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次贷危机的诱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贷危机的诱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次贷危机的诱因

第1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次贷危机;抵押贷款;金融;国际经济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此次全球信贷危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因为美国次贷还贷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2.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以我国为例,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2.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第2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严厉的金融监管导致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又使得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由此推动了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为了金融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通过法律、法令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管是很必要的。处于金融监管环境中的银行为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将在市场竞争和金融监管夹缝中求生存。金融创新使原有的金融管制条件失去了效能,于是更严厉的监管措施被制定出来,以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二者是一个互动的均衡过程,它们的动态变化使得金融监管制度得以调整和变革。“管制金融创新再监管再金融创新”,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每一个新循环都有一个新的起点,由此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和进步。

姚德良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互搏弈的每个循环过程是相联系的:旧过程的结点是新征程的起点。静态均衡是非常态,不稳定的,非均衡或动态均衡才是常态。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主观因素影响,各利益主体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有发展快的,有发展慢的,有不发展的,有倒退的,其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旧均衡出现不稳定。当到一定阶段,一方力量强大或利益受损到打破原均衡,建立新均衡带来的收益大于代价时,就会诱发制度变迁的冲动。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获得竞争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打破原来力量均衡主要因素。对美国来讲,1933《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利益主体利益达成均衡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各利益主体利益达成一致、力量对比达到均衡的结果,这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

二、次贷危机发生根源解析

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与演进的历程来看,金融监管并非以政府管制金融资源为目的,而是以提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为目的,即如何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找到均衡。Frieden(1991)认为,面对金融全球化,国家仍然掌握着最大权力,国家如何从管制、松绑及再管制中,找出符合国家利益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才是当务之急。但是,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金融机构经营的多层次使得美国金融监管的能力受到了挑战,次贷危机的发生显示了监管与创新猫鼠之战。

过度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监管缺位共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生,在这场危机当中金融创新的负面作用表露无异,甚至金融创新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步伐,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房地产抵押贷款给中代收入阶层带来了购买房产的可能性,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是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标准的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为次贷危机埋下的爆发的种子。一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Alt-A贷款都具有较大的道德风险,这些贷款是发给中低收入阶层甚至信用记录一般的人群。二是住房抵押贷款难以抵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和利率较低阶段发放的,一旦利率上升或楼价下跌,借款人就无法还贷,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就将断裂。三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结构放大了后期的信用风险。这样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系统风险就会同时增加,而且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正常的消费信贷。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20世纪最重要的流动性创造金融创新产品)操作,将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从而导致的风险的积累,最终带来的市场的脆弱性。金融创新往往会突破原有的金融监管制度,美国的伞式监管模式同样随着创新的不断发展而无法有效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美联储也没有真正处于监管的核心,至少没有发挥监管核心的作用。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监管部门的牵制,监管效率不能达到最佳。另外监管准则同样有问题,美国银行业将巴尔协议当作监客的重要准则,但是巴尔协议本身鼓励证券化和表外融资,而这两点下正好是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第3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衍生产品;虚拟经济;法律问题 

从2007年初开始,由美国抵押贷款风险逐渐演变出的一场次贷危机,不仅瞬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且不同程度地扩大和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已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从各国政府首脑到金融监管部门、从金融机构到学术界,都在匆忙而审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应对、渡过难关。就法律界来讲,同样面临着反思与应对的迫切任务,应当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准确把握成因,进而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建议。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园分析——以美国为案例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就受影响程度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显然首当其冲。客观地讲,金融危机在众多国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国或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机的成因及根源,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国。就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成因来讲,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有效法律监管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这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l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二)按揭法律结构上存在缺陷 

美国在住房按揭贷款的设置上虽有担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结构上却存在重大缺陷,使得这种担保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也就使得金融风险从源头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担保变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风险也就变得更容易发生。有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增速为10%。如今,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贷款人无力还款。而购房人对于所购房产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银行的贷款购买房产,然后再以该房产做还款的担保,从这样的担保结构中可以看出,担保人的担保物虽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但就实质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换价值意义上的“所有权”。实际上,英美财产法中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有的只是对于财产进行利用的相关概念,这通常被理解为灵活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按揭这样一种交易一担保模式在高房价时代确实为普通人购房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了经济迅速发展下的社会需求。但是,法律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最本质、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权归属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是不能含糊其词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无权处分”之类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并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没有所有权而处分财产是法律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机制。像现在遇到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能发现,正视所有权本质的问题其实就能发现它的价值。 

 

(三)金融债务信用基础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应该是金融债务信用基础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客观地评价,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其牢固、自身修复性很强的金融债务信用体系,同时,还有严密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在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金融债务信用基础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没有抵挡住自由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巨大冲击。其整个逻辑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公司金融债务而言,公司企业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借来的钱从事证券业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这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但是,当过热的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高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崩溃,此时公司的资金都压在股票或房地产上,无法套现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出现问题,银行的资金不具有流动性,就会引发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的危机。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从事股票业或房地产业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从事出口贸易或制造业投资时,也可以从银行大量贷款。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由于对市场估计的错误等各种原因,产品压库滞销,也可能导致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这也会影响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能力。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公众存款人便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挤兑。挤兑必然导致银行倒闭。一家银行倒闭还会引起数家银行接连发生挤兑,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爆发金融危机的外因分析——国际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第4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由于近来股市、楼市不振,越来越多的资金从楼市、股市中撤出,随着借贷利率高企,民间借贷渐渐成了居民新的“投资渠道”。“我已经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把获得的贷款借给典当行,仅利差就相当可观。”上海市民文女士近来开辟了新的投资方向――民间借贷。她把已还清贷款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以做生意需要周转资金为由,拿到60万元贷款。然后,将这笔钱交给朋友的典当行,投入民间借贷的洪流之中。

由于房子市场价值较高,文女士从银行套出60万元贷款不难,一年期贷款利率仅8%,略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在拿到贷款后,文女士迅速将钱投进典当行,典当行大方地开出一年24%的利率。“一转手,一年就能坐享16%的利差,60万元资金一年就能净赚近10万元。”文女士表示,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把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转投到民间借贷中去,轻轻松松就可获得巨大利差。

河南省郑州市居民刘女士也选择了这种新“投资”方式。由于担心房价会有下跌风险,她6月卖出一套两居室的老房子。在拿到52万元房款后,刘女士通过朋友介绍,将钱投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开出一年20%的利率。“房子继续出租,一年的租金不过1.5万元,年租金回报率只有2.8%,甚至不如银行定期存款。房子卖掉后将钱拿去放贷,按20%的年利率,一年就能拿到10万多元,收益远远超过其他投资渠道。”刘女士表示,担保公司承诺资金会借给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大老板,风险很小,加上又有朋友介绍,不是很担心。

民间借贷利率高企,让已进入这个行业的放贷人获得巨额收益,同时吸引更多资金蜂拥而入。刘女士表示,在得知自己放贷每年20%的利息后,很多亲戚纷纷找到她,也希望能将闲置资金投给担保公司,甚至年逾六旬的老人都愿意将“养命钱”用来放贷。

村妇非法融资10亿元 终难逃东窗案发

素有民间借贷传统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被曝光的高利贷案值一个高过一个,涉案金额从祁有庆民间非法融资案的3.5亿元到石小红案的7.4亿元,再到涉案金额逾10亿元的苏叶女案。鄂市东胜区法院的一位法官不禁感叹,鄂尔多斯案件一半涉及高利贷,高利贷把鄂尔多斯百姓害苦了。

9月中旬,鄂尔多斯东胜区国贸大厦楼下聚集着百十人,这些高利贷放贷者来此是向10楼打击非法融资办公室报案的。一位奇姓男子称自己借给苏叶女500万元,而现在苏叶女已无还款能力,而他的几百个下线为此寝食难安。据悉,苏叶女涉案金额已逾10亿元,成为鄂尔多斯最大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

年近40岁的苏叶女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农村妇女。其名下注册的企业约6家,除两家为有限责任公司外,其余均为个体工商户。为了融资,苏叶女常常说自己拥有大型酒店和煤矿。苏叶女给予的高利贷的价格高达月息3分(月利率为3%,年利率为36%),这也是其能吸引高额民间贷款的原因。跟所有的非法融资者一样,刚开始,苏叶女很讲信用,每月都按时付息,因此找他放贷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连抵押都不要,最后这些人全被套牢。目前登记的债权人数目已逾300人,涉及鄂尔多斯周边的通辽,以及河南、河北、陕西等省,甚至还有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据悉,苏叶女已于9月份被警方控制,相关的案件目前正在处理之中。

民间信贷失控恐致中国次贷危机

高息民间借贷正呈现在全国蔓延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在信贷紧缩、楼市调控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同时,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民间借贷空间迅速扩大。目前仅浙江民间资本就高达万亿元,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个人之间放贷,成为民间借贷流通的主要途径,月息回报普遍在2分以上,最高的甚至达5分,即年利率60%。

疯狂的民间借贷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有报道称,曾经因高利贷泛滥而成为“宝马县”的江苏省泗洪县,在7月借贷大户“跑路”、停止付息后,出现高利贷市场崩盘情况,众多放贷人血本无归。江苏省启东市在年中出现信用社员工当高利贷掮客,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离职、逃跑甚至跳楼等情况。福建省厦门市今年连续爆出民间高利贷崩盘大案,涉嫌介入高利贷的既有担保公司负责人,还包括银行高管。

专家警告,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房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民间高利贷极有可能爆发巨大风险。“民间借贷问题如果最终崩盘,可能会引发‘中国版’的信贷危机。”针对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地爆发的民间借贷违约潮,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了担忧,“前两年有相关的调研课题认为,中国民间借贷的规模占到银行业信贷总量的10%~20%。考虑到近年来民间借贷的泛滥,今年的量肯定比以往有所增加,所以我们判断,从现在的增长态势来看,民间金融放贷总量占正规金融(50多万亿元的放贷总量)应在20%左右,那就应超过10万亿元。所以我认为其最终有可能导致中国的次贷危机。”

央行公布的数据与郭田勇说的相吻合。在郭田勇看来,民间信贷危机会引发两大问题,一是民间信贷资金链条断裂之后,会造成群众财产规模的急剧缩水,而这会波及到实体经济,影响消费;二是民间借贷中的一部分钱是来自于银行,在民间借贷失控后,银行就会出现大量呆账坏账,“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引发中国版的次贷危机。”郭田勇认为,自2010年货币政策转向以来,以高利贷为特征的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日益趋高,除浙江外,江苏、福建、河南以及内蒙古等地的民间借贷市场情形都不容乐观。

“很多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这是我们之所以担心民间借贷触发中国次贷危机的一个原因。”郭田勇说,“当经济增速下滑、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加紧调控时,都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包括房地产企业更加困难,使其还不起银行的钱。”

反思:把民间借贷纳入政府监管之下

“长期以来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是民间借贷的深层次诱因,”郭田勇解释说,“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货币工具往往重准备金而轻利率,使商业银行从理论上的利率管理转向流动性管理,一旦银根收紧,中小企业往往成为银行惜贷的主要对象。”郭田勇认为,政府急需考虑通过加速金融体制深入改革来解决根本问题。“一方面金融业要最优化,要使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都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利率应该自由化,要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5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

一、引言

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积聚的系统性风险得以暴露。作为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其影响蔓延全球,危害程度仍不断深化。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自1998年以来,一直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质被各商业银行视为优良资产而大力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上涨,国内住房抵押贷款发放额飞速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190亿元,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3.49万亿元,短短12年间增长了180多倍,其增幅远远超过其余贷款。然而在大力发展这项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2.2%、1.9%和1.6%,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风险己逐渐显现。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严重危害为我国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的房地产信贷风险而言是个很好的预警。鉴于我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房地产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业又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一旦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暴露,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中国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认真反思,警惕住房抵押贷款背后的风险,总结教训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二、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状况之比较

鉴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与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下文主要通过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对比分析来研究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从而为防范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同样的加息周期加大了房贷消费者的负担,违约可能性上升

美国房地产的繁荣从2001年开始。2001年的9・11之后,美国政府为了缓解恐怖袭击和新经济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冲击,采取了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大幅度降低利率[联邦基金利率连降13次(见图1),从2001年1月份的6.5%降低至2003年6月份的1%],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时让美元汇率不断贬值。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的楼市逐渐活跃,进而快速上涨,出现了类似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局面。根据美国房地产协会的估算,从2002年开始,房价就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了泡沫最兴盛的2005年末,房价的年增长达到了17%左右。而从2004年6月份开始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据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5年牛市后全面降温,销售量占整个房市85%的旧房销售量比前年下降8.4%,创下17年来最大跌幅。而楼市的低迷正是引发此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线。

近几年以来,我国同样经历了加息周期。2004年开始,我国的楼市升温已成过热趋势,为抑制房地产价格非理性上涨,央行开始加息。自2004年10月29日开始,截至2007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10次加息,其中,5年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从5.76%上升至7.83%(见图2)。基准利率的不断上升拉动了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从而大大增加了普通居民按揭购房的贷款成本支出,进而给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优质资产的抵押贷款带来巨大影响,难免会造成违约风险。加之目前国内很多行业都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房贷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银行越来越难以预测居民的未来偿付贷款的现金支出变化情况,势必增加房贷的违约风险。

(二)放贷机构放松对贷款的审查标准及程序,信贷创新层出不穷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信用得分及审贷文件的完整性通常较低,而贷款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以贷款经济人和客户为主的销售模式也加剧了审贷管理的松懈,一时间各房地产抵押贷款提供者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降低贷款发放标准,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须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大量无偿还能力的借款人进入房地产市场,也使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积聚了大量的高风险客户群。随着贷款经纪人和放贷金融机构大肆降低贷款准入门槛,次贷市场的规模随之急剧扩张。次贷市场在违规放贷的推动下非理性扩张,风险急剧积累。次级房贷规模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占贷款总额的4.5%发展到2001年的1600亿美元、占5.6%和2006年的6000亿美元、占贷款总额20%(见表1)。虽然推动次贷市场规模急剧膨胀还有很多因素,如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超低的利率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放款标准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并不比美国低。近年来,在房价持续上涨及房贷资产是优良资产的观念驱动下,商业银行普遍放松了对贷款者的资质审查。不少房贷者从律师事务所或单位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国内相当部分贷款的发放是基于未经证实或虚假的收入文件。更为严重的是,国内很多商业银行为争夺市场,竞相攀比,放松信贷政策和审批尺度。通过降低审批标准、简化贷款流程等手段放宽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者的市场进入,而且创新出了气球贷、房贷休假等前期还款压力小、后期按揭成本上涨的贷款产品,从而增大了房贷资产的风险。

(三)评估机构缺失行为规范

美国标准普尔、穆迪是权威资信评级机构,但其在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运作过程中的失职,误导了投资者,使风险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扩散到金融市场。我国的评估业存在的问题众多。我国当前由借款人付费、按房价比例付费的评估公司往往难以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如评估公司常会在委托人的要求下,将评估价格高估,帮助借款人更多的套取银行资金;评估公司也缺乏统一的估价标准,对于同一住宅评估价格往往不同。而商业银行在房产价值的确定上过分依赖于房产评估公司。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执行首付比例作为防范房地产减值、保障抵押足值的重要防线,虽然其执行管理较严,但是如果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成份超过了首付比例,这一防线就无异于“马其诺防线”。

三、对防范我国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的启示

(一)积极审慎地推动金融创新,改善信息披露,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尽管次贷风波中的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使得风险出现了世界“共振”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创新具有“二重性”和“双刃剑“的作用。对次贷风波中的美国本身特别是放贷机构而言,证券化和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确实起到了风险分散作用。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权益在内的结构性融资产品证券化使得金融机构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了二级市场投资者,使风险的承担者更为广泛,风险定价相对合理。因此我们要更深刻、全面地对待金融创新,对于每种创新工具,既要看到它发挥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隐藏的风险。商业银行要严格把握基础资产的标准,注意有序、稳步地推进金融创新。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改善金融创新产品的信息披露程度,提高透明度。政府应鼓励商业银行尽快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能抵御各类风险的金融工具,加强对衍生产品的监控力度。

(二)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尽管美国的信用体系也存在问题,但总体而言仍较为健全。在美国的信用市场上,不同信用水平的居民和机构的融资成本显著不同,次级抵押贷款主要为信用相对较低的群体设置。这种制度性的分割性在不同级别信用风险的资产中设置了一道防火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而我国的信用体系尚缺乏对居民和机构信用级别的划分,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不同信用级别的信贷资产也并没有实行分类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很难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因此,我国应首先借鉴美国信用体系建设上的经验,在信贷市场上利用结构性手段对客户进行细分,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见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减少风险传染。其次应进一步加快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借鉴国际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手段。

(三)监测各类风险因素,确立审慎政策导向

从我国房地产及住房信贷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市场繁荣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把住房抵押贷款当作优质资产,而容易忽略当房地产出现逆转、房价下跌给住房抵押贷款带来的风险。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仍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但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鉴于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更需要构建科学准确的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和房地产市场的拐点,以有效规避周期性风险。金融机构自身内部风险管理应当始终坚持审慎性政策导向。在此次危机中,市场参与主体的非审慎性经营弱化了市场约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滥用,成为危机形成的诱因。当前,国际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创造利润的内部驱动也越来越强烈,但追求利润不能忽略风险。在努力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当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其审慎管理,稳健经营。

参考文献:

1、师家升,李永勤.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8(6).

2、彭海啸.基于美次贷危机谈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必要性[J].时代经贸,2008(5).

3、李哲.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中国房贷市场的启示[J].房地产金融,2007(10).

4、施海松.中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比较:基于同质性与差异性的分析[J].上海金融,2007(10).

第6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影响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合力作用形成,主要原因有一下三点:

(一)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经历2000年至2001年短暂的经济衰退后,特别是9•11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促使了美国经济的连续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至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5年的新高,至4.2%。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美国次贷市场迅速膨胀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宏观环境,由于人们普遍持经济增长向好预期,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也放松了次贷准入标准。经过了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周期,2004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步入下滑周期,经济增长的逆转带来了连锁反应,次级抵押贷款所积累的风险逐步展现,并在世界范围蔓延。

(二)房地产市场萎缩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国房地产持续了十几年的繁荣,住房销售量不断创下新记录,房价也以每年增幅超过10%的速度攀升,1995年至2006年美国房价翻了一番。受房地产上升态势影响,美国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价格出现下滑,2006年三季度至2007年7月,美国房价下跌超过10%,房屋销售锐减,2007年5月美国成屋待售房屋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超过400万套。随着美国房地产形势逆转,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表现出来。

(三)宽松的市场准入及对金融衍生品创新认识不足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

2001年至2004年期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等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首要选择。利益的驱使及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迫使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不得不加快产品创新,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贷款购房。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我国经济受此轮美国次贷风波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因为我国内地金融系统相对独立,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仍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不会立即传递到我国。由于次级贷款属于结构性产品,目前主要存在于欧美市场,我国参与的程度较低,我国政府及机构的海外投资的直接投资损失亦比较轻微。

(二)间接影响

首先,在国际范围内出现持续信贷收缩的条件下,部分“热钱”可能被迫退出我国市场,从而对资本市场构成资金面的压力。但鉴于目前QFII资金在A股市场的比重很小,A股的流动性损失应当不大,而且我国资产重估的支持力主要来源于贸易项下的顺差和国内银行的信贷创造,热钱退出的影响不会是方向性的。

其次,美联储通过直接注资和下调再贴现率等措施缓解了减息压力,后续的政策操作将可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产生影响。目前评估美国次级房贷风波对我国的最终影响尚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如果美国楼市出现“软着陆”或经过暂时回落后出现反弹,美联储就可保持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亦能赢得时间与空间进行汇率改革和宏观调整。但是,如果出现美国楼市继续大幅度下跌的局面,美联储很可能再次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这样将对我国的汇率改革和宏观调控十分不利:在美国放松银根的同时,对人民币汇率施加更大的压力,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我国,我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加,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性更加过剩,股市和楼市的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涨,泡沫迅速膨胀。最后在外界压力之下,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国际资本从我国撤出,经济出现降温,资产泡沫破灭,当年的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三、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一)重视和研究住房金融市场的风险产生机制和影响力

住房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高风险性,其产生的机制与影响力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紧密相联,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过度借贷造成的,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而且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前,美国楼市和金融市场并没有太多的征兆,风暴好似一夜袭来,所以要格外注意房地产业的虚假繁荣。目前我国居民财富的增长是建立在高额房贷的基础上,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金融市场以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当提前引起高度的重视。可以说,金融市场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这种逆转可能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干预影响;也可能是房地产市场本身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影响。因此,准确测定住房金融市场的风险,评估政府政策对住房市场的作用,以及合理权衡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收益,是降低住房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方法,这也应当是向市场上推行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时所应采取的方法。

(二)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以分散市场风险,避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虽然我国金融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股票市场还不太规范,企业债券市场刚刚起步,所以,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环境。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这两年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和各种监管法规的出台使得股票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越来越能够配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建立,直接融资渠道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融资功能,逐步分散市场风险,保证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业和谐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提升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

在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这对我国金融监管者来说,是个重要警示。这次危机对于我国未来的监管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教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必须在趋利避害中寻求利益最大化,金融监管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自己的监管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黎.浅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传导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08.(8).

第7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目标管理 过程控制

一、次贷危机及其发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基于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紧密关联及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引领位置,美国的次贷危机已通过种种渠道演变成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极有可能转化为全球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是一种经济性危机,因此人们更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第二,房地产市场萎缩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第三,宽松的市场准入埋下了次贷危机的种子;第四,为追求更多利润,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对风险把控的不足放大了次贷危机;第五,市场利率变化是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推动力量;第四,受技术的限制和利益趋使,资产评级机构不能客观进行信用及其产品的评级,也是产生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第七,监管者的失职加剧了次贷危机的形成。

二、从管理学分析,人们对目标管理理解及应用的偏差,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

1.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又称成果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4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涵义是由组织的员工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目标管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重视的一种管理制度。尽管国内外对目标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强调根据目标进行管理,即围绕确定目标和以实现目标的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这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调活动的目的性,重视未来研究和目标体系的设置;第二,强调用目标来统一和指导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组织的整体性和行动的一致性;第三,强调根据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管理,使管理过程、人员、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围绕目标运行;第四,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目标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以提高适应环境为化的应变能力;第五,强调根据目标成果来考核管理绩效,以保证管理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

2.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目标管理在全世界的反响很大,是当前世界上很流行的一种管理方法。然而,目标管理理论与其他管理理论一样,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导致一些不良的结果。其表现为:

(1)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即管理学中的“Y―理论”。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要求管理人员对下级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在关心和了解人的需要上,提倡集体奖励制度重于个人奖励制度,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实行参与式管理。

然而,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认为多数人都有发挥潜力、承担责任、实行自治和富有成就感的需要,都有事业心和上进心,而且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通过能力工作来满足这些需要,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多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会追求自身利益特别是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2)目标管理强调成果控制,对目标的实现过程主张自我管理。因为目标管理注重成果,很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态度,只要能够获得成果,任何行动都可以接受。过于重视成果,特别是经济成果,会对下级产生压力,引起不道德的行为。

3.目标管理的局限性在美国金融机构的放大效应为美国次级贷款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目标管理作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管理方法之一,在美国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在实践中主张成果考核,而对目标实施过程实行自我管理。正是这种看似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次贷危机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1)贷款机构为了完成以目标管理的名义确定的业绩目标,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不少放贷机构开始向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借贷人推出次级抵押贷款。一些次级贷款公司受利益驱使,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须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2006年4月对100笔此类“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其提交给美国国内税务署的税务申报比较,90%的贷款人高报个人收入5%或更多,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为21%。为了完成业绩目标,获得更多的佣金,次级贷款竟可以放给无资产、无工作、无收入的“三无”人员,由全球投资者去承担风险,就反映了这种模式引发的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的严重程度,也说明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受到挑战。

(2)对业绩目标实现过程缺乏监控,目标实现过程出现违规操作,违反金融领域普遍要求的“最大诚实原则”。为了实现放贷目标或其他业绩考核目标,达到短期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次级房贷放款中出现了许多不良行为,但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两类。

①猎杀放贷,在此类贷款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费者。贷款机构或其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即人没有履行本应履行的如实告知义务。所谓“猎杀放贷”,按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的说法就是:“近年来,主导次级房贷市场的贷款种类是混合型可调整利率房贷,通常头两年为固定利率,此后每半年上调一次。上调幅度通常很大,很多贷款人无力负担月供,只得以更高的成本再融资,或卖掉住房。在发放这些贷款时,贷款机构依据的是房产价值,而非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这就是“猎杀借贷”的基本定义。美国国会早在1968年就通过《诚实借贷法》,旨在保护消费者。该法要求贷款机构清晰披露贷款交易的所有条款与成本。换句话说,在放贷时,贷款中介如果提供错误信息,或未能完整地向消费者解释贷款的所有风险,应以欺诈罪论处。然而在发放贷款时贷款机构或其人为了完成业绩目标,并没向借款人解释清楚这些贷款条款。

②贷款欺诈,受害者一般是贷款机构。一些放贷公司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被蛊惑进来。同大多数行业一样,大多数次级房贷专业人士的确是诚实体面的好人,很多借贷者的问题也的确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或不负责任的消费冲动导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过去几年中,金融业内一些害群之马为了完成业绩,挣取更多的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等等。

由此可见,目标管理关于人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不符合所人有的本性,因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对过程的实施者进行必要的监控,单纯用最终的成果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必然会有人违规操作,当这些因素积累在一起,最终导致次贷危机。

三、次贷危机的发生对我们在现实经济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时对其局限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险防患于未然

目标管理作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甚至可以说是管理哲学,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理论基础对于人性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是符合人类对真善美的终极目的的追求;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部分员工的工作态度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强调成果第一,而对目标实现过程充分授权,也简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引致的经济运行机制及管理的灵活性,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目标管理虽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一剂“良药”,但绝非“灵丹妙药”,它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们还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分析目标管理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应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控制国民经济的“血液”资金流的金融机构,必须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目标不能过于单一,要考虑到综合平衡

应用目标管理,首先是要制定目标。目标是一个组织的导向、标准、基础,具有激励与凝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组织都有一个单一目标,这个目标对于企业就是创造利润,对于我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在金融领域,这个单一的目标或许是一定时期内保险人销售的保单数、信用卡业务员推销的信用卡数、贷款业务员发放贷款额、银行网点吸收的存款额。但是,现实中没有一种单一的衡量尺度能够有效地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是否成功地履行了它的使命,并且管理者为了追求单一目标往往会忽视作为组织任务重要组织部分的其他目标。比如一些企业过份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社会责任、员工的福利,一些地方政府过份追求短期的GDP增长率而牺牲环境、忽视应有的社会公平。

近几年来有些企业采用的平衡记分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目标设立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平衡记分卡主要从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创新角度这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平衡记分卡重在平衡,是一种综合的平衡,动态的平衡,战略的平衡,增量的平衡,藉以寻求财务与非财务的衡量之间、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之间、落后的与领先的指标之间,以及外部与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这种方法可以在企业设定目标及绩效评定中推广。在对地方政符政绩的评价上,我们也逐步走出了唯GDP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绿色GDP、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发展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更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目标。这种平衡的艺术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和谐之道”。

2.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要进行必要的监控,预防“道德风险”的产生,减少违规操作

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一定都存在。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更多的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行为动力的,每个部门、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组织长期的、全局性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甚至违规、违法操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已出现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保险人为了完成保单销售目标,擅自降低承保条件,对有些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不利的条款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一些银行贷款业务员,为了完成放贷目标,擅自降低借款人的信用条件,提高抵押物的价值;一些银行信用卡业务员,为了完成其业绩目标,有意降低申办条件,有些客户并不愿意办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员甚至动员客户先办一个,然后不用激活,或者打个电话把新办的信用卡注销,说这对客户并没损失,还可以获得一份礼品,这纯粹是一种增加银行经营成本,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以上所举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不加以防患,日积月累,也将为我国的金融领域埋下危机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发生危机。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

因此,对目标实现过程中多数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要进行过程控制,发挥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一是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二上建立健全法律及组织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三是对组织、个人的评价不但要对其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目标实现过程是否合法、是否有违规操作进行检查,并对违规、违法操作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参考文献:

[1]李 :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孟 辉 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7(18)

第8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论文关键词 次贷危机 评级机构 宪法第一修正案 欺诈侵权

评级机构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它们本应对投资品种的信用等级作出独立公正的评估,但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它们了不实的信用评级,给投资者造成误导,使其遭受重大损失。昔日风光无限的评级机构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被推向风口浪尖,要求评级机构承担责任的呼声不绝于耳。本文通过分析评级机构从事次贷衍生品评级业务所呈现的新特点,说明了评级机构失去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原因,进而论述了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已经构成了欺诈侵权责任。

一、次贷衍生品信用评级的特点及其与传统评级业务的区别

在次贷衍生品信用评级中,评级机构参与了产品的结构设计,丧失了其应有的中立地位。传统上,评级机构只是根据公开资料和非公开的内部资料进行评级,并不参与被评级对象的交易安排,这种传统的评级业务(以下称传统评级业务)与评级机构在次贷衍生品评级业务中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第一,传统评级业务中,评级机构并不参与被评级对象的交易安排,只是作为中立的第三者开展评级。但是,在次级债的发行中,评级机构并不是独立于债券发行人之外的第三方,而是直接参与了次级债的设计和推广,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全球次级债市场暴涨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直接受益者。

第二,次贷衍生品评级收费远高于是传统评级业务收费。与传统的公司债评级业务相比,评定同等价值的次级债证券,评级机构获得的费用是前者的两倍以上。

第三,在传统的评级业务中,评级机构一般是接受发行人的委托进行评级,并向社会公开评级报告。次贷衍生品的评级报告主要面向潜在的购买者,并没有向社会公开,如优先级CDO的购买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机构投资者,中间级和股权级CDO的购买者主要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次贷衍生品的评级报告主要面向在这些潜在的机构投资者。

评级机构作为金融中介组织,应为证券市场提供客观、公正、科学的评级报告,然而,在次贷衍生品评级中,评级机构直接参与了证券产品的设计,评级报告失去了客观、公正和科学性,更由于高昂的收费助长了评级机构的热情,推动了次贷衍生品的膨胀。评级机构不负责任的评级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大诱因,对投资者的损失,评级机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评级机构在诉讼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对于错误的评级报告并没有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因此,追究评级机构的责任首先应撕掉评级机构宪法保护的外衣。

二、撕掉评级机构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外衣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豍该修正案及其判例所形成的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制度,成为评级机构主张对其错误评级报告免责的重要依据。一旦被法院认定为媒体,凭借着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评级机构将免于承担相关的侵权责任。然而,评级机构在次贷衍生品评级业务中区别于传统评级业务的特点,使其失去了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正当理由。在认定评级机构是否具有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特权时,法院的考量因素主要有下面几个:

第一,评级机构是否为了投资公众的利益从事不特定证券的评级或是从事某一特定种类的大多数或者全部证券的评级。在Inre Pan Am Corp. 豎一案中,法院认为,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所从事的传统评级业务说明了其实际上对所有的公开债务融资(public debt financing)和优先股都进行了评级,因此,标准普尔应属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媒体。然而,在In re Fitch, Inc.豏一案中,法院将惠誉(Fitch)与上述案件中的标准普尔进行了对比,认为,在上述案件中标准普尔的评级对象是所有的公共债务证券,并不以是否接受委托为前提,而In re Fitch, Inc.一案并没有证据表明惠誉经常性地没有经过委托对某个交易进行评级,惠誉的资产支持证券部门的总经理Kevin Duignan在法庭作证时也承认,惠誉的绝大部分评级业务都是经客户的要求开展的,一些不多的主动评级(Fitch—Initiated Rating)通常是由于惠誉先前开展的评级业务的后续评级,或者是由于与客户未达成评级委托协议情况下才开展的。因此,法院认为惠誉不属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媒体。

第二,评级机构是否参与了被评级证券的交易安排。在In re Fitch, Inc.一案中,法院进一步认为,惠誉公司在其评级对象的交易设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角色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的角色。法院通过审查惠誉员工与被告PaineWebber’s员工之间的电子邮件和传真后认为,惠誉的员工提出了交易安排的建议,以使被评级的证券符合所希望的信用级别,惠誉在交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法院认为,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并非是不合适的,但是却说明了惠誉对于客户业务的积极参与,而这不同于媒体与其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不支持惠誉提出的媒体保护特权的主张。

第三,被评级的证券是向投资公众公开出售还是向部分机构投资者私募发行。在In Scott Paperiv一案中,法院认为,标准普尔是对公众公司及其证券进行评级并向公众评级报告,应支持标准普尔的新闻媒体保护的特权。而在LaSalle Nat’l Bank v. Duff & Phelps Credit Rating Co.v一案中,法院将这两个案件进行了比较,并认为,LaSalle Nat’l Bank v. Duff & Phelps Credit Rating Co.一案的被告Duff & Phelps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是用于私募发行的证券,评级报告并非向公众公开,而是面向特定范围内的合格投资者的,因此,拒绝给予被告Duff & Phelps评级机构媒体的特权和豁免权。

在媒体地位的认定上,法院采取的是逐案分析的方式,主要根据评级机构在个案中业务的特点进行认定,在传统评级业务中,法院一般认定评级机构符合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免于承担相关的侵权责任。然而,在次贷衍生品评级业务中,评级机构更多的体现了非中立性和非公共事务性质,已经失去了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正当理由,信用评级机构将为其不实的信用评级报告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欺诈侵权责任的构成

根据美国侵权法关于欺诈侵权之诉的构成要件分析,评级机构在次贷衍生品评级中不实评级的行为已经构成欺诈侵权行为,当被评为信用级别较高的金融产品最终却被证实是风险极高的垃圾债券时,因信赖该评级报告进行投资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可以依据美国侵权法对评级机构提起欺诈侵权之诉。下面对评级机构的欺诈侵权之诉构成进行分析。

第一,存在虚假陈述的事实(false and misleading misrepresentation),虚假陈述指由某人对另一人通过语言或行为作出的表示,该表示在相关环境中构成一项与事实不符的判断;是对事实的一项非正确声明;是一项不正确或者错误的陈述……。豒美国侵权法所要求的虚假陈述必须是实质性的虚假陈述,能对陈述对象的决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的虚假陈述即为实质性的。豓如果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与被评级证券产品的信用度严重不符,则可认定为是一种与事实不符的表述,构成虚假陈述。由于次贷产品结构复杂,投资者一般不能了解次贷产品的信用情况,信用评级报告客观上成为投资者买卖次贷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评级机构在次贷衍生品评级中的不实信用评级是一种实质性的虚假陈述。

第二,恶意(knowledge of the falsity),即行为人知道其陈述是错误的,或者在发表陈述时明知自己不清楚所作陈述是否真实,或者对所作陈述是否真实持放任的漠视态度。在次贷业务高速发展期间,一些评级机构的职员已经在公开场合宣称,证券化产品的评级过程存在着瑕疵和不可靠的地方,然而,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评级机构并没有重视这些问题,对报告的不实性存在严重的不负责任。2006年初,标准普尔已通过研究证实,次级债购房者的违约率要比正常的抵押贷款高出43%以上,这与多年来评级机构所认定的两者风险相同的假设相去甚远,意味着大规模的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但三大评级机构仍没有调低此类证券的评级,也没有呼吁市场投资者关注这些风险,豔这些行为已经说明了评级机构在不实的评级报告中存在着恶意。

第三,故意(scienter),即被告有意引诱原告产生信赖,有意使原告信赖该陈述从而做出(或者不做)某种行为。评级机构更清楚地意识到,其报酬的获得依赖于证券的成功发行,只有给出较高的评级,该证券才能成功发售,而次贷衍生品评级的收费标准通常是传统评级业务收费标准的二到三倍,利益的驱动使评级机构产生了不实评级报告的动机。同时,为了获得符合市场需求的评级结果,评级机构主动参与次贷产品结构的设计,甚至对评级模型进行调整,这些,都说明了不实评级结果的评级机构存在着故意。

第四,合理的信赖(reasonable reliance),即被陈述对象合理地信赖该陈述而做出或不做某种行为,如果陈述的不实性对于被陈述人是明显的,或被陈述人只要粗略检查一下即可发现,则这样的信赖就是不合理的信赖。在证券市场上,评级机构都被期待着传递真实、准确、完整的评级信息,特别是在次贷衍生产品中,由于打包的资产信息的不透明,结构化产品的复杂化,投资者并不熟悉复杂的结构化产品,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只能信赖评级机构,因此,次贷产品投资者对评级报告的信赖是一种合理的信赖。更由于评级机构的分析人员是该行业专家,其能力和水平在一般投资者之上,况且评级机构得到了美国证监会(SEC)关于NRSRO资格的认定,投资者完全有理由不经调查对评级产生合理的信赖。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尽管在投资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上,其专业水平不亚于评级机构,但机构投资者与评级机构在信息的来源渠道上存在重大差别,评级机构能够获得证券发行人所提供的内部信息,而机构投资者不可能获得这些内部信息,因此机构投资者对评级报告也存在着合理的信赖。

第五,损害,即被陈述人由于上述信赖遭受了实际损失。在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中,大量的投资者基于对信用评级的信赖将大量的资金投资于次贷产品,随着次级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次贷产品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设置是血本无归,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正是由于信赖信用评级报告的结果,因此,评级机构应对投资者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9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关键词: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CDO CDS次贷危机风险传递

一、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资本市场上的任何风险资产都面临着两种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市场上所有资产价格的下跌,并且用技术手段难以消除、足以引起多个市场主体发生连锁反应而陷入经营困境并使投资人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的风险。系统风险的诱因发生在市场外部,市场本身无法控制它,其带来的影响面一般都比较大。

非系统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主要由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造成,其影响面往往只涉及单个市场资产或单个市场主体,通常投资人可以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加以规避或部分消除。由组合理论可知,在进行多元化投资,即投资于多种相关性不高或者成负相关的资产时,非系统风险可以完全消除,整个组合的所面临的风险只有系统风险。

在特殊条件下,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化,非系统风险可能会转化为系统风险,而系统性风险也可能转化为非系统风险。

次级贷款发放时。它所产生的违约风险由发放贷款的中小银行以及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承担,是单个市场主体的非系统风险。然而,到金融海啸大举袭来的时候,房地产金融机构,对冲基金纷纷申请破产,投资银行人人自危,全球股市持续下挫,纽约三大股指、欧洲主要股市以及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全线下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市场风险剧增,风险敞口增多,全球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系统风险。原先的单个市场主体的非系统风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转化成了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二、次贷的非系统风险

从2001年起,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这些造就了美国和全球房市的繁荣。利率的下降促进了房价的上涨,从而导致美国消费者财富增加。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房价的上涨。

在市场大好的情景下,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盈利。向市场大量发放贷款。根据借款人不同等级的信用水平,房屋贷款分为三级:(1)优级(prime loan)、(2)近似优级(ALT-A)、(3)次级(sub-pdlne'loan)。

次级贷款客户的基本条件是收入低且信用评级低的个人或家庭:这样的放贷条件本身就隐含着潜在的借款人信用风险。与它的高风险相对的是它的高收益,次级贷款的利率比优级贷款高2到3个百分点,这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相当有诱惑力。在利欲的驱使下。大量新的市场参与者进人次贷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竞对态势,原来的贷款标准失去了约束力,大量房贷公司甚至不要求次贷借款人提供包括纳税申报表在内的资信证明。同时,美国次贷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房贷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房贷头几年的付息额低而且固定,优惠期满后按市场浮动利率付息。

如此优惠的贷款条件刺激了中低收入群体买房的欲望。买房的人不断激增,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现金继续加大放贷,次级贷款规模不断加大,然后房价继续上升,房价的上涨又回过头来刺激贷款的增加。由图1我们发现,在2001年前,美国次级贷款在2000亿美元以下缓慢增长,并且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只占到整个房屋抵押贷款的2%左右。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次级贷款增长格外迅速,2006年起。增长放缓。次级贷款在房屋抵押贷款中的比重从2001年前的2%左右增加到2004年近12%。至2006年四季度,该比例达到近15%。

然而,房地产金融机构的如意算盘只适用于低利率。高房价的市场。次级贷款以浮动利率为主,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次级贷款的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借款人很有可能难以还款,为了不违反合约,他们唯有变卖资产。然而,那时的房地产市场就不一定有那么繁荣了,市场总归会恢复理性,当房价不断下跌,成交量萎缩,即使出售资产仍然不足以抵偿债务,他们只有选择违约。随着贷款额的不断增加,风险也在成倍累积。到此为止,不断积累的违约风险还只是次级贷款的非系统风险,仅仅会造成次级贷款发债机构的损失,所波及的范围还很有限。

三、次贷的非系统风险转变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

随着放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地产金融机构面临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所承受的风险的巨大,需要有人与他们共同承担;另一方面,为了获利,他们又希望放出更多的贷款,但其不断放出贷款的前提是要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针对这些问题,这些机构拿出了解决办法――资产证券化。

机构通过使用金融衍生品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降低融资成本,避税以及规避大量违约风险。

房屋抵押贷款机构把具有特定期限、利率等特征的次级贷款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SPV),后将这些资产组成“资产池”,投资银行为SPV进行证券包销,将原本信用等级很差的次级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自我保险,重新分割并进行信用增级。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一方面将这些高风险债券的风险分散出去,回笼资金:另一方面缩减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增加自有资产的流动性。如图3所示。将信用增级后的衍生证券出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者获得次级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购买最低信用级别的投资者承担因次级贷款违约而带来的损失,为购买高等级信用级别的投资者提供保障,相比较。他们的收益也是最高的。风险由购买最低信用级别的CDO(债务担保凭证)的投资者承担,银行将原有的风险完全分散到了购买衍生证券的投资者。

由于资产证券化能够缩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优于银行自行发债券,而且银行购买的次级贷款的风险能够完全分散出去,于是银行通过SPV不断发行CDO。由于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和低利率的时代,作为CDO的标的资产次级贷款的违约率比较低。CDO的收益非常之高,导致各家投资银行竞相创造出(以CDO为标的资产的CDO),,…。由于CDO是对次级贷款的再分割,提供不同的信用等级和收益,适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而且CDO的收益和风险完全不对等。收益大大超过所需承担的风险,受到众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热捧。据报道,2003年和2004年,全球CDO发行量为1570和2720亿美元,但是到2005年该数字一下子增长到552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02.94%,2007年仍然维持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6年全球CDO市场接近2万亿美元。CDO将次级贷款的风险分散到了更多的投资者手中,并且成倍地放大了次级贷款的风险,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次级贷款的非系统风险(对整个金融市场而言)此时已经转换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次级贷款是信用

衍生产品(CDO,,…,)最初的基础资产,因此,次级贷款的运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决定着这些产品的市场运行。一旦次级贷款发生危机,由次级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倒金字塔”就会倒塌,上述产品的市场将很难幸免于难。而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实体经济的波动将使这些信用衍生品市场及相关的金融市场产生更为剧烈的波动。而这就是目前次级贷款危机的症结所在。

四、次贷系统风险的影响

美国经济从2003年起全面复苏,市场发出通货膨胀预警信号。于是,从2004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全球经常账户余额的绝对值占GDP的百分比自2001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居民储蓄率却持续下降。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短短数月,房地产业犹如被掷入冰柜,下挫趋势明显。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开始上升回落。一年内全国平均房价下跌3.5%,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首次,尤其是部分地区的房价下降超过了20%。

就在利率的上升的当口,次贷的优惠期满,贷款人面对的是浮动利率,上升的利率引起了次级贷款借款人偿付能力下降。为了避免违约,贷款人只有出售资产来清偿贷款,但恰逢此时房地产市场低迷,资产难于出售,即使出售,出售所获得的资金也不足以清偿贷款。他们唯有选择违约。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

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没有完全将风险分散出去,成为大量违约风险曝露的最直接受害者。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8月,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也倒闭了。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次级贷款违约率不断攀升。以次级贷款为标的的各类衍生品市场价值严重缩水。持有者不能获得预期的利息,造成持有者的资产的市场价值缩减,从而影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其中,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持有风险较大的中、低级债券最先出现亏损。由于基金公司无法保持原先的良好的业绩,基金的出资者对基金公司失去信心,纷纷赎回投资,基金受到巨大的赎回压力。双重压力的冲击下,对冲基金。投资银行濒临破产。一旦对冲基金倒闭,基金的投资者受到牵连蒙受损失,投资金额石沉大海。由于基金的投资者来自于全球各个地方,于是。危机从美国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