一个班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课堂里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不一样,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异常活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有一部分同学却非常平静,一言不发,甚至怕开口,一旦出错会被人笑话,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开口,不怕出错,使英语课堂永远处于活跃状态中,更有利于英语的教学和学习。
(2)培养小学生提问的好习惯
一堂有效的英语课,并不是教师把多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堂上多提出问题,教师多设置疑惑,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英语学习上的疑难让学生在课堂议论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议论释疑。通过学生动脑子设疑、开口议论去弄清问题,印象特别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争论”必将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参加争论的学生,必然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各自依据的不同观点,求异的火花竞相迸射,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求知。
3.在学习小组合作中质疑
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对有一定见解的讨论,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和疏导。学习小组成员不仅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而且可在口语练习的过程中互评互纠,使他们之间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有学生不能正确使用“health”和“healthy”,可以请各学习小组讨论它们有何区别,并通过举例的方式说说他们的讨论结果。有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I’m not healthy,and my mum is worried about my health.”起初有人反对,怎么两个词能放一块用呢?后来有同学用词性的概念解释了此句话的意思,一场讨论才告结束。
4.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质疑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设计课件时就必须对小学生的各种发散联想予以详尽考虑。例如,在讲授四季及月份等词汇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学习时把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提出相关的问题:“Which is your favoriteseason…”学生会积极地思维,抢先回答:“Spring. It’s warm and sunny. I can fly kites and go climbing…”学生们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提高了语言训练的密度、有效度。
三、养成学生质疑习惯,提高质疑质量
学生从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是一个量的积累,从善于质疑到善于释疑,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教师要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养成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变不敢问为敢问,变不会问到会问,从而提高质疑质量。作为教师每发现一个好的质疑问题及时用不同的方式表扬。
关键词:汉语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
近几年高考题注重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如,我们高三年级平时做的模拟试题中的《宽容的故事》、《把爱传递下去》等诸如此类的作文题型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熏染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初步确立的时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初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学生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心世界必然会走向充实丰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那么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向社会,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间。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立人”的思想,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我们须静下心来思考,面对作文选自模拟题《伤了手的病人和伤了脚的病人》这一在医院众人所熟知的场面,学生反映于脑海中呈现于白纸上时却是千姿百态的叹息、茫然?我认为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出题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建构人文精神的关注,缺乏培养学生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个汉语老师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阶段,尤其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仅仅是能准确答题吗?当文本浮现在每个读者前的生存时间中,只有读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对话,共同去探询答案时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达到我们平常说的“心灵的契合”或“共鸣”。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备考训练中,要重视文本中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关联,使学生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在现时精神的直接自我认识中,开启自己思维、思想的新维度。教学中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建构,学生才能超脱于机械、冷静做题的麻木循环圈,才能面对文本保持心灵的超达,始终保持对人生的追寻与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蕴含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茫然无措。
但是,在心灵日益浮躁的当下,阅读、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数的工具,而不是个人精神思考的载体,例如某些教师极力倡导作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死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学生也热衷于学习所谓快速作文制胜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诸多考生笔下无情、心中乏爱,知识考试的机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润,对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呢,败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高考作文,不仅是写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个性的张扬,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养、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假如这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没有对历史的理性思索与反思,没有读过大量的书籍,是难以写出深刻的人生体悟的。因而帮助学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积淀,近则可以达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颖,远则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去拥有抵御风雨的内心力量。
其次,老师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导致在作文中,无法正确理解材料,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很多人都以为语文是重视形象思维的,很多阅读量大的学生不刻意学语文成绩也较好,学生做题时根据感觉排除选项,阅读时根据感觉答题,老师评讲卷子时注重答案的准确、忽视思维的解析等等,诸多现象似乎不断证实学习语文靠的是语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学中往往侧重对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境中对语言的浸润、理解。这有它的道理。语言是一门工具,要能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就要在占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文字基础上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
只是,这种重感性、直觉的习得式的学习侧重知其然而不侧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现是每一个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会使用汉语,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础上正确运用,大多靠直觉感悟,尤其是蒙语授课学生!而如今的高考试卷为了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在客观题上,设置了干扰项,要求学生精细思维,有根据的排除;在主观题上要求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尽可能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考核语言能力,实际上内部包含着复杂精细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能理解语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只依靠语言的感觉,没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是无法穿透语言飘渺的表象把握语言的内涵的。
同时,文本阅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的感受可以多元,但高考现阶段答案的唯一性,要求读者阅读时要能准确把握、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强调阅读感受只能是唯一、确定的,同样要求必须理性把握语言本身复杂的信息输入过程。面对高考作文题中的百十个字,众多考生就是在输入了文字信息却无法转换成自我的信息编码过程中产生了障碍,反映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重要性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贯穿于高中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延伸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而不只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而已。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既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纳器。教师要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向“引导者”,由重教学的“结论”转向教学的“过程”,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的中心。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阶段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可如果换个角度或从对立面来看,可能就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三,教师应当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在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创造一个活泼有序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式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来的,而不是依靠背诵和记忆。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索、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同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创新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