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java职业技能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java职业技能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java职业技能教育

第1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是整个教学职业培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利用计算机建立试题库,实现计算机自动选题组卷,是实现考试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

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职业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操作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国际上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习惯做法。

英国早在1986年就在全国各类企业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德国职业教育的“双证”一体化,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集成模式”的动态勾通。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搭建起高中、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使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相互沟通、补充和交叉,形成具有梯次结构的教育网络。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组建试题库,加强试题库的建设与完善,对鉴定课程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考试的效度。

题库可以对试题进行有效的保密,因为题库量很大,组卷时按条件随机组卷,猜题押宝命中概率很小。提高了试卷的保密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效果,充分体现出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第二,促进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对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来说,根据教学特点和市场需求,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考试改革可从以下几种模式入手:教考分离考试模式;理论联系实际考试模式;实际操作水平考试模式。

第三,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以试题库的试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采取集体讨论法或者自主授课法进行学习,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且更关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

教师事先无法预知考试的题目,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认真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给学生布置足额的作业,组织全面复习,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本试题库系统具体需要实现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试题录入功能;

(2)职业资格鉴定考核题库管理功能;

(3)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自动组卷和试卷输出功能;

(4)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用户管理功能。

职业技能鉴定初、中级考核试题库项目的研究,将试题管理、试卷生成集为一体,最后的考核将以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大量的考核试题分为难、中、易三种类型,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机抽题。使得教师所教知识点更加的专业和广泛,也使得考生的考核更加的公正客观。

此项目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有几个方面:关于职业技能鉴定初、中级考核试题的项目分析设计;关于职业技能鉴定初、中级考核试题题库的建立管理;以及关于职业技能鉴定初、中级考核试题后台维护。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本系统的研究主要就是针对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的学员而设计的考核。教师的教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大量的理论考核试题和实践考核试题来讲解,学员考核时,由题库随机抽题,真正做到公正、客观。

从各个因素考虑,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项目的研究结合实际应用。没有花哨的功能做秀,完全满足用户需求。是学校、企业、培训机构最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2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建设

软件行业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软件专业的教学也要紧跟软件行业的更新步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成功的专业建设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符合社会的需要,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是有很大作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积极的吸取社会上的优秀培养经验,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作为培养中心,更好的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一、确定培养计划

高职软件专业应该将社会的具体需求作为专业学习方向,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随着近些年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够明朗,但是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通过这样的反差可以知道大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和,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问题。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一旦高职生开始工作便能立刻与社会完美结合,所以才要去高职院校应将就业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就要将企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到教学中来。通过学习-研究-企业实践这一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运用,利用企业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很多的软件开发经验,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企业中能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都很不错。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好,职业技能又能优秀,既能够在小组中顺利的进行开发合作,又可以适应大型开发团队中开发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技能强硬、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更多的计算机行业,例如软件的开发、测试、销售等工作,同时也可以从事系统运维、网站建设等技术型的工作。

二、改善专业设置

在高职院校中,要将教学的重心从原来的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改善为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上。原来的教学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改良教学方案,做出符合高职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在软件专业课程上的安排要与传统的教学分隔开来,力求创新,制定适合的高职教学计划。[1]

(一)根据社会需求设立课程

在大部分学校,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是《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这些虽然作为计算机行业的基础,但是对于软件岗位上的具体需求来说,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高职教育既然是以就业为主,那么就该设置真正岗位需求技能的专业知识课程。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技术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一定要有侧重的技术专业。例如一些院校可以选择《JAVA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SQLServer数据库》作为主要的学习科目,java、sql数据库、C语言都是计算机行业中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对于要深入学习java语言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开设JSP技术、J2EE等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实际Java的应用技术。

(二)灵活设立专业基础课

高职院校的培养重心是就业,但是这也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毕竟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不同,中职教育的只注重技能培养,高职教育要几注重培养还要注重素质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从技能型人才转向更高的领域。这些也就是数据结构等课程设立的原因。但是过多的开设基础课程会导致原本固定的课程数目中技能型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就会相应减小,所以合理的设置基础课程也应该归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例如可以将C语言、数据结构这两项基础知识合并起来进行教学。将这两门学科中的主要知识取出教学,对于特别基础的课程可以选择适当的讲解。这样既能节约课程时间又能让学生学到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改善

高职院校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的关系,课程之间所包含的知识要有一定相关性。不能这个学期只注重学习Java,下个学期只注重学习C语言,然后另外学期又只注重学习android,这样设置课程会导致学习刚对一门技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又要去学习与这完全不相干的知识,软件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本来就很多,学生要一边学习新知识又要自行自学原来的知识,这样也许会导致学生时间分配不均,最后导致两头都学不好的现象。这里就以C语言以及java举例,要学习Java技术首先要学习C语言技术,Java语言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来自C语言,按顺序学习完这两门课程首先会让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同时学生又可以决定自己可以专攻哪门技术。C语言技术的内容非常多,倘若决定专攻C语言,那么可以选择继续学习C语言课程。决定学习java课程,那么学生就可以选择数据库操作课程、网络编程课程、线程异常等的课程。

三、利用实训培养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培训,准备固定的培训设备、场地。让企业将一些实际的开发项目带至校内,通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获得职业技术的培训以及实践机会。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校内的实训环境就是一个小型的企业工作环境。同时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完成培训后,还要在校外建立实训的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这样对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2]

四、小结

高职院校应将社会、行业需求放在首位,保持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这样才能让高职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会生.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与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2).

第3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 C语言; 程序设计; 职业技能;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5-54-02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oftware development course, focus on programming skills and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can not meet the needs from the human resource marke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urrent software development course,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 language program course, this paper propses a teaching reform scheme for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integrate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mechanism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and gives one example of teaching design.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reformed teaching scheme improves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C language; programming; occupation skill; course reform

0 引言

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指导下,企业信息化飞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从事信息技术应用型工作的技能型创新人才需求非常迫切[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面向编程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已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2]。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多种能力的综合,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主要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前流行的C++、Java开发平台运用,一般信息系统,Android应用开发,以及一些工具的应用和配置等,都离不开C语言的基础知识。如果将职业能力培养注入到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重新安排知识点的学习路径,结合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工作需求,增强实际应用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第一任职技术能力培养。

1 面临问题分析

C语言基础知识普遍适用于当前流行的开发平台,成为很多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但是,现有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往往过多的关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按照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和难易程度讲解程序的基本结构[3],注重语言的各种语句、语法和命令,即便是列举了一些典型例题,也仅仅是从编写程序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的内容,无法达到灵活应用的教学目的,课程学习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1.1 与应用需求脱节

很多学生毕业后认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37%的学生认为对就业没有任何意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掌握所学知识[4]。究其原因,是因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人才需求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人才需求是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人员,不需要开发系统而要懂得系统优化配置、故障排除和客户服务。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显然应要求学生从技术上理解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

1.2 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计算机技术已经从一个高端的技术行业演变成一个工具,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多数实际应用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调用相关的软件构件,通过图形化的界面配置几个参数就能实现简单的应用。企业更关注人才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能力。单纯的语句、语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求。

1.3 与职业技术能力不匹配

对语法、命令掌握的技术壁垒很低,但是数据建模、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需要系统的学习。学生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应该能够真正理解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内在运行逻辑机理,而不是了解简单的语言规范。现有授课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语法和语句,而不能真正掌握软件的运行机理,也就无法转化成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

2 面向职业技能的教学改革方案

职业技能体现的是第一任职技术能力。要适应市场人才需求,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教学为提升学生技术能力的应用教学。教学内容要围绕应用技能需求设计,提炼出共性的知识和应用范畴,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背后运行机理的掌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教学强调在应用情景的驱动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2.1 C语言应用现状深度分析

根据来自CodeEval的编程语言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开发者使用Object-C飙升了300%,C#增长了100%,JavaScript增长了33%,Java虽然降低了14%,仍保持在领先地位。国内一些教育网站,则大量推崇Java编程、C#和Android应用开发。虽然已经很少将标准C作为开发工具,但上述这些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都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有体现。

2.2 教学改革思路

以就业第一任职技术能力为导向,突出程序运行机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等应用内容,提高施教的针对性。在教学计划上,要依托学生在计算机组成和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把软件系统运行机理融入到程序设计,增强C语言程序设计授课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上,在掌握C语言编程基本规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软件系统管理、配置和优化。在教学重点上,围绕编写、调试和配置一个实用、规范、可读性的程序,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涵盖C语言的基本语法、编程知识点,涵盖实际运行维护各项流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完整的项目,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改革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学习项目为知识载体,以项目导向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突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管理、运行、维护等能力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优势,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定位课程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时突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经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训练。课程设计通常包括:设计项目、分解任务、协作开发、应用评价、迭代升级五个环节。首先,要对项目开发的相关技术进行概况式介绍,包括开发环境搭建、项目背景、任务要求。设计项目要由简到繁,前后关联,递进完善,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点融入到一系列项目中;分解任务,要成立项目小组,对应项目开发中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和运行维护人员等角色,轮流完成指定任务;协作开发就是创建仿真工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项目小组独立完成任务;应用评价要组织对一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研讨,分析下一次项目迭代升级方案,继而开展项目的迭代升级。

3 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案例

精心设计课堂实例是教学内容的关键。仿真项目的安排,应该遵循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包含课程知识点,完成相关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3.1 项目设计

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常用的C语言开发平台,在此基础上搭建TC2.0开发环境,研讨应用软件的安装配置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项目建设能力,将其作为学生从事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例如每五人分为一个仿真任务工作组,完成一个“找出最大数”的应用程序编写。其中每个人轮流担任项目管理,负责沟通协调项目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汇总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和运行维护人员文档,撰写项目报告。要求学生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不只是完成某一功能,还要分析每一行语句的应用场景,通过查找资料,转化为应用技能。下面例子中,重点是注释中的应用说明,拓展学生的知识点。

#include //C语言调用的头文件,实现对已有函数的引用,

可根据需要选择。C#、Java也有类似作用的package。这是实现程序复用的主要途径。

int main(void) //主程序,必须存在,是系统调用软件进程的入口。

Windows、Linux操作系统管理进程的入口,也可实现程序之间的调用和通信。本程序涉及了int和void变量类型,int类型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整数如职员序号等。

{ //C程序的分段标识,以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程序大多以此为标识。

int i,j,k,t; //定义变量,要放在函数的最前面。主要是要考虑具体应用的对象属性。

printf(“input 3 number(exp:12 32 34):”); //输出显示,一方面

是调用已有的程序模块,二是实现程序界面的交互,当前主要是图形化交互界面,但在工业控制上还有一些字符型交互界面,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

scanf(“%d %d %d”,&i,&j,&k); //函数调用,接受键盘输入。每个

应用程序都要通过与输入输出设备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到相应的内存变量,然后进行处理。

t=i; //临时存储,计算机的功能之一就是存储功能,很多实际应用

都需要将数据格式化后进行存储处理。

if(j>t) t=j; //比较逻辑处理,完成功能要求,并存储结果。

if(k>t) t=k;

printf(“\n The max number is :%d”,t); //函数调用,显示结果。

由采用的函数决定什么方式来显示结果。加格式符是为了显示的人性化。

renturn 0; //向上层操作系统或调用程序返回运行结果,可以实

现应用间的衔接。

} //完成顺序程序结构的处理。

根据这一示例,学生分别完成程序设计、文档编写,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应用拓展分析。通过这个简单的项目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C语言编程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创建仿真工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

3.2 项目评估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存在的应用问题。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只能处理3个数;二是程序不能重用;三是程序结果无法存储。一个完整的用户报告应包括提交问题报告和新的需求报告。通过学生的研讨和书面报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给出问题处理方法建议。

3.3 项目迭代

在项目评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项目迭代任务,一是进行输入保护,采用循环的方式实现随机个数数据输入和比较,掌握循环结构知识点;二是利用函数实现程序代码级的重用,掌握函数知识点;三是实现数据文件写入,掌握文件操作方法。教师讲解示例,完成相关应用分析后,交予仿真任务工作组进行实践开发。这样就将枯燥的语法融入到了一个不断完善的项目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方案,以一个完整项目的迭代升级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将编程知识点融入每次任务设计中,在任务驱动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仿真任务工作组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应用拓展分析带动职业技能提升。该方法通过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就明显得到了企业用人单位的认可,是一种适合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 朱殷勤,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J].农业网络信息,2013.11:150-153

第4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Java web;课程资源;建设

0 引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教材逐渐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环境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一个资源随处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资源建设是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因此,开放的学习课程如何能够建设成为适合终身学习的资源,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一个研究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是软件开发Java语言领域比较流行的一门课程,本文将探讨Java Web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的建设。

1 资源建设思路

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课程资源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教”的辅助,而应该成为以学习为核心的“学”的内容主体。因此,在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中,从从事岗位的职业性、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工作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构思资源建设思路。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从职业性定位课程目标,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从工作过程出发定位资源内容。我们提出了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为:以Java Web开发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目标与标准(从职业性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以Java Web应用开发整体技能架构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使其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并保持职业技能的延续性);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从工作过程出发,使资源服务项目开发分不同阶段,以满足分阶段学习);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校企合作,贴近实战,通过优化法、整合法、改造法、拓展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构造),建设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教材、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纸质教材、网络、光盘)、可进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资源体系。

2 Java Web程序设计知识结构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定位为软件技术专业技能课,其学习基础为Java程序设计,辅以网页制作,后期提高学习为Java EE技术、Java EE Web开发框架技术等。因此,在资源知识内容组织上,要考虑到其符合一个初级、中级开发人员的培养目标所涉及的知识。

基于此,Java Web应用开发所设计的知识体系,应包括静态网站开发技术、服务器敏捷安装配置方法、系列快速开发工具的搭配与使用、内置对象、动作指令、Java Bean、JDBC POOL、Servlet、Filter、组件技术(文件上传下载组件、在线编辑器、自动缩略图组件、邮件收发组件)等技术要点。通过资源设计的知识学习,学生学完后掌握的是完全实用的开发技术与技巧,是快速培养出的开发技能与开发效率。学完即可上岗,与企业开发无缝对接。

3 Java Web资源建设过程

依据本文所提建设思路,结合本文建立的知识结构,Java Web课程应建设全方位资源。建设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建设课程标准。

结合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归纳提炼Java Web应用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标准、考核标准、项目案例拆分设计标准等一系列标准。

该课程标准的建设,要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岗位特征,把握课程层次,设计出合理的、适合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适合企业技能培训、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的课程标准体系。

2)建立适合自主学习的案例教材。

当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的相关教材比较多。但是,教材内容多以零散知识点部署,不适合自主学习和提升。在编写《Java Web应用开发》案例式教材过程中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参照,各章通过典型案例,将Java Web应用开发涉及的技术基础,如JSP内置对象、Java Bean、Servlet、Filter等各种技术进行有侧重的串接与解析,并辅以图解和演示截图。同时,以实战项目设计实验指导,策划实际开发场景模块,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3)建设企业标准及案例资源。

该部分主要建设Java软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行业标准、Java软件开发规范和语言编码规范等,同时建设企业典型开发案例、产品开发模板等。该部分资源的建设,是可进化的Java Web学习资源。建设可进化的过程化学习资源是指企业开发过程积累的经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方法和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部分计划设计为交互式可增长资源,通过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自主进化。

4)建设测试资源。

该部分资源建设将依据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知识单元测试库、课程测试库、技能测试库、考级考证模拟题库、考级考证真题库等资源。

5)建设职业信息资源。

该部分包括职业标准、资格证书类型、考核标准、企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报告、学习者学习档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资源的建设。

该部分资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全程帮助。

6)建设培训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业务,包括师资培训资源、学生专项竞赛培训资源、项目开发与管理培训资源、就业岗前培训资源等。

这部分资源主要为师资培训,省级以上学生竞赛提供针对,是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资源库,是学生专项技能提高的学习库,是企业新员工人职的入门库。

7)建设素材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网页模板素材、图片、动画、常规JS脚本、软件开发文档模板、Java组件等。

该部分资源的建设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开发。

8)建设实训资源。

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训规范、项目题目库、项目参考源码、实训项目指导、实训任务规划、实训考核方案、课程设计题目库、毕业设计备选库等资源。

该部分资源为实训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础,设计相关实训资源,以企业开发要求定制实训项目指导,使学生在实训开发过程模拟企业真实开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状态。

4 Java Web资源建设目标特点

1)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传递上,还包括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记录。在现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过程及学习交互,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2)采用“群建共享”理念,学习过程与资源动态聚合,建立开放的、可进化的资源体系。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将充分尊重并挖掘学生、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的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信息,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将相关资源建设的过程开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信息,并注重反馈,将建立相应的新生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资源的有效更新,以完成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使建立起来的Java Web应用开发教学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老化、过时。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搭配,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Java Web应用开发资源建设的内容应以企业岗位需求来设计人才规格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需求,整合企业项目经验和资源,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4)设计学生评价过程并贯穿学习过程。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提倡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并设计了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体系,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各知识点掌握程度、编程技能、参与项目开发的能力、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使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测试,充分达到自主化学习目的,并拥有阶段性成果。

5 建设试点

根据本文提出的建设思路、内容体系,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类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立项的“Java Web应用资源库建设”进行试点建设,并已基本建成。Jaw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资源库构成见图1,包括教材库、企业资源库、测试资源库、职业信息资源库、培训资源库、课程标准库、实训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其中教材库包括系列教材、教材配套源码、教学计划、教案、PPT、考核方案、习题库、试题库等。建立的资源库形成了“教、学、做、辅、评”五位一体功能的互动学习平台,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互动授课、企业在线培训等,同时可为开发人员提供获取技术资料、追踪技术更新等服务。

第5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软件职业教育;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2+3+2”组织模式;过程化管理

近年来,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陆续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规范,明确指出“充分认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计算机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IT专业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软件职业教育的定位由知识传授改为能力培养,确立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把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软件IT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全面均衡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是推动软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软件职业技术教育将职业技能作为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针对软件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实践阶段独立化、实践内容重复过多且缺乏渐进性、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软件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软件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软件职业教育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针对软件职业教育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我们总结出了“3个目标”,即课程教学以满足学期实训为目标、学期实训以满足综合实训为目标、综合实训以满足毕业实习为目标。通过设置3个目标,我们使教学环节条理化了,并明确了教学方向。

根据教学环节设置,每个阶段有对应的实训或实习,且多阶段实训或实习之间有支撑关系,即前阶段的实训实习均为后阶段的实训实习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Java技术开发方向,专科两年制)为例,我们构建了4个阶段的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的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以满足第一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二阶段实训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要以满足第二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三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即岗位仿真)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的专业课程要以满足第三学期实训为目标,并为第三阶段综合实训(即岗位仿真)和第四阶段毕业实习(即岗位实习)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为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以满足当前社会IT岗位需求为目标,在第三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即岗位实习),为就业奠定基础。

2、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与过程化管理

2.1 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我们围绕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核心,依据“2+3+2”模式进行组织实践教学。

“2”是指一个理念和一种模式。“一个理念”即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要始终坚持“学中做、做中学”这一理念;一种模式,即实践教学要全程采取“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优质教学实训资源,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达到职业素质与能力教育的良性持续循环。

“3”是指3个实践层次、3个目标和3种机制。“3个实践层次”即学期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3个目标”即课程教学以满足学期实训为目标、学期实训以满足综合实训为目标、综合实训以满足毕业实训为目标;“3种机制”是指小助教机制、专业教师协助教学机制和实训跟踪机制,用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最后的“2”是指一种活动和一个竞赛。“一种活动”即“我的第一堂课”活动,以强化角色定位;“一个竞赛”即参加全国性、省部级和行业性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2.2 实践教学过程化管理

针对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我们在每个学期期末均设置对应的实训实习环节。为了保障实训实习环节的实践教学质量、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化管理。实践环节过程化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3种保障机制、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参加IT技能竞赛。下面对前两项措施进行介绍。

2.2.1 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

针对大一新生对IT缺乏认识的现状,在开学第一周,学校组织专业负责人开展“我的第一堂课”活动,重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进行讲解,对之后两年的学习路径进行统一规划,强调学生尽早调整角色与定位,及时纠正学生对IT职业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培养学习IT的兴趣,建议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2 “3种机制”保障

如前文所述,“3种机制”是指小助教机制、专业教师协助实训教学机制和实训跟踪机制。3种机制用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课程环节采用“助班+小助教”机制。新生第一学期伊始,学院应为每个班级配备助班和小助教,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根据个人特点定好自己的方向,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学期实训环节采用学期负责教师协助实训工程师教学机制。通过协助教学,建立与企业实训工程师的沟通通道,及时把握教学动态。为达到协助教学目的,完成协助教学任务,协助教师应定期到实训场所跟踪教学。协助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掌握外聘教师的教学进度,协助实训工程师做好教学考勤,了解和反馈实训工程师、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环节采用专业负责教师和班主任全程跟踪机制。实训实习前,专业负责教师与实训机构进行联系沟通,并要求实训机构在实训教学前提供实训大纲、实施方案和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过程中由实训管理人员和实训工程师考核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及时反馈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必要的话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和总结;实训教学结束后需要提供实训作品、学生考勤表及成绩、项目评审成绩和实训总结等实训资料。

3、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

我们以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Java技术开发方向)为例,对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对Java技术开发方向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调研和岗位培养定位,在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嵌入实践教学体系,并给出了对应的实践教学路径。

3.1 实践能力需求与定位

职业岗位能力调研要实事求是,做到实践教学方案切实可行。以国内IT市场需求为调研目的,设计详细的调研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调研分析得出IT市场岗位及能力素质需求,为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提供依据。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网络访问等多种形式对15所IT机构的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进行调研,明确IT企业岗位群的划分与职业能力要求。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其职业岗位定位为底层(低端)技能型服务人才,即“软件蓝领”,如初(中)级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运维人员等。我们还对10所省内大专院校软件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改革作了深度调研,汲取部分高校软件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管理模式的横向比对,理清了职业教育主要模式。

3.2 实践教学过程设置

依据IT实践能力需求及定位,我们设置了Java技术开发方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分层原则来设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分4层:素质层、支撑层、核心层和实践层。实践教学设置在实践层。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结构采用“3+1”模式,即第1.3学期主要学习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第4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采用“3+1+1”模式,即第1-3学期期末分别设置为期2周的学期实训,第3学期末2周的学期实训之后设置为期4周的综合实训,第4学期设置为期13周的毕业实习。学期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引入IT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由企业实训工程师负责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尽快进入实战角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3 实践教学路径

根据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设置,实践教学路径设置为3个层次的实训实习,即学期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通过3个目标条理化3个层次的实训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训实习教学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学习路径如图3所示。

4、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围绕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核心,依据“2+3+2”模式进行多阶段关联渐进式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2012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并获得二等奖1个,区域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获得2011年度校级实践教学创新创优奖励,学生毕业率达97%以上,专升本率达到80%以上。

第6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 Java 系列课程 教学理念

作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为职业性和工程技术应用型,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中努力去凸现“应用性”。根据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和应用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以 Java 技术为主线的 Java 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选择 Java 作为教学语言和开发工具

多年的编程语言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编程语言选择的重要性。对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来说,程序设计语言选择得当,能为学生铺设出一条成才的捷径。

在互联网时代,程序员的职位更多的与网站相关。随着网络技术走向成熟,在软件开发体系方面,目前主要流行两种架构:Java EE 与.NET。来自软件公司和培训机构的调查显示,全国各大 IT 企业,招聘职位最多的是 Java 开发工程师;目前软件编程的最热门语言当属 Java,大量毕业生进入软件编程行业,主要使用的还是 Java 技术;同时,使用.NET 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和人员也比较多。我们对 Java EE 与.NET 架构作了较为全面的比

较。二者各有优势,简要说来,从易用性、开发成本、对语言的支持、开发周期、对 Web 服务支持的力度等角度看,.NET 略胜一筹;从稳定性、安全性、移植性、开放性、产品的多样性等角度看,Java EE 略胜一筹。Java EE 与.NET 对应的核心语言分别是 Java与 C#,两者共通之处较多,掌握其中一种会有助于快速学习另外一种。欲选择其一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从其应用的前景和学习的便利来考虑。这两者都是面向对象的语言,并且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 Java的跨平台等许多特性使其拥有更多的用户,且直接支持分布式的网络应用为编程提供了方便,已成为网络应用开发的首选语言和工具;同时,Java 的开源也让学习者和使用者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能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和应用。

二、分阶段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 Java 应用广泛、学生就业面大,但是对该类人才需求旺盛的 IT 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格的 Java开发人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较之于.NET,从学习的难易程度来看,Java 技术框架庞大,知识与经验靠积累,学习和使用的门槛较高;从软件开发的周期和成本来看,Java 较长较高。由此,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 Java 内容庞大,仅仅通过一门课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并熟练应用。在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上注意分解难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制订应对的教学计划时,应是围绕着“如何将其内容分解”进行。

完成 Java 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应用,还需要其他课程内容作基础与配合,涉及到的课程较多,其教学前后会跨越几个学期。因此,我们设想将 Java 相关课程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进行;一是因为课程本身内容庞大需要分解,二是因为某个阶段的学习可与同学期其他课程配合进行,这样可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已有一些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改革,力图改变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需求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新编 Java 教材,其变化特点是将Java SE的内容与JSP的内容整合,以Java SE 为基础部分、JSP 为应用部分,在介绍 Java 基础之后,以 Java Web 编程作为应用与提高。这种试图“一竿子插到底”的目的,是欲达到避免重复学习、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然而,Java SE 本身内容就很丰富,另外,Java Web 编程部分的内容也不是仅仅通过两三章内容的介绍和讲解就能处理好的,因为 Java Web 编程是知识的综合运用,JSP 只占其中一部分,除了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外,一般说来还要涉及到数据库、HTML、JavaScript、CSS 、XML 等内容的学习,而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在此之前一般并不具备。所以,我们认为,将以 Java SE 为主的内容放在第一阶段,而将以 JSP 为主的 Java Web 编程内容放在第二阶段,均利用一个学期、前后分开完成教学,学生的掌握情况会好很多。

三、结语

根据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求,并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确立了通过 Java 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理念。以我们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横向对比,其他院校一般只开设前两个阶段的教学,而资深培训机构也只开设前三个阶段的教学。我们制订的计划,课程涵盖了主流技术和前瞻技术,可使学生具备单机应用、集中式网络应用和分布式网络应用开发的能力。

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们组织的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Java 职业技能培训中,学生的基础和表现受到来自软件企业的培训教师的赞许,同时,通过实战培训也有效地缩短了学生能力与企业具体的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 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 59.

[2] 史斌星,史佳. 新编 Java 实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28-508.

[3] 李芝兴,杨瑞龙. Java 程序设计之网络编程[M]. 2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97-495.

第7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文/李俊

摘?要:许多著名高校都在网络上公开了部分课程的教学视频,这让各地仰慕名校大师,却无法亲临现场的学子们受益匪浅。微课是网络公开课的一种衍生,通常是围绕单一知识点进行的视频讲解。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不缺名校、名师,网络技术上也不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网络上职教方面的公开课和微课少之又少。本文就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必要性、开设途径、课程内容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职业教育?网络公开课?软实力

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不缺名校和名师,网络技术上也不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网络上职教方面的公开课和微课少之又少。笔者认为,从技能型院校发展趋势来看,要想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进而增强自身软实力,除了加强宣传外,还要大胆展示。宣传和展示的平台正是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介,最具前景和效果的当属网络公开课和微课。

一、职业教育开设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必要性

1.教学的目的

网络公开课是由一堂堂完整的课组成的,在网络上以视频的方式呈现。每一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一分子,它使教学在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广义课堂中进行。

微课是网络公开课的一种衍生,主要针对单一的知识点(重点或难点)进行视频讲解。微课的内容更精炼,时长一般为5~8分钟;表现方式更丰富,除了授课视频外,还有动画、音乐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微课是剪辑和加工过的网络公开课,非常适合单个知识点学习、核心片段演示、知识摘要、教学反思等。

2.宣传的目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宣传手册再精美,广告辞藻再华丽,都不如师傅亲自露两手。笔者曾经在培训班上看过一个类似微课的视频,是关于德国DMG数控加工中心的,电脑全程控制,将一块圆柱金属加工、磨削成一个完整的工件。整个过程让人震撼不已,不少数控专业老师都投以羡慕的眼光。没有煽情的广告语,但DMG公司达到了很好的宣传目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公开课中展示的各种机器人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了很多对该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前往交流。

由此可见,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打响自己的品牌。

3.展示的目的

今后,国家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资助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前景。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打造各种优势专业作为宣传重点,但如何体现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光靠吆喝是行不通的,场地和设备简介只是文字游戏,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才是最好的展示手段。

笔者曾前往南方某大型汽修学校交流,综合实训楼下停放了十几台实习用汽车,宣传栏中介绍了各种教学成果,硬件投入让人感觉“高大上”。但全程参观下来,笔者认为该校那位长期从事汽车行业、在4S店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傅讲授的一堂公开课,更让人印象深刻。

4.交流的目的

职业院校或校企经常举行教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但大都局限在会议室与演播厅。即使是省、市级公开课,也是很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内容,因为学校有所顾虑,太频繁地上公开课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目前,提倡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各职业院校不妨将有特色的一体化教学,以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形式,在同行中进行展示,各兄弟院校可以边观摩边学习,取长补短。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效果会更好。

5.传播的目的

笔者认为,学生不该被限制在学校的范围内,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了村落,学校与学生的距离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相当一部分半工半读的学生,因为工作紧张,很难坚持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可以让这些学生在虚拟课堂中与在校生一起学习,在工作的同时尽量不落下课程进度,何乐而不为?

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技能型人才,若在本校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中有所学、有所获,这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职业教育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现状

1.缺乏技术和经验

在国外著名大学的影响下,国内重点院校近几年为加强宣传,也制作了一些网络公开课,但数量不多,毁誉参半。相比资金雄厚的重点院校,职业院校在没有专业制作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很难制作出效果满意的网络公开课。

在微课方面,因为内容较有针对性、视频时间不长,可以通过软件,例如,camtasiastudio或flash,制作简单的PPT视频或FLASH动画,并在后期进行配音和配乐。众所周知,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能持续10分钟,一个能抓住人眼球的视频,除了内容要精炼、有趣外,还要有恰到好处的画面特效。这些后期加工的技术和经验都是职业院校制作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最缺少的。

2.缺乏信心和热情

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是新生事物,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并风靡全球。这是一个慢热的过程,带来的效益不可能马上突显。很多职业院校的领导和一线老师没能足够重视它,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信心,认为职业学校能力有限,达不到像名校那样的制作效果。

没有动力,自然就没有热情,其实,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虽然不能达到名校那样的学术高度,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职业技能,我们培养的对象是蓝领工人,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标准。

3.缺乏设备和人力

很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摄影器材,也缺少专业的后期制作团队。如果拍摄制作出来的网络公开课、微课画质和音质效果不好,将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而且,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是要到互联网上的,除了需要功能强大的服务器外,还必须有电信部门提供的足够网速的网络带宽,这对资金和人力都很紧张的大部分学校的网络中心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

4.缺乏方向和动力

笔者曾经和一些职业院校的领导、老师交流过,他们对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很感兴趣,但不明白该如何着手,不知道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应选择哪些内容,有怎样的标准,如何等。目前,兄弟院校也没有足够的案例可供参考,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害怕无功而返。

事实上,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虽然有趋于平静的态势,但已经催生出一种新型模式,让传统教育和远程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太多的建树,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也是大有作为的。

三、职业教育适合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课程

1.基础性课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算法公开课得到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青睐,这是因为该校请来了在众多知名IT企业担任顾问、有着丰富算法经验的专家前来授课。算法只是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大楼拔地起,离不开坚实的地基。学好基础课程,是学生拥有扎实基本功的关键。很多大型企业面试应聘者时,考核最多的也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专家不仅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待问题,还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供学生参考。

职业院校一定要重视基础性课程,打造这方面优质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实际上就是向社会表明学校拥有扎实的专业师资力量,基础性的学科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2.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笔者所在的院校,化工检测和食品安全专业是粤北地区唯一实现了从培训到认证的优势专业。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大到各质检部门,小到菜市场检验室,都对这方面的技术人员长期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学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不了解该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不知道孩子学这些就业形势好不好。笔者经常跟该专业系领导、老师建议,跟当地电视台合作,结合食品安全和营养检测,打造部分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在增进家长了解的同时,也能在本地区范围内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3.当前热门的课程

前段时间,网络上关注“你幸福吗?”这一话题,电视台也在街上随机采访路人,问其幸福感如何。哈佛大学一直是哲学、心理学领域的领先者,恰好在那段时期开设了一门与幸福感相关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马上占据了该校最受欢迎网络公开课的榜首位置。

随着安卓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安卓应用开发也成了当前IT行业发展的热门方向。安卓开发使用了Java这一编程语言,同期,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Java公开课得到了Google公司资深工程师的推荐,迅速成为众多想入职Google公司的工程师和学子们的“宝典”。这也反映了名校网络公开课与大型企业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如今,动漫制作、3D打印等也是比较热门的领域,但很多有志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学生却无从下手。学校可以顺应这方面的发展形势,打造入门级别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让学生看到方向,看到目标,找到为职业发展导航的灯塔。

4.职业技能大赛项目

职业技能大赛每年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除了公开的少量图片和文字新闻外,很少能看到整个比赛过程的视频。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该专业领域的最高水平,很有必要将赛前准备、比赛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供各职业院校师生参考学习。

既然中国的美食可以拍成《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职业技能大赛不能拍成《双手上的中国》呢?这样学校无需太多的资源投入,就能让社会各界关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为职业技能大赛锦上添花。

四、职业教育适合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视频

1.课堂教学过程视频

职业院校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课教学录制下来,和大部分名校公开课一样,就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录制。一方面,体现了网络公开课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一种自信。

当然,课堂纪律方面需要师生很好地进行配合,授课内容可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灵活变化,录制视频也可相应地进行调整。

2.实习或实验过程视频

一体化教学离不开实习,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必须习得一技之长。实习或实验过程的录制,目的是让学生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加快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升华。

实习或实验过程的视频录制需要提醒学生:一是实习安全问题,二是视频用途仅供学习与参考。

这是因为在实习场地有足够的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学生的安全,但在现实环境中,为了避免学生模仿视频进行危险实验,必须再三强调实习的安全问题,提醒学生,视频仅供学习与参考,严禁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危险操作。

3.职业技能大赛参赛视频

职业技能大赛是各职业院校间的强强对决,过程十分精彩,值得场外师生观摩学习。学校如果能将团队的赛前准备、竞赛的整个过程进行录制,将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另一方面,在网络公开课和微课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专业技能水平。

笔者所在学校的PLC编程曾获得全国技能大赛第六名,在笔者的协助下,几位参赛老师在赛后对竞赛过程进行了补录,并在日常教学中作为微课进行回放,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4.教学成果展示与答辩视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都会举办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评选,其中不乏优秀的创新发明和专利产品。在评审这些教学成果时,会集中进行展示与答辩,这一过程也是相当精彩的,让人受益匪浅。

笔者参加了第九届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的答辩现场会,参赛选手们精心准备了幻灯片进行演示,从教学成果的设想、设计,再到具体的实践和应用,无不体现了选手们灵感与技术相结合的闪光点。这一过程如果以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形式录制下来,将是非常不错的教学和宣传视频。

5.校企合作或交流视频

校企合作很好地体现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学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更贴近市场。在这种合作体制下,笔者经常看到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

笔者认为,可以与企业协商,将学生实习过程中有价值的部分录制下来,以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形式出去,在增进社会对校企合作内涵了解的同时,也宣传了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

另外,到企业进行交流活动也可以录制下来,让没去参观的师生,也能从视频中学到相关知识。

6.杰出校友的访谈视频

看过TED之类的大讲堂的人都知道,这些视频云集了名人名言,思想观点百花齐放,很是精彩。校友是社会联系母校的又一特殊群体,杰出校友的访谈,一方面可以使社会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对在校生也是一种鼓励。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请来了扎克伯格谈Facebook的创业过程,从大学生涯到创业初期,再到事业成功的整个过程,他都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这对已经工作、即将工作或尚未工作的IT人士都很有启发。

五、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制作

1.购买相关设备和服务

要制作出效果满意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需要专门的摄影器材;视频的存储需要性能强大的服务器;互联网的访问需要电信部门提供足够网速的带宽。这些前期准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一台清晰度较高的专业摄影机,加上一些辅助摄影器材,需要几万元的投入,而后期制作普通电脑就能实现。存储服务器可以选用一台,当然也可以由几台构成服务器集群。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百兆、千兆光纤已经相当普遍,支持几千人同时访问服务器不存在技术问题。

当然,要做到大型视频网站的访问量是不可能的,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太过昂贵,学校可以与专业的视频网站合作,借助它们的平台视频。

2.聘请专业的制作公司,培养本校制作团队

在制作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的前期,可能需要专业公司的指导,对视频制作中期和后期的加工等方面给予帮助。如果本校有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或在这方面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可以兼任这方面的工作,学校给予适当的补贴。

一些与当地电视台有合作的职业院校,不妨利用这一资源,打造职业技能与社会关注点相结合的公开课和微课,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本校老师和制作团队。

3.借鉴他人经验,及时回收观众反馈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开课和微课进行得很成功,方法也很成熟,职业院校完全可以观摩和借鉴。总而言之,一定要办得有自己的特色,有清晰的定位和标准,不能完全照搬,否则就失去了职业教育固有的特色。

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如何上得更好,内容怎样调整更合适,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对上述这些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问卷调查机制,及时回收学生的反馈意见。

俗话说得好:“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改,边改边做,不怕不会,不怕做不好,就怕还没开始,只要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一大步。

六、小结

打造一流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增强自身软实力,才能建造职业教育的优势“航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校园网功能还不完善,网络公开课和微课更是很多一线老师眼中的鸡肋。笔者认为,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可这一发展趋势来看,职业院校应当做到未雨绸缪,勿以利小而不为,不要错失职业教育发展、转型和创新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孙文斌.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运用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19).

[2]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6).

第8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1.1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计算机技术已经从一个高端的技术行业演变成一个工具,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多数实际应用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调用相关的软件构件,通过图形化的界面配置几个参数就能实现简单的应用。企业更关注人才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能力。单纯的语句、语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求。

1.2与职业技术能力不匹配对语法、命令掌握的技术壁垒很低,但是数据建模、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需要系统的学习。学生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应该能够真正理解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内在运行逻辑机理,而不是了解简单的语言规范。现有授课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语法和语句,而不能真正掌握软件的运行机理,也就无法转化成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

2面向职业技能的教学改革方案

职业技能体现的是第一任职技术能力。要适应市场人才需求,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理论教学为提升学生技术能力的应用教学。教学内容要围绕应用技能需求设计,提炼出共性的知识和应用范畴,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背后运行机理的掌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教学强调在应用情景的驱动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2.1C语言应用现状深度分析根据来自CodeEval的编程语言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开发者使用Object-C飙升了300%,C#增长了100%,JavaScript增长了33%,Java虽然降低了14%,仍保持在领先地位。国内一些教育网站,则大量推崇Java编程、C#和Android应用开发。虽然已经很少将标准C作为开发工具,但上述这些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都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有体现。

2.2教学改革思路以就业第一任职技术能力为导向,突出程序运行机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等应用内容,提高施教的针对性。在教学计划上,要依托学生在计算机组成和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把软件系统运行机理融入到程序设计,增强C语言程序设计授课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上,在掌握C语言编程基本规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软件系统管理、配置和优化。在教学重点上,围绕编写、调试和配置一个实用、规范、可读性的程序,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涵盖C语言的基本语法、编程知识点,涵盖实际运行维护各项流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完整的项目,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改革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学习项目为知识载体,以项目导向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突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管理、运行、维护等能力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优势,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定位课程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时突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经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训练。课程设计通常包括:设计项目、分解任务、协作开发、应用评价、迭代升级五个环节。首先,要对项目开发的相关技术进行概况式介绍,包括开发环境搭建、项目背景、任务要求。设计项目要由简到繁,前后关联,递进完善,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点融入到一系列项目中;分解任务,要成立项目小组,对应项目开发中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和运行维护人员等角色,轮流完成指定任务;协作开发就是创建仿真工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项目小组独立完成任务;应用评价要组织对一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研讨,分析下一次项目迭代升级方案,继而开展项目的迭代升级。

3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案例

精心设计课堂实例是教学内容的关键。仿真项目的安排,应该遵循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包含课程知识点,完成相关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3.1项目设计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常用的C语言开发平台,在此基础上搭建TC2.0开发环境,研讨应用软件的安装配置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项目建设能力,将其作为学生从事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例如每五人分为一个仿真任务工作组,完成一个“找出最大数”的应用程序编写。其中每个人轮流担任项目管理,负责沟通协调项目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汇总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和运行维护人员文档,撰写项目报告。要求学生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不只是完成某一功能,还要分析每一行语句的应用场景,通过查找资料,转化为应用技能。下面例子中,重点是注释中的应用说明,拓展学生的知识点。根据这一示例,学生分别完成程序设计、文档编写,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应用拓展分析。通过这个简单的项目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C语言编程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创建仿真工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

3.2项目评估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存在的应用问题。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只能处理3个数;二是程序不能重用;三是程序结果无法存储。一个完整的用户报告应包括提交问题报告和新的需求报告。通过学生的研讨和书面报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给出问题处理方法建议。

3.3项目迭代在项目评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项目迭代任务,一是进行输入保护,采用循环的方式实现随机个数数据输入和比较,掌握循环结构知识点;二是利用函数实现程序代码级的重用,掌握函数知识点;三是实现数据文件写入,掌握文件操作方法。教师讲解示例,完成相关应用分析后,交予仿真任务工作组进行实践开发。这样就将枯燥的语法融入到了一个不断完善的项目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4结束语

第9篇:java职业技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 Java程序设计;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一、引言

近两年来,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各个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适合自己的改革主题,纷纷加紧改革步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选择与设计、项目教学组织、实施方案设计与具体过程、师生角色定位与师资培养、效果分析与评价、问题与思考等。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教材编写缺少统一的组织和编写标准,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多数使用传统教材。教材编写与课程开发已成为项目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目前,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领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选择与设计、项目教学组织、实施方案设计与具体过程、师生角色定位与师资培养、效果分析与评价、问题与思考等。

Java语言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由于具有面向对象、与平台无关、安全、稳定和多线程等优良特征,特别使用于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但是其中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目前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的培养模式亟待更大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化教学法。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二、项目化教学法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助、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置身于探索知识之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情境”――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生在此情境之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意义建构[1]。

三、项目化教学法的实践

(一)培养模式

与企业深度融合,实施“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编程为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着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加工成适宜教学的工作任务,依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序化课程,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完成一个任务的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项目的选定

为了训练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职业能力,本课程设计了3个项目,项目包含不同类型的应用课题,基本覆盖了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应该实现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达到针对程序员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项目难易程度的设置呈现梯度式的分布。初期的项目以训练学生基本编程能力为主,主要对JAVA语言基本数据结构及语法的学习。中期项目培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重点在界面的设计及布局管理。高级项目是一个较大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是对课程的综合应用,融合了界面设计与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知识。素材来源于企业实际操作项目,具有典型性和实际应用的特点。具体的项目设置如下表所示。

项目 任 务 学时

第一次课 课程介绍、场景设计 2

1.引导项目:高中会考成绩分级 1.1资讯――需求分析 1.1.1 需求分析、相关知识准备 8

1.1.2 分析、讨论 2

1.2决策――系统设计

计划――制定开发进度 1.2.1 流程图的绘制 4

1.2.2 功能的划分 2

1.3实施――系统实现之界面设计 1.3.1 界面设计 4

1.3.2 功能实现 6

1.3.3 各功能块的整合与调试 4

1.4总结 程序设计成果展示、总结 2

2基础项目:连连看游戏开发 2.1资讯――需求分析 2.1.1 需求分析、相关知识准备 8

2.1.2 分析、讨论 2

2.2决策――系统设计

计划――制定开发进度 2.2.1 流程图的绘制 4

2.2.2 功能的划分 2

2.3实施――系统实现之界面设计 2.3.1 界面设计 4

2.3.2 功能实现 10

2.3.3 各功能块的整合 2

2.4总结 程序设计成果展示、总结 2

3.主导项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3.1资讯――需求分析 3.1.1 需求分析、相关知识准备 6

3.1.2 分析、讨论 2

3.2决策――系统设计

计划――制定开发进度 3.2.1 流程图的绘制 2

3.2.2 功能的划分 2

3.3实施――系统实现之界面设计 3.3.1 界面设计 4

3.3.2 功能实现 10

3.3.3 各功能块的整合 6

3.4总结 程序设计成果展示、总结 2

4总课时 102

(三)项目的实施情况

1.项目任务的提出

课程内容分割成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在初始阶段都设置了展示教学项目的环节。对项目建立了“调研->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实现->测试->总结”的学习模式。每个步骤对学生都提出了详细要求,让学生对系统整体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项目任务的分配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分别担任项目组长、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文档编写员等角色。组长负责队内协调及组内任务的检查工作。一个项目完成后,角色互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五种角色的工作 [2]。

3.项目任务的实施

采用“感知与理解―> 模拟―> 实战演习―> 总结提高”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实现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也略有不同,对项目完成的标准进行了更深入的细化,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提高。

由学生分组讨论,发现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完成初步的讨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认真做好开发日志,做好问题的收集和总结工作。之后由教师给出分析、完善的办法。每个项目完成后,组员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完成项目评审的验收工作。这样不仅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项目考核

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有成果(作品)的设计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且有三个课堂能力训练项目和一个创新项目贯穿始终,考核主要采用以分组的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由教师打分、组员互评、作品质量及项目汇报几个部分组成,其中项目汇报类似于答辩,是教师与学生就项目进行的回答式交谈,内容可以涉及设计思路、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实现方法与技术各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包含在课程讨论、交流、汇报及作品中,期终考核为上机考核。

四、项目化教学法实施效果

项目化教学实施后,《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有了系统的提高:

(一)社会能力

通过标准开发过程和规范化的程序设计训练,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通过分组协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项目实施中的展示,培养了学生表达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二)方法能力

通过项目中调研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项目中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及应用能力;通过项目中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查询资料和自学能力;通过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拓展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项目的介绍和实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具有文档编写、英文文档阅读的能力。

(三)专业能力

通过帮助文档的使用,培养了学生阅读一般性英文技术资料和简单口语交流能力;通过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培养了学生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复杂查询的能力;通过项目软件测试过程,培养了学生软件测试中的黑盒和白盒测试的能力;通过项目完整流程的开发,培养了学生软件开发、运行环境的安装、配置、调试的能力。

五、结 论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技能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法实施后,教学效果有了显著地提升,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换,极大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就业提供了一线的实践经验。但必须与学生建立共同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与学生一起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才能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更好的巩固,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