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病特点;护理分析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患者虽然无明确的疼痛症状,但具有心肌缺血表现。相关资料报道称,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人数每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我们认为导致患者发生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主要与患者疼痛阈值发生异常等相关因素有关[1]。无痛性心肌缺血病情隐匿,若未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可能演变成为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直接发生死亡。本次研究将分析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情况分为无痛组以及有痛组,每组患者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67-89岁,平均年龄(73.3±4.5)岁;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9-91岁,平均年龄(75.3±4.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
根据医嘱给予所有患者相关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以及发病时间和心电图特征等情况进行比较。
1.2.2护理方法
1.2.2.1健康宣教
在对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用简介、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普及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相关知识,同时可为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录像等方式进行宣教,教会患者如何控制自身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等。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特征有足够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心肌缺血情况。
1.2.2.2心理指导
由于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病时间不稳定,患者易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和易怒等情绪,从而增加了心肌耗氧量,使得心率加快。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控制自身情绪,不良情绪对病情造成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易于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治疗。
1.2.2.3运动指导
有文献指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而言其发病时间段集中在6:00-22:00,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此时间段为患者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和运动时间,防止患者过度疲劳,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心慌、心悸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1.2.2.4病情监护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电图检查,尤其是要重点监测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等变化情况。针对于高危患者要增加巡视次数,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及时的掌握和了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发病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休息状态下发病人数;睡眠状态下发病人数;两组患者心率以及心电图S-T向下偏移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以(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使用t做计量资料对比。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验证,P值如果
2.结果
与有痛患者相比较,无痛组患者>75岁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相对较高,(P
表1 两组发病特点分析
3.讨论
有文献报道称,将近80%左右的心绞痛患者会存在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无冠心病症状以及无冠心病史患者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几率仅为6%[2]。当前针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因素还并不清楚[3]。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采用心电图监测后发现,有痛组患者发病时心率为(82.3±6.4)次/min;无痛组患者发病时心率为(64.3±4.5)次/min。两组差异显著(P
同时我们认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4]。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心肌缺血患者相比较,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诸多特点,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给予一定的护理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褚春燕,张兰芳.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5):168.
[2] 胡丽云.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492-492.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95-02
前言: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这使得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气管、支气管、肺部以及胸腔都是主要病变的部位。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年承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做到更好的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更好的护理这类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医学课题。
1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1.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特点
本病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大多由病毒引起,临床表现分为普通感冒,咽炎和支气管炎。患者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起病较急,咽干,头痛,鼻塞同时出现流鼻涕的症状。很多人对感冒不以为然,但感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风湿病、肾炎等。另外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来说,“感冒”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现象,常常是手术后并发症的一种表现,值得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警惕。
1.2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其特点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多由感染、过敏或理化刺激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一般的临床表现为先有鼻塞、流涕、畏寒、发热、痛、头痛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3肺炎球菌性肺炎及其特点
肺炎球菌性肺炎大多是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一般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体温很快升至39到40℃、寒战并发热。多伴有头痛、胸痛、全身痛咳嗽、有粘痰、带血或呈铁锈色、气急发绀等症状。
1.4气胸及其特点
自发性气胸指的是在患者非外伤的情况下,肺组织连同其表面的脏层胸膜破裂,致使空气进入胸膜所引起的疾病。发生于患者肺部,X线检查无其它明显病变的气胸则称特发性气胸,气胸的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多数有咳嗽、摒气或用力过度等明显诱因。
1.5慢性支气管炎及其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
1.6哮喘及其特点
在易感者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症状也很常见。
2对以上疾病的临床护理
2.1对患者的护理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等严重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病人宜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稀软、少油腻,多食蔬菜、水果等,以清淡、爽口为宜,忌饮食不节;对于一些患有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患者来说,消除空气中的污染和烟尘是很重要的环节;如伴有发热的症状则可用冰袋敷前额,用酒精擦身,注意卧床休息。原发性治疗,即治疗气胸的原发病,抗感染,一般治疗,保持安静、镇咳、避免对于气胸患者,用力、呼吸困难者吸氧,胸腔排气。闭合性气胸、肺压缩少于30%,症状轻者不必抽气。肺压缩超过30%,伴呼吸困难发绀者应用胸腔排气治疗。 此外,无论是何种呼吸系统疾病,都应加强体育锻炼,良好的体质是病情好转的前提。
2.2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科室与医院要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教育,对法律、法规中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容进行筛选,开展有预见性的教育活动,由专门人员对护理人员讲解医患双方义务与权利方面界定和护理工作法律责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加强对护理人员礼仪教育,使用文明用语,态度和蔼真诚,让患者能充分感受到尊重与温暖。加强对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整体护理能力。完善本科室的监督制度随机抽查,定期考核,并与奖惩挂钩。
3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患者表现为:病情反复、体质虚弱、久治不愈等特点。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结合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临床症状、病程长短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心理需求的不同,提供科学、完善的心理护理措施,以调动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对其呼吸道的护理应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在使用吸痰器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吸痰管的及时更换,吸痰动作应尽量轻柔。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对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将药物研碎后溶入水中,以便患者顺利服药。在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药物的实际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
结语: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数量在很多地区都呈现出一个大幅上涨的趋势。由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强传染性,在护理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较多的。而且由于病患个体情况的不同,护理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护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多变的学科,从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挑选组合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是呼吸系统相关医护人员,也是所有医护人员面对的挑战。医护人员应当从患者的心理、生理各方面出发,为患者建立科学的医疗方案,培养良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呼吸;因素
一、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含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特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扩大导致大气污染,近年来研究表明哮喘、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或二氧化硫超过1000g/m3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碳、煤尘、棉尘等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减损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为微生物入侵创造条件。工业发达国家比工业落后国家的肺癌发病率高。尾气是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尾气中可吸入颗粒与气道黏液纤毛清除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颗粒与呼吸道症状加重、肺功能下降、肺癌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颗粒物被吸入后作为气道炎症反应的刺激诱导因素,引起细胞释放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8(IL-8)等启动气道局部炎症反应,并最终造成气道上皮受损。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居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
二、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到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又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三、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其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干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寒冷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节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四、社会人口老龄化与呼吸系统疾病
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人类寿命延长。联合国最近发表的一项报告表明,在2050年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将比现在增加2倍。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增长明显,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以上海为例预计2025年老人将达400万,占28%以上。由于老年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占多数,且COPD、肺癌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其患病率随增龄而上升。
随着年龄增加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呼吸道器官发生形态学变化:包括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气管、支气管黏膜萎缩;纤毛变型和异常使纤毛运动失调。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也加速了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进展。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该病不仅是老年人最易发生的原发病,也是老年人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继发病,甚至可成为许多老年人疾病致死性的并发症。老年人群中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高发,甚至几种病同发,或者其它系统疾病都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关键词: 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流行病学
急诊内科是医院的窗口部门,承担着大量门急诊内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病情评估、分流、留观诊治、收住院等工作。其中,留观患者涉及内科多个系统,病种复杂,且很大一部分留观患者诊治工作难度较大,这部分患者主要包括疾病诊断不明的患者,或合并多种疾病无法收入专科的患者,或病重需住院但住院部暂无空床位的患者。这就要求内科急诊医师在掌握内科急救技术的同时,也要掌握内科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知识,提升有等同于专科的持续诊疗能力。但在信息快速更新和医学专科细分化的时代,内科某一专科的疾病诊疗知识就已经需要医师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何况是整个内科各个系统疾病医学知识。而且,我院急诊内科尚未分科,在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提高我科急诊内科医师的诊疗水平,为来我院就诊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必要对本院过去接诊的内科急诊留观患者进行各个系统疾病发病率、易发病季节、年龄分布、性别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点学习和培训。现对我科近一年来的内科急诊留观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本院急诊科“急诊内科留观病人医生交班本”记录的资料,以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急诊内科就诊并具有完整病历记载的1178例急诊内科留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对“急诊内科留观病人医生交班本”记录本上的疾病按系统分为9大类,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留观时间等资料,全部数据利用Excell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2.结果
2.1 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 急诊内科各系统疾病留观患者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急性中毒>泌尿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其他>造血系统及风湿疾病。结果见表1。
2.2 各系统疾病留观患者数量四季分布情况及数量比较,消化系统疾病共436例,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循环系统疾病共240例,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呼吸系统疾病共199例,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神经系统疾病共122例,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泌尿系统疾病共66例,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急性中毒共69例,冬季>夏、秋季>春季;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共26例,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其他疾病共20例,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就诊时期呈季节性变化,其余系统变化不明显。结果见表2。
2.3 急诊内科留观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 青(少)年患者(
2.4 统计各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种并按照患者数量多少进行排序。呼吸系统(1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73例,肺部感染37例,支气管哮喘19例,发热原因1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1例。循环系统(240例):冠心病106例,高血压73例,心律失常33例。消化系统(436例):胃肠炎178例,胆囊炎73例,腹痛原因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5例。泌尿系统(66例):泌尿系结石45例,泌尿系感染14例。内分泌和代谢系统(2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2例,低血糖症5例。神经系统(122例):头晕原因57例,脑血管意外36例。急性中毒(69例):酒精中毒39例,神经催眠药5例,毒蕈中毒5例。其他(20例):血钾异常7例。
3、 讨论
急诊流行病学研究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地区差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就业状况等的不同,各家医院的报道结果不尽相同,而且急诊科疾病谱也与医院等级、诊疗水平和特色专科等有关[1]。且急诊留观患者每年呈升高趋势[2]。因此,有必要从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急诊科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的研究。
从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可见,患者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中毒,它们所包含的急诊留观患者数量为1066例,占内科急诊留观患者总数的90.49%。由此可见我院急诊内科医师应在广泛学习内科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掌握这五个系统疾病的诊治。从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疾病谱中还可见,在留观患者总数上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某些系统的疾病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男性患者数量多于女性的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女性患者数量多于男性的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前者可能与男性吸烟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有关。造血系统和风湿免疫系统未见留观患者,其原因一则可能是发病率低,患者数量少,病情发展缓慢,患者白天已在专科门诊就诊,再则血液科疾病诊治专科性强,病房床位较充裕,患者可直接收入病房住院。
各系统内科急诊留观患者数量也呈一定的季节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较多(44.22%),循环系统疾病在春季较多(30%),消化系统疾病在春夏较多(64.45%),泌尿系统疾病在春夏较多(77.27%),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在春季较多(34.62%),神经系统疾病在春秋较多(58.84%)。其余系统患者数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此外在急诊内科留观患者总量上春、冬两季较多,分别占到总量的31.15%、26.57%。由此建议本院急诊内科可根据各系统疾病患病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季节变化特点,强化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学习,合理制定各季节疾病的治疗方案措施,完善治疗工作机制,防范重点。
从急诊内科留观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老年患者(≥60岁)数量最多(52.88%),其次是中年患者(45-59岁)(20.22%),数量最少的是44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26.9%)。原因可能与我院属于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患者认同中医药对老年病、慢性病有较好疗效有关。结合我院所在贵阳市2012年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本市65岁以上的人口为38.70万人,占常住人口8.69%。提示我市老年人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我院急诊内科医师应对老年病的诊治进行重点研究,并应特别注意中医药治疗老年病的方面的研究。另外,有些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对由于依从性差,出院后不能规范治疗而致反复急诊留观的老年患者,应与急诊科护士、内科专科病房联合进行长期有效的健康宣教,增强老年病人的有关健康知识,提升老年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从各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种可见各个系统疾病应该重点研究和诊治的病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循环系统疾病的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疾病的胃肠炎,胆囊炎,腹痛原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疾病的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神经系统疾病的头晕原因,脑血管意外;急性中毒疾病的酒精中毒、镇静安眠药中毒、毒蕈中毒;另外应注意电解质异常里面的血钾异常。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急诊留观患者疾病涉及内科多个系统,病种复杂,发病率于季节、年龄、性别差异都有关联,必须分析其特点规律。应根据急诊内科留观患者的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点,加强医务人员相关专业进修学习,合理安排急诊工作,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下患者, 所造成的真菌感染日渐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特点, 且有利于临床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呼吸系统;真菌感染
近年来, 真菌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问题; 肺部真菌感染明显增加, 已成为医院的常见疾病之一; 由于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时机存在分歧, 且病死率高, 已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 值得重视。
1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现状
由于临床抗生素应用的不合理性、激素的滥用、恶性肿瘤的放化疗, 以及慢性疾病、年老体弱、免疫能力低下患者, 所造成的真菌感染日渐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广泛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又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 影响了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 而新药的研发远远落后于不断出新的真菌种类和不断变异的真菌个体。真菌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美国 49 家医院肺真菌感染率60%, 居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 占院内获得性肺炎的 10%~ 15%, 美国院内感染监测系统报道 180 所医院真菌感染病原体中, 念珠菌占 72.1%。据国内文献报道, 北京协和医院尸检资料显示, 近 20 年的深部真菌感染率较 20 年前有明显上升,并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肺部真菌感染占所有深部真菌感染之首, 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最高, 是真菌感染的主要菌种。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起气道严重病变, 并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 特别是白色念珠菌能抑制细胞免疫, 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可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致命, 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2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致病性
肺真菌感染的发病取决于宿主免疫状态、真菌毒力、数量和宿主体内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宿主免疫力下降时, 孢子繁殖转化为菌丝, 黏附于气管黏膜上皮, 真菌分泌磷脂酶、蛋白酶、水解酶和毒素, 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如宿主免疫状态占优势, 病变呈局限性结节、肿块或纤维增生; 免疫状态处于劣势时, 则以化脓坏死性炎症向周围及全身播散, 形成系统入性真菌感染。致病性真菌还可产生不同的真菌毒素, 抑制宿主细胞防御系统的形成及其功能。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起气道严重病变, 并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 特别是白色念珠菌能抑制细胞免疫,白色念珠菌菌丝及牙管相对不易被吞噬, 致病性强, 且较其他酵母菌菌丝形成快而多, 尤其是该菌能分离出磷脂酶 A 和溶血磷脂酶, 前者将机体上皮细胞切断, 使真菌很容易侵入机体细胞内繁殖, 后者保护自身长繁殖, 可造成二重感染、混合感染、多部位感染, 使患者出现诊断困难、预后差、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高。已成为引起医院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菌种。
3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3.1 易发生于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 加之肺心病患者大多营养不良、多种疾病并存、长期慢性缺氧、反复感染, 生理防御功能、免疫功能下降, 为真菌侵袭提供了机会。
3.2 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严
主要表现在, 一是试验性抗生素的应用, 应用抗生素治疗时, 采用由高级到低级、再由低级到高级的轮翻战术, 这种抗生素无效用那种, 那种抗生素无效用这种, 反复试用抗生素;二是经验性抗生素的应用, 临床医师往往以自身的经验, 相当然的应用抗生素; 三是患者自主抗生素的应用, 大多数患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疾病均应抗炎治疗, 因此大小疾病自主应用抗生素。由于长期反复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以及抗生素的频繁更换, 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或抑制, 真菌得以恶性繁殖, 而极易发生真菌感染。
3.3 临床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淡薄
多数医师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 只考虑抗生素应用的种类不正确, 反复更换抗生素的种类, 而忽略了感染菌谱的检查, 这就造成了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增加了真菌感染率。
3.4 恶性肿瘤的放化疗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放疗或化疗, 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可破坏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易发生真菌感染。
3.5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肺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 为了预防因化疗药物造成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的细菌感染, 同时应用大量预防性抗生素。其实放化疗治疗所造成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 本身就易发生真菌感染, 再加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破坏了机体的正常菌群, 更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机会。
3.6 激素的滥用
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 特别是农村, 盲目追求治疗效果,任何疾病均应用激素类药物, 使激素成了常规用药。激素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抑制炎症反应, 使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 导致菌群失调, 真菌感染。
4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现代医学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研究, 以感染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实验为主要研究对象, 注重减少真菌的耐药性和新药的研究, 而新药的研发远远落后于不断出新的细菌种类和不断变异的细菌个体。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目前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西药为主, 抗真菌合成药物有限, 选择范围较小, 且存在着疗效差、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等不良反应, 易出现耐药性和二重感染。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 可以提供治疗真菌感染呼吸道炎症的新手段, 但这项研究内容较少。传统中医经过国内学者近 10 年来对 187 味中草药进行了抗真菌作用研究, 其中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 77 味、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 44 味、抗真菌作用微弱的 41 味、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 5 味、无抗真菌作用的 20 味, 中草药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很少出现耐药, 适合于长期或预防性应用的特点,使研究开发中草药具有良好的前景。由此可以看出, 单味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初见成效, 而中医临床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研究, 远远落后于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 还是沿用以宏观中医辨证施治为主要手段, 而忽略了真菌感染微观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制约了中药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作用的有效发挥。
5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研究方向
系统研究真菌感染在呼吸系统中医不同辨证分型中的分布特点, 真菌从感染到消失中医证型发展的演变特点和规律性, 明确真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加强中药针对真菌感染菌种的治疗研究。
【关键词】住院;疾病构成;顺位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27-017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我院2004~2008年疾病分类年报表。以出院病历首页为依据,选择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按ICD-10标准分类,将出院病人按年龄、性别分类,归纳成出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表。
2结果
1.5年间全院共出院116648人,其中5岁以下占13.36%,5~14岁占5.25%,15~44岁占37.31%,45~59岁占20.15%,60岁及60岁以上占23.93%,男女比例为1:0.91。各年龄段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见表1。
在ICD-10分类的20个系统中,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患者的疾病有:损伤中毒和外因后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情况等;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患者的疾病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3讨论
第一,在全院患者中,以青年患者(15~44岁)居多,其次是老年人(60及60岁以上),儿童患者(5~14岁)和婴幼儿患者(5岁及5岁以下)较少,此结构与我院仅有一个儿科病区(32张床位)有关,(新生儿科10个床位2008年9月份才开设)。而对于老年人,该人群是各类疾病的高发年龄段,因此医院应重视此类人群的疾病卫生保健和病种质量控制,重点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在全院患者的疾病顺位中,消化系统疾病居首位,(占14.35%),其次是呼吸系统(占13.09%)和损伤中毒(占12.18%)。因此,我院应注意加强消化内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的技术水平和人员、设备力量的投入,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减轻病人和社会负担。第二,在婴幼儿住院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居于首位,占47.86%,尤其以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为主。因此儿童家长应在儿童患病前期引起重视,及早带患儿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儿科也应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提高治愈率,使病人尽早康复出院。第三,在儿童患者中,呼吸系统仍居首位,占24.45%,其次是损伤中毒,占21.43%,因此此阶段儿童除要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外,还要重点防治意外伤带来的伤害,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提高儿童、家长、学校预防意外伤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在青年患者中,损伤中毒患者居于首位,占该年龄段的18.62%,可见在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应提高该人群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劳动章程,加强法制教育,杜绝各种安全隐患。其次所占比率较大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占13.37%。第五,在中年患者中,易患疾病为消化系统和肿瘤,分别占17.36%,13.50%,分析原因多是因为该年龄段人群社会心里压力及家庭负担较大、饮食欠规律所致,因此该人群应合理调整心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第六,在老年患者中,循环系统疾病居于首位,占26.52%,所占比率是中年患者的两倍多,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好发病种。应引起重视并及早预防,医院应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病变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为临床提供依据,进一步满足社会人口日趋老年化所带来的社会医疗需求。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分别占14.10%和10.3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15~80岁,所呼吸病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4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4例。本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转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引起,心衰、肺性脑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呼吸观察:患者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经常被迫做起。严重发病时,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头出汗等症状。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意识观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这时候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肿[1]。
1.3重症呼吸患者的基本护理方案
向患者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对患者进行劝导,让患者对自己的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细菌培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营养,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长期反复发作,咯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因此患者经常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要想给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对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死亡10例、好转出院57例。对此结果反馈情况表明,医师应该多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讨论
3.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因为在活动后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反应变慢,运动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点,所以在日常饮食起居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会难免发生意外。因此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无其它不良杂物,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或参加常规的室外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或专人陪伴并加以搀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戒烟、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营养充足。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无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注意。如发现患者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3.2重症呼吸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
重症呼吸系统患者的病情好转期护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好转期应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进行有氧呼吸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转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及保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护理
在治疗方面,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严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较多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气雾疗法,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此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心理创伤较大,会产生不配合医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等情绪。在常规性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经常会表现出对于自身病情的担忧,从而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护理措施,或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对患者的逐步康复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要让患者有一种内心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归属感。
3.5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关键词】心理护理;呼吸系统;应用
心理护理是通过各种方法调整患者的情绪,优化其情绪来维持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平衡与协调,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爱护就能将心理护理工作做得更好。[1]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入院后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呼吸系统疾病又大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患者面临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威胁,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入院后多少都有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有些人独自消愁、不言不语,有些人故意装作满不在乎,有些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抵触情绪严重。[2]合理全面地对此类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疗效和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忧虑、烦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响,自觉症状明显,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往往会产生忧虑及紧张;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疾病恶化,表现出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
恐惧、悲观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由于症状重,生活质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显控制,会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悲观。
丧失信心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药物疗效差。在反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不同程度的了解,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2心理护理在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中的策略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3]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对优虑、烦躁、焦急的病人,要工作热情、服务周到,使患者感到亲切可靠.同时要善于控制感情,尽力理解病人,切忌与病人发生口角和冲突.要容忍和谅解病人变态心理引起的异常行为如出言不逊,故意挑刺等。医护人员举止稳重,谈吐适度,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2掌握心理特点,加强沟通心理护理目的性明确,由于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3做好家属工作,协调社会支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朋友、单位和社会的关心体贴和安抚,而家属因长期服侍患者,也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一些病情严重患者的家属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家属的言行会对患者心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向家属作好解释工作,鼓励克服困难,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每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但应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更要在工作中经常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不断探索,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4]
2.4增强信心、激发勇气对那些痛苦、绝望、紧张、恐惧、忧郁孤独的病人,除了精心的护理,周到的服务,精神上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不同情绪进行解释、开导、安慰,稳定病人情绪,并将该疾病的医疗技术进展加以宣传,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情严重,面临死亡威胁的病人,要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病室清洁、安静、舒适、整齐,使病人的精神和物质得到满足,以提高病人的情绪,产生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美感,增加其生命活力。同时要有充分的应急准备,准确观察病情,迅速敏捷、熟练地进行救治[5]。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乐于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3结束语
总之,我们护士经常接触服务于患者,举止言谈,都时时刻刻印在患者的脑海里。多去关心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因情而施,把思想工作做到病人心理活动之前,把握住院治疗心病这一关。配合临床治疗,加速病人身体健康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康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8期。
[2]刘晓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8年04期。
[3]王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4]杨云慧;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关键词:雾化吸入疗法;呼吸系统疾病;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病程长,且波及范围广,而且若处理不及时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健康,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 避免低氧现状, 可给予有效的吸氧治疗,同时给予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1]。但是临床上雾化吸入有多种疗法,本人在我院儿科观察比较了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以为临床儿科医生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1月~2014 年12 月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346 例, 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2 组: 试验组173 例,男90例, 女83 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年龄(6.7±1.5)岁。其中肺炎56例, 支气管哮喘43例, 急性支气管炎42例, 毛细支气管炎 32例。 对照组 173例, 男89例, 女84例; 年龄4个月~14岁,平均年龄(5.6±1.4)岁。其中肺炎66例, 支气管哮喘40例, 急性支气管炎30例, 毛细支气管炎3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症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性(P >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均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常规静脉滴注抗病毒、抗炎、平喘药物, 并实施雾化吸入疗法。雾化药液配置如下: 生理盐水2 ml,沐舒坦2 ml。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接通空气压缩泵的电源,打开开关后,将面罩扣住患者的口鼻部,直到药液吸完,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为10 ~20 min。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 将一次性气动雾化吸入器与氧气管路相连, 在湿化瓶内不放水,要避免液体进入雾化器内使药液稀释,设定氧流量为6~8 L/min, 将面罩扣住患者的口鼻部,直到药液吸完,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为10~20 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血氧指标的变化情况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2]如下:显效:各项临床病症( 喘息 胸闷 咳嗽 呼吸困难等) 明显改善;有效:各项临床病症( 喘息 胸闷咳嗽 呼吸困难等) 有所缓解;无效:各项临床病症( 喘息 胸
闷 咳嗽 呼吸困难等) 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判断,实验组总有效(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例数为145例,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109例,经χ2检验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病症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组喘息病症消失时间、胸闷病症消失时间、咳嗽病症消失时间、呼吸困难病症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 < 0.05),具体见表1。
2. 3 两组血氧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均显著增加,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机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较为低下,容易受到多种致病菌的感染和侵袭,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具有病程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部分致病菌可通过飞沫传播,会明显影响到周围人群的健康,不仅大幅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着患儿的健康, 还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有多种, 保守治疗为首选方案, 而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4]。研究表明,有效的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有效清除病灶, 可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5]。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通过雾化吸入给药,可以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由于雾化吸入具有药物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6]。
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 其中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是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 也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具有一定的优势[7]: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操作方法简单, 只要平静呼吸即可, 适合各类患者,尤其是儿童; 喷雾器对雾化颗粒具有高度选择性,可确保患儿吸入的药雾能够有效沉积,全身不良反应轻微,可混合几种药同时进行吸入治疗,节省时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是临床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 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 吸入呼吸道后起到止咳平喘, 解除支气管痉挛, 改善肺通气和发声的功能, 有效抑制分泌物的渗出, 并可消除喉、咽、鼻部的水肿和充血状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 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8]。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的原理是借助高速气体通过毛细血管并在管口产生负压, 让药液经紧邻的小管吸出, 而析出的药液又经毛细管口高速气流撞击而成细小的雾滴,形成气雾喷出,直接作用于患儿的病灶部位, 同时使用氧气吸入治疗, 可提高患儿机体肺泡内的氧气与二氧化碳进行有效交换, 可有效避免缺氧病症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具有诸多优点[9]: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形成的气雾是较为柔和的, 在吸入过程中更为舒适, 对患儿造成的刺激作用较小, 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耐受性; 氧气驱动雾化器是一次性用品,使用更为方便,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而空气压缩泵需要反复使用, 通过浸泡、消毒等操作方法的处理才能备用,不仅费时, 还增加了患儿意外感染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均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以显著快速消除喘息病症、胸闷病症、咳嗽病症、呼吸困难病症、住院时间也短,故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总而言之,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值得儿科医生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Rebecca Nantanda,James K. Tumwine,Grace Ndeezi,et al.Asthma and Pneumonia among Children Less Than Five Year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Mulago Hospital, Uganda: Evidence of Under-Diagnosis of Asthma[J].PLoS One,2013, 8(11): e81562.
[2].苏锦友.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3,8( 26) :160.
[3].Alastair G Catto,?Lina Zgaga,?Evropi Theodoratou,et al.An evaluation of oxygen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childhood pneumonia[J].BMC Public Health,2011,11(Suppl 3): S28.
[4].刘全娟,徐艳.雾化吸入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 7) :128-131.
[5].窦金霞.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28( 12):1529 -1530.
[6].卢庆松.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护理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 6) : 1185 -1186.
[7].刘成铎,董佩佩,王丽君,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 3)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