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康复新液;碘伏;换药;浅表坏死伤口;深层坏死伤口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20-1
1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选取中风病房收治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局部浅表及深层坏死伤口患者各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46岁,骶尾浅表坏死3例,足跟浅表坏死2例,髋关节深层坏死4例,足趾关节深层坏死1例(糖尿病足和并足癣)均为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全身营养状况差所致。
2用法
康复新液为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可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用于外伤、溃疡、烧伤、烫伤、褥疮的创面。碘伏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具有杀灭作用,为临床最常用的皮肤消毒剂,使用方法,首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坏死表皮,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沾干坏死区域,浅表者可直接用康复新液喷涂患处,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一次。浅表伤口喷涂康复新液5-7天后,伤口有明显好转,此时可停用康复新液,改用碘伏涂擦4天,每天一次,无需再覆盖伤口,11天后,浅表伤口全部愈合。如坏死区域面积较大,而且已深入肌层,应先行清创,碘伏常规消毒需清创区域,然后用手术剪及镊子将坏死组织清除,再用双氧水溶液冲洗深层伤口,无菌棉球将伤口沾干,用无菌纱布浸透康复新液填塞,伤口外缘用碘伏涂擦,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每天如此换药一次。深部伤口换药10-15天后可见创面有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一个月后深部伤口全愈4例,1例愈合缓慢。
3治疗效果
10例病例中5例浅表伤口全部愈合,5例深部伤口全愈合4例,1例收效甚微。
4伤口坏死难愈的原因分析
4.1局部环境,血液循环障碍,伤口压迫,包扎过紧,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周围组织水肿,治疗换药前未对伤口分泌物做药敏化验。
4.2患者年龄在所选者中最年长,中风后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局部知觉,感觉运动下降。
4.3营养状况差,营养缺乏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4.4伴有其它疾病,糖尿病,脚癣。
4.5损伤部位为足趾,因截趾后创面受到真菌感染。
4.6心理防御弱,缺乏家人关心与支持。
5护理换药指导
本组病例全部为中风科住院病房病人,治疗换药过程全部由本科室护士执行。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观念及操作程序。为了使病人伤口按期愈合,我们在换药后在有敷料的地方给患者安放小气圈,或小水垫,以防止创面受压,足部用软枕抬高,保持末梢血运。换药前一定要做药敏检测,用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换药。最后要注意患者衣裤穿着应宽松,不能过紧,避免患肢受力过度而引起创口的延期愈合。糖尿病足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和诊治下合理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的控制血糖,同时注意饮食结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清洁间歇自我导尿法;护理
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和护理知识,可产生诸多并发症,其中泌尿系统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脊髓损伤对泌尿系统的影响主要为膀胱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排尿障碍,如处理不当则可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或衰竭[1]。现在推广的清洁间歇自我导尿法(CISC)是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最适用的排尿方法,此法不仅可以避免长期留置导尿法引起的并发症,而且简便易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进行,更有利于患者的社会康复[2]。所以尝试在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中,增加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清洁间歇自我导尿法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对21例脊髓损伤患者及家属进行了清洁间歇自我导尿法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清洁间歇自我导尿法,以减少患者的依赖性和家庭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经CT确诊的脊髓损伤患者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5~57岁,平均41岁;其中胸椎损伤15例,腰椎损伤6例,受伤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
2 方法
2.1 准备工作:①心理准备:在训练前,先向患者讲解康复计划及清洁间歇导尿的优点,介绍膀胱、尿道的基本解剖生理知识,使患者认识到膀胱过度充盈可能会导致上尿路的损害,使患者理解清洁间歇导尿在膀胱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同时强调,只要按照正确的导尿方法操作不会损伤尿道黏膜,以消除患者对导尿的恐惧,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②用物准备:需准备导尿管和剂。导尿管一般选择10~14号透明导尿管,若导尿管需重复使用,必须采取在消毒剂或沸水中浸泡的方法来清洁消毒。大多数导尿管都需要剂,特别是男患者,剂可以用凝胶或者是水溶剂,也有直接用水替代,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污染。
2.2 指导患者进行CISC训练的护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计划的指导下,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先示范操作,然后指导患者本人操作。具体操作方法为:导尿前先用肥皂清洁双手,用1:500洗必泰消毒液擦洗尿道口,然后将已涂抹了剂的导尿管轻轻经尿道口插入尿道,见有尿液流出时,再插入1~2 cm,插管的过程和操作要点同无菌导尿。插入后辅助以变化及压迫下腹部,让尿液排干净。待尿液排尽后慢慢拔除导尿管,让积于膀胱底部的尿液也顺势排出。在训练中,由于性别不同,尿道生理解剖结构不同,故训练的侧重点也有差异。因男性患者比较容易完成,故对其的训练主要是体会尿管通过尿道时的自身感觉,以及插管过程中手部的阻力感觉,防止强行插入造成尿道的损伤。而女性患者训练的关键是了解尿道的解剖位置,可以用镜子或直接用手触摸,了解尿道口的准确部位,以保证尿管可以准确插入尿道。
3 护理要点
在实施CISC时应注意,在整个导尿过程中应采取无污染操作和无损伤的技术[4]。无污染操作包括操作前要认真清洁手部,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尿管和剂,插入导尿管前要对尿道口局部进行清洁消毒灯等;而无损伤技术包括要选择型号适合的导尿管,且要充分,插管时要轻柔操作等。同时重视会的清洁护理,在间歇导尿期间,定期检测尿常规并作尿培养。做好患者饮水指导,每天的液体入量应限制在2 000 ml以内,且要求均匀摄入,最好125 ml/h左右。
4 并发症及护理
CISC的并发症主要是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其中泌尿系感染是CISC最常见的并发症,也偶有膀胱结石发生。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常常是隐匿的,没有典型的症状的。并发症的出现多与患者没有严格遵循CISC的护理要点有关。因此要鼓励患者尽量增加站立和整体康复训练的时间,对每个患者都要进行长期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泌尿系统终生护理的意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讨论
CISC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膀胱有周期性的扩张与排空,达到近似维持膀胱正常的生理状态,并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对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有辅助作用。同时患者摆脱了长期留置尿管,降低了由此引起的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且不影响其他康复训练,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这一方法的实施可延长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具有一定价值。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康复护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患者或家属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由患者主动参与的自行导尿这一方法将会成为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倡将此方法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制订为脊髓损伤后伴有排尿障碍的常规康复护理措施之一。
6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39.
[2] 侯春林,范肇鹏,王诗波.脊髓损伤康复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3.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目前,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1]。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纳入研究病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7±5.9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69.49±6.02)岁。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并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评价[2]: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状态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为0~100分,总分为800分。分值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康复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脑卒中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为(486.56±93.58)分,观察组患者的总分为(597.82±92.34)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来,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4]。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取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5]:①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发生原因、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控制要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并为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环节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练掌握为止。②鼓励: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引用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工作:患者可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如洗手、洗脸、刷牙、摇动轮椅等,家属应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正确姿势和的摆放、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如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应对康复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张英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1-12.
[3]王兰英,满都拉.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6-4317.
[4]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10):1594-1595.
1护理要点
1.1拟定护理计划骨科医生、骨科护士、康复科医生共同完成对患者的康复评定,制定继续康复计划,交由社区护士执行。在护士的权责范围内,护士可以独立收集资料,思考、判断后做出社区康复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主要是一些对生命危险性很小,每日需重复的康复治疗工作。必要时请骨科医生、康复医生会诊,康复医生负责指导和协助社区护士的工作。
1.2功能状态的观察与评定社区护士接诊后,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包括性质、程度、范围、影响)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估,如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耐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协调与控制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疼痛等。发现机体失去的、残存的以及潜在的功能问题,以便更好的实施康复计划。
1.3心理护理患者因康复时间长或经济原因转入社区,由于病人的病因、病情、以及伤残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反映。但大多数病人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有的一直持否定态度,伤残程度超过病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表现出抑郁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人意识到创伤或疾病将造成身体的伤残时,就会出现情绪悲伤、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则比较依赖,病人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替代,不肯进行艰苦的康复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在骨科病人的全面康复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
1.4对于骨科患者来说,通过正确的护理能有效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为进一步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打下基础,以利于肢体及躯干综合运动的恢复和改善。
1.5并发症的预防这对长期卧床者尤为重要,除正确的护理外,还包括呼吸训练、排痰训练、大小便控制训练、被动运动、床上操及维持性按摩等,以预防感染、压疮、挛缩、畸形和肌肉萎缩等。
1.6日常生活能力的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大小便活动及转移等,是维系个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单元。骨科患者往往不能自理,通过评估确定其自理等级,通过促进、代偿训练,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帮助、指导或训练患者逐步独立完成自理。
1.7康复辅助用具使用指导对于已经致残的患者,通过恰当地使用各种辅助和替代用品可以补偿部分失去的功能,改善其活动能力。社区护士应熟悉各种常用的假肢、矫形器、助行器等的用法和性能特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
2讨论
[关键词] 针灸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效果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且患者年龄在不断降低。虽然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鉴于该病症本身的特殊性,在治疗后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现象的可能性仍然很高[1]。为了对采用针灸康复护理对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使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症状特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机体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改善,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治疗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针灸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这四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8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8岁,年龄最小者47岁,平均年龄64.8岁;B组患者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6岁,年龄最小者45岁,平均年龄66.2岁。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6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临床传统方式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治疗后在A组基础上进行针灸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Brunnstrom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大于两个级别;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在一到两个级别之间;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Brunnstrom进步程度小于一个级别[2]。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对该类患者进行针灸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的具体程度,对其进行系统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良姿位训练,床与轮椅之间的转换,转换,被动运动,气压治疗,神经肌肉功能治疗,负重、平衡、步态训练,桥式运动等。在进行训练时康复治疗师通常要与患者“一对一”进行,每次一小时左右,每日进行一次,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使其掌握训练的正确方法,并每天不间断的帮助患者进行训练,具体锻炼强度更具患者实际情况而定,不可使其感到疲惫[3]。在针灸时,主要取穴包括:肩俞,劳宫,内关,合谷,伏兔,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每次留针半小时左右,并采用神灯进行照射,每日进行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针灸治疗法主要可以取得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在针灸后,会感觉肢体更加轻便灵活,但部分患者对针灸过程中所产生的酸、胀、麻等刺激难以耐受,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耐心解说和安慰,保证针灸顺利完成[4]。
总而言之,采用针灸康复护理对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对机体功能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且不会引起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治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7(13):266-267.
[2]王济红.早期康复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8(15):313-314.
[关键词] 咽部冷刺激;康复措施;脑出血;重度吞咽障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2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165-04
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脑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半身不遂或者语言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严重者昏迷状态。有资料显示[1-2],有近一半的脑出血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其原因主要是脑出血的血肿形成占位性效应,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真性球麻痹或者是双侧皮层脑干束发生损伤,造成假性球麻痹,促使患者的吞咽动作不能协调进行,引发患者饮水、进食困难,还可能诱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针对脑出血后重度吞咽障碍有效地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显示[3],咽部冷刺激可以有效地刺激患者的咽部感受器,对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措施对脑出血后重度吞咽障碍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00例患者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4],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42~77岁,平均(56.7±11.8)岁,发病到处理时间4~14 h,平均(4.9±1.8)h,出血部位:丘脑出血34例,壳核出血31例,脑叶出血19例,小脑出血16例。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42~78岁,平均(57.2±12.0)岁,发病到处理时间5~13 h,平均(4.8±1.6)h,出血部位:丘脑出血35例,壳核出血30例,脑叶出血20例,小脑出血15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范围40~80岁,脑出血发病时间均小于24 h,发病前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患者意识清醒,可以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排除标准:①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②脑出血发病大于24 h者,③患者合并有意识不清醒或者精神类疾病患者。本研究经过我院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项调查。两组脑出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脑出血患者采用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进食的干预、心理疏导等。
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首先进行咽部冷刺激,采取床上坐位,用海绵棒蘸取2~8℃的冰水,用纱布将脑出血患者的舌尖拉住,然后采用海绵棒轻轻拍打患者的腭弓和咽喉部、前基底部,注意不能诱发患者的恶心反应。然后再采用海绵棒对患者的金津、玉液两个穴位轻轻刺激,告知患者凭空吞咽数次,做咀嚼运动,进行伸舌头和缩舌头的练习,2次/d。
康复措施:①进行吞咽部位肌肉训练,向患者耐心的解释训练的目的,舌体努力向前伸3 s,然后收回,再向前伸,反复进行10~15次,然后将舌尖抵住上腭,反复进行10~15次,舌尖分别抵住左右颊部,反复进行10次左右,分别咬紧左右磨牙10~15次,在下颌角前方探寻咬肌的收缩情况,进行咽部内收运动训练,反复的鼓腮、吸吮10次,深呼吸5次,上述吞咽部位肌肉训练2次/d。②进行进食训练:准备一些容易吞咽的食物,食物要求密度比较均匀,不能太松散,不能在进入咽、食管时发生变形,不能在黏膜上停留。患者要保持充分的放松状态,采用鼻式呼吸,端坐位,微微前屈,头转到口腔内麻痹一侧,首先空咽数次,将食物放在健侧,每次3~5 mL为宜。③唇部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进行吹气训练和发声训练,吹气训练是采取一个吸管,将底端捏住,让患者自行吹气,反复地进行20次,发声练习选择一些爆破音的词汇,让患者诵读,练习发音,保持患者唇部处于最佳的生理形态。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情况评估方法[5-6] 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吞咽障碍评分:1分,脑出血患者仅仅适合基础吞咽训练,但是仍然不能经口进食;2分,脑出血患者可以进行摄食训练;3分,可以少许进食,但是需要静脉营养;4分,可以经口进食1~2种食物,有部分需要静脉营养;5分,可以经口进食3种食物,小部分需要静脉营养;6分,可以经口进食3种食物,不需要静脉营养;7分,除了一些特别难咽的食物,可以经口进食;8分,可以经口饮食,但是仍然需要进行临床观察;9分,患者具有正常的饮食吞咽能力;10分,患者完全恢复正常饮食状态。
1.3.2 观察两组脑出血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情况[7-8] 脑出血患者采取坐位,让患者饮下30 mL温水,患者像平常一样将温水喝下,观察患者饮水经过情况,并且对患者的吞咽障碍进行评级:1级:患者可以顺利的一口将水咽下,一般时间是5 s;2级:脑出血患者可以一次将30 mL温水咽下,但是时间大于5 s或者需要两次才能将水咽下,不会发生呛咳;3级:脑出血患者可以一次将30 mL水咽下,偶然有呛咳;4级:脑出血患者需要分两次以上才能将水咽下,但是咽下水过程中有呛咳发生;5级,脑出血患者在咽下水过程中屡屡发生呛咳,全量30 mL咽下有一定的困难。
1.3.3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的格拉斯哥(GC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GCS评分即格拉斯哥昏迷指数,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进行评分,评分范围0~15分,分数越高,患者昏迷指数越高[9]。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饮食、睡眠、情绪、日常生活、交际、生活兴趣评分情况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10]。
1.3.4 两组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结合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进行疗效评价[11-12]。优:脑出血患者的摄食能力、吞咽能力恢复到正常状态,患者在饮水时没有呛咳发生,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Ⅰ级;良:脑出血患者基本可以经口进食,在饮水时偶然有呛咳发生,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Ⅱ级;可:脑出血患者可以部分经口进食,在饮水时有呛咳发生,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Ⅲ级,或者通过治疗之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提高两个级别;差: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变化,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Ⅳ级。优良率=(优+良)/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针对脑出血患者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百分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情况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和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高于护理前,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低于护理前,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护理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的GC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GC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和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GCS评分低于护理前,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GC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脑出血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危重症,死亡率较高,因脑出血对于脑组织神经有损伤,很可能并发吞咽功能障碍,重度吞咽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时间,同时吞咽功能障碍会并发医院感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13-14]。
人体的吞咽过程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口阶段、咽阶段和食管阶段,脑出血后发生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属于口阶段和咽阶段异常,其临床特点是大脑皮质病变,累及到脑部中央前回或者内囊神经投射通路,从而诱发吞咽功能障碍[15-16]。另外脑出血后,血肿、水肿和手术会促使脑部皮质层受到破坏,进而对双侧神经支配的咽喉部肌肉随意运动造成影响,诱发口咽肌肉痉挛和吞咽活动不协调[17-18]。有资料显示[19-20],脑岛区在吞咽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和吞咽相关的脑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皮质延髓束的病变会造成上级中枢失去了对延髓中枢的抑制效果,这可能造成脑出血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21]。
本研究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100例和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100例。结果表明,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GC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护理后两组脑出血患者研究结果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和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GC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低于护理前;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护理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GC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低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咽部冷刺激可以加强患者吞咽之前感觉冲动信号的传导,提高患者对于咽部运动启动之前的敏感性,利于咽部运动的进行,另外还可以提高吞咽信号的反应效率,强化吞咽反射功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康复措施主要是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舌肌、咀嚼肌、颞肌、喉部内收肌,提高吞咽过程中相应肌群的协调性,增强肌肉收缩能力,从而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敏度,避免误吸的发生。另外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护理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措施实施后,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有较高的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咽部冷刺激联合康复措施实施后能够改善脑出血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长英,陈志嫦,姚曼玲,等.咽部冷刺激联合时间护理在脑出血后重度吞咽障碍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4):334-335.
[2] 于小平,宋宗梅,张继红.时间护理加咽部冷刺激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1-1553.
[3] 陕海丽,武化云,王妮娜,等.综合护理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126-127.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5] 张靖,王拥军,崔韬.脑卒中后吞咽困难9个评价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7):1201-1203.
[6] Naess H,Waje Andreassen U. 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e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J]. Eur J Neurol,2010,17(1):17-22.
[7] 金海鹏,吴秋燕,张卫,等.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1(1):9-14.
[8] Thrift AG,Arabshahi S. Is Stroke incidence in low-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riven by economics [J]. Int J Stroke,2012,7(4):307-308.
[9] 叶惠娟.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5):48-50.
[10] Naess H,Waje―And Reassen U. Review of 1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l1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1 in farction [J]. Eur J Neurol,2O10, 17(1):17-22.
[11] 申林,李杰,郑平.肠内营养液对急性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163-1165.
[12]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13] 邓庆芬,李兆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吞咽困难45例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0):139.
[14] Dennis MS,Lewis SC,Warlow C,et al. Effect of timing and method of enteral tube feeding for dysphagic stroke patients(FOOD):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2005,365(9461):764-772.
[15] 柏慧华,姚秋近,祝晓娟,等.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299-301.
[16] Sith Hammond CA,Goldstein LB. Cough and aspiration of food and liquids due to oral-pharyngeal dysphagia:ACCP evidence-bas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Chest,2006,129(1):154S-168S.
[17] 莫静霞,路海云,邓彩冰,等.家庭护理干预对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 29(6):2280-2281.
[18] Bours GJ,Speyer R,Lemmens J,et al. Bedside screening tests vs. Videofluroscopy or fibre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to detect dysphagia in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dissorders:systematic review [J]. J Adv Nurs,2009,65(3):477-493.
[19] 马宝景,高兰平,白博丽.家庭随访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健康信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5):538-539.
[20] Martineau J,Bauer JD,Iesenrinq E,et al. Malnutrition determined by the patients-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 come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J]. Clin Nutr,2005,24(6):1073-1077.
【关键词】 中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中风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影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产生误咽误吸,引起肺炎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此症状尚无特异药物治疗,笔者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对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门诊及住院中风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符合中风形成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起草制订的《中风诊断疗效判定标准(试行)》),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参照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3.72±8.06)岁;病程3—12月,平均病程(6.88±2.44)月。
2 方法
对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治疗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观察治疗4周。
2.1 常规护理
2.1.1 食物选择 选择较易吞咽粘稠的液体和均匀的糕状食物,根据患者喜好和体质选取色香味美,可以增进患者食欲的食物。
2.1.2 进食 仰卧位,躯干呈30°,头前屈,偏健侧卧位;坐位,身体稍向前倾约10°~15°,颈部稍向前弯曲。
2.1.3 进食量 正常人进食量一口约20 ml,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量应从少量3~4 ml开始,酌情逐渐增加。
2.1.4 进食速度 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缓慢进行,避免发生误吸。
2.1.5 心理护理 康复过程中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现并及时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并适当结合暗示方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配合吞咽治疗。
2.1.6 注意事项 呛咳是吞咽障碍后经常出现的情况,应让患者尽量保持身体前倾,低头弯腰,头靠近胸前。在患者后背部肩胛下缘处快速连续拍打,促进食物的咳出,或手臂由背后绕过患者胸廓下向上猛拉,对膈肌施加力量,由此产生的气流经过会厌,可排除阻塞物。
2.2 康复护理
2.2.1 下颌训练 患者仰卧位,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捏紧下颌,嘱患者把口张开至最大维持5 s,然后放松。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做张口、闭唇、鼓腮、缩唇、微笑、吸吮等动作[1]。
2.2.2 舌肌训练 让患者舌头往两侧用力,用手对其施加阻力,训练做舌肌的侧方运动,练习舌尖和舌体向口腔背部升起,做卷舌伸舌等动作,力度适中,以静力性收缩为主[2]。
2.2.3 腮内训练 戴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将食指、中指探入患者口中,刺激舌肌两侧,点揉廉泉、金津、玉液穴位。用食指顶住患者舌根,嘱患者微低头,轻柔抬高舌后部,将喉头向上牵拉,促进吞咽[2—3]。
2.3 评估方法
2.3.1 洼田饮水试验 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情况。
Ⅰ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Ⅱ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Ⅲ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Ⅴ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正常:Ⅰ级,5 s之内;可疑:Ⅰ级,5 s以上或Ⅱ级;异常:Ⅲ—Ⅴ级。
2.3.2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治疗后患者饮水试验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4 结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的。患者对水、食物等的咀嚼和吞咽延迟,或功能消失,临床表现为进食或饮水呛咳,食物滞留口腔内下咽困难等[4—5]。本研究应用康复护理干预,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康复训练和宣教,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周惠娥,张盘德,张薇平,等.易化技术治疗廷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07.
[2] 田洋,姜晓东,高明,等. “促通”按摩法治疗中枢性神经损伤后咀嚼功能障碍的治疗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232—233.
[3] 尤欣,孙晨曦.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国水电医学,2009,2:113—115.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干预
当代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在很多地区,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国家科技部已经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治疗干预,可以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减少医疗费用。合理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干预的模式及效果,我们对返回内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早期康复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同期发病的住院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通过筛选有12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67.8~89.3岁,平均年龄76.2岁;脑出血23例,脑梗死97例,随即分为两组,康复护理干预组(康复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肢体瘫痪和言语不清等残疾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均遵照出院医嘱服药。康复组护理干预:1)康复教育和干预:讲解脑卒中的病因、预防、遵医嘱服药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褥疮预防措施、肩关节、良肢位的摆放及转移方法、如何穿脱衣服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等;2) 运动疗法:采用运动再学习的方法;3)作业疗法:手足功能训练;4)物理因子治疗:生物反馈、脑循环、电脑低频、等速肌力训练、有氧训练等。对照组:服药和家庭自我康复,部分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1.3疗效评定方法
1.3.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MI)[2]进行评定,分进食、入厕、梳饰、洗澡、更衣、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
1.3.2运动功能评定利用Fugl-Meyer 的方法[3]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P
2结果
2. 1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情况(BMI)。
2. 2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情况(Fugl- Meyer 评
2.3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相关知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康复组的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由16.4%增加至100% ,而对照组由16.8%升高到23.6%。康复组患者中发生褥疮、肺部感染、肩手综合征、下肢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窒息、再发脑卒中1例(发生率1.67%),对照组有11例(发生率18.3%)。
3讨论
3.1康复护理干预的必要性传统的观点简单的认为康复就是针灸和按摩。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在前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恢复最快[4]。大力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系统规范的康复中心尚不能普及,很多脑卒中患者大多在家庭中康复治疗,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遗留严重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原因首先是人群中康复知识和理念的缺乏,而康复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经过培训的康复护理工作者可以部分承担医生的康复工作,缓解医务人员的压力。由于和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可以充分和患者沟通,建立密切联系。实践证明:早期的功能训练对于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并减少残疾的发生率是十分有效的。
3.2康复护理干预的特点
3.2.1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卧位即抗痉挛模式卧位:①患侧卧位:患病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注意患侧肩关节的保护。此卧位称之首选卧位。当肌张力增高、屈肌痉挛明显时,手中不应放有任何东西。患侧下肢的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膝,要注意患侧踝关节屈曲90°,以防足下垂。②健侧卧位:此卧位缺点是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③仰卧位:因其符合大多数人睡觉的习惯姿势,是患者及家属最喜欢采用的。但因其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尽量少用或安排在白天。④床上坐位;⑤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
3.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根据病人功能恢复的程度,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练习穿脱衣服、洗脸、沐浴、刷牙、使用餐具以及便后处理等,以逐渐提高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3.2.3吞咽训练
训练之前护患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充分肯定患者的吞咽能力,进行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的练习,呼吸、咳嗽训练,选择安静环境,患者舒适,选择患者认可接受的食物。
3.2.4言语训练
发病后3~6 个月为最佳康复时间,一对一康复护理训练,也可进行家庭训练,首先进行发音器官的基本训练,每一动作重复10次左右,训练内容包括刺激法、对唱法、图片法、发音模仿法等。应坚持天天练习,不断提出新内容以增加言语对话的新鲜性和趣味性。
3.2.5心理康复
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常表现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成败,因此要把心理康复贯穿在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
3.2.6康复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护理及康复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传授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主动康复的意识和对康复的信心,在康复中变被动为主动。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多食植物蛋白及蔬果类食品、戒烟酒。合并糖尿病者,按糖尿病膳食进餐。
3.2.7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保持1~2小时翻身一次并辅助皮肤按摩,保持床单干燥、平整,防止褥疮发生;房间注意通风,防止肺部感染。指导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患者正确进食,粘稠流质,必要时鼻饲。
本研究中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MBI 评分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但康复干预组改善更加明显,康复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 05) ,康复干预组康复知识的知晓率增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成功的康复治疗不仅取决于各种药物治疗,更取决于在治疗后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内,如何作好患者的康复治疗,使其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80.
[2]燕铁斌 ,窦祖林 .实用瘫痪康复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9 :178.
[3]桑德春 ,纪树荣 ,张缨 . Fugl -Meyer量表在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3) :264 265.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神经功能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治疗效果较前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或神经功能后遗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1]。因此,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2]。本研究收集了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该病例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排除昏迷、明显智能损害、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及精神疾病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2±10.4)岁,脑梗塞28例,脑出血14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1±11.2)岁,脑梗塞26例,脑出血16例。性别、平均年龄及疾病分类两组间比较大体一致(P>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据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入院后的2d采用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2.1保持肢体功能位 患者取仰卧位时,患肩保持上抬前挺,而上臂则位于外旋外展位置,肘和腕都处于伸直状态,掌心朝上,所有手指伸直展开,上肢放置在一个高度合适的软枕上面。将一个合适高度的软枕置于患侧臀部下面,以支持整个大腿的外侧,保证骨盆前伸位置,确保骨盆无回缩及髋关节无后突,并尽量防止下肢外旋,以免造成内旋。健侧卧位时,将一软枕放置胸前,患肩处于前伸位置,肘关节充分伸展,而腕关节和指关节伸展放置于枕上,避免垂腕。而患腿则屈曲向前放置于另一枕上,髋、膝自然放置。患者取患侧卧位时,轻轻拉出患臂,保证无受压,前伸位放置,前臂外旋,掌心朝上,手指伸展。健侧屈曲向前自然放在胸前枕上,患腿在后面微屈曲。
1.2.2肢体护理端正足 患者取仰卧位时,足背翘起,与床平面保持垂直,患侧下肢则位于中立位,无向外倾斜。足底和患侧下肢的外侧均需要用枕头进行支撑,有效防止足下垂、内翻以及髋关节外旋等多种畸形发生。抬高患侧手足:在手掌及足跟下面垫以合适枕头,防止和缓解相关部位水肿。被动运动:参照正常人群关节活动范围,对患侧肢体进行循序渐进的逐步关节被动活动,尽量活动到位,进行2次/d,持续时间约为30min/次。热敷关节:被动运动前,可以用温热毛巾外敷患侧的大关节,而手和足可以在温水中浸泡30min,不仅可以舒展关节,还可以提高被动运动的疗效。鼓励患者采取患侧卧位,尽量减少仰卧位。
1.2.3恢复期护理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可以根据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包括良姿,平衡训练、桥式运动、转换训练、步态训练等。训练方式采取"一对一"指导形式,训练1次/d,持续时间约为30~50min/次。
1.3评定标准 在干预前,干预后的4w和12w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其中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评分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日能力越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修订的脑卒中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4],评分越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4w和12w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4w和12w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常以突发的肢体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发病率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2百万的新发脑卒中患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已经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并列成为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5]。目前,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治疗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多数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仍留有肢体瘫痪、神经功能缺损等后遗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6]。因此,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降低致残率,是患者和广大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相关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失后的早期即进行康复训练,可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运动反射得以有效重建,积极调动大脑受损伤后的自行调整功能,使其代偿损失功能的潜能发挥至最佳点。而运动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有效反应,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通过对感觉的输入,或抑制或促进运动的输出,从而达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7]。正是这些研究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期康复治疗护理是指在脑卒中发病48h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病情不再持续进展的情况下即进行的针对性康复护理[8]。研究显示,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或者控制脑卒中患者继发的发生或持续性进展,在早期开展改善功能的相关训练,可以尽早恢复肌力以及关节活动度,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临床意义[9~11]。刘伶伶[12]等研究中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发现,与常规的护理组相比,早期康复护理组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并明显减少残障的发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的2d针对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保持肢体功能位、肢体护理和恢复期护理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常规护理组相关,早期康复护理组反映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实践中,更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2]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3]中华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附件一二)[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5]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4):194-196.
[6]张冠雄,苏春霞,张建霞,等.家属康复教育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1):820-821.
[7]王玉凤.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信息,2008,25(02):24-25.
[8]方定华,陈小梅.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9-45.
[9]郑晓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6):152-153.
[10]金凤然,李敏,周秀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12):1897-1898,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