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 呼吸系统; MRI; CT; 肺脏血管性病变; 纵膈及胸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9

目前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胸部X线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其充满气体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对比性,所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能够对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会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进行应用,然而在CT和MRI问世以来,在一些方面对普通胸部X线检查的不足进行了弥补,目前已经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针对MRI在肺脏血管性疾病、纵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临床较早期采取MRI心电门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显示,肺栓塞的主要症状为血管腔内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号病灶。肺动脉高压时能够发现的缓慢血流信号与血栓进行鉴别一般较为困难。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稳态返回采集(GRASS)对血流存在比较高的敏感性,凝血块呈现低信号。磁化空间调制技术(SPASS)的应用让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条带标记,能够对肺栓塞以及缓慢的血流信号进行区分。MRI技术的进展成为MRA一种常用的方法。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后患者屏气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够对肺栓塞进行准确的判断,且可以对肺血管的解剖进行详细显示,包括有肺动脉的亚段级分支。螺旋CT在对肺栓塞进行诊断方面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诊断方面的进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MRI依旧为一种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检查对X射线和碘造影剂进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够在一次检查中对肺血管以及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进行同时显示,MRI还能够清晰显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气情况,在肺栓塞的诊断中意义显著[1]。

在对累及肺动脉的血管炎进行诊断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动脉炎会对主动脉及分支和肺动脉造成累及。曾有研究显示,在77例患者中肺动脉异常者约占70%左右,其中肺动脉扩张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围肺血管异常的树枝样表现者占66%,后者的出现应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予以考虑。白塞综合征累及肺动脉的病例十分的少见,一般占5%左右,为肺动脉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因。若是肺动脉瘤者充满血栓,常规的血管造影无法得到诊断,MRI为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诊断方法。肺动脉瘤的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肺动脉瘤可呈现真性或假性,多发者比较常见,同时也能呈现出单侧或者是双侧。经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可缩小或者是消失[2]。

2 纵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纵隔肿瘤 在前纵隔肿瘤诊断过程中,胸内结节性甲状腺瘤在T1WI以及T2WI条件下均呈现信号强度均匀的征象。MRI在对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结构移位进行显示存在特殊的意义。然而MRI对于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针对一些甲状旁腺肿瘤者MRI在术后依旧存在高血钙者的应用较为常见。异位甲状旁腺可出现在纵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检查联合能够在术前真开合理有效的定位诊断。甲状旁腺在TlWI上呈现出明显的等或低信号,而在T2WI条件下则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在对造影剂予以注入后甲状旁腺存在明显的强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对恶性间皮瘤的肿瘤以及胸腔积液进行鉴别,能够对肿瘤向胸壁、纵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围进行显示。MRI的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可对良性及恶性胸膜结节展开有效区别,据研究显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为胸壁最常见的一种间叶肿瘤。MRI及CT均可以准确诊断。其他的良性及恶性肿瘤都表现均为胸壁肿块,MRI信号不存在特异性,然而可以对病变的范围进行确定,这活检及手术均具有重要意义。

2.3 膈 MRI的冠状以及矢状位成像对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态均能够清晰显示。MRI对肿瘤对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进行准确的判断。MRI还能够对膈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对胸部病变的MRI诊断予以辅助[4]。

3 肺癌

一般情况下肺癌可经CT获得准确的诊断。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检查进行诊断,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对病变进行显示、且肿瘤对胸壁软组织的侵犯进行判断也较为容易以及较清晰地对淋巴结及血管是否受侵犯进行显示[5]。MRI的增强扫描在鉴别肺内的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作用[6]。MRI为对肺上沟瘤分期进行判断的一种首选方法。MRI的T1WI增强检查能够对中心型肺癌的肺门肿块以及周围的肺不张予以区别。因肺不张的血供相对于肿瘤而言比较丰富,所以其信号强度也相对较高。肺不张信号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肺癌肿块要早。MRI对肿瘤对于血管、纵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进行显示方面意义明显,然CT在该方面则存在诊断困难[7]。针对一些患者MRI可以对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肿瘤予以准确地区分。针对对碘造影剂不耐受者MRI可对CT予以替代确定是否存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异性在72%左右[8]。这两种方法均以淋巴结的大小为依据对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确定,然而却存在限度。譬如说>10 mm的淋巴结一般无肿瘤转移,

4 小结

综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十分的广泛,且准确性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进行有效的联合能够大幅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尽管目前在临床上采取MRI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应用相对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术将会对于肺部疾病展开更加深入的评价,日后MRI将会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值得关注[12]。

参考文献

[1] 欧陕兴.呼吸系统疾病CT诊疗新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12(1):418-419.

[2] 马大庆.多层螺旋CT在胸部疾病应用上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0,12(3):253-254.

[3] 蔡超达,王贵谦.支气管结核性肺不张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14(8):415-417.

[4] 储成凤.低磁场MRI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初探(附29例报告)[Z].中国肿瘤临床年鉴,1993.

[5] 程德云,陈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1996(5):5-7.

[6] 仲军,任萍.试析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疗[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华.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27-187.

[8]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等.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417-418.

[9] 张玉珍,范国平,张永平,等.胎儿胸部异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14(12):457-458.

[10] 涂建华,何江波,姚振威.增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94-195.

[11] 庄培恋,张贵祥.肺癌脑转移的MRI早期诊断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46-247.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小儿;难治性肺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184-02

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其迁延难愈,病程较长[1],系指不同病原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性反应,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居首位,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4.5%~65.2%。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神经、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都密切相关,易反复发作。难治性肺炎是指常规治疗2周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或影像学改善不明显或加重的肺炎[2]。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集到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小儿难治性肺炎50例,发现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肺炎患儿。该组患儿均经常规抗感染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或影像学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21个月,病程13 d~15个月,平均46 d。感染部位:左肺下叶5例,右肺上叶16例,右肺中叶12例,右肺下叶13例,两肺感染34例。按照是否愿意接受纤维支气管镜诊疗,分为了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感染部位、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生素、吸痰、化痰、呼吸支持及基础病的相应治疗。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Olympus-P40和-P3c30纤维支气管镜诊疗。在检查前,了解患儿的脉搏、呼吸、血压、心肺功能和血电解质等指标,并在检查前阅读患者胸部X线片。术前4 h禁食禁水,排除禁忌证,术前肌注阿托品及安定,2%的利多卡因进行上呼吸道局部麻醉后,先检查正常部位及对侧支气管,最后进入病变部位重点观察。对分泌物多、炎症重的肺段要重点灌洗,再逐个检查其他部位和对侧支气管。发现异物,采用异物钳取出。术后禁水禁食2 h。以防误吸,并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以防喉头水肿。术后观察4 h。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临床表现、X线胸片或肺部CT改变作为判定标准,①显效: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呼吸音恢复正常。胸片示阴影基本吸收,肺复张。②有效:临床症状或检查结果明显改善,痰量明显减少,体温下降,肺部呼吸音增强。胸片示阴影大部吸收,肺大部复张。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痰量无减少,体温无下降,肺部呼吸音无增强,胸片示阴影无明显变化,肺未复张[3]。

1.4 数据分析

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镜检结果

80例患者中支气管炎性狭窄5例,支气管狭窄4例,支气管软化症3例,支气管化脓症2例,支气管局部受压狭窄1例,支气管异物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例,主支气管憩室1例,气管食管瘘1例,声门下脓肿1例,

2.2 治疗结果

观察组显效47例,有效2例,总有效为98.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获得提高。手术中,操作要求小心、迅速,防止出血、纵隔气肿、外伤性气胸、窒息及心脏停搏。术后观察有无继发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或出血,小儿要观察气道是否通畅,由于手术过程中可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炎性分泌物渗出等,要经常吸痰并用血氧仪监护,防止气管分泌物过多或声带水肿而发生窒息。

难治性肺炎是儿科日常临床工作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应该开拓思路、积极寻找病因,及时正确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支气管镜检查可了解管腔情况,排除原发基础病,如结构异常、异物、肺结核等。另外可通过PSB、PBAL、TBB、TBLB、经皮肺穿刺、OLB等进行病原学和组织学检查。CMV等病毒感染和PJP(伊氏肺孢子菌肺炎),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和病因探查[4]:包括血培养;军团菌尿抗原;肺炎链球菌尿抗原。3~5 d发热不退,需要考虑:①肺炎诊断是否正确;②抗感染治疗是否覆盖病原体;③耐药情况如何;④是否存在结核、真菌、PJP、CMV、SARS、禽流感等感染可能;⑤是否有并发症或其他非感染性热病。处理:调整抗感染药物,如采用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必要时覆盖:厌氧菌、MRSA、非发酵菌。重复病原体的检查(血培养、尿抗原、痰标本,包括痰抗酸杆菌)。另外进行血生化的检查(风湿、血管炎、肿瘤标志、肌酶)。

本文观察组患儿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出难治性肺炎常见原因主要是感染,占86.0%(43/50)。其次支气管肺发育异常是小儿难治性肺炎第二大常见原因,如:支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支气管憩室。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炎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灌洗使痰液稀释容易被吸引出,并将抗生素灌注到患病肺泡和支气管内,提高药物的局部有效浓度,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之一[5]。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经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总有效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

[参考文献]

[1]黄英,刘恩梅,李渠北,等.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8):469-471.

[2]何少茹,孙云霞,梁穗新,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5):651-652.

[3]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2(7):562-565.

[4]辛德莉,侯安存,魏田力,等.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12.

[5]赵爱红.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7):111.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慢性病,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致死和致残最多的呼吸系统疾病[1]。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是主要特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自身心理因素和对治疗的配合能力常影响治疗效果[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住院,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推荐的慢性阻塞性疾病的诊疗标准[3]。患者120例,排除合并肺结核、肺部肿瘤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45岁~83岁,平均年龄(60.2±7.3)岁;病程2~32年;平均(5.6±2.5)年;伴Ⅰ型呼吸衰竭38例,Ⅱ型呼吸衰竭26例,合并冠心病22例,糖尿病28例;上述患者均使用氧疗,使用无创呼吸机32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炎、抗感染、祛咳平喘、氧疗等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

1.3综合护理方法 包括心理护理、氧疗护理、使用呼吸机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预防感染的护理,睡眠护理等。

1.3.1心理护理 护士在心理干预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患者的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感受,主动向其讲解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了解自身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数;护士还需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给予不同的言语沟通及非评议沟通方法,对文化程度高、有一定医疗卫生知识的患者,需给予较为深入的讲解,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各种检查及手段的必要性,以减轻患者的内心恐惧、焦虑情绪;护士要尊重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在执行操作和与患者沟通时,不要呼叫患者的床号,可使用患者全名,或“X阿姨”等称呼,让患者感到温馨;在进行各种操作前,要告知患者操作的注意事项及临床作用,使用多种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为其提供音乐、电视等,以缓解焦虑的心情;将病室内的仪器声音降至最低,避免噪声对患者产生干扰;为患者提供写字板、图片等,使患者表达说出自己的需要。病室光线需温馨柔和[4];医护人员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声音不可过大,以免引起患者烦躁;为患者寻找各种社会支持系统,除医护人员外,还可包括患者的家属、朋友,甚至病室内的室友,共同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增加患者继续治疗的勇气,在医护人员操作时,护士可陪伴在患者身边,握住患者的手,或抚摸患者头部等,以鼓励患者,消除其孤独、寂寞感。

1.3.2氧疗的护理 在住院期间,安排受过专业护理知识培训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氧疗知识教育,同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5]。宣教吸氧的目的、教会患者呼吸深度、氧气的合理湿化、氧疗最佳持续时间、管道与设备的消毒与保养、吸氧工具的选择、如何联系氧气中心、用氧安全等。进行2~3次/w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时间为20~30min/次,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分析,适当配合解释、鼓励、暗示、安慰、保证等方法。

1.3.3呼吸机的使用护理 ①使用呼吸机的护理患者往往认为使用呼吸机治疗是因为病情危重,因而常有恐惧、焦虑心理。加之治疗中患者不能随意进食、限制语言交流,易出现情紧张、烦躁。当病情好转需撤机时,部分患者因担心呼吸困难及窒息,会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护士要鼓励患者,增强其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撤机。②及面罩选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坐位,使气道通畅并避免反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鼻面罩,轻压于面部,位置适当后固定,松紧适宜,不能漏气,以确保疗效。部分患者因初次接受呼吸机治疗有不适感,情绪紧张,以致出现人机对抗,护士教会患者呼吸方法,指导其规律呼吸,以保证治疗顺利。③气道管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咳嗽无力者及时吸痰动作轻柔,以减少气道黏膜损伤: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者,鼓励适量饮水、按时叩背,或给予呼吸机管道内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鼻塞者可用呋麻液滴鼻,以收缩鼻黏膜血管,症状好转后再使用呼吸机。为防止呕吐物误吸,饭后30min内暂停呼吸机治疗。④撤机后护理停机前指导患者行呼吸功能锻炼,训练缩唇腹式呼吸,以增加肺活量,防止并发症。呼吸机撤离后,为防止再次出现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应继续给予常规氧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如病情加重,做好再次上机准备或行有创通气治疗。

1.3.4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①腹胀:是呼吸机治疗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指导患者用鼻呼吸,不可张口呼吸,减少吞咽动作,避免造成胃胀气,一旦出现可行胃肠减压。在保证疗效前提下,吸气压力尽量小于25 cm H2O。②局部皮肤压伤破损:面罩系带牵拉过紧、持续时间过长,易造成患者面部、鼻粱和下颌部皮肤压伤,应在面罩与面部接触处使用纱布或纸巾,既减轻局部压力叉预防漏气。③吸人性肺炎:为常见并发症,应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避免饱餐引发食物反流。患者剧烈咳嗽时应先停机,防止食物反流,及时倾倒管路中的冷凝水,以防误吸。

1.3.5预防感染 面罩内壁和呼吸机管道内细菌不能被有效清除,加之患者呼出的气体污染呼吸机管道,细菌易随吸气再次进人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应做好呼吸机管道管理,管道每48h更换、消毒1次,及时清除管道内冷凝水,预防反流。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4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咳嗽、咳痰、气喘胸闷及肺部干湿咿音等症状及体征变化。并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疗效观察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检验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干预组患者咳嗽、胸闷、全位、发绀、呼吸困难的须明解明显好于照组。其平均住院日的改善,也好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产生肺气肿,患者终末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降低,出现过度膨胀,充气,进而导致肺容积增大和感染,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甚至自暴自弃,放弃治疗[6-7],而一旦合并呼吸衰竭,则需进行氧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患者对氧疗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对COPD病因的认识,氧疗、呼吸机、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有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显示,干预组治疗的效果及平均住院日和肺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25(8):459-460.

[2]陆开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6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肺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

[4]林存杰,杨招,滕玉英,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7):149.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肺性脑病的诊断和临床分析标准[J].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2009,14(1):62.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长期坚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6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76-02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且气流受限逐渐加重,病程长,复发率高,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1]。本文对106例COPD患者进行了呼吸肌功能锻炼,通过1年观察,我们认为呼吸肌功能锻炼是COPD患者缓解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由于呼吸训练无创无痛,简单方便,且不需要任何额外开支,容易被患者接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4年5月~2005年6月由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确诊的106例COPD患者,男72例,女34例,年龄58~77岁,平均(65.6±8.17)岁,病程10~40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3例,两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8个月后,将两组COPD患者进行相关生理指标检查与干预前进行比较。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t检验比较。

2 结果

2.1 干预组和对照组

护理干预前后各项相关生理指标,比较见表1,呼吸运动干预前各项生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运动18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1~2年内实验组和对照组住院例数比较见表2,χ2=99.48。

3讨论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结果大致相同,干预18个月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干预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和1 S用力呼气容积均明显升高(P

措施和方法:两组患者每天按常规方法进行宣教、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肌功能锻炼,由护理人员和陪护做好监督。帮助实施康复训练,让患者知晓康复训练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干预组呼吸康复训练重点是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的训练,缩唇呼吸是帮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护士先进行操作示范解说,用鼻吸气,闭口呼出,呼气时唇缩成“鱼口状”,将气体慢慢呼出,尽量呼出最多的气体,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2~3。呼气时配合收腹动作,使膈肌升高,以便呼出更多的气体,减少残气量。锻炼初始每次10~15 min,每天2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每次30 min,每天3~4次,最终形成一种自觉习惯的呼吸方式[2],由陪护或护理人员监督并作好记录。

缩唇呼吸训练的原理:缩唇缓慢呼气,可产出2~5 cm H2O的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管的等压点更向气道的远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出,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阻止气道陷闭[3]。

腹式呼吸训练又称膈式呼吸训练。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COPD患者,膈肌受过度膨胀肺的挤压而下降,膈面变平坦,活动度减弱,膈肌收缩的效率降低,严重者膈肌无力,出现胸腹矛盾性呼气运动。腹式呼吸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效率,变患者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驰,保证最大吸气量,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改善换气功能[4]。据报道缩唇呼吸可使气道内压增高0.51 KPa,有效地对抗呼气终末压,有利于肺内气体的呼出。

COPD患者经过呼吸肌训练2~3个月后,60%~70%的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1~2年后随访显示呼吸肌训练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均好于对照组,随访结果证实了长期坚持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和减缓肺功能的恶化,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功能。未进行呼吸肌锻炼者住院例数明显高于干预组。因此,应利用不同的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呼吸训练知识,让患者认识到长期呼吸锻炼的重要性,加强各乡镇卫生院合作,定期联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还可以请长期呼吸锻炼的患者利用自身体验来影响锻炼者,让更多的COPD患

者接受呼吸训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减少住院例数,减轻其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31-42.

[2]游泳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护理对策[J].临订肺科杂志,2006,11(2):224.

[3]李宾宾.呼吸系统疾病康复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6-837.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目前治疗以常规的抗感染、氧疗及茶碱为主。我院自2004年以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爱全乐万托林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COPD诊断标准[1],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53~84岁,对照组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49~8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予常规抗感染、氧疗、氨茶碱扩张支气管及止咳化痰等治疗,治疗组用生理盐水4 ml+爱全乐2 ml+万托林0.5 ml射流雾化吸入,每日3次,爱全乐(0.025%溴化异丙托品雾化液)及万托林(0.5%沙丁胺醇)分别由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和英国葛兰素公司生产。治疗前和治疗第三天两组均行肺功能(日本CHEST公司HI-601型)检查,分析FEV1、FEV1/FVC及PEF%,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治疗3天后治疗组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一般呈慢性进行性加重,当并有感染等情况时可表现为急性加重,患者气喘明显,容易出现呼衰,此时在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及氧疗等治疗基础上,迅速舒张支气管,缓解气流阻塞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万托林为高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激动呼吸道β2受体,激活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增加,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爱全乐为水溶性季胺化合物,能选择性作用与支气管平滑肌的M3受体,抑制细胞内环磷酸鸟苷(CGMP)的合成,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使支气管扩张和气道分泌物减少,虽然其起效时间较β2受体激动剂稍慢,但其具有维持时间长、剂量小、不良反应少、平喘效果强的优点,且与β2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类药物联合应用能发挥相加作用,达到最佳支气管舒张效应和改善FEV1效能[2]。同时爱全乐作用部位以大中气道为主,而万托林以小气道为主[3],故两药合用,可起到协同作用,从而达到较佳平喘效果,雾化吸入局部给药,具有药物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故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33.

[2] 陈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5.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85

急诊医生可来自不同专科,接诊以胸背痛为主要症状患者后,诊断思路欠缺全面,所开具的检查项目可能不能发现原发疾病从而导致漏诊、误诊的情况偶有发生。在急诊科曾接触的5例胸背痛患者,回顾其诊疗过程,个别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胸背痛涉及多种严重的内外科疾病,应提高警惕,扩展思路,避免误诊、漏诊导致严重后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1年3~6月收治急胸背痛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38~63岁,分别由不同医生接诊,最终确诊胰腺炎1例,胸主动脉瘤夹层1例,急性心梗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考虑肋软骨炎1例。

诊断经过:例1:患者,男,49岁,晚饭后突感“心窝及背部疼痛”2小时,并强调背痛明显,体查上腹部有压痛,查血常规及血清淀粉酶,均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收普外科。例2:女,59岁,突发背部剧烈疼痛1小时来院,测血压升高,胸背部体查无特殊,查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请心胸外科医生会诊后再行胸部CT确诊胸主动脉夹层,收心胸外科。例3:患者,男,63岁,夜间以右上腹疼痛就诊急诊外科,既往有胆石症病史,按“胆绞痛”予以解痉、抗感染治疗,治疗3小时后患者剧烈疼痛不缓解,请急诊内科会诊,仔细询问病史后为右前胸持续性剧痛,查心电图示急性心梗,收入心内科。例4:患者,女,46岁,左胸疼痛7天,加重1天,查胸部CT示“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收感染内科。例5:女,38岁,反复间歇性右前胸壁疼痛2年,再发1天,伴发热,T 38.2℃,无咳嗽及盗汗,先往急诊内科就诊,查胸片未见明显异常,予以抗感染治疗,患者以疼痛缓解拒绝进一步检查及治疗,自行回家,夜间因右胸疼痛加剧再次来急诊外科就诊,体查右前胸锁骨中线第5肋局部压痛,查血常规示WBC 11.1×109/L、N 78%,建议行胸部CT,患者未执行,诉平躺后胸痛缓解,在门诊行抗生素治疗后回家,诊断考虑肋软骨炎。

讨 论

胸背部疼痛是急诊患者常见主诉,因其病因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器官及内、外科多种疾病,急诊医生一时较难确诊,很容易造成误诊、漏诊[1],以致耽误某些严重疾病的及时治疗,造成严重后果。急诊医生不应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及背景,更应避免思维片面,故掌握系统的临床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疼痛按来源可分为皮肤痛、内脏痛、深部痛及牵涉痛,面对胸背疼痛患者,应判断其疼痛来源,不能只片面考虑自己专业相关疾病。一般可按下列顺序[2]:①胸壁疾患,包括胸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神经、血管、骨骼及壁层胸膜所罹患的疾病,如例5考虑肋软骨炎及例4的结核性胸膜炎。②胸腔脏器疾病,包括心脏疾病、主动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纵隔疾病,本组病例中有心梗、主动脉夹层患者。③腹部脏器病变,如本组病例中的例1胰腺炎患者,其“胸痛”实为上腹部疼痛,合并背部疼痛,而患者强调背痛,此时若忽视腹部体查就容易出现偏差。④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背部疼痛,如痛风等。

引发胸背疼痛的某些疾病,如心肌梗塞及胸主动脉夹层,此两种疾病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治疗,后果可能十分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尤应提高警惕。心肌梗死的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更剧烈而持久,患者可伴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紫绀、脉搏细弱、大汗、血压降低等,遇此表现患者应立即行心电图检查以确诊;若患者为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突发剧烈胸痛,体查发现四肢血压异常变化,首先要考虑胸主动脉夹层,此时应立即查胸部B超、CT或磁共振检查,首选胸部CT[3]。

总之,由于胸背痛可由严重疾病引起,应引起充分重视,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尤为重要,并注意伴随症状,然后选择最适宜的检查以尽早确诊,若遇诊断困难的一定要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避免耽误治疗引起严重后果及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文化,陈建国.胸痛误诊7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0,5(34).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作者单位:132001 吉林省吉林市儿童医院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除了肺炎等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并发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1]。不少患者呼吸道症状较轻,常常以肺外表现为主要症状就诊,因此,如不做血清学检查容易漏诊现就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分析和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患儿均为肺炎支原体IgM(+),其中男6例,女3例,学龄儿童7例,于病发后3~11 d入院,住院6~13 d.

12 临床表现 ①皮肤症状:9例均有瘀点、瘀斑,多见于双下肢伸面对称的、高出皮面、压不褪色的红色斑丘疹,其中6例延至四肢,3例延至臀部。②消化道症状: 4例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其中恶心、呕吐2例,便血1例。③关节症状:3例伴关节肿痛,以膝关节、踝关节为主;1例腕关节肿痛。④肾脏症状: 2例出现肾脏症状,其中1例为肉眼血尿,其余为镜下血尿、蛋白尿。

13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RBC(+ +++)2例,蛋白尿(+)1例,便潜血阳性1例,血生化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2 结果

经过用药治疗及护理,8例患儿痊愈出院,1例患儿好转出院。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和年轻人。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系统以外病变可涉及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肾脏症状,皮肤黏膜,关节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其中过敏性紫癜就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之一。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无菌性炎症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为主要表现,皮肤紫癜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先有皮疹,伴有水肿,继而变为紫癜,以四肢伸侧,双下肢,臀部多见,部分患儿伴有荨麻疹。关节表现为以关节疼痛为主,常伴有肿胀,多累及膝,踝,腕,肘等大关节。胃肠道症状以腹痛主,恶心,呕吐,重患伴有便血,呕血,如不伴有紫癜,常被误诊为急腹症。肾脏症状出现时轻重不一,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过敏性紫癜除了致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外,感染也是此病的诱发因素,故提示我们在过敏性紫癜的过程中,除对症治疗外,应积极寻找病因,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4 护理

41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病室内整洁,安静。做好基础护理,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过程中应动作轻柔,尽量将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42 急性期或出血多时应限制患儿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43 预防感冒,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鼓励患儿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

44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多吃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给予一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少食多餐,以减轻消化道负担,禁止吃肉类,海鲜,及刺激性食物,避免与花粉等过敏原接触。

45 密切观察皮疹的形态,部位,数量,观察有无新出血点,以及皮疹消退时间。患儿应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及时更换内衣裤,保持床铺整洁,被褥松软,做好皮肤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损伤,预防感染,做到定期洗澡,或擦浴。

46 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注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并详细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禁止腹部热敷,防止肠出血。

47 有关节肿痛的患儿应抬高患肢,保持功能,注意关节保暖,给予热敷,按摩,擦浴以减轻局部疼痛。

48 有血尿,蛋白尿的患儿应限制钠和水的摄入,并详细记录24 h出入量,每天测体重,注意观察水肿的程度和部位,观察尿量及尿色。

49 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减少外界干扰和不良刺激,消除恐惧感。医护人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抚摸等非语言交流方式,减少患儿的分离性焦虑,使患儿获得安全感,以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护理模式;老年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所有咽喉以上呼吸系统受到病原体侵犯而导致的急性急症,包括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的总称[1]。该病主要的发病高峰集中在冬春两集,以急性发作为主,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经临床诊断发现,有90%的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导致的。而且患者病情的程度和他们的年龄也有密切关系[2]。老年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自身的免疫功能衰退,所以在治疗后对临床护理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不当,很可能就会影响他们的预后效果。为了探讨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我院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相关患者中随机抽取了56例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呼吸科门诊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典型临床表现[3]。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为(73.68±2.47)岁。观察组共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为60~86岁,平均年龄为(74.23±2.5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①高热护理: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若体温超过38℃,可在腋下或者颈部放置适量冰袋,或采用少量乙醇擦拭患者身体。若体温超过38.5℃,则必须进行药物治疗。②饮食护理:尽量让患者多喝水,给予营养成分高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少吃多餐,经常更换食物的种类。③舒适护理:尽量在比较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护理措施,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及时清除患者鼻腔中的分泌物,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另外,注意保持病房通风和空气的清新,将湿度控制在60%以内。需要注意的是,护理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查看他们有无咽部充血、化脓以及水肿情况,一旦发现,应做到早治疗、早护理。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观察指标数据,录入Excel表格,然后采用PA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

2 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6.43%和健康知识知晓率75%均高于对照组的71.43%和42.86%,且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各项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

3 讨论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呼吸道感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会对患儿的咽部和鼻腔等部位产生重要影响。在临床中,该病以急性发作为主,我们通常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以被称为急性咽炎或者急性鼻咽炎,也就是俗称的"感冒"[4]。

老年人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最主要、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高热,需要及时处理,这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性措施。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高热,那么持续性的高热就可能对脑部造成损害,造成智力损伤。还有可能引发中耳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

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技能正在不断退化,自身的抵抗力较差,所以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发病。所以在临床治疗后需要认真护理,加强营养护理的同时,尽量提升患者的舒适感,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加强患者的体育锻炼,同时告知他们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6.43%和健康知识知晓率75%均高于对照组的71.43%和42.86%,且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各项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

这一结果表示,和常规护理比较,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同时还可以促进患者预后,临床应用效果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海燕.个体化护理模式对长期卧床并发呼吸道感染及尿道感染患者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14(11):1271-1273.

[2]黄小妹.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恢复期的社区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17(05):184-185.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症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睡眠进程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睡眠进程及PSQI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睡眠时间均延长,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均减少,PSQI评分均著降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各个睡眠进程指数及PSQI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可更有利于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失眠症;护理干预;个性化;睡眠质量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等。住院患者由于疾病影响、环境变化、仪器设备噪音、心理因素等,极易发生失眠症,可能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1]。药物对于失眠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出现依赖性。因此,对于住院患者失眠症而言,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睡眠护理干预非常必要。我院前瞻性地分析了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对对住院失眠症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病例选择标准

住院时间≥7d,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CCMD-3)[2]中的诊断标准,均神志清楚且能配合临床护理与调查。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智力、人格与语言功能障碍者,病情危重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排除具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排除近期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了书面的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1.2分组与基线资料

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症患者112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0~82岁,平均(50.23±1.35)岁;失眠病程1个月~7年,平均(4.13±1.46)年;31例首次住院,25例再次住院;疾病类型:12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心血管疾病,11例脑血管疾病,10例肾脏内分泌疾病,7例消化系统疾病;文化程度:16例初中及以下,27例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睡眠障碍情况:35例原发性睡眠障碍,21例继发性睡眠障碍。对照组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2~80岁,平均(48.97±1.66)岁;失眠病程3个月~9年,平均(4.25±1.63)年;30例首次住院,26例再次住院;疾病类型:10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心血管疾病,12例脑血管疾病,11例肾脏内分泌疾病,6例消化系统疾病;文化程度:15例初中及以下,29例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睡眠障碍情况:31例原发性睡眠障碍,25例继发性睡眠障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情况、疾病类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治疗方案一致,护理实施双盲分组护理,两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学历及职称无明显差异。

1.2.1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睡眠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并遵医嘱于每晚睡前予以抗焦虑、催眠药物阿普唑仑片口服,1片/次。

1.2.2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均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睡眠评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睡眠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了解其困扰睡眠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评价其应对机制以及自助睡眠方法,结合患者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既往生活习惯、原发病以及睡眠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2)环境干预维持病房内整洁、安静和舒适,调节室内温湿度适宜,确保温度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左右,并维持必要的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无异味。根据患者的个人习惯及生物节律,科学安排睡眠时间,并尽量将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日间,如必须在夜间进行的操作则应尽量集中进行,避免影响患者睡眠。严格限制探视时间,避免夜间陪护。病房内信号灯、报警声以及监护仪声音调节至最小范围,将不必要的仪器设备撤离。

(3)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全面评估其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诱因,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消除或缓解其不良情绪。针对患者的失眠原因及需求,指导其掌握放松训练方法,予以头部及穴位按摩、看书调节、音乐疗法、热水泡脚等。

(4)睡眠卫生干预①认知干预:讲解睡眠卫生相关知识,强调良好睡眠习惯对于病情康复及健康维持的重要性,提高其改善睡眠质量的主动性。介绍催眠药物的正确用法及药物滥用的危害性,鼓励其尽量避免依靠药物睡眠。②制定个性化睡眠卫生习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睡眠行为干预方案,与患者共同分析其不良睡眠习惯及失眠原因,并采用其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纠正不良睡眠习惯。例如,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嘱其午睡时间尽量不要超过30min,确保夜间睡眠充分。避免睡前4h内避免饮咖啡、浓茶、吸烟、饮酒、过饱、过饥等,睡前2h内避免过度用脑或者阅读刺激性的报刊,以维持睡前身心放松。睡前30min洗漱、热水泡脚、自行按摩足底穴位等,以促进睡眠。③睡眠行为干预:a.刺激控制疗法:鼓励患者尽量在出现睡意时再卧床准备睡觉,对于卧床后15~20min仍无法顺利入睡者,则强制起床。设定晨起时间,无论睡眠时间是否充足均必须准时起床,以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激发睡眠节律。b.睡眠限制疗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合理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应不低于5h,以提高患者的睡眠渴望,有利于缩短非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c.放松疗法:指导患者进行无张力活动、肌肉等张收缩以及等长收缩,有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进睡眠。每日通过播放CD或磁带等形式,让患者根据提示进行训练,可起到渐进性改善睡眠的效果。确保睡眠环境安静、无光源刺激,根据患者的喜好予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音乐声音分贝控制在40分贝左右,鼓励其取舒适卧床,听音乐缓慢入睡。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7d后,评价患者的睡眠进程,包括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觉醒时间以及觉醒次数等;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睡眠质量,得分越高则睡眠障碍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睡眠进程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睡眠进程的各个指数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的睡眠时间均延长,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均减少,PSQI评分均著降低(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的入睡潜伏期较对照组更显著缩短,睡眠时间较对照组更显著延长,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较对照组更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获得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失眠症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认为与生活事件、心理因素、病理生理因素等有关[3]。若某种因素的刺激性影响持续存在,或当事人无法从心理上适应这些刺激性因素,那么就会导致失眠症的延续。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推移,环境中存在的许多无关性因素也可能诱发成为失眠症的条件刺激,导致患者原有的失眠症附加习惯性因素,最终致使失眠症形成慢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长时间睡眠剥夺可导致患者产生烦躁情绪、情志失调、疲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4]。住院患者常存在疼痛、咳嗽、心悸、呼吸困难等病理生理表现,容易受到消毒水气味、仪器设备声音刺激、灯光刺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患病后心理压力大、心理应激反应明显等,均将导致睡眠障碍,诱发失眠症[5]。住院患者失眠症不仅将影响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且将干扰原发病的治疗,影响临床预后。应用催眠药物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暂时性地缓解失眠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催眠药物滥用可能出现副反应、药物依赖等,不适合长期使用[6]。故而意味着:针对失眠症产生原因,通过环境干预、积极治疗原发病、睡眠行为矫正、心理护理以及睡眠卫生指导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解除或减少失眠诱因,从根本上改善睡眠状态[7]。大量研究报道中均明确指出:失眠症本身并不能反映患者身体内部出现了何种情况的器质性改变,而是大脑抑制功能与兴奋功能暂时性丧失平衡的表现,与患者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点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关系。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够特异且针对性的治疗失眠症,而睡眠护理干预强调从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偏差入手进行干预,故能够弥补现有药物治疗方案中存在的局限性,成为对失眠症进行多元化治疗的一大重要部分。睡眠认知偏差是导致患者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纠正其认知偏差,有利于增强其维持良好睡眠质量的自觉意识,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简历健康的睡眠习惯。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放松训练有利于降低警觉性、转化睡眠方向并降低心率、耗氧量以及呼吸节律等,有利于促进睡眠行为[8]。同时,睡前实施放松疗法有利于转移患者对睡眠问题的关注度,并可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促进睡眠。期间配合音乐疗法能够增强身心放松效果,改善睡眠状态[9]。本研究中,观察组在积极分析失眠原因及患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在改善睡眠环境、加强心理护理护理干预的同时,配合睡眠认知干预、制定个性化睡眠计划及睡眠行为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睡眠时间较对照组得以明显延长,入睡潜伏期、觉醒时间及觉醒次数均获得显著降低。干预后两组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而观察组各项因子及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改善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与张丽华等[10]报道相似。

4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是失眠症临床治疗的重要辅助组成部分,开展个性化睡眠护理干预有利于弥补药物治疗疗效的不足,辅助增强和巩固药物的治疗效果,帮助从根本上消除失眠原因,改善睡眠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等。军人失眠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40(1):11-14.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67.

3.刘玉娥。睡眠障碍孕妇生活质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3):87-90.

4.黄婷,易妍。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与应对方式的护理干预.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826-827.

5.冯兰芳,郭爱松。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在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3):2780-2782.

6.张光翠,姚永玲,周琼,等。护理干预对顽固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浙江临床医学,2011;13(5):541-542.

7.刘林林,吕美娜,苏振,等。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2014;11(6):232-233.

8.孙静意。老年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天津护理,2014;22(6):511-512.

9.黄凯敏,范淑玉,陈玉兰,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失眠症疗效的观察。医学信息,2012;25(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