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水养殖污染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化学需氧量;无机氮;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崔 娜(1965―),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4603
お
1 引言
金州湾是渤海在金州区西部的一个较大的海湾,也是金州城区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的最终归处。因此,分析其海水水质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变化趋势,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为今后对金州湾治理改造提供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2 海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以金州湾海域水质2006~2010年间,每年3次,6个监测点位[1],24个监测项目[2],4 300余个监测数据为基础和依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3],分析湾内水质污染变化趋势。详细分析了6个监测点位水质的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生化需氧量等项目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2.1 海域监测点位设置概况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地理位置如表1及图1。
2.2 海域水质各监测点位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
根据大连市1998年有关文件精神要求,金州湾海域设置的1、2、3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3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三类标准;而4、5、6号监测点位所在海域为二类功能区,执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第二类标准[4]。
图1 金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おお
2.3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分析
“十一五”期间金州湾近岸海域二、三类水质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图2至图5。
分析表明,近年来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三类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生化需氧量、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为了判断金州湾二、三类海水水质的污染程度,分析污染趋势,对2006~2010年金州湾水质中的上述4项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中心趋势概括”和“分散度概括”法判断、Daniel趋势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水质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中的无机氮、生化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三类海域中的生化需氧量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具有潜在的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二、三类海水各项综合污染指数统计及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如表2及图5。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水质中4项主要污染物监测值的分析,经检验(w检验),其分布类型基本属于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十一五”期间金州湾海域海水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为:二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呈潜在的上升趋势;三类海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潜在的上升趋势。说明“十一五”期间金州湾二、三类海域海水的水质污染程度均呈潜在的上升趋势。
3 海域水质现状分析
2010年金州湾海域水质,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1、2、3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三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3号>2号>1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4、5、6号点位所在的金州湾二类海域水质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程度为6号>5号>4号。各水期污染程度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
对金州湾海域第二类、第三类功能区水质监测的24项指标中,尽管有近20项指标符合相应功能区的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但仍有个别项目超出国家相应标准。
4 海域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1)据调查,金州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但处理能力达不到要求,金州城区内90%以上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或经部分处理后,通过红旗河、北大河直接排入金州湾。2009年各排水区向金州湾排放的具体水量和水质情况如表3。
(2)西海垃圾处理场没有封闭,底层无防渗漏设施,海水长期冲刷造成污染物溶入海水中,影响近岸海水水质。
(3)陆源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入海和海水养殖与海上捕捞作业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对海水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5 海域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5.1 开发不合理、近海资源退化
海洋资源包括滩涂、海域等可利用的渔业资源。目前,近海渔业发展受阻,由于过度捕捞,加之海岸线开发利用不合理,以及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了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和食物链的结构,破坏了浅海海底的生态平衡,资源量锐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影响了海上经济的发展。
5.2 污染趋于严重,海水质量有所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大量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水及城区的生活污水,都通过不同渠道进入金州湾,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等。还有农业生产过程性等污染,日趋严重,都严重污染了金州湾近岸海域环境,而且海域内养殖和滩涂养殖、海上渔船及海洋湍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严重危害。海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海水质量也随之下降。
6 海域生态环境主要防治对策
6.1 加强海域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实施金州湾环境总体规划,对主要入海河流红旗河及北大河逐一制定流域环境污染治理规划,与陆地环境管理紧密配合,加强各部门合作,强化协同治理,共同解决好金州湾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6.2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力度
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控制制度,把陆源入海排污作为控制与治理重点。加大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运作力度,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6.3 加强海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近岸海域功能分区管理,按照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开发空间,促进金州湾开发利用规模、强度与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行,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水产加工、养殖工程的审批。加强海湾渔业水域等重要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监管,实施科学养殖,使人工水生生态系统和天然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
6.4 加大宣传力度
严格法规和制度,控制金州湾海域环境污染。加强近海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禁污染物超标排放,并不得增加新的排污口,减少污染物排海量;严格控制沿海水产品加工废水和港口、船只排油污染;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海域倾倒垃圾污物。
7 结语
通过对近5年来金州湾近岸海水的监测结果分析,目前就主要的各项污染指标来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海水水质将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加快海上金州经济的发展,提高海水质量,严控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扩建并保证正常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2008.
[2] 国家海洋局.HY003.4-91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90.69~281.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 发展 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 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 为培育海洋 经济 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 经济 效益6.5亿元, 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 发展 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 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 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 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 工业 ,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 工业 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 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 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 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 计算 ,5年就需要增加600 万吨的产量。 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 应用 ,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 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 按现有 科学 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 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 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 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 发展 ,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 目前 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 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 经济 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 在捕获的带鱼中, 每尾在100 ~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 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 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 影响 ,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 影响 ,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 销售等环节累计 经济 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 研究 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 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 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 法律 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 研究
从 目前 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 方法 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 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1.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导致了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谓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由此带动且服务于其开发利用需要为背景的、产业演化形成期进入成长期的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基础,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海洋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是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和技术集成开拓了海洋资源利用的内容所形成的参与。
根据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实践和海洋高新技术储备的领域和强度,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在海洋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均出现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和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在海洋科技创新对其改造、提升中,仍保持自身较大的发展。而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和海洋科技不断的创新,其发展迅猛,具有更大的真正潜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海洋科技创新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现代的海洋产业是融多行业、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包括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分支,它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过程。有些海洋产业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有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可以联动陆地经济。海洋产业的纵向发展既为上游产业提供市场,拉动其发展,又为下游产业提品,推动其发展,并促进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如发展海洋造船、航运业,可以带动港口建设、以港兴市,带动沿海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这就是说,海洋产业具有增长快、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一个海洋产业就可以带动几个产业的发展,一个大的工程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因此,由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的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3.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效益毫无疑问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衰退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海洋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这两种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如海洋生态环境应用基础性演进领域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创新、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4.海洋科创新对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旺大计。海洋国土完整与拓展,以及国家安全,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产与发展空间的维护与扩展。这是涉及维护国家现有生存空间的完整,以及未来生产空间的拓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这其中,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在海洋调查、极地考察与国际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可以为国家解决与邻国领海、岛屿归属权争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开发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极资源提供关键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支持。
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前发展。作为新兴海洋产业,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如下。
1.海水增养殖技术
优质种苗培育技术,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品种。种苗培育必须大力引进适合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的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主要养殖品种原种保存、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研究。建立原种种质库和原种自然繁殖保护区;养殖方式多样化研究,完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间养、混养、轮养等对养殖空间进行生态科学利用技术和理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生态技术研究,包括海水养殖容量的研究和养殖区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设备开发研究等;海水养殖病害防治,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强预防研究,从养殖容量、水质控制、药物饲料、苗种繁育等环节入手,控制鱼、虾、贝、藻病原体的发展,建立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海水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无公害无残留防治技术;加强养殖病害防治药物研究,以研制无公害高效新药物为主。
适合放流苗种选择研究,在稳定并逐步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苗种放流、底播海区选择研究;苗种移植技术的研究;投放人工鱼礁,建设人工渔场技术研究。
2.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
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术开发研究;建立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研制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技工生产线,提高水产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和手段,建立水产品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开发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特点的产品;对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以及调味品等相关配套的研究开发;高档鱼、虾、贝、蟹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研究;冷冻调理食品开发技术、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技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酶技术、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技术、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技术;海洋抗肿瘤化合物研究,海洋活性物质研究,鲨鱼软骨素、胶囊制剂研究,海洋多糖、寡糖的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海洋生物酶应用于医疗方面的研究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加大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工作力度;海洋药物开发产业化;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推广及产业化;海洋微生物农药研制推广及产业化;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的多种海参制品,进行扩大产业链条,完善推广、流通、贸易等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行;拓展新型海带高附加值产品应用领域,完善流通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营;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和渔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创造名牌产品。重点推广应用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通过保鲜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海产品的质量。
三、科技创新有效影响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可以说,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品自给供应,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与营养水平,为国家的食品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海洋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的状况下,随着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食品供应。
1.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新突破不断支撑海水增养殖健康稳定发展。如,中草药、疫苗、免疫增强剂等养殖新药代替抗生素预防防治鱼病、虾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公害系列养殖用药进入了产业化开发;开发研制了新的微波增氧消毒设备,提高了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的利用效率;为建立生态养殖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水增养殖业强有力的推动。二是随着“科技入户工程”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海水增养殖业整体科技水平得到提升,整个行业的开发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开展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和新型渔民培训等活动,在2009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0余期,培训3.3万余人(次),统一编印健康养殖技术资料8000余份,有效推动渔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提升了海水增养殖行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同时随着科技成果的应用,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加强了养殖病害预测与防治工作力度。通过技术突破和革新,提升测报精准度,为海水增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山东省2009年组织200多个测报点开展了病害监测报告工作,测报品种涵盖了大菱鲆、对虾、刺参等26个优势养殖品种,测报面积接近1万hm2。设立了50多个省级直报点,对海参、凡纳滨对虾、大菱鲆、日本对虾、梭子蟹和乌鳢等六大养殖品种的病害的发生、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快报,监测直报面积2700hm2。
2.科技创新对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海水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70
1 山东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海水产养殖大国,而作为沿海城市的山东地区。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全国之首,海水健康养殖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进行中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基于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的地理优势,具有独特的海水健康养殖的资源发展条件。
1.1 海水养殖品种的增加和养殖空间的扩大
海水养殖业作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渔业基础产业,随着我国海水养殖科技进程速度的加快,充分发挥海岛渔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在传统的养殖等模式的基础上,养殖空间已逐渐开始向外海、深海水域发展,市场经济风险中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从养殖品种、产量、产值、养殖规模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海水健康养殖科技进程的加快,在发展各种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扩大了海产品的增值空间。
1.2 海水养殖科技示范项目效果显著
基于海水养殖科技进程,并在国家种子工程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建立了各级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原种场,优良新品种的养殖面积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40%以上。2015年,山东省培育刺参、海带、三疣梭子蟹、贝类、虾类和鱼类等各类水产苗种约6000亿单位。这都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1.3 海洋渔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水平受到重视
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的设施渔业发展是水产健康养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下,我国开展了相关课题咨询与研究。
2 发展海水健康养殖遇到的问题
2.1 养殖水域未完成统一规划,养殖结构不合理
如一些地区的海水养殖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近岸水域的港湾内,这是一种不合理养殖水域布局。根据我国目前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和等深线以内水域养殖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一些地区海域污染严重,导致沿岸带开发不合理,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浅显错误意识下,养殖结构与海洋环境的有机结合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忽视了海洋长远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养殖种类差异,海产品死亡率高、产品品质下降、病害频发等问题伴随发生。
2.2 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一些地区因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普及,难以进行海水养殖类的重大流行疾病的预测、预报,严重影响各种养殖病害在扇贝、对虾、海参和鱼类的健康养殖进程,这也给海水健康养殖与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3 海水养殖与科技应用水平较低
虽然科技支撑在定海几十年的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工厂化养殖的快速兴起和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产业需求和未来的发展则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3 海水健康养殖产业构想的形成与推进
3.1 推进海水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产业整体规划
为促进海水生物的合理搭配和放养密度,应严格控制投入饵料量,以降低养殖污染对养殖海域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同时,应以生态化和工程化养殖为主要养殖模式代替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以期达到生态稳定发展与环境平衡维持的目的。
3.2 建立离岸岛屿示范基地,发展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模式
在岛屿周围和离岸至40m以上水域范围内,进行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建立复合养殖系统,扩大海水健康养殖空间,达到海水健康养殖的可持继发展。
3.3 对养殖对象实施良种工程培育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种质退化而造成抗逆性差、性状退化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应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实施对养殖对象良种化、规模化养殖。
3.4 对海水养殖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建立简便、快速、灵活的水质监测方案,建立病原及其他海洋生物体不良信息的快速检测方法,全方位防治海水养殖生物病害,调控生态环境。
4 海水健康养殖发展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
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养殖海区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以及重要养殖品种的负荷力调查与研究,建立海水健康养殖系统生态学研究技术体系和生态养殖综合养殖模式,运用生态平衡、物种共生原理,对养殖生产和完成海水养殖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指导,形成严谨、健康、清洁、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依据。
4.2 加快海洋新品种培育,保护海水健康养殖新品种的品质
根据现有海洋渔业研究基础,应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对海水养殖新品种抗逆培育以及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建立新品种选育与健康优质苗种的规模培育技术体系,保证水产品健康品质。
4.3 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就是生命,市场决定出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严重影响。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与人们健康有关的微小话题,都会被迅速放大。因此,建立海水健康养殖构想,实现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突出质量、效益这个中心,把水产品质量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全面制定并出台《山东省水产苗种生产管理条例》、《山东省苗种生产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4.4 增加海水健康养殖综合效益,加快产业化进程
渔业产业化是提升渔业经济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发展渔业产业化过程中,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过程,并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化发展。
4.5 建立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
加强技术更新,改进原有渔业病害的预报、预警功能,多方面、大范围开展海水养殖的病害疫苗防治工作,并加强一些药物型、药理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实现对病害的严格控制和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满足防疫体系的市场化需求。
5 结束语
海水养殖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扎实推进定海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抓住发展形势和政策机遇的同时,以高水平的渔业科技做为支撑点,保护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促进渔民的持续增收和新农渔村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显良.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展望[J].中国水产,2011(5):8-11.
水产养殖是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质来源方式,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由于过度追求生产产量,往往忽视了保护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因此,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是在人为控制下对水生动植物进行培育、繁殖与收获的一种生产活动,水产养殖业也已经成为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质来源方式,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水产养殖业进行小规模生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过度追求生产产量,往往忽视了保护水产养殖区域的环境和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水产养殖不断受到病害、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与困扰,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因此,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水产养殖出现的问题
1.管理缺陷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面缺乏政府管理行为,从而导致个体分散养殖无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有许多养殖户的专业素质较低,对相关养殖知识缺乏认识、或者无法活学活用养殖知识,对鱼病及其检疫知识缺乏了解,对水产品的多发病特点与其防治措施也没有全面地掌握,对水质的管理与监测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水产养殖的发展。
2.苗种选育问题部分种类种质严重退化、质量与数量不稳定、苗种短缺等问题是苗种选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业中,有许多苗种场受到眼前利益的驱使,对苗种选育与更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熬成了苗种的品种退化问题,抗病能力下降,成活率降低。进而导致饵料利用率的降低,使用化学药品的几率相对增加,从而导致了水环境污染的加重。
3.病害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已多达数十种,其病原包括寄生虫类病原、原生动物类病原、真菌类病原、病毒类病原、细菌类病原等。水产养殖的集约化提高了养殖生物发生病害的几率,在对养殖生物进行移植、引种时检疫措施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大量的境外疫病侵入我国水产养殖水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有许多养殖户与养殖场在快速检测、早期诊断传染性流行病方面无能力、条件不成熟,从而导致额病原微生物的高速繁殖、蔓延,从而产生了水产养殖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1.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近年来,许多国家与地区发生了多起水产养殖鱼类逃逸问题,而逃逸的鱼类在野生群体遗传基因组成、疾病传播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大。另外,水产养殖也会对底栖生物群落产生影响,通过对富营养化在底栖生物群落变化过程中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底栖生物类群会因为底栖氧饱和度不断地改变而发生演替。此外,因为动植物残体、残饵、排泄废物等有机质会在养殖水域的池底进行积累,从而使水域浮游细菌生物、底泥细菌量也都有所上升。总之,由于环境受到了破坏,外来物种导致本地物种基因库的改变、野生苗种资源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会对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2.对水环境的污染现代水产养殖的高密度、集约化生产,投饲了大量的外源性饵料,使大量的残饵进入到了水体,导致水体的有机负荷得到了增加,从而发生富营养化、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病原体等。为了对病害进行防治,在水域内大量投放化学药品,从而加大了水环境污染。对于虾类养殖来说,其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水产养殖的水平与规模。单养高产模式虾类养殖,饲料利用率非常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废物、虾粪及残饵对养殖区域的池水产生了污染,由于单养高产模式会经常性的换水,所以,对浅海海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通过池、海间水不断地进行交换,是其产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精养虾池中的N以溶解无机氮、溶解有机氮与悬浮颗粒氮等形式存在,而溶解氮的来源有虾粪的排放、配合饲料释放与鳃的排泄这主要的三种。在虾池中,微生物在分解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从而对虾体生理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其抗病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对于筏式养殖模式来说,物质循环、水体交换比较缓慢,从而导致了养殖水域内悬浮物长期淤积,从而加强了使微生物活动,使养殖水域内的氧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缺氧环境,给水产养殖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经济损失。此外,沿海水产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无机、有机废物排放,从而给半封闭港湾带来富营养化现象,从而导致硫化细菌繁生、还原性化合物得到增加以及大型底栖生物的数量、种类、丰度减少。
三、控制对策
1.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要求,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污染降低到最小,所以,在水产养殖方面,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其污染物的产生量。首先,应该重视培育基础饵料,研发适合不同幼体阶段、不同动物、优质的育幼饵料、开口饵料,并进行科学地投喂;培养与提高水产养殖者的专业素养,实现科学的养殖管理;选育健康苗种、合理地安排放养密度。其次,应该合理利用新兴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优良苗种。中国海洋研究所与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培育含抗冻蛋白转基因鱼,这种鱼苗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冻能力,而且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
2.优化养殖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等因素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制约作用,环境条件与管理水平的不同、养殖生物间是否具有互补效应也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影响。单一品种的水产养殖不仅不能充分地利用环境容量,还容易产生污染,所以,应该选择多品种轮养、间养、混养等生态养殖、立体养殖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利用、转化饵料,降低环境污染。例如基塘系统、稻田养鱼,鱼、珠混养,滤食性鱼类、贝类与虾混养等。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产生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范立民.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02:26-34.
[2]雷志刚.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控的对策[J].北京农业,2014,33:177.
渤海海域面积为717万km2,平均水深18m,小于10m水深的海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6%,海岸线总长6584km,占全国海岸线的20.6%。近年来,辽宁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河北省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开发规划将进一步加大渤海环境压力,渤海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1—2011年,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影响渤海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有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高温高盐水大量入海、陆源污染入海严重、海源污染增多,严重影响了渤海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
1、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沿岸海域开发活动增多以及近岸海域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养殖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养殖污水等排放入海,渤海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以渤海三湾和部分城市近岸海域污染为甚,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氮磷比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一般海水中正常的氮磷比值为16∶1。在20世纪80年代初,渤海海域氮磷比为2∶1~3∶1,在90年代初为5∶1~10∶1,在90年代末升高为16∶1~24∶1,2004—2006年氮磷比均值约为50∶1,至2008年渤海海域氮磷比达到67∶1,局部海域高达200∶1,其中无机氮含量日益升高,渤海海域营养盐结构由氮限制演化为现今的磷限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赤潮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渤海赤潮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也确实在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有史以来记录到的赤潮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仅为0.1次,年发生面积90km2,进入90年代后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7次,年发生面积超过1750km2,21世纪初年平均发生赤潮11.4次,年发生面积超过2830km2,2011年发生赤潮13次,累计面积为217km2。
2、高温高盐水入海,直接影响渤海水体环境环
渤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处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下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区域。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各省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项目,至2010年,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水淡化工程的海水处理能力已达到36万t/d,在淡化海水过程中大量浓缩的高盐海水排放入海,对渤海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近些年来,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被破坏等问题,使得入海径流大大减少,尤其是黄河流量大幅减少,这些都是造成渤海海洋生态用水量逐年降低,海水盐度不断升高的原因。环渤海燃煤电厂已有40余座,均采用海水直流冷却方式,大量的温排水涌入海中,加之渤海湾内水动力条件较差,温升扩散相对开放型海域较差,温排水的影响使得近岸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主要生物物种和种群密度等都发生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的生存环境也随之改变,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并造成一定程度上渔业资源的损失。
3、陆源污染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陆源污染物入海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近岸海域,约为90%的污染物来自陆地,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渤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共100个,工业排污口32个,而这些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75%的监测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0%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7%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2011年,排入渤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达到97.4万t,包括化学需氧物质、石油类、营养盐和重金属、砷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耕作产生的含有机污染物污水也被冲刷或直排入海,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始被检出,666、DDT的检出率均较高,部分排污口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明显高于我国近岸海域的平均水平(<10ng/L),海湾、河口、湿地滩涂等典型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各地政府向海要地的欲望越来越强,港口码头、人工岛等涉海围海造地工程不断上马,沿岸地区海岸线不断被拉直,水动力条件大幅改变,围垦、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等因素导致岸线缩短、自然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其中以盘锦滨海湿地、天津近岸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破坏最为严重。海岸工程的建设还影响到环渤海区域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分布不均、林龄老化、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
4、海源污染增多,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随着环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港口建设的加快,船舶流量逐年提高,海上倾废、港口及船舶污染都在影响着海洋环境,同时因石油运量增加,船舶发生事故性溢油的风险加大。渤海海域现有20个海上油气田,165个海上石油平台,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产量占全国50%以上,但在近两年里也是事故频发,尤其是在2011年6月4日和6月17日,蓬莱19-3油田在钻井过程中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导致大量原油和油基泥浆入海,河北省秦皇岛、唐山和辽宁省绥中的部分岸滩发现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油污。受溢油事故影响,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幼虫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受到损害,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明显升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
二、当前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面对渤海海域日益严重的污染状况,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到环保部门,从海洋专家学者到广大从业人员都在集思广益讨论着渤海污染的治理方法并付诸实施,为恢复渤海海域生态环境、推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1、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及区域排污总量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的颁布实施,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面对渤海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要按现行法律法规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关停和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企业,处理违法排污单位,鼓励绿色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加快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沿渤海区域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量。加强监控、核查和监测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继续推行海洋节能减排政策,完善涉海工程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积极推进生态修复
加强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开展,防止海岸的侵蚀、挤占,切实加强海岸线、海滩的保护;沿海地区尤其要注意不得超采地下水,节约使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海水的倒灌和入侵,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对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捕捞,在内湾或浅海处选择性养殖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努力搞好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人工鱼礁建设等工作,加大受污染滨海滩涂、湿地的整治力度,减少或避免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侵害;建立相应的影响评估模型,评价沿岸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3、改变现有管理机制,集中海洋执法力量
环渤海区自北向南分布有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涉及13个地市,行政区域跨度大,海洋与环保管理部门多,涉及各方利益复杂,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要改变渤海污染的现状,必须要建立区域性的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机制。各相关省市政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和交通等涉海部门须确立共同的目标,将各部门执法力量集中起来,建立联合联动共享的机制,共同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执法监察工作,把治理渤海污染、保护渤海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海上巡查,对海洋石油、海上航运和港口码头单位发生的溢油漏油及违规倾废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建立健全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当发生严重污染事故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污染处置,降低污染损害。
4、以渤海环境问题为契机,完善法律制度
《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多部法律法规、规划相继颁布实施,但对于渤海这类区域性与综合型并存的海域尚缺少针对性法规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当发生污染损害事故时,不仅涉海管理和监测部门各行其是、缺少协调,在执法和损害赔偿方面更是各自为政。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定,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的实施细则、配套法规和环境标准进行编制出台,以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为契机,以期能推广并解决其他此类海域的环境问题。
三、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路
渤海的问题受到环渤海区各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各方面通过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控制污染源排放,开展生态修复等方式和手段加强渤海海洋环境的保护,污染状况有所好转,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进一步实现渤海环境治理的目标,构建和谐渤海、生态渤海,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加强对海洋从业人员的培训
海洋经济的发展,给海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新增就业80万人,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万人。保护海洋环境,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不仅从事海洋行政管理、海洋执法和海洋环境监检测人员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并了解海洋环保知识,更多的涉海从业人员,如沿海企业责任人、海水养殖户、涉海工程建设者等非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对法律法规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对这部分涉海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很有必要,使其掌握一定的海洋环保知识,提高其海洋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在工作中身体力行的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推进海洋环保,才能逐渐改变只向海洋要经济效益、却把海洋当作垃圾场的意识,让海洋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海洋环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海洋(涉海)工程环境监理制度
目前海洋(涉海)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一般采用建设单位联合施工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设立工程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其中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是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并经环境保护业务培训的单位负责,但在实际当中一般是施工单位环保员负责具体的环境管理工作,施工监理单位则主要负责施工进度、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上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为此,应该考虑建立并完善海洋(涉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制度,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环保员必须经过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资质后方可负责海洋环境监理工作,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除追究施工单位责任之外,还要对监理单位予以问责和处理,从而明确并规范海洋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与保护工作程序和内容,确保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措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
目前在海洋领域实施了一些广义生态补偿范畴的海洋开发利用收费制度,如“排污(倾废)收费制度”、“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制度”。近年来,渤海沿海部分省市探索性开展了海洋生态补偿的实践工作,2007年山东省确定了生态补偿的对象和标准,2009年1月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其他一些与渤海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均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渤海治理的新的途径和手段。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补偿的系统研究较少,且尚未从产业开发的角度,运用市场手段来真正建立补偿标准。尤其是当发生诸如蓬莱19-3油田溢油灾害事故时,对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养殖等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作的补偿金额十分有限,进行生态损害补偿又缺少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支持,索赔工作进展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更多的关注公众利益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4、提高海洋产业开发技术标准
目前在渤海区除了海上油气田和海上石油平台之外,还有11个热点开发区,19个海水增养殖区,5个大型海水渔场,7个倾倒区。作为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的热点区域,在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的同时,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开发的技术标准,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涉海产业开发企业的资质和技术水平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在用海过程中能做到科学开发、综合利用,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后续污染。
5、积极推进海洋环境文化建设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现状
1海洋捕捞。秦皇岛海域是中国对虾、鲅鱼、带鱼等渤海大型的洄游鱼虾的产卵场与索饵场,也是鲆、鲽以及地方性品种鱼、虾、蟹的产卵场与索饵场,历来都是渤海主要鱼虾的良好渔场。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拖网对幼鱼的损害,致使渔业资源逐年下降。目前,捕捞产品中短食物链、低营养级的上层鱼类的产量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底层鱼类产量却大幅下降。随着国家相关禁渔、限渔、护渔政策的实施,海洋捕捞在海洋渔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2海水养殖。秦皇岛市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品种已发展至20余种。目前,秦皇岛市浅海养殖品种有海湾扇贝、贻贝、太平洋牡蛎及虾夷扇贝等,其中扇贝养殖面积3.73万hm2,位居河北省第一;滩涂养殖品种有海参、河豚与对虾等,养殖面积3000hm2;浅海底播养殖品种有魁蚶、杂色蛤等,养殖面积3000hm2,人工鱼礁增殖1667hm2;海水工厂化养殖以鱼类为主,品种有红鳍东方鲀、牙鲆、大菱鲆、美国红鱼、鲈鱼、舌鳎等,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万m2。
3海洋水产品加工。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的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水产品加工的比例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越来越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鱼类、虾类、贝类和鱼类加工工业体系正在建立并逐渐完善,已基本形成多品种系列化产品,包括冷冻冷藏、腌制、烟熏、干制、罐藏、调味休闲食品和工艺品等门类。
4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渔业是对海洋渔业的补充,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在海洋生物资源锐减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工具和生物资源,开拓出来的一条新路,是海洋生物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秦皇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出海捕捞、近海垂钓、海洋知识科普(新奥海底世界、山海关水族馆)、主题公园(山海关乐岛)、湿地观鸟等方式。
5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药物和保健品工业)是新兴海洋生物产业。据笔者调查,秦皇岛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仅海洋药动物就有56科90种;规模化生产的海洋生物,如海参、扇贝、对虾、牙鲆、鲈鱼等主要品种多具有较高的药用或保健价值,无论是药用生物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有很大利用潜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目前,秦皇岛市除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完成高纯度河豚毒素提取技术等研究外,相关研究与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海洋水体污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海洋开发活动加快,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海洋环境。据报道,2002年秦皇岛各种途径入海的污染物质总量达2578.27万t,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石油类。环境污染和过度的捕捞导致了生物资源的衰退和崩溃,海洋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邻近养殖区、保护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由于海域污染的加重,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重,造成海洋赤潮频发,2000~2009年秦皇岛海域共监测记录赤潮10次,分析鉴定赤潮生物24科64种,对海洋生物危害严重。
2海洋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随着沿海地区海岸带、浅海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秦皇岛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严重。由于许多优良的索饵场、育苗场、育肥场、增养场的渔业功能丧失,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严重。
3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海洋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遭到破坏,“生态异化”问题突出。由于对物种的资源补充和变动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更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宏观调控,过度捕捞和滥用致使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力下降,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资源质量严重下降。从海洋捕捞来看,秦皇岛海域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渔获物种类日趋减少,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甚至难以形成鱼汛,而低值鱼类数量增加,渔获个体也越来越小,渔业资源质量明显下降,面临着衰竭和崩溃的危险。
4海水养殖环境问题日益严竣。近年来,海水养殖业由于一味追求高密度和高产量,过量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滥用抗生素等水产药物,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从而造成局部特定水域环境污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水富营养化严重,近岸海洋生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近海生物种群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此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秦皇岛海水养殖病害频发,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逐渐增多。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针对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特性及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提出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以提高全民的海洋生态、环保意识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其目的是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及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要求。通过海洋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全社会懂得海洋环境保护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海洋环境保护道德规范,这将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2保护海洋环境,对已衰退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海洋环境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应通过采取海洋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海洋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海洋生态保护管理,逐步减少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灾害对海洋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由于多年的近海捕捞强度过大,秦皇岛近海生物资源的生物链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应在实施配额捕捞以及禁渔、休渔等制度基础上,以生态工程原理为指导,有计划地积极进行人工生物资源增殖,在一些重要经济鱼虾越冬、产卵场投放人工鱼礁。由于大型藻类能大量吸收海域中的营养盐,对减轻海域的污染、减少赤潮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重要贝类养殖区养殖大型藻类对一些衰退海域进行生态修复十分必要,促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组织多学科协作,逐步形成秦皇岛市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特色,使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有科学基础和应用技术的支撑。首先,应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秦皇岛市海域中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等特征,认识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现状,研究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奠定基础。其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研究,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课题招标,提倡鼓励各类企业参与研究开发,以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 罗源湾 潜在性富营养化 分布特征
罗源湾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其西及北岸为罗源县,南岸为连江县,海域总面积206.2km2,其中滩涂面积117.5km2,约占水面的57%,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南面,北面海区相对较深;三面高山环抱,海水从950m宽的可门口进出,口小腹大,整个个海湾呈“V”形,独特的地理形势使其成为风平浪静的渔场和天然良港。地表径流有起步溪、南溪、百花溪、鲤溪等小溪,其中起步溪干流长28.6km,流域面积222.5km2,多年径流量2.65亿m3,经罗源县城入罗源湾顶。罗源湾沿岸主要是渔村集镇,人口不多,南岸人口多于北岸,多从事海产养殖业。
近年监测表明,罗源湾海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1]。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浮游植物营养盐,是水环境富营养化以及引起赤潮的重要指标,而一旦引起赤潮必然对养殖业以及近岸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浓度的反映,所以研究罗源湾氮磷及叶绿素的分布及其之间的关系,能为罗源湾海域环境保护和海产的科学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根据2006年3月在罗源湾内湾进行调查监测的结果,探讨罗源湾春季氮、磷、叶绿素a等的分布,及潜在富营养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根据罗源湾内湾的地理特征,与水流方向垂直设A、B、C、D四个断面,每个断面设Ⅰ、Ⅱ、Ⅲ,3个测站(见图1)。监测项目为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3-N)、活性磷酸盐(PO43--P)、化学耗氧量(COD)和叶绿素a(Chl-a)等,分别采集高平潮和低平潮表层水。样品保存运输和分析测定工作全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相关部分进行,其中硝酸盐氮测定采用锌镉还原法;亚硝酸盐氮测定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氨氮测定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磷酸盐测定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化学耗氧量测定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Chl-a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2 监测结果与讨论
调查海域主要污染物和Chl-a浓度见表1。
2.1 COD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COD浓度在0.500-0.825mg/l,最高值出现在A-Ⅰ站,最低值出现在C-Ⅱ站,平均为0.64mg/L。从图2可见,断面A与断面D浓度相当,但断面A分布不均匀,A-Ⅰ站明显高于A-Ⅱ、A-Ⅲ站,而断面D三个站的浓度值都比较接近,四个断面中,处在南面的站位浓度高,中间的站位浓度低,可见COD的来源与起步溪及南岸的排放有关。
2.2 活性磷酸盐的分布
罗源湾内湾活性磷酸盐的浓度在0.035~0.042mg/l,平均0.039mg/l,从总的趋势看断面B浓度最高,平均达0.040mg/l,之后向湾口有所递减,而从纵面看这种递减主要体现在北面和中部,南面却是自湾顶向外递增(见图2),调查海区活性磷酸盐浓度都达四类海水水质,显然南面的围海和围垦区等有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源。
2.3 无机氮的分布
无机氮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表1可见,无机氮的浓度在0.220~0.303mg/l之间,平均为0.263mg/l,最高值出现在A-Ⅰ、A-Ⅱ站位,最低值出现在D-Ⅱ站位,其浓度分布从湾顶向外递减(见图2)。纵向分布上,也是南面的站位较高。调查海域的无机氮除A-Ⅰ、A-Ⅱ站位为三类以外,都是二类水质。
调查海区亚硝酸盐氮保持在0.013~0.018mg/l,平均值为0.016mg/l,各断面分布均匀;硝酸盐氮浓度在0.171~0.238mg/l,平均0.207mg/l,平面分布上有自湾顶向湾口递减的趋势,北面的浓度略高于南部和中部;氨氮的浓度在0.010~0.080mg/l,平均0.041mg/l,A-Ⅰ站最高,D-Ⅲ站最低,平面分布上自湾顶向湾口递减,南面高于北面。北部的水位较深,水的交换比较好。
2.4 Chl-a的分布
Chl-a的测值在0.43~3.39mg/m3,平均值为0.55mg/m3,调查海区平面分布上出现三个高值区,分别是A-Ⅰ站、C-Ⅰ和 D-Ⅰ站、及C-Ⅲ站,至使断面分布呈波浪式变化。这种分布可能与大面积的虾、贝及海带养殖间断性分布有关。
2.5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目前国内外对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尚无统一的方法与标准,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是水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可较为客观地反映环境的营养水平。经常被引用。试验表明,海水中N:P值能反映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郭卫东等进一步提出了潜在性富营养化的概念[3],也很好地反映了水体富营养的状况。为能突出反映各营养盐的综合作用,本文参照上述方法对调查水域进行评价。
2.5.1 营养状态质量指数
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
NQI=COD/COD0+TIN/TIN0+DIP/DIP0+Chl-a/Chl-a0
式中,分子项分别为化学耗氧量(COD)、无机氮(TIN)、活性磷酸盐(DIP)和叶绿素a(Chl-a)的实测值,分母项为相应参数的评价标准。依据我国《海水水质标准》[4],各项参数的评价标准定为:TIN0=0.30mg/L;DIP0=0.03mg/L;COD0=3.0mg/L;暂定Chl-a0=5.0mg/m3。评价结果当NQI3,为富营养水平。
罗源湾内湾水体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见表2,其中C-Ⅲ站和接近起步溪的A-Ⅰ站NQI指数>3,达富营养水平,其它测站都为中度营养水平。分布趋势为自湾顶向湾口方向波动下降。
2.5.2 海水N/P值与潜在性富营养程度
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其海水营养级划分见表3。
罗源湾内湾春季海水N/P值在5.7-8.1之间,趋势从湾顶向湾口方向降低,为氮限制中度营养水平(见表4),接近起步溪河口的A-Ⅰ站为中度营养水平。结合NQI指数,湾顶起步溪河口海域已接近富营养化。
2.6 罗源湾富营养化探讨
调查分析表明,罗源湾内湾海水环境属中度营养水平,但活性磷酸盐含量较高,达四类水质标准,其原因有三。
(1)地表径流影响,湾顶西面盆地及起步溪流域陆地上大量的工业、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河流排入该海域,补充了大量的营养盐,调查期间时值春雨之初,主要降水季(5-6月份)未到,径流量还不大,春耕季节也尚未到,当季节来临时,湾内营养盐值还会升高。
(2)水产养殖造成环境问题,湾内养殖密度大,区域内上万个网箱集中排列放置,以及大规模的牡蛎、海带等吊养,造成水流流速减小,水体交换能力差;加上罗源湾本身是个口小腹大的海湾,湾内外海水交换较慢,使包括网箱养鱼的残饵、鱼类排泄物在内的污染物很难被水流带走,而沉积在网箱附近,其分解释放使该养殖区水体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很高。
(3)沿岸建设项目的影响,近年来火电厂、万吨码头、钢铁厂等项目在湾畔兴建,湾顶的白水垦区也落户了多个项目,增加了沿岸的排污量。
参考文献
[1]2003年福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2004年1月.
[2]GB17378-1998,海洋监测规范[S].
[3]郭卫东,章小明,杨逸萍,等.中国近岸海域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J].台湾海峡,1998,17(1):64-70.
[4]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S].
[5]许珠华,侯建军.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台湾海峡,2006,25(1):143-150.
关键词:沿海开发 环境保护 措施 保障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滨黄海,西与沭阳县、东海县接壤,南以新沂河中泓与灌南县相邻,北与云台区、海州区相邻。该县海域位于江苏海岸带北部,海州湾的南端,上界南起与盐城市响水县陈港镇交界处位于灌河口下游,北至与连云区交界的烧香河闸下游的埒子口。区内有燕尾港镇、圩丰镇、县属盐场、洋桥农场、县水产养殖公司、县渔业社和省属灌西盐场、五图河农场等八个农、盐、渔场和乡镇。海岸线长39.7公里,滩涂总面积42万亩,其中:己围潮上带滩涂37.5万亩(开发利用30.3万亩),荒滩4.5万亩。浅海水域总面积16万亩,其中潮间带3.3万亩,5米等位线浅海水域12.7万亩。境内现有新沂河、五灌河和古泊善后河等三条入海河道,其中新沂河为跨省级入海河道,古泊善后河为跨市级入海河道,五灌河为县级入海河道。
一、沿海开发的优势
灌云县的燕尾港港位于灌河口岸深水段,河宽约1000米,通达大运河、长江等黄金水系,也是江苏省唯一的海河联运港口。作为苏北地区条件最佳的港口之一,汇集了优质的发展要素和发展资源。
1.港口岸线优势。灌云拥有海岸线长39.7公里,境内的燕尾港港地处灌河入海口,燕尾港港码头正常水深为7米,最大潮升幅4.7米,可达到11.7米;最小潮升幅3.9米,可达到10.9米,可用岸线长6公里,进港航道长12公里。燕尾港港北距连云港港28海里、青岛港135海里、大连港397海里,南距上海港310海里,东距韩国仁川港378海里、釜山港425海里、日本大阪港823海里、横滨港471海里。
2.交通区位优势。燕尾港港位于黄海之滨,右连入海通道灌河,灌河为淡水内河,水深7~9米,能通航3000吨级船只,灌河两岸及燕尾港港临近海域可建设数十个万吨级码头,海河联运得天独厚。燕尾港港陆路交通便捷,324省道以及规划建设的连盐铁路支线直达港口,沿海高速、海滨大道以及242沿海大道近港而过,构成了以海、陆、河联运的交通网络,可为发展大物流提供支撑。
3.滩涂盐田优势。燕尾港镇及周边地区多为滩涂、盐田等,有可供开发的沿海滩涂和低产盐田近50万亩,腹地广阔,地势平坦,人口稀少,用地成本低,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耕地保护的大气候下,是发展大工业的理想之地。
4.特色资源优势。沿海地区有广袤的滩涂资源,可供养殖对虾、益蛏、文蛤、紫菜等多种水生动植物;有浅海及渔场资源,海域内及附近的开山渔场和海州湾渔场产有60多种海产品,生产的盐渍虾皮主要出口韩国;开山岛、大面积的沿海湿地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5.充沛水源优势。燕尾港港地处沿海,海洋水取之不竭,可以保证热电厂等大工业冷却水所需。另外经过燕尾港港入海的有新沂河、五灌河、灌河等河流,常年可提供淡水100亿立方米以上,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可以满足工业企业的用水需求。
二、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措施
近年来,灌云县对直排入海污染源状况、入海河流水环境质量、港口和船舶污水垃圾处理情况、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工业园区环境保护、重点渔业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以及海上倾废污染防治等进行专项治理。
1.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运行状况良好。灌云县南风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日均处理生活污水15000吨左右,出水COD在50毫克/升以下。灌云县蕾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运行正常,县城及周边乡镇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
2.加大园区环保投入,污染防治能力不断提升。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尾水排放稳定达到国家综排二级标准要求。园区有废水排放的企业均建设了废水预处理设施,废水经预处理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新沂河尾水通道。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二期正在建设,海滨新城区生活污水管网正在不断推进。集中供热能力继续提升,余热供热管网正在建设,即将形成新的供热网络,园区集中供热能力明显提升。连云港铃木组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危险处置项目投入运行,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3.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确保达标排放。灌云县不断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相继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零点突出检查行动、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等环境执法行动,对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有效促进了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减少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准产关,坚决从源头控制污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障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在省环保厅统一组织下,配合省环科院组织编制了《古泊善后河水环境综合防治规划》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强化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相继建成了盛源养殖公司、大南猪场等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示范基地,减轻了畜禽养殖业污染。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现代化农业种植水平,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5.近海海域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灌云县环境监测站对近岸海域的古泊善后河、车轴河、五灌河、新沂河入海河流的4个点位和入海河口的两个点位进行了采样分析,完成了河口工业用水区及陈家港等十港区20项海水监测项目的采样任务。从监测情况看,近海海域环境质量良好,达到近海海域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县域内海洋和海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较好。严格执行国家伏季休渔制度,禁止在休渔期出海捕捞。燕尾港码头配备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并运行正常。
三、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保障
1.组织管理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继续推行党政干部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落实规划,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环保责任书,与干部的使用提拔挂钩,形成严厉的制度约束。
2.政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及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环保资金的投融资渠道;如出台有利于污水回用的价格优惠政策,以经济杠杆推动污水资源化;引进多种经济成分,采取BOT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生态补偿和修复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等。
3.资金投入保障。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建设资金来源,安排好中央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的地方配套经费。拓宽资金来源,积极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以及省、市内相关资金,对我县环保项目的资金补助。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
4.执法监管保障。建立环境监管与决策服务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察、环境安全、核与辐射、固废、信息、宣教方面的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管理强的环保队伍,加强对整个环保工作的监管。同时积极探索与山东省和徐州、淮安等市的环保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区域污染问题。
5.环境科技保障。建立健全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灌云县社会经济若干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和科技攻关;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模式。
6.宣传教育保障。加强环保宣传和培训,倡导绿色消费;完善环保舆情监测体系,保证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加强舆论监督,落实环境污染公众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管理。
四、沿海开发的成果
近年来,灌云县紧紧抓住江苏省加快沿海开发和灌河口地区列入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港布局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开发进程,以此来拉动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1.抓沿海发展规划。灌云沿海资源虽然较为富足,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的有效整合,基本处于粗放式的利用状态,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2006年,灌云县投入近2000万元,委托深圳规划设计院对县域经济、港口及重点区域的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确定了“既要向大海淘金,又要与市区接轨,精心打造好东西连接点,形成西城东港、南拓北连”的战略性规划思路,迅速拉开了“一城一港四区”的生产力布局,着力把燕尾港港打造成连云港港重要的组合港、灌河流域的龙头港,建设江苏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在沿海规划上,立足高起点、科学化、全覆盖,总体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南起灌河口、北至埒子口,规划布局港口仓储区、工业集中区、船舶工业园、一类工业园、海滨新城区和生态休闲区“六大板块”。
2.抓园区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区是灌云县呼应江苏省沿海大开发战略,融入连云港市“一体两翼”临港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环保、土地、交通、港口等综合优势,规划建设的临港工业园区。在产业定位上,主要以发展三类工业为主,一、二类工业为辅,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船舶制造、清洁能源、金属冶炼、海洋化工以及港口物流等产业。目前,临港产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1.5亿元,区内“五纵九横”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开发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日供应5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每小时70吨的集中供热站以及消防站已投入使用,园区的综合配套功能、集聚辐射效应和支撑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临港产业区的差别优势日益显现,已逐步成为苏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环保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对外吸引力强的临港产业区。
五、结束语
沿海开发必须坚持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持续协调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建设生态海滨新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灌云县水利志方志出版社
[2]灌云县环境保护局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灌云县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