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立共同愿景,提供比教学动力
众人一心众人一体,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能量。因此在比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共同愿景的确立。遵循生命的轨迹,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生命的生长,引导生命的创造性冲动和不断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学校领导从生命的视角,不断描摹自己的愿景,为了使“我的愿景”成为“我们的愿景”,学校领导注意细心聆听每个教师的愿景,正视每位教师的合理需要,认真分析每位教师的需要层次,通过不断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将个人愿景逐渐汇聚、提炼,最后形成了“比教学,促提升,享成长”的共同愿景。
在建立共同愿景中,我们在备课方式、学习形式、话语方式、组织形式上做文章,在突出智慧的生成上下功夫。如心语式的对话学习、接力学习、平等式的网络学习等,让教师激情自我、真情互动。
二、重建管理制度,营造比教学氛围
1.创新备课制度。集体备课与个性备课制度:强化集体备课制度,聚合群体智慧形成通用教案。在此基础上,每个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通案进行个案补充,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多变用于课堂教学,使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有机结合。
2.对话交流制度。定期开展读书交流、课改沙龙、经验介绍,教学比武、案例研究等活动,同时通过“教学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共同研究,形成开放、民主、创新的对话交流机制。
3.问题累积制度。要求教师每周提出一两个教学问题,学科教研组通过问题交流、问题会诊等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对重大疑难问题,领导小组可以将其作为学校共同研究的课题,发动整个团队来合作解决。
4.评价激励机制。我们制定《比教学成果考核与奖励办法》,将教师参加比教学的表现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中,并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制定《学习型教研组评比制度》、《学习型教师评选制度》将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效果纳入团队与个人评比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机制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创新活动平台,提升比教学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校内,这里有可利用的相当丰富的资源,只有视学校为学习与发展之所,教师的生活与工作才会赋予新的色彩:学习与研究,发展与成长。因此,学校围绕比教学的核心要素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载体、搭建平台,组织活动,使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成为可能。
1.理念导航,专家讲座助力。“观课与以往的听课有何区别?”“如何有效观课?”学校邀请了县教研专家、为全校教师作题为“理念导航,科学观课”的专题报告。鲜活的例子,精妙的讲解,引领全体教师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了解新课标背景下观课的真谛,促使老师们对有效观课的要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老师顺利进行观课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同课异构,亮点异彩纷呈。“课内比教学”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讲究常态化的岗位练兵和比武,不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讲课顺序与内容均采用抽签形式确定:提前一周抽签确定授课年级顺序确定;根据教学进度进行,采用抽签方式决定教学内容。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提前一周备课,完成说课稿和教案,摈弃“拿来主义”,于同一天顺次面向评审组说课,在各自班上顺次上同一节课,自己没上时不能听同组老师的课。10月10日、11日、12日分别进行了五年级语文、数学说课、讲课活动。6节课,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展示出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
3.同台竞技,个性彰显风流。我们严格贯彻省教育厅的相关精神,这次活动全员参与,全学科覆盖,老、中、青三代教师同台竞技。学校始终坚持教师“三格培训”(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骨干教师风格),创新新教师培训模式,实施“1+N”式团队培训模式,实现师徒双赢的格局。本次活动,更是与教师培养结合,追求校本教研条件下的个性展示,拒绝独立作战,视友为敌。
4.同题赏析,碰撞思维火花。观课之前,向全体教师提供了《教师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观察表》、《师生互动情况观察量表》、《课堂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观察量表》,在组内观课教师统一观课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维度、视点、观察点进行有机选择,以学校下发观察量表为基础,教师结合自己观课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需要点拨内容的有机指导”等方面入手,进行量表设计补充,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察服务。观课后,结合听课中的观察主题进行议课,围绕一个主题,涵盖三节课形成一个教学案例。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我在农村小学从事数学教学已经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摸索,学习积累以及各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培训,获得了yulu.cc心得体会。
1强化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備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2引领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3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4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5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通过科研,培养自己,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6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才能取得更显著的成就,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秀琼,张光荣,傅之平.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09).
[2] 左明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
一、课前:在教学活动中练就扎实功底
在今年的三四月份,学校历时三年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始实施。工程中关于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工作,很多都是通过活动来完成的。其中一些活动非常有实效,例如:
1.教师学科知识测试 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社、品生、劳技、写字、信息等12个学科,采用答卷形式。测试内容既有新课标理念的记忆理解,更有学生教材的相关题目解答。不但使所有教师真实了解了自己的学科知识组成情况,还找到了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差距。活动结束后,还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老师都要自己先做一遍,进一步理解题目的训练目的和难易程度,便于给学生分层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背诵古诗比赛活动 全校66名教师组成10个团队参加比赛,背诵内容是教材和语文课标中规定的古诗共80首。老师们赛前把古诗打印出来,人手一份,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在赛场上,采取随机抽签的形式,不论是任教哪个学科的老师都能准确背诵,尤其是老教师表现优异。此活动对所有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研读教材,加强学习积累,做好学生的表率。整个活动也带动了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对班级读书活动中,“每周一诗”的开展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3.汉字听写比赛活动 借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赛的契机,我校举行了教师常用汉字听写活动。赛前,老师们认真准备,查教材、翻字典,互相纠正字音字形。学校根据实际教学状况,系统整理了教师常用且易错的词语共75个进行录制,比赛采取全体教师听录音默写的形式进行。老师们听得仔细、写得认真,达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另外,学校组织的说教材、演讲等活动,贯穿于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过程的始终,老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练就扎实功底,获得提高与成长。
二、课中: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的理论学习、教材钻研、基本功练习,最终的目的是要讲好课,提高四十分钟的质量。”在高丽英老师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校狠抓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环节的反思跟进,带领教师实实在在做研究,扎扎实实促发展。本学期,协作区组织了一次二年级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奇妙的歌手》,为了更好地锻炼年轻教师,我校大胆选派一位参加工作仅一年的年轻教师参与讲课。我们通过多次磨课、试讲,深刻地体会到,课例研究是深入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在上课过程中,就一个问题怎样设计更合理高效,我们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反复协商,立足教材编写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经过了几次修改,内容如下:
第一次:“小黄莺来到哪?看书思考:他们的声音怎样?用横线画出来;用什么发声,圈出来。”实际上课的时候发现,第一个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可以删去。后面的思考题冗长,对于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过于复杂,学生根本读不懂怎么回事。
第二次:“先看与小蟋蟀之间发生的故事,读课文思考:小蟋蟀发出了什么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用横线画出来。它是用什么发声的,请你圈出来。”上课时发现,虽然问题变得具体了,但由于要求过多,学生读不懂问题,更加不知怎么做。
第三次:“小黄莺想做一件什么事?他找到了谁?”上课时,虽然学生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得以顺利往下讲课。但是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没有经过思考,直奔答案,自然没有精彩的生成,感觉课堂缺少亮点。
在一次次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这位年轻教师得到了快速的成长,钻研教材更深刻、分析学生更具体、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想得更全面。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这位年轻老师对我说:“我做梦都在讲这节课,一辈子都忘不了这节课,我与这节课共成长”。我相信这是真的。
三、课后:在教研交流中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日常教研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每两周进行一次。既做到组内横向提高,又注重学科间的纵向联系,做到上下沟通。在教导处的整体协调下,在课堂教学后反思交流,教研活动卓有成效。
1.教研团队的课题研究 开学初,学校九个教研组分别制定出研究课题,规范撰写课题申请,共有四个课题获得区级课题立项。教研组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每周一上午各组选派教师代表上现场研究课,要求要突出研究的主题。上完课后,组内及时进行总结交流。下午在全体教师业务培训会上,就要结合上午的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汇报。
成绩源于圩塘小学数学组对计算的长程规划设计教学和六数备课组对分数计算的教学研究、计算的常规积累,和从育人的角度在课堂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本次测验是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算能力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灵活性的检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是六数的主要内容。从检测结果看,学生计算基础扎实,过程规范,但对部分变式简算和计算灵活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二、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长程规划建构计算教学
学校在计算专题教学的研讨活动中,对四则混合运算从三至六年级进行整体设计,除了使学生在不同年级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形成相关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更主要的是从育人角度对计算进行结构化的教学。
1.把握计算教学的内在联系,关注知识结构
如在四数运算律的教学中,我们从同种运算(+、+)、(-、-)、(×、×)、(÷、÷),不同种但同级运算(+、-)、(×、÷),不同级运算(×、+)、(×、-)、(÷、+)、(÷、-)的学习过程展开教学,学生形成了较好的知识结构。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关注方法结构
如对运算律的教学中我们从同级运算、不同级运算的过程展开教学,并在六数的总复习中对四则混合运算的来龙去脉、运算律的横向和纵向相互关系进行沟通和比较。故学生在本次测验中对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的使用比较清晰,计算过程规范,体现了较好的计算能力。
(二)常规积累提高计算能力
1.常规积累中把握知识的生长点
尊重学生知识结构过渡,学生每次迁移都是对此前结构的完善,在不断的完善中衍生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的迁移。故在每次新授课前我校都对学生从知识结构、方法结构的掌握上进行分析,把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作为常规的积累,因知识嵌入的得当,使促进学生思维的真正投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2.常规积累中关注计算能力的提高
在计算教学的专题研讨中,我校把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当作重要内容,故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我校都把计算能力的积累安排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每天3分钟的计算练习,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形成了正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每学期,我校都安排不同年级的计算过关练习和计算比赛、口算比赛等进行检测。
(三)育人视角提升学习能力
1.相信学生是有潜力可开发的
为了在数运算教学中实现特有的育人价值,我们确定了数运算教学的总目标:学生能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各种数运算之间的关系、灵活合理的计算等。并在每节课前对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进行分析,重复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并通过对资源的灵活处理和并联呈现,结合我区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我校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交往的有效性研究”,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提高。
2.相信“错误”可以让人成长
错误的资源不仅仅存在于课堂的练习中,也存在于平时的作业、试卷中,有些错误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些错误可以成为互动生成的资源。每个错误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华应龙老师的“融错”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学生在自己的错误中反思,在曾经的错误中成长,故我校的学生人均有一本“错题集”,其中对“计算错误”也有相应的归类,让学生反思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对错误进行归类。在六数的总复习中,我们通过学生对以往数运算中错误资源整理和反思,在课堂中进行了交流和归类分析。主要有:(1)计算结果的错误(不化简)(2)简便运算的正确判断(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4)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等。通过对自己错误的分析,学生找到了“为什么错?”,再通过组间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掌握了“怎样能不错?”展开教学。
(四)推进多样,互补整合
《标准》对计算有这样的要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想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所以互补整合这一思维特征在计算课中尤为重要,给学生二次反思、内化。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掌握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例如在本次测试中,第四题学生对为什么÷■等于乘倒数,学生的错误率很高,这跟教师在课堂中是否以大问题的方式呈现、学生资源的搜集、结构化思维、序列化的交流有关。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提供给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
(五)习惯培养,提升能力
计算良好的习惯对计算的正确性和灵活性尤为重要,既是计算能力的基本保证,也是数学独特的育人价值。
1.重视审题习惯
学生往往在混合运算过程中暴露出没能充分审题,导致有些能简算的题没能简算,不能简算的错误运用运算律,以及计算结果不是最简能问题。故我们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再计算”的解题习惯。
2.重视表达习惯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认知不足
教学认知能力也就是指特教学校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知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群体的认知,它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制定以及后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等各个方面。同时作为特教学校教师,也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之前也应对学生群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当前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认知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首先,专业性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从专业性知识角度来看,掌握不足问题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很多的教师都认为自身在专业性知识方面需要加强。从学历影响下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来看,一方面当前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稀缺问题比较突出,大专学历及以下教师比例依然很大;另外一方面,在大专教师群体中,有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问题在低学历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
(二)教学设计不足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活动合理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设计,继而有目的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特教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所面临的胜任力不足问题同样存在。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是适应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各种任务,进而实现自身的合理发展。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或无法达成目标,可见教师在教学目標设置方面依然存在着目标设置偏高的问题。而从具体的层次分析情况来看,不同学科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存在差异,其中承担着主要学科的教师普遍目标达成率要低于其他学科,这一点表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教师无法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虽然说提倡正常化原则来看待特殊学生,但是他们客观存在的特殊性教师却并不能忽视,教师必须要从学科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实际学情,进一步加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控能力。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高政策的效力
政府部门有义务加强对全体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家政策具有导向性、稳定性、预见性的特点,政策滞后于实践将必然导致实践的落后,制定具有时效性甚至前瞻性的政策,发挥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规范作用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发挥政策的指导性,制定全面的法规、制度等,以此规范对特教学校教师的职业要求;规范责任部门及职责范围,保障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工作;保证政策的有效传达和落实,切实指导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国家管理部门应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政策,涉及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切忌政策的空洞性,应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实际需要进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提升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教师培训工作和专业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和保障。
(二)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良好的沟通合作可以帮助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加全面的提升自身教学胜任力。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应当是暂时的、零星的,而应当将合作机制化,以此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建立“特特”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特教学校合作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进行教育水平较高的特教学校与水平较低学校之间的一对一帮扶,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交流。东部发展较为领先的特教学校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定期的师资帮扶、技术支持、经验交流。
其次,建立“普特”合作机制。建立特教学校与周边普通学校的合作机制,提高特教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普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去除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之间的隔离,实现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共同发展。
(三)做好特教学校教师的师范教育
首先,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职前教育是保障优质特教师资的基础,所以应从源头上为特殊教育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为了培养更多专业师资以满足特殊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应在更多的优质高等师范类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报考特殊教育专业,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并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特殊教育,精选教育内容,保证所教内容适应于当前的特殊教育发展。
其次,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目前,我国的教师培养存在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体验的形势,实践能力的不足是制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一个因素。拥有丰富实践智慧的特殊教育教师才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视角的整体把握,探索到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灵活迅速地做出决策。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师范生提供到特殊教育教学一线了解学生、运用知识、练习技能的机会,培养准教师的特殊教育实施能力。
关键词:优化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学生主体
阅读能力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能力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渐进提高:其中包括语篇中出现生词障碍,语篇涉及异域文化信息,句子结构复杂以及学生阅读习惯不良等;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方面,如对阅读教学本身的定位不准,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不得当等。而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一、优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在成人和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设计的阅读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设计的阅读活动既不超出学生的水平太多,又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思维,探索新的知识。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应该抓好几个关键,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以情景设计为先导,培育积极的阅读状态
在阅读理解之前,学习的准备,特别是阅读兴趣与动机的激发,不可或缺。初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感,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铺垫,则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话题的兴趣,加之学生缺乏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会对阅读文章特别是长篇文章产生畏惧,阅读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情景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节课成功与否。
2.以整体阅读为宗旨,全面感知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围绕主要观点或故事情节等内容展开的有机整体。对片段的剖析最终是为了更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整体。
3.以问题开发为途径,加强文本信息挖掘
阅读教学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能对学生理解与学习课文起关键作用的问题备受关注。这种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4.以真实任务为驱动,促进认知情感升华。
阅读理解可以是以阅读的方式获得理解,还可以以拓展文本内容或文本观点争鸣的方式提升理解。
三、优化阅读教学的原则
1.关注认知活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情绪,改变错误的阅读学习观,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关注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教学主题,理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对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2.关注语境和语篇连贯,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文的首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而首先是用来阅读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其次是提供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所以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学生只有超越字、词、句等表层信息,通过解读语篇结构,探求语篇深层意义,才能提高理解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成为高效、独立的阅读者。
3.关注文本知识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拓展活动是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的过程。它既要关注文本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建构知识体系;又要关注思维训练,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学生为主体的拓展活动不仅要建构文本知识体系,还要深化和拓展课文的内涵,把课文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和迁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要目标明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善于阅读并受益于阅读的素质,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利群.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2):45-47.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就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17—0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中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人才与岗位的供需出现较大的差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如何,他们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其是否能顺利就业以及就业的质量,同时也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创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就业市场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加强实践教学,这是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关键。
一、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研发知识和技能、提高结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的内涵包括“硬实践”,还包括“软实践”,即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等实践教学活动,软实践更为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侧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校学习,是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获得技能,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显著的功能,如综合分析能力、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1 学校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学校提出实践教学总体要求和目标,同时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
2 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内外基地同时建设原则。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在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施两个部分,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引进校外优秀资源,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 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的实施应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充分考虑专业的特色,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实践教学校院(系)相结合,以学校指导、院(系)为主的原则。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各学院(系)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各专业学生给予专业化或者个性化的教学,落实实践教学的工作任务。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实践教学体系组成。实践教学的因素包括学校(专门机构)、教师、学生、实验室(教学基地),同时也包括相关教学文件和制度。
2 实践教学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及其运作。学校成立专门机构如实践教学部,可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负责制定文件和制度组织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查和对教师的教学检查来评估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通过教师实施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掌握知识和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直接受益,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其进行监控和反馈,了解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保证质量和效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修正。学校专门机构和教师积极帮助毕业生(校友)就业和创业,从他们那得到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改进和完善学校实践教学。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学院(系)的作用,因为专业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各院(系)。
3 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估与监控。评估与监控是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更有利于发挥好的方面,促进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
评估与监控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对学生的考核;二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如听课和开展教学竞赛等;三是开展学生实践技能竞赛和学生参加产、学、研项目的情况;四是学生参加校外各级机构举办的技能竞赛及取得的成绩;五是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情况;六是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发展的情况等。
三、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实践、就业能力
以广东海洋大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例,促进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与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内容和形式,如广东海洋大学应结合学校的海洋特色、专业特色、就业方向和就业、创业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实践教学的指导书。编写大纲与指导书时要考虑到应与专业实验、论文设计的指导书有所区别。因为专业实验、论文设计的指导书包含在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中,如果学校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列人实践教学的范畴,那么,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实验和论文设计等方面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二是与实践应用密切相关的,包括职业规划和创业方面的内容。在编写时应与学校“三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由相关专业的教师和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人士合作编写。
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制定大纲和指导书就有据可依,教学工作就能有序、有目的地进行,这有利于监控和评估,同时也有利于及时修正。
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必须有载体,因此,学校充分发挥学院的积极性,利用校内资源和尽可能与校外不同类型的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用好的社会实践、创业基地和省就业实习基地政策,学校大力挖掘资源,发挥校友和社会贤达的作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单独或与社会单位联合设立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结合在实施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开展科研,以实际工作推动科研,以科研推进实际工作,相互促进。
(二)形成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
教学制度是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实践教学是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并不是突发之想、一时之意,更不能走过场,因此必须制定实践教学的制度,促进实践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益处,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成立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可以设(挂靠)在教务处,同时组成专家组(库)。专门机构主要负责指导、管理、协调、监控和评估等工作,包括基地建设的协助、指导工作。在教务处的统筹下,与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参与,指导和帮助学院、学院团委实施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效果如何?这就需要监控、评估和指引,学校专门机构和学院(系)采取定期的形式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引,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并通过评估的结果进行反馈,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践教学。
(三)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建设新的实验室,同时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做实验来提高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的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成果孵化基地合作,促进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参与或独力承担科研课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四)培养和引进实践教学师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兼顾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不足,且与社会联系相对较少,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与交流也不多,掌握的资源信息也少。针对这一状况,建议学校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积极引进或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同时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鼓励校内教师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创新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走出课室,走向社会,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五)建设校园文化第二课堂
学校的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平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诚信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找到各自的角色,得到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锻炼。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学生通过主持、参与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六)建设第三课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第三课堂是指到校外开展的教学、实习、实践活动,是与在校园内开展的第二课堂相对而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其主要的区别是活动的地点,也就是说在校内或在校外。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与社会实际工作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往往是有“工作经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实践教学,建设第三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七)加强就业指导
在国家和省的就业指导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就业、创业的指导列入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针对各学院专业学生撰写教案,收集就业与创业相关案例,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学研讨会,交流经验,丰富内容,提升技能,资源共享。
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实现与其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加强与校友联系,请他们和成功人士回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的形势以及就业、创业的需求和面临的困难,传授经验。
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师资的培训。选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同时构建平台,加强校内教师的交流和学习。聘请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作为校内教师的重要补充,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实习的资源。
(八)加强就业实践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将毕业生课程实习、见习和毕业生实习等列人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按照准员工的标准和要求完成见习和实习的任务,为就业创造条件。
学校积极与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选拔有志到该企业就业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学班,争取企业在专业技术、奖助金、实践实习等方面的支持,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就业。
学校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就业市场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走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情况,加强对毕业生的联系和帮助。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西部就业市场的各项工作,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
完善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大赛的机制,充分发挥两项比赛的作用。这两项比赛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规划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做到有目标、有行动、有成效。这对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勤工助学开展创业实践。学校积极挖掘校内外的资源,为有条件的学生提供创业机会。
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的“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有一支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各高校要鼓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内律师资格职业证书、会计资格职业证书、高级护理师资格职业证书等。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还要力争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授权的国际证书考试,并获取证书。如美国CISCO的CCNA、CCNP认证考试、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认证考试(CGA-Canada)、美国项目管理专家认证考试(PMP)等。各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使教师能有时间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鼓励高水平教授参与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2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应从实验条件方面(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1实验条件方面
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设备的齐全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完善的实验条件要注意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1)实验室建设各高校要重视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实验室建设任务。实验室建设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招生情况。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实验室建设任务,加大对实验室投入的力度。高校分管实验室的校(院)领导要亲自抓,认真做好实验室建设调研工作,倾听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意见,哪些实验室应该建,哪些实验室不应该建,要充分论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盲目建设。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应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倾斜,下拨的资金不能挪用。以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并为重点学科实验室购置知名厂家的一些高端仪器设备,从而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要整合各学院(系)相近学科实验室,该合并的实验室一定要合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4]。(2)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是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高校实验室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实验室的开放能够有效地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5]。实验室的开放需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首先,制订一系列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和运行制度,(如《关于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则》、《实验室开放的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事故责任与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等),以确保实验室开放秩序和规范管理。其次,学校应增加开放实验室运转资金的投入,用于仪器设备维护、补充开放实验所消耗的材料,以及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补贴等。实验室也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对外开放,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来缓解实验室经费不足状况。再次,对现有实验指导教师及时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顺利地进行。学校还应从政策上保证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指导教师待遇。(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力度,依照制定的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各单项实训与部分综合实训的第一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采用校企互利互惠、双向受益的“双赢”合作机制建设,进行有组织、有章程的管理,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6-7]。学校应积极主动寻求校外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作为共建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挂牌制,与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2实践教学方面
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认真做好大学生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并要建立实践教学量化考核标准。(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大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课程实验应及时地把新仪器设备、新操作规范、新实验步骤及新技术等反映到实验教学中来,通过开设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实验,培养大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大学生课程实验熟练程度及实验技巧,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实验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步骤、结论等,要尽量减少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8-9]。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不同Windows操作系统互访的实验”,首先要查找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不同操作系统不能互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Guest来宾用户被禁用、相关网络服务未启动、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没有关闭等),找到原因后设计、制定课程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完成仪器设备的连接、设置等实验操作步骤。(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完成后,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的综合性创新实验,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应用。课程设计这类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和参与科研的能力,经过这种全过程的课程设计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比如园林效果图制作设计,在完成这一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测量,跟业主进行交流,征求业主意见,看业主有什么特殊设计要求等,第一手资料收集回来后,进行数据整理、归纳、构思,查找有关园林设计资料等,用画笔勾画出园林效果草图,拿出设计方案,最后在计算机上用CAD、Photoshop、3dsMax等3个制图软件进行相互配合画图,一幅精美的园林效果图就呈现在眼前。(3)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要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带着本专业的任务、要求参加实习活动,实习任务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写出一份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后的收获体会。实习报告的内容要包括:实习题目、实习目的、实习内容等,任课教师要给每一个实习学生写出评语,点评学生实习情况及实习报告内容不足之处,让学生珍惜和重视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技能。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面要广,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应用和对口,如:园林专业学生要到园林绿化公司或到城市规划设计院实习,法律专业学生要到律师事物所或到司法局实习,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到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部门去实习。(4)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达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学业对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10]。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程度、知识面宽窄、思维方式等方面,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毕业设计课题(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和本专业要有紧密的联系。②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要和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征求选题建议。③选题要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最新的话题去研究、去探讨写论文,写出亮点来。④选题要便于学生发挥,突出主题,进而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优选。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查找不足,及时纠正。
3结语
关键词:数学;解题能力;思维;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40-01
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数学思维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课堂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本。
一、解题自信的培养
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解题自信,是否具备数学解题自信心,影响着数学解题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超越自己,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教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步骤以及正确的解题素养等。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们解题的第一步骤是正确审题,将每一道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观察仔细,然后灵活运用题目中的条件,进行整合拆分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告诉学生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题型屈指可数,要在这几类题型中搭建“解题共性之桥”。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个位数乘个位数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教师让学生们熟练掌握简便计算法则,并学会从共性中提炼出个性解决方案,融会贯通,实现“从整体到特殊”的解题思维过程。
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让他们从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中脱身而出,进而将其形象化、具体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数学知识,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跨越。数学作为理科,知识琐碎、理论抽象,且逻辑思维性强,学生由于自身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对课本中的数学概念不能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利用生活中的小工具辅助教学,加强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图形的运动(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们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纸板,在课堂上拿出这些教学小工具,亲自动手操作图形沿直线运动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图形的运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立体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时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物体形状能否通过课堂上所领悟到的图形运动理念来解释,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进行课堂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感性上认识数学问题,还能够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
三、数学思维培养,提高大脑灵活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好课堂知识,仔细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凭借所学知识做到多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争取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实现质的飞跃。小学生由于性格年龄的发育限制,思维发展仍旧禁锢于形象思维方面,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且小学生思维模式定式化明显、机械化严重,解题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灵活性。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课“倍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大家介绍数字4是数字2的两倍,继而提问“数字6是数字3的多少倍”时,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解题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支铅笔和3支铅笔加起来一共是几支铅笔?6支铅笔可以分成几组3支铅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过程中,思考问题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整理错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时纠正错误的解题思维与解题意识。
四、思维交流与讨论
教师要鼓励学生们针对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维交流与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探讨、研究数学解题思想,熟练掌握数学解题模式,从而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解题体系。同时,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做到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作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教学要求和学生数学思维培养,鼓励学生树立数学解题的自信心,并善于思维交流与讨论,在数学课堂动手实践过程中实现数学理论概念抽象到具体的过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进行一题多问,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与一题多思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充分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