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盆底肌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盆底肌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盆底肌康复护理

第1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不同时间;产后盆底功能;影响

盆底功能障碍作为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病于中老年女性,其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目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等,但临床表明不同时间段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不同[2]。本研究就此探讨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42岁,平均年龄(27.4±3.4)岁。其中,剖宫产56例,阴道引产64例;初产妇80例,经产妇40例;单胎102例,双胎18例。所有产妇产前基本情况正常,没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各40例。三组产妇在年龄、产式等基本信息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产后1.5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二组为产后2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三组为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组。三组康复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康复护理时间不一样。康复护理方法具体如下:在各自时间段由专业产士指导或帮助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低频)。对于盆底肌训练来说,主要是对产妇进行缩紧训练,一次收缩在3 s以上,且收缩1次就放松1下,连续做30 min,2次/d,6 w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于电刺激来说,利用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妇盆底进行电刺激。先帮助产妇选取平卧位,将其腿张开且弯曲,要求产妇放轻松,按照操作标准把电击棒放入产妇阴道,测量盆底肌及腹肌收缩时的电活动,并打印出肌电图。2次/w,20 min/次,共12次。此外,加强产妇盆底健康知识教育及护理技巧指导,提高产妇健康意识和配合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取压力张力器对所有产妇治疗后的盆底压力进行测量,并根据相关标准将盆底压力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Ⅰ级为差,Ⅱ级为一般,Ⅲ级为好,Ⅳ级为非常好。同时对产妇盆底肌纤维肌电图(Ⅰ类、Ⅱ类)及肌纤维疲劳指数进行分析总结。此外,对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评分,在≤6分为轻度,7~12分为中度,≥13分为重度。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三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等级综合比较,见表1。与第二组、第三组相比,第一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情况明显好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产妇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比较,见表2。

2.3三组患者尿失禁情况比较 第一组轻度1例,中度1例,共2例(5%);第二组轻度3例,中度2例,共5例(12.5%);第三组轻度4例,中度2例,共6(15%)。

3结论

盆底功能障碍又称之为盆底缺陷,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尿失禁、障碍等,主要是由产后盆底肌肉损伤引起。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逐渐成为临床医学或女性关注的重点。当下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方法主要有盆底肌训练及轻微电刺激等。其中,盆底肌训练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等特点,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3]。但当下该方法在我国临床上尚处于发展时期,对于产后康复护理最佳时间研究还不是很多。

本研究将我院产妇根据康复护理时间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同的盆底肌训练及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结果发现产后1.5个月组产妇盆底肌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总而言之,根据产妇情况越早实行康复护理越好,做好盆底肌训练、心理护理等工作,提高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率,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殷观梅,韩耀伟.不同干预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9):4919-4920.

第2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产后;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

Effect assessmen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pelvic floor muscle in postpartum woman ZHANG Li, LIANG Gui-ying, LU Yu-shan. Foshan Sanshui Di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s, Foshan 528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in postpartum woman after speci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rimipar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asic postpartum education and norm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special intervention (including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llow-up was performed in 3 months after delivery, and the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differences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s of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3 was higher,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exual life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pecial postpartum intervention, including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improve maternal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and prevent futur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Key words】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临床上盆底功能障碍在经产妇女中较多见, 主要是因为产后盆底的支撑结构受损伤, 表现出子宫脱垂、不同程度尿失禁以及性功能的障碍[1, 2]。有很多报道提出, 妇女产后及时进行系统和专业的盆底康复可改善产后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本文主要评估妇女在产后经过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后其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 年8 月~2014年4月来本院待产的初产妇, 年龄25~34 岁, 平均年龄(29.6±4.7)岁, 孕周36~41 周, 平均孕周(38.4±2.8)周, 均为单胎妊娠, 围生期未患有急性或慢性感染疾病, 且无妊娠相关合并症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符合以上条件的初产妇共200 例, 按照入院的时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1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和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干预方法

1. 2. 1 对照组 每位产妇在待产时均给予围生期健康教育, 包括定期排便, 减少增加腹压的运动, 拒绝酒、碳酸饮料、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及进行一般康复训练。

1. 2. 2 观察组 需额外在产后先评估其盆底肌功能, 包括阴道的收缩压、盆底肌力大小等。根据产妇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产后护理计划。本组产妇按照计划, 需完成锻炼盆底肌的工作, 方法如下:收缩舒张运动, 单次收缩舒张时间各为3 s, 每次持续20 min, 3次/d。在此基础上, 按照盆底康复程度制定有效电刺激(盆底肌治疗仪, PHENIX-4U)计划。康复训练的不同姿势, 包括婴儿样仰卧、腿上升仰卧以及双脚并紧, 均需一一完成训练。

1. 3 观察指标 在产后1、2、3个月随访并检查。产后3个月时检测各产妇盆底肌肉的张力(0~5 级, ≥说明为有效恢复);同时产妇需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有无盆腔器官脱垂(POP-Q 评分), 有无尿失禁, 性生活是否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产后第3个月,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盆底肌肉的张力, 实验组盆底肌力≥3 级的比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32.013, P<0.05), 见表1。

2. 2 比较产妇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性生活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产妇出现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比率小于对照组, 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骨盆的出口有多层肌肉和筋膜共同组成了女性骨盆[3], 盆底的支撑系统则由盆底各肌肉群、韧带筋膜完成, 盆底的支撑系统能够保持盆腔器官(包括子宫、子宫附件、直肠与膀胱等)位置固定。除此之外, 阴道紧缩度和排尿、排便功能也得益于正常的盆底的支撑系统。妊娠时, 随着胎儿重量增加, 体积增大, 逐渐增大了其对盆底支撑结构的压力;另外, 分娩时, 胎儿通过产道时, 对骨盆底支撑结构有直接的机械性压迫[4], 同时盆底神经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故产后妇女盆底支撑结构功能往往下降。对产后妇女进行系统和规范的盆底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电刺激作用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 提高其兴奋性, 进而提高神经细胞之间的效能恢复至正常[5]。电刺激强度的确定主要是在产妇耐受的程度以内, 即电刺激时不引起疼痛为佳。

训练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方法, 包括盆底肌的训练、电 刺激、生物反馈等。因为这些训练方法需要的护理器械, 因其费用等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地方基层医院尚未完全普及, 而本次研究评估妇女在产后经过特殊护理干预(即盆底肌的训练、电刺激)措施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利用电刺激疗法治疗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 原理是:通过电刺激诱发盆底肌肉发生被动性收缩, 激活盆底肌内相关活性因子, 能够提高肌细胞的收缩力, 另外能够促进局部血液的循环, 减少或者预防盆底肌肉内不断堆积有害的代谢产物, 因此改变了肌细胞代谢, 最终本体感受器受到激活, 从而促进了盆底肌神经和细胞功能恢复至正常[6]。另一方面, 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受到抑制可以增加膀胱储存尿液的体积;通过刺激盆底尿道外括约肌发生收缩, 来提高产后妇女的控尿能力。因此可以缓解产后尿失禁至恢复正常。

本次研究在规范评估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前提下,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 辅助电刺激疗法, 得到满意恢复效果。实验组盆底肌力≥3 级的比率大于对照组, 实验组产妇出现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比率小于对照组, 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孕妇产后特殊干预, 包括专业康复训练和盆底肌的康复治疗, 能够提高产妇盆底肌力, 预防产妇日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竹, 郑颖.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近期疗效研究.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32):7823-7825.

[2] 邓晓云, 于雅, 吴秀娜, 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力恢复效果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20):2393-2395.

[3] 王莲萍, 阚影, 王芳, 等.1270例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1):29-31.

第3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康复护理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LIN Mei-zh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9):145-148

【Abstract】 Spinal cord injury often leads to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causing bladder storage and dysfunction.Through the bladder dys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which can help to establish the bladder func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In the paper,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ecent years is described.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workers,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neurogenic bladder and the methods of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are expounded,including the period of indwelling catheter bladder training,clearance of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technique function training,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skill training,physical therapy training.

【Key words】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genic bladder;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Guidong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Wuzhou 543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42

当控制膀胱中枢或周围神经受损时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排尿障碍、尿潴留、尿路感染。脊髓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要保证。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康复护理原则

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护理原则主要有: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使膀胱具有括约肌的控尿能力;使膀胱具有适当的排空能力;尽量不使用留置尿管[3]。

2 康复护理的方法

2.1 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 将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在膀胱而进行持续引流尿液的一种方法称为留置尿管导尿法。该方法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于留置尿管的初期,传统的留置尿管护理方法是:留置初期持续引流开管引流尿液,防止尿潴留致膀胱壁纤维受损,1~2周后定时将尿管夹闭,定时开管,每3~4小时一次,保持膀胱一定的容量,防止膀胱挛缩,视情况更换尿管[4]。单小虹等[5]提出留置尿管期间次日即夹闭尿管,定时开放引流尿液,有静脉输液者每2小时开放引流尿液1次,无静脉输液者4 h开放引流尿液1次,2周后拔除尿管。时让患者有意识地参与排尿,并定时、定量排尿,定时开液,让患者养成排尿的习惯,不仅可以改善膀胱壁肌肉、神经末梢的代谢,有效地刺激膀胱反射性收缩,也可减少膀胱内残余尿量。但长期留置尿管不可避免会损伤尿道黏膜,细菌容易经过尿道进入膀胱,易引起尿路感染,有研究证实长期留置尿管感染的发生率几乎高达100%。因此,若患者病情稳定,应尽早进行夹管训练。

2.2 间隙性导尿(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 髓损伤后的患者初期,由于需要静脉输液及要记录每小时尿量或24 h出入液体量,且外伤后患者尿量增多,此时不宜进行间隙导尿,选择留置尿管为宜。病情稳定后,评估患者的情况,及早进行IC,预防或减少留置尿管所引起的各种泌尿系感染,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IC是目前公认的神经源性膀胱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的方法,IC能使膀胱规律性定期充盈和排空而达到接近生理性的状态,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而发生泌尿系感染[6-7]。间隙导尿包括无菌间隙导尿(sterile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SIC)和清洁间隙导尿(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无菌间隙导尿即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实施的间隙导尿,由责任护士执行,患者配合。清洁间隙导尿首先由护士进行间隙导尿,让患者或家属在旁观看,护士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导尿过程的演示、培训和教育,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后由患者或家属执行导尿,导尿物品清洁干净,清水清洁尿道口,插管前清洁双手,将尿管金尿道插入膀胱,排空尿液。这两种方法具有泌尿系感染低和并发生症少的优点,有助于维护膀胱功能的顺应性,保障肾脏功能。

吴碧珍等[8]对1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IC,结果残余尿量明显下降,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泌尿系感染发生。Bennett等[9]对70例女性患者实行SCI患者进行膀胱治疗,结果认为IC是最佳的方法之一。因此,IC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失调的常用方法[10]。吴文娜等[11]对34例患者实施IC,每4~6小时一次,导尽膀胱剩余残余尿量,根据排出尿量及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隙导尿的次数,逐渐延长导尿时间。当残余尿量少于50 mL时表明膀胱恢复良好,膀胱功能达平衡状态,可停止导尿。刘静等[12]认为选择不同导尿管对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影响,建议选择用重复使用的硅胶导尿管,可明显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导尿管目前广泛使用的有非亲水涂层和亲水涂层两种。马英锋等[13]对刚刚拔除尿管后开始实施间隙导尿的患者,选用含亲水涂层的导尿管,1周后改为非亲水涂层的导尿管。亲水涂层导尿管具有症状性泌尿系感染低和少引起血尿等并发症的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尿道损伤的风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间隙性导尿导管的首选。部分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是终身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也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所以需要患者及家属学会间隙导尿技术,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的指导,教会他们进行自我间隙导尿的方法。自我清洁间隙导尿法有利于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夏燕萍等[14]研究显示,护士进行间隙导尿与家庭患者进行导尿组尿路感染率无显著差异。吴红琴等[15]对40例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隙导尿,结果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出院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因此,要力求把间隙导尿技术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2.3 手法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致5 d(不完全截瘫)、2周(完全截瘫),即可开始手法训练排尿。手法训练后可以反射性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及尿道括约肌舒张,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规律地收缩与舒张。主要有Crede手法排尿及Valsalva屏气法、叩击下腹部、骚乱骶尾部、牵拉、挤压头、扩张及牵拉阴囊等方法。

2.3.1 Crede手法排尿 即用手指按压膀胱4 min,按压脐下3 cm深,并向耻骨侧慢慢滚动,同时,让患者憋气以增加腹压,促进尿液排出[16]。此法主要适用于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括约肌无痉挛的患者。也可叩击耻骨上训练,用手指有节律地在耻骨上区轻叩7~8次,3 s/次,反复进行2~3 min。也可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17],即在导尿前半小时,寻找刺激点,轻叩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牵拉,挤压或用手刺激诱发膀胱的反射性收缩而产生排尿。训练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做好记录。

2.3.2 Valsalva屏气法 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放松腹部,屏气呼吸,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骨盆底部,屈曲膝关节与髋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增加腹部压力,促进排尿[18]。此方法严禁在膀胱高度充盈时使用,会引起膀胱破裂及尿液向上返流而引起肾积水[19]。

2.3.3 盆底肌肉锻炼和手法训练 这两种方法能加强肌肉收缩的功能,提高排尿反射神经的敏感性。尤其对尿意缺失者,增加摄入水量,使尿量增加而引起反射性排尿,恢复患者自主排尿的功能[20]。燕应萍等[21]对36例患者采用间隙导尿结合手法训练膀胱功能,结果31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36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有明显改善。因此,经过综合的膀胱功能训练后患者的排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手法训练排尿可减少或避免因插尿管而导致的尿路感染的机会,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挤压膀胱时,膀胱压力增加可导致膀胱输尿管反应,尿液达到肾盂时可引起肾盂感染。总之,手法训练排尿也要注意安全,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性泌尿系感染者禁止使用。

2.4 物理疗法训练

2.4.1 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应用低频率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在治疗膀胱排尿障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用电针刺激疗法,患者的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会明显提高,膀胱逼尿肌压力显著下降。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进,电刺激疗法发发展迅速,已成为重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功能性电刺激通过直接刺激膀胱区,能够增加逼尿肌反射,刺激骶神经区激活低位中枢神经反射,从而帮助排尿功能恢复。电针治疗具有易操作、痛苦小、经济等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穴位和刺激强度,可使电刺激成为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4]。孙迎春等[22]对10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能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另外,电针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可帮助神经源性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3]。

2.4.2 微疗法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具有热效应和生物效应,作用于人体局部,能使局部肌肉松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膀胱平滑肌张力,减少尿道括约肌张力,能使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对膀胱功能痉挛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微波疗法具有见效快、无痛苦、安全、费用低等特点。

2.4.3 穴位按摩、针灸疗法 利用针灸和按摩穴位的方法,可帮助排尿效果差的患者,调理和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三阴交、中极、天枢、百会、关元、次s等穴位针灸对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或尿潴留有良好的效果[24],天枢具有通经络和气血、调畅中、下焦气机的功能,使膀胱气化功能得到恢复;中极是膀胱的目穴,能调理膀胱、疏通水道的功能。针灸三阴交、次s能起到刺激下位排尿中枢,同时将冲动传至上位排尿中枢,引起效应器官膀胱和尿道发生功能改变,有促进排尿的功能[25]。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隙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音频电疗、微波疗法等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恢复期[26]。

3 小结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困难的过程。在疾病的初期,开放引流尿液较好,而在疾病病情稳定后,定时开管,促使神经反射建立,实行间隙清洁导尿。间隙导尿能促进膀胱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肌肉张力的恢复。膀胱电刺激合并间隙导尿,有利于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明显缩短患者自主排尿需要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了费用,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对于部分神经源性患者来说,排尿障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患者和家属亦要遵循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患者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因此,教会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如保持局部的清洁、多饮水增加尿量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康复医学的发展,患者或家属医疗知识的普及,提高家属家庭护理和由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间隙导尿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另外,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健康问题,把优质护理向家庭延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综合的康复护理方法能帮助脊髓损伤后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让患者尽早地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文献

[1]南登混.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0.

[2]廖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8.

[3]肖玲玲,孟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10):901-902.

[4]闫桂虹,郭江雪.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进展[J].天津护理,2010,18(3):171.

[5]单小虹,吕慧.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7B):1830-1831.

[6]唐小慧,赵超男,王平分.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控制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47.

[7]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59.

[8]吴碧珍,付细娥,张凤清,等.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0):1972-1973.

[9] Bennett C J,Yong M N,Adkins R H,et parison of bladder management complication outcomes in female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J].J Urol,1995,153(5):1458-1460.

[10]龚慧.间歇清洁导尿结合穴位按压护理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95-97.

[11]吴文娜,欧志梅,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4):150-151.

[12]刘静,张苗苗,杨艳,等.不同导尿管对清洁间歇导尿术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93-94.

[13]马英锋,丁岚.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上半月版),2012,9(11):52-53.

[14]夏燕萍,郑红云,赵超男,等.脊髓损伤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学杂志,2004,14(10):624-625.

[15]吴红琴,张兰香,王速敏.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6):77-79.

[16]兰勇,雷蕾,陈洪波.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7):123-124.

[17]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3.

[18]宋江雅,杨晓琴,程丽.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4):280.

[19]王元姣.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2004,12(2):126-127.

[20]龙良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2):199-201.

[21]燕应萍,廖明珍.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J].护理学报,2008,15(6):46-47.

[22]孙迎春,李健军,程先宽,等.不同部位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8):734-737.

[23]张惜瑜.电针配合电子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5):89.

[24]李景兴,张鸿,匡静芝,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94-96.

[25]陈尚学,龙雪梅,刘静.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23-25.

第4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产后康复干预:盆底功能:影响

女性的盆底功能一般在生产之后,因为韧带要保持其子宫处于适当的位置,而且盆底肌肉会有大幅度的收缩等变化,还有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会对阴道的紧缩程度有很大影响,这一系列原因所在就会使得女性在产后的盆底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往往就会造成阴道松弛,子宫脱落的风险,不但给产妇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生活的质量。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产妇盆底功能采取适当的护理方法来增强其盆底功能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以在我院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的所有实施盆底康复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后康复干预护理手段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的所有实施盆底康复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50例,年龄在21岁到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岁,生产之后到进行试验的时间在40天到5个月之间,在所有150例产妇中有通过剖腹进行生产的有49例,通过阴道进行生产的有101例,对所有产妇进行调查和检查后发现,所有产妇的生产情况良好,都属于单胎,而且以前没有接受过阴道治疗和盆腔治疗,所有产妇在年龄,妊娠时间,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的产妇进行产后的普通护理手段进行处理,而对于实验组则采取产后康复干预的护理方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对盆底进行适当的电刺激

对产妇的盆腔进行适当的电刺激来恢复阴道出肌肉的张弛能力。即用专门的阴道电击仪器插入产妇的阴道合适的地方,通过调整用电的频率和电流强弱来使产妇有轻微而且舒适的刺痛感觉,每隔4天进行一次,每次时间约为20分钟,连续治疗两个月。

1.2.2对盆底的相关穴位进行按摩护理

按摩之前首先要让产妇将尿液排空,然后将左腿弯曲自然躺在床上,保持上下放松的状态,医护人员分别选择产妇的长强穴和会阴穴进行按摩,按摩时要检查自己指甲的长度情况,不能刺伤产妇,还要进行消毒处理,按摩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有节奏,知道查复有部分酸胀但没用疼痛的感觉为止,每天按摩一次,每次每个穴位都按150下,连续进行两个月。

1.2.3其他盆底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要试着教会产妇进行其他的盆底康复动作,即训练前要将尿液排空,平躺在床上,上下保持全身心的放松,在吸气的过程中试着去紧缩,4秒之后放松,然后接着紧缩,如此往复,当然,这种康复训练方法开始很多产妇肯定很难去掌握,可以将目标逐渐增大,第一次做3次,以后慢慢增加,每天进行3次,连续训练两个月。这种训练可以让产妇在家中进行,医护人员要提醒产妇在进行吸气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腹部吸气带来的影响,更不能让腿部的肌肉参与其中,这样会使得训练的效果大大的降低。

1.3评价指标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处理后,在两个月之后,通过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所有产妇采用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其盆底功能康复情况的评价和比较。这些指标就包括产妇的盆底肌肉力量的康复情况以及盆底功能的恢复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评价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t检验法来完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的比较。

2、结果

在对两组产妇进行适当处理后,经过两个月后,对其盆底肌肉力量的康复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结果发现;对照组中的产妇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平均为3秒,而实验组经过产后康复干预处理后,其阴道收缩的持续时间可以维持到6秒,实验组的阴道功能比对照组要好很多;在盆底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在对照组中有45例产妇在子宫脱落、阴道出现松弛等盆底功能中存在问题,障碍比率达到了60.0%,而在实验组中有9例产妇在盆底功能方面存在问题,障碍比率仅为12.0%,这也说明,实验组产妇的盆底功能整体恢复效果要比对照组好出很多,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干预前后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情况

干预前后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情况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然后在女性完成生产后,身体的很多部位和其功能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例如阴道松弛、子宫脱落以及排尿失去控制等等很多后遗症,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但给女性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们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因此,对产后的盆底功能进行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恢复产妇盆底的功能就成了当前阶段在产妇的临床护理中继续解决的难题。

女性盆腔底部的肌肉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弹簧,同时支撑着子宫、膀胱等重要的器官,还在控制排尿反射和提高阴道的紧缩程度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女性在进行生产时,腹部的各种压力都会给盆腔独步的肌肉带来很重的负担,再加上分娩过程要在阴道中进行,所以对阴道的紧缩程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上述的种种原因往往会造成女性在生产之后的盆底功能有所缺失。在临床中发现,对产妇进行产后康复干预后,可以有效的恢复和增强其盆底功能。

盆底的电刺激主要是用特制的探头伸入产妇阴道中,对两侧的肌肉进行不同程度且适当的电刺激,来增强肌肉的兴奋程度,加速女性神经细胞和组织功能的完善。通过穴位按摩的护理手段可以打通产妇上下的经脉,这种方式不受场地和仪器条件的限制,在家也可进行。而其他盆底康复训练主要是对盆底的各部分肌肉进行有节奏的收缩,来增强肌肉的张力,紧缩阴道,还能在一定程度提高盆底神经的兴奋程度,有效回复盆底的各项功能。经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采用产后康复干预的护理方法对已紧缩产妇阴道,体改两次肌肉的兴奋程度有明显效果,同时也对恢复和增强盆底功能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以后的产后临床护理中广泛运用。

结语

本文通过以在我院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的所有实施盆底康复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后康复干预护理手段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经过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产后康复干预的护理手段对产妇的盆底功能进行完善和增强,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在以后的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孝英.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202-203.

[2]白士玲,多玉华,吴云,韩津霞,刘步双.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53-2054.

第5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1  尿失禁概述

        1.1尿失禁定义: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失去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病理状态。

        1.2尿失禁病因:尿失禁病因十分复杂,各种原因引起排尿与控尿的生理过程发生变化,包括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的正常运动,神经体液对膀胱括约肌及盆底横纹肌运动功能的调节,任何一个环节使排尿与控尿功能发生障碍都可导致尿失禁。常见于:(1),先天性泌尿器官畸形。(2)神经性疾患,如脑疾患、脊髓疾患、精神病、糖尿病。(3)泌尿系统本身各种疾患及手术。(4)膀胱邻近器官的压迫、外伤或手术。

        1.3尿失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底尾部皮炎及压疮。

        2  尿失禁的护理

        目前对尿失禁的分类未完全统一,可分为潴留性、反射性、急迫性、压力性等类别。本文就临床最常见的潴留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的护理分别作出综述。

        2.1潴留性尿失禁的护理

        尿潴留尿失禁是由于尿路有病理障碍或神经性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大量尿液积蓄在膀胱中而不能排出或排出不畅。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因此,此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是设法排尿。

        2.1.1热敷法:热敷耻骨上膀胱区及会阴,尿潴留时间较短者常有很好的疗效;或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也可采用热水浴,如在热水中有排尿感,可在水中试排,不要坚持出浴排尿,防止失去自行排尿的机会。

        2.1.2按摩法:先用中指在中极穴作快速轻柔点按,此穴有调理膀胱、输通水道的功能[4]。点穴诱导后,一手掌触摸胀大的膀胱,由底部向体部进行环形按摩3-5min。然后双手重叠放于耻骨上,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手法由轻到重,忌用暴力,使尿挤出。神志清醒者,可指导患者自己操作,取半坐位,深呼吸后屏住,尽量缩紧腹部,双手重叠放于耻骨上,四指用力压迫,逼尿而出[5]。膀胱底位于耻上3横指以上时,禁用此法,避免膀胱破裂,以及因在耻骨上加压,使尿液反流,引起肾盂积水[6]。若不成功,可刺激、会及,塞入开塞露等引发排尿动作[7]。  

        2.1.3敷脐疗法:用大葱250g、粗盐半斤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再敷;或用独头蒜一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用胶布贴脐。

        2.1.4针灸疗法:取穴三焦俞,中极、三阴交,以中强度刺激,补泻兼施,留针10分钟,一般退针半小时后可出现排尿。

        2.1.5中药方剂常用的有:五苓散、八正散等。单味柳叶30~60 g水煎服,对尿潴留很有良效。

        2.1.6胆碱类药物的应用:如新斯的明1mg肌注,或氨甲酰胆素25mg肌注,以增强胆碱酯酶活性,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但上述两种药物对有机械性梗阻者禁用。

        2.1.7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应作导尿术,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2.1.8穿刺抽尿法:在无法插入导尿管情况下,为暂时缓解患者痛苦,可在无菌条件下,在耻骨联合上缘二指正中线处,行膀胱穿刺,抽出尿液。对括约肌功能失调、非顺应性膀胱、意识不清的患者,采用经尿道或耻骨上膀胱造瘘进行治疗和护理[8]。

        2.2排尿性尿失禁的护理

        正常膀胱有尿液积聚时就会传至大脑中枢而控制排尿。该类病人膀胱有尿时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将信息传至大脑控制中枢,反射性的随膀胱压力上升而不知不觉地排尿。此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是集尿。

        2.2.1便壶、便盆分别适合于神志清醒的男女患者使用。

        2.2.2失禁护垫、纸尿裤适用于各类尿失禁患者,是现今最为普遍也最安全的方法。

        2.2.3葛龙梅等[9]采取保鲜袋接取尿液方式:将保鲜膜袋口打开,将全部放入其中,取袋口对折系一活口,系时注意不要过紧,留有1 指的空隙为佳。

        2.2.4软包装输液袋接尿方式:将软包装输液袋底端中间剪一适合大小的开口,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将切割面边缘封贴,使边缘平滑以防伤病人皮肤。使用时将病人从开口处放入输液袋,输液管连接床旁接尿器即可。

        2.2.5缪凤超等[10]采用制成接尿器的方式:选择适合患者大小的式尿袋,勿过紧。在患者腰间扎一松紧绳,再用较细松紧绳在口两侧妥善固定,另一头固定在腰间松紧绳上,尿袋固定高度适宜,防尿液反流入膀胱。尿袋每3天更换1次。女病人可用吸乳器连接胶管接尿。

        2.2.6高级透气接尿器:使用前根据性别选择bt-1型(男) 或bt-2 型(女) 接尿器。先用水和空气将尿袋冲开,防止尿袋粘连。再将腰带系在腰上,将放入尿斗中(或接尿斗紧贴会阴当中) ,并把下面的2 条纱带从两腿根部中间左右分开向上,与三角布上的两个短纱带连接在一起即可使用。

        2.2.7自制饮料瓶接尿方式:将500ml软塑料瓶,用刀割去瓶口部,然后把开口斜切成一半弧形,再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将切割面边缘封贴,以防用时割伤病人皮肤。使用时病人仰卧,将瓶口贴紧于会,斜放于两腿之间即可。

        3  皮肤护理

        尿失禁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骶尾部皮炎及压力性溃疡(压疮)。这是因为尿液长期浸湿皮肤可使皮肤角质层变软而失去正常防御功能, 加上尿中氨对皮肤的刺激,常引起皮肤红肿、溃烂或皮疹,甚至发生压疮。故做好皮肤护理对尿失禁病人极其重要。无论那一种尿失禁的患者均要注意会清洁,每日数次用温开水(最好用热生姜水)清洗会,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另外,(1)使用尿布或纸尿裤者要及时更换。(2)使用式尿袋法的患者使用前洗净会阴,涂爽身粉保持干燥,每日2 次。(3)对行保鲜膜袋法的男患者,每次排尿后及时更换保鲜膜袋。(4)采用高级透气接尿器法的患者注意接尿器应在通风干燥、阴凉清洁的室内存放,禁止日光暴晒,经常冲洗晾干。使用时排尿管不能从腿上通过,防止尿液倒流。(5)导尿管留置期间是发生菌尿的危险阶段[11]。据报道,导尿管留置3-21d,病人菌尿发生率按每日5%递增[12]。留置导尿一般先持续开放2-3d,3d后每4~6小时开放导尿管排尿[13]。尿管要保持引流通畅,当发生膀胱炎或尿管堵塞现象,应及时更换,不能机械的定期更换[14]。每日除会阴护理外,根据测得的膀胱容量,定量进行膀胱冲洗[15]。临床研究证实[16],多饮水(每天2000--4000ml),多排尿,对尿道可以起到自净作用。此外,长期卧床者要保持衣裤、床褥清洁、干燥;经常变换,每2-3h翻身一次;受压部位经常给予按摩,在容易受压的骨突处,如骶尾部,内、外踝等放置软胶垫,预防发生压疮。

       4  心理护理

        尿失禁对病人心理影响很大,普遍有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明显的心理障碍[17]。病人会感到自己很脏,身上有异味会被人歧视,进而有自卑、孤独等敌对情绪。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高度的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护理成功的保证[18]。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正性的情感支持。主动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适时地同情、关心、安慰、鼓励病人或通过一些形体语言如点头、手势等达到心理支持的目的。并保护病人的自尊,为其提供舒适、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为病人进行翻身、更换尿布衣物等操作前要先做好解释工作,并用屏风遮挡病人,注重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以取得他们的信赖,并使之获得安全感。

        5  饮食护理

        提供良好的均衡饮食,保证足量热量和蛋白质供给,同时保持足够的液体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6  其他

        通过制订饮水计划、定期排尿、训练膀胱功能如盆底肌张力的训练、生物反馈、电磁刺激疗法和各种阴道、尿道装置等方法,对尿失禁均有一定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朱炳.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的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2000,4(7):317.

        [2]周锡芳.尿失禁的分类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21(8):53.

        [3]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谭伟丽,将丽红.综合膀胱训练对腰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尿潴留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12):2391-        2392.

        [5]王元娇.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2004,19(2):126-127.

        [6]肖玲玲,孟伶.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10):901-902.

        [7]梁艳群.脊髓损伤致截瘫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10,4:12.

        [8]梁志.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6):43-44.

        [9]葛龙梅,于虹.巧用一次性薄膜保鲜袋接取尿液[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2):152.

        [10]缪凤超,韩香芝.在男性尿失禁病人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6): 649.

        [11]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尿管与医院秘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368-369.

        [12]马华丽,徐红.预防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护理对策[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2):119-120.

        [13]张美英,燕美琴.留置导尿时不同方法对病人膀胱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4):88-89.

        [14]侯树昆.脊髓损伤病人留置尿管与尿路感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2):65-66.

        [15]刘若群,张晓萍,宋春艳,等.颈脊髓损伤病人脊髓恢复后期泌尿系护理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73-574.

        [16]付友兰,许玉冰.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排尿障碍的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28(2):156-157.

第6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高龄前列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118-03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LIANG Sili

Department of Urology Surgery,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144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Methods 13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with 65 cases in each.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Nursing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of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adverse re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control group,and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 nursing work(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Elderly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Perioperative period;Nursing satisfaction;Adverse reaction

内外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老年人群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日益升高。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高龄患者因为年龄增长而使得脏器功能出现衰退,也加大了手术风险,术后的并发症往往比较常见[1]。因此探讨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医护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我院在高龄前列腺癌患者护理的时候,使用综合护理,护理质量很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高龄前列腺癌患者130例,年龄60~76岁,平均(65.1±1.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13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年龄60~76岁,平均(65.1±1.2)岁,研究组65例,年龄60~76岁,平均(65.1±1.2)岁。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护理工作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在术后1d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以及呼吸等指标,同时做好护理记录[2]。术后患者要去枕平卧5h,确保呼吸道的畅通,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低流量吸氧预防高碳酸血症[3]。

1.2.2 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护理措施。患者术前的检查的项目多同时周期长,包括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四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以及骨扫描等[4]。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往往存在着理解力差以及动作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尿失禁 肺部感染 下肢静脉血栓 肠梗阻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 65 3(4.6) 4(6.2) 3(4.6) 2(3.1) 18.5

研究组 65 1(1.5) 1(1.5) 0 0 3.1

χ2 3.125 5.258 3.268 2.258 5.357

P

缓慢等问题,检查前需要充分尽心交流沟通,检查之后需要及时告知患者检查的结果[5]。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按时服药,并且监测血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监测血糖的改变,合理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并提供饮食宣教[6]。高龄患者的体质较弱并且手术损伤大,需要在术前评估他们的营养情况,并且根据患者的状况针对性地提供饮食指导,合理补充患者身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7]。(2)肠道准备措施。术前1d需要进食流质,术前1d下午服用恒康正清清肠,护理人员根据要求配置,并且协助患者分次服下,术晨为患者清洁灌肠[8]。护理人员需要重视宣教以及观察,灌肠过程当中动作需要轻柔,注意观察肛周皮肤保护,在灌肠之后确保患者动作宜慢,避免发生跌倒问题。灌肠结束之后协助患者更换衣裤[9]。(3)导尿管护理。患者术后需要留置尿管,这就需要确保管道引流的畅通[10]。通常情况下导尿管需要留置10d左右,护理人员需要观察尿液颜色,妥善固定管道,确保低于出口水平并且长度足够,协助患者翻身的时候动作需要轻巧,避免发生滑脱问题[11]。护理人员需要每天进行尿道口护理,避免出现尿路感染,使用温水清洁尿道口之后喷洁优神,3次/d。肠蠕动恢复之后需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实现内冲洗的效果[1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满意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方面,研究组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方面,研究组出现的并发症数量明显少于对照,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研究组护理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

3 结论

近年来临床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逐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死亡率高并且易复发,其中高龄患者最为常见。该病的伴发疾病多,同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传统上前列腺癌根治术主要使用开腹手术,有着创伤大、腹部切口大以及恢复慢等问题。随着微创以及内镜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下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过程当中。这一术式便于操作,因此可以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同时患者的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不过对护理的要求更为严格。本研究中通过为患者提供围手术期综合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都比对照组少,护理满意度情况则明显比对照组好(P

这表明通过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少以及住院时间。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时予以针对性心理疏通,并重点做好盆底肌的功能锻炼以及抗感染等措施。对高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需要听诊器来听肠鸣音从而准确判断肠蠕动是否恢复,不能根据患者主诉判断,早期使用助行器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在肠道功能恢复之后才能够进食进水[20]。

综上所述,高龄前列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富莉芳,张建华.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控尿功能评估及康复训练[J].护理管理杂志,2015,7(7):29-30.

[2] 金伟飞,傅文珍,潘寿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控尿功能的康复护理[J].护理学报,2015,19(1):60-61.

[3] 宋鲁杰,贾方华,卢洪凯.男性控尿神经的解剖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15,25(2):220-223.

[4] 周艳琼.护理干预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盆底肌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5,18(5):37-38.

[5] 罗婷婷,何凤梅,陈秀莲,等.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6(14):40-41.

[6] 潘以娟.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经尿道电汽化结合电切术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2(6):5960.

[7] 楚鑫,孙应红,张媛.前列腺癌患者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20(2):l43-144.

[8] 蓝丽,苏连花,黄小萍.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5(27):65-69.

[9] 梁辉,丘少鹏,郑克立,等.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处理[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5,21(9):689-691.

[10] 高太林.临床分析前列腺癌根治术132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5,6(16):143.

[11] 成向华.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外医疗,2014,6(7):151-152.

[12] 邢丹丹,康福霞,赵雪丽,等.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9(5):72-73.

[13] 刘卫,郝冬梅,赵迎春.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7(3):315-316.

[14] 许玮,刘菲,张艳江.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2015,5(7):451-452.

[15] 许学珍,吕学红,马春美.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14,10(6):960-962.

[16] 黎瑞仪.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9(8):968.

[17] 林红云,李晓玲,陈血莲.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5,19(10):2199.

[18] 李G,康福霞,李园园,等.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根治术的护理观察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5,28(10):1844-1845.

第7篇: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电针;膀胱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a)-0087-04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WANG Jing JIAO Yongbo LIU Chunru FAN Limin LI Yongji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ebei Yiling Hospital,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for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four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dmitted to Hebei Yiling Hospital from June 2009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82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received the basic bladder training, 82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fter 4 courses, the urodynamic indices (residual urine volume, bladder capacity, bladder pressure), three days voiding diary (the number of daily urination, the amount of urine, the maximum urine volum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indicators of urodynamic indices, three days voiding diary, VA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of treatment group [(78.8±18.2) m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98.4±21.6) mL], the bladder capacity [(289.6±4.5) mL] was more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35.5±44.3) mL], the bladder pressure [(48.1±10.6) cmH2O]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54.7±11.2) cmH2O]; the number of daily urination of treatment group [(13.8±4.7) times/d]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6.4±4.1) times/d], the amount of urine [(112.3±26.2) mL] was more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91.5±23.6) mL], the maximum urine volume [(198.6±41.1) mL] was more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77.7±36.8) mL]; and the VAS scor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4.54±0.71) point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4.63±0.51) points], 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ladder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voiding dys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and it is better than single bladder training.

[Key words] Neurogenic bladder; Spinal cord injury; Electro-acupuncture;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又称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中枢或神经损伤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后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病理分型之一[1-2]。脊髓是膀胱信号传导的主要通路,脊髓损伤后导致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引起膀胱功能障碍,临床多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等,严重时导致肾衰或死亡[3]。目前,临床多通过电刺激疗法、磁刺激疗法、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注射或手术等疗法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仍无有效的根治疗法[4]。中医学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经验丰富,手段多样化,主要包括针灸治疗、中药治疗、综合治疗等。中医认为患者多是由于外伤后瘀血阻滞、督脉受损、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学中的“癃闭”范畴。该病病位在膀胱,但与肾、脾等脏的功能密切相关,主要通过益气、调理膀胱、通利小便等原则进行治疗。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患者经络腧穴,达到舒经活络、调理气血的功效。该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确切、安全无耐受性、无副作用等特点,日益受到患者青睐。本研究以针刺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探寻最佳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12月河北以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6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82例。治疗组男43例,女39例;年龄19~58岁,平均(34.7±9.5)岁;脊髓颈段损伤29例,脊髓胸段损伤18例,脊髓腰段损伤29例,脊髓炎4例,外伤性脊髓损伤2例。对照组男40例,女42例;年龄21~57岁,平均(32.6±7.4)岁;脊髓颈段损伤20例,脊髓胸段损伤26例,脊髓腰段损伤30例,脊髓炎1例,外伤性脊髓损伤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5];年龄18~60岁,处于恢复期;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神志清楚,能够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及测评;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肾衰患者;严重前列腺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尿路感染患者;对针刺皮肤过敏或晕针患者;资料不全患者[6]。

1.4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个体状况给予膀胱功能训练,主要包括间歇开放导尿法、逼尿肌收缩诱发训练、手法排尿及间歇导尿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极、关元、气海、天枢、夹脊穴、八s、会阳、承山、涌泉等穴位,并对夹脊和八s加用电针刺激,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渐增加电针强度,30 min/次,1次/d,3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

1.5 评价指标

1.5.1 尿动力学指标 分别于患者入院及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1周内,按照膀胱尿压评测系统(江苏天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范,以0.9%生理盐水作为灌注液,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及膀胱安全内压。残余尿量:患者自行排尿至不能排出止,对患者进行导尿,并记录导尿的尿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达到40 cmH2O(1 cmH2O=0.098 kPa)时的有效灌注液量[7]。

1.5.2 两组患者3 d排尿日记 分别于患者入院及治疗4个疗程结束后1周内,详细记录两组患者3 d内的排尿次数、单次排尿及最大排尿量[8-9]。

1.5.3 患者健康状态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划一条长10 cm直线,不做任何划分,仅在直线的两端分别注明无效和治愈,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划线记录,护理人员测量长度。0表示治愈,10表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其中残余尿量及膀胱压力显著减少,膀胱容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3 d排尿日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每日排尿次数、单次尿量及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健康状态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两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临床常见疾病,脊髓损伤是其主要病因,然而中医学并无脊髓损伤这一病名,但对其最早的描述见于《灵枢》,“身有所伤……,若有所堕四肢懈惰不收,名为体惰”[10-11]。中医学认为督脉是脊髓损伤发病的主要病机,“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命,并于脊里……”,督脉为“阳脉之海”,位于经脉中心,联络冲、任及阳维脉,总一身阳气。督脉损伤,温煦作用减弱,易致气滞血瘀,同时可累及阳明经,致使二便不利[12-13]。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源性膀胱属于中医学中“膀胱气化不利”的“淋证”“癃闭”范畴。《素问》中记载,“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膀胱气化失司是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的主要原因,膀胱开合有度,则小便藏泄有序,而膀胱开合失司,则表现为小便失禁,发而为“癃闭”。然而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约束功能有赖于肾气的固摄作用。肾气虚,膀胱固摄作用减弱,下焦受冷,则表现为遗尿,因此膀胱虚寒、约束无力是遗尿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14-16]。

本研究将夹脊和八s设为首选腧穴,而会阳穴、承山、中极、关元、气海等腧穴为辅穴,是以循经辨证取穴结合局部取穴为原则。八s为膀胱经腧穴,针刺八s、会阳穴及承山穴,具有调理膀胱经气作用[17]。夹脊穴又称为“华佗夹脊穴”,《素问・刺疟篇》记载:“十二疟者,……又刺项己下挟脊者,必己。”“督脉者,贯脊属肾”与膀胱经同行,而夹脊穴位于二者经气外延重叠覆盖处,具有联络沟通、调控二脉的作用,针刺夹脊穴具有促进脊髓血液循环、改善督脉气血的作用[16-17]。中极、关元、天枢及气海穴为腹针疗法中四大主穴,具有调畅脏腑气机、促进分布、通调水道、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同时结合涌泉穴,调理脏腑功能,补气活血,调理肾气,增加膀胱气化固摄作用[18-20]。诸穴合用,瘀血得化,肾气得固,水液代谢平衡,小便得利。

本研究采用膀胱尿压评测系统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的膀胱压力与容量,较传统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法更加简便、快捷,准确评估膀胱容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能够在监控条件下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同时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17]。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的尿动力学指标及3 d排尿日记指标均得到显著性改善,且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单纯的膀胱功能训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虽然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明显感到排尿功能障碍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结果提示,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具有改善患者尿频症状、降低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压力等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八s穴位于骶神经之上,针刺八s穴可刺激骶神经,激发逼尿肌、膀胱内括约肌节律性地协调运动,从而减少排尿次数,增加膀胱容量[21]。夹脊穴位于脊神经之上,在神经纤维支配的范围内,因此针刺夹脊穴具有刺激脊神经、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分泌作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针刺中极与关元穴能够调节支配膀胱尿道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抑制性,有效改善尿频、尿急等症状,同时降低膀胱逼尿肌压力,增加膀胱有效容量[22]。而电针刺激神经能够产生不同的编码信息,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双向调节作用。电针疗法既能增强无力性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又可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亢进反射,使逼尿肌舒张,改善膀胱贮尿功能;同时还能激活排尿低位中枢神经反射,促进排尿反射通路的重新建立,恢复患者排尿功能[22-24]。

本研究通过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法改善患者损伤部位的微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压迫症状,缓解膀胱功能障碍,促进排尿中枢和骶髓反射恢复,从而建立膀胱反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之,电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且损伤小,副作用少,疗效确切,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l Taweel W,Alzyoud KM. The effect of spinal cord-injury level on the outcome of neurogenic bladder treatment using OnabotulinumtoxinA [J]. Urol Ann,2015,7(3):320-324.

[2] Schneider MP,Gross T,Bachmann LM,et al.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ing 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J]. Eur Urol,2015,68(5):859-867.

[3] 朱美红,金妹,徐学青,等.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2):5220-5222.

[4] 杜兴海.温阳补肾利水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0):1090-1092.

[5] 艾坤,张泓,张雨辰,等.电针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膀胱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1104-1107.

[6] 高丽娟,陈国庆,李秀华,等.国产膀胱容量测定仪在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1118-1119.

[7] 吴娟,廖利民,万里,等.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2):1059-1062.

[8] 尚书梅,任玉芹,樊丽援.全面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265-266.

[9] 潘才钰,程一升,吴志鹏,等.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30):94-96.

[10] 杜耀军,刘路然,刘畅,等.神经源性膀胱引起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3,44(7):149-151.

[11] 孙迎春,李建军,程先宽,等.不同部位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8):734-737.

[12] 张惜瑜.电针配合电子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5):89-91.

[13] 徐秀梅,徐彦龙.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6(7):670-673.

[14] 牛森林,赵健乐,李景琦,等.电针中s穴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36例[J].中国针灸,2015, 30(9):905-906.

[15] 毕霞,王雪强,孙丹,等.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 26(3):206-209.

[16] 谌德雄.不同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7):80-81.

[17] 杨秀军,曹建辉,沈志民,等.艾灸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0):168-169.

[18] 曾绍林,陈剑,刘步云.针灸与康复联合治疗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20):75-77.

[19] 李晓宁,迟蕾.夹脊配合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0):972-975.

[20] 艾坤,张泓,张雨辰,等.电针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膀胱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1104-1107.

[21] 刘艳萍,谢明,封卫兵,等.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脊髓损伤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 49(12):95-96.

[22] 窦坤,刘齐责,王跃力,等.盆底肌电刺激疗法治疗老年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0例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80-381.

[23] 王华云.艾灸结合穴位按压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8,23(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