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辅导方案和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辅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94-01
引言:数学学困生是我国初中阶段教学课堂当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成员在课堂学习环境中付出着不输于同龄人的努力,但却难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严重降低了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提升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学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教学工作者急需探究与解决的重点内容。
1.辅导教学模式概述
辅导教学模式是我国当下教学阶段的优化教学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分班辅导、课外辅导、抽离辅导,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安排[1]。
全纳式教学辅导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所开展的一种适应性教学与辅导工作,这种辅导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学困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模糊问题情况,帮助学困生更好的融入班级学习环境当中[2]。优秀的全纳式教学辅导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相应设计具有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在辅导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巩固是实践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巩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教学巩固的实施方法有很多,具体包括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独立式课堂练习、半独立式的课堂延伸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形式、教师提问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自由陈述与列举事例的学习方式[3]。
2.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途径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的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况,而数学教学则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与严密性的学科,学生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知识学习当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工作者应当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制定出专门的辅导教学方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使初中数学学困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辅导教学活动当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出与三角形知识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辅导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知识探究活动当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初中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以此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探究学习的兴趣。
2.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情况,部分学生在参与课堂知识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更存在严重的学习习惯问题,这一问题情况致使学生在长时间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直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课程知识问题的关键内容,学生的学习习惯出现偏差,导致学困生在课堂环境中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只能在课后东问西抄,严重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情况,教学工作者利用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初中数学学困生在今后的数学辅导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与总结,在学习知识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掌握知识探究与思考的方法。
2.3采用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这些闪光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环境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例如,班级内的部分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努力与积极,但是学习成绩却提升得很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情况,抓住这些初中数学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积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切实了解自身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并且在今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改善自己的问题。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在教学评价活动当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情况,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不足与问题因素,变被动为主动,从僵局当中摆脱出来,借助同学与教师的帮助,更好的参与到数学辅导教学活动当中。
3.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辅导教学是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今后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与教学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对辅导教学的模式与方案进行优化,使学困生在辅导教学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丘立峰. 课堂组织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阅读 ( 教育版),2013,08(09):108-109.
[2] 王先国. 浅谈数学解证题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 教育版),2012,23(07):11-12.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数字化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7-02
社区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特殊的属性。而远程教育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的先进性,使得它能够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北海电大本以学历教育为主,但为了满足周围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意愿,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人员不同类型的志趣爱好、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训需要,也办起了非学历教育。这个非学历教育的依托,除了本校,还有独树根东社区、铁山港兴港镇这两个数字化学习中心。因此作为北海市社区教育的中心,北海电大可谓得天独厚,课程内容齐全(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学条件充裕,尤为重要的是其所运用的以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为技术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其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最好的教育。
学历教育由来已久,非学历教育还是个新鲜事物,本文着重探讨社区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中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而组织的大量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又是本文重点中的重点。总的来说,这些文化生活教育活动包括“政治形势、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科技知识、家庭生活、卫生保健、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教学形式则包括:利用双休日或晚上时间上课、利用节假日集中培训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面授为主的方式;远距离电化教学、网上学习和专家定期辅导等网络为主的方式;讲座报告、参观座谈、实践操作、文体活动,等等。
文化生活教育活动中的“文化艺术”这一项里面,“中国古代文学”以其历史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和对人性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成为最必不可少的一门鉴赏课。而非学历教育的诸多教学形式中,“网上学习”在数字化的21世纪,对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进修的居民,最具可操作性。本文以制作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区教育功能。
学校有个“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进去,选课以后,就可以自主使用教师挂在上面的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数据库、各种学习资料和试题,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而且网络课程的分布式结构还将链接扩展到其他“电大在线”(如中央电大、广西电大)上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访问,从而扩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课程主要由“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活动资料、参考资料)、“IP课件”、“直播课堂”、“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和“课程论坛”等几大模块组成。既提供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提供了沟通途径,还对学习进行评价,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中“课程论坛”这一模块,学习者点击“进入”,就可以进到里面通过发帖向教师提问,及和其他同学在线讨论;教师则发帖答疑、辅导,进行实时互动的课堂教学。“课程论坛”又由“发新帖”、“精华区”、“收藏夹”、“收藏”、“新主题”、“最新回复”、“最新发帖用户” 等模块构成。其中“收藏夹”和“收藏”都有“活动提醒”、“最新资源”、“在线留言”和“学习笔记”等功能,还有访问“中央电大专业教学主页”、“中央电大点播中心”、“中央电大图书馆”的链接。至于“IP课件”和“直播课堂”,可以在任一时间内点播上课。
鉴于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网络课程的制作,首先省去应试、考核这较为实用、功利的一块,突出其文学欣赏、文学审美的特性,即人文精神的一面。所以“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这两个模块可以暂时不管,只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又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流于肤浅。所以分专题讨论,把大课程分成几个小课程制作。专题的划分,可按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也可按代表作家、作品,如屈原、杜甫、《红楼梦》、“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等。
以“‘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这一专题为例,制作“课程说明”时,只把要学习的内容作个简单介绍就行。如:引言对“文人”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论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章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现状之成因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不同类型进行探讨。主要分四节来进行论述:传统型的文人形象;世俗型的文人形象;出世型的文人形象;女性文人形象。第三章对文人与世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分三节来论述:传统型文人与世风;世俗型文人与世风;出世型文人与世风;女性文人与世风。第四章对“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分两节来进行论述:不同类型文人形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类型文人形象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思想的揭示。同时说明一下所使用的教材。
制作“教学大纲”时,首先要点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如:本课程选择“三言”不同类型的文人中有代表性的,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探讨,揭示他们迥异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命运结局。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文人形象的种种不同方面,揭示其不同的社会特质和文化内涵。学习者通过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欣赏和价值取向的体认,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养成批判的、辩证的思维。其次要详细说明教学内容和要求。如:
第二章 “三言”中的文人形象之类型探讨
第一节 传统型的文人形象
一、传统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传统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二节 世俗型的文人形象
一、世俗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世俗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三节 出世型的文人形象
一、出世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出世型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第四节 女性文人形象
一、女性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女性文人的不同行为表现
……
应尽可能介绍内容,让学习者先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理清一下脉络,厘定重难点。要求学习者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并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引发对文学研究的兴趣。再次要介绍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这点和“实施方案”重复,可忽略)。最后要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
制作“实施方案”时,首先介绍课程概况。其次介绍教学媒体的配置情况。主要列表说明IP课件编制方案,分“学期”、“讲次”、“标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五栏进行。IP课件一般讲授重难点问题,以及需要直观演示的内容,加深学习者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就是对网上资源的使用作一个说明。如: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定期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习者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学习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另外对直播课堂的播出时间作出安排。最后给出学好本课程的适当建议(这点和“教学大纲”重复,也可忽略)。
制作“教学辅导”时,主要是及时把平时教学互动中师生讨论的问题挂上网,供大家参考。还有就是一些重难点问题的音频、视频资料。另外,介绍或上挂一些跟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参考资料,如专著类有:冯梦龙“三言”、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陆树仑《冯梦龙研究》、傅承洲《明清文人话本研究》、齐裕《明代小说史》、欧阳《话本小说史》、谭正璧《话本与古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论文类有:李桂奎《论“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园中的文士角色扮演》和《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卢捷《落魄文人出路的理想探索――略论“三言”“二拍”中的秀才形象》、孙丹虹《“三言”中士人身份的确立》、洪娟《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形象》、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人物形象研究》等。
综上所述,全面利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辅导、答疑,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还涉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由教务科长具体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务工作,现教中心主任具体负责“电大在线”的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等工作,各专业责任教师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同时,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制度》、《北海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小组学习制度》和《北海电大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管理措施》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监控;还制定《北海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及待遇》,向各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以推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另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讲解学习方法和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如何上网浏览、如何下载网上资料、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尽力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场所(比如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需的学习支持服务。最后,定时进行教学检查,了解教材的到位情况、开课情况、学生上网和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等。
统而言之,探索用数字化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资源,对当地社区教育的资源、手段及运营机制进行整合,构建适合当地社区居民、园区、乡镇民众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与本土化文化相兼容的学习服务机制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
【参考文献】
[1]陈婵娟,罗澍.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黄焕山,郑柱泉.社区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21
[3]赖立.关注需求 引导需求 服务需求――大中城市社区居民教育需求与教育参与调研报告[J].成人教育,2006(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65)
《英语国家概况》;远程教学设计;开放教育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必修的一门知识性基础课,它囊括文化深厚、国际影响力强、与我国交往密切的五个传统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地理、经济、艺术、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多各方面的内容,加之课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范畴,一方面相关的词汇比较冷僻,不说准确记忆,要读懂就得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果误解或误读,会形成笑料和差错,无形中放大了国际交往中的信息理解风险。特别的,对于远程教育的主体——年龄偏大、离校时间长、知识遗忘较多的在职学生来说,这门课已成为学习难点。作者在《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该课程的导学模式精心设计,现就设计思路和具体做法提出自己的心得。
1.以降低学生对英语国家信息误解风险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如何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以互动交流等形式掌握知识重点及难点,是一个难题。鉴于本课程学习质量不高可能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信息理解风险,因此课程教学设计就以降低风险为导向。
立足于开放教育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是当代开放教育的立足基础,特别是尼尔的个别课思想、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中的程序教育观点、比亚杰与布鲁纳的建构主义中的强调学习过程的作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都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畅通,从而有效帮助学生降低对英美国家情况的陌生感。
教育者转变观念和角色。在导学方面,教师真正发挥引导、指导、辅导作用的前提是观念的转变。这里的“引导”,是指教育者应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引导人,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策略和途径;这里的“指导”,是指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的能力;这里的“辅导”,是辅导学习者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强调导学结合,双方共同努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导”和“学”有着特定的内涵:“导”是指教师或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动,也即“导学过程”;“学”是指学生个体或者学习小组的自主化学习活动,也即“自学过程”。“导”与“学”还反映出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新型双边关系:教师即教育者是导师,学生是学习者,教育者与学习者互为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导学结合就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围绕着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展开导学和自学,既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这种机制的形成,应以课程教学内容的有用性,也就是跨国语言交流的实际需要为前提。
2.针对学生实施有效降低其误解风险的措施
整合完善网上动态教学资源。这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直播课堂及在线测试等栏目。其中电子教案的制作插入了许多涉及英语国家城市、地理、政体、历史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不仅能调动学生兴趣,而且使书本知识形象化。对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利用是良好指导学生的必备条件。
重整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课程学习的保证,教师应在熟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针对降低对英语国家相关信息误解风险这一主导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来安排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以面向充分了解英语国家情况为出发点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基于此,作者制定了课程学习设计(见下表)。
以专题形式加强交互式教学辅导和答疑。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不局限于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上有关的信息资源,针对主要英语国家的特点,确定一系列的学习主题,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美国概况的学习主题有:“政体”、“族源”、“历史”、“文化热点”等;英国概况的学习主题有:“皇室及历史”、“文明史中的英国”、“文学”、“英联邦”等。同时对每个学习主题,教师都为学生提供参考学习途径,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需自主上网浏览,搜集信息,然后以小组学习或网上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
3.结束语
互动导学是非现场远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其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上是作者对《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的导学设计思路和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实施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1.始终用促进发展的思想统驭评价的全过程
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过程中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树立新的评价理念,把学生从 “一张试卷论英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着眼于促进发展,才能正确实施评价。
2.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练习题,为评价提供素材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A、B、C三类分层练习题,A类是必做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B类是简单的综合题,题目条件稍复杂,既有保证学生掌“双基”和稍高要求的习题,也有部分综合性强或含有一定解题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练习,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做,其余学生选做;C类是以灵活运用为主的综合题,涉及知识面较宽,解题的方法具有一定技巧,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选做。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鼓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我引入了这样的激励机制:每次练习或作业,能把A、B两类题做全对的同学在个人的红星榜上加两颗星,而能把A、B、C三类题都做全对的同学在个人的红星榜上加三颗星,期末评优以星多者优先,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思多练。
3.培养学生对错题的归因分类能力,评价内容具体化
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我采用的是“做”、“批”、“改”“析”四步训练法。“做”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该份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批”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后自行对照后面的答案,然后用红笔批阅,这是学生第二次浏览该份训练题,同时,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可以把握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改”就是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改正,努力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析”也就是学生自己就作业问题进行归因分类,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加以巩固,从而加深对该份训练题的理解。对于老师已经批改过的作业题,学生则应把重点放在“改”和“析”上,实现反省和自检。
无论是作业批改后,还是测试完成后,教师均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笔记本建立个人练习错题卡对练习中的错题进行归因分类。
如下表:
知识点名称
错误题目
错误原因
此类题目解法或思路
变式题目
测试完成后,教师经批改后可统计出各题的出错人数与得分情况,并根据测试中各题的出错人数,衡量学生对各题或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讲评时,教师可先公布答案而暂不作分析,让学生先自行分析出错的原因:是粗心大意、计算错误、知识点掌握模糊等,各层次学生根据各自认知水平要求编制错题卡,教师引导大部分的学生根据知识点把练习中的错题归类,即同一知识点的错题(基本题)整理在一张卡上,寻找错误原因并归纳出解题方法或思路(完成表格中前四格),可分组研讨或寻求教师指引。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除了根据知识点将错题归类,寻找错误原因并归纳出解题方法或思硌,还可在此基础上尝试把题目变形(完成整个表格)。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改正个案,对得分率较低的题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从自笔者改正、分组讨论、听教师讲评的过程中掌握解题的要领和方法。
学生通过建立错题卡,学会了把知识进行归类,并尝试变式训练,由做一道题到会做一套题,同时寻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不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归因归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完成一个小单元的教学后,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修正或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次实施教学方案。这样多次循环反复,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4.让学生真正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
封闭的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唯一的裁判员,这种评价显然违背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开放的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要倡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且要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
家长评价的内容可以 “家长心中的我”为主题,要求家长对孩子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成长表现的等)进行全面的回顾、思考后作出评价。
教师评价可以“老师眼里的我”为主题,考察学生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是否善于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捕捉信息,是否善于发现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情感与态度、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师在评价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当评价的主角,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评价,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互评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更使评价趋向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互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以“大家评评我”为主题,主要评价学生的积极态度、合作精神、任务意识、求异思维、对集体任务完成的贡献大小等,它使学生面对面的积极互动,有机会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小组评价,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于言辞的学生被排挤在外,而失去锻炼的良好机会。
摘要:练习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优化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练习,通常包括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作业)和常规的测试(如小测验、单元测试)等。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还是单元测试,均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馈。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以目标意识、师生双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反馈意识和教学基本功为依据,采用教学、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操作方式如下:
一、习题设计等级化。为评价提供合适的素材
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A、B、C三类分层练习题。A类是必修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B类是简单的综合题,题目条件稍复杂,既有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和稍高要求的练习题,也有部分综合性强或含有一定解题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练习。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做,其余学生选做;C类是以灵活运用为主的综合题,涉及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技巧,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合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选做。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配以激励机制,如争当解题小能手,做老师的小助手等,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培养学生对错题的归因分类能力,评价内容具体化
对于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我采用“做”“批”“改”“析”四步训练法。“做”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该份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批”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后自行对照后面的答案,用红笔批阅,这是学生第二次浏览该份训练题,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改”是学生自己就作业问题进行归因分类,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加以巩固,从而加深对该份训练题的理解。对于老师已经批改的作业题,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改”和“析”上,实现反省和自检。对于阶段性测试。教师批改后可统计出各题的出错人数与得分情况,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讲评时,教师可先公布答案而暂不作分析,让学生自行分析出错的原因:是粗心大意,计算错误还是知识点掌握模糊等。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归纳出解题方法或思路,可分组研讨或寻求教师指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对得分率较低的题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从自我改正,分组讨论,听教师讲评的过程中掌握解的要领和方法。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把题目变形,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并从中找出更简洁的解答方法,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引导学生利用笔记本来建立个人练习错题卡,对练习中的错误进行归因分类。学生通过建立错题卡,学会了把知识进行分类,寻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不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完成一个小单元的教学后,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找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修正或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次实施教学方案。这样多次循环反复,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能力也可得到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三、学生真正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回答问题为荣,更以能提出问题为荣。当结束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课程时,可适当抽出一到两节课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总结出该单元的知识点,或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解题比赛,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他们认为较难的题目,甚至可放手让学生自编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可行的开放性或探索性题,并从小组中派一位代表上台做“老师”,讲授解题方法。每组解题结束后,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同组的其余学生则负责对其他组的代表评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从课后调查表明,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这种复习形式比单纯教师总结,学生动手解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尝到一种“我也行”的成功体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真诚期望,使评价目标明确化
关键词:实验教材;先进性;特色;智慧
1 当今社会对高校实验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
当今社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使得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比知识的接受更重要;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具有广博知识的容器。所以,大学教育不能总走传授知识的老路,而应步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程。因此,高校的实验教学应以学习方法为前提,以获得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也就是要围绕方法、知识、智能(智力和能力)、素质四要素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实验教材建设必须符合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需要;必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需要;必须满足师生互相交流,便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化辅导的需要;必须满足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实验教学项目、内容和设计实验教学辅导材料的需要。为此,实验教材的建设从体系上,应围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独立创造能力”的层次结构进行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应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否定问题”的不断循环,加以逐步提高和不断强化。这就要求实验教材的建设要考虑实验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媒体间的互补、互嵌、互联、互动,成为一个统一、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的需要[1-3]。
2 高校现行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教材整体上还没有摆脱依附并服务于课程的格局。尽管有很多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对传统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压缩和删除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但实际上仍然没有脱离课程体系,只是传统实验项目的修改与增删,还是按照知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样一个知识体系,配合理论教学而开展的辅实验教学活动,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强化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理论知识,并没有把学习方法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加以重视。实验教材仍然以纸介质为主,其实验项目内容基本上还是按照实验目的与原理,操作步骤与方法这一传统教材的样式,并没有从引导、启发的角度增加其他介质的辅导性材料。在实验课上,仍然是按照讲解的方式由指导教师把实验教材的内容利用PDP呈现给学生,学生按照教材中规定的操作步骤做上一遍,要求作好实验记录,并写出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并没有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过程,也没有按照上述能力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开展,仍然按照粗放而统一的要求,让学生“按方抓药”式地进行验证,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实际上割裂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联系,脱离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4]。
从实验教材建设的情况看,并没有从社会需求出发,还是关起门来在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内进行闭门造车。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适用人才,可是我们的实验教材建设却偏离了这个方向,甚至把过时的东西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加以大肆卖弄,还在把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严重地影响着很多高校的教学行为,特别是领导的行为。有些人根本没有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指导,因此在实验教材的建设上,没有按照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没有把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来对待,也就没有把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这就决定了实验教材直到现在还是传统的纸质介质,没有形成多种媒体并存的局面。在实验教材建设的组织上,还停留在个体人员承担教材编写的层面,没有调动相关学科、专业的技术成员的积极性,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组织建设。在政策上,也没有特别优惠的措施,对实验教材建设进行专项奖励。实验教材(已经使用,但没有正式出版)目前仍然还没有作为晋升职称的科研成果。
3 关于教材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验教材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实验的主要依据,更应成为优化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献。作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实验依据的实验教材,必须具有指导教师如何“教”的功能和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学”的功能。通俗地说,实验教材应围绕其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主题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线索、方法,并为指导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学习、思维学习的策略和案例。作为优化实验教学指导文献的实验教材,必须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组织教师、学生,优化整个实验环节的方案指导。
本研究试图以文献探讨(Literature Review)、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并采模糊层级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象为全国连续三年皆参加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且经教育部征选为97年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种子讲师之国民小学校长、主任、组长、和教师,样本选取方式系采立意取样,总计发出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86%)。
本研究最后归纳研究结果,建构完成「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与权重体系,此套指标体系共分成三个层级,其中包含第一层级的4个「评鉴层面、第二层级的11个「评鉴向度及第三层级的47个「评鉴指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建构;模糊层级分析法
壹、研究背景
民国85年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经过两年审议过程并提出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其揭橥的教改理念别涵括了教师专业自的维护,这也让教师专业定位的争议再度浮出台面。随后持续不断的教改方案接踵而至,其中广为大家所熟知者如民国89年教育部公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紧接着于90学年度正式推动实施。此项前瞻性的课程改革挟着「松绑、「增权授能的理念,赋予学校单位及教师相当程度的自主与弹性空间,相对的却也带给学校及教师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视为重要的教育政策,我国亦于民国95年4月制定「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鼓励学校与教师自愿参加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民国98年教育部续订「补助办理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要点,积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使评鉴持续发挥促进专业成长的功能(2009)。
再者,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将逐渐变少,学生人数亦将逐步锐减,因而对整个教育体系而言,必将面临着严苛的市场机制考验。少子化后,教育市场中所立即反应的现象是生源减少,学校可能减班或并校,也可能招生不足,因而可预见的其将造成教师超额,「流浪教师的问题将更形恶化(黄能堂,2007);这一现象从幼儿到高等教育部将产生骨牌效应,且其中又以幼儿园与国小首当其冲。据估计,至105年台湾总人口数将呈现负成长,国小教师编制将减少三分之一(徐明珠,2006);面对师资员额的减少,教师担心饭碗不饱,如何在少子化的浪潮中,避免成为被淘汰的超额教师,此问题所产生的冲击之大,已明显的反应在当前及未来几年的教育体系变革上。
如何强化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如何全面提升师资的质量,此早已成为当前所有有志于教师工作者必须正视并深思的重要课题。为协助学校与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成效、改进教学缺失、进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本研究试图以文献探讨(Literature Review)、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并采模糊层级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进行数据分析,以建构国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与其权重及重要性排序,藉以提供学校在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时一套具系统性、客观性及有效性的参考依据。
贰、文献探讨
一、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早期的社会科学家Carr-Saunders(1933)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以提供专门性的服务。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专业有更进一步的阐释,指出专业是一种具有特定专门知能的职业,从事此一职业的人员具有专门的知能,遵守共同的规范、参与共同知识社群,以维持或提高专门素质,并具社会影响力(谢文英 &洪文芬,2007)。黄坤锦(2003)指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于1996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Special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中决议:应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是专业,自此,对教师的地位给予专业的确认与鼓励。而身为「专业的教师,本身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秉持对自身专业的期许,透过持续的用心与努力,以改进或提升自身的专业表现与绩效,并追求专业深度及专业自主性。
为维持「教师专业的质量,高雄市教育局在民国90年的检讨会议中指出(引自吴清山、张素侦,2002),实施教师专业评鉴之主要优点为:一、教师可体验专业素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勇于接受评鉴;二、教师能养成建立教学档案及经常自我检讨教学;三、教师专业评鉴工作获得社会及家长的认可与赞许,也从制度中发现缺失及需要改进之处。简茂发(2002)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的提升与开展,还包括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自我意识与反省。黄坤锦(2003)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奠基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之上,不断的研究改进;或者说,只有在随时的在职进修教育当中,教师的专业才能继续的有所成长发展。谢文英和洪文芬(2007)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涯过程中,适应教育改革潮流、满足教学心理需求、符合教育生涯规划,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正式与非正式的研习、进修、研究等活动,以其引导自我反省与了解,促进自我成长与实现,达到增进教学质量、提升班级经营、充实辅导知能、增进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态度,表现出有效率的教学行为,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将自己转化为具有专业权威的人。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在整个职涯发展中,基于原有的专业基础,秉持专业提升的精神,持续不断的投入学习与研究,以求充实与精进其专业深度及专业成就的活动历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评鉴
教师乃学校中核心关键的一份子,一个教师必须具备或运用什么知识与能力,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能否持续不断追求成长,以达自我的提升?教师能否配合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不断研习进修?凡此种种,均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台湾正面临少子化的冲击,教育体系首当其冲,因而如何事先规划好各项应变措施,值此之际,更呈现出探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张德锐(1992)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掌握教学目标、活用教学策略、增进有效沟通、营造学习环境、和善用评量回馈。简茂发(2002)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四个层面:1、教育信念, 2、教学态度,3、专业能力,4、专业发展。因此综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大致包含有学科专门知识,教学专业技能、学生学习与表现、与教师专业发展等几大项。
教育评鉴是评鉴在诸多领域中的一种运用,而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则为教育评鉴的一环。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是确实搜集评鉴资料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将评鉴结果确实的回馈给教师,协助其专业发展,以提升教师专业知能及改善教学质量(曾淑惠、徐昊杲和饶达钦,2007;翁福元和林松柏,2004)。洪国梁(2003)和张德锐(200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是根据教师表现的规准,搜集一切有关讯息,以了解教师表现的优劣得失及其原因,提供意见和建议,以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或提供适当的在职进修课程和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部(2007)指出,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是一种透过诊断、辅导的方式,提供教师自我反省教学的机会,并辅以教学辅导教师制度,促进教师同侪合作,协助教师专业成长、增进教师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归纳以上学者专家的观点,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定义为根据事先建立之具体客观的评鉴规准,藉由系统化、多面向的资料搜集,以呈现教师各方面的专业表现,并透过诊断、辅导的方式,协助教师检视工作之优劣缺失,进而提供教师适当的在职训练课程和专业发展计划,协助教师提升专业效能与教学质量。
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建构之沿革
评鉴指标的建构有助于实施教师评鉴机制,如果评鉴指标设立不当,则再好的评鉴方法、分析,也无法搜集到适当或者合用的教师评鉴资料。近十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建构之发展历程,主要情形概述如下:
吕锤卿和林生传(2001)运用德怀术研究国小教师专业成长指标;翁福元和林松柏(2004)结合了教师生涯发展的五种阶段,建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标架构;且为建立一套九年一贯教改后适用于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指针系统,潘慧玲等人(2004)亦进行国民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指标建构之研究。
尔后,2005年台北县政府教育局鉴于社会对教育质量管理观念抬头,教师专业表现面临挑战及教师专业成长资源有待整合,乃依循草根模式之发展策略,拟订形成性导向之教学专业评鉴工作试办计划,以协助教师发展专业知能并强化整体教学质量与效能,尝试在学校现场建构教学专业评鉴之可行模式,计划透过逐步试办之经验,具体检证教学专业评鉴之推动将遭遇之困境与寻求成功之契机,以作为未来推广与应用之参考。其试办期程自94年2月至95年7月,共分三阶段实施。评鉴指标内涵以教学专业评鉴为主体,界定专业教师服务之基本面向为三大面向,共有二十五条评鉴指标,六十五条检核重点与相关检核示例。
郑进丁(2006)以高雄市国小为对象,建构国民小学教师专业评鉴指标与权重体系的研究,提出的评鉴指针共分三个层次,第一阶层的主要指标分别为「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教学效能表现、「行政与协同工作表现。第二阶层的次级指标分别有:「教师专业成长下辖之研究能力、学习进修、教学反省、专业态度四个次级指标;「教师教学效能表现下辖之教学表现、品德行为、班级经营、学生辅导等四个次级指标;「行政与协同工作表现下辖之同侪互动、校务参与、小区互动等三个次级指标。第三阶层则是在第二阶层11个次级指标下建构出65个具体指标,而此65个具体指标则可由使用之学校单位在主要与次级指标架构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增删以符合各校之需。
潘慧玲等人(2007)为配合教育部自九十五学年度起协助推动「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修正「国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指针系统中的五项层面(规划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评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成为「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及态度四大主要指标。
综观上述,可发现若就评鉴指针的层面而言,一开始我国有关教师评鉴指标的研究多偏重于「教学评鉴的指标研究,且评鉴内容上明显偏向课程设计与教学;其后,教育部(2005,2007)、潘慧玲等人(2004)和郑进丁(2006)才有系统地将研究将焦点扩大至班级经营方面、教师在职进修与专业成长方面、以及教师专业态度与服务热诚方面等。本研究综合上述指标建构文献之分析,并参考教育部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中公布之评鉴规准,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归纳为四大类,分别是:「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与态度四个层面。研究者依「层面-向度-指针的体系结构,将本研究初拟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指针体系统整理胪列如下表1所示:
四、我国教师评鉴实施沿革
以往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教师评鉴法制,但实务上性质相似、名称相近的规定办法却是有之(方国荣,2002)。最早实施的教师评鉴政策,可追溯自1947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根据公务人员考绩条例之内涵与精神,自行订颁行政命令据以实施的「台湾省各级学校教职员成绩考核办法。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政府基于政策考虑,透过行政命令强制学校对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是一种由上而下且具强制性的教育措施。发展至民国四十三年力时修正,将专科以上学校的教员排除,学校教师成绩考核适用对象仅限于中等以下学校教师。
此后,1971年教育部统一订颁全国适用之「公立学校教职员成绩考核办法,此为我国中央政府制订法规正式考核学校教职员绩效表现之滥觞。1996年「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针对「改革中小学教育的部份,提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教育评鉴制度的呼吁,尝试摆脱传统教师考核办法被动消极的窠臼,重新检视既有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制度共识。1998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托大桥国小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有关教师专业评鉴的规划研究,以「发展性的教师评鉴系统为蓝本,提出「发展性的教学辅导系统,并于2002年进行「教学辅导教师设置试办方案迄今。1999年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为提升高雄市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订定「高雄市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专业评鉴试行要点(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期望透过诊断、辅导的方式提供教师自我反省教学的机会,达成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激励教师成长与发展学校特色的目的。该试行要点,已具备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雏形。
2003年九月十三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发展会议,会中重要结论与建议事项之一即为推动「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2004年1月至6月教育部针对「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专业评鉴实施计划(草案)内容召开6次座谈会,深入交换各界意見。为了让本项工作能更切合实际需求与世界潮流,教育部一方面调整推动的脚步,一方面开始收集相关的立论依据及教育评鉴的经验,并于2005年3月至8月成立项目:调查国外教师评鉴制度,以作为推动的重要參考依据(颜国梁、洪劭品,2007)。依据此项结论与建议事项,于2005年十月二十五日通过「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教育部,2005),计划中明定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之目的为「协助教师专业成长,增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然而由于教师专发展评鉴尚缺乏法源依据,因此采自愿原则,鼓励学校申请试办,从九十五学年度开始办理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办理期程为二至三年。自九十五学年度至九十七学年度全国参与试办之学校数如表2所示,其中连续三个学年度皆参与试办的学校共计56所。教育部进一步从这些学校中征选培训评鉴人员与讲师,并积极投入规划相关试办计划、评鉴工具及规准、实施手册、研习课程及辅导咨询人力资源。显示我国教育改革工程有关教师评鉴制度正朝着以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为发展主轴的目标向前迈进一大步。
参、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资料的搜集系采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并所得数据采用模糊层级分析法(FAPH)进行统计资料的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自愿参加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学校的校长、主任、组长与教师为研究对象。总计发出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86%)。
二、研究范围
为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之评鉴指标,本研究以教育部(2007)公布之「教师专业发展评鉴规准成果报告中研订之评鉴规准为主要参考依据,采取「层面-向度-指针之架构,经由归纳教师评鉴指标相关理论文献的探讨及汇整学者专家之意见,藉以建构完整的国民小学教师评鉴指标体系初稿。再透过实际参与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学校的教师进行各项指标相对权重问卷调查,进一步发展指标的相对权重体系。
三、研究工具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
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了“四抓工作”。即抓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中年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抓优秀教师的招聘培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康市实验电教先进学校;安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独立学习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查尔斯•A•魏德迈于1970年提出,并用来描述大学程度的远距离教育。他认为“独立学习是一种学习,一种变化的行为,一种学习者在空间时间进行的活动结果。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的环境与学校完全不同,学习者可以接受教师指导但绝不依赖他们,学习者承认自由程度、入学责任并完成引导学习的活动。”独立学习包含各种教与学的安排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生和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通信,完成和履行区别于另一种的基本的尝试和责任。其目的是把校园内或内部的学生从不适当的班级安排或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校园外或外部的学习者提供在他们自己环境里继续学习的机会,并且开发所有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受教育者需要的最根本的成熟。魏德迈提出了独立学习系统的六个特征:学生与教师分离;正常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以文字或通过其他媒体进行的;教是个别化的;学习通过学生的活动发生;学习是在学生自己的环境里方便地进行的;学生对他自己的进步负责,他可以在任何时间按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开始和停止学习。从魏德迈的独立学习理论中可以归纳出学习者的学习责任:自定学习目标、自定选学课程、自定学习进度、自定学习时空、自定学习方法和自定考核方式。
二、预约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要义
独立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学习者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充分复制,可大幅度地节约师资资源,缺点是对学习者自身要求高,交互性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网络教育要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就必须引入“预约式”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特定时间内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所规定的,或者选择性的在线课程。“预约式”教学模式,是指依托网上学习平台、课程论坛、电子邮件、移动聊天工具、电话、短信等技术手段,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网络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自主设计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的内容与比例,师生协商面授、答疑相关事宜,实现师生随时交互,把握教学进度,优化教学与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预约式”教学的基础是课程教师设置完备的教学计划、任务安排并将其分解在每一特定的教学周期中,并在网上学习平台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完成学习任务;“预约式”教学的亮点是摆脱了传统的面授形式,师生自主约定面授、答疑辅导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以保障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网络教育的预约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服务形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立学习理论的思想和观念,体现着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现代教育的主要内涵。预约式教学有效解决了个性化的远程学习与教学资源统一性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远程学习情景化带有互动反馈机制的个性化学习。
三、预约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实现了课程统一研发到个性设计的转变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已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既然预约式服务模式是基于方便个性化学习的目的,那与传统网络课程侧重于教师的教不同,课程设计者就要选择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课程内容,在课时和时间上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和时间节点,通过调整课程设计方案,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来决定整个学习版面的设计(这种思路类似于自适应考试系统,如果学生前面几个题目都答对了,那么系统后面的题目会越出越难,如果前面给的题目学生没有答对,那后面系统就会给他出简单的题)。
(二)实现了资源集中配送到个性定制的转变
网络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但大都采用集中配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兴趣爱好,难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预约式教学非常重视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和定制性的服务和支持,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输送手段也会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来满足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职业身份和学习风格的需要,让他们能自由地阅览和接受信息,在课程的选择上定制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模块,设定一些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考核评价的方式,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使用权。
(三)实现了支持服务的自主学习到引导助学的转变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订学习计划,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但是,如果说每次学习应该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学到什么程度,学生不是十分清楚,而且学生在面对诸如视频、音频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多样的资源时,不知该重点挑选那些学习资源为已所用。那么及时地预约教师和管理人员,让教师及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来适时调整和改进自我的学习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预约式教学在注重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老师预约答疑时间,预约作业批改时间、与管理人员预约考试时间,与同学预约交流时间,这些交互活动不仅方便省时,而且在轻松愉悦的对话过程中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和他我的调节与评价,就会使学生的人文情感素养得到提高。
(四)实现了学习评价结果考核到过程分析的转变
预约式教学实现了学生从统一模式的学习到个性化学习的转变,所以,学习效果分析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更加关注学习细节和过程。由于网络学习的学生现在越来越多的是通过总结自己的学习习惯,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并改善自己,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告诉他怎么做,或者依靠教师对他的评价来确定自己应该怎么学习。所以,预约式教学方式强调更加重视收集网上学生学习活动的数据,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长、练习的次数、提交的作业、答疑的记录、参加讨论发言的次数等,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通过不断对他们学习环节的分析来反馈交流,完整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主动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完成学业。
四、预约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保障
(一)建立“校、院、站三级”专兼职教学团队
教师是网络教育教学实施的关键,更是“预约式”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纽带,因此,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专职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兼职教学辅导团队至关重要。这个团队要包括:课程教学组组长、课程主讲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同时团队中的教师必须具有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远程教学组织与一体化设计能力。课程教学组组长全面负责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承担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制订、课程大纲的编写、教材的选定或编写、课件脚本编制与审定、试题库建设等工作;主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承担课件主讲、教学资料编写、教学活动策划、命题与阅卷、指导校外学习中心辅导教师等工作。校内外兼职辅导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在线导学与助学、在线作业与试卷批阅、辅导答疑、实验指导及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并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负责维护更新“预约式”自助教学需要的个性化课程多媒体,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分类管理,能够让参加“预约式”自助教学的学生进入资源库后,快速便捷地找到需要的内容,并顺利地引导学生运用课程论坛、电子邮件等技术手段,一起参与学习、讨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只有建立三级教学团队,才能为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教学支持服务保驾护航。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网络教育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学习,它更加注重的是通过交流与讨论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因此,基于预约式学习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必须注重自主学习情境和交互式学习情境的创设,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也必须从关注内容设计转向关注交互设计。实施方案要包含:组织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创建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授课内容、学习形式、授课次数、作业布置,以及对疑难问题解析安排。同时针对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知识点为单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层次的折叠式设计,以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表现和阐述,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目标和习惯,选择系统化学习、查询式跳跃学习或自选式模块学习,完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选择。整个课程设计系统并不是按照一个模式设计的,而是将所有的内容按照一个相应的程序排列,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结果的反应来提供后续的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活动是“预约式”自助教学的关键部分,是教师在认真领会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学生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时间安排等个性化差异而设计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手段,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价。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与辅导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时或者非实时的交互、沟通。预约式教学方案应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学习支持服务的个性化设计和不同类型的网络学习团队建设是个性化学习环境创建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等分别建立不用层次的班委和学习互助小组,利用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即时通讯系统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各类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作为预约式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在建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设计和开发,加强课程资源多样化、立体化、开放化、个性化的创新。不仅要关注资源的艺术表现力,更要关注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探索资源呈现的立体化视觉模式,开发设计多元化、共享式的网上动态资源,建立个性化、开放式的资源库、案例库、试题库和答疑库,建设网上三维图书馆,实现课程资源的抽象与具体、动态与静态的有机结合。借鉴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从言语符号、视觉符号,从录音、广播,从照片、电影、电视、展览,以及野外旅行、观摩演示和角色扮演等方面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设计,通过词语、图解、地图、平面画像、幻灯、立体图形等各种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综合的、立体化的利用效能。此外,应探索基于移动网络的学习和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资源,确保课程资源适应学生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需要。
(四)建立智能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平台
要实现网络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活动,就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智能化的远程教育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和学习资源开放服务平台,通过天网-卫星网和地网-互联网,实现校地企多级平台的信息互动共享。平台的开发要体现对先进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对新技术的应用,必须具有发送、跟踪、互动、管理和评估的功能,应包含管理、教学、服务、交互等多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要承担管理维护、新闻信息、招生管理和学籍管理等功能。教学子系统由教务管理、资源管理、教学支持、实时交互、考试管理和远程在线等功能模块构成。服务子系统由网上缴费、移动学习、个和教材配送、记录评价等功能构成。基于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在线缴费选课、答疑预约、考试预约、在线交流、自购教材及光盘等。通过经典案例库、常见问题集等,学生可以自行查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预约答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解决问题。通过智能化信息交互系统,面向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系统还要将智能和模糊控制技术引入到教学和服务中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学习准备和学习内容的交互状况等,自动进行跟踪服务,获取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倾向、易错知识点等信息,并加以统计和分析,为教师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提供支持。
(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