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要有孩子般的童心
作为教师,要带着孩子们阅读儿童小说同样需要跟孩子们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必须具有一颗童心。有童心,教师读起儿童小说来才更有趣味;有趣味,才能把这份阅读的快乐传达给孩子,和孩子们一起从书中分享到更多的感受。
如何唤醒曾经是儿童的大人们,令他们知晓童心,贴近童心,与童心共飞扬?笔者认为有两个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一是阅读儿童文学;二是与孩子们共处。
儿童文学是“清晰、明确、温和、美丽” (托尔斯泰语)的文学,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主动、大量地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欢乐和感动,教师不仅会拥有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的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唤醒被遗失了的童心。
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拥有一双好奇的眼睛,总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些新的乐趣;孩子们的言行最真诚,喜怒哀乐,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孩子们的内心存在着很多真善美的东西感染他人向好向善。常说“每个孩子都是落入人间的天使”,和“天使们”在一起是快乐的,它让我们更懂得自发、单纯、自然地生活。珍惜任何一个跟孩子们共处的机会,让我们把“天使的心”珍藏一辈子。像空气和水一样,让自己沉浸在童心的世界里,知晓童心,贴近童心,与童心共飞扬。
二、要有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
阅读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教师对儿童的热爱。热爱儿童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理解是爱的前提,当教师把每个学生理解为是一个具有个性特点、具有自己的智慧、性格和志向的人时,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和尊重儿童。儿童文学作品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形象,展现了奇异多姿的儿童生活,它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引领着教师去发现去热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那么,教师如何丰富自身儿童文学的阅读经验呢?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为指导,广泛阅读各个时期的国内外著名作家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随时留意权威机构与媒体对当前儿童文学热点图书的介绍和指引,经常走入专门的儿童图书馆和儿童书店翻看童书,尽可能地充实个人的儿童文学资料库。这些都有助于教师丰富儿童文学的阅读经验,实现对儿童文学从思想到艺术的深切理解和生动表达,从而感染和影响学生乐于阅读儿童文学。
三、要掌握引导孩子阅读儿童文学的方法
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指导儿童阅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儿童阅读儿童文学呢?
首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帮助儿童选择图书。教师应熟悉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育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六七岁的孩子还喜爱诵读童诗,迷恋童话,10岁的孩子可能开始喜欢读儿童小说了。
关键词:古代文学;国学素养;路径
一、国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所谓国学是指所有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相关的内容,除了最主要的儒学以外,医学、地理、戏剧、星相、术数、建筑等,既是国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学的外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学科都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出较强的国家性、时代性、发展性。国学素养,就是通过研习国学经典,使人们对国学经典产生正确、稳定的认识,能灵活运用国学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人的内在涵养、道德认知得以提升,构建起良好的价值体系。对国学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通过修身养性来孕育出真正的“人”。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是陪伴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但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偏差,培养他们的国学素养,能使他们受到传统精华文化的熏陶,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担。
二、国学素养培育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关系
国学素养培育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国学素养培养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国学素养培育与中国古文学教学互为渗透
深入研究与学习国学,有助于各个学派思想的统一与融合,在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能透彻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史。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析,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境界,从不同侧面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面貌。如,提起欧阳修,人们都会折服于他伟大的文学成就,关注他对变革文风所做出的成就,但实际上欧阳修在政治领域也颇负盛名,广泛涉猎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经学方面,他勇于向前人的见解发起挑战,撰写的《集古录》在金石学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农学方面,欧阳修所著的《洛阳牡丹记》一书,列举了二十余种牡丹的种植技术;他的书法,更被后人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培育国学素养有利于提升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全面认识
多数人都能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也能遵循正确的评价原则,梳理出合理的评价标准,但对国学进行评价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呼声,有人认为国学没有清晰的界限,也有人认为国学践踏了古代文学,持此论调者为数不少。从学术史角度出发,国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涵盖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所有内容,无论对哪项内容进行研究,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将其放进特定的历史背景、融入更大的文化环境中,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血脉。新形势下,应积极探索提高当代大学生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下文将围绕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具体如下:
(一)立足本校资源,因地制宜定纲要
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在准确把握大学生国学素养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使他们受到熏陶与感染。一方面,充分发挥出本校师资资源的优势。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要适时开设国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与他们共同分析社会热点道德话题,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道德认知。在教育实践中,要尽量减少空洞乏味的说教,可以请教授、博士为学生带来精彩的主题讲座,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是依托于强大的网络平台组织专题讨论,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博物馆等历史古迹、考察调研古代文化遗址,在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认,帮助他们了解祖先,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使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纲要,使国学经典阅读有据可依。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还有着深刻的人文情怀,抒发出作者某种感情,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华夏儿女的灵魂导师。阅读与赏析经典文学作品,能使大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生、他人产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修养身心、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所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国学经典,提升课堂与课外阅读的指导效率,最大化地发挥出古代文学教学的育人功能与价值。
(二)把握文学作品的教学标准,做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教学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归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也要注意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在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一定的育人内容。面对师范类大学生,要深入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确定基本的文学篇目,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等内容入手,通过技能训练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学期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学校层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课时、确定学习篇目,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选择篇目时,要以夯实学生汉语言专业基础为目的,与文学史研修保持一致,使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学术探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学科融合,不能只是强调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性,而要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如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在古文学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国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应着力于对课堂教学手段予以优化,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具体如下:一是灵活选择教学手段,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每一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不足,灵活进行选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以新思路、新理念面对教学,摆脱说服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艰涩深奥的国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易懂,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降低理解难度,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增强对话的平等性、有效性,发挥出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二是合理优化教学流程,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今,网络与智能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古代文学教学新的生命力。教师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性特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情绪。通过调查了解到,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深刻意识到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但不能接受教师生硬而机械的讲解。因此,要选择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古代文学学习的乐趣。三是善于组织多样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古代文学涉及到大量文学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文学作品表演、诗词朗诵会、课堂讨论、文学创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对古代文学由接受转变为欣赏,再到自我陶醉,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实践性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使学生从古代文学中获取人生启迪,感悟生活真谛,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素养。
(四)强化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提升古代文学教学能力
时代的发展向古代文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树立民族信念,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古代文学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意识到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陈述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因此,在正式踏上讲台之前,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找到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点,通过一定的点拨与引导,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向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广泛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要涉及其他学科,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水平。在解读作品过程中,还要融入一定的情感,以清晰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使他们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智慧。
(五)适时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核评估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为调整教学策略做好准备。多年以来,古代文学课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日常出勤就是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动态化描述,严重削弱了考核评估的激励价值。所以,要适时构建起多元化考核体系,一方面,不能动摇考试成绩的主体地位,也要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格局,合理确定卷面成绩所占的比例,加大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参与热情等的考查力度。另一方面,丰富评价内容,适当增加活动、训练所占的比例,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兴趣小组的纳入考核当中,使学生不再由面向书本发展转变为面向生活发展。
【关键词】语文素质;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二、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为将来提供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呢?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接受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庞杂,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
其次,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
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增强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心理准备。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验证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氛围。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能力的形成,所以在语文教育教改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深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32—0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强调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 对中职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每一位从事中职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的中职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多的不足,而且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与心理、人格、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据对某市十所中职学校1200名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有21.6%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不稳定心理倾向。近年一些从事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人士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中职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也屡屡见诸于报刊、电视。虽然中职生身上种种的不足和缺陷成因复杂,但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生忽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忽略了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
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常举办艺术节、书画展、读书演讲比赛、“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等,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再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一些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在校园内放映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影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没有哪一项活动能够与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和功效相媲美。
二、 中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009年1月,国家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大纲》,在语文教学时数的安排上,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已逐渐意识到,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语文教师如何对中职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他们充分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而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必须要有学生积极的情绪及思想的投入,有师生的感情共鸣,有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和感知文学作品的理想境界,在博大和深远的意境中逐步提高对文学的兴趣,逐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其次,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写景抒情、文理深刻的美文。这些文章不仅意境优美,文意更引人深思,丰富的人文精神“春风化雨”般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不断走向真善美。例如,台湾当代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对“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的独具特色的小屋饱含深情,字里行间,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宁静和谐的美景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深深感悟到自由和快乐的宝贵,对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卓然独立的人格就多了一份赞赏。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人文素养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个人在人生发展过程当中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小学教育当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关键,能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发展[1]。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全面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发展,就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当前人文素养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重点不统一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高能力,还要高素质,因此社会是普遍支持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的。但是在学校的实际教育工作当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学生和家长方面,他们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愿意将时间花在其他地方,而在学校方面,虽然想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水平,保障升学率,教育工作主要还是围绕文化教育而展开,这就导致文化素养的培养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理论与实际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目前很多小学都在逐渐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被动的,而教材的内容过于成人化和理想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材的内容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侧重于人文道德理念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是非判断的能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当学生碰到了与所学道德理念相违背的现象时,内心就会产生动摇,受到影响,造成理论与现实的冲突。
二、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人文素养培养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方式,语文教学当中会有很多的课文涉及到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不注重课本与人文素养知识以及现实生活的结合,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采用脱离课本和生活的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现在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可能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新的事物,看到很多的新闻,老师在教学当中要重视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结合实际新闻事件,跟学生讲解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老师也可以融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二)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里的阅读是指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的陶冶性阅读。刚入学的孩子可以通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典书籍来初步领略中国的传统精神和民族文化;中高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史记》《上下五千年》等历史古籍来了解人文典故、文化内涵。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可以阅读鲁迅、冰心、巴金等文学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反映真实生活,或抨击人性社会丑恶、或歌颂人间真情、或展现真实自我。学生的人文素养会随着阅读量而得到提升,学生的内涵也可以从他阅读的书籍中得到体现。
(三)学习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品质
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领悟到课文中所包含的优秀的人文素养理念,通过反复朗读、品读人物品质,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学习文中优秀的人文内涵。如《菩萨兵》一心为民的品质;《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奋刻苦的精神;《生命的壮歌》动物们在面对危险所表现出献身精神和可贵的合作热情;《将相和》蔺相如的博大的胸怀和阔宏大量的气度;《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鸟岛》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领略祖国美丽的风景、了解祖国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优质素材。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创造力,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和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促进小学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华莉.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亚太教育,2016,(18):12-12
[2]李爱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及人文素养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3
一、充分认识“语文素养”内涵的复合性及整体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解释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特点、健全人格、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突破了以往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孤立认识,强调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因此,语文素养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表达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语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的生存质量与生存价值。可见,语文素养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与人的本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在此意义上,语文素养关注人的整体发展,这种整体的发展不仅包括人生存于世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包括其获得幸福、尊严和价值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的完整性文化建构
分析语文素养的内涵,培养学生相关素养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体现了语文教育终极目标。
简而言之,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以人为对象,对人进行完整性文化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语文这一文化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三、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纵观语文素养的内涵,纳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原了语文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在现代社会中,语文之于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更在于它在人生命历程中显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我们在这个信息泛滥、新技术层出不穷,而精神和心灵面临挑战的时代,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语文教育和学习的过程确实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类学科。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知识外,大量的是人文知识,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语文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过程。在这种沟通和对话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被学生吸收、内化,上升为自己的精神感悟。
语文教育除语言教育的功能外,更是一种爱的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的教育。语文教学以教材为载体,我们从中挖掘出其精神内涵,内化为完美人格,接受优秀人格的熏陶,追求高尚、正直与完美,从而让心理变得健全,让情感日益丰富,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种对美好与正直的向往和追求的感性需求。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做人的精神底子。这种“精神底子”,唯有语文课程的潜移默化才能让学生打下基础,有待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去加深体验和感悟。
四、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志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国家和民族如此,对于个人更是如此。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生命活力的生动体现。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其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培养语文素养,除了学习语文知识,重视培养独立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日常需要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更看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语文学科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努力探求新事物,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教师自身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
1 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素养
1.1 知识素养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以及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知识。其次,语文教师也应掌握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能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先进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启发与补充。
1.2能力素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乐学、爱学。
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想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实践活动,教师也必须具有合作能力,单兵作战已不可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走入课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自主探究,寻求答案,提高学习能力。
新课程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还得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只有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素养提高才成为可能。
2在学生素养提高方面,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
2.1在兴趣中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关键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设计如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利用电教手段通过多媒体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会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从而更深地将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通过开设影视鉴赏课,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并在鉴赏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多彩的语文活动顺利开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无限的回报――知识的积累。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生活充实起来,达到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更大程度的培养的目的。
2.2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个个美丽的时刻,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让阅读成为学生“诗意栖居的家园”。
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2.3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教材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加强了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选编进一步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课堂教学本身努力提升学生素养。
以鲁迅先生为例。作为中国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力。但是由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原因,对于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总停留在表面,甚至有学生对鲁迅作品造成误解。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及语文素养,我们介绍了许多文章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鲁迅,了解鲁迅作品。如陈思和的《再谈鲁迅骂人》,孙郁的《被亵渎的鲁迅》等,让学生更深刻感受鲁迅的伟大人格。
外国作品《我的呼吁》《我有一个梦想》等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对当今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配合课文阅读,在影视鉴赏课中放映《美丽人生》《甘地传》等优秀影视作品,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4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高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会使一些高中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性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高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中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⑤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扮演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五)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郝亭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3]刘洋.浅谈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文学素养;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
自古以来,对于职业道德就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也在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行各业自己独有的一套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行各业之间,职业道德培养各有千秋,但整体上,都以从业者在本行业内,从事本行业工作时,应当作为准绳的道德规范作为整体中心思想,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狭义上,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岗位上,应当遵守和履行的职业行为道德规范,是符合其职业形象、职业内涵的一套道德标准。但是在广义上,职业道德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含义,它开始超越职业本身的限制,在原基础上,增进了对人立足社会,展开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过程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在行为过程中,遵守具有普适性的更高要求的职业道德培养,涵盖了信仰、价值观以及个人行为原则等方面。因此,要培养符合当代职业道德标准的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仍然不可或缺,不仅不能缺少,还应当充分重视,基于本职业培养的基础上,向各个方面延伸,以此达到全面培养当代青年,发展当代青年的教育目的。读书使人明知,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对于真理的感悟以及思考,更多地需要大家从具有更深价值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文学素养,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的水平、道德上的相应水准、有所谓的高雅、低俗之分,而更多地倾向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个人的认知以及感悟,是从思想上、行为上的升华,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对于事物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这些都是对于新时代文学修养的内容解读。这些内容,本质上,和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以提高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为载体,发展当代青年职业道德,是当前职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有力途径。
二、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关联性
(一)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相应道德标准,是从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职业分工,职业道德也由此开始萌芽。人类发展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教育、医疗等有着更强职业分工色彩的职业,这些特定的职业对人们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和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要求。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从业者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入了本职业的特殊性质,从而在多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也包含了许多具有职业道德的内容,发展到后来,就演变成了新的职业道德——人们将这些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职业从业代表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个人道德品质世代相袭,相互融汇,从而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具有普适性的综合性职业道德规范。当今时代,处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国家道德原则的指导下,继承了历史上一些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又从多个方面出发,树立了一种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能够共同遵守的要求和道德理想,帮助树立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职业道德,在的社会职业生活中,已经发挥了方方面面的巨大的作用。
(二)新时代职业道德培养要求
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道德之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在整体上,职业道德又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影响和指导,是其体现和补充。一般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本身的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体现。而影响其职业道德的因素又有很多,比如说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个人在行业内的相关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职业道德素养更高的人,在文学素养上往往也颇有建树。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又相互融汇,因此,从当前教育现状出发,不难看出,当前教育的核心仍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社会现状和相应的行业要求提出来的。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它追求当代青年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且强调面向全体当代青年而非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当代青年,在教育内容上,更加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而非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当代青年学习如何做人,这和人们对于职业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是互通表里的,是教育的有机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个人的素质水平,也成了行业中的新趋势。而不再像应试教育一般,只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文学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审美、情操,人在其行为举止中不自觉体现出来的品质,可以说,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更好的职业操守。在文学素养培养的漫长过程中,人格品性也会经历一个新的塑造的过程,这些对于个人个性的建构、品性的完善,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作为当代青年,如果只注重职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个人发展也一定是不全面的。
(三)文学素养与高职业道德水平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的最高层次要求和目标是“工匠精神”,而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本身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文学储备和知识涵养又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最近两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相应的,在对当代青年培养的过程中,也开始延伸出新的板块,追求当代青年个人的文学素养培养,在提升其文学修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深入推进其对于职业的认知,增强当代青年对本职业的认可,从而充分发挥其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社会与国家。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的深刻体现,对当代青年文学素养的培养正是迈向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文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就是对一名技能人才人格品质上的培养和历练。可以说,一个拥有着优良文学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一定是一个职业道德高尚、技术技能精湛、工作能力优良的人才。
三、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
学习离不开当代青年个人的主动性,加强文学素养学习,学校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地调动当代青年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启迪当代青年,培养当代青年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当代青年,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引导当代青年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当代青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加深当代青年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语文课堂教育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