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科技创新的实施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既能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又能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功能和地位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高校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能够借助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的推动,而知识创新的实现更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切实将高校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国家基地。另外,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最紧缺的就是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加快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今加快我国发展的根本选择和必然途径。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科技创新对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造就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升综合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科专业设置狭窄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化教育,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课程设置狭窄,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高校课程设置、教学与科研机构的建立及功能特征等方面也都以专业学科作为主要依据。这虽然保证了现代大学的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功能作用的实现,但对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产生了阻碍,导致高校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仅局限于学科专业的范围之内,不利于学科专业间的交叉创新、综合性创新的实现。
2.2教学内容与方式落后
在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变化的要求,不能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完全被忽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2.3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在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制度下,我国多数高校基本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专业分类设定不同的学习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材为主,很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对少数敢于提出质疑、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学生则被看作是异类,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结果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合理,导致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措施
3.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通过高校组织开展的各类科技创新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科研项目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分析、设计和完成,在科研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愿意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求知欲望。在科研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去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实现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创造”的转变。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性、系统的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科研团队的协作配合。由于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个人主义倾向较为突出。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在探讨交流中激发创新灵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3.2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育人理念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同时,对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答不做唯一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学习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不拘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根据自身的判断分析,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二是利用科技创新实践优化创业就业指导教育。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到校兼任客座教授,定期为大学生开设专题培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三是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产物,对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基地内企业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在实践中能亲身感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感受企业的先进文化,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也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平台,通过该平台,大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大量的经济信息,激发创新意识。
3.3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以院系专业为依托,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各院系作为高校内部的二级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各院系正是在这些优势学科专业的推动下,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品牌活动。这些科技品牌活动不仅有效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科技品牌活动的带动下都衍生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有效拓展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空间,为全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以学术科研为依托,为专业学术型团队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以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为内容的学术科研活动,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平台。三是依托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以科技创新活动为抓手,搭建人才培养的管理平台。对学生本人来讲,加入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能够增进与社团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在开展科技创新等活动时,通过发挥学生团体集思广益的作用,能够保证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机构,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彭刚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5(12):79-81.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36-137.
摘 要 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十分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不突出或者较薄弱。为了提高应用
>> 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基于“四能力”创新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 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7-01-22.
②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③ 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4(2):5-9.
④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0.
关键词:大商科;市场营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祥翠(1974-),女,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海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项目批准号:淮工院发[2011]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36-02
据预测,“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仍困扰着我国,可预见的是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会持续增大。单纯依靠企业等各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已非常困难。通过毕业生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无疑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可行办法。所以高校以往的“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对比美国等全球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晚,发展缓慢,存在较多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不明确
国内从创业教育提出至今,各高校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或者是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是少数学生的个别现象,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即使有的高校专门提出创业人才教育,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延续以前的培养模式,无非是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开设几门有关创新和创业的选修课程。这种培养方式是松散的、非系统的。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具有推广性。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国内高等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只会拿书本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尤其薄弱。更重要的是缺乏把追求科学、追求创新作为自己学生生命的最高追求的优秀教师。缺乏一种发现、扶植和培养优秀学生的教师文化。所以绝大多数高校无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师资。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系统
目前高校很多课程的设置一直沿用传统的内容,缺乏创新和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非常少,而又非常零散。没有围绕某一目标或能力特色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对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学习哪些相关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4.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环境支持
人文环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课程,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所大学的人文环境品位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品位。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一种挑战精神,就是对事物的质疑意识。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的颜面不容学生发出和他不一样的声音。学生在教条的模式下逐渐丧失了质疑的意识。僵化的高校体制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人员被认为是自找苦吃,政策和物资上都得不到支持。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导致年复一年的墨守成规,创新精神也随之消失。
二、以“大商科”理念指导创新创业教育
商科的学科称谓是商学,商学具有复合学科的特点。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被表述为Commercial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研究探索交换(或交易)活动规律性和商业运行机理的学问。本文所指的“大商科”是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在目前“商科”概念的基础上要用一种开放的思维理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来引领商科改革。商学是经济学理论与商务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经济学是商学的母体,商学是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是经济学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成果。“大商科”强调的是一种灵活的处置理念,即不要将商学局限于商务实际活动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要将其放在经济学领域中看待该学科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力是大学生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继“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作者。创新创业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技术职业能力、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道德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事业心和开拓能力以及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创新创业人才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这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决定了高校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必须发生根本转变,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大商科”的开放性思维理念恰恰适应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在经济学领域中思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在突出各专业特色的同时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系统和能力系统。
三、基于“大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1.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和社会、家庭等被“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束缚。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所以对人才的培养也就局限于研究型和应用型。近几年高校一直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认为只是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理念应该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理念更新应该体现为: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质量观念、教学观念。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是高层管理者明白即可,应该对高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日常管理中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创造一种氛围,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
2.以商学院为主体的创业教育
要想使创业教育在高校内得到蓬勃发展,必须以某一单位为主体开展,而不是各部门打零工的形式进行。我国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由团委和学生管理部门开展,涉及某些知识讲座时才请商学院或其他学院的教师。国外创业教育都是以商学院为主体开展的。创业教育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是商学院所开课程和研究内容。我国创业教育必须改变创业是学生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的观念,以商学院为主体,统筹考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对策。
3.基于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类。商务类的各专业也同属管理学学科门类。而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属于经济学门类。但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既不能将其孤立于管理学学科或经济学科,而是要从商学的历史和发展思考人才培养,即运用“大商科”理念改革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
高校基于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其专业优势和协同发展的优势。基于“大商科”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要求理论知识完整(包括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知识),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市场导向与创业教育的创新思维正好融合,因融合可以产生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市场导向体现了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而创新创业则体现了组织主动体现竞争优势的环境管理能力。现代企业的职能就是营销与创新,所以创新是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切入点。两者融合可以提升组织适应客户需求和管理环境的管理能力。
4.基于“大商科”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化(理论知识体系、素质结构、能力结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仅仅是创业意识或素质的培养。创业人才需要完整的理论知识、更高的人文素质和一定的专业能力。需要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同时要要加强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故提出创业人才培养采取“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重在体现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能力结构构建的合理性和素质结构构建的特色。
“大商科”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识教育、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管理类的学生也要通晓经济学类的知识,反之亦然。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三段进行,即学科基础阶段、专业方向阶段和综合素质创新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在学科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通”,所有学生都应该通晓“大商科”的基础知识。专业方向阶段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定位设定的专业定位体现该校该专业的特色。应用型高校可能更应该强调市场营销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和策划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综合素质阶段针对对创业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选修模块,给予相应的学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结合。
5.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为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人才培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高校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
第一,新生入学时的创业教育。新生入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同专业导师共同构建未来的的职业构想。
第二,引入创业导师制。选派有创业经历背景和能力素养的校内外教师或校外人士担任导师、教练,以创业大赛、实习等环节中项目模块为抓手,校内外共同指导学生模拟创业或实际创业。通过制度完善(包括物质、晋职、考核等)对参与创业的挂职锻炼的教师和指导创业大赛的导师进行奖励。
第三,将创新创业纳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例如与市场营销专业的推销技能实习相结合,利用商业企业实习基地,选择一种产品,学生自主采购量并自主销售(可以组团,安排在每年上半年,可以充分利用暑假),以两个月的利润作为销售业绩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例如与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策划实习相结合,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市场推广方案、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广告策划方案等,以答辩的形式检查并评比。
第四,以各种比赛推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如“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可以先在校园内进行选拔,优秀的创业方案或策划书除了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外,还可以获取创新学分和校内格子铺。对格子铺的销售绩效每半年评比一次,再给予奖励。
第五,各种创业形式并举。网店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最热衷的创业形式。还有在校内创业园区内创业的各种实体,均可以通过学分、评比、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有创业激情的学生参与。
四、结束语
以“大商科”理念为指导思想的、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符合目前中国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创业研究较弱的国情。培养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动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信东.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7,(24):300-303.
[2]王春花,施敏锋.“美国模式”对构建中国特色穿越教育模式的启示[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13-15.
[3]王玉波.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115-116.
[4]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EB/OL].http:///zc/system/2012/04/14/010331095.shtml.
[5]易高峰,赵文华.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9,(1):53-57.
1、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经历许多考验,人才的流动受到档案工作的制约,使人才难以流动,也正因为这个理由,在不同的单位都留下了一些有档无人的现象,也使一些人的档案成为不完成的档案。但在高科技时代,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在计算机和网络化的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健全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工作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较强的、并且独立的档案管理系统,这些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基础,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但在创新中也有一些问题。第一,是由于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创新发展,虽然档案管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但直至今天,我们还应该说,档案工作还是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奇怪,例如,工作方法老旧、社会对档案管理的意识性不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还有由于指导力不足、档案管理事业专业人才较少等问题,凸现了人事档案后继无人的事实,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日能解决的,但一定程度上却阻碍了档案管理发展。第二,是学习不努力,在高科技时期,不学习就会落后,作为档案的管理者,本来就缺少专业档案管理人才,许多的管理者大多是换岗,或其它原因来到档案管理岗位上的,很多管理工作者都是以传统经验工作,没有更多的学习,也更没有思考,他们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把学习新技术都忘在脑后。第三,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单一,实践是检验真理最好的办法,可是在档案管理中,学到的是最新理论,到实践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理论变的没有意义,使从业者从实践者又回到传统中。
2、高科技时期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时期,必须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档案管理是社会发展的记录仪,也是社会信息的储存库,在大量的无序的信息,整理、归档、管理,是个反复而大工作量的工作,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就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
2.1计算机技术与无纸化办公
无纸化办公,实现全无纸化办公在档案管理里,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节能环保、高效办公,都可以完全的有计算机来实现。
2.2数字化管理与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管理,通过摄像及扫描设备,实现全数字化,将多年旧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第一,节省空间,不用堆积档案。第二,方便查找和使用,在电脑里的档案可以方便的进行输出,供查阅者使用。
2.3信息化使用与网络化。
信息化使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在网络的世界里已难以区分国界,信息达到全球共享,所以将档案管理加入到网络的世界里“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利用网络传输,也非常方便而且速度快捷,这必将大大提高各部门的行政工作效率。
2.4档案管理与全能化查阅,
将传统的纸质、照片等储存方式改变,以视频、录音等真实记录,辅以文字说明,便有效的使查阅达到使用者的使用效果,全方位、多视角的理解查阅内容。在文件归档的过程中,以省去了传统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5市场化经营与档案管理。
以传统的档案管理很难被社会熟知,更难为大多数公众所提供方便,这样就出现了资源的浪费,和多部门的重复工作,利用市场经营模式去进行档案管理,将多数资源面向大众,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增加一定的利润效益,更好的发展本部门,这将达到双赢。
3、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发展措施
中国经历了十之前的十年高速发展,面对档案管理,也迎来了高科技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发展之路。
3.1人事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
要尽快建立、健全档案电子馆,实现单机客户上传、下载等,建立自己内部网络,建立等级查阅级别,将非保密性档案资材实行全面开放式查阅,建立在线服务,将传统的到档案室查找、复印等过程简化,实现信息零时间传递,更有效的保证了许多档案及文件的时效性。
3.2人事档案管理与现代电子科技
现代电子科技的使用,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档案管理模式,利用和完善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将档案管理从传统的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达到档案管理的意义,使档案管理与现代电子同步。
3.3人事档案管理与纵向横向系统
人事档案管理要建立纵向横向系统,所谓纵向系统就是上两级和下两级,建立同样模式和版式的上传、下载方式,建立联合目录统一格式和编排,防止资源、人力、资金等浪费,更好的使各档案管理单位使用专业、人才。所谓横向系统,就是达到资源共享,使横向的各部门能第一时间查阅到相关档案资料。
3.4人事档案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
人事档案管理要实行档案管理产业,将传统的档案管理里中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从一个保管者变为一个信息的拥有者,将档案信息共享化,档案室也变成一个信息交流中心,完全体现出信息的重要性。建立反馈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里,建立、健全全方位、专业的信息是致关重要的,所以建立反馈系统,第一时间让从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知道大众的需求,以便更好的整理、更新信息。
关键词:学科竞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01-02
近几年,高校教育中出现了各种类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竞赛活动,尽管种类繁多,但竞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等学校, 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商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积极构建以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互相学习。而学校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学科竞赛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2007 年 1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 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学科竞赛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因此,搞好学科竞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丰富高校教学内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丰富了高校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推动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将学科竞赛中的经典案例和实施方法有机地融入实验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方法。高校要根据学科竞赛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仔细分析研究竞赛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优化和完善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2. 考察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手段
学科竞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手段,有力地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中有关教学指标的落实。举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为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衡量和评价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落实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各项指标。近些年,高等教育各类评估中,学科竞赛的结果自然地被评估专家定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3.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不论是专业单项类竞赛还是综合类竞赛,从题目的设置到成绩的评定,始终强调培养和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在理论、实践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小组参赛的学科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正视困难、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
4. 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的有效组织和开展,不仅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得到了深入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更为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上升空间,也为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提供了全新视野。
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科竞赛,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浓厚的创新校园氛围,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同时,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参赛学生,都可以充分地与其他院校的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了解各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竞赛为辅助,以教学改革为主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科竞赛推动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学改革促进竞赛提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提高。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一种全新的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并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科竞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实践能力提升,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检验,也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示。学科竞赛能够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互相促进,推进教学,提高成绩。还可以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广泛地开展各类创新型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进学生科研精神、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加强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
关键词:创新科技人才;教育;核心竞争力
1.引言
师资队伍素质问题长期困扰着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实践和发展,被视为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过程必须冷静面对和切实解决的主要难题。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实施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又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重要历史使命。”[1]学校应该紧密围绕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建构适应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践需求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奠定基础。核心竞争力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交叉融合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且已在商业管理和企业运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被证明是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卓有成效的理论。[2]
2.推动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发展是教师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逻辑前提
2.1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作用
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规划的根本途径,也是探索创新创业人才规律的有效方式。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由于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主要由创新创业意识、心理、知识和能力四个部分组成,因此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内容也应该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心理,知识和能力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2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现状
目前的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仍然处于实践摸索阶段,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具有多层面原因,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没有真正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三是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施条件的相对不足。社会经济、现代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传统教育理念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忽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养成和提高,造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与工作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过程表现突出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合理化解直接决定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践的有效进行,要求我们必须多方位、宽视角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推动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保证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
2.3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实践
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践的基础是模式,关键是管理,保障是师资,应该在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管理机制,培养适合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践需求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成功实践。从实际教育教学层面上看,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宽厚的创新创业知识,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具体的创新创业背景,将目前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发展的最新理论、动态和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创新创业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和熟知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要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切实增强和提高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3.基于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实践的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3.1准确识别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环境,做到合理定位
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环境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基础和发展依据,忽视或忽略发展环境的重要作用,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培养绩效的取得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内外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空间范围。在教师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环境要求具有差异性,即便是同一阶段的培育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进而使得环境条件要求呈现出不同性,加之,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内外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使得教师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准确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3.2合理把握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要求,增强竞争优势
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掌握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创新创业技能熟练;三是能够应用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四是能够把握各种创新创业机遇;五是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条件摆脱创新创业困境。这些方面都从不同维度体现和反映创新创业人才的本质。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师竞争就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竞争,就是彼此竞争优势的比拼。为此,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方法、模式、机制的变革,合理疏导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过程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要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科技实践活动;要以科学合理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依据,积极开展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绩效的评价活动。
3.3有效推进创新科技人才文化建设,整合创新科技文化环境
创新科技文化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的以创新创业环境、要素和条件为基础,以创新科技人才的思想、心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创新科技文化随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就是创新科技文化融合互动的过程,通过创新科技文化可以管窥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层次本质。创新科技文化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也具有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它能够对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实践内外环境产生多层面影响,这些影响会逐渐内化为创新实践的特色,成为创新创业的优势,保证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这就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此,要清楚创新科技文化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社会性和融合性。实践性表明创新创业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社会性表明创新创业文化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处于变化状态;融合性表明创新创业文化能够与社会文化、学校文化相互融合、渗透;要明确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主体和客体,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主体通常是指创新创业实践的主体,包括创新创业教师、管理者和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客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要明确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原则,不断体现人本性、绩效性和实践性。(作者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科联课题《驻秦高校培育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策略》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03118。
参考文献:
[1] 王雅萍.创新型企业动态创新模式及发展机制解析.管理观察.2009,(15).
关键词:实践教学;机电产品拆装;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0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才能让当代的大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与“用”脱钩的现状。我中心经过长期调研提出了《基于大工程背景下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的总体方案》,对中心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中的“机电产品拆装”实训模块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机电产品拆装》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开设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的目的
《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是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的模块之一,是对我校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以机电产品认知为目标的机电产品拆装通识常识教育。以机电产品拆装实训为载体,使大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机电产品的基本结构、传动原理、传动过程、连接方法等;通过学习掌握机电产品的拆装工艺技巧,零部件拆卸后正确放置、分类和清洗方法,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培养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机电产品拆装实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引入和环节的组织
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围绕任务引出知识点和解决方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每个“任务”为中心,在一连串“任铡钡那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操作,当学生完成所有的“任务”后,也就完成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我们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根据对大学生所应具备素质的要求,对实训内容进行分解,将所用到的知识点、技能进行归类,形成若干个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有明确的实训目的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本着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自行设计制作了具有机电产品典型结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拆装难度适中、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由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和涡轮蜗杆减速器组成的实训装置。避免了教学设备市场采购带来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专业知识过多、对大学生专业水平要求过高的缺陷。我们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讲解视频演示学习拆装拓展训练四个环节,真正实现“学用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都是大学生所熟知的,每个“任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如何应用于实践,遇到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使学生手脑并用,弄清机电产品实训装置的基本结构、传动原理、连接方法、拆装基本工艺技巧和常用拆装工具的选择使用。最后将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归类总结,进行拓展训练,指导教师给予评价。
实训的评价标准:(1)学生是否遵守考勤制度和课堂纪律;(2)学生是否弄懂机电产品实训装置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3)学生制定的拆装方案是否合理;(4)学生拆装的工艺过程是否正确;(5)学生对拆装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正确;(6)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拆装;(7)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否协调;(8)学生是否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三、教学实施的过程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大学生在实训中,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要提供及时的引导,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释。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依据中心自制的12套机电产品实训装置,将参加拆装实训的学生分为12个组,每组3―4名学生,每组1台实训装置和1套工具。分组完成后,首先由指导教师利用PPT简要讲解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实训目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机电产品实训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本次拆装用到的工具如何选择使用。接下来通过视频演示机电产品实训装置的结构和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拆装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掌握拆装工艺要求。然后布置(下达)任务。任务一:理论应用。针对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接通电源后就会转动起来这一现象,提出“电动机转动实现了什么样的能量转化?利用了什么原理?转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拆装的步骤和操作要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并让同学们结合视频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上述问题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指定同学来讲解,全班学生给予评议。完成这一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们通过互动交流,既明晰了各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二:学习拆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刚才讨论的拆装步骤,依照视频演示按照从外到内、由上而下、先拆组后拆零的拆卸原则对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进行拆卸,并把拆卸下来的零部件进行正确分类放置,指导教师给予引导和指正。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机电产品的拆卸方法技巧,掌握常用拆装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零部件拆卸后正确放置、分类,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任务三:学习装配。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进行机装配。教师给学生明确的装配步骤原则上与拆卸的步骤相反,同时强调装配过程不是零件的单纯组合就位,而是要确保零件配合精度,装配过程中必须仔细踏实,严格求精,规范操作,严禁盲目粗糙、乱敲硬套,违反规则的野蛮装配,指导教师负责监查和指导。学生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熟悉常用拆装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安全意识。任务四:拓展训练。以组为单位自行完成对涡轮蜗杆减速器进行拆装和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装置的总装,要求学生摆脱依赖,制定拆装方案,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后进行拆装。指导教师对学生制定方案的合理性、实施过程工艺的正确性、完成速度的快慢和同学之间相互配合的协调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合理的、带有创新的工艺方法,请学生进行讲解,全班同学评议。如此,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团队意识,而且起到让学生重视技能学习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四、Y语
经过两年的实际教学检验,与课程改革之前相比,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反映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对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学习更加容易;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也更省力。教学改革起到了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达到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目的。因此,要不断更新实训内容,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扎实的创新型人才,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义臻,张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机电产品拆装实习教学[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02):179-180.
[2]果莉,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01):14-16.
[3]徐雅斌,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03):125-12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Training Course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Goal
CAO Xue-feng,SUN Yi-y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43,China)
【关键词】产教融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创新
【基金项目】(1)2015年度湖南城市学院教改项目湘城院发[2015]42号;(2)湖南省教育厅,2016.06,2016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6]400号,面向工程能力输出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综合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34-01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思路
我校针对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特点,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转型发展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明确了办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即突出学校以建筑类专业为主干专业的特色,界定了本校建筑类专业的服务方向,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措施
1.创新产教融合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能力培养上,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职业的需求,明确每个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二是采取课程体系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践教学技能考核等方式来培养和验证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和辅导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
(2)在制度建设上,正式将专业能力获取情况与学位授予挂钩,明确规定未获取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2.强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近四届毕业生从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对建筑类专业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并优化了“二三四”(两支撑、三层次、四模块,即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我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以中小城镇乃至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为主。在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探索“做中学”,建立适应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如“模拟式教学”等。
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建立了建筑工程工艺实习工场等校内实习基地217个。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制定了创新实验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使实践教学管理有据可循;强化过程教学,执行阶段打分;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各类实习的实习指导、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跟踪检查,撰写实习报告等。
3.打造产教融合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一是建立校办产业群。湖南城市学院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土木工程检测中心等校办产业。二是拥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平台21个。三是开辟了海外合作办学平台。
4.加强产教融合“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一是激励和吸引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建设带头人;二是实施青年教师轮岗培训制度;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职(执)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和思考
1.取得的成效
从培养质量上看,近5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共获奖近700项。从毕业生的薪酬看,湖南城市学院连续两年位列第3名,居湖南二本高校第一名。从研究成果上看,学校牵头主持了“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土建类子课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城市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3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从媒体反响看,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经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4篇(次)。
2.改革中的思考
一是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政府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而学校和社会(企业、行业)是双主体地位,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
二是学校要加强内部治理。学校、二级单位、教师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把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工作落到实处;职能教辅部门要突出人才培养服务作用;同时,强化二级单位之间的联动和对外的协调工作。
作者简介:
关键词:EDA;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01-02
一、引言
EDA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在传统电子设计大赛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EDA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与学分离
EDA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教学采用EDA软件进行仿真,并在EDA实验箱上进行验证的实践方式。EDA课程的实验内容和综合性相对较强,教师难以在理论课堂上讲解全面、透彻,造成学生被动听课,总认为教师讲了很多,但却不知道何时用、如何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应用理论指导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引进案例教学式、情境教学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的教学搬进实验室等新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内容相对陈旧
目前,实践教学主要采用EDA软件仿真和实验箱下载验证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是基于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平时的创新性想法和设计不能及时实现,欠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实验箱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电子实践教学平台,可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创新,自己动手搭建具有创新性的电子产品的实践方式迫在眉睫。
(三)实验室管理僵化
为了便于实验室管理,大部分院校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固定时间上实验课的形式,导致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课时间受限,无法安排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2.为了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通常禁止学生在没有实验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低,极大地浪费了资源。
因此,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学生建立可移动实验室创造条件,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条件。
(四)实验设备损坏率高
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亟待加强,实验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老师前面维护设备,学生实验过程中损坏设备的现象。由于学生对硬件应用知识的缺乏而不懂得爱护和维护设备,从而造成实验设备的损坏率居高不下,实验室维护成本过高。因此,加强学生的硬件基础知识教育尤为重要。
(五)课程考核体系单一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考核应该注重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目前EDA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仍然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的考核依附于理论课成绩,并且所占比例不大,且考核方式单一,没有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培养动手能力的意识,没有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
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建立EDA课程设计资源库及课程教学案例库,并在实践中及时更新和完善。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练,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案例教学式。改变传统的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将工程设计案例引入课堂,在分析解决案例的过程中,介绍EDA课程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流程,达到教学最终目的。现以三层电梯的设计为例,表1系统地介绍了EDA设计的基本流程。
通过采取案例式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效避免了理论教学的单调,增加了实践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设想并进行实践,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战能力。
2.情境教学式。改变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课时安排,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八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基本都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及知识本身联系的基础上创设。每个教学情境都辅以具体案例,表2具体列出4个教学情境加以说明。
情境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计恰当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已有知识。
3.项目驱动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完成某一项目”为载体,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进而完成最终设计,最后教师检查评比,提出期望。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采用软硬件系统的综合设计与调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综合性电路设计、编程与调试能力,同时也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
(二)实验内容与方式创新
1.实验内容实时更新。在现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实验数据库,定时对学生开放。将EDA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积极纳入到数据库,这样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也将课堂教学和工程设计有效结合到了一起。
2.实验方式积极创新。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践。为达到真正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改变传统实验箱模式的目的,具体实践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积极建立可移动实验室
基于目前实验室的固定管理模式,积极地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条件。EDA课程实践中只需电脑以及实验器件,对实验环境要求不是很高,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
1.将常用的EDA软件及安装方法、软件使用教程挂到网上供学生参考。
2.学校提供简单的公共实践场地。
3.实验室为学生配备常用耗材。
这样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进行实验,甚至在宿舍就能完成实践,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管理难度。
(四)加强基本实践技能培训
在学生走进实验室之前,对学生进行一次简单深刻的实验室知识培训:出错不可怕,要及时纠正;实践中操作要正确合理;碰到问题要积极面对和解决;共同维护和建设实验室。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理论考试和实验报告出成绩的模式,逐步将课程的考核贯穿到每一节课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尽量做到人人不同,且具有创新设想,不仅可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性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2.重要的实践过程需有图片和视频进行记录,以自己完成的电子实物进行考核。
3.实验报告的书写要规范化,要写出实践中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思路,以及实验的改进完善设想,这也是考核的重要一环。
四、结束语
在未来的EDA教学发展中,要积极地将FPGA的知识与单片机等嵌入式技术进行结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以积极带动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光喜,李良荣,李霞.电子设计教学与课程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7):165-16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