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第1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思辨能力;大学英语;培养模式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为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模式。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了思辨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1.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由于英语学科本身的属性问题,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都忽略了对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与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合理组织语言、理解和记忆词汇及语法等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对此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忽视。

2.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汲取,只有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并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但就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而言,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英语学习相对被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原因之一是其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客观上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不够,教师没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得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效果不显著,思辨能力整体较弱。这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1.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相融合

从理论层面分析,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训练方式实现,即通过课堂训练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最终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依托于课堂教学内容,以英语语言学习为工具,以英语知识学习为基础,在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有效结合为一体,依托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相信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培养效果。

另一种是独立设置专门的思辨能力训练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根据英语教材内容,对课堂知识进行整理规划,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语言运用综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重视思辨能力的考查与评价

大学英语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与评价,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思辨能力整体培养情况,而且有利于今后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师要了解教学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例如,对考查内容进行补充,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此外,还要增加学生自我评价项目,推动学生对自身进行审视,提高学生对思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教育教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强调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获取知识,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也不例外。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强化,为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首先,教师应将思辨能力培养思想全面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增加思辨能力培养的课时,落实好各项思辨能力培养措施。

其次,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加强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拓展思想,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应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 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和探索的学习习惯。

总之,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需要教师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多有效的培养方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59-66.

第2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策略

许多年来,在我们国家,大学英语教学就一直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看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轻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黄源深在文献中称之为“思辨的缺席”,他在文中指出:“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同时,大学英语写作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一位学生具备出色的思辨能力,那么他就能够展示其个性的视角,更能够体现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一、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英文翻译为“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也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了观察、解释、分析、推断和认知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因为一旦学生的思辨能力水平低下,会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分析力,从而导致其价值观模糊,更有甚者直至迷失。造成这样不好局面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有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足等客观因素,更有学生个人主观层面的因素。学生的思辨能力代表其具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质疑、判别、反思和评价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1.提高大学英语写作在日常教学中的权重。民办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现在基本处于一个“四无”现状,也就是无系统教材,既无科学的教学计划,也无具体的时间保障,更无系统的写作练习,这是一种彻底不重视英语写作的思辨培养模式,对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提高毫无益处,我们应该予以彻底的改变。在制订高校的英语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对英语写作制订一个单独的科学的教学计划,严格规范民办高校写作教学的课时,从根本上引起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英语写作练习,并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启发学生思维,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2.改进英语教学方法。过程写作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的基本观点是,写作的反馈应该也必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写作构思的全过程之中。过程写作法主要的思想是把写作过程划分为写前、写作、修改和编辑等四个重要阶段。与我们采用最多的传统的成果教学法相比,这个过程写作法是一个过程,呈现出动态性,而且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语言反馈,更多地需要其他同学的正确反馈。过程写作教学法主要的思路是要求学生根据英语教师以及他同学们反馈,认真分析其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自己的修改或重写,从根本上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教师点评作文,加强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选择往届学生的典型作文,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以此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思辨所必备的认知技能。

3.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本身的思辨意识。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要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积极转变原有的以课堂为主的固有模式,在旧的固有的模式中,我们只注重解析范文和传授写作规则,没有对大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培养。在新式的英语写作课堂上,教师必须要尽量用问题启发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以及青年人特别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深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民办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是现阶段英语写作教学的瓶颈问题,我们需要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密切结合,在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中,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着重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深度参与到课堂写作中,独立思考,深入探索,不断提升思辨能力。从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现阶段民办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要强化教学效率,从兴趣点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和探究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2]罗荣娟.论作文教学与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3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稳步实施,思辨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它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是重要的教育任务和教学关键。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引入思辨能力这一概念,才开始注重对思辨能力的培养,由于起步较晚,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教学培养模式,致使我国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受到制约,使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构建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意义十分重大。

一、思辨能力的概念阐述思辨能力

作为技能概念的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80年代开始被引入我国。一直以来,专家和学者们对思辨能力的概念界定观点不一,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是将思辨能力概括为一种反思性的核心能力,通过利用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来判断事情[1]上形成了共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可从认知和精神两方面入手,通过对思辨能力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具备理论品质。

二、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仍明显重视度不足,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大多数英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颇深,沿用老套的机械记忆法开展英语教学,虽然对巩固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却起不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正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致使很多大学生在遇到提炼主题、阐述过程和分析原因等类型的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思维出现断档,即便写出了答案,也是思路模糊,逻辑性差,有的甚至答非所问、词不达意。二是忽视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有机协调。大学生很多认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与自身和教师均有很大关系,学生平时懒于思考,教师也大多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没能培养学生理性探究意识,没能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去深入挖掘本质,未能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有机协调发展,因而难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三是课堂教学注重“提分”而非思辨能力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具备交际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注重提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有些大学生根本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不能有效地认同西方的文化,这样就使学生学习英语应有的兴趣丧失,求知欲降低,思辨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针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现状,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和自己对思辨能力的认识,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一是下大力气提高师生对思辨能力培养的认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时期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要求通过宣传等有效途径不断强化广大在校师生不断提高对培养思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在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同时,高校应不断为英语教师创造培训和研讨的机会,让广大教师之间通过课程观摩等方式进行思辨能力培养横向交流,使他们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具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系统知识,促使教师成为思辨能力培养的构建者与行动者,也可使得教师在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和与带动性。[2]高校还应该不断组织精干教师研究系统的培养方法,定期对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效果进行检验,尽全力帮助大学生具备思辨能力,从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增加优势。二是注重对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创新教学评估体系,不仅能打破传统教育思想对广大师生的束缚,也是大学英语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评估中加入思辨能力评估,并将其评价定位多个维度,课堂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考试测评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使学生考试压力降低,从而有心思、有精力、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和分析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深入推理和探讨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三是注重对英语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英语课堂设置大多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技能为重,缺乏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专题课程设置,这就需要不断进行课程优化,适当增加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的专题课程或专题活动,使大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培养思辨能力的环境和氛围。

结束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大学生具备思辨能力,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浩.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5月第34卷第5期:147.

第4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一、纵横关联地解读课标是思辨课堂的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备一节课就孤立地解读一节课的课标,“完成”这一节课的任务。实践证明。当我们孤立地解读一课课标时,我们备课的思路就有了局限性,历史发展的画卷就展不开。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限制了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中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标要求是“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师把课标解读为“让学生掌握雅典民主的特征、表现,理解其影响”,那思路就受限了:如果教师在解读课标时,联想到必修I政治史教学模块的课标要求,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雅典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政治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又有怎样的相互关系?我们从雅典民主政治中到底汲取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如果再想到历史课程标准的总要求,教师就能挖掘出其应有的历史教育功能,即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只有坚持这样的解读,教师才能为学生搭建起层层递进的思维平台,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历史的学习和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从而完成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是思辨课堂的途径

创设新情境,激发思辨的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辨,就要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所以创设一个恰当而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境是关键。我们通常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四种形式:形象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和激励情境。

创新问题角度,体验思辨过程。如果增强设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的思维、探究、辨析能力就一定会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如启发式问题,可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再如创设多维的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历史。以胡峰老师的《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为例,分别通过“斯大林、杜鲁门的三段谈话”、“三幅漫画”、“美国人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论断”、“倾听心声谈认识”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冷战的原因、实质、亚洲的热战及冷战的影响的认识,最后是“针对现实悟道理”,从而使本课有了“合作共赢”的精神升华,让人思索,耐人寻味。还可采用假设或变式训练,即对所需解答的问题采取变换情景或角度的方法进行提问,从而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主动地去学习。

练习形式多样化、多渠道锻炼学生思辨的技能。一是课堂讨论、辩证法,即通过学生的辩论,来激励学生辩前作积极准备,辩中升华思辨能力,辩后反思经验教训,督促其高效学习。二是撰写历史小论文,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等是非标准来评判历史事物与现实事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搜集、整理史料,即让学生亲自确定搜集主题、史料,从史料中寻找历史信息,从而使学生触摸到历史发展最生动、真实的脉搏,有效地提升其分析、比较、判断等历史思辨能力。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思辨课堂的保障

第5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思辨缺席 思辨能力 培养策略

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在当前和未来的“十三五”期间,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课题,全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高校公共课,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教学重任。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其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在充分理解思辨内涵的基础上,将思辨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一种张弛有致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飞跃,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1.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即“思辨能力”,也有学者将其译成“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等,一般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依据的判断。1998年,黄源深教授撰写的《思辨缺席》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接着林崇德、文秋芳、孙有中等人分别提出了三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和相关教学改革举措,也有部分一线教师从大学英语教学层面探讨了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2.培养思辨能力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思辨能力在许多国家被列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和国情要求,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变得愈发重要。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和判断,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源泉,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辨缺席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3年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分析、思考和创新能力,换言之,思辨能力已然成为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一块短板。

1.重机械识记,轻逻辑思辨。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重复、听写、朗诵、替代和日常交流等机械训练,都能驾轻就熟、自如应对,而一旦涉及主题讨论、过程阐述和原因分析,学生的思维就明显处于短路状态,虽有想法但表达出来的内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更有甚者,在自由提问和小组辩论等环节出现集体“失语”,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打断。学生普遍反映虽有辩证思维的意识,但心余力绌,长期的线性思维束缚了自己看问题的视角,达不到批判思考、质疑和辩驳的要求。

2.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

部分大学生擅长对现象进行描写和陈述,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洋洋洒洒地表达自我,而一旦碰到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或者对某些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就会失去方寸,逻辑不清晰,说理不透彻,不能做到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主要矛盾,从而很难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

3.重实际应用,轻兴趣培养。

外语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的全方位了解,从而开阔眼界、放飞思想和增进文化认同。然而,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充当未来考研、就业或出国的敲门砖,一旦目标实现,便无法保证持久的学习热情。与之相对的是,基于兴趣的外语学习动机相对薄弱,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方面比较懈怠,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强,无法为外语学习提供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三、思辨缺席原因分析

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对外语教学目标的曲解。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事实上,在实践中,从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上述目标存在曲解。一方面,广大行政管理部门倾向于将考试、过级等与教学质量业绩挂钩,对思辨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理由无非是前者客观、明晰且易于评估,后者抽象、费力且短期内不具实效性。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考核,力争教学业绩排在前列,倾力于应试教学(刘晓明,2013:61),教学中更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机械灌输,忽视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分析、讨论、辩论等过程,造成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判断。另外,学生本能地传承了中学时代重重闯关的应试学习习惯,孤立地学习语言点,一味地专注于听、说训练和单纯的语言识记、模仿,虽然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各异,但不得不承认,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仍是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2.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有待深入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只针对大一、大二两个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围绕考试和过级展开,相关的选修课很少甚至没有开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学科知识薄弱,看待问题的视角狭窄,成为思辨培养的潜在阻力。同时,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有必要深入改革,从教材内容看,有的单纯记叙缺乏人文情怀,有的看似说理太深实则空洞无物,有的话题陈旧与时代脱节,等等,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教学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思辨培养成为空谈。

3.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忽视了思辨能力培养。

一般来说,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分值为四比六,其中对平时成绩部分,教师可以设置几项评价指标,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测验、课后作业等。从中不难看出,这两部分本质上主要都是考查语言技能,体现不出对思辨能力的评估。另外,这种片面的课程测试必然对教与学产生消极作用,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试型教学,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的集体缺失。

4.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思辨缺席的诱因。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优劣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关于思辨教学,每位教师的领悟、权衡和操作不尽相同。一些教师认为,外语课主要是技能培养和语言操练,他们更看重口语互动的开展和学生发言的频度,不注重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一些教师也鼓励学生质疑,然而,学生的质疑时刻受到教师思维定势的干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被压制,变相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也有些教师自身的思辨素养还不强,无法熟练地开展相关课堂活动,只能兜转于讲解、纠错等浅层次的改进。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思辨能力不同程度的“空位”的原因。

5.大数据时代搜索的便捷性滋生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信息化时代,网络搜索的便捷性和开放性,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受到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无处不在的海量网络搜索,对那些自控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走捷径的法宝,课堂上人云亦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滋生了学生思考的惰性和解决问题的依赖性,影响了思辨教学效果。

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

1.提高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

思辨能力的培养关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与学,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应并行不悖,思辨培养也不能停留在政策层面,应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切实执行。一方面,高校应高度重视思辨教学,组织相关人员系统地学习思辨内涵,尤其对大学英语的行政岗人员和一线教师,可以培训、观摩和研讨等形式,增强教师的思辨意识,引导教师逐步成为主动的行动研究者和知识建构者。另一方面,将思辨培养的理念、重要性和学习方法推广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思辨层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师生共同致力于寻找新的思辨学习突破口。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尽力扭转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培养的放任局面。

2.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迎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以思辨培养为导向,在实践中积极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针对思辨培养,首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它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设计问答和讨论部分,引导学生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思辨,及时指出学生回答和推理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尝试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它立足于学科内容教学,教师用内容话题而非语法规则或词汇表作为教学的框架,以目标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实现认知能力培养和语言水平发展的双重目标。它的出发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和体验者,能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3.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要提高思辨培养的质量,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首先,精选合适的教材,合理削减语言技能训练所占课堂教学比重,酌情增加有助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功能际活动和专题讨论;加大相关选修课的力度,促进学生对目的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认同;此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辨培养不能与其他学科知识割裂,与外部学科的嫁接能拓展知识结构,让思辨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鼓励学生辅修双学位,或跨学科旁听,通过各种知识的交融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倡导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取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并自我评估学习效果。具体步骤如下:上课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如presentation、网络作业、演讲、role play、debate等,组员间相互督促,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完成任务;上课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呈现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并接受同学的即兴提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思考,一旦出现跑题或“冷场”,应及时点拨;课堂后,师生共同进行教与学的总结,巩固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制订合理的自主学习方案。教师可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访谈、教学日志等形式,重新审视和总结阶段性教学,促进教学相长和科研水平提升。自主学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集认知能力培养和情感特质开发为一体的有效方式。

5.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增设对思辨能力的考查。

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也应体现在课程评价体系中。目前来看,在大学英语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中,涉及思辨能力的考查很少。为引起师生对思辨能力培养的关注,应适当加大形成性评估的含量,在形成性评估中增加对思辨能力的考查。除了传统的考试,测评的形式可以丰富和多样化,如个人或小组presentation、辩论、研讨、观后感、时评等,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我、放飞思想的空间,真正达到目的语输出和思辨能力考查的目的。

思辨能力的培养关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落实。思辨能力的培养就像一块尚未开垦出来的肥沃土壤,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探索价值,除了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在各学科、各高校引起充分重视,全方位开展,高校教学改革应全面落实思辨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2]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3]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4]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13.

[5]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纵深[J].中国外语,2011(3):49-58.

[6]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58,160.

[7]蒋丽香.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6):76-78.

[8]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_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J].中国外语,2011(3):66-73.

第6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一)国际上国际化人才培养状况

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来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与此同时,日本在1987年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之后,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诸多国家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上了日程。特别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角由政府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各大院校主导,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必然的政治的延伸与补充。发达国家领军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国际人才培养。英、美高校借助国家政策与高校自身政策的保障,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完善课程设置,将学生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法国则通过加强与欧盟国家以及法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亚洲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199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将科技创新列为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培养国际化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他们将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列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相对来讲,长期以来我国尤其我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推进速度比较慢,力度不够强,理论与实践中都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培养模式与一套综合化与国际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导致了长期以来人才结构上的极大不平衡特征,缺乏国际竞争实力,在高校教育国际化排名中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二)我国与我省国际化人才相关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别提到:“我国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2010年6月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了关于重大人才工程建设的内容,明确指出高素质教育人才应该是能够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可见,人才国际化是目前也是今后长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可以说,我国各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保障,下一步便是在实践层面的贯彻、摸索与推进。山西省经济发展中,人才结构不平衡现象尤为明显,各行各业都严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而山西各个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明显的不足,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生阶段的培养上,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可以与国际并轨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最大的原因并非学生专业知识不足,而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不足。同时国际通用语言问题也限制了他们与国际的对话与沟通,从而导致了信息闭塞,创新水平落后等问题。很多大中型企业,比如说山西省大型国有企业太原钢铁有限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高薪(是普通工人的4倍以上)聘请了技术与科研人才,其原因就是企业存在人才瓶颈,本土人才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当然所谓的“胜任”,主要就是国际语言文化上的沟通,与信息技术的把握,新型设备核心问题的综合分析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山西经济的发展与腾飞,转型与进步,急需高校培养适应我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让山西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山西。

二、国际化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基础及优势

如何培养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指出的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具备了国内国际化教育相关政策上的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首先引导了国际化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国际化教育项目的推进,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实现课程和人才与国际的并轨。成功的案例有昆山杜克大学,该大学通过高水平课程体系和跨学科教育模式,实现了高质量、国际化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中非常必要的一个方面是发展大学生的科学思辩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一点有着积极的战略意义。科学思辨能力是创新的前提。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科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将会影响其工作与学习中的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从而影响工作、学习效率,而且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其持续性的进步。为此,如果要培养具备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性、高效性发展,那么绝对不能忽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国际化人才“能力”培养与“创新”提升到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不过在实际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具体能力归根结底要建立在大脑的科学思辨能力之上。当今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科学技术信息日新月异,并快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加快科学信息国际范围内交流的同时,也加大了科技信息在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发展国际化人才的科学性批判思维能力对其生存能力及个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一个民族在国际世界的立足以及生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两位时任总统布什和克林顿均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国际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结果,并对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际化人才是高科技信息与技能的掌握者与驾驭者,国家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批国际化的人才,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的素质便是科学思辨能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们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能够用所学的知识选择性地接受、理解并对各种现象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各自专业领域知识的实践驾驭能力,以及国际视野,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国际竞争实力。

(二)国际化人才科学思辨能力缺席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国际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的多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掌握跨学科综合知识信息、科研成果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上,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发展较强的自学能力、思辨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各相关域内的创新能力。《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挑战性思维能力,能够提出挑战性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科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极受重视,思辨能力的突出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人才科学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足。它正是我国高校各专业领域内人才培养的软肋。黄源深(1988)生动地描述了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不管学生在写文章还是课堂上普通发言,不管是听讲座还是听课,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类似任务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症状,即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其原因在于科学思辨能力的缺乏导致思维、论辩以及写作水平均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国际化数据,没有国际认知高度,缺乏国际竞争力。科学思辨能力不足对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缺乏科学思辨能力,没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长期的缺乏,最终会导致自信心、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退化,长期以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地位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黄源深将其命名为“思辨的缺席”。如果要克服思辨缺席症,就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思辨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锻炼与强化训练。

(三)解决方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P•A•Facione领衔的特尔斐项目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于1990年了《特尔斐报告》,并给科学思辨能力给出了权威性的定义,包括:它是目的性极强的自我调节及判断;它是非常重要的探究工具;它既是教育的解放,同时又是重要的资源。思辨能力与完善思维不同,它是一种自我矫正的人类现象。具有科学思辨能力的人不仅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在处理全局性问题上均能够纵观全局,科学客观、民主理性地分析问题,在关注国内时局的同时,也能够放眼国际相关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孙有中曾指出,我国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山西高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符合山西地方经济、教育、文化发展需要,并可以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战略规划中尤其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纳入教学大纲中,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全面素质等。

1.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在大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把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核心培养目标,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当扩大其他课程比例,即除语言文学以及专业课程外的文、史、哲、社科的内容,设立跨专业辅修或双学位机制,利用校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平台,如社会语言学概论、西方文论选读、文化研究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开设学分课,或系列讲座,专题介绍思辨能力的有关概念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思辨能力的学习意识,促成课程改革。这些举措总体上有利于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上、大纲性的保障。

2.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推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同时,把思辨能力训练作为核心教学目标纳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整体规划不同年级、课程、课型在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任务。教师则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课堂活动和练习形式,针对性地训练思辨技能,做到多角度、分层次地展开思辨能力的系统训练。其次,建议授课教师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借鉴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提问与相互辩驳等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挑战性问题辩证思维,避免过多传统单向填鸭式知识传授方法。此外,建议多采用讨论形式,分配学生课前阅读任务,课堂展示,并引导其他学生积极提问,进行开放式讨论。最后,不管什么课,何种授课形式,在检验课程效果时,将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重要标准之一,督促教学方法的改革。

3.规范课程测试。

教授什么知识,学习什么内容,如何学,如何教,课程测试便成了重要的方向标,决定了教与学的态度和方法。只有将课程测试重点放在思辨能力及综合知识的考查上,规范测试程序与方式,才会加强对思辨能力训练和提高的重视程度,为此特作如下建议。一是专业课程采用自学、调查等研究性方法授课、考查。二是制定科学评估体制,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或个人展示、开展调研项目、记录学习日记等方法授课与考查,激发大学生综合创造力。三是改革传统选择类考试题型,增加个性化语言、思想和设计输出的考查。文科课程测试中,还要将归纳总结、分析或评价的写作能力作为重点考查内容。

4.教师自身发展。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过程中,重点放在构成思辨能力核心的思维品质和认知技能的培养上,发展并加强自身思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思辨能力培养的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情感素质,创造有利于思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并形成一套客观测评自身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健全体制。此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跟踪观察、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等方式,通过量化和归纳的研究范式统计各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目标群体思辨能力缺席的相关原因,提供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展和渗透思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山西地方专业化国际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山西地方与中央、国内与国际的国际化统一。

5.教育国际化。

在我省,尤其要注重“引进来,走出去”并进的教育模式,在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外国优秀教师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我省高校学生走出去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教师互派的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共赢共建。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检测本土制度与方法,保证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教职工与社会人才,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教育的国际化。

三、结语

第7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课堂提问 问题类型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主要关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不足已经引起外语界的广泛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问答环节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大,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这将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虽然语言上有所欠缺,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思维的简单和思想的贫乏,遇到问题不懂得分析归纳,容易平面地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这个术语曾经长时间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秋芳(2009)认为这个翻译有误导成分,不够确切。经过专家们讨论之后,大家建议将其译为“思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的统一体,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表1 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式(文秋芳 2009)

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西方一直走在前面,学者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探究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研究主要分三类:(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2)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有效性(文秋芳,2009)。学者们依据不同的标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思维能力模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秋芳提出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她将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思辨者在思辨过程中拥有主观能动性,第二层次受控于第一层次。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中的各个分项细节可以参考表1。

从层级理论模式图表,我们了解到思辨能力牵涉对事物的多维度分析和判断。第一层次要求学生有自我调控能力,能够对自己的思辨过程做出整体分析和把握;第二层次的内容更具体,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好学好问,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彼此互相尊重,课堂气氛融洽。在这些积极情感因素作用下,学生们容易开动脑筋,锻炼思辨能力。认知方面,层级理论模式提炼出分析、推理、评价三种思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掌握三种技能。技能有高有低,情感投入有多有少。如何评判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个理论模型提出了五个标准,教师可以依照这五个标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有礼有节的评论和反馈,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课堂提问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占据重要比例,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仅成为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环节,同时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情况的重要方式。课堂问题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势必会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太过容易无法引发思考,太难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问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背景,这样他们才能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泛地讨论。

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历史悠久,学者根据不同的着重点,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Long和Sato (转引自 吕璀璀2015)将提问分为回应类问题(理解检查类、澄清类及确认类)和认知类问题(参考性、展示性、表达类及修辞类)。回应类问题主要是核实学生是否理解教学要点,语言输出较少。认知类问题中的表达类和修辞类问题通常是提问者提出问题,但不需要学生回答。而认知类问题中的参考性提问和展示性提问则需要调动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带动学生较多的语言输出。夏纪梅(2003)认为要实现课堂向社会的有效延伸,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表现出更多的创新意识。她提出 “创新性提问” , 即“针对课文主题,发挥联想,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真实世界,建立真实语境,开展真实交际”。问题类型包括:(1)启发性问题(stimulating/lead-in questions):引发学生思考; (2)卷入式问题(involving questions):学生感到问题与自己相关;(3)语境式问题(contextual questions):学生身临其境;(4)归纳式问题(inductive questions):学生自己归纳;(5)延伸扩展问题(extending questions):学生由此及彼,能举一反三,等等。

课堂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类型都是有层次递进的,首先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信息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其次是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结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是延伸发展所学的东西,实现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质变。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适当增加能引发学生更多语言输出的问题,减少常识性的简答问题,通过问答这种相互交流的方式,传递和巩固知识,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四、案例阐释

孙有中教授(2011)认为,思辨能力是最重要的“迁移能力”,应该成为大学全部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基于文秋芳构建的大学生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笔者挑选新视野第二版第四册读写教程的课文《选择独处》(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作为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选择独处》这篇文章从美国人视角讲述独处的意义。文章认为,刻意选择独处而远离社会,这种行为不仅值得称赞,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式英雄的一种特质。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独处这个概念,进而思考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笔者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在问答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一个阶段:阅读前。这个阶段是准备预热阶段,问题的设置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不能透入太多的相关信息。所以可以采用导入式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将课文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的都是大二的学生,他们从新生入学到现在,已经渐渐适应集体生活,再加上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喧闹的信息网络时代,对于独处他们或许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首先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独处?再问独处和孤独之间是否存在区别?独处的时候通常你会做些什么?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容易感到孤独?这部分问题简单明了,可以帮助学生阐释定义、澄清概念、区分不同,教师也可以主动和学生分享自己对独处的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整个过程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和思考。

第二个阶段:阅读中。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读者与文章之间的对话,阅读不仅需要广度还需要深度,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讲解《选择独处》这篇文章时,笔者选了好几篇与独处主题相关的文章,其中有英文版梭罗的《论独处》、中文版叔本华的《独处》、中文版周国平的《论独处》和《论孤独》。由于课程安排,学生们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这几篇文章的阅读,于是就要求他们在课前将这几篇文章通读,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5个问题。问题可以是自己理解的,也可以是心中存有困惑希望得到解答的?然后将这5个问题带到课堂中,与同学们交流分享。这种与主题相关的阅读不仅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主题,同时他们学会如何提问,并且在阅读中学到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英语表达。

对阅读学习材料的深刻理解与分析,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因为课前的相关阅读,学生们在语言和思维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根据《选择独处》课文的长短和难易程度,给学生8分钟的阅读时间,阅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已经列在PPT中,其中包括;为什么独处在美国人看来是一种民族疾病?诗人和哲学家为什么尤其喜欢独处?通过文中的描绘,你认为作者对梭罗的独处持什么态度?暂时的独处或者选择暂时性的独处对一个人有什么意义?文章最后,作者提出要像被困在塔中的公主一样静待美好的童话结局,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学生们边阅读边思考,这些问题让他们学会阐述看法、提出质疑、推断结论、论证观点。

第三个阶段:阅读后。在上一个阶段,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与思考。这个阶段正是检查他们学习成果的时候,通过他们对问题的回答,教师知道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析。在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文问题之后,可以花上一定时间处理学生们课前阅读相关材料时提出的5个问题,让学生们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问题,其中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交由全班讨论。在这个阶段,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教师鼓励不同见解,激发不同思维,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语言学了记忆、模仿、再现之外,更应该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的核心在于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认清事物本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提问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探讨问题,有利于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吕璀璀,咸飞,咸修斌.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对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影响研究[J].语言教育,2015(2):53-59.

[2]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3]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第8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外语;阅读;思辨

据调查,外语专业学生入学时思辨能力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但学生思维能力并未因年纪的增长而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并不难理解,以阅读教学为例,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现状有目共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时间少,相互交流不多,对学生启发少,且考核大多是平时学习的原样输出,这样势必限制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对思辨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辨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辨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会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才可形成的。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思辨的核心是“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作出有理据的判断”。提高思辨能力,就是把人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深度是指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准确程度,是否涉及问题的本质。拓展广度,就要培养联想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运用经验、知识读出文章内容的过程,现在外语的四六级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外语阅读课是训练大学生提高对外文文字认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的过程,离开了这一过程,思辨活动就无法进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输入是学生进行思辨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会先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然后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类比、对比,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归纳、概括、联想、对比、分析和判断正确正是思辨能力的训练过程。外语阅读教学是大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

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分为一般层次的阅读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还有更高层次的阅读。第一层次的阅读目的是理解语篇和掌握阅读方法,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属于认知层面的心理活动。较高的层面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这种思想感情背后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词语、句子和篇章的基础上深挖篇章的的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更好层次的阅读目的是鉴赏,这属于读者和作者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而这最高层面的阅读会使学生进行联想,启发思想,开发智力。唤起创新意识。

关于提高思辨的教学形式,西方学者往往会把它分为独立式和镶嵌式两类,前者指独立设置提高思辨思维的课程,后者则是指将提高思辨思维的目的与某些学科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为目的的阅读课属于第二类。如果我们把思辨思维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势必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思辨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鉴赏的技能,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通过概括分析总结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以阅读课为例,根据以上论述的观点我们把思辨性阅读模式分为阅读准备阶段、阅读进行阶段和阅读后阶段三大块。

在阅读准备阶段,应提前对阅读话题做一系列相关准备工作,可先从文章标题或副标题入手进行预判。在正式学习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查找相关背景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阅读进行阶段是利用思辨思维策略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关键阶段。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说,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不断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进而才能做出反应的过程,这也就是刺激――反应接受模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阅读环境刺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使其学生不断体验来自成就感的刺激。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会更易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更为大胆的猜想,发挥自身潜能。

在阅读后阶段中,学生在对阅读文章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分析推理和讨论后,势必会产生和作者观点部分相悖或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积极向上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把自已对文章的思考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以家庭作业的形式上交老师修改。在考核方式上,教师也应避免传统式的考试模式,考查内容问题要具备思辨性,把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思辨能力是当今大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外语阅读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大学生这方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把阅读课作为一个创新的基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通过阅读课获得自身思辨能力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9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 辩证思维能力 重要性 培养策略

钱学森曾经说过,培养人才要注重培养科学的思维,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把科学思维原理和方法传播出去,这说明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为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1]。

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适应了人才发展的需要

辩证思维要求人们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要求人才有扎实的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还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提高综合能力,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竞争力。

(二)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的教育,现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学生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行为的关键,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协调好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只有两手抓,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适应了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之一,其中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高中学生已经形成思想观念,但这些观念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影响其以后的思维习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政治教学的作用。

二、培养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高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加上现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因而在听课过程中敢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甚至是质疑。如果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观点,就很难认同教师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要高高在上,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给予讲解,对于学生的质疑,可以先让其自主讨论,如果是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就能够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果问题较难则通过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纠正错误的观点,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2]。教师也要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补充,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

(二)问题教学发挥作用

思维的产生依赖于问题的产生,有了问题,学生才能根据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能够促进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接近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我国现在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起主导作用,运用辩证法的理论怎样才能说明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在矛盾的双方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受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经过层层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兴趣引导思维创新

高中政治课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些理论知识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哲学部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兴趣的产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思想政治中有很多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理论趣味化、故事化、实际化,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对日常生活的帮助,认识到政治课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哲学观点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基本内容:事物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明确事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地位,并且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由此可以扩展到现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上来,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我国的发展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还可以引用竞争机制,让学生在课堂竞争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敏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在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