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视觉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文化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名称: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及未来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08BwxlO
在人类文明史上,视觉媒介的进化有着很长的历史,不同媒介对人们感知空间、物体和时间的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人如何看,看什么,不仅仅只是个生理的问题,还是个复杂的文化过程。从最初的创造幻境的媒介――绘画,到机械复制时代的摄影,再到数字时代的赛博空间,媒介的每一步变化,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都标志着视觉文化的发展。
一、新媒体艺术的内涵
1.何为新媒体
很难给新媒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可以从以下的关于新媒体的解释中获得些许的启发。“新媒体是计算机交互及通讯技术与传统媒介(电影、图像、文本、音乐等)的联合”“是大量的集成交流方式中的一种新方式,电子方式的,如因特网、cD―rom”“新媒体亦称电子传媒,普遍具有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是充满了全新实验精神的艺术创作活动,包括数字视频、网络多媒体技术、全息摄影、三维动画,以及图形处理、虚拟现实等等。它涉及计算机技术、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体。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十分多样,有许多理论被艺术家经常使用,用它们在艺术、科学与社会之间建立桥梁,从而表达在当下这一飞速变化时代中对人自身所进行的思考与反省。
2.新媒体艺术特征
与传统的媒介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有着以下的显著特征:
(1)多媒体并置,多感官综合体验。在包括网络计算机、传感器、投影、音效等许多设备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让大众在虚拟场景中将视觉、声音、气味、触感甚至味觉一并体验。新媒体艺术的呈现形态,已超越了传统媒介带给大众的单一视觉体验。它的多感官综合体验,开发人的周身感官,这是传统的艺术形态所无法达到的。
(2)结构开放、交互特征。传统媒介作品很难与大众建立起直接的交互关系,都是单方面的“看”或体验。而新媒体艺术的瓦动性,结构的开放性,使得其作品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成为了一个“游戏”,大众可以参与作品其中,直接构成作品的一部分,进而转化为创造者。人与作品(机)的互动过程,才是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完成。
(3)学科交叉,跨界整合资源。新媒体艺术涵盖了诸多技术与学科,最大限度的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如:计算机技术、生命基因科学、电磁物理学、哲学、文学、神学等等,体现了后现代多元的审美价值观和对众多知识领域融合发展态势的深层探讨。
(4)虚拟现实。在由电脑硬件和软件所创造的幻真性的虚拟情境中,民众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如电子手套、数据头盔、CAVE技术),使使用者进入一个幻真的世界。
二、虚拟视觉的文化革命
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标志象征的视觉艺术,必定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境况。每一种视觉文化都包含了前面的文化因素,又改变了前者的面貌,推进了视觉文化的进程。
在手绘图像时代,人类用最朴素的方式手工模仿外部世界制作图像,努力在二维的空间里制造虚拟的三度真实。临摹原作,成为复制传播图像的唯一途径。从手绘图像到摄影,人类文化进入到了机械复制时代。一方面,照相机的发明使机械复制成为可能,使得图像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另一方面,摄影术的出现,使像机成为人视觉的延伸,扩展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也标志着图像第一次从手工劳作进入到机械复制的“图像时代”。
电子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视觉文化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视觉文化自身的形态。图像被无限完美复制成为可能,而原型不会有丝毫的损耗。传播更是由以前的人对人的点状沟通方式,变为不需要人在场的虚拟互动。“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的差别决定了所呈现的视觉表征上的差别和体验文化的方式不同。
“今天的抽象之物不再是地图或概念了。仿真的对象也不再是国土或指涉物。现在是用模型生成一种没有本源或现实的真实:超真实。国土不再先于地图,已经没有国土,所以是地图先于国土,亦即拟象在先,地图生成国土。”在手工制图时代,形象的创造是和客观世界中的原型密切相关的,从本质来看,是一种模仿。传统的模仿和数字时代的拟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依据的是“地域在先的原则”,先有地域,后有根据地域绘制的地图;而后者,是先制造了地图,根据地图,再把地图转换成现实中的地域。以前,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都以现实存在的物象为原型进行创造,而在媒体技术发达的当今,已经不再需要现实中的原型了,用数字技术直接可以仿真图像。虚拟现实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国别、空间、时间的局限,在鲍德里亚看来,构成虚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拟像与仿真”。符号不再表征现实,甚至与现实无关。好莱坞许多大片都依赖电脑数字影像技术来创造形象,从《指环王》《2012》到《阿凡达》,无不如此。波德里亚的“拟像与仿真”成为这个时代最准确的预言,一种全新的虚拟文化也随即来临。
注 释
雏基百科http//en.省略/wiki/New,media
牛津词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33
参考文献
[1]周 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出版,2004.12
[3]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4]麦克卢汉,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
新媒体艺术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来进行的,其中包含了网络平台的运行,会结合设计理念来进行深层次的艺术理念传达,与媒体环境充分的融合,观察在现场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如网络媒体艺术、数字化艺术理念的实现。这种媒体艺术表达形式展现了媒体艺术的先进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进步,这样的媒体艺术更具有生命力,不会被市场发展所淘汰。视觉传达艺术涵盖的范围则是比较广泛的,包括媒体、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等多个领域,对于其中常见的技术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配合,能够与新媒体艺术相互融合,对于所要进行的产品设计以及理念创新,也能达到预期的标准。产品以及媒体设计要体现出创新性,对于其中比较常见的资源更新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性方法来进行深入的解决,现阶段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将绘画艺术作品经过计算机扫描来录入到系统中,产品设计时可能会出现设计理念融合阶段的矛盾冲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要有明确的设计目标,这样所遇到的问题才能够通过技术性方法来更深入地解决,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深入地解决设计理念冲突问题。
二、新媒体艺术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特点
对于新媒体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的应用,重点是突出新媒体艺术中的网络功能,在网络平台中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融合,并探讨出资源应用的最合理模式。基于信息整合基础上所进行的资源应用,能够使设计理念与产品更好地融合,并使所设计的内容充分地融合到设计理念中。新媒体环境下各行业的发展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这也是媒体环境问题中急需优化解决的。艺术家所面临的设计问题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技术性问题,在设计期间需要设计师拥有严谨的设计态度,并考虑设计后的产品应用形式,观察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的内容。设计师需要不断地深入总结设计理念,并对新媒体环境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进行调节控制,为新媒体艺术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将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特征总结为创新、融洽、功能丰富等方面,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未来主体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连接性与互动性也是不可忽略的,通过新媒体艺术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可以充分地融合不同层次的产品设计理念,在各个产品设计区域内形成连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节省大量的设计时间,并且在设计理念形成方面也更具有可行性,能够避免受到质量隐患的影响,这也是现阶段比较常见的技术性方法之一。网络环境对艺术家设计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艺术家追求设计的效率,导致缺乏产品设计理念的沉淀,这样最终所得到的设计理念中,很难对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也导致最终所设计出的产品与实际情况融合不彻底,很难被观赏者所接受。
新媒体艺术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素养进行定向提升,并帮助实现更理想的经营管理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落实,新媒体环境的先进性能够与设计理念结合,达到更理想的经营管理形式,这也是现阶段需要重点完善的设计内容。
三、新媒体艺术的应用
新媒体艺术应用时要有明确的针对目标,充分地融合媒体环境下所遇到的隐患问题,并通过技术调节来避免基层中的设计理念落实受到影响。体现出网络环境的先进性,需要充分地体现出平台先进性,在网络平台中不断地搜集整理信心,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标准,为视觉传达设计创造有利条件。娱乐性也是媒体环境中独有的特征,在与设计理念相互融合时,基层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不达标的现象,通过娱乐性的实现,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进行关注,这样就能够轻松地实现信息与产品宣传目标,避免现场出现影响技术应用落实的相关问题,并帮助实现更高效理想的管理效果,这也是目前常用的技术性方法之一,对实现艺术价值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数字技术;视觉艺术;图形符号
引言
资讯发达的信息社会,数字化、多媒体为视觉注入了更多的形式和手法。数字技术不可思议地扩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也不可逆转的成就了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可以为零,整个地球被收缩成一个新的世界,人们可以周游世界,信息的传播费用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播可以迅速广泛;更不可改变的是,人们已经徜徉在视觉艺术的殿堂里,有了多种感觉的互相沟通,有了时代斌予的新的生活形式,有了不同情感的体验与宣泄。而这些,都是因了视觉艺术中有不同意蕴的图形符号。
一、视觉及其视觉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1 视觉描述。
视觉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辞海》将视觉定义为“感觉和辨别光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现代汉语词典》将视觉解释为“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产生的感觉”。
视觉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的具体艺术形象,直接漏者受众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受众直观的美感;也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进以表达。视觉艺术可以捕捉、选择、提炼、固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 “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2 视觉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1)平面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等。
(2)空间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展示设计、指示系统设计、建筑立面设计等。
(3)动态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多媒体动画设计、多媒体互动平台设计、网页设计等。
二、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的特点
在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史上,数字技术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做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和第五大众传媒的手机间点对电的信息传播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各种关于“数字”的新概念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数字家电”、“数字银行”、“数字生活”、“数字电影”、“数字社区”、“数字化攻府”、“数字证书”、“数字认证”等等,我们亲身经历了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目睹了它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视觉系统:独特的数字设计语言导致了设计的重构;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度导致了关于企业形象再设计的思考从而出现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企业形象;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新的设计风格的形成。与传统视觉艺术相比,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有了新的特征。
一是综合性。二是视觉艺术的设计不仅会有很多图形设计手法,而且大量使用电脑图形、音频、网络等表现手段。三是交互性。视觉艺术的设计能够形成人机互动的操作环境,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四是高技术性。视觉艺术的传播媒体涉及电脑软件、数字视频、数字通信网络等高技术设备,这些设备的发展速度极快,也导致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三、解读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
图形是整体的,有内涵的,有意识创造出的视觉符号。在视觉艺术中,图形具有直观性,它传达的信息和给人的刺激都比较直接。图形在视觉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是引起观者注意和记忆的最佳手段之一,不会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具有国际性。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应从多层面进行解读。
1 图形符号应该传达“信息”。
图形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设计语言,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能传递一定的信息。中国奥运火炬是立体的图形符号,一站接一站的传递结合数字媒体的接力,将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的积极乐观与奋力拼搏、中国的地域辽阔与人民的团结等信息传达到世界各地。CI战略所塑造的图形符号将企业内在文化和精神凝聚的信息传递给消费大众,让人们知道了微软、知道了壳牌、知道了可口可乐等品牌。
2 图形符号应该寄托“情感”。
苏珊・朗格曾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符号)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想象,而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类的情感。
当代社会,图形符号具备了提供人们以看、触、嗅、味、听“五感”信息的可能性。数字技术已让人们感知面对不同视觉艺术会有不同的“情感”流露。“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三岁小朗铮举着小手向救他的叔叔敬礼的视觉图像已成为永恒的图形符号,每―位面对这个符号的中国人都会因了它所传递出的“勇敢、坚强和感谢”而泪眼蒙胧,情牵万里。
历史上第一部全长度由电脑技术制作的3D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在2003年被网上影评协会评为百部电影史上最佳动画片的第一名。整部片子充满了制作人睿智的灵感,抛开让人们目瞪口呆的动画效果,整个故事诙谐幽默、温馨而带有对生活的启迪,夸张而生动的玩具形象是动态的图形符号,让每一名观众都情不自禁并流露出长久的喜爱之意。
3 图形符号应该充满“想象力”。
阿恩海姆说过:“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想象力是视觉艺术与观者的沟通桥梁,人们依赖一个个图形符号所形成的视觉空间,去感受快乐,去感悟和体验生活。
数字化为扩展电影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独立日》、《赛车总动员》、《狮子王》、《外星人》等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影片,除大量采用特技手段和电脑技术外,具有无尽想象力的视觉形象(动态图形符号)是这些影片共同的商业卖点和艺术亮点。
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有着不尽的诱惑力,其最为核心的原因就是各种或静或动的图形符号所营造出的充满想象力的虚拟世界。
4 图形符号应该体现与人的“互动”。
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宣布了今后4年内将上映的10动画片,其中8部动画新片均采取数码3-D技术制作,将在银幕上掀起“立体视觉”新浪潮。“进一步采用3-D技术和电脑特效能帮助我们以最好的方式讲述故事,对此我们十分兴奋。”迪斯尼和皮克斯动画影业的首席创意宫约翰雷斯特表示。“身临其境、游戏互动”,是多媒体视觉动画的艺术魅力,也是信息社会视觉艺术体现娱乐性和亲近感的主要意图。
受众通过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进行互动解读,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悦,精神放松。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之所以能获得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喜爱,最突出的就是人们通过声、光、电、交互式参与等体会到了多感官的互动享受,体会到网络世界多人信息互动的快速应和无限乐趣。
视觉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交互与综合,其内核是社会文化的传递与超越,其本质是创造,同时,它作为视觉语言符号,又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和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面对人们对交互式、影像化和视觉交流方式等需求进行的深入探索和无止境渴求,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必须依赖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同时要具备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思考和有一种文化审视批判的精神。
[关键词] 骆越文化;新媒体;视觉传播
[作者简介] 黎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艺术,广西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5-0064-0003
一、骆越文化简述
岭南地区多丘陵地带,人们在丘陵上开垦田地种植庄稼,这种农田称为“骆”(壮话译音),“越”是“人”的意思。骆越,指古代活动于如今广西地区(主要聚居于广西左、右江流域、贵州西南部、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的人们。骆越后裔的族称,紧接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的乌浒,然后是魏、晋、隋、唐时代的俚僚,宋代以后称为僮、、沙、侬,今天则称为壮族①。
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②。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为创造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骆越文化,其中的稻作文化、太阳文化、航运文化、龙母文化、龙舟文化、铜鼓文化、花山壁画文化、巫文化、玉器文化、象形方块字等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骆越文化是壮族文化的根,是广西文化的根,它不仅属于壮族、属于广西,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继承和发扬骆越优秀文化遗产,对少数民族及广西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骆越文化的传播现状
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学、壮学、考古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骆越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地政府也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打造文化品牌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尽力推进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骆越文化当前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民俗节日
民俗节日是骆越文化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承载着远古文明的宝贵信息。广西每年农历“三月三”,南宁、桂林、柳州、玉林、百色等壮乡地区都会举办盛大的“三月三”节庆活动,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庆祝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在节日中多个地区举行的各具地域特色的祭祀仪式、歌圩活动,体现了骆越后裔民族对骆越祖先的尊敬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各地壮族地区,如武鸣的“四月四”祈丰节、马山农村的壮族大王节、隆安县壮族乡村的“四月八”农具节、六月六祭拜稻神“娅王”的稻神节等民俗节日都体现了质朴的骆越原生态民俗文化,也成为传扬稻作文化、龙母文化、太阳文化、铜鼓文化等骆越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二)旅游开发
广西多个壮族地区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资源和文化内涵,打造以骆越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开发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业。如隆安稻神山景区,以稻神山岜娅神像、骆越岜娅城古城、古老的稻作祭祀雕塑群等元素构成充满神秘色彩的景区文化,打造旅游、“稻作”民俗文化传承一体的旅游产业品牌;宁明花山景区的骆越文化宫项目建设用地约30亩,建筑面积17600m2,以骆越文化寻根探秘为主题,打造了一个集民俗文化教育宣传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文化旅游景点;还有各地独特的以骆越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节或文化旅游景区,均结合自身人文、自然优势,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和著名的文化品牌,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传扬了民族文化。
(三)其他形式
主要有歌舞、专题片、研究专著,但是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传播时间没有连续性,受众面不广。古代传统骆越祭祀舞《骆越点兵舞》是骆越文化歌舞的代表。它将浓郁的远古民俗风情和质朴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通过富有特色的民俗舞蹈、扣人心弦的民俗音乐、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气势恢宏的舞蹈场面,最大程度地再现了骆越原生态民俗文化,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深深感受到骆越文化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民族学、壮学、考古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对骆越文化的考察与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先后出版了《大明山龙母揭秘》、《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等论著。
总而言之,目前骆越文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还是单一有限的,受众面不广,不为大众普遍认知,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骆越文化的文化传播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宣传不足。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宣传不够,没有形成持续性;(2)手段单一有限。只有民俗节日、旅游开发、研究专著等传统手段,信息时代的新传播形式使用有限;(3)传播方式需要改进。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选择符合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载体、传承方式,才能使珍贵的民间文化广泛快速地被公众接受与认识。
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指的是当今信息时代高科技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媒体、互联网、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博客等。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四大媒体相比,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它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同时还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它具备以下优点: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更新快、及时性、使用方便、成本低、视觉效果丰富等。它符合现代高节奏工作与生活下的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满足人们对信息互动与交流的需要,使人们选择与使用新媒体的主动性与意愿更强,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容质疑的。
新媒体环境下造就的视觉传播样式日益丰富多样。与传统媒体相比,以网络电视、网络视频、多媒体广告等新媒体形式为载体的视觉传播形式在形态上由平面、静态快速向立体、动态转化,表现手段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使用手段从纸质平面传播转化到虚拟化形象的传播。视觉传播形式极大丰富。不仅在视觉上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还导致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取向等意识状态发生改变。新媒体环境下造就丰富视觉传播样式的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它以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工具上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后期编辑软件等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在表现形式上注重以声、光、电、虚拟互动等媒介进行内容的表达与传播,全面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导致人们审美意识、心理状态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达到视觉传播的目的。所以,基于新媒体的优势及其环境下造就的视觉传播样式、新媒体艺术所产生的效果,新媒体视觉传播应该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四、骆越文化的新媒体视觉传播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骆越文化的传播、发展、创新也应该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而改变途径,特别是在视觉传播方面寻求新的策略。
(一)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数码艺术表现
新媒体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数码艺术表现,它的作品“形态”可以是静态的,动态的、虚拟的与仿真的。数码艺术是最能表现这种现实的新媒体形式。运用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等新媒体数码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进行视觉传播,效果方便、快捷,视觉冲击力强,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平面视觉数码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服饰、用具、民居、劳作、风俗、战争、祭祀、图腾等文化分类,对各个类别用数码艺术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二维、三维的数码艺术作品制作,进行平面的数码艺术展示。 动态视觉数码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文化分类,以每个类别的经典传奇故事为题材进行动画形式的艺术创作,每个文化类别制作1~2个故事短片,以二维动画片、三维动画片的方式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进行阐述与展示。 立体视觉艺术形式:对“骆越文化”中的民族元素进行提取,吸收与运用民族元素,进行可持续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在现代服饰、鞋、帽、文具、玩具、日常用品、现代手工艺品等方面的设计制作上。对“骆越文化”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加强传统媒体的视觉传播
电视、报纸、户外、广播四大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文化宣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拍摄展现骆越文化遗产的高质量纪录片,制作骆越文化专题节目,介绍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文化分类,介绍各历史时期的骆越服饰、用具、民居、劳作、风俗、战争、祭祀、图腾等文化元素,依托电视、报纸、广播、户外广告等传媒开设骆越精品文化专栏,打造骆越精品文化栏目,使节目保持常态化与连续性。与新媒体互相共享高质量的素材,互相充实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三)尝试互动体验式视觉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喜欢虚拟互动的媒体体验方式。首先,网络游戏(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互动娱乐的视频游戏)是人们越来越喜欢的娱乐形式,可以开发以骆越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游戏,将骆越文化的传奇民间故事设计成游戏内容,玩家在通关游戏的过程中了解骆越文化的民族风俗习惯、典故、文化内涵等,使民族文化无形中得到了传扬。其次,在地方门户网站、旅游网站、博物馆推出电子地图或虚拟展示,将骆越民族地区的特色村寨、风景名胜等用静态画面、动态画面进行展示及说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展示屏等媒介进行虚拟游览,了解民族文化。
(四)推动骆越文化主动进入新媒体传播空间
当今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阅读习惯、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博客、微信、QQ、论坛、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的出现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人们更加乐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学习、娱乐、交流。因此,让骆越文化主动进入新媒体空间,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必要途径。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可以将宝贵的民族文化以符合现代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心理状态的视觉形式体现出来,拉近民族文化与大众的距离,以大众能够广为接受的形式,使人们在轻松的视觉传播中对民族文化观赏、学习、讨论、传扬、创新,达到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目的。
五、结 语
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传承不是个体行为,也不能一蹴而就。新媒体传播路径的实现,需要集合政府、社会的力量,长期规划实施才会有所成效。要进行传播观念的更新和强化,政府加大宣传和投入,并给予政策支持,最后是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峰,王静.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J].美与时代,2010,(1).
[2]杨东篱.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与“伪民俗”[J].天府新论,2010,(1).
[3]王朝阳.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J].新闻前哨,2011,(3).
[4]阎敏.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青年记者,2012,(20).
[5]王桂娜,张丽萍.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例[J].前沿,2013,(7).
[6]朱春阳.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创新特征[J].当代传播,2008,(6).
罗马美术学院诞生于16世纪末,目前美院是意大利的一所标志性艺术学院。在全世界美术学院中排名第六,被认为是艺术与美的摇篮。
罗马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基于能把具像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技术和方法相互结合,教学的质量及成果将充分体现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就业中。罗马美术学院坐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6世纪末的罗马教皇艺术研究学院,那时它便已成为艺术家的聚集中心,并被命名为“圣卢卡艺术学院”。随后,罗马美院将其对艺术的追求逐步转化为广泛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并将教学研究作为文化的导向,用以发展相关的专业和工艺。
如今,罗马美术学院主要致力于在视觉传播和视觉艺术的领域中培养年轻的艺术家、艺术专家和文化经营者。对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们,罗马美术学院永远敞开着它的大门。
项目背景:
自2013年起,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签署了在华招生合作协议,为该校在中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美术生,并授权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选拔合格考生。
罗马美术学院校方每年7月来华面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在获得意大利留学签证并赴意通过10个月语言达到B1水平考试后,即可免专业考试直接注册入学。
未通过面试的学生可继续参加其他意大利美院的评审或申请其它留学项目。
注重学习效果,设置三个阶段的语言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以便更好学习专业知识。
项目介绍:
自2009年图兰朵计划启动至今,连续7年为罗马美术学院选拔优秀的中国美术生进入其本科及硕士专业就读,至今已派送近500名学生。2015年4月,罗马美术学院校长来华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罗马美术学院在华首家授权招生考试机构。
每年7月中旬安排罗马美术学院考试委员会来北京进行招生面试,面试名额全国150人。通过面试的学生可在8月底前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在获得意大利留学签证并通过罗马美术学院组织的B1水平语言考试后,可直接进入专业学习,无需再参加专业入学考试;未通过面试的学生可继续参加其他意大利美院的评审或申请其它留学项目。
根据罗马美术学院签署的协议内容,本项目意大利语培训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赴意前(每年8月-10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520课时语言基础培训,该阶段课程以学生达到A2水平为目标;
第二阶段:学生赴意后(12月-次年9月),由罗马美术学院组织10个月语言强化培训,该阶段课程以学生通过B1水平考试为目标;
第三阶段:学生入学后(次年9月-来年6月),在专业课学习同时由罗马美术学院组织一学年语言提高培训。
项目优势:
罗马美术学院为世界排名第六的公立美术学院,意大利排名第二;
校方来华面试,通过的学生可提前在国内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避免了学生赴意后无法通过入学考试的风险;
未能通过面试的学生有机会申请其他留学项目,节省时间及成本;
注重学习效果,设置三个阶段的语言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以便更好吸收专业知识。
罗马美术学院院系介绍:
1、视觉艺术系
本科:装饰设计(装饰方向、环艺方向、当代教会艺术方向)、版画、绘画、雕塑。
硕士:装饰设计(装饰方向、环境艺术与试验语言方向)、版画、绘画、雕塑、环境雕塑与石膏雕刻。
2、设计和艺术应用系
本科:平面(出版)设计、舞台布景、时尚设计、多媒体艺术与技术。
硕士:舞台布景(戏剧方向、多媒体方向)、时尚设计(服装设计方向、舞台服装设计方向)、平面设计与摄影、多媒体艺术与技术(多媒体视觉艺术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
3、传播和艺术教学系
本科:当代艺术遗产的开发与传播、艺术教学与传播。
硕士:当代艺术遗产的开发与传播、艺术与展览教学和传播(传媒方向、策展方向)、修复艺术。
罗马美术学院面试材料准备要求:
绘画专业:学生准备10幅素描及色彩作品,篇幅比例及内容不限;
雕塑专业:根据静物在指定画纸上创作1-2副素描,然后用陶土或木头雕刻相应雕塑,3-5幅素描及色彩作品,篇幅比例及内容不限;
版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版画基础,有1-3幅版画作品;
设计专业:学生准备10幅作品,包括素描、色彩及设计作品三部分,每部分篇幅及内容不限,学生可根据自己报考的专业方向进行设定。
传播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学习及交流能力,入学前至少达B1以上水平,对意大利艺术史有一定基础。
罗马美术学院7月来华面试项目流程:
项目流程
3月-6月
提交材料审核,缴纳入学申请费
6月30日
截止报名(如名额提前注册完毕则提前截止报名)
6月-7月
作品指导、面试辅导并发放准考证
7月中旬
校方来华面试
7月底公布录取结果
通知录取结果
1.通过学生接受录取并缴纳留学服务费和项目管理费;
2.未通过学生可继续申请其他评审项目(包括:佩鲁贾美术学院、库内奥美术学院、米兰新美术学院);
7月底
开学报到并缴纳学费
8月
根据项目协议,收罗马美术学院(11月-次年8月)的语言培训费并统一向美院支付
8月1日-10日
使领馆办理预注册
8月-10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520课时语言培训达到意大利语A2水平
10月
使馆签证
12月-次年9月
罗马美术学院10个月语言培训达到意大利语B1水平
次年10月
通过罗马美术学院B1语言水平考试并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次年10月-来年6月
关 键 词:数字化 多媒体 互动 探讨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艺术设计教育是高等教育目标下的一个方面,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应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长远角度来考虑人才的全面培养,通过各个教育环节、各个学科专业的交流互动来强化设计教育,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中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视觉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创意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同时,也给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培养既能顺应社会需求又具备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是我们作为设计教育者不断探讨和更新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关于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一点教学思考,希望在设计教学交流中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多媒体来自英文Multimedia,multi是指多重的,media即媒体,指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载体与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等,每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可称为一种媒体。多媒体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使其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字化时代的涌入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革命,数字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了设计表现的主流媒体,似乎已没有什么比数字媒体设计更受艺术家和设计者关注的了,它的视觉空间的多维性承载着更多的创意和设计可能,能让设计者从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创意思维,同时它还具备了真正的互动特性。多媒体艺术设计是视觉艺术与电脑制作技术的综合表现,设计者用数字媒体作为自己创作或设计手段的一种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更为注重和强调受众的感观刺激和行为感受,同时,在设计领域和信息传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艺术设计现已是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电脑艺术(高职)专业以及计算机美术(成教)等学生四年级上学期的专业必修课。据了解,在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也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讲授和实习辅导共为80学时,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应用和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掌握多媒体项目方案的规划设计方法、多媒体设计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法,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实践中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具备多媒体项目设计,交互式界面设计,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像、声音、音乐等媒体编辑集成,建构多媒体项目的基础能力,具备一定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传设计之道。通常在这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重视对软件操作技术的讲授,比较轻视基础理论和设计理论的学习,在设计实践中也常常忽略设计文化、设计理念在技术上的应用,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探求异化了设计教育的主体——设计创新,造成重技术、轻设计的局面。然而运用电脑和任何工具都一样,都与中国传统“用笔”的观念相同,就是“意在笔先”。用工具创作之前,先有创意——创意是设计作品的灵魂,电脑只是一种完成设计的工具——用任何工具都先了解工具的性能,适当地运用,更不是为表现技巧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运用电脑,而不应成为电脑技术的奴隶。技术形式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媒体设计中的艺术形式,而艺术形式又是提品信息内容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艺术的表现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同时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但不应把软件制作技术的运用来等同于多媒体的视觉艺术表现,艺术表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说的多媒体设计制作的视觉效果,动静相宜、构成合理、色彩协调、风格准确地反映设计主题。第二方面就是多媒体产品的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行为心理等,使设计更为人性化,而不应该用各种与设计内容不相符的计算机特效与技术来掩盖艺术设计的实质。设计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软件技术规律,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使多媒体艺术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多媒体视觉效果不再近似于书籍或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而更接近于电影或电视的观赏效果,把浏览者带入一个真正现实中的虚拟世界。设计创新是蕴含了创意、分析、整合、表达等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而多媒体技术仅仅是将创新思维转化为视觉符号的表达工具,就如同电脑不能替代人脑一样,数字技术也无法取代创意思维,成为艺术设计的根本。所以,现代多媒体设计教学应通过各类个性鲜明的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以这些成功案例的设计理念为先导,完成具有创新意识的数字化设计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寻找和收集更多案例,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共同探讨和分析案例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多媒体设计原则,并在设计实践中得以应用。在构思、讨论和制作方案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热情,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整体素质。
授学习之法。在数字化信息时代里,互动无疑是多媒体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最为显著的特性之一。在设计教育领域中,笔者认为,互动教学将成为我们今后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热点,也将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一直以来,教师无疑扮演着“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是知识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将给教师的主导地位带来新的挑战。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教学关系中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将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成为领航者,提供学习方法,作为学生学习时的重要指导和支持。当代的多媒体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授课教师除了讲授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外,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还应通过教学中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技能的训练。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思想依赖性,有一点点小问题,就会在第一时间叫老师,即使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前老师们总是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但笔者认为学生好问不等于勤学,应该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的设计制作方法可以在今后的实践运用中进行变通,而不是仅仅解决当时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借助互联网络资源来扩展学生的业余课堂是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余学习时间,通过网络延伸和扩展他们获取知识的范围和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效资源,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到传递知识的主动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传授、启发、引导的重要角色。这既符合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打破了由教师个人教学所带来的局限性,能快速地提高了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数字媒体为传播媒介的多媒体艺术设计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人们除了需要通过它获取信息外,也会对它提出更多的审美需求。我们应该不断地改善教学的方式,归纳和总结设计形式语言,结合技术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这也将是我们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36-01
一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述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曾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性研究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
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 新媒体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四 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促进,协助发展,但是很少有象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这样引发的空前演变。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造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以及欣赏模式,新媒体艺术正在成为新世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丰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艺术创作情怀,满足生活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数字科技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数字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和全面。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间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为新媒体艺术开辟一片灿烂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数码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数码媒体艺术教育白皮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10.
[2]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神州美术出版社,2005.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4-29.
[4] 任斌.论数码媒体艺术现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彩页.
关键词:艺术教育 实践课程 现状 形式
1.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
从西方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看,视觉艺术已经把多种边缘学科容纳进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音像、信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
2.当代艺术教育的目标及思路
1)我们“艺术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很明确:第一,它应是当代性的,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第二,讲究教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无根据地教学;第三,它应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第四,它将综合各种艺术门类的训练方法,强调理解艺术与绘画的本体,淡化各画种之间的区别,最终有效地突出创作者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获得独立创作的能力。美术作品的成功创作,是与艺术家自身的绘画技能密切相关的,技巧是创造成功艺术作品的方法,并且为绘画创作提供了表现性语言,是画面中较为直观的视觉要素。技巧来自于艺术家对绘画工具材料应用的熟练程度,来自于画家对艺术审美元素理解的阐释。美术绘画创作中常用的绘画技巧很多,一般主要包括各类绘画的用笔技法,用色技法,以及相关特殊的绘画创作技法等。因此在课程初期,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如钟曦老师将纸这一创造的基本元素,根据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种感官度,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肌理纸张的充分运用与想象,培养学生对纸及其工具的直觉体验及造型空间、联想创意的表现意识与能力),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自我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艺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类方法,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既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2)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以此来形成创造性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确定其内在的自信心,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对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快地产生着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对于明暗之间对比的反应极为敏锐,而另一些人则对形体、节奏、色彩、比例和结构、肌理、空间维向或体积反应很快。因而,我们可以认定某一学生是“色彩”类型,另一学生则为“节奏”类型、“金属”类型、“毛皮”类型,等等。但这些类型之间很少有非常明显的分界。多种才能的综合交错,综合在一起决定一个人的品质。通过运用这种指导学生使用表达媒介的方法,我们成功地把握了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
3)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有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挖潜上做文章。第二,强调突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强调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是学生创造艺术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成功的落脚点。第三,从实际出发,从材料本身的美感与对比效果出发,寻找创作的灵感。第四,以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创造力教学更有其契合性。不管任何学科,创造力的培养与启发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创意的思考活动原本就相当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彰显,这与建构主义者在认识论所强调的立场相符;教学者的过度示范或模仿并不会充斥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习者本身的创造性活动一直被鼓励着。第五,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分组教学、学生间讨论、作品报告与交互评论、赏析等活动,在强调创意的课程中不断进行。
3.艺术教育中的基础训练
在艺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应用学生的现有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寻找创作的新意。在以构成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还设计了专题的训练以及针对情感表达、主题表达、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方法虽然多样,但突出的是对艺术本体命题的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抽象表达是通过材料的具体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感觉传达给人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类通过材料的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对其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木头的麻木,钢铁的坚强、冷酷等。综合材料艺术体现在多观念的艺术与多观念的设计之中,艺术的多观念与材料的多样综合,两者互为“理解”,互为支撑。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们在艺术的多观念中,体会材料如何从载体走向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个体认知发展与创造力表现的发展性的强调,能够从另一种取向为艺术教育的创造力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创作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才能促成教学领域课程资源整合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希望,就一些强调创意的艺术类课程而言,艺术教育的研究或教学者或许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以本研究作为一个铺垫性的案例,进一步探讨艺术教学中的各类关系。
参考文献:
1)识别性。企业标志设计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一个具有辨识度的标志能够展现出一个企业以及产品所要传达的企业文化和产品的寓意,因此,标志设计一定要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对消费者产生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
2)领导性。企业的标志设计能够最直观地传递企业的信息和文化,能够表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可以体现在企业所有有关联的活动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3)同一性。标志可以传递出很多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规模和经营内容、企业的文化特色以及企业的经营特点等,其最能够体现企业的精神。如果社会大众认同了企业的标志,那就说明大众也认同企业和企业的产品。标志是一个企业的代表符号,如果消费者对标志的认同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这样的标志设计就没有意义,就是失败的,而失败的标志设计有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和利益,因此,企业的标志设计要具有同一性,标志的意义要和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理念一致。
4)造型性。设计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利用多变的字体、抽象的符号、集合的图形或者是具象的图案来设计标志,就会使标志更加生动形象,内容更加丰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5)延展性。标志设计要在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体上应用,因此可以说其是应用最广泛、出现率最高的一种视觉传达的要素。因为有些设计的印刷方式、材料、制作工艺和应用项目的目的不同,所以标志设计为了达到适宜的最佳效果,采用了很多对应性和延展性相结合的设计来满足其需要。
2标志设计的原则
1)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传送。标志设计是一种视觉上的语言,它的瞬间效用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遵循简单、清晰、易懂的原则,一定不能太复杂,表现形式不能过分含蓄。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设计师有着很巧妙的设计构思和精巧熟练的制作手法,做出来的标志要十分清晰,在远处看要十分清楚,吸引人眼球,但到近处看又十分巧妙精致,让人印象深刻,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突兀,不会因为方向和角度的问题影响标志的识别性。当然,标志设计还要考虑到不同媒介的宣传效果,确保传播的一致性。
2)新颖独特有个性。标志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要能表现品牌的特别之处,因此企业的标志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非常有个性,绝对不模仿复制他人的设计,即使是雷同的情况也要避免。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设计师必须要非常的熟悉并解读产品的相关内涵,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认知。标志设计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创造性,视觉形象的设计要有极高的可视性,如夸张、寓意、节奏、重复以及抽象这些能够使标志设计有着很高的识别性的手法是不能缺少的,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
3)符合美学的审美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标志设计要符合美学设计的原理,将品牌的精神融入到设计中,满足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将品牌的价值传递出来。一个好的品牌设计要能够达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既能够传递品牌的内涵和价值,又能够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造型美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标志设计的艺术特色都是通过造型来展现的。设计师要从深层次上认识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希望传递的内涵,通过点、线、面、体4个元素去设计不同造型的标志。
4)继承传统,符合时代潮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品牌标志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为了与时展同步,又能符合变革后品牌的要求,标志设计既要结合传统,又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很多的大品牌早已经摒弃了陈旧过时的视觉设计符号,不断地通过新时代的设计风格和形式展现品牌的创新和变革,以此来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传统的设计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有着其自身的价值,需要企业去传承这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更能够满足现展的需求,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使标志设计更有价值。
3标志设计的延展性现状
市场上的标志设计数不胜数,能够走进人们心中,成为企业的品牌标志的也有很多。但是这些企业的标志设计能否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中长久地占有自己的地位,最重要的还是看其设计的延展性如何。以下总结了几点标志设计的延展性现状。
1)标志设计的不规范性。标志设计的不规范性一般都出现在一些中小企业或地方性的企业中,这些企业是表面主义者,在标志设计的应用中破坏其使用原则。例如随便地改变设计的色彩、字体风格,不按照规定地在各种媒体或材料上传播。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这对企业的品牌形象是非常不利的。
2)设计人员对标志设计的理解有偏差。标志设计不仅仅是设计造型就可以了,这其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是部分设计师并不重视这些元素,认为标志设计的造型完成后就可以了,有的甚至模仿其他标志设计的风格和色彩,只是在造型上加以变化,使标志设计的真正价值大打折扣,没有良好的设计延展性,没有达到品牌设计的要求。
4充分发挥标志设计延展性优势的方式
1)注重设计的整体。在标志设计中应该根据企业的个性化因素以及企业的品牌传递要求,设计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来表现企业的品牌形象,尽可能地将设计的空间和语言延伸开来,增加其延展性。以圆形图案为主,让人将其与好日子联系起来,象征着团圆、结合,以红色为主色彩,增加了标志设计的喜庆感,内含特殊字体的设计形式,将公司的名字设计在上面,既简单又能使人印象深刻,在创作时是充分地考虑了其延展性的。设计师陈绍华就曾说过,一个好的标志设计要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谓的延展性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主要是围绕着核心的标志图形,延伸出一系列与其相似,有同样的品牌寓意的设计。陈绍华设计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标志见图2,这个设计将三角、四边、五角、六棱形嵌在雕塑和园艺设施中,将原本的平面设计立体化,能够在参观者的心中形成立体的图形,加深参观者的记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标志设计要能够将视觉资源整合起来,符合设计理念,对于目标受众有很强的识别性和延展性。
2)打破程式化的设计,增加创造性。标志设计总是以其形象设计为主,牵引着视觉印象的走向,但是自以为是地强调视觉形象,反倒使标志设计失去其客观性。设计师被自己营造的设计思想和氛围遮住了眼睛,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过分看重于眼前的设计要求和视觉效果,不能将设计中各个元素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设计的不负责任。很多国内的设计师从成功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开始反思自身设计中的局限性,渐渐地开始改变设计的手法,在整体视觉形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重设计中各个元素的相互配合作用,又不忘展现各个元素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甚至有些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设计规则,将时间概念融入到原本静止的二维标志中,提高标志设计的应用效果,使其具备良好的延展性。从此,标志设计不再是约束其他要素发挥效用的设计的视觉中心,而是使其他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就像吕迪•鲍尔所说的那样:这并不是用新的符号代替旧的符号,而是创造出一种集遗产与新颖于一体的视觉环境。标志设计不是要让受众记住标志的形象,而是通过标志设计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及整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来。任何元素的应用都是根据标志设计的定位和对象来取舍的,无论是基本元素还是辅助元素,都是为了让标志设计的应用延展性更加好。
3)挖掘新元素。设计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这里说的新元素也就是第五元素。这个第五元素的范围非常广,任何视觉要素都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造型、设计的氛围或者是特殊的技术效果都可以称之为第五元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计算机的造型,它不同于其他电脑的实体设计,在设计效果上采用了透明的设计方式,有着很强的品牌辨识度,给人非常深刻的视觉印象,这个印象不亚于苹果本身的标志设计。这种透明的手法在各要素的交互作用中有着明显的主导地位,非常具有创造性,有着非常强的整体视觉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第五元素的视觉效果不可忽视,它能够增加标志设计的延展性,给标志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标志是依赖于载体而存在的,它有信息引导的职能。日本有家儿童医院的标志设计中,就运用了袜子和系带的元素,从材料上创新,将设计中的物质载体更加活化,使其更生动形象,吸引人们,有着强烈的记忆效果。设计有的时候是天马行空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混乱。只是打破人为的定性思维,破除其以标志为中心的思想,将各个元素进行变化,互相配合应用,不过多地对其进行限制,既遵循各个元素的独特性,又保证整体的综合价值。因为距离会改变人们对细节的关注力,一旦受距离影响,不能对标志进行识别时,第五元素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它能够延伸人们的视线,将目标引导到标志主体上。
4)改变传递信息的方式。以往人们总是用抽象的文字来传达思想,但是在图形时代,这已经不适用了。人们传达思想和信息会选用更加形象和直观的图形来与周围的世界进行无声的沟通。最初的标志设计总是强调简洁、抽象、立体,虽然这样的设计的确能够方便人们记忆和了解,视觉上的冲击力也比较强,但是现在的行业太多,不同风格、不同属性的行业的追求各不同,如果都用简洁的风格,相互之间难以区别开来。而且,以往的几何化的设计比较有局限性,不能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和人性化,使企业的形象比较生硬。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