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元化的,有这样一句俗语,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运用好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形成方法常态化,规范化?下面就议一议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图像演示 比较 知识迁移

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很多,我们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合理的选择好教学策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很容易的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所谓策略教学就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关注、重视学生学习的具体表征,也是检验学科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①

一、图像演示策略

小学生获得知识是感性的,形象直观的,以前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广泛运用时,我们常常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自己做教具进行教学,也能得到知识的形象直观性。现在随着多媒体班班通在教学方面广泛普及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了它的魅力所在。例如:我在讲解路程问题中的相向问题时,就用到了画线段图演示的方法。例:甲乙两地相距540 千米,小丽和小明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丽的速度是每小时60 千米,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时80 千米,问经过3 小时后,两人相距多少千米?我把这道路程问题做成了动画演示的方法,用一条线段表示甲乙两地的距离800 米,线段两端表示甲乙两地,用两个动画人物分别表示小明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分别相向而行,行走3 小时的动画过程,一演示,又形象又直观,学生很清楚要想求小丽和小明行走3 小时相距多少千米?必须先求出小丽和小明3 小时各自行走多少千米?60×3=180(千米)80×3=240(千米)再拿总路程减去小明和小丽三小时走到路程就是小明和小丽两人相距的距离,540-240-180=120(千米)。

二、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分类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便于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它能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同中求异;变换内容,设置异面;对比练习,异同结合;综合对比,揭示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在教学中使用,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整数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的,首先教师要复习旧知整数加减法笔算法则,再与新知识小数加减法建立联系,尝试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总结出笔算法则,再进行对比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突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突出相同与异同起到强调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得扎实牢固。又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在新课结束后,出示了这样几道题如:说说4+5×7 和(4+5)×7、(72-18)÷9 和72-18÷9 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就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从而强调突出小括号的作用。算式里有括号的,要选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三、知识迁移策略

知识迁移法实际上就是运用旧知识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把获得的新知识自然过渡,从而使学生很轻松很容易的获得新知。实际上它是建立新知识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节内容时就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首先复习整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出示这样两组算式如:3.2+0.5、0.5+3.2 和(4.7+2.6)+7.4、4.7+(2.6+7.4)让学生观察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这两组小数加减法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很容易的就能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也同样适用”。那么学生很自然的就在脑海里建立获得新的知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使整数混合运算简便,同样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能使小数混合运算简便”。运用知识迁移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很轻松,很愉快,很易懂,知识自然过渡,容易掌握。

四、化归策略

“化归策略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化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实际上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实际上也就是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过程。”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化归思想来解决,关键要考虑问题是否符合转化,能够转化,如果能够转化成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那问题就简单了,学生就很容易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在教学中经常渗透化归思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实际上化归的方向应是由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繁到简。”③例如:简便计算88×125 这道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计算,第一种方法是把88这个因数拆成两个数之和的形式再与125相乘,(80+8)×125 符合乘法分配率的形式,然后再计算。如:88×125

=(80+8)×125

=80×125+8×125

=10000+1000

=11000

第二种方法是把88 拆成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11×8 再与125 想乘再利用乘法结合律计算如:88×125

=11×8×125

=11×(8×125)

=11×1000

=11000

这道简便题就运用了化归思想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如我们在计算图形面积时也会用到化归思想如:这样一道题求下面图形的面积,见下图。

这道题可以通过割补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就简单了。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60×40=2400(平方厘米),化归策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无处不在,体现了它在解决难题时的价值。

五、验证推理策略

验证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推理验证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验证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推理验证能力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能主动的通过观察—猜想—推理验证,有条理的、完整的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验证推理的过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这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就用到了验证推理策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度。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度?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再拼一拼,学生发现正好拼成一个大角是平角,因为平角等于180 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是180 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验证推理策略,包括计算公式的推导、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等。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由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又因为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正好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是多样化的,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好教学策略,才能使我们学生学得很轻松,很容易地接受知识和吸收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由浅到深,有条理性,有逻辑性,有科学推理性的知识传递过程。

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①②焦晓燕、伏志英主编:《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4

③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4

第2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14-01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最终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达到真正的理解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如何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得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优化。

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

1、小学数学学科自身的特异性: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相比,没有生动的词语、优美的语句、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大大小小的数字、不同的运算符号、需要记忆的定律以及烦人的公式等。数学的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分散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想方设法使课堂教学方式新颖且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不像语文知识的应用有很宽的灵活性,如:语文知识在表达某些意思时,有好多同义词、近义词进行选择,句子、段落可长可短,表明意思即可。数学却不然,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选择性,必须准确的表达出来。如:用错一个运算符号、少写一个小数点、错误理解字母表示的数量和式子的含义等,都会出现错误的结果。

3、与生活的相关联性:大家都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而运用数学知识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时候,不能盲目的照搬课本知识,而要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地应用知识,正确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教材情境图的深度发掘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配备了很多的情境图,这些图是对小学生理解题意的一个有效的补充,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功效,针对题意对这些情境图有一个详尽的解说,引导学生去进行细致观察,让学生发现图中的内在含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拓展。例如:有一副这样的情境图,画面上是田野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路上有一辆汽车。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去理解汽车以多大速度行驶在马路上,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面所包含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速度=路程÷时间,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这样的相关式子转换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从深层去理解图意。

三、要巧妙运用自己的行为动作

课堂上,教师会采用很多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本身就有好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诙谐的言语、多变的表情、简单的提醒、肢体动作、小故事等都能够唤回学生走神的意识,使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这样就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就会在无形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我在讲圆柱的认识一节时,发现部分学生不注意听讲,在课下做小动作,这时我就做出了一个简单的提醒:谁能说出自己家都有哪些圆柱型的物体。当学生听到我说的话以后,兴趣一下子全来了,有的说自家用的做饭锅是圆柱型的;有的说自己刷牙用的茶杯是圆柱型的;有的说家里有一个以前坐过的木墩是圆柱型的;房子的立柱、木桩、旗杆、钢管……。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好多见过的圆柱型物体,接着我又问:“大家是不是想了解这些物体”?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想”,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提醒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教学资源的应用

第3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所谓的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二、如何施行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新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是否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学生如果能够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尝试探索学习活动,并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如高年级在教学“纳税和利息”这一部分内容之前,老师让学生课前到附近银行了解调查各种存款的利率及有关知识,了解利息、利息税的计算方法等。可以通过具体税务课程模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探索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索呢?

1. 加强实践操作,促进主动参与。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可以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的材料和工具,并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

2.组织评价体验,保持参与热情。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能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例如对学生进行自己探究合作发现等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立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和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4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

在现行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按照课本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想法来设计问题,在课堂上遵循“教师问,学生答” 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也没有给学生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教师教育理念

突破和重建教师课堂教育理念,从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服务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变成了服务学生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进步,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作用,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思考,挖掘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提升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主体的人文情怀。

2.教学设计精益求精

从教学设计上硬性规定减少和控制教师多讲,让出教学资源,让出时间资源,让出空间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多学、多思、多练、多做。保证学生课堂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时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加强师生互动、沟通和交流,这就从根本上保障了将学中心、生中心落到实处。同时营造师生开放、平等、灵动的教学氛围。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只有创设民主、互动、和谐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师生相互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只有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对话,只有创设有利于学习主体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高效。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的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在两周内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

3.教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中可以得出问问题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教师最好把自己想问学生的问题转变成学生想问老师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问题,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除了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

(1)让学生在预习导学案中发现问题。导学案是对一节课要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理的预习,学生要从中提出问题,指出模糊的、不理解的知识。

(2)在30分钟老师的讲课中,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学生要把这些作为问题提出来。课上和课后要求学生学会反思:这一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哪里还有不懂的?题目为什么这样做?有无其他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适当地改变条件会怎么样?互换条件和结论又会怎样?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后提出来。

(3)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4)利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时,学生可从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换元法等角度提出问题。

4.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清单、问题探究、问题考学为抓手,以问题疏通、问题过关为主轴来组织课堂教学。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不是把“问题”都教没有了,而是把“问题”一个连着一个地教出来了,整节课是让学生有问题可问。问题导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流程是:问题清单―问题探究―问题考学(未教先考,未教先测)―问题疏通(精讲释疑)―问题过关―问题小结。这个问题导学简单地讲就是:疑为主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考为主轴;问题清单―知识清单―能力清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包括态度、价值观);先学后教―以学论教―以考促学―以考评教;预习―展示(交流)―反馈;自

主―合作―探究;问题导读―问题导思―问题导练―问题导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贯穿课堂,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问问题,最终达到老师和学生共同获得进步。

第5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不完善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十分主要的科目,通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并促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学方法不完善的状况,在单一的授课方式下,部分教师解决教学内容未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求,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教学情况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数学教学课堂氛围不良好,不但教学质量和效果偏低,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提升,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不明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晰的现象,导致在教学期间,未能突出教学重点[1]。在全新教育体制的指导下,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然以传统的观念展开教学活动,只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并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学期间,没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长期下来,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好,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浓厚

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某一科目未能产生兴趣,将导致学习效果不良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利影响。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由于数学知识自身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会对学生深入和系统性的学习数学知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长期下来在教学方法和其他方面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浓厚,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也降低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因而难以满足全新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

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完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应全新教学体制的基本需求,必须对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完善教学方法,从而为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案予以改革和创新,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从而为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然后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结合着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师生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案例和实际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比如,在"图形与变换"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可以准备不同形状的图形,然后在数学课题教学时,先向学生讲解该课程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图形,将图形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再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结合问题和具体的案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共同对图形变换的位置和方向等进行分析,并对一个图形如何变为另一个图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3]。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力度,让学生针对案例和课程内容展开讨论,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等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将多媒体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在多媒体的声感、形感等作用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具体化,将数学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4]。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总之,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培养其创造能力和思维等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良好的情境下,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等,从而确保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比如,在"统计知识"教学时,为了使得教学情境更加生动,教师可以准备香蕉、苹果和橘子等水果,通过对学生喜欢吃哪种水果进行统计,从而最大限度保证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5]。

第6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23-02

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起着连接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桥梁作用,也是改变学生数学思想的关键时刻。在初中数学的学习阶段许多学生会觉得初中数学很难,自己努力学习却依旧什么都不懂,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此时教师在初中数学的学习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数学难题,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数学的思想,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内容着手,从而改变自己也改变学生。

1 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再好的教师也教不出好学生。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吸引学生的关注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学。对于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1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过:“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与协调发展,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1]学生会因为喜欢一名教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也会因为讨厌一名教师而讨厌一名学科,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喜欢,从而产生多初中数学的喜欢。这就要求教师要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放下自己的教师身份,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大家平等对话。实践证明,营造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会让学生形成‘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1.2精美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美的课堂导入便是初中数学教学的良好开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根据学生年龄、理解力等多方面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有时顺藤摸瓜,演绎推理;有时设置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课堂导入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入方法,只要够精美,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达到教学要求即可。

1.3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数学的应用价值更加体现在生活运用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这个概念性的东西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讲理论实际化,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用处,发现数学原来如此神奇却如此普通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生数学教学课堂质量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成功感与优越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继续保持前阶段产生的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缓解学生压力,避免其课余时间花费大量时间做练习来帮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避免了大量枯燥乏味的练习题掠夺了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避免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初中生数学教学课堂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步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多媒体教学,拒绝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的的教学模式。其实,最好的方法不是两者取其一,而是两者的交汇融合使用,这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初中数学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学科,还需要繁多的计算,解决方法的每一步都是紧密相连的,忽略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难完成对下一步的理解。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理论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清晰地展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帮助同学们理解。而对于一些计算性的推理过程则需要板书教学。由于板书过程比较慢,给同学们留有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步前进,更好地理解结论的由来,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与铭记得到的结论,并很好地运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和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2.2有效地提问策略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同学融入其中,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从而做好下一步的安排。由于自身与老师的问题,许多学生虽然知道教师所问问题的解决办法却不喜欢或者是讨厌回答教师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学会有效地提问策略。

但首先要坚持一些提问的原则。(1)层次性原则,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考虑到班级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要尽量保证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挑选合适的学生回答问题。(2)趣味性原则,即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2](3)适度原则,即难易适度和提问频率适度。

有效地提问策略主要有:(1)鼓励学生质疑,巧妙的设计问题的悬念。(2)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来进行提问。(3)巧用游戏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拓展。(4)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重视学生的反问。

2.3建立学习小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可以通过学生带动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但在建立学习小组时要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搭配在一组。在这种分组方式中,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给予促进,使得后进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取缔被动学习这种不良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都能主动认真的学习,不懂的问题相互交流,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这一有利工具。[3]

以小见大,展现数学思想

其实初中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数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掌握数学思想就掌握了数学的精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药注重学生多数学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初中数学的主要数学思想主要有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举一反三、化繁为简、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这几点数学思想。

下面以化难为易做简单介绍:许多数学问题看似困难,找对方法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可使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4]。如解决最大利润时产量直为多少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方程解决这一问题。画出方程的图形,并结合其自身的特性,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在讲解相关问题时多次提到这样思想,这样,学生看到相关问题时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属性结合的方法。

化整为零时初中数学的主要思想之一,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分类讨论。举一反三是华贵类比的思想,化繁为简是渗透符号表示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是唯物辩证的思想。这些都是教师应该重点教给学生的思想。

希望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能够综合运用以上提供的方法与建议,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吴霞云.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现代阅读,2012(09):165.

[2]陈晓岚.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1(4):53-54.

第7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关键,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每个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在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使学生独特的创见和敏捷的思路与教师的智慧汇于一处,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亮点,使课堂教学更为充实而鲜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思维成熟度的原因或者对问题情境的陌生使一些探究活动停滞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及时通过活动设计将较为抽象的思维材料转化为具体操作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触摸数学,参与数学再创造活动。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者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学六年级“数的整除”的复习课“在2、4、5、8、12中,你认为哪个数与众不同”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检索已有知识,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实现“再创造”做好了充分准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8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一、开放内容,让学生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成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问题,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学生经验纳入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课不在空洞乏味。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往常都是让学生带些物品进行简单的测量来理解厘米和米,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一次,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测量,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几次测量:量量自己立定跳远的成绩;量量自己跨两步的距离;任意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开始了测量活动。说实话我还真没想到他们有这么强的组织、合作能力。测量的过程非常的标准,整个过程我并没有给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而是由他们自主地体验答案,学生不仅掌握了测量方法,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不用老师去组织纪律,他们都自觉地去做。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

所谓“自主学习”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满堂灌”是不足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因为学生没有时间的保证,他们缺乏属于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自主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给予学生自,最根本的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我们经常看到或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有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留一点时间出来,然后对学生说:“给同学们留5分钟时间,请你们自己学习这部分内容,注意有几个要求……”而真正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有的老师这样布置任务:“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本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几个问题,在课本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自己把握时间,快速完成。”这一系列的举措并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互动

合作学习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体系,他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那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合作,我们就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明确讨论问题,决定合作方式;教师参与互动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时我们也应注意一些问题,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在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无效的劳动。例如,有位教师在课堂中出示“妈妈买了8个橘子,姐姐又买了6个,他们一共买了多少?”后,对学生说,小组开始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的学习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另外,要注意的就是,合作学习追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在很多课堂中,往往是教师简单地出示问题就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快速地回头,满教室嗡嗡的声音,小组内每位学生都在张口发言,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口令,学生就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时,总是“我们组怎样怎样”,又或者是小组在回答问题时,组员你推我、我推你,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合作学习要有独立学习的前提,如果没有独立学习,就会使合作学习成为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将会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后,再全班交流。

第9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策略

“生本教育”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相对应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的价值观,从学生这一生命实体的基本意义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最贴近“生本教育”目的的科目之一。笔者结合理论思考和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三大策略。

1 课堂内容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育从学生这一实体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1 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学习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

1.2 课堂内容贴近生活。例如角的认识一课,不少学生对角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桌、练习册等小物品角度的感性认识上,对于比较抽象的角的度数和直角锐角等进一步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笔者结合广州高楼大厦较多的特点,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廓清了对建筑物直角、锐角和钝角等概念,并且还通过考察让学生对矩形、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1.3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对于复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在教材以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资料,组织进行专题教学。

2 课堂内容要有针对性 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教学理念运用于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环节的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维方式,领悟学习方法,最终掌握“学法”,具有自学、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分类》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书包、文具和衣服通通拿出来统一堆放,然后问学生这些东西能分成几类呢?不少学生感到很迷惑。教师引导学生先拿出第一件物品,作为一类,然后逐渐取出,学生认为和上一件一样的就归为一类,不一样的另归一类,并在黑板上做记录。活动结束后物品竟然高达200类之多。教师再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类,逐渐从200多类归整成书包、文具、图书、衣服等物品,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充分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2.2 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为例,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较少,学生学习后普遍出现了对数字缺乏敏感热情的情况。笔者为此合理拆分了该课时中的知识点,并针对相关的知识点布置了合理数量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该知识内容的亲切感。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除法心算小竞赛,把学生分为三组,各组报出除数、被除数和结果,各组之间轮换角色,都有报除数、被除数和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的引导下加强练习密度,牢固掌握知识。

2.3 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如“乘法”一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启发学生回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第二天回学校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第二天回学校孩子们纷纷举手讲述了自己去超市购物,帮家里算水电费等经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

2.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组织协商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协商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3 课堂评价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导性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教学环节。在课堂评价中引入学生主导元素,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检验、提高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调整评价顺序,先安排同学互相评价,再安排学生自我评价,把教师评价作为一个总结放在最后进行。在学生做出课堂表现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家觉得某某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最好,最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为他的优点给他热烈的掌声好吗?”“和某某同学相比,大家觉得自己哪方面还可以提高?应该怎么样改进呢?为了自己的进步,给自己一个掌声,好不好?”通过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引导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总而言之,只要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环节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堂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就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邹建光.农村小学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初探一一博罗县龙溪中心小学的探索.现代教育论坛.2008(05):61~63

[2] 徐林彦.论生本教育的真善美.现代教育论丛.2008(07):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