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健康 班主任 初中 学生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对于一个人“健康”有两方面:不仅指躯体方面的生理健康,还指精神方面的心理健康。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次大会也为心理健康认定了四个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坏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发展心理学认为: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变化的青春期,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身体越来越成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然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工作不到位,使初中生心理健康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资料,我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方面过分高估自己。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坏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而实际上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在生活中就表现为对父母、老师的关心显得不耐烦、甚至语言顶撞或有肢体冲突。
2、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人们认为平常的是是非非,却在他们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自尊心过强,或过于自卑,容易走极端。当其情绪好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不好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上网、打架等现象。
3、意志力方面比较薄弱,常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做什么事都会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较差,易受暗示,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4、人际关系方面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此时男女生的关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表面上疏远,漠不关心,实则上想接近,渴望异性关注。与父母的关系:有点紧张,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与教师的关系:他们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对所喜爱的教师他们会努力地学习那门课,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排斥那门课。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而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原因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深入,带班一般为三年,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班主任提出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
班主任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优势,表现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很灵活,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更加上班主任负责具体管理班级及本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同感、亲和力好。
四、初中班主任如何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做班主任的几年中,我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烦恼、学习考试困惑、家庭原因及偶发事件,在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四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利用班会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
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对指导其学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必然有所提高。了解了记忆的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上课更专心,更好记住知识。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
2、关注每个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常常是通过谈话来完成的。如果这时班主任能用平等的沟通交流方式,学生一定会从心里尊敬、感激。
沟通交流注意点:
首先班主任在劝说前要深入了解劝说对象,关注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次要让自己保持一种热情的、友善的、真诚的心理状态。选择舒适、放松的环境,与学生的距离适当,尽量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使这种热情的、友善的心理为学生所领会。不论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出现何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言行和情绪,班主任自身必须始终具有这种心态。
最后要运用必要的沟通技巧。如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稳定情绪的技巧有:①避实就虚。班主任在劝说前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②“冷处理”。班主任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③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此外劝说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情况调整劝说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自己察觉到的学生心理,适当调整自己的劝说内容或暗示学生要引起重视。
3、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现实生活中会常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和情境:如学生亲人亡故、车祸、火灾、抢劫、父母离异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等。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甚至心理崩溃,因此特需心理辅导与重视。
我班有个女生在刚刚准备念初一时母亲突然病逝,她遭遇的打击很大,虽然表面上她极力表现想让自己坚强,可她对母亲的思念严重干扰了她的生活,她刻苦勤奋却没有效果,夜里思念母亲却只能偷偷哭泣,她不肯找人诉说心事,只能自己背负,如此恶性循环,让她焦虑失眠,成绩下降。为了减轻学生偶发事件后的痛苦,加速重构心理平衡,我一直陪在她的身边,冷静地守候着、鼓励着,我想让她明白:爱她的不只是她的父母,还有我这个班主任。在我的干预下,她终于走出了丧母的阴影,开始乐观积极起来,对未来又有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情是不能让全班学生知道的,不能寻求全班同学帮助的,如学生的父母离异、女生意外身体伤害等;
4、多与家长联系,帮助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家的时间比较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所以班主任多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发挥好家庭教育很有必要。联系途径:
①利用家长会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向家长讲述家长育人成功的范例,或者推介这方面的书籍,如《学习就是习惯的养成》、《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生命的重建》、《亲子沟通的技巧》等,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
②帮助家长树立创设良好家庭气氛和关注孩子心理需要的观念。家长教注重物质条件创造,关注孩子的吃、喝、穿、住等生理需要,却往往忽视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的营造,忽视孩子多方面的心理需要。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都会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启发、引导家长不断自我完善,家长之间应有亲密和谐关系,亲子间应有平等、互爱的关系,形成关怀、爱护、民主、平等、以理服人、鼓励为主的教养方式。
③采用个别座谈、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互通情况,提出施教建议,纠正家长施教偏差。有些问题突出的学生,其家长也往往是有突出问题的,对这类家长要根据其教育缺陷和偏差,明确提出要求和进行更具体的指导,跟踪家长教育过程、方法及效果,及时纠正家长的不当教育。
五、结束语: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班主任的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依托学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德育的基础,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一、咨询形式
(一)、门诊咨询
即在心理咨询室坐等来访者上门咨询,一周集中两天进行,具体
安排如下:
每周二、三中午1:00——2:00下午5:00——7:00(冬令时)
中午1:00——2:30下午5:30——6:30(夏令时)
若在咨询时间外有来仿者,也接受咨询。
(二)、书信咨询
即通过书信交流形式进行心理辅导。操作简单,运用方便,非常适合对自己的心理障碍有顾虑,比较胆小、怯懦的学生,这种咨询方式随时进行,及时回复。
(三)、电话咨询
公布办公室电话、小灵通与学生通过电话进行交谈。
(四)、专栏咨询
专栏咨询是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广播、校报等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辅导进行解答。这可充分调动学生会、广播站学生共同完成。每期办板报一次,广播则可根据实际随时进行。
(五)、开展团体心理讲座
即针对团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当面集中指导和咨询。结合我校实际,本期最主要的团体咨询对象是高三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即将就业的学生,解决他们升学压力及就业压力问题。
二、考核方式
1、门诊咨询接受行政考核
2、对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随时记录并收集资料。
3、通过广播随时将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作出解答。
4、每期办板报至少一次。
5、期末有针对解决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1 问题提出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有知识、未成熟的青年群体,他们虽然更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情感和事件,却常因大学时代各种充满冲突的成长任务困惑和挣扎。2009年在对200位学生作的随机调查表明,有35%对人际关系敏感,20%人有敌对情绪,忧虑占18%,焦虑占12%,心理压抑沮丧占15%;就全国大学生而言,有20.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同时伴有自卑和懦弱的特点,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意志消沉低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灰心丧气,没有进取心,受到批评就会萌发报复心理,甚至有人因微不足道的小事铤而走险而发生意外。如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时刻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 常见心理问题
2010年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其要点是依据当前历史时期大学心理养成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领域出现的问题,结合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及咨询活动实践,通过探索缓解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规律,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最终降低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过激行为,从而净化校园环境,最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我们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做好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心灵的导师,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在校生都是90后,本身就有自己的一些时代点特。比如:90后大学生效益观念盛行,功利增多。具体体现在对就业、评优、入党等关系个人发展方面的功利意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热衷追求新鲜潮流,看重新鲜感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外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甚至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他们敢想敢做敢犯错。他们不会去顾忌什么,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这些特点都给我们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环境适应
案例1: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小张的情况在大一新生中并不少见,因此辅导员要帮助刚入学的大学生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逐渐建立信心,适应新的环境。.
2.2 学习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洗礼后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或多或少对自己所读的学校不很满意,感觉自己应该念一所更好的学校,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在集体中,他们对目前的学习内容也怎么感兴趣。后来发现自己竟然就目前的课程成绩也不理想,不及格就成了家常便饭,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因此他们感到学业上有压力。对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个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所以入校后学生在经历了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2.3 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案例2:我系某专业学生小张由于来自农村,小姑娘长的很漂亮,但总觉得自己不漂亮,什么也不如别人,不愿与同学一起活动,甚至上课也是自己一个人去。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2.4 焦虑问题
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考试焦虑与自我焦虑。①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这类学生要学会接纳自己,无论自己的先天条件如何都要学会坦然接受,真实面对。②考试焦虑。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七月的严峻考验,但是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压力更为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解决考试焦虑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知识,锻炼学习的能力。学生要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2.5 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是学生成才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有:①抑郁。指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没精打彩,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参与。这些情绪问题一般与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有关系。②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如某大学十年的违纪处分的71个例中,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因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常,常是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一但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及。
2.6 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是部分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面对爱情,学生更多的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甚至“预约失恋”。由于他们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实际上,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3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已经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对不是靠几个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可以完全解决和得以保证的,辅导员必须加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去,目前对于辅导员来说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3.1 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
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台湾有专门用团体动力学的观点建设班集体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也证明了凝聚力强的集体的学生往往获益成长最多。
最后,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3.2 开展丰富的心理训练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开展时,一个班级被分成若干个团队,团队有队长,队名,口号,队标和队歌。辅导员给团队下达游戏任务,全体成员要同心协力按规则尽力完成,游戏结束后是分享阶段,每一位成员谈自己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东西供所有成员分享。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譬如“拍拍手”的游戏,让每个人验证一分钟最多拍手的次数,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潜力很大,而往往我们总是低估自己,所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敢于尝试。
3.3 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
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有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联络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4 关注特殊的学生群体
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性格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首先,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最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才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探索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浅谈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感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收获及反思 团体心理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朋辈心理辅导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0.
[3]郭淑英,杜天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EB/OL].http:///ky_info.asp?id=8.
[4]祝秀得,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关键词 心理 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社关注的焦点,主要由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心理活动的开展、个案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老师少,心理健康宣传力度有限,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不够,使得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采取自己消化或者找要好的同学帮助解决,通过这些渠道不能解决的,也很少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转而采取逃避或压抑的办法,甚至极端的解决方式,酿成悲剧。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必要性。面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难点问题,则可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机构提供专业帮助。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将极大的增强心理工作的针对性,形成上下通达、反应迅速的有效工作方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目前,各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开设选修课或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等。然而,总体上讲,心理健康的普适性教育还很不够,影响面和时空上的持续性都有待加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陪伴着学生度过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辅导员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他们比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早的接触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或第一现场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高校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肩负着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重要任务,他们在学生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整、应对挫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辅导员是学生最信赖的对象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来到大学的新环境中可能会缺乏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她们需要寻找一个在心理上可以信赖的人帮她们度过这期间的过渡,期间辅导员是最容易取得这些学生的信赖,因为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他们还没有摆脱高中的教育模式,班主任对他们的影响还没有减退,在她们看来,大学的辅导员也应该是和高中的班主任一样,能够细致入微的关心他们周围所有的事情,而且他们都是被辅导员高度关注的对象,他们对辅导员的这种依赖也恰恰是辅导员取得被信赖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学辅导员,尤其是新生的辅导员要努力被每个学生信任,被学生信任是一切学生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对于离学生最近的辅导员更是如此。首先必须要建立自己在班级同学中的信任度。这既减轻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也保证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4全面引导学生
如果说外界环境是产生大学生行为变化的直接诱因,那么,学生的成长背景及成长经历是引发其心理变化的根本因素。而对学生成长经历及成长环境信息的全面了解只有辅导员,辅导员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已经开始掌握学生的部分信息,如,通过《学生信息登记表》了解学生的家庭住址,据此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并据此推断其成长环境和经历等。通过对这些客观信息的了解能够推断一个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而这些外在的表现正是其内在心理最直接的反映。当这些有着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学生在进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中后,势必要有一个新的选择和适应的过程,当旧有的行为受到碰撞之时,必然面临一个取舍、适应或者抉择的过程,而对于这些碰撞的反映最先发生在心里,这个过程也是不容易被他人感知的,而之后其采取的行为可能只是一种尝试或是练习。
5结语
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光云.加强专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高教论坛,2003,03:22-25.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结构的影响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 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中第一条就是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的和谐美满、子女间的相互关爱都会给予孩子安全感,而那些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他们没有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这类学生在生活中性格呆板、忧郁、孤僻、伤感、自卑,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生在经济上比较窘迫,而家庭经济水平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人际关系因素
中学时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和纯洁,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学则不同,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因此期间必然免不了带有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处事不顺,往往会造成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心态,心理压力日趋增加。
(三)情感因素
感情上的需要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多数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而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会产生“要求他人尊重与尊重他人”,“渴望被爱和害怕受到伤害”。“融入集体和保持自我”等矛盾。
(四)就业因素
当今,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无奈,这种现状在大学生心里形成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霾。f临近毕业的学生因为处处碰壁而心灰意冷,除了要承受来自求职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是21世纪之后的事。尤其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于指导各高校开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未能落到实处,主要表现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不当。
四、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思考
目前,许多高校往往把辅导员定位在“政治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部分辅导员也是这样定位自己并据此开展日常工作。但是,要想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仅凭单一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管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应该把辅导员定位为“心理辅导员”,并根据这个角色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建工作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是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其工作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得部分辅导员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创建一支有能力、负责任的学生工作团队来协助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极为重要。而且,辅导员只有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观瞻全局,才有可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对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帮助下,创建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并在每个教学班选拔一名心理安全委员。二级心理辅导站干部和心理委员皆由学生来担任,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施以援手。体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拓宽宣传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除了定期开设心理讲座,辅导员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心理知识。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宣传板;利用院报、系刊转载心理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网站、论坛,院系网站、班级博客、QQ群,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方式,都可以作为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渠道。
(三)关注重点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熏陶教育;专栏宣传
在当今信息发达,思想潮流汇聚的时代,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极为容易受到身边的环境影响,导致心理失衡,甚至扭曲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他们面对学习及社会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迷茫,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可能会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作为班主任我关心不但是学生的成绩,更关心的是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主要针对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密切联系开展实践探究。
一、开展此课题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以及思维方式,会随着身边的环境、社会阅历的扩展等因素而改变。特别是在这个青春转型时期,他们要面对学习、考试的压力,还要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等。在这个既未能完全独立又渴望自主的水火交融的时期,他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有倾诉的对象,得到及时的心理健康辅导。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异常现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的操作过程
我通过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所任教的班以主题班会课、个别辅导、专栏宣传、问卷调查、与家长联系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班会课又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功能――疏导教育的功能。以学生的在校时间计算,班级是他们最经常活动的场所。班级里有着相同的同学和老师、课程和活动,同学之间有着相似爱好和共同的话题,师生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
2.个别辅导
人的心理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在一个班集体里,肯定有个别学生在心理方面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个别心理辅导是对班里一部分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对于需要辅导的学生,我先细心回想他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以及问题的特点。在辅导过程中,我严格奉行保密的原则、理解的原则、信任的原则、鼓励的原则以及耐心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因违纪而需要进行辅导教育的学生,我会跟他分析错误的根源,有可能带来的后果,给他自我反思的机会,然后再进行教育干预。先礼后兵,让学生心服口服。只有收复了学生的心,才能更好地对他进行疏导和辅导。
3.专题宣传
心理健康教育光靠班会课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要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要靠源源不断的渗透,耳濡目染,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在课外,我专门在班上开辟了“心灵驿站”宣传专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以摘录文章,张贴学生心声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至今,以开展了“学习方法介绍”、“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问答”、“克服考试焦虑”、“如何与家长沟通”、“中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与对策”等八个专题的宣传。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把“心灵驿站”布置成温馨的心理教育园地,上面有简洁易懂的知识,有同学们心理的疑惑,有同伴之间鼓励的话语,有老师和家长的寄望,有热血少年的理想憧憬……渐渐地,“心灵驿站”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热点,茶余饭后讨论的谈资。心理健康的氛围不断地在一点一滴中得到了熏陶和发展。
4.问卷调查
在平时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之中,我发现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为此,我专门针对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或者矛盾的现象,让学生做了一次《当代中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调查》。对问卷中的每个题目,每个选项都做了详细的百分比分析,与学生共同探讨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同时也在家长会上给家长一定的信息反馈。这次调查,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所想、所需反馈给老师和家长,对于促进家长与孩子、老师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
在班级生活中,班主任是对班集体中的学生最熟悉的人,同时也是学生信任的人,是家长了解子女在校情况的主要途径。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班主任好比一家之主,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细心观察他们的细微变化,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我本着细心爱护、真心相处、耐心引导的原则,与学生和谐相处,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惑,探讨解决的方法。成功的教育是家校相辅相成的,因此我还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约见到校等方式,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性格特点等,更好地开展共同教育。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准备时间不足。由于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空余时间不足,有时候在资料搜集、班会课节目表演等方面的准备时间不足够,导致教育的效果打折扣。
2.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课内外的活动,如班会课、“心灵驿站”等,通常由宣传组和班主任来承担,学生参与的面不够广。
3.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还不够深入。在开展家访等活动时,时间仓促,交流不够深入。
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而良好的思想品德又是心理健康的保证。健康的心理能促进和谐环境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的心理能帮助中学是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去。健康的心理能推动中学生不断创新思维,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在中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迫切的而任重道远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但是我乐意在有限的天地里和我的学生分享无限的资源,充分地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把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心理辅导站;来访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10-03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早在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就转发了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明确以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在杭州市中小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条例》要求中心小学以上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建立心理辅导站,并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规定。从2000年起杭州市教育局开始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价。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之下,2010年杭州市9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心理服务。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和接待学生的情况,我们对2008~2010年期间杭州市所有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来访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指导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杭州市教育局直属高中为22所,其中普高13所,职高9所。这22所高中全部是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我们事先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填写。除了2所职高因人员变动没有上交调查材料外,共收到13所普高、7所职高的调查数据。
在调查实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说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真实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不是心理辅导站的考核评估,请大家依据学校心理辅导站记录在案的学生辅导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调查表以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身份
20所高中在2008~2010年间,共接待来访者7292人,其中13所普高接待了4283人,7所职高接待3009人。20所学校在三年里平均每校每年接待122人。按照每学期20周在校时间计算,学生每学年有40周在校时间。那么,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每周的接待人数大约是3人。
通过查阅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招生人数的统计数据,13所普高每年招生共约8000人,7所职高约3600人。学校心理辅导站三年面对的在校学生应该有五届,那么13所普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0000人,7所职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最后统计杭州市直属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来访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的12.6%。其中职高学生中去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比例(16.7%)比普高学生的比例(10.7%)高。
表1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人数
表2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者身份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来访者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90%)。职高的学生来访者比例较高,普高的来访家长明显比职高多。对来访者性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访者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普高职高学生没有差异。
(二)来访者的问题
1.心理障碍患者比例
表3 来访者的精神状况
表4 患有神经症学生的具体表现
(注:表4的调查数据中有重复,比如,一个学生可以是焦虑症,同时又患有抑郁症,他的主要问题又体现为人际关系。)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所学校的来访者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症的学生一共有353人,平均每校约17人,按照五届学生计算,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没有区别(我们下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首先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次,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正在医院精神科治疗,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在配合做一些辅助治疗工作)。
在患有神经症的学生中,抑郁症人数最多,共174人;焦虑症人数其次,170人。其中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相比,在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2.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表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从表5可以发现,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比例超过10%的来访者问题依次是:不良情绪(26%)、学习成绩(22%)、同往(17%)、社会适应(12%)、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12%)、异往(11%)。
在这些问题中,在不良情绪这个项目上,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的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同往、异往等项目上,普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职高。这说明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人际矛盾比职高学生更多。
在社会适应方面,职高学生的比例要比普高学生的高,这说明职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普高学生好。
三、讨论
1.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高中生中有12.6%的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站寻求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来访完全是出于自愿。这一数据与我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资料显示[1,2],我国10%~30%(甚至更高比率)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杭州市早在1987年对2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16.79%的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3%[4]。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有繁重的升学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认同的。
2.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63%的来访者是女性。刘恒、张建新[2]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太大差异,女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于男中学生,而男中学生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比例高于女中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王柏根[3]等从对两届高中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来看,男女高中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帮助。
3.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一共有353人,占了所有来访学生的4.4%,每校平均约17人,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这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与医生、家庭密切配合。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5]。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愿意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暴露自身问题的学生存在,这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类似。俞国良[4]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上的差异
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这说明职高学生面临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较多,冲突矛盾大。当然,空闲时间也比普高的学生多。
其中,普高学生由于面临高考,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压力明显比职高学生大,因此,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方面需要咨询的学生比例高于职高学生。可能是学业竞争性强、人际交往时间少,普高学生在人际矛盾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也高于职高学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社会适应性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其实,职高的学业任务比较简单,对社会学校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对生活事件的处理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3]王柏根.1727名重点高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41-1443.
[4]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
【关键词】 蒙族;汉族;中学生;心理
*包头医药卫生科技发展基金,编号2002-24
中学阶段不仅是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也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包头地区是民族聚集地区,只有了解蒙族、汉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更好的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我们于2003-2005年从包头市三所中学中随机抽出蒙、汉中学生1 595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比较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顺利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包头市区三所中学采取分层整体抽样方法,抽出1 595名学生,其中男生882名,女生713名;蒙族780名,汉族815名;年龄14~18岁。
1.2 调查方法 测试人员由各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担任,保证测试要求的解释和说明的一致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所有测试均在学生上心理辅导课时进行,并于课上集体回收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
1.3 统计学方法 测试结果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蒙、汉民族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参加调查的蒙族中学生为780人,有效试卷为720份,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为134人,检出率为18.6%;参加调查的汉族中学生为815人,有效试卷为720份,有心理问题检出人数140人,检出率为19.4%;蒙汉民族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蒙汉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比较 不同民族SCL-90相互对照结果显示,汉族学生与蒙族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基本相近,只在焦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蒙、汉中学生SCL-90各一因子对照表(略)
3 讨论
通过对包头市的中学生调查表明,该人群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蒙族为18.6%、汉族为19.4%,两者无显著差异,与米万均等[2]人的报道一致:不同种族中学生心理卫生水平基本相似,只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与林东等[3]人对广西部分民族聚集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结果差异较大,他们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生活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边远山区,与当地城市的汉族学生相比,心理问题较多。而包头市的蒙族与汉族人民长期混合居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同化,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生活环境,接受相同的学校教育和接近的家庭教育,因而表现为适应性强、心理问题发生比例较低,所以在包头市他们之间的检出率没大的差别。
对中学生来说,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家庭、交往、生理发育[4]。学习是主要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很重要的部分,汉族中学生的自我要求更高,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加上包头地区蒙族同学因为民族的原因,得以在高考中加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汉族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这可能是汉族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
总的来看,包头地区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与国内近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10%~30%基本一致[5],说明包头市蒙、汉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同全国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3.
[2] 米万均,陈力.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况[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2,36(1):85-86.
[3] 林东,黄永新,韦弘,等.广西部分地区壮、瑶、侗、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