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湖心亭看雪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板书设计 实用 美观 精巧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普及,教学硬件的更新,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的教学用具纷纷搬上教室,教学板书这一教学行为似乎失去了它往昔的生命力,许多语文教师因此而不再用心耕耘这块土地:随意书写的多了,精心策划的少了。板书是一门艺术,运用好了这门艺术,能够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掌握课文,正确、巧妙的使用板书,会收到激趣、陶冶情操、增强记忆、开拓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板书设计。
【案例描述】
借着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我选中《湖心亭看雪》来开公开课,而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当板书完成的时候,学生变得更加兴奋了,甚至有许多学生发出了赞叹声,而听课的老师们坐直了身子,伸长了脖子,微笑着点头。公开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在课后交流的时候,与会的教研员和各校的老师也对本课的板书设计给予很高的评价。
【案例分析】
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上课风格,体现了教师行文思路,板书设计成功了,教师的课也就上成功了。而《湖心亭看雪》的板书设计之所以成功,表现在下列几点:
第一,点睛指要,简洁醒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每一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束时都应使学生清楚自己该掌握的学习重点,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各种活动。那么,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醒目、最持久的环节——板书,就必须能够清楚地展示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如果远离教学目的进行设计,则板书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往往使学生不知所向,甚至毫无收获。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设计板书时,首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而本课的板书设计就展示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表现了他对故国的痴情。基于对文本的这番研读,我确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即①、讲故事。②、悟痴情。③、品画卷。而在这三个目标中,“悟痴情”是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在设计板书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一个“痴”字,并以作者的这种“痴情”带动了“痴行”和痴人眼中的“景”,这样本文的学习目标都简洁而清晰地展现在了黑板上,这样的板书语言最洗练但却传达出了丰富的信息,发挥出了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一目了然。
可以说,本课的板书“点旨摘要,简洁醒目”,就像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思路,文章的重点、难点,都高度概括并展现在板书中,让人见板书而知本文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记忆、掌握,使学生能够“过目不忘”。
第二,标志思路,动态生成
富有生命力的板书应该随着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的学习变化不断生成。通过这种板书系统地反映出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的思路,并借此启迪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的板书就成了接通师生思路的“媒介”,展示出了本课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而《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板书绝不是提前也不是在最后才写上去的,而是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在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标志了教师授课的思路,也标志着学生理解掌握的思路,是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学生据课下注释读懂了文章之后,我们进入了分析课文这一环节,
我提问:“请你从文中找一个字来概括你对张岱的感受?”学生回答:“痴。”于是我板书了一个“痴”字。
我接着提问:“痴人必定有痴‘行’,请你找也张岱的痴‘行’表现在哪里?”边提问,我边板书了一个“行”字。
我又紧接发问:“你如何看待张岱的痴‘行’?”学生给出了许多合理的答案,于是我就着学生给出的答案,板书了关键词语,比如:闲情逸趣、清高孤傲、山水之乐、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故国情结等等,并且写得比较随意、杂乱。
接下来继续发问:“看来张岱的痴‘行’正是因为他痴情于故国所致,那么带着这种‘痴情’去看雪的张岱,他眼中的‘景’会是什么样子呢?”边提问我边板书了一个“景”字。紧接着是对写景句的赏析,是对“白描”这种写法手法的理解分析。
分析完后,我顺势问道:“既然白描是一种作画的技法,我们也对这种技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哪一位同学能上来勾勒出这幅画,和老师共同来完成这一课的板书呢?”话音刚落,一位学美术的同学挤出座位,跑了上来,唰唰几笔,一幅画出现了,然后我又根据板书的内容简单添了几笔,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完成了。
可以说,《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板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它标示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接通了师生的思路,而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在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的。
第三,精巧美观,新颖形象
板书设计是建构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既要符合规范、科学的实效性,又要追求美的视觉和美的感受。板书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精华的提炼而精心设计并画出的直观图形,它既要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要有利于让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湖心亭看雪》运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白描,而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少用形容词,也不借助修辞进行细致的刻划,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而我也从中受到启发,既然白描这种写作上的表现技巧是一个绘画术语,那在设计本课板书的时候,何不将二都有机结合呢?于是我在带着学生一起“品画卷”这一环节中,抓住了里面的几个关键景点——湖心亭、一芥小舟、远山,简笔勾勒出了远山,勾勒出了小亭、小舟,同时又用波浪线勾勒出了小的涟漪,这样,一幅写意画就完成了。
可以说,《湖心亭看雪》的板书设计紧扣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又精巧美观。它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良好锻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堂信息传递中,它作为一种形象的无声语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从有声语言中获得的印象,而且能创设课堂审美情境与和谐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这样的板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充满生气的完美的艺术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七中学。
第三,精巧美观,新颖形象
板书设计是建构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既要符合规范、科学的实效性,又要追求美的视觉和美的感受。板书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精华的提炼而精心设计并画出的直观图形,它既要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要有利于让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湖心亭看雪》运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白描,而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少用形容词,也不借助修辞进行细致的刻划,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而我也从中受到启发,既然白描这种写作上的表现技巧是一个绘画术语,那在设计本课板书的时候,何不将二都有机结合呢?于是我在带着学生一起“品画卷”这一环节中,抓住了里面的几个关键景点——湖心亭、一芥小舟、远山,简笔勾勒出了远山,勾勒出了小亭、小舟,同时又用波浪线勾勒出了小的涟漪,这样,一幅写意画就完成了。
秋天的一些日子,每天,阳光暖暖地照在教室的玻璃窗上,有些光线被折射到教室的角落里,散落在学生的课桌上和脸上。
我常带着微笑的眼神,看着每个学生走进教室来,有的会跟我打声招呼“老师好!”,我都点头示意。个别活泼一点的,还会和我开玩笑,或者抱我一下(男同学)。当然也有非常不老实的,一早来了还要与同学打打闹闹的,我也会示意他们要安静。
实习的日子过得很快,不光是因为时间短,更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从早上6点多起床,带着他们早读,听课,试讲,督促午休,一直到晚读,晚自习,督促他们晚休之后,将近11点钟我们才能回宿舍。附中没有我们的办公室,我只能在宿舍和附中之间来回奔跑,那条从四坡九栋经五四大道,穿教职工宿舍楼区,过民大附小到附中的路,我已近走的再熟悉再频繁不过了。哪里的木瓜结了一树,哪家晚上熄灯很晚,哪一家的饭菜香,我都清楚的很。
做好班主任,既要树立威严又要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简短的三周,我很难做到。对我班学生,我是威严不足,亲切有余。但他们都还尊重我,虽然经常和我开点玩笑,扯皮,但关系都很好。平时课堂上该怎么要求他们,还怎么要求他们,对他们刚柔相济,该笑的的时候也会忍不住的笑。
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领会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向往已久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深知责任的重大,责任心驱使我不断分析,认真反思,逐步探索应对教学问题的种种策略。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使我明白艺术性教学策略是开启课堂教学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时,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好教材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灵活运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并开发利用师生身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导课,能使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妙趣横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快乐。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另外活用教材激发兴趣时,还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捕捉鲜活的课堂再生资源来实现目标。记得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在课前师生借助网络和资料共同搜集了一些写雪的名句名篇,并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回忆自己亲眼目睹过的一次下雪情景,用简单的笔墨描绘出来。这样,使学生在感受雪景特点时步入赏雪情境,从而产生阅读兴趣;课中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内容时,我捕捉了采用“白描手法”写雪景的句子和“湖心亭奇遇”的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画面,并动笔画出所领悟到的画图,然后选最直观形象,且绘景逼真的一幅画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其再次入境,以便读出作者的闲情逸致来。在全班学生读得热情高涨,兴致勃勃之时,常月月同学举手发言了:“老师,课文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便是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鲜活的生成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所以我便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品味“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使学生轻松地领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这样,整堂课既轻松活跃,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兴趣。课后,学生在朱自清《春》的模仿写作中水到渠成地用白描手法写下了《校园雪景》精彩片段,进一步巩固掌握了白描手法。这便是巧用教材资源和捕捉情境的教学策略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抓住亮点,巧于评价,激励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而巧妙的评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各有所长,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
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亮点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重获自信,认真学习,短期内发生较大的转变。我班周宇航同学,在班中属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一次他很认真的完成了课堂作业,我及时表扬了他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从作业的正确入手表扬他是一个语文素质不错的学生,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学好语文……。这一评价果真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之后无论是练习、作业还是作文,他都坚持认真完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便是评价给了他自信,是评价激励他主动学习,是评价策略扭转了他的命运。 转贴于
三、关注个体,分析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些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的不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认真分析其差异,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提问中针对学生的亮点设置相应的课堂活动方式,善于朗读的,给其提供朗读机会,善于表述的,给其提供表述的机会,这样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设置课堂练习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圈定不同层次适合学生的相应题目分层次演练,让学生在成就感促使下,获得信心。再通过同伴互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对典型而有价值的问题发动全体学生同老师一起探究,通过合作方式来解决。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四、运用文本,教给方法,培养潜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也在不断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帮学生学会如何读各类文体的文章、如何赏析古诗文、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运用语言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才能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驰骋,发挥创造的潜能,这要在平时教材文本学习中靠潜移默化渗透来实现。
如:在学鲁讯的《故乡》时,我设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实现小说阅读方法渗透的:一、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二、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依据是什么?三、小说主人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交待了他的哪些活动?在逐个探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了小说的三要素;并启发学生如何总结人物形象;如何分析环境描写;如何理清小说情节。且作了相应拓展,将小说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续写了《水生和宏儿》。
五、归纳收获,扎实巩固,培养习惯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课中设计;学习支架
一、前言: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自从我区开展“坚持学为中心,尊重学科特质”的区域推进自主式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以导学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最。经过一学期的课堂实践和兄弟学校的课堂观摩,教师们都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呈现许多让人欣喜的现象,如学生参与度很高,乐于讨论发言,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教师满堂问满堂讲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这样的课堂总让人有些无奈:使用了导学案后,教学往往很少有,板块之间过渡略显生硬,课堂讨论只是部分学生侃侃而谈,按部就班的学习内容让师生双方都兴趣阑珊,尤其是合作小组中弱势群体的助力提升流于表面。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提升课堂实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之三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竞争合作”展示,更应该是学习内容上的分组、分量、分质的展现。作为学习内容呈现的课堂导学案,就应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竞争合作”的特点进行合理有度的导学案设计。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里使用导学案的课中部分,教师的设计需体现支架意识。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1966)等人对“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的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在导学案课中设计时强化支架意识,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学习支架,即一个对学生解决问题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的设计,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学习支架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向导、表格、图表等。
二、实践:强化支架意识,匹配学习类型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有个人学习、同伴互学、组内合作、组间交流四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就必须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同学习类型选择适合的学习支架,促使不同的学习类型都能得以有效地开展和提升,从而最大效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潜能。
(一)设计方法性学习支架,用学法指导推进个人学习
方法性学习支架指的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多以范例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明晰具体的学习步骤,理清思考问题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的起点应是组内的个人学习。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可以确定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而导学案的课前预学问题往往就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设计,同时还要预测学生可能会达到的学习水平,也就是维果茨基认为的学生第二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因此,导学案的课中导学问题设计首先就应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通过方法性学习支架的设计,推进学生第二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设计此类方法性学习支架时:
1.体现典范性。通过范例呈现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独立面对较难学习内容时能借助范例的指引,尝试问题的解决,从中提升学习水平。比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根据学生对张岱笔下雪景的奇特之处较难感受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导学案里提供几种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具有典范性的赏析雪景的例句供学生参考,然后请学生自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角度写下对张岱笔下雪景之奇的赏析文字。这些例句的选择要兼顾赏析写景句子常见的角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体现课文写景的个性色彩,比如张岱写西湖雪景时的量词使用,观察视角的选择就别具匠心。
2.体现过程性。过程性指的是设计此类方法性学习支架时,应能呈现学生思考、解决学习内容的全过程,方便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学生学习的难点,调整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成效。比如在八上《诗四首》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提供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读诗指南”:第一步,用横线划出景物和事件;第二步,用圈圈出景物的修饰语;第三步,用着重号点出流露出作者情感倾向的字;第四步,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同学根据上面的读诗指南,完成对《归园田居》的解读。教师通过课堂巡视,很快就能找到学生读诗时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对症下药。
3.体现选择性。选择性是指设计此类方法性学习支架时,应该遵从适度原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学习支架,保证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能力提升。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竞争合作”的原则分组,如果是6人小组,可以设定ABC难度不一的例句,方便组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
(二)设计反馈性学习支架,以修正补充延进同伴互学
反馈性学习支架其实是一种对个人学习情况的及时评估并予以及时反馈的方法。控制论之父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按照目标要求顺利地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育学的最佳状态。然而,我们必须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其实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在同伴互学的阶段设计反馈性学习支架,一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二能发挥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优的势互补,三能帮助教师合理调度下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开展。所以,反馈性学习支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评价方式,是上一阶段个人学习的全过程的点评、修正或补充,是方法性学习支架使用效度的及时反馈。因此,教师设计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时:
1.突显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设计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时要能直观展现个人学习时的模糊处、困难点,直接展现同伴互学阶段思考问题中的热点、盲点,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比如在八上《诗四首》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个人学习时提供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读诗指南”,与之匹配的同伴互学,我们设计的反馈性学习支架就是互评打分,用“好评”“待评”来评价同伴在“读诗指南”四个阶段的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打分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互评打分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请打分者说明具体的打分理由。教师可以选择当事人或激励更多的打分者加入“读诗指南”的讨论。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借助发言人的“待评”意见及时捕捉到学生读诗的难点,从而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灵活调度课前充分的备课准备来解决学生读诗的困惑。
2.突显激励性。激励性是指设计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时能借助同伴互学及时肯定学生个人学习的亮点,即正确的思考路径和恰当的分析表达,从中获得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并激发获得进一步成功的新动机。比如在八上《芦花荡》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个人学习时提供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范例”,提供1句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请同学们依照范例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与之匹配的同伴互学,我们设计的反馈性学习支架就是符号点评。能给出2句及以上分析的画个笑脸,能明确点出环境描写作用的词语或句子请用红笔划浪线,环境描写分析正确的用红笔划线并打钩,能在分析中使用“渲染……的气氛”、“烘托……的人物性格”“交代……的时代背景”“推动……的情节发展”等类似总结性词语请红笔圈出并打。这样的符号点评不仅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个人学习经验的肯定,同时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路径。
3.突显预测性。预测性是指可以借助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激发同伴互学的最大潜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哪些是学生们自身无法解决的学习内容,进而为教师完善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比如在七年级上《羚羊木雕》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个人学习时提供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指出哪些是成功的改动,并说明理由。与之相应,同伴互学时设计的反馈性学习支架是列图表,即同伴互学的2人,互相学习交流个人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筛选整合相关材料,合作绘制一张图表,能同时涵盖两人对原文改动处的意见。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处改动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学生之间会互相讨论或说服,争论无果就会在图表中加以体现。而图表说明暗含了一种分类归纳的思维方法,教师可以借此预测学生对学习小说这种文体可能达到的能力层面。
(三)设计延展性学习支架,用学习链接促进组内合作
延展性学习支架用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关注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组织和记录认识到的信息,具体来说是辅助整理信息、筛选有用信息、记录重要信息和组织信息。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知识“组合化”的过程中提供支持,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显性知识进行传递,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因此在组内合作阶段设计延展性学习支架,就是为了能更好的促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多样化的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以便在小组讨论交流阶段能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经过筛选整合形成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学习成果。延展性学习支架可以学习链接,提供各种课内外的与课文或作者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相关视频、音频材料的形式出现。教师在设计此类学习支架时:
1.关注指向性。指向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此类学习支架时应聚焦于一个明晰的阅读点,可以通过阅读贴士,引导学生对学习链接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整合,促使课内学习内容的深化。如果教师经常喜欢使用学习链接型的学习支架,就要有意识地根据文体特征,梳理出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加以强化。比如在八上《湖心亭看雪》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提供的学习链接是2首写雪的诗,柳宗元的《江雪》和的《沁园春・雪》,同时还提供了这两位诗人的写作背景,给出的阅读贴士是“作品与个人经历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际遇往往在作品中有所流露,请特别关注这些文字流露”。在组内合作学习阶段,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文字流露”来讨论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一路留下的丰富而又细腻的“痴景痴情”了。
2.关注探究性。探究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此类学习支架时要充分考虑组内合作的形式,提供的学习内容应具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借助组内成员间的讨论交流、筛选合并对学习内容形成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八下《明月几时有》的课中导学部分,在组内合作时我们提供的学习链接是两段音频材料,分别来自王菲与龚琳娜的演唱。请结合《明月几时有》词中的情感流露及相关写作背景,点评王菲版和龚琳娜版演唱风格上的差异。组员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由组长总结本组观点后进行组间交流。由于王菲与龚琳娜的演唱风格迥异但各有所长,只有在学生真正理解了词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才能对两个版本的演唱给出恰当的点评,而这些点评意见恰恰是我们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的诗词的魅力。
(四)设计生成性学习支架,以导学留白伸进组间交流
生成性学习支架是一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完成新知识建构的活动形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之四,就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笔者以为“开放而有活力”表现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为生成性的课堂预留充分的空间;在课堂实施中,要根据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作为教师备课产物之一的导学案,设计生成性学习支架目的就是在组间交流汇报的阶段,特意设计一个留白的区域,以期待通过组间交流的学习方式填充完善,从而促使课堂生成的学习内容能落到实处。设计此类生成性学习支架时,教师要注意:
1.具有隐秘性。隐秘性是指设计此类生成性学习支架时呈现的方式要具有隐藏性和神秘感。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一旦进入组间交流的环节,往往已经预示着学习进程进入阶段,经过了个人学习和组内合作,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相对深入和全面,亟需对学习内容再进行一个自我的归纳、提升和总结。而这样的归纳、提升和总结就将隐秘地呈现在生成性学习支架里。比如在病句修改、标点运用的课中导学部分,进入组间交流阶段,我们可以设计“比一比,试一试”的留白区域,但不出现具体的题目;又比如在句段作用的专项复习课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尝试通过组间交流来归纳句段常见的作用,于是就设计了一张图表,但不出现具体的填空内容。这样的留白设计,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适量选用。
2.具有趣味性。由于导学案会将学习内容提前告知,课堂上经常使用导学案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兴趣。因此,设计一些形式新颖、表达活泼、充满趣味的生成性学习支架就是为了弥补导学案在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八下《记承天寺夜游》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留白区域设计了2个一模一样函数坐标,但不给出任何文字说明作为学习支架。在个人学习阶段使用第一个函数坐标,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以第一人称‘我’叙说故事,画心情曲线图,说理由。横坐标表示事情发展,纵坐标表示心情变化。”在组间交流阶段使用第二个函数坐标,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各组代表发言,完成一个你理解下的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心情曲线图说明。由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差异,会对“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无与为乐”、“寻张怀民”、“盖”、“闲人”等具体行为或事件的情感理解上会形成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所以经过组间汇报的观点碰撞,每个学生会顺化、同化甚至异化自己的阅读经验,第二个函数坐标的设计就是为学生反思归纳自己的阅读经验而服务的。
三、反思:延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在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的班级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使用导学案,若能在课中设计上强化支架意识,学生的学习成效会显著提升。因为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要提升他们的学业水平,最需要的就是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精细化的辅导,而导学案课中设计所要呈现的学习支架,其实就是对一个学习目标的分解,通过一个个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为学习较弱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由于“同质结对、竞争合作”的属性存在,小组所形成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会促使每一个组员都尽力而为。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发挥得最为显著。
然而在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使用导学案,学习成效并没有比预计的显著。这一直让笔者思考,如何在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里延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呢?笔者和同事进行多次课堂实践发现,如果我们能优化生成性学习支架,提升组间交流的质量,也许能触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更多效能。生成性学习支架作为一种助力学生自主完成新知识建构的活动形式,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一方面要应对更多新知识的产生。前者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梳理归纳总结的过程,本文已有表述,这是一种通过生成性学习支架强化教师预设的教学,对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组间交流可能只是某个学习较好者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示,多数学生都已经具有这个水平,可触发可讨论的内容不多,于是课堂往往没有明显的。而后者意味着学生要借助学习支架应对随机出现的各种新知识,这是能持续激发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学生的兴趣和斗志的。要想组间交流能产生更多的非预设下的学习成果,就必须及时跟进组间交流,根据组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随机提供学习支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预留更多的生成性学习支架来应对组间讨论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正是设计生成性学习支架的难度所在,这也是进一步进行课堂实践与研究的方向,笔者将和有志之士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一、处理好解决字词和赏读课文的关系
教师用于解决字词义的时间要短,赏读课文的时间要长一些。如果用大量的时间解决字词义,即传统的串讲方式,课堂就显得沉闷、单调。在文言文教学中,赏读是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赏、你读我赏、我读你赏的过程中去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产生兴趣,爱上文言文。当然,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也不符合文言文特点进行教学,会成为绣花枕头。
二、处理好解决字词义的方法
1. 解决字词义时要讲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字词义尽量由学生自己结合文中注释或工具书来解决,凡是注释中有的,教师尽量少重复讲,千万不可用满堂灌的方式逐词逐句地给学生作翻译,让学生作记录。教师只要抓住关键的词、重点的词、学生易混淆的或不易理解的词来讲就够了。如《论语》中的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分析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不应翻译成“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学”和“习”在中国古代是两个词,“学”指的是学习抽象的知识,“习”指的是将知识化为能力的实践,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之后不断地加以实践(学以致用)。这类词句教师要给以指导。还有古今异义词、学生平时易混淆的词,如《公输》文中:“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地方”指土地方圆(纵横)。《晏子使楚》文中:“其实味不同。”“其实”指它的果实。还有一词多义的词,如《公输》文中:“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杀臣,不能绝也。”两个“虽”分别为“虽然”“即使”;两个“为”分别为“替”“制造”。像以上的字词义的例子,教师可以作为重点讲解,其他简单一些的字词,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从而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2. 解决字词义也可由学生相互讨论(借学生之口)来落实
常用的方法先让学生自读,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疏通理解,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不能理解的内容或有质疑的内容标注出来,然后在班上提出讨论,由已懂的同学帮助解决,假如全班同学还不能解决或补充不完整的,最后可由教师提示点拨帮助共同解决。用这样的方法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又能调动学生互助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出彩。
3. 解决字词义的方法也可以用编练习题的形式,用多媒体播出
如一词多义、多词一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简单的句式等用编成填充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进行练习。这比起只凭教师讲,学生听记,会更省时间,更有效果。
以上的方法既能缩短解决字词义的时间,又能增加赏读课文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精彩。
三、处理好对媒体的使用、对板书的设计
解决字词句义问题要尽可能用多媒体,赏析课文时尽可能少用多媒体。因为字词句的意义知识点多、散,零零碎碎的,各题之间往往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使用多媒体播出,较为明白、清楚,同时以防疏漏丢失。赏析课文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表现,是活的、随机可变的、思维性很强的交流,赏析课文假如使用预先设计的媒体“陷阱”,勉强拉扯,必会牵强附会,割裂整体。
板书分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主体板书要精而简,并且概括性强,体现出一堂课内容要点。辅助板书写在黑板的两边,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四、处理好读析的关系
1. 注意对读的形式的指导
读是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对朗读者、听者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在一堂课中如果没有读书的声音,很难想象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所谓教师对文章的讲析,要适可而止,不能滔滔不绝,变为教师的表演课。读也有要求和方式:篇幅短小的课文,可进行全篇朗读;篇幅较长的课文,可采用轮流诵读的方式。此外,朗读的形式多样,可以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听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分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全班齐读等。
2. 注意安排读的层次性
读是教学的其中的一个环节,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要体现教学的目的性。因此,安排读,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以教《三峡》为例,设计读的层次: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用课件映出加点字的字音),再让学生自读、分组读、齐读。二读课文,准确停顿(用课件映出全文节拍)。三读课文,翻译《三峡》(学生先针对注释自译,教师再选重点句让学生翻译)。四读课文,赏析《三峡》。格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____ (读出美句),它好在_____(说出句子的妙处)。就这样,《三峡》采用读的方式,层层深入,完成了教学任务。
3. 注意对读析问题的设计
解决字词义是“实”的功夫,赏读课文是开拓创新的功夫。文言文的教学空间、教改空间非常大,这为我们寻找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言文的妙处。例如,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年且九十”的“且”字,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中的“孀妻”“遗男”,钱老师设计了两个有激趣又引人思考的问题:(1)愚公到底有多少岁?(2)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恍然大悟,愚公将近九十岁,小孩子没有爸爸,这三个词的意义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可见,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会使课堂教学高效、出彩。
五、处理好文言文中的“诗”和“文”的教学异同
一是朗读。古代诗文都要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应高于文的朗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意境来,甚至有条件的话可以要求学生像古人那样的吟诵。二是内容的翻译。文可以直译、意译,但诗只能意译,如果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三是想象的空间。诗歌由于体裁的特点,决定其留给学生的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因此在诗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人文底蕴,强化其主观感受,激发其创新精神。只要懂得区别诗和文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也会出彩。
六、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课内外联系起来,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比如,有条件或时间允许,可播放一些与学习的课文有联系的内容,或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资料。如教《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搜集历代文人墨客写岳阳楼的佳句,以印证“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前人之述备矣”的内容。如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写西湖的诗句,如苏轼的《饮湖上 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课内文章课堂学,课外文章课堂练。这样课内外相联系教学,学生不仅学好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