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第1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的同时,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人口已达13.7亿,而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说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我国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年轻人向城市的流入,这一比例还会增大。老年人群体属于生理性的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内在或外在原因使得其缺乏劳动能力、经济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很难通过常规渠道来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1]。因此,农村老年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受到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当中,老年弱势群体获得的支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社会支持,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后者的支持是指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涉入老年人生活较多的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2]。

本文主要从家庭、政府、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的支持主体地位受到动摇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家庭支持不仅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基础,也是其社会支持网的主体。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也体现在老年人的个人选择之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尚未改变,在老年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和最先寻求的往往是家庭的协助,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才会寻求其他途径的支持。但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再加上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等,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的家庭成员更少了,这必然会动摇家庭养老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能够获得的赡养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陷入劳动负担沉重、经济困难、照料缺失、精神孤独等困难之中。

(二)政府支持相对太弱[3]

目前来看,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主要是以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这些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城市相比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各项保障政策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覆盖面还很小,并且保障水平非常低。而目前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政府供给的、救济型的敬老院,面向的只是农村中的“五保户”,很多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并不具有入住资格,而且各项设施与服务与城镇中的福利院、养老院相比较落后。再加上农村文化建议滞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来获得满足。可以说,我国政府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相对于城市来说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相对太弱。

(三)社区养老支持的缺位[3]、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是建立在地缘和亲缘关系基础上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区成员支持,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的邻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二是社区组织支持,即具有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村委会、老人协会等提供的支持。首先从社区成员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身的消极求助心理、社区成员提供帮助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从社区成员处获得的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其次从社区组织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建设滞后和意识上的忽略等原因,使得我国目前多数村委会的职能非常有限,仅限于组织实施国家政策,在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问题上的角色出现了缺位。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求程度较高的老人协会由于其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等硬件支持障碍,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限制,使得不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难以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只能从农村较为活跃的宗教组织中寻求精神依托。

(四)其他社会力量支持极少

在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方面,除了家庭、政府和社区外,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帮助,以弥补家庭、政府以及社区支持的不足。但在城市发展较为普遍的慈善捐助、志愿服务、民办服务机构等,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获得其他社会支持极为有限,并不能弥补家庭、政府和社区支持的空白。

三、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必要性

据统计农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问题,势必在不远的将来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4]。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及养老观念的转变等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地弱化,家庭养老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需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缺位,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太少,使农村养老面临风险,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不确定。这些都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发出了挑战。因此,在了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合理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对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平稳过渡到人口老龄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面对庞大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要使他们的养老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既不能单纯依靠老年人的家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一支持系统,而是需要发挥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综合力量,共同采取可持续的、有效的措施,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以家庭支持为基础

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家庭支持的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但家庭仍然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的核心。要以家庭支持为基础来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就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即从经济支持和孝老教育两个方面做起。在农村子女应当尽可能地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定期给予父母生活补贴。此外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要时应及时给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传统的孝老教育也必不可少,子女应该不断增强自身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步增强家庭意识,强化家庭观念,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尊老孝老的文化传统美德,加深全民居家老人的理念。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政府应当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中担当着不可规避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除了要加快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如建立门槛较低、设施完善、收费合理的养老院、敬老院等,使有需求的老年弱势群体能够入住。此外,政府还应当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议。在经济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减少劳动力的外流,增加农村剩余(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8页)劳动力在家附近就业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足够的资金为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精神慰藉。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农村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而在文化方面,不仅在农村要配备完善的娱乐健身器材,还要扶持老人协会,推动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和“孝老”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意识和子女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

(三)以社区支持为依托

农村社区既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也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包括村干部在内的社区成员应该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在农村成立各种自愿组织,如成立帮工、照料和慰问小队或团体等以充分发掘社区成员的潜力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帮扶。对有集体经济能力的社区要努力为特困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现金、粮食等经济援助,不断完善社区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并依托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普遍欢迎的老人协会来组织下棋、打牌、传统文艺表演等各种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而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可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入住或上门照料服务。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除家庭、社区和政府外,其他一些社会机构、组织、团体、个人等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关怀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学术机构和媒体等通过研究、报道等方式来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发展诸如提供小额信贷满足老年人的付款需求、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等项目来援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医疗机构可以在农村社区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对于其他社会志愿团体、企业、个人等可以通过捐助、慰问等方式加入到关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五)以老年弱势群体的自助互助为原则[5]

社会支持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协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建立起一个适合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这个网络实现自助。社会各界应当尊重、提倡和鼓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实现自立自助,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由纯养人口部分转变为自养或作贡献人口,如在农村实施老年劳务储蓄,提倡低龄老年人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自愿服务的同时,把其服务时间储蓄起来,到自己年龄逐渐增大的时候便可支取同样的服务。同时,社会和农村老年弱势群休都应当转变养老观念,养老不能单纯依靠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力量,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参考文献:

[1]东波,颜宪源,陶志刚,马露霞,姚云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周庆刚,董淑芬,李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和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4-61.

[3]叶敬忠,贺聪志.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5-262.

[4]高灵芝.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4(06).

第2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学业型弱势群体 高校辅导员 教育对策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Counselor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Academic Type Education

BIE Qianqian

(College of Ar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college vulnerable group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Vulnerable groups, including school type, due to its weak position on the school so that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the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and inferiority of the severely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school-based counselors should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le groups, analyze the causes, educational measures proposed to change the weak posi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chool-based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 counselors;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career guidance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弱势群体”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现。高校弱势群体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基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些大学生在经济上、心理上、身体上、学习上存在着单种或多重困难,引发他们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等负面影响。高校弱势群体的存在给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成才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导师,要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重视、发现和引导,针对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形成原因,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干预机制,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1 高校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体力脑力状况、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的低下状态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从广义上讲,高校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①

2 学业型弱势群体及其心理分析

目前,高校教育虽不以“分数论成败”,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对学生的在校成绩的要求较严,仍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资本和条件。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弱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学业型弱势群体。

造成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因素很多,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重要人为因素,包括学业需要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欠佳等。②在经过紧张的高考竞争,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以玩乐、沉迷网络来弥补高中生活的艰苦;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志愿填报时目标不明确,或目标不专一,在选择专业上,没有认真考虑,甚至有的是家长代替选择,随意性很强,这就造成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乏味;新环境人才荟萃,有些学生从高中时的“鹤立鸡群”变成了大学中的“平庸之辈”,对他们来说各种评优、评奖、担任职务的可能性不大,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陷入被动学习中;还有一些学生是禁不住校园外多元化现实世界的诱惑或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急于挣钱,实现“价值”,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这些非智力因素给学业型弱势群体带来的可能具有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自卑或自负、意志力较弱等。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的会因为学业成绩比别人差,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清自己的人生目标,陷入自卑、自信心下降的抑郁状态;也有的学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更大的天赋在别的领域,不屑于自己专业,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想象,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从而陷入自负中;还有对考试结果的担忧,对学业、就业影响的担忧,都会使他们常处于焦虑、紧张不安之中。这不仅给学习带来影响,而且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导致情绪障碍或精神疾病。同时,学业成绩不良还带了严重负面的后果: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甚至会导致在学生中出现更大范围的诚信危机。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作用不但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加了育人难度,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3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成因是复杂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每个个体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所以帮助手段也应该是综合的。其中高年级学生中弱势群体数量要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增加,专业学习任务加重,难度加深,而在大一、大二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他们很难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此外还要面临各种技能考试,让他们感觉压力很大却很无助。尤其这些弱势群体到了毕业阶段,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弱,无法准确地对自己定位,对就业担忧,导致这些大学生更加的彷徨和苦闷。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负有管理、教育、服务的职能,是与大学生联系和交流最直接、最经常、最全面、最丰富,因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最广泛、最深刻、最久远、最积极的。③辅导员应重视高校弱势群体,发现问题后积极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改变他们面临的不利客观环境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社会、别人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提高这个群体的大学生自身应对学习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借助学校关爱、国家救助、社会支持、家庭扶持,帮助他们走出低迷、无措的境地。

3.1 学业规划、就业指导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认为考上大学是他们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表现。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才发现人生坐标需要重新定位。针对这些问题,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④辅导员应该帮助学业型弱势群体及早的设计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刚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目标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专业近期及长远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学业管理,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并能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帮助其确定人生阶段性的学业目标、事业目标,督促其进展,进而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并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发挥弱势学生的潜能,增强其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找到合适机会,让他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学生找到自己光芒之处,在成功中获得心理满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临近毕业的学业型弱势群体,做好就业规划,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才市场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查找差距,并督促自身改进不足。在了解学生“弱势”的同时,也了解他们的长处何在,及早地为他们做好就业规划。加强学生群体择业观、就业观的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促进其就业时的心态调整,避免在就业时可能出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3.2 学风建设、心理干预

学业型弱势群体整体的提高,不仅要有主观努力,还要有客观的外在条件。加强学风建设,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高校辅导员应重视课堂内外的紧密结合,营建温馨上进的宿舍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术研讨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为取得好成绩提供前提和基础条件。

面对学业型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心理预防和调整工作,结合弱势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他们的情绪障碍,并适当地进行认知干预,努力维护和促进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发现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协助高校其他部门建立起一条心理危机应急处理的绿色通道,预防己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一步发生激变。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真诚、关注、尊重的态度认真聆听学生心声,运用询问、鼓励、释意、支持等技巧正确而广泛的获取信息进而疏导。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把它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并愿意置身其中的活动,并把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 结语

解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成效。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全社会,呼吁共同关爱大学生弱势群体,完善一些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构想、措施和建议,以改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注释

① 魏虹,龚育.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84.

② 韩月山.大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非智力因素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2009:210.

第3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服务

1. 弱势群体的构成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与配置过程中,于参与机会的缺乏与自身条件的缺憾而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特殊社会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它包括以下五种人群:第一种是残疾人。有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第二种是下岗、失业职工及进城农民工。第三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第四种是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鳏寡无助人群。第五种是疾病、吸毒人群和监狱服刑人员。在我国, “弱势群体”概念的首次正式使用是在2002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服务。

2.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开展信息服务的现实意义

2.1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拥有较全面、完备的信息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公共图书馆则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它肩负着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知识信息、提供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职能。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弱势群体进行知识援助和信息援助,使其增强生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成了公共图书馆与生俱来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它迫使图书馆对急需改变自身状况的弱势群体,进行信息指导和协作。可以说,开展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也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2.2是公共图书馆的平等理念的要求

平等是民主社会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写道:“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都可以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的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现代图书馆五法则中第二条明确写道:“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可见对图书馆而言,平等就是对所有的读者特别是弱势群体人格的尊重。它要求图书馆重视为弱势群体的服务,真正成为大众的图书馆。

2.3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我国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肖希明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列宁所说的“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已被确认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换言之,关怀读者每一种客观的需要、合理的要求,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读者特别是弱势读者给以特别的帮助和支持,为其提供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2.4是图书馆保障信息公平的实践

范并思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现代社会特有的机构,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则是建立了一种实现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只要公共图书馆能够坚持基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社会成员就可能通过公共图书馆得到获取信息机会的公平。而如果公共图书馆能进一步开展针对信息弱者的特殊服务,则它就从制度上实现了信息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机构,它更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制度,这种制度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和富人一样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2.5是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目前,就社会群体而言,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及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普及推广以后,更是为甚。弱势群体因为经济上的贫困,无力购买电脑等上网设备,也无力支付上网费用。加之个人文化素质及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使他们不能同普通人一样无障碍地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信息贫困者。199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将“促进信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可见,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发现了新的信息技术障碍后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2.6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弱势群体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显然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不相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图书馆也不例外,今年图书服务活动周的主题就是:消除数字鸿沟,构建和谐社会。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信息获取能力,增强其参与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可预防减少道德问题和犯罪的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也是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理应做出的贡献。

今后公共图书馆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要呼吁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免费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大部分的图书馆经费紧缺,要想免费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更是困难。因此经费的投入是重点。在美国,政府就批准发行了高达1.78亿美元的债券,用于修缮28处图书馆分馆和修建4处新的分馆。从美国政府到社会公众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关注,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建立信息弱势群体读者档案库,以便充分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信息弱势群体读者档案库除了包括信息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应该包括他们的到馆时间、所需信息的种类、所选择的服务方式、满意度等。建立信息弱势群体读者信息库,以确定本地区信息弱势群体的重点服务范围,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建设针对他们需求的信息数据库,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以便今后将服务更好地推行下去,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第三,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性化服务理念,设身处地地为信息弱势群体着想。对一些残疾人应当考虑到他们如何在图书馆便利地使用文献资源,而不会受到身体缺陷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必须考虑到无障碍设施建设。扬州市图书馆新馆设计时专门设计了残疾人通道,以保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充分享受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环境。许多国家都有流动图书馆。在挪威有流动书船,在印度尼西亚用自行车和三轮车提供服务,在南非的一些地方,在没有基础设施的非正式住宅区也有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服务。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第四,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在各阅览室、借书处也应设立参考馆员,详细解答文献咨询问题。省级公共图书馆还应设置专业咨询台,由资深的专业图书馆员提供服务。弱势群体大都信息闭塞,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向他们提供关于法律、国家政策、就业、健康等方方面面切关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资讯。也可以将一些读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汇总印刷成各类说明详尽的材料免费提供给读者。

第五,强化社会继续教育职能,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学习班、讲座和培训班。专题讲座与报告会是知识传递与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以专门的知识需求者为对象。图书馆可以根据信息弱势群体最关心的问题,邀请工会、劳动、工商、法律、医疗等部门的专家专门为他们进行专题讲座,对他们进行政策、就业、法律、健康医疗以及娱乐等方面的解答。还可以邀请私营、个体企业的老板介绍他们参与竞争、创业致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冯书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第4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单亲母亲;困难;社会工作;帮助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13-02

家庭是孕育生命的第一站,是带给生命最简单却最美好的幸福的天堂,父母便是这天堂中呵护我们、爱惜我们的天使。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使也有折翼的时候。面对丧偶、离异等导致家庭破裂的因素,单亲母亲比起单亲父亲,或许承受了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社会的种种压力,让昔日美丽的天使妈妈不仅折断了翅膀,更是徘徊在煎熬与痛苦的边缘。本文就将针对单亲母亲的困难,利用社会工作科学的助人方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单亲家庭现状

单亲家庭包括四种形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目前,对于全国单亲家庭的数目统计尚没有较新的数据,中国1982年的单亲家庭率为12.59%,其中以分居式单亲家庭为主(9.26%),丧偶式单亲家庭次之(2.95%),离婚式单亲家庭最低(0.38%);1990年单亲家庭率为7.58%,其中仍以分居式单亲家庭为主(5.28%),其次为丧偶式单亲家庭(1.78%),离婚式单亲家庭仍然最低(0.53%)。

单亲家庭相对于正常家庭本身就有着很多的困难,更何况是单亲母亲支撑起的家。总体来看,这些困难可以分为十大类:⑴经济困难收入太低,入不敷出64%;⑵保障困难孩子未参加任何保险34%;⑶育子困难教育投资少46%;⑷就业困难年龄大,不好找工作62%;⑸再婚困难因为孩子问题62%;⑹养老困难家里有需要赡养(经济资助)的老人58%;⑺生理心理疾患自己身体有病需要常年治疗40%;⑻社会歧视,随时感到亲朋好友对单亲母亲的怜悯和同情85%;⑼升迁困难得不到机会100%;⑽家庭暴力离异一方经常回来纠缠自己和孩子90%。

二、社会工作微观措施

社会工作中,所谓微观就是指个案工作,即以一对一的方式,社工直接接触案主,帮助案主解决困难,提升案主能力,促进案主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就单亲母亲而言,最适合方法应该是自助小组。但对于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困扰较为严重的、无法参与小组活动和讨论、主动提出希望接受个案辅导的单亲母亲则比较适合个案工作。而针对单亲母亲来说,最合适的个案服务模式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因为这种方法不但关注案主的生理问题、心理动机,更重视案主的社会因素。对于单亲母亲这种面对内心和社会双重压力的弱势群体来说,社会工作者要定期与案主保持接触,了解案主的情绪状况,适时给予疏导,协助案主稳定情绪。还应联系民政、妇联、公安等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整合资源以缓解案主的经济压力。

三、社会工作中观措施

严格来讲,小组工作应该属于微观社会工作,但是因为单亲母亲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自助小组势必会依靠社区展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较容易召集和管理案主。所以在这里,我把依托社区的单亲母亲自助小组定位于中观社会工作。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能够为单亲母亲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工会、妇联、社区组织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人、亲友、同事、邻里等,当然,单亲母亲本身的相互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单亲母亲工作坊的建立就是帮助单亲母亲建立非正式和正式的支持网络的载体,促进单亲母亲与支持系统的互动。

单亲母亲自助小组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单亲母亲寻找社会资源,结识更多的朋友,找回自信,达到适应社会、自我成长,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单亲母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帮助单亲母亲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给单亲母亲以支持和帮助。具体目标:(1)形成单亲母亲社会支持网络;(2)开展对单亲母亲的关爱活动;(3)对单亲母亲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4)为单亲母亲提供沟通、交流和宣泄的机会;(5)在单亲母亲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6)学习、研究和交流工作经验。单亲母亲虽然往往不愿与人过多交往,但是在自助小组中,因为大家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气氛中,小组动力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而一些单亲母亲的经验也可以带给其他组员最有效的建议和帮助。这也就是自助小组对于单亲母亲最大的优势。

四、社会工作宏观措施

相对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侧重于政策和行政的方向,也就是说把入手点提升到全社会的高度,此时的服务对象不再是个人或者十几个人,而是把单亲母亲作为一个整体,针对该群体普遍面临的困难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和加强家庭建设。应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关注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增多现象,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摆脱困境。舆论部门应大张旗鼓鞭挞婚姻家庭领域的消极现象,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利于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进步。

除妇联、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支持、救助外,应利用民间和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力量,大力发挥第三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的支持作用,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积极发展专门为弱势群体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母亲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慈善机构,使其从个人的、分散的和不规范的方式向正式的、组织化的和规范化的方式转变和发展,从而使支持弱势群体特别是单亲贫困家庭和贫困母亲的慈善事业的宣传、集资和实施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支持单亲母亲家庭的社会政策,应引入社会性别观点,针对单亲母亲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以就业扶持为中心的相应政策和措施:一是再就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应向弱势群体中的单亲母亲家庭倾斜,如在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贷款、收费和税收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应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者有所倾斜;二是应考虑单亲家庭的特殊困难,调整救助标准;三是制定针对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保险办理、养老金发放、医保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对单亲贫困家庭和贫困母亲给予适当放宽。

加强精神扶贫是提高单亲家庭母亲素质和应对现实困难能力的首要任务。应大力倡导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引导单亲母亲转变观念,自立自强。社区、妇联等可多组织单亲家庭成员的学习、交活动。有关部门应对单亲母亲的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培训,岗位求职等提供服务与方便。

可在城市成立单亲贫困家庭或单亲贫困母亲协会,组织单亲家庭参加社会活动,如辅导、讲座、参观、游览等,增强单亲家庭成员的生活信心和韧性;可以在社区成立“单亲俱乐部”或“单亲贫困母亲俱乐部”,以关注成员精神和心理的抚慰为重点,倡导自助互助、同伴支持,整合有不同需求及不同服务资源的单亲者及其他互助资源,共同为改善单亲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做一些实事。

单亲家庭的递增,不仅使当事人面临经济和精神等方面的压力,而且也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孩子。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资源重新分配明显地向年轻人、高学历和高技能者倾斜。承载亲职重负和社会世俗压力的单亲者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往往面临福利水平下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扰加剧等问题,这些人沦为弱势群体或弱势地位的可能性更大。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在欧美国家一直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关注的焦点是从社会心理、社会支持角度给予该类家庭成员以公平的社会地位及待遇。但在我国,与此相关的问题并未引起学术界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尤其是这方面的经验研究比较缺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鸿雁.中国当代单亲家庭问题研究[D].1996年6月

[2]]曾毅等.上海、陕西、河北三省市女性再婚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3,3:1-6

[3]唐文军.单亲母亲的处境与需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彭凤萍.城市单亲妈妈生活、就业状况个案研究――以长沙市某社区为例[J].理论前沿,2009(03)

[5]陈桂蓉.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缺损与修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6]李玲.单亲母亲家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后论文集[D].2008

[7]徐安琪.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J].社会学研究,2003(03)

第5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在国际上,对陷入经济困境、文化困境和身体状况不佳等困境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在中国,也有相似的教育救济概念提出。但是《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项事业上,从概念到操作,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完善。

现行教育救助系统不力

因自闭症而被学校希望转学的学生李孟,今后很可能继续在深圳普通学校就读。残疾儿童和少年是我国教育弱势群体主要人群。根据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但是实际上,很多普通学校并不具备接受残疾儿童和少年入读的办学条件和能力。

2005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修订残疾评定标准时,明确将自闭症患者首次列入了残疾评定范围。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方俊明介绍说:“虽然自闭症患儿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因为法律层面的规定多具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各地的执行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一些地方,普通学校拒绝自闭症患儿入学的情况时有发生。”

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卫生局与市残联联合委托由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机构组织专家评估组对深圳户籍的残疾儿童进行评估,通过教育评估的孩子,建议普通学校接收。然而,深圳自闭儿童很少接受评估,随班就读依然具有随意性,学校对其是否适合随班就读也无法做出专业判断,家校间的摩擦也会增加。

在深圳市召开的“推进建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援体系研讨会”上,有教师发言说,置身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日常工作的压力很大,还要承担对特殊儿童的超常付出,承受来自其他学生家长的压力,况且普通学校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并不专业,这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十分苦恼。

方俊明说,在很多国家,不掌握一定的特教能力,就没有当教师的资格,因为在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很少,随班就读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学界曾多次呼吁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教必修课,但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同时,各类特教专业人员的匮乏和专业水平不高,制约了特教资源的支持。

在方俊明看来,一方面普教人才培养要顺应融合教育的趋势;一方面,要建立起特教人才的资源中心,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此外,教师编制问题、特教专业人员的待遇问题、特别资料辅助设备的配备以及环境改造等也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民间组织是救助主体

深圳市民爱特殊儿童福利院院长谢频曾经做过统计,深圳市14岁以下的特殊儿童约有2.5万人,而深圳市残联公布的资料显示,该市特殊需要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只有2 5家,来自教育系统的仅有1家。2万多孩子中,只有少数能在专业机构的康复教育中成长,其他学生大都在普通学校就读。这使得自闭症孩子在普通学校中途辍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008年,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发起了“融爱行”随班就读支援计划,培训帮助特殊儿童走入普通学校的特教助理。该计划发起人戴榕表示,家长联名致信学校驱逐自闭症学生并非孤例,“融爱行”计划经常会遇到这种事情。由于缺少专业支持,学校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处于困境。山东省残联副主席、中国精神病协会孤独症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仲通过微博评论说:“请不要埋怨那19位联名阻止自闭症孩子入学的家长和校方,只有很少数自闭症孩子进入学校就读,还有太多的自闭症孩子是被锁在家里甚至捆在家里的。”

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项目负责人刘会峰表示:“所有压力都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没有专业的支持系统,没有充分的社会认知,普通学校对自闭症孩子的教育要落实真的很难,需要各方充分的沟通、理解和支持。”

上述人士或为民间志愿者,或为公益组织负责人,其职责均为公益性质,而非政府专门机构负责人。这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目前我国对教育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的主要机构,而这些分散于民间的组织,其救助能力十分有限。

事实上,一些实验性的补偿教育活动,已经在某些学校零星地进行。

一个小学校长的补偿教育实验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平水镇中心小学校长罗秋苟在本校发起了对留守儿童的“书信活动补偿教育”。罗秋苟发现,农村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越是落后山区比例愈大,他们的成长经历中缺少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罗秋苟决定,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性的家庭教育。

他选择了一个五年级班进行试验,试图通过书信活动――“亲情绿丝带”书信活动,促使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对话。

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写信。提前一周布置,要求学生通过电话,获得父母打工的详细地址、邮编。学校买来信封、邮票,指导学生写信、写信封――五年级儿童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成功写信的。第二阶段:就是学习写信表达思想。这一段,主要指导三点:书信格式、内容表达、字迹训练。第三阶段:巩固、熟练、激发兴趣。当第二阶段开始之际,要求每位同学寄出一封信或收到一封信,都必须登记,第一次收到的信不仅登记,还要在学生本人同意前提下,给老师看一看,其目的是调查了解家长对开展“亲情绿丝带”书信活动的反应。在这一阶段,罗秋苟布置学生通过电话、书信与家长交流写信的体会。效果非常好,学生的体会非常深刻、全面,一致认为写信非常有意义,收到信非常激动。很多孩子因为取得小小成功而增强了自信心,大多数孩子提高了写作兴趣。尤其是补偿了孩子亲情教育,加强了写作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们一个个怀着成功的喜悦,用质朴又孩子气的语言,道出了真切的感受。罗秋苟总结认为:“活动加强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灵沟通,增强了亲情,解开了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心结。孩子们在轰动中变得活泼、开朗、敢说敢言了。”

不仅是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加深了,孩子们普遍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且掌握了书信沟通的技能,这会受用终身。

概念之惑:补偿不是救济

国际上通常把保证处于困境的儿童享受正当教育权利的行动称为补偿教育,有黑人儿童补偿计划、更高视野计划、头脑启迪计划、免费午餐计划、残疾儿童补偿计划等补偿教育方案。这些方案基本都是政府主导的。

在中国,补偿教育并不是通行的说法,相类似的说法是教育救济。上海民法专家,被称为“万国名师”的万国学校法学教师段波评论说,救济和补偿都是为了消除过去发生的不公平事实造成的错误而做出的救助行为,但二者有区别:补偿的性质是法定的,补偿者对被补偿者的补偿行为具有还债性质;救济通常是慈善性质,施救者并不欠被救者什么。

对弱势群体儿童给予补偿教育还是教育救济?对此,湖南师范大学教师孙中民撰文认为,教育救济是基于道德诉求,今后有必要发展成为制度补偿。

孙中民表示,我国当前的教育救助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济贫式救助,责任主体界定不合理,项目杂乱,资金不足,救助方式不规范。教育救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部门, 民间组织还是学校,国家的有关文件缺乏明确界定。责任主体不明导致我国教育救助实施项目杂乱,不同部门实施不同的项目,相互之间缺少沟通联系和统一规划,救助资源缺乏有机整合,使救助体系整体效应难以发挥,造成社会救助资源分散,增加了救助成本,降低了救助效果。应该实现从临时性救助到制度补偿的转变,从基本受教育权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型,建立协调有序的救助管理体制。

改变“救急不救穷”现状

中国有句俗话叫救急不救穷。本意是说一时有难的人容易救助,长期经济困难群体很难救助。近年来,经济困难群体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一些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

2012年11月16日,5名失学流浪儿童被发现死于云南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垃圾箱内。这5名儿童(其中4人因超生没有户口)都是当地人,因各种原因全部辍学在家。孙中民认为,这5名儿童的遭遇是中国当前教育救助不力的典型代表,如果不失学,他们也就不会外出流浪,从而死在垃圾箱中。这也反映出我国教育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家庭经济贫困,父母离异,子女众多,照顾不力。

第6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计划生育政策认真贯彻实施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慢慢的削减,更多的却是注重表面形式,为此,本文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现状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总体趋势是上升增强的,但同样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鉴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联关系,社会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作为社会文明象征的道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强,如今中国提倡和谐社会,社会的感恩意识总的趋势是不断提高的。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有着肩负国家责任的使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水平,这要感恩于我们的社会,感恩于我们的父母,这是一种责任。

但是,在看到令人喜悦的一面的同时,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在延续着,比如对家长的苛刻对待、对师长的辱骂现象、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漠视等,都是感恩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为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使之成为道德意识优秀的青年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问题及成因

1.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问题

(1)对家长的苛刻要求。随着计划生育的贯彻实施,现在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居多,在家是皇帝公主的大学生们对家长要求苛刻现象及其普遍,在家与家长吵架已是家常便饭,在家不帮父母做家务或者给家里添麻烦的情况也很是正常,大手大脚的消费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的也不少……在家长的庇护下的大学生是否有去感恩自己父母的的意识呢?我想并没有多少大学生真的对家长说声:“爸妈,您们辛苦了”!

(2)对学校师长的教诲说三道四,缺乏感恩。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对自己的导师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对导师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但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也存在着这些现象:上课时玩手机吃东西讲话甚至更严重的是玩牌,讲座时随便离开,给老师贴上标签给定所谓的外号来表达老师在同学们中的形象,闲聊时说老师的不是等等。这些都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教师节送老师的花有的成为了传统,又有多少大学生真的对自己的导师说声:“老师,您辛苦了”呢?

(3)对社会弱势群体漠不关心,漠视生命。社会给大学生们充足的资源,社会给大学生们许多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比如孤寡老人、街头乞丐、残疾人士又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的呢?那些去敬老院帮助老人的活动又有不少,我们从吸取的一大堆总结试问自己真的学到了不少了吗?可为什么还是有娱乐弱势群体的现象呢?就拿“犀利哥”事件来说,犀利哥成为网络红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大学生网络炒作,拿他做娱乐,作为高素质代表的大学生应该去思考怎样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让“犀利哥”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不是学“犀利哥”穿着“潮流”,毕竟像1024的英雄事迹又有多少呢?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关心就是一种对社会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之一。

2.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成因

(1)自身价值观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观念多样化,再加上80后90后的大学生的自我独特的个性特点,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们经常纠结于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是价值观成熟的期间,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选择的过程,为此会出现道德方面的一系列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知恩图报,个人利益至高,缺少感恩的态度待人待事。 转贴于

(2)家庭教育问题。正如上面提到的,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里是以学生为中心,家长的一切期望只是学生的学习,除了学习,在家里可以拥有权力没有义务,这是从小积累起来的,从现在的陪读现象中可以看出家庭的中心教育的思想对今后学生在处理人跟事方面的不足,即家庭教育忽视了道德与感恩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畸形。

(3)社会环境原因。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逐渐复杂化,物质方面的需求占主要的地位,人口流动频繁,人际关系开始陌生,作为宣传的媒介媒体关于感恩的报道虽然很多,但多数流于形式,社会整体上对感恩的宣传关注并不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让大学生“出淤泥而不染”拥有崇高的感恩精神是不切实际的。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对策

1.自身道德素质的增强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价值观的建立,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在家感谢家长的一番心血,在校感谢师长的谆谆教导,在社会感谢社会给予我们无限的可能,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感恩,积极的参加学校的互帮互助的活动,以一种尊重的姿态对待社会弱势群体,要相信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感谢别人就是提高自己。

2.家庭教育

需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优秀并不仅仅是一些数字来说明的,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培养也是重要的。需要让家长在关爱学生的同时给大学生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需要家长自己做好榜样,以身作则,让学生们知道他人需要感恩,社会需要感恩。

3.学校关于感恩道德意识理论的培养

学校除了继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外,可以开设相关的感恩的课程,比如:心理学应该是每位大学生必修的科目,它会教会我们怎么与人相处怎样处事?社会学也是重要课程之一,它教会我们怎样看待社会,积极的主动的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程。另外,学校加强道德教育的测试水平,积极开展相关感恩的活动,不能仅注重表面形式,要让每位同学参与其中,让每位同学打心底的受到感触才算是一次道德教育的成功。

4.社会提倡奉献精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感恩,社会需要运用一些媒介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一步的宣传感恩故事宣传感恩精神,加大关注力度,进一步的引导大学生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的人格体现,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艳红,范雯婧,郑治.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第7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问卷数据 福州特奥会 城市软实力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18-02

[DOI]CNKI:22-1010/C.20110914.1126.001

引言

第五届全国特奥运动会在福州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但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我们对“特奥会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做大量的市民问卷得出的数据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并将数据所呈现给我们的一些主客观认识进行阐述。在特奥会前后的一段时间,通过深入到街头、公园等地采集了大家对于特奥会看法的各项指标,经过初步分析,主要根据大家对于特奥对提升城市软实力进行讨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州市民,以及包括特奥会期间服务赛事的特奥志愿者以及裁判员们。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这个课题设计了关于“特奥会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的问卷。

2.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问卷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应用软件为SPSS软件,运用此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处理,主要对整个问卷数据的频率进行统计。

(二)特奥会的举办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具体作用

本文重点统计了调查对象对于特奥会的举办对福州市软实力提升作用的认识,一个大型活动的举办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多方面的(见表1)。在统计数据中,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本届特奥会对促进福州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持肯定态度。作为本次特奥会的主体――广大的特奥运动员,他们代表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势群体,在全国性的赛事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赛场上的荣誉,而且最重要的是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本届特奥会是历届中国特奥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全、亮点纷呈的一届,办成了体现人文关怀、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振奋精神的残疾人体育盛会,让特奥运动员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运动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和人生的快乐。

本次特奥会得到了国际特奥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参与人数、参与队伍都创造了历史。志愿者的出色工作、市民的高尚人格为特奥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这很好地提升了福州市城市形象。本届特奥会构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使普通民众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智障人士,使广大市民对智障人士观念得到转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残健交流与融合,对福州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得到了延伸和扩展。

2004年的国家内部系统研究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的科研成果――《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城市软实力至关重要。福州市应该继承本次特奥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改善智障人士的生存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这样才能提高残健融合,这对福州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特奥会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从根本实质上对智障人士在生活、精神上的支持和关怀,这体现出了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和本质意义。特奥会让智障人士在社会得到了生理、心理各个方面的康复。使他们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和存在的价值,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自信地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福州特奥运动会其所展现出的发达的城市文化、高尚的城市精神丰富了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推进了城市的文化建设,进而为推进海西建设提供了动力。在福州举办的特奥运动会可以证明只要社会多一份理解、关爱和帮助,智障人士一样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追求,温馨的环境中更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特奥会在福州的成功举办使人们对特奥运动员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改变,了解智障人士和对他们的存在给予帮助、同情、关怀给社会和智障人士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明显增强城市的民族凝聚力。特奥会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形式,对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而难得的机遇。

四、呼吁

通过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人们去学习和体验关于特奥会、特奥运动员,进而深入地接近智障人士,去帮助、关心和关怀广大的智障人士。通过贯彻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展现、发扬关爱残疾人的精神,从而使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转变为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主动地帮助这些智障人士,最终使得他们更好地、完全地融入社会。

在未来的义务教育甚至各个阶段的教学课程中,可以适宜地增加关于特奥会、关爱智障人士、特奥运动员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宣传和教育,这样可以使社会上的人们从小对智障人士有一种关爱、同情、理解和帮助,这样便可以形成他们那种关爱残疾人的精神,从而使智障人士在孩童印象中的形象发生改变,这样便可以使得智障人士更加完美地融入到社会中来。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M].人民出版社.

[3]马仲良,王鸿春,黄亚玲.人文奥运研究[M].

[4]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5]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6]王芬.构建和谐社会与体育改革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第五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志愿者通用培训教材.你的勇敢我的微笑[M].

[8]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青年研究会.志愿者形象及其社会影响[R].2009年.

The In fluence of the Fifth Special Olympics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a City

CHEN Zhen K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e launching of the Special Olympicsso that make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From the mid-to late prophase of Special Olympics, we and found that the disabled community is in vogue,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help and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our life and public place,the sunrise of life and public life of these vulnerable groups bave significantly more attention to helpwhich shows from the side that the impact of Special Olympics on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impact of the city is enormous.

第8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困生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青年迫于生活压力,加入“农民工”的队伍。他们离开家乡、老人和孩子,不断地涌向经济发达地区,为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打拼。没有父母的陪伴,往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得不到健康的成长,无论对留守儿童的身心还是教育都造成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作为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和学困生正常转化成为现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2留守儿童的学困生转化概述

针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大致分析,对其产生原因和转化学困生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探求我国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和未来道路做努力。

2.1小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困生的产生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学困生一般缺乏正常的关爱和成长环境,因此导致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判断力和毅力,在面对学习时选择逃避和无所谓的态度。这些现象都源于学困生的性格和心理,不仅造成他们内心的畸形发展,同时对她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因此家庭因素对其影响很大,父母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不能给予建议,因此孩子脱离健康的成长轨道,偏离正常的教育理念,导致自身学困生的形成。

2.2留守儿童的学困生转化的必要性

留守儿童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在发展迅速的社会大背景下,无法适应正常的教育和发展速度,无论对其健康还是未来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离不开品德、思想和能力的共同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留守儿童转化学困生不仅能促进他们拥有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弥补了他们内心的缺失,使他们逐渐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我国的教育会更加平衡和快速发展,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会慢慢得到解决。

3小学留守儿童的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针对小学留守儿童的严峻问题,我国教育非常重视并提出了许多解决策略,面对留守儿童心理、思想和教育等多方面,具体分析具体分析进行应对。

3.1尊重留守儿童注重其身心发展,以“感化”入手。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帮助要从尊重其思想和心理着手,全方面的帮助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都不成熟的阶段,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师生情感,关心关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形成师生融洽和谐的关系。培养留守儿童懂得关心他人,重视感情,多和他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得到自身的健康发展。

3.2调动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教育尤其重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因素等的缺少,他们更加需要良好的外界因素如良好的学习氛围。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决定其学习主动性,因此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小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活跃气氛,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是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播放视频音乐或者让学生分组互动学习交流学习的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内心,关爱其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

3.3_展实践活动焙养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

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同时也不会关爱他人,他们因为内心的自卑,缺乏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在集体活动中不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助。因此,开展集体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可以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增强信心,懂得互助,引发他们的团结意识。为留守儿童的全方面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互相帮助的同时还能互相学习。

3.4注重互帮互助学习环境。

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非常重要,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他们内心孤僻,不愿多与其他人接触,长此以往更加导致他们与外界脱离。因此大环境和外界的互助学习不仅能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转化学困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的团结意识,关心关爱他们的意识,使留守儿童在自身健康成长的同时学会关爱社会。

3.5关注留守孩子家庭情况,落实与家长的互动。

究其根本原因,造成留守儿童缺乏健康正常成长的还是家庭原因,因此要想将留守儿童转化学困生,帮助他们健康长久的发展还是要从根本着手,与孩子的家长做好沟通和交流,让留守儿童走出家庭,多了解外界的事物。根据每个留守儿童不同的情况定期与家长做好沟通,保持联系,就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品德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互相商量,通过老师的引导家长的督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信心,端正他们的思想,避免外界的不良影响,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尽量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4总结

留守儿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教育机构要做好规划和目标,针对此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相应的对策,在增强他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的品德思想也同步发展。对待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和身心不健康的社会、家庭等因素要仔细研究,从最重要的家庭因素着手,学校与家长要保持沟通,正确引导留守儿童走向正常的人生轨道,学会做人、做事,与他人合作共赢,学会关爱社会。用情感感化留守儿童的心灵,为他们建造坚固而美好的城墙,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芬.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探析.《新课程・小学》.2015年5期

第9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意见》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必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留守儿童,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校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凸显,恶性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调查显示,由于体制不完善、政策缺失和资金不配套等原因,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不容乐观,不良状况亟待改善。本研究选择地处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石柱县作为样本,主要考虑到重庆市近年来高速发展,大城市大农村的特征不断凸显。而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三峡库区为一体的石柱县是一个特殊县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巨大。研究者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县99所中小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重点对58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和访谈,客观上指出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暴露的不足,从完善制度、出台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在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新形势下对重庆市其他区域产生积极影响。

一、相关基础数据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基础数据及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到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处渝东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逐年减少,总体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2009年前后,石柱县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2013年渝利铁路全县贯通并设有石柱县站,交通的快捷一方面在吸引外部资金进入石柱开办劳动密集型工厂,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选择在家门口务工;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长能够不断缩短外出时间,使留守儿童不至于常年留守。据2016年春季学期数据统计,该县农村留守儿童总计16856人,其中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7%,超过一半;留守女童810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08%;隔代教养留守儿童12841人,占比76.18%,隔代教养为最主要的养护形式。从表2可以看出,寄宿制留守儿童、留守女童以及寄养状态下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加强关爱保护措施。其次,家庭贫困留守儿童361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1.47%,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此外,虽然石柱县有较为成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1+4+X”模式,县域内各个部门、学校、社会爱心企业等形成了合力,但是以家长、知心姐姐、“红樱桃”妈妈等为主要群体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队伍仍显不足,对口率仅为65.57%,缺口很大。从表3可以看出,在99所中小学校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及配备差距较大,整体来看,初中学校明显优于小学;部分项目成为中小学共同的弱项。建设较好的是食堂(餐厅),但也存在着食堂相关设备缺少的情况。在浴室建设上,小学较差,配备率不足40%,按照小学寄宿制学校34所来计算,配备率也没有达到90%,而中小学浴室锅炉供应不足、燃料缺乏、洗浴房间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无法满足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要求。在调查统计的四个项目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配备,全县中小学校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教师仅为4人,超过95%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或者由于缺乏专业教师而导致闲置。值得肯定的是,全县各学校均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对外联系的免费亲情电话。2.寄宿制学校基础数据截止到2016年春季学期,石柱县共有寄宿制学校58所,其中中学23所(高完中4所、单设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民办中学3所),小学3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58所寄宿制学校中,共有教学班级1001个,其中有寄宿制学生的班级868个,占比86.7%;58所学校共有在校生46034人,其中寄宿制学生27420人,占比59.57%,上文提到寄宿制留守儿童8793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52.18%,在这里占寄宿学生总数的32.07%。依据有关规定,58所寄宿制学校共有46034名学生,应配备教职工人数为3683人,实际配备3342人,差配教师341人,少配备教职工接近10%。直接参与学生早晚自习辅导的教师数为2308人,共计承担570600节自习课数,平均每人每学期承担248节早晚自习课,以每节课最少40分钟计算,共计增加165个小时的工作量,以每学期100天正常上课计算,寄宿制学校教师每天增加1.65个小时工作量。在承担寄宿制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中,其中临聘人员114人,其他192人;在编人员1618人,学校领导岗位人员115人,其他21人(参见表4)

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不足或不达标,无法满足寄宿生基本需求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学生寝室不标准,仍旧存在着“教室型寝室”“大通铺”现象,三十甚至四十几个人一个寝室,空间狭小、空气污浊、无单独的厕所或者离厕所距离较远;在食堂问题上,部分学校食堂十分简陋,不能够遮风挡雨,没有餐桌椅或餐桌椅少,师生吃饭或站或蹲,十分不便;在配套浴室的问题上,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洗浴,主要受到洗浴场地不足、供水设备缺乏、燃料缺乏等问题影响。2.教职工编制紧缺,寄宿生管理工作繁杂,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县编办在核定学校编制时,对有寄宿生的学校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核定编制用于寄宿生管理,但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任务重,规模较小的学校几乎没有专人用于寄宿生管理,规模大的学校安排有1~2名教师兼职参与寄宿生管理。部分学校存在有留守儿童因家中无人,在双休日、节假日不愿意回家,仍旧留宿学校且缺乏有效养护的情况。在编教职工兼职管理学校寄宿生,工作量非常繁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无相关经费支持,由于没有相关津补贴,时间较长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变差。在调研访谈中,许多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对工作抱有很大成见,怨气很大。3.临聘人员素质不高,学校额外负担重寄宿制学校一般都要聘请食堂及宿舍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大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其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寄宿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法处理,管理工作较为粗放,寄宿生活枯燥乏味。另外,学校无任何经营性收入,所有支出全在办公经费中,寄宿制学校临聘人员多,其工资支出也多,学校普遍难以承受。而临聘人员不在学校编制内,但又参与学校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其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不能与老师们相提并论,这一尴尬的处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4.寄宿制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学生心理问题无处咨询寄宿制学校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概率较高的学校,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纠葛,特别是强势学生针对部分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及孤儿的打骂侮辱行为时常发生。由于石柱县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心理弱势群体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问题无处缓解,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三、解决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政策支持(1)出台增配寄宿生管理人员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按照每150人配备2名生活管理人员(150人以下按2名配备,考虑男女宿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其经费由财政按照本地最低工资水平划拨;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管理工作,建议下发收费文件允许学校部分收费。(2)出台允许发放寄宿生管理津贴政策在职教师承担寄宿生管理工作后,拨专款专用给承担相关额外工作的教师发放相关津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寄宿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平均增加工作量数据测算结果每天1.65个小时计算(大约两个课时),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以超过基本课时补助为基准,可以考虑每天补贴5至15元。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津贴从绩效中单列,标准上浮,允许寄宿制学校在班主任额外工作量上给予适当补贴。在财务报销制度上,从政策纪律层面将寄宿生管理、服务而产生的各种津补贴纳入财务专项审计项目。(3)出台校园欺凌事件相关政策法规农村留守儿童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常常成为受欺负的对象。由于和他人朝夕相处,难免发生矛盾,寄宿制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风险更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针对校园欺凌出台专用政策法规,加大对寄宿制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措施,加大对欺凌者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2.政府应不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保障政府应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加强对经费的专项统筹管理,防止部分学校过度重复建设,将资金合理分配到宿舍建设及改造、食堂建设及桌椅购置、浴室建设等基础项目上来,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基本需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下,合理规划布局学校,逐步按需求完善相关设施的配备,增加留守儿童在校生活的舒适度。3.教育部门应完善工作措施,提升管理育人效果(1)严格把关,聘请高素质宿管人员。学校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严格把关,尽量聘请素质较高人员担任宿舍管理人员,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寄宿制学生时刻感受到学校大集体的温馨快乐。(2)责任明确,加强对寄宿制学生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允许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寄宿制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确保寄宿制学校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使寄宿制学生享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6]13号,2016年2月4日.

[2]陈景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石柱模式[J].基础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