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文化旅游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

第1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91-03

一、博物馆与城市旅游文化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像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在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下文主要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兰州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兰州城市历史文化与甘肃省博物馆的发展

(一)黄河文化孕育出的西北历史名城兰州

兰州是我国北方城市中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的中心,对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具有辐射作用。兰州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发现区域,文化类型丰富,先秦时期古代民族就在此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张骞通西域后,兰州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兰州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兰州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发展主题。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2.开发有兰州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兰州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兰州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

3.甘肃省博物馆对兰州历史文化的记载

甘肃省博物馆是全面记载兰州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它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2006年新馆建成后,展厅面积达2. 8万平方米。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10万件,其中一、二级珍贵文物3000余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先后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200多次,特别是免费开放后每年接待观众近50多万人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甘肃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当一座城市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把文物变成通俗、无形的世界性语言时,便扩大了这个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提身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兰州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一)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首先,要打破博物馆只是进行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机构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创收功能。

其次,积极主动地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旅游企业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传递给我馆,我们则根据信息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定自身改进方向。同时我们也将自己的展览内容、时间、特色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旅游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互动衔接更加完善。

第三,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光顾旅游市场的不仅有本市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更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爱好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

第四,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墨守陈规、等待公众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了历史。主动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我馆新馆开放之前就从宣传方面着手,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网等现代化传播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的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二)以特色展陈吸引参观者

第一,陈列展览设计突出了甘肃文物特色。甘肃省博物馆在新馆开放之前就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调研,了解了社会公众的旅游需求,进行了精心的布展,新馆开馆当日参观者便络绎不绝。新馆的展览陈列以甘肃各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基本陈列展包括《古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艺术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展览吸收甘肃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现代化陈列。展览陈列运用了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展陈技术和手法,努力做到了观众喜闻乐见、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完美统一。

第二,配套硬件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新建的展览大楼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种现代化设施,实现全方位放像服务,大幅屏幕和电视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供观众任意选择。同时建立互联网国际网站,使甘博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与国内外文博单位联网,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另外,展陈区内还留有充足的观众休息空间及全面介绍博物馆展陈内容的观众视听室。古生物展厅还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营造一个有生机的展示环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封闭、沉闷的感觉,为参观者营造了开放的、温馨的、明亮的文化休闲环境。同时我馆还积极准备实行博物馆会员制,为会员们提供专门的文物鉴赏、研究等方面的高质量服务,体现了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理念。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公众的文明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

观众是博物馆需要认真研究的服务对象,既然是服务对象,博物馆没有理由不去审视现在所提供给观众的服务质量、数量是否足够,更重要的是品质是否完好。如果服务理念仍沿袭过去的等待、慵懒、散漫状态,或者完全采取现在某些商业机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博物馆的服务应提倡人性化,尊重每一个观众。过去社会开放程度低,观众的类型也相对单一、稳定,如今社会开放,不仅国内旅行人数逐年上升,国外来华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博物馆观众类型呈现多样化,观众需求也多元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省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也做出如下调整:第一,顺应时代特点,尽可能提供给观众喜闻乐见的服务;第二,根据本身非赢利文化机构的性质,提供的服务有别于商业机构,更强调文化含义;第三,落实本身所承担文化传承和非正式教育的义务,并非无原则迎合观众,应发挥本身优势引导观众需求也有别于商业机构的营销目标――其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文化传承,或者给观众提供一种氛围友好的、形象的自我教育途径。

为了配合对观众服务的要求,甘肃省博物馆馆社会教育部还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讲解员队伍进行交际礼仪、专业知识、语言表达、旅游者心理以及客源国综合知识、导游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专业导游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要,而在展品解说词的设计上要尽量避免那种过于专业的表达方式,以通俗的方式增加旅游者的可接受度。

第2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一个城市的价值定位,应首先确定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是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城市文化特征应该考虑两项基本内容:时间和空间,即历史性和地域性。无论精神特征,还是社会特征,或者制度特征,基本脱不出这二者的范畴。时间性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其内涵历史性则涵盖每一时间段的文化创造。每段文化创造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不同。一般说来,早期历史文化决定该城市文化的特征,最具有文化价值,常常成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地理空间,其内涵地域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和该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域核心作用。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探讨原生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城市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业行为。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当它借助于城市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

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及积淀的部分代表城市文化。如古城、古园林、古建筑、古都,等等,以及自然方面独步全国的特色,如桂林、阳朔、昆明、五大连池,等等。当然,也有超大型城市具备各种典型综合城市文化特征,如北京、上海等。只是这样的城市是少数,不代表广泛性城市文化意义。

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应该从城市特征入手,而不能从广义城市文化概念开始。否则,将陷入概念繁琐的陷阱之中,无法有效认识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内涵。城市旅游文化既然是衍生文化,其文化内涵自然要追踪溯源,探寻该城市旅游文化产生的本源,这是根本性的。另外,某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外界所关注的内容直接相关。通过外界的关注,某种可能不受当地人重视、没有纳入本地城市文化的文化,而被作为城市旅游文化的内涵受到重视,成为地方城市文化的内容。但无论怎样解读,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商业开发价值这一根本性特征。

三、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关系

从上面关于城市文化和城市旅游文化特征及内涵分析中,可以明确二者的关系。城市文化为母,城市旅游文化为子,或城市文化为源,城市旅游文化为流。当然,母子关系或源流关系,并不完全代表双方一致。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创造之“源”并不能全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如中原地区众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普遍性而没有纳入城市文化标志性内容之中。而“流”有时也例外地选择“源”之中非城市文化的内容作为开发内涵,反客为主,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内涵,逆向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如丽江纳西古乐就是在外界关注之下,成为丽江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黑河知青文化,也是在大量知青回第二故乡的潮流推动下,成为黑河大力开发建设的城市文化。

四、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

功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另一种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一种是主动性质,一种是被动性质。这两种性质的功能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非常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他形象地将城市比喻为,‘容器、传播者和流传者’。其论据是,城市的出现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手书草字等这类永久性的记录方式的发生时期吻合,还与数的抽象概念以及口语词汇同期出现,也就是说,城市凭借象征性的书写符号,‘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他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

实际上,芒福德的城市文化功能理论自身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文化贮存”、“文化创造和发展”具有城市文化的主动性质。但芒福德的功能理论虽然强调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却没有把城市文化的主动性完全包含在其理论要素中。城市文化的规范性和导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阶段性作用。城市文化功能主要以主动性为主,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有利作用的重要基石。城市建设核心思想的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的制订、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的方向、规范人的品德、提高人的素质等,皆有赖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兼具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主动与其他区域城市文化进行交流,是在发挥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与来访的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则是以被动方式传播和交流文化。而规范性和导向,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每个阶段,在技术、建筑方式、建筑规划、管理模式、人文内涵、生活方式等方面,通过城市文化主动性的规范和导向,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基本框架,并基本上左右着城市文化的走向

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主要体现于城市的内在文化建设。当然,真正意义的功能的被动性质,主要是某种事物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在城市文化中,实际上,这种功能主要由城市旅游文化来承担。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体现的主要是被动性质。大量消费者到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体验异域文化,他们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旅游文化,即城市精选出来供旅游消费者消费的城市文化。这些文化从各种不同意义上满足消费者复杂、各具个性的需求。所以,城市旅游文化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外向文化建设。

五、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在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功能,达到相应的效益。关于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界的研究和设计成果极多,但大多偏重于总体设计与规划,以及全方位文化思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情况,王立曾经做过详细综述。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若摊子铺得过大,考虑过于全面,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根据城市历史和自然的特征,适度开发与当地民俗相表里的文化内容,尽量避免受现代文化影响而与大多城市相雷同。以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导向。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秉持黑河城市建立发展过程所独有的历史文化痕迹,包括民族文化(以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主)、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关内大量人口移居黑河)、中俄商业贸易文化(黑河城市兴起之源)、知青文化。

以“民族”、“移民”为主线,打造黑河城市建设,组织人力研究黑河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概括出黑河城市文化的内涵,设计黑河城市文化的象征标记,推进黑河特色城市文化发展。作为有特色的城市,自然要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加快城市与外部世界接轨,加强城市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以价值开发为基础,从城市文化中衍生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价值开发是城市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如黑河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应以俄罗斯、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根基,以观光、避暑、冰雪自然地理特征为纽带,借助于五大连池和俄罗斯阿穆尔州航天城的独特资源,形成以黑河为中心的旅游文化辐射区,南走中国广大内地,北走俄罗斯阿穆尔、远东、俄罗斯欧洲腹地,极具价值开发的旅游文化圈。

第3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城建设 城市旅游 自贡市沿滩新城区

一、引言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城市化过程除城市人口增加外,必然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即郊区城市化过程。旅游业作为“后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广泛。在城市旅游的研究中其关注焦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过程优化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化过程在城市空间扩展的同时,要注重城市文明的等效传播;城镇的发展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城市化并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二是,城市旅游发展研究,学者们对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旅游城市步行街建设研究、大城市康体空间保护研究等。认为应结合自身特点走特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

但是目前省内外学者们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利用旅游元素为构建新城服务缺少研究。本论文实证研究点沿滩新城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北部,紧邻自贡中心城区,东隔川云中路与板仓工业园区为邻,西隔305省道与即将开发建设的卧龙湖生态旅游区相接,是自贡中心城区空间外延的优先发展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沿滩新城的开发建设者们根据自贡中心城区已呈现的区域功能特性:“休闲在老城,时尚看南湖,政务于汇东”,将沿滩新城建设定位为:构建川南最佳人居环境,在为世人提供优良生活条件的同时,引入国际化的生活理念,建设一座集山水园林城、生态休闲城、产业集聚城、文化特色城为一体的自贡人居环境典范新城区。

二、城市新城建设理念的转型

1.将旅游要素引入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根和魂,有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有鲜明的城市形象。而一个城市旅游要素的挖掘、提升和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座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

通过挖掘城市的旅游要素,尤其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可开发旅游文化产品,而且可寻找到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沿滩新城,从城市建设的步伐来看是座新城,但它有深厚的盐文化根基,盐商文化是它的特色。由盐文化衍生出来的彩灯文化、川剧文化、盐帮菜饮食文化等造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品位和魅力。

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打造,毫无疑问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如果以旅游城市的要求来建设城市,我们就会在满足本地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的同时,发展城市的旅游交通、集散、接待服务、游憩、旅游购物、夜间娱乐等综合配套功能;在城市风貌上追求独特的艺术景观风貌。

2.将旅游业态引入城市,从而经营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市要有活力,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而旅游是一个综合性行业,牵涉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还能使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形成很强地拉动力。研究表明,旅游收入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是1:7,因此许多地方都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将旅游业态引入沿滩新城,不仅可为新城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而且可为新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业态的引入,会使城市购物、娱乐、美食等产生跨越式发展,出现了“旅游商业地产”的概念。比如,商业步行街区(北京王府井、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成都春熙路等),开放式风景休闲区(杭州西湖、北京什刹海、昆明翠湖)、古城古镇古街区(丽江、大理、凤凰、平遥、周庄、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民俗民族风情街区(阳朔西街、昆明回族餐饮街等)。重庆的泉水鸡一条街、北京三里屯的酒吧街、阳朔西街等都是成功的休闲商业街模式。

三、沿滩新城发展城市旅游开发思路及定位

沿滩新城发展城市旅游的开发思路是:发展城市旅游是城市经营的重要方向,把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和运作,城市建设在功能、设施、建筑符号和风貌上要符合发展旅游的需要,把沿滩新城建设为乐居公园城、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自贡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1.国际乐居公园城

“国际乐居公园城”的定位,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词:国际、乐居、公园、城:国际,体现新城建设品位,按照世界先进的建成理念来筑建新城,同时从吸引的对象上来看,一是借助于自贡市“盐、龙、灯”世界级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国际游客,另一方面从新城发展的产业定位上,可以吸引国际企业入驻;乐居,体现新城筑城的根本目标,要让居者享山水休闲之乐、生态恬静之乐、文化特色之乐;公园,是达成这一筑城目标的根本手段,新城建设将围绕“一湖五园”来打造居住环境;城,是最后打造形成的物质形态,强调不是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的小区建设,也不是单纯的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旅游城,乐居城。

2.自贡市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自贡市没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开发仅停留在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够,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旅游配套产品的开发不完善,不能让旅游者停留下来消费,使得自贡市仅作为一个过境地而非目的地。因此自贡市要发展城市旅游,必须建设城市休闲中的核心项目――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城市游憩商务区是以城市商业中心区为基础,把多种游憩活动内容融合进去,形成了具有宜人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休闲、购物、游玩的场所。城市游憩商务区应是城市中心最吸引人的地方,城市旅游的一个亮点,亦应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旅游来说,城市游憩商务区是城市的灵魂,开发城市游憩商务区,对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使用、吸引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游憩商务区至少需要如下几个要素:第一是步行街,甚至是步行街区。第二是娱乐场所,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又要有大众的和青少年的娱乐场所。第三是各种各样的小商业。第四是各种小饮食。第五是各种表演。如各类的文艺表演,街头的杂耍等等。

沿滩新城作为自贡城市游憩商务区的优势是:位置优越;作为自贡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可带来大量游客;有值得挖掘和利用的旅游元素。

3.自贡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沿滩新城位于自贡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地处内宜高速公路自贡出入口,东至杨公桥出口,北侧为川云路、西侧为内宜高速公路,还有正在修建的有“城市快车道”之称的外南环路,三条公路将沿滩新城围合其中,形成了自贡南部的金三角宝地。

从区位条件上来看,自贡市城市中心区是川南陆路重要中转站,从北面成都旅游市场和从东面重庆旅游市场进入川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整个川南地区的旅游发展中乃至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沿滩新城位于这个中转站的入口区,在整个自贡市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自贡市缺乏一个游客集中和疏散中心,这是一个旅游城市发展城市旅游必不可少的服务中心。加上沿滩新城作为新建城区,在土地的划拨和征用上都有一定优势,在城市空间本已较为狭窄的老城区,新建游人集散中心显然成本和代价都较高。

四、沿滩新城“城市旅游”的建设方案

1.沿滩新城旅游形象及塑造

(1)沿滩新城的旅游形象

盐都盛景,南国天街

沿滩新城不仅是盐商的发家之地,也是自贡盐运的重要通道,见证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历史,是我们向人们展示千年盐都,展示丰富盐文化的地方。我们要在新城建设中运用各种手段和符号向人们描绘千年盐都的历史画卷和盛世场景。

由盐衍生出来的彩灯文化也是自贡一绝,新城建设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元素,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用光与影描绘出南国天街的盛世图景。

(2)沿滩新城旅游形象的塑造

对盐文化的塑造。以王家大院为核心,天街两旁的仿古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为载体,通过建筑符号、彩绘、铺地、雕塑、文化墙等来描绘千年盐都的历史画卷和盛世场景,充分彰显自贡市盐文化特色。

对彩灯文化的塑造。以打造“南国天街”为重点,通过街灯、湖灯、庭院灯、场所标记灯饰等,做足新城灯文化背景,让游客走在天灯闪烁的灯街下,漫步在清雅静谧的湖灯旁,充分感受南国灯城的灯文化。

另外,在城市街道,商业店铺的命名上也要凸现城市形象,例如,“南国天街”、“味之源美食城”、“盐迹大街”、“盐商府邸”等。

打造时应注意的问题:必须转变单纯以文化景点本身谋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打破“公园文化”围墙,让文化成为品牌、吸引点甚至作为城市旅游的背景,从而带动旅游的相关产业(食、住、购)的发展,谋求整个城市旅游的发展。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解决游客停留下来消费的问题。

2.沿滩新城旅游开发方案

(1)沿滩新城旅游开发项目的空间布局

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的沿滩新城在整个自贡市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定位,沿滩新城未来旅游开发项目应围绕“一心、一带、一区”的空间结构来打造。

一心:自贡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带:龙湖环湖游憩带;一区: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2) 沿滩新城旅游开发项目的构想

①自贡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个理想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应与城市的交通枢纽(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联系在一起。从自贡市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没有预留用地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只能在考虑交通通道连接便利性的情况下,往城市移动。因此,自贡未来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可设于内宜高速东侧,自贡快速通道(规划中)北侧,规划的沿滩新城主干通道(时代大道)南侧,与规划中的中国盐疗养生度假基地相连。主要建设项目包括:自贡市游客信息服务中心;自贡市旅游专用停车场;游客集散广场;购物小吃商铺等四部分。

②环湖游憩带。环湖游憩带为沿滩新城的“绿肺”,为新城的景观中心。环湖游憩带以规划中的龙湖为中心,以环湖休憩节点、景观节点、娱乐中心和高档住宿中心的打造为核心。

主要建设项目:半岛商务酒店;龙湖生态公园;天车大厦;环湖步游道系统及休憩节点。

③城市游憩商务区(RBD)。城市游憩商务区是发展城市旅游的必备功能区域,是城市休闲、游乐、购物、美食等较为集中的场所。

沿滩新城的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以王家大院为核心,以南国天街(连接时代大道和古盐道城市次干道,暂命名)为主轴线,以满足游客食、购、娱等商铺的打造为主要内容。

④南国天街步行街区。步行街区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城市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城市风貌、城市商业活力的窗口。作为沿滩新城区重要的休闲、旅游、购物场所,在设计思路上营造以盐文化和灯文化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背景,突出旅游休闲、购物功能。

盐文化符号设计

通过步行街区的景观雕塑、街区地面铺装、王家大院盐文化浮雕墙等来营造盐文化氛围。

景观雕塑。主要为街头雕塑小品,雕塑小品主要展示盐业工人辛勤工作的场面。

街区地面铺装。地面铺装是步行商业街景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铺装设计应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读性,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使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与文化进行交流,历史进行对话,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沿滩新城南国天街步行街区的地面铺装可用铜质浮雕与仿古地砖,图案内容展示井盐生产技术及其演变史。

王家大院盐文化浮雕墙。以规划中的王家大院休闲广场为依托,在广场四周设置盐文化浮雕墙。浮雕墙按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集中展示自贡的井盐文化。一部分以王家大院的家族历史变迁为背景,反映自贡市的盐商文化。

灯文化背景设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

南国天街的边界:由连续的店铺和小片的绿地构成,店铺的夜间景象是商业氛围的主要标志,通过两侧商铺内的橱窗照明和内透光照明增强商铺对行人的吸引力,同时形成步行街的围合效果。此时的照明以装饰和标识性为主,采用丰富的彩色光线和变化的效果,使空间环境更为活跃。

南国天街的节点:所谓节点是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步行街往往规划有多个节点,作为步行街的中心、,为其带来特色与各类商业活动。南国天街步行街区共有四个节点,即时代大道入口节点、盐商府邸广场节点、主轴线与门第路的交叉口节点、古盐道入口节点。

入口节点。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人流的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应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应突出街区的特色风貌。为了达到这些预定目标,在南国天街的两个入口部位分别设置了富有古典风格的大型标牌,并通过色彩的变化吸引行人的驻足。

盐商府邸广场节点。是南国天街步行街上的重要节点,古宅、青石地坪、绿化的综合布置使之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与盐商府邸(王家大院)广场的景观特色相匹配,其夜景设计主要目标是营造舒适、宜人的整体氛围,灯具的选择和安装位置尽可能不对白天的景观造成破坏。此处夜景的主要处理方法是采用LED地埋灯组成的发光地坪,通过统一的智能控制实现光色的变化。与盐商府邸(王家大院)相对的绿化是步行街区唯一的一块面状绿化,采用150W金卤灯地埋灯照亮高大的乔木,隐蔽安装的灯具不会影响白天的景观。绿化后面的叠水采用低压水下灯表现水流。

交叉口节点除了注重两侧建筑物照明的连续之外,还考虑了从步行街辅助入口观看的对景效果。

⑤盐商府邸游憩区。以王家大院为依托打造为自贡市盐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沿滩新城民俗表演区。以盐文化及盐商文化为背景,淡化姓氏。将王家大院更名为盐商府邸,将王家大院打造成自贡盐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王家大院现保留各种院落房间达99间之多,在对宅院外观进行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下,对各个房间内在不改变宅院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装修,改造为体验盐商文化和自贡民俗文化的住宿客栈,成为沿滩新城的民俗接待区,与半岛酒店现代化的接待设施相呼应;

王家大院内戏台已不存,但平台还保存,规划恢复戏台,作为整个沿滩新城游憩商务的民俗文化展示舞台,可定期举办自贡川剧,自贡杂耍等民俗表演项目,为住在客栈内的客人及到游憩商务区旅游的客人提供丰富的民俗表演活动。

主要建设项目:左侧院居民搬迁及侧院恢复整治工程;前院恢复整治工程;荷塘恢复工程;戏台恢复工程;民俗客栈内部装修工程;盐商文化展示馆装修及文物收集展示;府邸广场新建工程等七个项目。

⑥ 味之源美食城。美食城为两层仿古建筑(以清末民初川南穿斗式建筑格调为主),为整个游憩商务区集中餐饮区。美食城一层以各种小吃商铺为主,以自贡市乃至川南地区的小吃为主要卖点。二层为盐文化饮食中心,以自贡盐帮菜为其特色,以宴会,团队客人为重点接待对象。

⑦盐疗风情馆。以盐疗养生为主题,打造盐疗风情馆。其建筑外观风貌与整个街区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以开展各种盐疗养生、保健为主题。可推出,盐疗SPA瘦身馆、盐疗洗浴中心、盐疗养生保健咨询中心等。

3. 旅游活动项目设置

在步行街区可设置街头表演活动:如街舞、轮滑、民俗歌舞表演、当地艺术爱好者表演;文化观赏与表演:如景观画廊、收藏品展卖;主题灯展:在步行街区的入口区,节点处,举行主题灯展,定期更换主题,吸引游客停驻。依托于盐商府邸可以进行自贡川剧表演等演出活动。依托于新建的新城美食城可举办盐帮菜系列大赛,如啤酒大赛、美食争霸赛、盐帮菜美食节等。新城区内依托于新形成的大型水体龙湖可以举办动感灯神水上乐舞表演、水上音乐节、水上烟花焰火表演等活动。

五、结论:城市新城建设的思考

1.保护良好的水域及生态环境是根本

沿滩新城之所以成为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宜人居住区,美丽的湖光山色是根本。只要保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保证了对人们的吸引力。要着力塑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养生乐园形象。为此,要在建设、利用、管理上多下功夫,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保护好龙湖,保护好沿滩新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2.保护性开发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

盐文化是沿滩新城的灵魂,是沿滩新城旅游的核心元素,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尤其是以王家大院为主的盐商文化更是一绝。但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一旦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破坏,将无法复原,其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因此,在沿滩新城建设中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盐文化遗迹,尤其是王家大院是头等重要的事。

3.建成休闲消费性城市是最终目的

建设旅游城市是为了发展城市旅游,是为了将旅游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方向,实现资源向经济的转化。必须转变单纯以文化景点本身谋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打破“公园文化”围墙,发展城市大旅游,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产业。因此,在旅游城市建设的同时,通过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使客人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开心、住得温馨,购得愉快,吃得满意。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解决游客停留下来消费的问题。

4.开发休闲娱乐项目是城市的活力

自贡市发展城市旅游的一大障碍是旅游产品单一,以陈列参观为主,缺乏参与娱乐性旅游项目,难与留住客人。因此,沿滩新城要接打造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契机,大力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发展休闲娱乐产业。除建设与盐有关的休闲娱乐项目外,建设川南现代游乐中心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郑杨:城市旅游休闲服务网络的建设-美国资讯服务的考察与思考[J].旅游学刊.1998,2:34-37

第4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简介

**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县”)是****市郊区县,距**主城78公里,地处**、曲靖、红河、文山四地州(市)交汇面上,是滇东南及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进入**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42.4%,无重工业和污染性工业,空气清新,天高云淡,水源丰富,水质清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基础条件日趋完善,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全县国土面积1717平方公里,辖8乡2镇,88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4%),主产水稻、玉米、烤烟、畜产品、果品和食用菌等,有丰富的大理石、烟煤、铁、铝、锌、磷等矿产,是全国烤烟基地县、全国奶山羊基地县,也是**47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和**40个旅游城市发展试点县之一。**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景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和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神奇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引着众多远方的客人。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1元,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6亿元,综合收入4.5亿元。

(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

建国初期,**县城面积为0.2平方公里,经过40年的发展,到“七五”末,扩大到1.2平方公里,年均增0.03平方公里;“八五”以来,到“九五”末扩展为2.4平方公里。近5年来的**县城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2001年以来,城市供水:**第二自来水厂(乃古**)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县城自来水厂完成无阀过滤改造工程,日净化水量达10000立方米,年供水量为3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8%,供水管道长39公里。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投入5400多万元,完成了巴江河污染治理一期工程1965米的河道治理,县城排水管道总长达53.52千米。城市供气:现有总容量为五百立方米的供气站1家,燃气经营点16家。城市垃圾处理: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垃圾处理场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填埋场设计垃圾处理80吨/日,现实际日处理垃圾为60吨/日。市政道路:投入1000多万元,**南路延长线1.03公里建成通车;东城区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配套,招商引资,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新增城市道路33条,扩建面积13.02万平方米,全长15.26千米;**中路(县城段)改造工程于2005年4月底完工使用,现县城城市道路总里程达26.76公里。照明:新增路灯126盏,现县城城市路灯有1072盏。园林:2003年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25443平方米双龙公园改扩建一、二期工程,巴江河沿滨绿化也相继建成,2001年以来绿化面积总共增加54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39公顷,绿地面积达37公倾,绿化覆盖率达26%,绿地率达23.9%,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14.35平方米。新建房屋建筑面积89.6万平方米,总投资62300.86万元,建成区面积达3.83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16.4%。

(三)城市管理

1.不断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执法依据。结合**县工作实际,吸取先进管理经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彝族自治县城镇建设管理规定》、《**彝族自治县城镇规划区内居民自建住宅及其他建筑物管理规定》、《**彝族自治县城市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定、办法,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城市管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市容市貌的良好性。一是按照“一书两证”的审批制度,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制度,依法审批规划、用地及报建等各项手续,强化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2001年以来,共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113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00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72项、《施工许可证》124项、《规划验收合格证》82件;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文件政策性审查100套。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对建设工程项目逐项登记,实施跟踪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划乱搭乱建行为严厉查处,确保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二是整顿规范建筑有形市场,逐步健全了招投标管理制度,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强化招投标监督,建筑市场规范有序。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房地产管理,提高设计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有效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四是规范劳务市场交易,加强占道经营管理,强化背街背巷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全面整顿和改善市容市貌。

3.市政公用设施管理、运营改革与探索

我县供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公用设施管理部门已改制为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减轻了财政负担,进一步增强了市政公用行业的活力。我县现有自来水公司2家、城市公共交通公司1家、房地产公司2家,都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已全部按市场化运作;现城市供水、城市公共交通、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走入了市场化管理。县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积极探索,将与市场接轨,改造为股份制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

市政道路管养、路灯照明、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管理等市政基础设施,由县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管理费用支出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

(四)总体评价

近五年来,规划编制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逐步强化,城市主要道路宽敞亮丽,东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双龙公园改扩建美化了环境,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街道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干净整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面积达3.83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16.4%,为建设现代化的旅游城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一)战略目标与规划

新世纪之初,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为**县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云南实施现代新**城市发展战略,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带来了直接的发展机遇。我县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初步确定了加快建设**旅游小城镇,逐步建成**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就是用30年左右的时间,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指针,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依托,按照旅游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三个层次的理念,实施“一路三区”工程,加快**古城、鹿阜古镇、长湖镇等旅游小城镇建设,实现旅游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石头特色、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生态环境优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业发达的“一河三片”块状式的生态旅游城市,成为面向滇中、滇东、滇东南四地州市的交通小枢纽、旅游经济小中心和民族文化小中心。

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稳步推进,即依托和服务**旅游大产业的发展,以改造鹿阜古镇、建设**古城、长湖镇等为重点的**旅游小城镇为基础和重点,以点带面,以路连片,逐步形成以**大道为骨架的**路城镇经济带和以九石阿旅游专线为骨架的阿诗玛民族文化经济带两个县域经济的经济带,最终建成**生态旅游城市。预计其主要经济社会含量达到:地区生产总值30年平均递增率达到8.5%,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2000年价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万元(约4000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5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40%,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2岁,绿化覆盖率5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到2035年,城市面积6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50%,城市人口20万人(常住人口8~10万人),建成生态物种多样,人居环境优良,城市经济繁荣,旅游主导产业高度发达,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最好的生态旅游城市,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范围包括鹿阜古镇、**古城、长湖镇、北大村镇、板桥镇等七个小城镇。

按照建“生态旅游城市”的阶段要求,注重发挥超前意识,精品意识,高标准,高规格,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方案调整》、《**现代化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初稿)》、《**中路沿线总体规划》、《**中路控制性规划》、《**县城新区(立交桥至小乐台旧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双龙公园扩建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屯片区控制性详规》、《东山建材市场修建性详规》、《大屯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兴达商贸交易市场修建性详规》、《南部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完成了阿诗玛东路亮化美化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同时,编制10个集镇建设、8个乡域建设总体规划,累计编制调整完善建设规划7个,为城乡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

(二)战略实施情况

1.一路——**中路

**中路总体规划北起**镇,南至县城立交桥,东西根据实际地形,以**中路两侧各400米至2000米,北接**旅游服务区南区,东临县城东城区、西部为生态工业集中区。总规控制面积18.8平方公里,控详规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控详规涉及**中路沿线的小乐台旧、大坝村、沙地、大坡场、堡子、白龙潭、小山沟、大山沟8个村。现状居住总人口11497人,规划人口2.5万人,绿地率不低于42%。**中路设计总长10.9公里,计划投资5.07亿元,于2006年完成。为使该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中路扩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工程建设指挥部。完成《项目建议书》,并经昆发改能交[2005]226号文件审批通过,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完成《**彝族自治县**中路征地拆迁办法》(试拟方案),正在上报省、市相关部门办理,按基建程序组织有关部门对**中路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等手续,正在进行外业测设工作。近期已开展征地拆迁工作,第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2.三区

(1)县城东城区

东城区位于**县城东部,与县城建成区紧接,近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中期规划2.4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居住、商贸、娱乐为主,城市功能软、硬件建设达到生态旅游城市标准,成为**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示范区。按照经营城市的路子,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配套,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原则,依据控制性、修建性详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项目5项,新增城市道路33条,已全部投入使用;投入500多万元完成了市政公共绿化的90%,投入70多万元完成了市政亮化工程的54%,形成白天芳草青青,夜晚火树银花的景观;完成教师经济适用1136套,集体出让小宗土地14280平方米,连片土地开发150亩,现东城区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区内**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天奇医院、**实验学校、**中元堂民族治药厂等重点项目总投资3亿余元,已峻工投入使用。

(2)**旅游服务区

**旅游服务区位于县城东北部、紧接**世界地质公园,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按照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石头特色的原则,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完成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启动了服务区中区的全面建设,完成路网建设,电力、电信、给排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相继配套;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和停车场改造;完成大小**景区电网改造和南昆铁路**站至昆石高速公路口景观大道建设;开工建设了昆石高速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公路、西石一级公路的环岛工程,阿诗玛文化生态园。力争用3至5年左右时间把**旅游服务区中区建成游客服务休闲度假中心,并以此为载体推动西区、北区和**中路城镇经济带建设,形成休闲度假综合旅游的示范区。

(3)生态工业集中区

生态工业集中区位于县城北部,东至**中路,南接**河公路,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为确保生态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顺利进行,成立了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及生态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行政、征地拆迁、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办公室负责有关具体业务。完成了《**县工业强县战略规划》、《**县产业发展纲要——工业》和《工业集中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将进一步抓住突出发展工业的契机,充分利用我县交通区位、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劳动力本成低等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展协作,加快集中区的建设,力争下半年完成修建性规划,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一河——巴江河

按照**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巴江河建设计划通过实施截污、河道整治、岸边园林建设和亮化等工程,首批完成6.39千米河道截污、拓江、驳岸、清淤、蓄水、植被建设工程,并对巴江54.39千米河道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污水20000立方米,使巴江成为集城市排污、疏导、休闲、旅游观光、农田灌溉等功能为一体的岸绿、水清的城市带状公园,景观水面面积3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80%。目前,已投入4500多万元,启动了一期工程,完成河道治理2196.3米、东岸截污廊道工程2055米、西岸截污管道工程1938米和绿化、亮化工程,现已峻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以开发巴江丽岛小区为主进行综合开发建设。

4.三片

(1)**镇——鹿阜镇片

在东城区、生态工业集中区、旅游服务区建设和巴江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为实现**旅游业二次创业目标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开发利用我县优秀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开发我县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创造**旅游的新亮点,保护、开发和利用鹿阜镇优秀古民居的独特价值。目前已完成了《鹿阜古镇保护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鹿阜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编制》(文字草案),与**市景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定了《鹿阜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合同》,完成了《鹿阜古镇保护开发示范工程——阿诗玛文化风情园》效果设计,已启动示范点建设。

(2)板桥片

板桥片作为**生态旅游城市的组成部分,主要担负着农副产品加工的功能。目前,按照**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先行,深化了城镇规划工作,完成了板桥集镇3.5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完成了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板桥主街道的改造扩建和桃溪村至青山水泥路的路面建设;完成了乡图书馆、派出所、地税四分局新办公楼的建设。

(3)北大村片

北大村片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农副产品集散、旅游服务、特色产业为主的外向型城市片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现已完成了北大村集镇总体规划,并通过论证;完成了小寨路的拆迁和修建,小寨路至新商场的排水系统改造、海子路油路面的铺设,以西石公路建设为契机,利用拆迁安置初步形成一条新的城市道路并逐步与**镇连为一体,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九石阿旅游专线沥青路面铺筑通车使用,西石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北大村片的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城市规划滞后

旅游、生态、石头、彝族文化的特色内涵还没有充分体现,1994年通过论证的县城总体规划,其大部分指标和内容明显滞后,已不适应城市的发展,县城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以及电力、通信、给排水等专业规划还没有编制,致使市政配套工程与道路建设难以统一规划,同步施工,影响了城市建设。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市规模与世界级风景旅游区不相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设施严重不足,游客留不下来,旅游综合收入低,制约着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

城市建筑风格单一,单体建筑设计起点较低,特色不突出,城区建设品位低、建筑间距小、密度大、容积率高、绿地率低等,影响了居民居住质量。

(三)管理体制不合理

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多,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推诿扯皮,只收费、不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监察管理队伍缺乏体制保障和法律地位,综合执法工作难以开展。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等市场化运作不强。

(四)城镇化水平较低

城镇化只达到16.4%,与全省平均水平28.1%相比差距较大,到2010年,要实现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16.4%提高到30%以上的目标,年均至少要提高2.6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

(五)建设资金不足

城市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由于**县财政来源单一,政策性开支大,只能保工资、保机构正常运转,靠自身积累建设资金困难重重。

四、几点建议

实施**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具有石头特色、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并积极争取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明确近期建设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县开发建设的重点应为鹿阜古镇、**古城和长湖镇。

1.**古城

**古城位于**风景区入口处,是**风景区的“门面”,规划控制面积7平方公里。其功能定位为突出石头特色、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集**彝族撒尼历史文化展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综合服务、休闲度假、健身美体、会议会展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产业园区及**大旅游文化圈核心区。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彝族文化特色,以低层建筑为主,绿地率不低于42%,建筑色彩与景区环境相协调。

2.鹿阜古镇

鹿阜古镇位于县城鹿阜镇。为继承历史传统,挖掘民族文化,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重点对老城区重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改造危旧房屋使其成为具有滇中民居建筑特色,为人们提供尽情追忆历史,抚今怀旧的民族文化艺术体验乐园。配之以**人民的母亲河——巴江之秀丽,显现现代化特征的居住、商贸区——县城东区之时尚,为人们提供感受清新气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小中心,吸引更多的游客留下来。

3.长湖镇

长湖镇位于**风景区长湖风景点,距县城16公里,总人口16000人,其中彝族占92.8%,是全县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彝寨密枝林、联姻林、独石山、彝族土司赵发扎营遗址、法国神父保绿·维亚尔之墓、天主教堂等特色景观,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村即在辖区内。在这里民族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美,各种文化融合,区位优势明显,九石阿旅游专线公路从长湖边穿过,交通基础条件良好。规划建设用地1500亩,其主街道与九石阿旅游专线公路的联络道即将投入修建,预计2006年上半年峻工,在道路两侧将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彝族特色明显的旅

游、康体、健身、娱乐等设施,使长湖镇成为我省康体休闲度假区、原生态民族文化展示区、彝家乐体验式旅游区,观光型农业示范区。

(二)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快**城市发展

1.积极争取把**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列入现代新**建设

**是云南为数不多的能够建成世界级景区的县,云南为数不多的交通区位最好的县,云南为数不多的能建设成生态旅游城市的县,拥有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石头”(**)与“包头”(阿诗玛文化)世界品牌,其发展优势十分明显。今年,在看到我省旅游发展的差距后,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旅游学四川的号召,通过考察学习,**与同为世界级景区的四川九寨沟相比,2004年**接待游客209万人次,门票收入1.6亿元,综合收入4.5亿元,九寨沟接待游客194万人次,门票收入2.2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在发展理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宣传营销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吃、住、购、娱基础设施建设,仅九寨天堂建设一项就投入了28亿元,是**10余年建设总投入的近3倍,大投入带来了大产出,使其综合收入达**的3倍以上。2005年9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崇勇同志到**调研时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用新的理念,高品位发展旅游业;以高水平旅游精品,吸引高端游客,从自然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向上争取,力争把**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纳入现代新**建设总体规划,在政策上、资金上争取到省市的大力支持,加快**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步伐,为推动**市乃至**旅游业大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硬件。

2.积极争取把鹿阜古镇建设列入**古镇建设项目

鹿阜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自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设谈稿县以来,至唐朝定名为撒吕城,后经历朝更名为“路甸”、“路南”至1949年建国以来,一直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经历过较多特殊的历史事件、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诗歌、曲艺、工艺美术、土特名产、风味食品、民俗风情等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民居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进一步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好鹿阜古镇,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拓展**旅游市场,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目标,建设滇东南彝族文化中心,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旅游倍增计划和建设旅游小镇的战略部署,**县城鹿阜古镇符合我省建设旅游小镇的条件,经过积极进行项目筹备,目前,已由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保护和开发。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将**县城——鹿阜古镇列入**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并争取省市给予重点扶持。

3.积极争取省市把旅游商品加工重点项目安排到**县

**民族刺绣品、**卤腐、**乳饼、**民族饰品、**酒、**烟、**面条、**石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在省内省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而且纯生态制品,对环境无不良影响,生产前景十分好;但由于生产加工经营零散,积累少、规模小,尚未产生应有的效益。因此,建设**生态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高效农业、生物制药加工、旅游商品加工研发、轻工产品加工等,为投资商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其成为**县工业、高科技产业的理想地,成为**县税源培植增长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动力源,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基地,形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示范区,解决**县缺乏工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将对**县建设滇东南旅游中心、交通小中心,促进周边州县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撤县建市步伐

当今世界经济蓬勃发展,按照经济学和工商企业合作发展中的对等原则,具有强大实力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愿意与市级以上级别的机构直接对话,并开展业务;对市级以下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机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则带有成见甚至偏见,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理解、往来、合作。撤县建市,有利于提升**形象、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对外交流、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重大项目引进、有利于加快发展。因此,**县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近期启动撤县建市工作,力争三到四年内实现撤县建市。

(三)落实各项措施,为加快发展提供保障

在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重点的基础上,我县要从四个方面狠抓落实。

1.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推动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政府必须强而有力,发挥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的作用,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产业引导和资金引导,吸引企业和企业家进入,用市场机制推进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二是处理好企业得利与群众受益的关系。在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企业是关键,群众是主体,必须既确保企业得利,又确保将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又要挖掘和提升,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与旅游、城镇建设的完美结合。四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保护提升一批、开发建设一批、规划准备一批的要求有序开发建设。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旅游小城镇,逐步建成**生态旅游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制定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注重系统性、超前性,力求做到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对各旅游小城镇的定位、功能和特色,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人口聚集、产业支撑、城市管理、招商引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精神文明建设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进行规划并逐步进行完善和提升。在此基础上,对规划进行深化和细化,严格按照各功能区的职能定位,制定科学、细化的量化标准,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第5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旅游转型;可持续发展;乐山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74-03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多彩的景观资源和厚重的文化资源,为乐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乐山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 119.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98亿元[1] 。但乐山与自身拥有的丰富资源相比,与其他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入境旅游者数量、旅游者区域结构、停留时间和人均花费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对乐山旅游产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以增强乐山旅游的竞争力,适应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乐山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乐山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乐山旅游从纵向看有较快的发展,但从横向看,同国内、省内与乐山资源和城市结构相当的地(市、州)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旅游客源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入境游客少、比重小。2010年、2011年接待入境游客数分别占当年全市接待总人数的0.48%、0.61%,二年平均仅0.54%。2011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占当年接待总人数的99.39%,入境游客比重太小。另一方面,远程游客少。亚洲(含港澳台)的近程游客占入境市场份额的90%以上,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远程游客不足10%。再一方面,人均停留天数少、消费低。2010年,国内游客在乐山旅游的平均停留天数为1.15天,人均消费872.95元/天;入境游客在乐山旅游的平均逗留天数为1.12天,人均消费为174.18美元/天[2]。来乐游客通常是直入景区,来去匆匆,观光游占较大比例。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与省内外主要旅游城市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乐山连接省内外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大交通条件还未获得彻底改善,没有旅游机场,成都到乐山以及乐山到宜宾进入长江的水上旅游航线也未开行,导致乐山不能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共享国内外旅游客源。二是高速公路未能有效连接市境内主要景点,市内其他主要旅游区县的旅游交通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三是乐山中心城区、峨眉山市两个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四是旅游接待能力不足。全市有星级旅游饭店34家,其中五星级饭店仅1家,四星级4家;温泉度假地3处。大部分星级旅游饭店(四星级以上饭店乐山城区仅1家)、温泉度假地都集中在峨眉山景区。

3.旅游业“门票经济”特征明显。乐山旅游还处于传统的观光旅游阶段,门票经济现象尤显突出。2010年,乐山市境内的峨眉山、乐山大佛等20个主要景区(点)全年接待游客923.55万人/次,门票收入65 715.06万元。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00.36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1 984.52万元,游览费(含索道收入)61 262万元 [2]。旅游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乐山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占有份额一直较低,尤其是海外客源市场份额低。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市场吸引力不强。乐山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大世界遗产景区共同构成国际旅游区,但旅游产品主要以游览观光为主,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产品,特别是缺乏能留得住游客的旅游产品。

5.旅游客源市场开拓不够。全市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整体宣传营销机制,客源市场定位粗放,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结构改变不明显。在来乐山旅游的游客中,四川省内游客依然占据来乐国内游客的大市场,重庆仍是乐山市省外国内游客的第一客源地,消费能力较强的远距离游客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游客量增幅不大。

6.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在观光型旅游占主导地位强势之下,受国内旅游发展状况及长期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的影响,乐山有大量非常适合休闲旅游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一是重游览项目建设,轻休闲设施配套,对休闲旅游项目及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和服务重视不够。二是重观光型旅游,轻休闲体验游。当前,乐山市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突出休闲旅游的特点,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多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同一市场的不同需求。三是重景观项目打造,轻文化内涵挖掘。乐山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厚,但长期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客观上迟滞了乐山名山、名佛、名城、名人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旅游发展的有效结合不够。

二、乐山旅游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中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在“好”字上下功夫,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

旅游业转型升级给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和空间机遇,乐山建设西部次级交通枢纽也给乐山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区位机遇。乐山如何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中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山水生态特色、休闲度假特色,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乐山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乐山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乐山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突出“山水佛”的结合,发挥乐山的旅游优势。从国内外的旅游资源看,单纯以某一资源作为乐山旅游定位的基础,都不可能有绝对的优势,唯有山、水、佛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乐山旅游的最佳优势。乐山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绕城而过,而地处三江汇流的乐山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誉,并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水佛”的结合,这是乐山旅游业发展的绝对优势。

首先,朝拜乐山大佛,祈福峨眉金顶,是感恩祈福旅行的首选之地。乐山大佛、峨眉山要深度挖掘浓郁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努力实现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及川西南民俗文化的相融共生。同时,要利用汉传佛教寺院—大佛禅院这个龙头,进一步挖掘佛学禅文化,使灿烂的佛教文化与峨眉山山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其次,要充分利用乐山山水相临、景城一体及贯穿城市的各类水系和田园等优势自然条件,以城市周边青山为屏障,城市“绿心”为中心,以河流、道路为生态轴线,建成开放型、放射状的生态走廊。第三,以城市规划建设和水利综合开发建设为主,重点抓好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以及峨眉河、虎溪河的建设治理,建设滨河休闲绿地;整合水景资源,打造沿河两岸交相辉映的城市夜景。要充分利用岷江航电梯级开发的契机,通过提升并控制水位高度,形成乐山广阔平缓的三江水面,在三江水域开展水上游览活动。配置夜航设施,引导夜间消费,营造“桨声灯影里的夜嘉州”、“凌云乌尤暮鼓晨钟禅乐”、“三江河畔晓风残月”等意境,凸显宁静优雅的夜生活氛围[3],真正感受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之妙。

2.突出生态环境基础,体现乐山的生态景观。乐山除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外,还有一处面积约10.2平方公里,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城市“绿心”。这些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城市景观是乐山重要的生态资源,这是乐山旅游的突出优势。乐山要在合理保护、有序开发城市“绿心”的基础上,依托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以营造人与自然、市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大环境为方向,推进中心城区周边自然生态保护和绿化景观建设,打造田园生态风光带、都市农业示范带和生态涵养林带。同时,以峨眉河为纽带,在主城区西部,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理念,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东连乐山大佛、西接峨眉山的生态廊道、休闲绿道,整治村落风貌,构建独具特色的“田园生态风光带”;沿乐井路方向,在主城区东部,按照现代城市要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思路,建设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都市农业示范带”;以深丘山林为基础,在主城区北部,市中区与夹江县、岷江与青衣江之间,建设为大城市提供充足氧源的“生态涵养带”。完善城市景观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突出文化底蕴与民俗文化,丰富乐山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涵养着一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乐山,三千年城市历史积淀深厚,古民居、古城墙、古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众多,成为深具个性和吸引力的“乐山符号”。同时,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小凉山彝族文化、峨眉武术文化、三江文化、茶文化、乌木文化、造纸文化、盐文化等形成了多彩富集的文旅宝库,构成了乐山文化底蕴中最具差异性资源和最显著优势。

乐山势要依托深厚的“名山、名佛、名人、名城”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产业和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基地。首先,推出一批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国际文化旅游园、文化旅游街区、佛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区建设。其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夹江手工造纸、年画、沐川草龙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传承,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第三,依托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峨眉武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第四,加快“嘉定坊”、“嘉州长卷”建设,营造“景城一体”的文旅产业典范,极力彰显乐山码头文化、佛文化、青衣文化、名人文化的聚合魅力。第五,定期举办乐山旅游大佛节,依托乐山大佛和佛教圣地峨眉山,将观光游览、佛事、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展示乐山的佛文化、古文物、名山名景点和地方民风民俗的精华。第六,强化乐山演艺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旅游文化商演品牌,建设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购物中心,提升“娱”、“购”两个薄弱环节发展,增强乐山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魅力。

4.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提升乐山的市场竞争力。乐山除拥有世界知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外,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峨边黑竹沟、沙湾美女峰等山地资源,以及乐山大佛景区三江汇流、五通小西湖、平羌三峡、大渡河金口大峡谷等水域资源,都是自然造化、钟灵毓秀的难得精品。在特色文化和资源方面,嘉州古城、城市绿心、峨眉武术、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等都颇具魅力、深受欢迎;特别是被誉为“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原生态的工业革命景观”、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工业遗产名录的“嘉阳小火车·芭石铁路”,更是吸引了大量海内观光、休闲游客。但乐山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度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乐山的旅游产品进行适度整合,开发旅游新产品。要保持乐山市为旅游依托的中心城市地位,以乐山—峨眉山为双核心旅游区,周边郊县包括沙湾、五通、夹江、犍为、井研等区县的部分景区为内辐射环,把较远的马边、峨边、金口河及沐川等区县的景区作为外辐射环,形成乐山大旅游圈。即发挥“乐峨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作为休闲度假旅游区、世界遗产旅游供给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使乐山既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又成为游客转往周边景区的集散地,带动周边区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打造夹江—沙湾—峨边—金口河自然人文生态风情线和井研—五通桥—犍为—沐川—马边民俗文化特种体验旅游线[4]。乐山—峨眉山核心区以其旅游产品的垄断性满足国内外游客,占领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辐射环为城市的民俗风情旅游环,以满足川内及本地居民节日休闲旅游。

5.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目前,以“两航四铁八高速一枢纽”为代表的乐山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乐宜高速、成贵铁路、乐山港、乐山机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构建了功能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即将开行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有效连接峨眉山景区和乐山大佛景区,将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多个城市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乐山要充分研究交通格局的新变化,超前谋划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以新的时空观布局旅游休闲产业要素,丰富休闲活动内容,营造旅游休闲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乐山停留、消费。

一是发展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要加快峨眉河田园度假慢城和拥江休闲度假带高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重点抓好以峨秀湖、黄湾、慢城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为主的峨眉河田园度假慢城建设;以乐山大佛景区滨江生态景观带、凤洲岛、三江滨水休闲旅游区等为主的拥江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依托乐山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发展山地、滨水、田畴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二是发展观光游览类旅游产品。开发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水上观光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岷江水域黄金旅游线,整合平羌小三峡、三江汇流处和五通小西湖水上开发建设,建成岷江水上观光及体验黄金旅游线;抓好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峨边黑竹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沙湾美女峰等山岳型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三是发展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强化乐山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突出乐山佛教文化、峨眉武术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和乐山传统饮食文化等特色。四是开发休闲体验类特色旅游产品。依托马边大风顶、大渡河金口峡谷、峨边黑竹沟等,开发探险、攀崖、蹦极、文化与科考游等户外旅游产品,促进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滑雪旅游、自助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的休闲旅游的需要。

随着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时代的来临,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的乐山旅游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竞争中,休闲将成为旅游品位的象征,休闲旅游将成为乐山保持旅游优势、获取旅游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乐山特色优势,打造城市休闲品牌,促进乐山旅游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乐山旅游的又一次选择。

参考文献:

[1] 乐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2012-03-02.

[2] 乐山市2010年度旅游公报[Z].

第6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旅游概述

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因此,文化旅游是指依托旅游地历史遗迹、民俗、建筑、宗教、艺术等人文旅游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创新,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和活动的集合,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过程。

二、哈尔滨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中国沿边开放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进入哈尔滨的城市性格和风貌,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全年结冰期长,夏季凉爽宜人,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冬冷夏凉的地理气候,风情洋溢的文化魅力,热情似火的旅游节庆,造就了独特的哈尔滨,素有“北国冰城”、“东方小巴黎”、“冰城夏都”等众多美誉。

(二)政策支持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11)》着重提出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产业开发、文化精品打造等文化工程,为哈尔滨文化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提出了依托气候、资源和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确立“一市两地五大特色”的总体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地,成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中国东北标杆性旅游城市。

(三)资源优势

哈尔滨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彩——冰雪文化旅游资源独占鳌头,地域历史民俗文化鲜活,欧陆风情独具魅力,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工农业旅游资源日益增多。文化品级较高——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文化遗址、古墓葬、碑刻、纪念性建筑等1000余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项。

三、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定位

哈尔滨——东北亚文化旅游名城

定位释义:依托哈尔滨市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哈尔滨市的城市个性,结合《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目标,和《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培育“世界冰雪名城”、“世界避暑之都”两大特色城市品牌,抓住历史机遇、抢占文化旅游高地,以建设哈尔滨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战略定位和目标,打造富有浪漫气息、欧亚风情、国际时尚生活和人文情怀的城市风貌和灵魂,并使之融于城市发展战略之中,推动城市文化生活进步和区域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

四、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为魂、休闲升级

哈尔滨要从地理位置上的偏远城市变成文化上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必须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全面提升和休闲平台的整体打造,在旅游内容上增加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体验旅游。

(二)主次分明、众星拱月

哈尔滨文化旅游应该营造出一个主次有序、众星拱月的新格局。因此,哈尔滨应该集中精力抓好对城市品牌具有强大支撑力的重点项目建设,作出市场示范效应,带动市场均衡繁荣,树立城市旅游形象和口碑,促进哈尔滨全域范围内其他项目良性发展。

(三)核心引擎、重点突破

作为哈尔滨城市客厅,中心城区是面向世界展示魅力的形象窗口。建议完善和提升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建筑文化街区、太阳岛、松北新区的旅游功能和形象。另外,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全市重点突破项目,明确责任人和开发主体,集全市之力实现开发建设,通过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为哈尔滨打造出一台空前的文化盛宴。

(四)关注高端、接轨国际

高端休闲和文化体验是哈尔滨旅游进一步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哈尔滨目前高端旅游休闲项目和设施相当欠缺的状况,应该以接轨国际的姿态去精心打造高尔夫球场、主题酒店、游艇、温泉等高端旅游休闲产品,使哈尔滨旅游形象形成健康健全的高中低产品体系。国际化是哈尔滨历史上一段时期内的一个特征,亦是哈尔滨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因此,哈尔滨要通过高举高打,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逐步树立自己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

五、小结

发展文化旅游,立足哈尔滨、比肩国内、放眼全球,基于建设“东北亚文化旅游名城”的定位,逐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依托哈尔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抓住文化旅游发展机遇,通过文化旅游大项目建设、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打造,配套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建设未来的东北亚文化旅游名城,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施春莉,赵洪军,王璐等.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N].中国贸易报,2012年3月8日(018).

第7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国际旅游城市,根据主体吸引物的不同,可分为自然风光型、花园型、娱乐型、商务型和文化型;根据城市主要功能的差异,可分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际商务旅游城市、国际会议旅游城市和国际宗教旅游城市。贵州省支持贵阳发展大会深刻指出:“对贵阳而言,应该是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围绕“爽”字下功夫,打造吸引全球眼光的旅游核心产品

一般来说,每个国际旅游城市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核心产品。大自然赋予贵阳独特的气候条件,就是极具差异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把“爽”的文章做深、做透,全面提升“爽爽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全球十大避暑名城”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总的来讲,就是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教育、科技、养生等旅游要素,沿时间轴线,策划春季“清爽”、夏季“凉爽”、秋季“亮爽”、冬季“舒爽”的“爽产品”体系,拓展“爽爽贵阳”的内涵,展现爽的文化魅力,让爽变成品牌经济。

具体讲,要着力打造“五个一”旅游工程:一是着力打造一个旅游龙头景区。以青岩古镇为核心,联动花溪公园、天河潭、花溪湿地公园,整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二是着力打造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将整个南明河市区段作为景观轴线,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改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高品位开发建设城市景观走廊、文化走廊、休闲走廊,致力打造“东方的塞纳河”。三是着力打造一个中央游憩区。坚持精细化、精品化要求,形成筑城广场、甲秀广场、苏宁广场、黔灵公园、河滨公园、观山湖湿地公园等一批有文化品质的城市休憩区;加快建设文昌古街、汉湘市井古街、青云路等酒吧街,将旅游元素、文化元素与商业元素有机激活,形成同具商业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旅游文化街区,建成酒博会的持续产品。四是着力打造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南江大峡谷、桃源河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基地、汽车露营地以及红枫湖—百花湖环湖旅游区,开发清凉避暑、温泉养生、生态休闲、乡村体验、高尔夫度假等产品,打造满足游客多种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五是倾力打造一座“诗意栖居”的生态城市。以优化空间布局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在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更加注重城市林带的建设和绿地率的提升、更加注重水与自然生态的改善、建筑风格的特色品位、文化元素的深度体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把贵阳建成时尚休闲、诗意栖居的生态之城,建成对外吸引力强的优秀旅游产品,逐步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要素聚集优势,建设符合国际化要求的旅游服务母港

突出贵阳省会城市的要素聚集效应和窗口效应,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升旅游集散服务功能,打造成全省旅游服务母港。一是优化城市集散服务功能。围绕贵阳的旅游产品和半小时航空经济圈的优秀旅游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一批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旅游交易推广中心、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网状连接省内各旅游区,线状联通省外、境外客源市场的立体化集散服务地。二是加快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依托龙洞堡国际机场的改扩建,新开辟一批直达泰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外重要旅游城市的国际航线,力争在5年内再开辟10—15条国际航线,加密国内外航班,完善贵阳与国际、国内重点客源城市、重点旅游中转地的航空交通网络。加快贵阳与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体系的建设,真正形成便捷高效的城市现代交通网。三是提升商业服务品位。品牌本身就是旅游的吸引力。要继续规划建设一批高档避暑度假酒店和独具特色、国内知名的餐饮街区、购物街区,做足旅游和消费的文章。力争5年内新增2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新增10家以上大型品牌购物中心。四是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以科技、金融、贸易、会展等为重点,以拓展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新区、开发区、金融中心、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等平台优势,把举办国际性展会、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国际金融科技服务能力作为丰富现代服务业业态、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点,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供要素保障和高端服务。

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打造与世界接轨的旅游服务环境

牢固树立“以客为本”的建设理念,围绕提升和满足境内境外游客的需求做好旅游环境建设工作。一是推进旅游标准化。今年3月,国家旅游局确定我市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贵阳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旅游行业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三同步”。重点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启动建设全市景区和道路交通中、英、日、韩文国际化旅游标识标牌,确保今年出效果,明年广覆盖;要完善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节点的旅游服务设施,设立旅游团队进出站专用通道;继续改善通往旅游景区和区(市、县)旅游目的地道路交通条件,提升旅游交通环境。二是推进旅游服务人性化。以创建国家智慧旅游城市为载体,改造提升旅游信息环境,打造“电子政务网、电子服务网、电子商务网”互联、互通、互动的智慧旅游信息网络体系。年内,开通“爽爽贵阳网”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基本实现网上查询、预订、销售服务一体化;积极倡导“游客即家人”的理念,建立健全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级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诚信评价体系,让游客和市民参与旅游行业监督,创造全社会共同认知、认可的和谐旅游价值观和人文环境。三是推进旅游服务队伍专业化。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批网络完备、品牌响亮、财力雄厚、渠道多元的龙头旅行社,发展一批中小型旅游社和旅游终端服务商,培育一支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旅游从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推进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把旅游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把旅游业做成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就业面大的动力产业,其产业链延伸到一、二、三次产业中的众多行业和部门,能够引领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贵阳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6%,仅达到支柱产业的学术标准。下步要着力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大跨越,确保未来五年旅游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力争到2020年突破1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为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旅游抓工业、围绕旅游抓服务业”的思路,延伸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大力开发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三产旅游等新产品,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力争到2020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65%。三是大力促进旅游业与文化深度结合。既要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又要打造一批具有贵阳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演艺产品和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开发一批符合地方文化特点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既有“看点”,又有“卖点”,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宣传、高端展示,全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第8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慢旅游 旅游目的地建设 历史街区 城市记忆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35-03

Abstract:As a new model of traveling, slow tourism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in Qingdao and it proposes concrete path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he view of slow tourism.

Key Words:Slow Travel;Tourist Destination;Historic District;Memories of City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物质与信息的快速流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快餐”式的生活模式已经完全渗入到每一个都市人的心中,为了追求速度与效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这种快餐式的生活模式给社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于是慢城以及慢旅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慢旅游就是人们走马观花式旅游的一种重新审视,人们开始思考旅游的意义与价值,改变那种比较传统的旅游模式。

1 青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既有老城区别具韵味的欧陆风情,又有新城区大气磅礴的都市风貌;青岛是“山、海、城”完美结合的城市,山在海边,海在城边,城依山势,海映山色,一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醉人风光。每年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但是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主要是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几个方面论述其问题。

1.1 城市旅游一日游占主导,游客未能深入体验

现如今背包游、休闲度假游等自由行成为旅游者旅游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许多外在条件的限制这种旅游方式还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更多的人为了减少风险,还是会选择报旅行社出来旅游。无论是自由行还是团体游普遍都存在一种问题,就是旅游的步伐很快,不能进行深入体验。慢城提倡的是这样一种行为方式:放慢脚步,敬畏自然,遵循传统,倾向与精神追求。而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最具特色的地方,也就是这个城市的品牌。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较多,街区历史文化较丰富,但是开发时往往定位单一,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元素梳理不清,导致特色不明显,定位不清晰。如,旅游者在参观浏览整个街区后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不能区别于在别的城市浏览过的其他相似街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还导致街区历史越来越模糊,只有真正研究街区历史的文化学者或学生才能了解,教育普及面窄,对城市文脉的传承与保护有着负面的影响。

1.2 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的不完善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高游客满意度,提高青岛市旅游品牌形象,提高青岛旅游产品的口碑,扩大对青岛市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促进青岛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以提升游客体验、提高满意度为核心目标,该目标的实现可以有力促进青岛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游客尤其是散客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系统的重要指标。目前青岛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游客与平台交互式沟通尚未建好,一些游客的需求不能有效的满足。

1.3 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旅游目的地建设是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旅游城镇建设、道路、通讯、环保等多方面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岛目前还没有健全的旅游集散中心,很多旅游发达城市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可以方便在集散中心乘车到达区域内任何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了解区域内各旅游景区的游览线路、门票价格、食宿条件、文化特色等相关信息。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治理是旅游目的地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青岛的旅游环境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类旅游专业人才,但这也是目前青岛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主管部门普遍困扰的问题,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青岛市旅游的发展。

2 青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新思路

2.1 挖掘文化内涵,梳理文化脉络

对慢游者而言,旅游不再是购买一些纪念品,拍几张照片,而是要带回来一些故事[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说到底,旅游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旅游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感受与自身文化不一样的文化。青岛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工业文化。将其整合起来建设青岛的文化品牌标识。如,滨海休闲游,体验大海的广阔,沙滩的细腻;崂山道教文化游,体验本土宗教的博大精深;欧陆建筑风情游,体验近代青岛的历史沧桑;青岛啤酒博物馆游览,体验青岛啤酒扬名海内外的辉煌……这些不仅需要企业的积极开发与创新,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2.2 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张凌云[2]等认为智慧旅游的本质是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扩大旅游行业规模的现代化工程。智慧旅游基于“跳岛理论”将所有的信息放在一个更强大的信息平台上,形成有效的运营反馈机制,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3 快交通与慢交通有机的结合,满足游客自身需求

距离与时间一直是游客出游的两大基本要素,交通的方便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除非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于游客心中的时间机会成本,否则在相同的时间下,游客还是会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作为自己放松身心的场所。慢旅游就是要求游客能够慢下来体会生活,摒弃自己的日常生活节奏,尝试让自己慢下来[3]。其实是选择“快旅慢游”还是选择“慢旅慢游”,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方式,完全可以根据游客自身的需求。如果游客希望整个旅程都能欣赏美丽的风光并且时间比较充足,那么就可以选择“慢旅慢游”,交通工具火车、汽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游客更倾向于在旅游目的地的享受,那么就可以选择飞机、高铁等比较快捷的交通手段。高铁时代的来临为“快旅慢游”提供了条件,成为沿途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品组合、旅游新引力新创造的关键。

2.4 结合慢旅游特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旅游产品

体验性与参与性是慢旅游本质的特征,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设计的参与性比较重要[4]。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整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协调老城区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关系,规划老城旅游网络,构建以老城为依托的大青岛旅游框架。开辟老城街道游线,巷漫步,体验纯朴民风与古城沧桑,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领略建筑构筑之历史美,增长建筑知识,领略海域山丘的自然美,开阔胸怀。由于老城区范围大,遗产多,需要有效的旅游规划组织,设置串联遗产的旅游路线,给予适当标示。无论是历史街区、名人故居还是里院都值得游客流连徜徉,这背后许多的历史故事值得去挖掘。青岛历史街区适宜的空间尺度、浓厚的休闲氛围、非常适合慢旅游,需要游客步行或驻足来切身体会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 青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保障措施

慢旅游的发展不仅包括游客可感知的外部体验,并且需要强大的后台作为支撑,整个系统正常运转要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公共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以及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1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慢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引导经营者、居民和游客参与慢旅游活动,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慢旅游的发展,在重视慢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慢旅游生态城市的建设,以生态休闲城市建设标准为游客提供慢旅游活动得以开展提供保障。政府支持环境保护建设,鼓励环保科技,政府对于慢城理念的宣传,以及相关意识的普及教育,对政策的执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奥帆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等一系列的世界性节庆赛事的举办为青岛建成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以及休闲城市奠定了基础。

3.2 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就是发挥旅游的目的地的综合优势,将旅游吸引物作为主要竞争力的现状转变为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救助服务5个方面。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主要包括专线大巴、公交车以及自行车等公共交通系统;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指示系统、旅游信息知识系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旅游信息类公共读物以及旅游网站等旅游信息的与查询系统;旅游公共安全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卫生防疫、旅游食品安全、旅游公共秩序维护和旅游消防安全以及特种旅游项目安全等。旅游公共环境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区环境卫生管理、旅游区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以及旅游公共卫生间建设管理等。旅游公共救助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安全救助、旅游服务质量救助以及旅游行程救助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虽然不是吸引游客来此的关键因素,但是其在游客的旅游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作保障,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游客的体验值。

3.3 优化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旅游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尤其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建立旅游职业培训时效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增强实务操作能力。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训、赴国(境)外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与市劳动就业保障部门、旅游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健全旅游专业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技能考证培训体系。支持从国内外公开招聘有管理经验、有较强旅游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完善旅游人才资格认证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管理、评估认证机制和专业人员聘用体系。通过专题培训、研修、考察、挂职等方式,大力培养熟悉旅游专业发展规律的党政人才。

参考文献

[1] Ralf Buckley. Tourism Under Climate Change:Will Slow Travel Supersede Short Breaks[J].A journal of the Human N,2011(2):328-331.

[2] 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2.

第9篇: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关键词:奉节县;产城融合;现状;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178-02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现状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动力,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在功能上融合,在空间上整合,通过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本文就重庆市奉节县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作以调研和分析。

一、四大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自“十一五”时期以来,奉节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百万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为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状况逐步改善

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9 217公里,位居全市之首,其中二级公路509公里,三级公路93公里,四级公路3 430公里,公路网络覆盖全县所有381个行政村。尤其是2010年以来,渝宜高速奉节段通车,奉巫、奉溪高速公路相继通车,渝宜高速宜昌至奉节段今年8月实现初通,奉节交通迈入高速时代。

(二)三大空间基本成形

西部新区:规划用地12平方公里,到2020年常住人口15万,累计完成投入近85亿元,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城市骨架已经形成。工业园区:规划用地4.6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近1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具备了企业入驻条件,已有红豆杉制药厂、卓兴包装等企业入驻。旅游新城:规划用地10.8平方公里,按照5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

(三)三大产业初具规模

旅游产业:已建设形成兴隆旅游新城、天坑・地缝景区、白帝城・瞿塘峡景区,2013年全县景区门票收入达5 83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23.4亿元,旅游经济实际贡献率初步显现。能源产业:已建成水电项目23万千瓦,华电奉节火电、茅草坝水电、金凤山和云雾山风电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已形成种植脐橙28.5万亩、年产20万吨的规模;已形成种植蔬菜22.9万亩、年产25.6万吨的规模;已形成种植中药材200余种、面积15万亩、年产8万吨的规模;已形成种植烟叶5万亩、年产14万担的规模。

(四)商贸服务辐射增强

奉节历来都是渝(川)陕鄂周边区县的商品集散地,石油、工业品集散巫溪、巫山、镇坪、建始等区县,建材、机电市场已初成规模,逐步形成辐射周边区县的交易中心。据统计,2013年奉节县商品批发零售总额达130.14亿元,年平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6亿元,年平均增长16.8%,批零总额是社零总额的2.76倍,每年有35亿元以上的商品在奉节净流出,且批零总额年均增速比社零总额高5.2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县趋势进一步凸显。

二、四大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奉节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各自为阵,割裂分离,城市未有效吸纳产业,产业发展也未能融入城市,严重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一)西部新区产业进入缓慢

西部新区1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内,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项目上,先期进入的产业以房地产业为主,多数产业项目还处于观望、论证、规划、实施阶段,进入步伐较为缓慢。

(二)兴隆旅游新城尚未实现涅磐之变

兴隆旅游新城接待游客主要集中在夏季,春、秋、冬三季基本处于无客可接的闲置状态;在接待的游客构成中,90%以上均为前来避暑纳凉的奉节本地居民,与天坑・地缝景区旅游关联不大,旅游新城离“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定位还有较大差距。

(三)工业园区发展“先天不足”

政策上,奉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庆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发展上受到诸多具体政策限制;资源上,煤炭、石膏等矿产资源不能构成对工业园区的资源支撑;生产成本上,交通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显现,工业原材料来源与工业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物流运输推高生产成本;生产协作上,现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产业链配套需求。

(四)优势资源开发主导权丧失

最典型的是旅游资源,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两大最优质的核心景区,在市上干预下,经营开发权被重庆旅投集团三峡公司接管,由于该企业热衷于旅游地产,淡漠于旅游开发,加之资金严重短缺,景区开发建设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统筹推进,由此造成奉节县“抱着金饭碗讨米”的尴尬局面。在能源、水利、森林资源以及建设用地等方面也有类似现象存在。

三、两大发展目标科学全面

基于奉节产城融合发展具备的四大基础条件、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以及奉节未来发展面临的“四横两纵一机场”区域通格局即将形成、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庆五大功能区定位、三峡后续规划实施、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新一轮的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等难得机遇,建议奉节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为:以夔州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为主导,以融合人流、物流、资金流、项目流为动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四大城市产业,加快建设西区・白帝、兴隆・天地、工业园区三大产城融合体,全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目标为:举全县之力,通过“十二五”后期、“十三五”、“十四五”三个五年规划时期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以“三大空间”为平台,以产城融合为动力,培育壮大“四大城市产业”,建设形成“三大产城融合体”,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形成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区域通枢纽,加快推进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文化之都、文化旅游城,努力建设形成35平方公里、30万常住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逐步发展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城市。

(一)空间目标

到2025年,三大空间建设形成35平方公里、30万常住人口、396亿元GDP的规模,其GDP总量占全县GDP比重达到66%。城市就业人口达到18万人,比2013年净增就业岗位9万个。

1.西部新区。充分挖掘奉节诗城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文化等文化内涵,依托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的品牌旅游带动效应,加快建设生态良好、文化厚重、商贸繁荣、文明宜居的文化旅游产城融合体,打造形成生态宜居城、文化旅游城、商贸物流城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三城一园”。到2025年,建设形成12平方公里、10万常住人口、220亿元GDP规模,集全国知名的文化之都、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城中心、消费之城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主体。

2.兴隆旅游新城。充分利用天坑・地缝大景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品牌旅游带动效应,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产品丰富的四季特色旅游产城融合体。打造形成高山生态四季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际风情生态宜居度假城(镇),将兴隆旅游新城,建设成为带动天坑・地缝大景区五乡镇、八景区的景区旅游、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发展的“引擎”和旅游经营的中心。力争到2025年,建设形成10.8平方公里、6万常住人口、96亿元GDP规模的国际风情旅游度假城。

3.工业园区。立足于奉节县及周边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副产品、中药材生产品种多、产量大的基础,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加工业。力争到2025年,建设形成4.6平方公里、2万常住人口、80亿元GDP的规模,形成辐射周边区县的半成品加工基地。

(二)产业目标

以“三大空间”为中心和平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四大城市产业”,培育壮大城市发展的动力。到2025年,“四大城市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文化旅游业95亿元、商贸服务业14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80亿元的规模能力,其GDP总量达到367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到61.2%。

1.文化旅游产业目标。坚持以夔州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全县主导型支柱产业,统领全县的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乡建设。重点建设打造以西部新区为中心,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宝塔坪夔州古城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型产城融合体和以兴隆旅游新城为中心,以天坑・地缝景区、茅草坝景区、龙桥河景区等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型产城融合体。

2.商贸服务业目标。建设打造以西部新区为平台,引进国内一流品牌商贸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大中型商业批发业务、农产品交易、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产业,形成区域性城市商贸服务产城融合。以兴隆旅游新城为平台,建设打造高档休闲、特色饮食、动漫娱乐等产业,形成商贸服务型产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