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第1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建设文化强市,就是要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涌现大量文化精品力作,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拥有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加快实现xx的定位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六个“着力”建设文化强市

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理论研究工程基地,实施提升市民素质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践行xx精神,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更多全国文明城区。

要着力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学艺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要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要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出版印刷、广告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壮大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扶持津派表演艺术、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商贸、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

要着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媒体,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要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行政管理、投资融资、政策保障、合作交流、人才激励等机制,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使xx成为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名城。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深入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首批13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加大对已转制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龙头文化企业,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改革,在公益性文化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

一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项目正在高水平建设之中。2010年以来,本市每年推出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到今年已连续推出三批共计160个项目。

以部市合作为引擎,一批文化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xx,国家级园区成为xx文化产业的闪光点,产生了集聚引领效应。目前,在津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已经达到9个,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确立了“文化+创意+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本市正在加快文化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建设,今年将举办中国国际新闻出版装备博览会、中国国际广告节、中国国际营销节暨首届广告影响力大会。实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工程,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区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完善“一区一品”发展格局,培育特色文化产业街、镇、村。

文化服务延伸基层让更多百姓受益

——访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党委书记杜彩霞

文化服务延伸到最基层,不断扩大受益面,这是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今年,本市将继续高水平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建成xx文学馆、xx书画院等重点文化设施。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农家书屋提升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信息化改造,推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推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区县建设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文化公园或文化广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多厅数字影院。实施区县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推进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家庭、进中小学校园。社区(街道)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国内一流、世纪精品”的标准,努力把xx文化中心办成“管理最优化、效率最高化、效益最大化”的文化聚集区。不断提高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打造更多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高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推出精品力作扩大xx影响力

——访北方电影集团党委书记王大方

精品力作迭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xx近年来在影视、戏剧、文学等各艺术门类佳作迭出、屡获大奖。今后,将继续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实施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创作推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xx文化的影响力。

要坚持“特色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力争运行质量实现新提升,影视制片达到新水平,制作技术形成新能力,发行放映体现新特色,开放合作完成大跨越,早日进入中国影业第一梯队,创作出更多精品。据了解,在精品创作方面,今年本市还将拍摄《寻路》、《南泥湾》等影视剧,创作加工《大家闺秀》、《绿色精灵》、《爱丽丝畅游中国》等舞台剧目。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xx文化影响力。以“土耳其中国年”、“德国文化年”、“中欧文化论坛”等活动为契机,xx的京剧、歌舞、交响乐、杂技剧等携带精品剧目出国巡演,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电影方面,积极推进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赛、参展;利用《兔侠传奇》(影评)成功行销71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渠道,开展《兔侠传奇2》的国际营销,力争再创佳绩;积极落实在德、意、法、卢森堡举办中国xx电影周活动,推荐xx电影佳作,介绍中国优秀文化。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访市文明办副主任刘春雷

第2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体经济;发展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eal economy, but also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a clear station of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 "Twelfth five-year" planning is presented. In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modern logistic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of transportation from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modern industry provide guarantee and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922.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落实“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要求,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组织推进。

1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

公路方面: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加强省际连接线(“断头路”)建设。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强化国省道改造,力争“十二五”末路网整体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水运方面: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完善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种港口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区开发建设。

民航方面:优化机场布局,增强机场保障能力。

邮政方面:加强邮政基础网络建设和增强快递发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

2加快推进结构调整。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二五”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1)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2)深化现代物流发展。

(3)深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4)是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

(5)深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3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围绕交通运输建设、管理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继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消化吸收前沿技术,加强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研发,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4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运输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领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构建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体系,保障重点物资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运输畅通。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骨干作用,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和规范出租车市场管理。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坚持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整体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农村公路桥梁新改建、渡改桥、安保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推进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管养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

5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开放。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继续积极落实好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综合运输法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消除制约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

6持续推进行业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好“学树建创”活动。

二、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交通运输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中,要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1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

现代物流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服务产业。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载体,在现代物流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强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交通运输连接采购、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现代物流诸多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有利于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运输企业由传统的运输生产向全面提供运输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拓展转型,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增强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第3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一体化;临潼区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互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选择过程。临潼区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突出解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临潼区统筹城乡发展情况

临潼区总面积915平方公里,辖23个街道、乡镇,耕地面积77.5万亩,人口7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近年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科学规划“1366”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即围绕秦始皇陵这个中心,构建骊山、代王、新丰三大组团,打造临潼新区、旅游商贸开发区、新生代工业园区、新丰工业园区、秦文化旅游区、唐文化旅游区六大经济板块,培育装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临渭经济协作区、渭河生态区、农家乐聚集区、旧城和棚户区改造六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编制了《临潼城乡总体规划》、《临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城乡综合交通规划》、《城乡线网落地规划》等规划,完成了全区16个街道、乡镇169个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为推进城乡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坚持项目带动,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城乡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农业发展上,奶畜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蔬菜业形成了一批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以石榴、火晶柿子等为重点的杂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临潼区成为西安市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蕃茄制种基地。在工业发展上,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2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6家。在旅游业发展上,狠抓秦、唐旅游文化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御温泉之都”,积极发展以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带动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01.03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32694万元,增长19.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9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28元,增长20.1%。

第三,城乡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城市建设方面,临潼区坚持“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区建设”,到200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3平方公里。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千村百镇”建设工程、“1188”工程、“关中百镇”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5亿元,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特色农业型、综合发展型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新农村建设坚持从最薄弱的基础设施抓起,2006年以来,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10个示范村和36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区2085个村民小组配备了保洁员,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第四,城乡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加强教师转任交流和支教工作,帮助农村提升教育质量。城乡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标准化文化站5个、村组文化室50个、农民体育广场58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92家,其中县级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28家、村卫生室355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参合率已达到96.01%。农村养老保险正在逐步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2008年,培训各类人员3.5万人,劳务输出6万人次。

第五,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街道、乡镇和部门也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了《西安市临潼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将新丰街道作为试点镇,将代王街道宋家村、秦陵街道秦陵新村作为试点村,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发展。

二、临潼区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健全,规划实施工作亟待加强。受资金和规划力量的限制,在分区规划的基础上,未能及时编制控制性详规。对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的编制和执行重视程度不够。执行中存在着衔接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等问题。

第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内产业全而不大,结构不尽合理、层次较低。表现在第一产业较重,发展缓慢;第二产业薄弱,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较少。受区位、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各街道、乡镇的发展很不平衡,差距在不断拉大。特别是渭北、山区等边远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2008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在2000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2008年城市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差距达到7661元。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仍没有一个积极有效稳定的支持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费用靠农民自筹,建设发展的投资与项目需要仍有巨大差距。许多小城镇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很小,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产业不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未形成以业兴镇、以城带业的良性局面。

第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公共服务较为滞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滞后,职业教育相对薄弱。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匮乏,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难以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新合疗补助标准偏低,看病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第五,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动难度较大。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在子女上学、享受低保、医疗保险、就业、安置和事故赔偿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政策差距。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由于组织协调、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工作协调、项目资金整合比较困难,影响了工作推进。

三、对临潼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把小城镇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社区规划等各方面的规划有机配套,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把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有机衔接,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一是要加快六大板块和六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步伐,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板块流动,使园区成为引进项目和建设项目的聚集地。二是要科学确定城镇布局,加强重点镇建设,推动产业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采取反租倒包、互换、转包、转让、租赁等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要大力推进通乡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设。二是要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三是要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保证农村用电安全。四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通讯及养老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五是要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力争将更多的小城镇纳入省、市重点发展范围,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力,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

第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一是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二是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不断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民参合率。三是要加快推进乡村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有关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政策。

第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一是要建立更加有力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机制。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和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理顺机制,完善措施,形成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工作合力。二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区财政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应列出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专项资金,并要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每年还要统筹安排一批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努力抑制城乡经济社会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四是要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中所涉及的居民户籍管理试点工作,为临潼区全面实现“一元化”户籍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对迁入小城镇的人员实行有条件准入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五是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合作组织,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贷款比重,缓解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激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投入资金、劳动,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临潼区区级领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成果汇编[Z].2009.

2、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

3、李玉亮.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N].莱芜报,2008-04-11.

第4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一、20__年度区域融合发展工作情况

20__年,区域融合发展、互学共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方针,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合力加快某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积极构建和谐某,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兵地融合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成立了以地区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某地区、某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高起点推进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按照某城市总体规划,将原确定的3.5平方公里和312国道以南、北郊路以北、育英路北上沿东河坝至啤酒厂、连益寿路以西至七一路的2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确定为大营房城区一期开发控制范围。在大营房城区建设税收政策方面,确定了“自20__年开始,大营房城区新增税收,前五年以补贴方式全额返还,满五年后新增税收部分按照6:4比例分成”的分配方式,赋予了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大营房城区开发建设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有效增强了某参与某城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平衡电力供求。地方积极协调某电力公司实施增容扩能工程,并以优惠电价支持某各农牧团场发展;改善红光工业园区电力设施,为兵地共同实施20万吨聚氯乙稀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积极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去年10月份,某黄山东铜镍矿因输电线路突然出现故障,造成了安全系统尚未健全的2号、3号矿井共有10名矿工被困井下,地委、行署积极协调电力部门连夜抢修线路,想方设法组织开展营救。经过兵地双方共同努力,黄山东铜镍矿被困井下的10名矿工安全脱险。四是抓好道路建设工作。协调解决了312国道至红星一场全长17公里的国新路工程涉及的电力、电信线路拆迁、路政接口及沙石料采挖等相关问题,有力支持了某油路通团(连)工程的顺利实施。某认真配合协调解决了哈若公路工程建设中涉及火箭农场民房拆迁、机井、水渠、林带、土地征用等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五是加强兵地相互学习和交流。某组团对某广东工业园区、新疆双合碱业公司、金双猫化工有限公司等13家地方工业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地区也组织县(市)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到某观摩其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发展情况,促进了兵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六是进一步强化兵地联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兵地联调机制作用,解决了兵地部分基层单位、群众之间的纠纷问题,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区域稳定。七是兵地双方分别选拔40余名干部互派挂职,充分发挥挂职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了兵地间的业务、信息沟通,推进了兵地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合作,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二)铁地融合工作。一是全力支持铁路系统体制改革工作。本着“积极稳妥、平稳过渡”的原则,配合乌鲁木齐铁路局做好某铁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理好铁路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的相关问题,铁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社会职能和644名离退休人员已顺利移交地方管理,确保了铁路系统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进一步加强铁路运力协调工作。针对某铁路办事处成立后,不再承担运输车皮计划及装车职权的新情况,地区迅速成立以地委、行署领导任组长的区域地产品铁路运输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地产品铁路外运协调机制,积极与自治区经贸委、乌鲁木齐铁路局对接,疏通联系渠道,缓解地产品运输难问题,最大限度确保了地方及某硫化碱、纯碱、铜镍粉以及农副产品等重点地产品的铁路外销外运,地区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0.66,促使了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20__年,共为区域重点工业企业争取铁路车皮3552个,其中,增加的计划外车皮达1300余个,铁路支持煤业集团完成煤炭铁路外运284万吨。同时,积极与乌鲁木齐铁路局协调沟通,自20__年6月15日开始,铁路部门每天为地区解决一定数量的n949旅游列车车票,方便了来哈宾客出行。三是积极配合铁道部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工作,全力支持兰新铁路线峡口—小泉东、尾亚—思甜两段共50余公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建设,确保了提速工程顺利实施。四是铁地联手共同实施和创建“平安大道”畅通工程。驻地各方按照“以铁路安全畅通为中心,强化执勤巡逻,加强基础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强化群防群治 和提高防范能力”的要求,着力加强铁路沿线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制,积极做好兰新铁路线护路联防工作,有效确保了千里铁道线的安全畅通。协调某、某市支持铁路工务段在某辖区内铁路线下立交桥涵两边架设限高杆,并减免了相关费用,有效保护了铁路桥涵等重要设施。四是充分利用铁路设施加大某区域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铁路部门将由地区制作的某宣传音像碟片,发放到途经某的各次列车上播放,提高了某的知名度,促进了某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油地融合工作。一是支持吐哈油田公司加大对以三塘湖盆地为重点区块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使吐哈油田公司在该区域取得了重大勘探发现。二是顺利完成吐哈油田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工作,为吐哈油田实现主辅分离,谋求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按照“政府强力指导、企业分轨管理”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吐哈油田协助政府开展有偿解决劳动合同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一次性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2500余个,与石油新城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下岗人员1000余人次,推动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三是全力支持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某段工程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征用、水资源使用等问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积极建立健全西气东输管道安全防护的长效机制,认真开展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某区域内油田及输气管道生产秩序,确保了吐哈油田及420公里西气东输管道线的安全畅通。六是支持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能源公司在白石头乡、星星峡镇、南湖乡等地增加了石油工业产品销售网点。

(四)煤地、矿地融合工作。一是煤地双方联合开展整顿和规范煤炭市场秩序工作,为保护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提高企业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为煤业集团水源地(柳树泉)引水管网及水源地的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煤业集团做好沙墩子、沙儿湖煤田勘探及钻井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合煤业集团完成矿区道路改造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协调煤业集团解决梯子泉至红山口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协调乌鲁木齐铁路局及某办事处共同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年产6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基地铁路专运线及货场的扩容建设;解决了工程扩能改造用地、电力配置等问题。四是协调某电力公司、某解决了雅满苏矿业公司球团矿输电线路穿越火箭农场耕地问题,为球团矿一期60万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生产提供了电力保障。五是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加强雅满苏矿业公司各矿点加工生产企业输变电线路的维护和管理,有效促进了企业生产用电的合理化。配合雅满苏矿业公司完成了天宝公司选矿厂改扩建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六是积极协调地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对区域矿山的开采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矿山开采行为,为矿山开采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七是积极支持双合碱业公司年产20万吨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加强与自治区经贸委、乌鲁木齐铁路局的协调联系,为双合碱业公司争取铁路运输车皮计划,并将该公司与某煤业集团公司、协力棉纺公司一起列为乌鲁木齐铁路局铁路运输大客户,有效保证了公司产品的铁路外销外运。八是不断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最大限度解决电信、铁通、金融、保险、林场、气象、伊吾马场、中央储备粮某直属库、烟草公司、植物检疫站、地质六大队、有色金属七0四队等驻地单位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立由区域各方组成的“某区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认真落实《某区域内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意见》,抓紧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完善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节水建筑、节水设施、节水农业、节水工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节水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特别是某坚持挖潜增效,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近20万亩,减少了水资源浪费,缓解了供水矛盾。二是区域各方共同出资出力,全力配合支持312国道、303省[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道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确保了该项工程顺利实施。大力支持铁路“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一是区域各方联手,广泛开展区域内各族群众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区域干部群众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协调驻地各方政法系统积极开展互学互检活动,坚持定期召开区域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强化防范措施落实,形成了联动、联防、联治的网络体系,确保了区域社会稳定。特别是区域各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破获了一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窃电案件,有效保护了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行。

(七)社区“结对共建”和扶贫帮困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以社区建设为重点的铁地、油地“结对共建”活动,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深入开展党建联抓、治安联防、 卫生联管、教育联办、服务联手活动,形成了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合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二是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吐哈油田公司、吐哈石油指挥部不断加大对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的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仅用于巴里坤县抗震安居、道路、水利、办公以及医疗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就达211万元,比上年增加101万元,其中:无偿支援资金50万元用于三塘湖至牛圈湖村道路前期费用资金,保证了该道路工程的顺利实施;投入资金110万元用于建设砖混结构抗震安居房54户,有效解决了54户农牧民的住房和再生产问题;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修建大红柳峡乡小熊沟村全长3公里引水工程;投资21万元兴建巴里坤县山南开发区卫生院,有效解决了巴里坤牧区农牧民搬迁户就医难的问题。同时,认真做好“一点五户”对口扶贫工作,煤业集团公司、雅满苏矿业公司及电信、金融、保险系统等中央、自治区驻地单位,向两县一市投入定点扶贫资金共计48.42万元,及时缓解了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20__年度区域融合发展互学共建工作要点

20__年,是地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前不久结束的地委委员(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重点,在“南园北牧”特色农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努力建设“强而精、富而美”的新某。20__年,区域各方要继续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和“某的发展就是各方发展”的思想,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以思想和感情融合为基础,以打造产业基础为重点,以利益连接为纽带,以共建和谐某为目标,在新的层面上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大融合、大发展。

第一,共同促进支柱产业的加快发展。区域各方要围绕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调整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共同打造特色鲜明、机制灵活、优势突出的能源、黑色及有色金属采掘加工、化工、建材、轻纺、特色农产品及有机食品加工、石油、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一是全力支持某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建设,并在资源配置、协调服务和政策优惠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油地双方共同做好启动石油工业区的调研论证工作,盘活工业资产,形成有利于石油基地工业区快速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继续配合支持吐哈油田公司做好土地征用和用水等工作,全力支持其对三塘湖油田的勘探开发;认真研究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品的资源、市场和发展方向,确定具体合作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三是支持某煤业集团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矿区整体发展;继续支持雅满苏矿业公司做好120万吨球团矿、5万吨铁合金原料基地建设及配套铁路专运线、货场的增能扩容工作。四是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在全力做好地区四个特色工业加工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某红光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优势互补,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方向、以集群发展为模式的区域工业发展平台,使加工区真正成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五是铁路、电力、银行等相关驻地单位要围绕解决好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铁路运力、电网改造、信贷资金等瓶颈问题多做工作,更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兵地间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开展向某学习活动,充分借鉴某在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有效提升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二是加快建立兵地协作的牲畜疫病防治、防汛抗旱、抗灾减灾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健全协调联系机制,增强区域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三是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依托兵地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形成品牌产业,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价格核定体系,整合区域农产品市场资源,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四是区域各方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条件,促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明显改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各方要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融合区域各方力量,共同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营造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投资和人居环境。要坚持规划先行,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协商,确保城市建设统一协调。继续支持某做好大营房城区的开发建设工作,配合某实施“油路通团(连)”工程,为某公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油地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尽快将石油基地支油区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纳入到某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之中,分步实施,积极为吐哈石油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四,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区域各方要切实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思想,举区域之力,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培育旅游产业。特别是铁路部门要会同地区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求尽快开通乌鲁木齐至某旅游专线列车,缓解客运压力;协助某市做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物建设;充分利用铁路设施加大某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提高某知名度。

第五,共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矿产资源利用效益为重点,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活动,提倡鼓励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坚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特别是要坚持区域内现有耕地保护和耕地零开发并举的方针,合理规划利用土地,鼓励利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进行开发建设。要联手抓好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实施“绿色通道”等生态 林业建设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六,共同抓好和谐某建设。驻地各方要加强协作、强化措施,共同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特别要扎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维护好、发展好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区域各方要广泛开展并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区域各方联手,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和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继续强化区域“大稳定”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联动、联防、联治的网络体系和区域社会治安分析例会制度,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互学互检活动,达到区域携手联防联控、共保一方平安的目的。定期通报地区内部社情信息及治安难点、热点问题,并按照点线结合的原则,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实行联防联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要以创建“安全文明铁道线”活动为载体,继续发挥铁、军、地、警、兵“五位一体”铁路护路联防机制,确保铁路安全畅通,有效维护某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加强领导,密切合作,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5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1互联网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契机,改变了城乡信息不畅通局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7年1月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手机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的快速渗透,极大丰富了支付场景,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报告》显示,农村网民占比35.4%,规模达2.17亿。这说明不到3个农村居民就有1个网民。通过《报告》显示,现在的农村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村落了,不再是老子说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了。现在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可以很快很方便的获得国家各个方面的政策方针,尤其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例如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产品销路市场,城市务工信息等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农村将大有作为,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发乡村旅游消闲;开发农村滞销产品;通过信息,企业也可以找到投资新点。可见,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城市信息垄断的局面,改变了农村和城市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可以大胆的预计,随着互联网的更加普及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必将成为现实,农村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将成为井喷式发展,因此,企业发展要把握这一历史发展机遇。

2互联网改变城乡资源配置不科学流动的模式

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造成了无论在人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以及产品的流动都很艰难。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农村资源单向的流向城市,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差别难以抹平,这种不科学的单向资源、人才流向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农村的落后和开发滞后。但是现在,互联网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这一切。首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不断开拓空间,给农村提供了创业的空间。电子商务将极大改变农村人才奔向城市的选择,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农村参与开发创业。以前只能在城市里的创业谋生的渠道由于互联网可以在农村得以实行。其次,互联网金融正在转变金融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局面。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极大的金融实力,他们在城市发展遇到了激烈的竞争,他们把眼光投放到更加广阔的农村,开展以农村、农业为对象发放贷款。这种金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资金都是单向向城市的流动趋势,这种现象无疑巨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养殖大户、种粮大户、创业创新都是极大的资金支持。再次,互联网快捷,方便的营销方式已经把城市的人正在往农村吸引。现在网上随处可以看到吸引人的假期游,这些旅游地点大部分都是农村地区,农村的乡村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通过农村的乡村游,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精神面貌和环境,这些旅游带来了许多经济收入,极大拉动了消费。

3互联网也给农村社会智力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农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带来了经济的全面发展,更为深刻的是改变着人们的思维,颠覆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互联网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事业以及乡俗民风都带来极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农村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将给农村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和改变的机遇。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农民在闲暇之余除了看看电视,打打麻将也想不出更好的娱乐方式。互联网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通过互联网,农民完全和城市人一样可以接受现代文明的便利,他们可以看网络新闻、在线电视,随时观看电影、电视剧,极大的丰富了农民们的精神生活。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充电学习,可以在网上面对面的接受专家教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农村社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将农村从一个熟人社会转变为一个互联网连接的开放社会。传统的管理模式,生活方式,处理问题思路都将被改变,这将为乡村治理带来机遇和挑战。

4企业发展要面对这种发展趋势

互联网改变农村的现实无可争议告诉企业要重新考虑企业发展的未来。城市发展固然好,但农村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在历史上诸多不利的农村因素正在消除,有的还成为未来农村发展经济的亮点。在面对这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下,有眼光、有胆略、有责任的企业更应该把企业的未来投向农村的发展,不要再用老眼光来看待现代的农村社会了。企业可以在人财物上面都考虑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这种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还有一份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大缩小城乡差别,消除贫困,这个社会才能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时小侬.浅谈融资租赁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6).

[2]于洋,沈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投资机遇简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

第6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十七大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结合丽江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实际,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旅游强市”战略,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现化服务业,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丽江已站在了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经济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先导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以旅游业为主第三产业在全市GDP中比重已占50%以上,这种第三产业在市级经济中已占有半壁江山的情况,在全国地级市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领;水电产业是丽江最大的后续产业,以培育壮大水电产业为重点新型工业经济渐入佳境,前景广阔;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丽江已经呈现出了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设旅游强市,必须不断提升丽江的旅游文化品牌,创建一流景区,不断提高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通过十多年的拼搏,丽江品牌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通过我们十多年的努力,丽江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全市接待游客从1995年的84.5万人次增加到了2006年的460万人次,增长了4.4倍,旅游总收入从1995年的3.26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46.29亿元,增长了13.2倍;通过十多年的奋斗,丽江旅游正从观光浏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丽江正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但旅游强市战略方才开篇,犹如万里才迈出了第一步,任重道远。

当前,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硬件建设,认真落实好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作出的各项部署,加快丽大铁路、丽江机场扩建、泸沽湖机场、丽攀公路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旅游景区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丽江古城和玉龙山景区,加快开发泸沽湖和老君山景区,突出神奇、绿色、文化、环保、和谐特色。二要以“大产业、大市场、大集团、大手笔”的理念,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景区规划开发工作,加强对现有景区的深度开发。坚持以国有控股企业开发骨干景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健全完善旅游龙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骨干景区、龙头企业带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集团化发展战略。三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软件建设。丽江市在旅游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区的差距正逐渐在宿小,但在服务规范化和精细化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还很大,加快推进精品建设,提升软件服务水平,是现阶段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必须要在理念、规划、管理、服务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要抓好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持久地广泛开展明礼诚信教育,树立人人讲诚信,讲文明的良好形象。四要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深入落实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丽江调研时提出的努力“把丽江打造成中国大香格时拉生态旅游圈的中心和示范区”的要求,更自觉地融入到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充分发挥丽江的区位、气候优势和旅游集散功能,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发展区域合作机制,加快联手打造中国西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品牌,把丽江建设成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的目的地和客源集散地,在走出丽江中做大丽江,提升丽江品牌。

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使丽江市的旅游发展水平与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相适应,使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与发展综合型旅游相适应,使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旅游区域合作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使旅游企业规模实力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相适应,使旅游软件建设与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实现丽江旅游真正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二、加快推进以水电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经济

加快开发丽江境内金沙江中游段丰富的水能资源,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秦光荣省长前不久在丽江调研时指出:“金沙江干流是国家确定的我国第一大水电基地,加快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的开发建设,对于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尽早发挥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综合利用效益,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金沙江“亮”起来,实现水能富市,也是丽江人民企盼多年的迫切愿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实施好“水能富市”战略。

要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践中,加快开发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稳妥搞好移民安置,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办实事抓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做好移民规划,研究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库区群众的合法利益,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二要进一步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库区生态建设。三要抓住国家实施水电开发的有利时机,带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所涉及范围全是丽江市山区、干热河谷贫困地区,通过水电开发,要切实加快推进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库区建设和移民搬迁,加快人口聚集,推进小城镇建设;要推进库区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积极参与水电开发建设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重延伸电力产业链,促进库区范围的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的开发,要大力发展矿电结合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群。要根据实施“水能富市”战略的新要求,进一步研究制定好发展规划和有关法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以水电产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努力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好新一轮工业倍增计划。特别要抓好煤炭产业的提质增效工作,深入搞好煤炭资源勘探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煤炭产业发展规划,高

起点、高档次开发煤矿等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煤炭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逆境中奋进的丽江的工业,已经从实施天然林禁伐、全面关停原有林工企业的低谷走出,实力日渐增强,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形成以水电、生物、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丽江工业经济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以“五个带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要像抓旅游抓文化产业、抓城市抓工业一样抓新农村建设。特别要通过发挥“五个带动”作用,推进全市近百万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旅游业带动。旅游业是丽江市已形成的最大支柱产业,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已辐射带动的农业人口达15万人左右,涌现出了一批旅游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其中束河经验成为“中国经验”,要进一步总结推广。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力争全市旅游业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带动人口达到30万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反哺农业的作用。二是开发水电产业带动。抓住国家正在启动金沙江中游水电产业开发机遇,把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水电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库区周边和移民区的新农村建设,同时积极参与水电开发建设,推动数万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三是城镇化带动。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吸引农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逐步变农民为市民,力争带动15万人左右。四是农业产业化带动。通过进一步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按照“三集中”原则,积极培育开拓市场,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畜牧水产、优质粮油、生物药材、水果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培育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农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五是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对于生态敏感的贫困山区,要通过建立生态补偿等机制,让农民在保护好森林、草场、水源、矿藏等生态资源过程中也获得一定收益,并加大科技投入,帮助当地发展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绿色环保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对于拥有“世界三遗产”的丽江市,意义更加重大,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紧密结合建设丽江国际文化旅游名市的实践,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文化立市”战略,用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共同理想、民族文化品牌及文化产业,引领、支撑、推进丽江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要进一步大力弘扬丽江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新贡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丽江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丽江虽然地处边远,但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传统和谐文化,是丽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代表着丽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丽江文化价值的世界性,独树一帜的前沿视野和时代精神。丽江文化曾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要和谐相处;各民族祖先是同胞亲兄弟,各民族要相互尊重,团结和睦;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和合”,才能兴旺发达;倡导各种文化要相互宽容、相互学习,融合发展等传统文化,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华中的“天人合一”、“和合”等思想文化内涵。丽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纳西东巴文化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古成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丽江境内的“三江并流”地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纳西古乐、东巴文化纷纷走出国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丽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中,让丽江文化更加光彩夺目。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市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近期和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分类、分地区的保护传承规划,进一步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推进保护与传承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要建立建全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组织(社团)为桥梁和纽带,以社会力量为基础,符合丽江实际的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体系。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基金,认真开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生态区(村、社区)建设。要努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巩固和发展丽江市取得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经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精心打造好《印象丽江》等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丽江建设

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要深入实施“和谐兴市”战略,加快和谐丽江建设。

要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要切实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高度重视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加强社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政治敏锐性确保社会安定团结,着力提高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提倡人文关怀,促进社会的谅解宽容,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更加注重解决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切实加快扶贫开发,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

殊的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解决好子女就学、就医、福利保障等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建设和谐丽江。

六、培养造就高素质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

实现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才,要“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之本。古人日:“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纵观古今中外历史,非常之功须仗非常之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崛起,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当今世界,不论是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还是地区之间或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加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人才推动”战略。

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开拓人才视野,拓宽培养人才渠道,认真学习贯彻云南省《关于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丽江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水电产业、生态产业的实际,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要重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培养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乡土人才,要更加重视培养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强化丽江建设文化旅游名市、重要水能基地、生态产业基地的人才和智力基础。要进一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作用。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依靠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对外开放,成就了丽江茶马古道重镇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成就了今日丽江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对于丽江未来的发展,具有更为紧迫更加重要的意义。

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开放”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在引进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人流(包括高端游客)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理念、新的管理等,促进丽江更多的优质特色产品(包括旅游文化产品)走进国内外大市场。

丽江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才能加快发展。大量的资金从何而来?只有靠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过去5年,我们靠了150多亿投资拉动实现快速发展,今后五至十五年内,我们将争取1000亿元投资来拉动。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要坚持招大商,大招商,千方百计把国内国际一流的大企业,大品牌引入丽江。要努力做好丽江机场的改扩建、口岸机场申报和航线拓展等工作,力争把丽江机场建成云南省连接海内外的第二大航空港。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扩大开放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又必然推进对外开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全面开放战略。

第7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社会稳定系统。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所处的地位和功能,把握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正相关关系,才能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失衡,都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及不成熟,既是效率优先走向效率至上的结果,又进一步导致了对效率追求的异化。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国近二十多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中国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偏大、劳资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利益冲突、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不健全、不完备及其功能弱化直接相关。要缓和乃至化解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所处的地位,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应当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健全、完备的过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保障

当代社会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经济运行不仅需要以效率为目的的动力系统,还需要以社会安全为目的的稳定系统,以缓和各种社会经济矛盾,校正各种偏离社会目标的行为,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而连接这两个系统的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控制系统。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有三种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系统,既动力系统、稳定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个系统各有其载体、内在机制和功能。

社会动力系统的载体是市场,内在机制是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平均利润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其功能是激励。即通过上述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效率最大化,使社会有机体充满活力。一个没有动力的社会,它的运行基础是脆弱的,运行秩序是僵硬的,经不起较大的社会冲击,一但出现天灾人祸,社会就会面临解体与崩溃。

社会控制系统的载体是政府,其内在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预测等,其功能是整合。政府行为具有一元化特征的社会中心,不仅对其他的社会个体、社会群众产生较强的吸附力量,使之凝聚、融合为一体,并且这种整合也是以“国家利益”的名义,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制实现的。上述机制综合发挥作用使国家政令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平等、民主化程度和文化道德水平提高,社会成员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保持社会行为的一致性等。

社会稳定系统的载体主要是社会保障,其内在机制是社会公平机制、收入调节机制等,它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处于安全状态,这一张社会安全网的构筑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人际亲密感、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上的向心力、民族精神上的凝聚力,从而达到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双重目标。

这三个系统是互动的。它们并不是天然的高度协调和吻合,不仅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使社会经济运行失衡或失控,而且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也都会使自身功能异化,并且给另外两方的功能发挥造成障碍。如果社会控制系统缺乏弹性,或者在控制的范围、力度、时序上出现失误,或者滥用控制权力,均会扼杀、窒息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由行为主体变成行为工具,其结果是动力衰减、腐败盛行。如果社会经济资源过分向动力系统倾斜,那么就会造成两极分化,矛盾冲突和摩擦增多,直至社会动乱,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状况就是如此。反之,如果社会经济资源过多地流向社会保障的安全体系方面,就会奖懒罚勤,削弱激励。20世纪中后期“从摇篮到坟墓”的“英国病”,就是举世皆知的教训。

社会运行状况是社会内在矛盾演变的结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社会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因素也是始终存在的。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消解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经济社会因素,确保社会不堕入恶性运行、畸型发展的负运行状态。一般来说,由于各类风险的存在,会使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难以满足;由于社会不公平的存在,导致民众不满情绪;由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运行机制转换,使得社会结构中的联系方式、耦合方式处于渐进的或急剧的变迁之中。社会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变迁速率和变迁程度的差异又使得社会运行中利益摩擦增大,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加剧。通过社会保障机制开辟的制度化渠道和经常性调节措施,可以对以上各类危害社会运行的因素予以积极的疏导。缓冲矛盾、消解冲突,阻止这些因素的持续滋长和累积,从而为市场经济运行建立起一种类似“安全阀”的装置。社会保障可以看作是经济、政治改革的一种环境(场)条件。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一大支撑条件。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社会保障系统看作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向关系中一种特定的功能系统,它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又可支持政治稳定,它起着随机调适和缓冲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从作为解决劳资纠纷的一种应急措施演进为一种社会的系统功能;其覆盖面从城市劳32扩展到全体公民,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发展到体系化、制度化;充分说明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制架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市场经济有两种表现,一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共同基础是生产社会化,因此它们都存在着国家干预,并且在国家干预之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原因在于,现代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仅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是提不出任何有效的“药方”,因为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总是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混合在一起,如果不将经济以外的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就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经济理论若不能解释或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就会变成无用的了。因此,不能孤立地讲经济,应当将经济同政治、社会结合起来,个人同社会结合起来,而这正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控制的功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保障不是市场之外的异已力量,而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是和谐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不是一种单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伦理的局部调节功能,而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中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社会功能系统。

首先,社会保障具有“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如前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社会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通过社会保险费的统筹调剂作用,以及通过救济、扶贫、扶持经济开发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调节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过分悬殊,减少社会贫困现象,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通过各种扶持和转移支付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和福利水平,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

其次,社会保障具有对经济运行进行自动调节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的增加,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减少、支出增加,这种支大于收的状况既可以使劳动者的收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缓解经济萧条程度,又可以从增加购买力方面刺激和推动经济复苏。在经济繁荣时期,就业增加和贫困人数减少使得社会保障的积累收大于支,相对减少了人们的货币收入,从而在需求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抑制需求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积累和给付与所得税、农产品支持制度相提并论,被誉为调节经济波动的三大手段,因为的社会保障开支可以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成为社会需求稳定和增长的有力支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保障在刺激需求方面的作用比其减少需求的作用要大。由于社会保障津贴支付是政府的一项契约性义务,而个人津贴水平具有能上不能下的“刚性”,所以,经济膨胀时政府很难用它作为减少总支出的手段,这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在需求管理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第三,社会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层的间接的影响力。诚然,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善劳动力质量,减少了工人家庭生活波动,通过转移支付制造市场需求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刺激作用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并且,从政府的角度看,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被付出的代价所抵消,其主要效用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以及造就一支驯服的劳动力队伍。即使仅从经济意义来说,“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创造的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条件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同社会保障开支刺激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相比,也不知道要大多少倍。1978年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在答复美国《商业周刊》记者提问时,明确承认,联邦德国利用“社会费用”换来了劳资之间长期存在的“妥协气氛”,而且这种“妥协气氛”同联邦德国战后出现的“经济奇迹”是密不可分的。这一语道出了问题的真谛。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在我国,社会保障不仅包括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基本制度,而且包括教育福利、住房福利以及各种补充性保障措施。

作为超越家庭与单位的生活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保障和单位提供的职业福利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而且,社会愈是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愈是社会化,家庭保障的功能就会愈弱,人们就愈是依靠社会保障来化解生活风险,并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作为国家干预收入分配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与手段,社会保障具有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等多方面的功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与维系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像市场机制天然地追求效率一样,社会保障天然地追求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化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风险与矛盾,它满足着人的生活保障与发展需要,维系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维护着发展中的过程公平,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保障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以及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符合并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和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偏大、劳动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以及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这些问题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备直接相关。

自上个世纪8O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已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共担、社会化的保障体制。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转型过程之中,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尚未全面地发挥出其缩小差距、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作用。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主要是困难群体得不到有效援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保障功能仅限于食物保障而无法缓解贫困家庭的其他生活困难,乡村贫困人口缺乏制度化的生活保障机制,从而难以使贫富差距偏大的局面得到扭转。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主要是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够,如一些企业或雇主不仅不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与职业福利,甚至也不参加法定的社会保险。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在7.5亿多就业劳动者中,只有1.2亿多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在1.4亿老年人中,只有4100多万人享有退休养老金;在5.4亿多城镇人口中,只有1.2亿多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还不到70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仍然很窄。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按照公平的原则来调节劳动关系,而且还可能加剧劳资矛盾。此外,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与国家教育福利、卫生福利及其他社会保障资源长期向城镇居民倾斜直接相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与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福利事业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等的发展滞后直接相关。

四、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第一,要澄清思想认识误区。一是既不能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看成是劫富济贫,也不能将它视为新的平均主义与大锅饭。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不能把市场经济领域的效率原则简单地搬人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制度固有的功能是追求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并在公平与和谐中实现持续发展,因此,应当防止社会保障领域不合理的市场化取向损害这一制度正常功能的发挥。三是既不能将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而排斥农民工与农村居民,也不能不顾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在短期内追求大一统的社会保障,而是应当根据公平、共享的原则,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制度安排,逐步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迈进。

第二,明确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府责任。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控制着公共资源,其根本职责就是谋取公众福利。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无论效率多高,都不可能自动地实现社会和谐,如果没有政府公共权力的介入和对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是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阶层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因此,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建立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各国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分配公共资源和增进国民福利的基本且有效的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备,必须以政府真正承担起主导责任并加大财政投入为必要条件;在国家财力持续增强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应当成为公共财政支撑的重点领域。要强化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福利性。

第三,弥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完备化。一是高度重视对困难群体的综合援助。和谐社会要求的是没有漏洞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任何漏洞都意味着没有保障的社会成员可能遭遇生活危机。社会保障制度在现阶段可以是低水平的,但应当是没有漏洞的,即任何社会成员都应当可以避免因生活困难而陷入绝望的境地。同时,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应当得到优先考虑,推动困难救助从现行分割的各种贫困救助政策向综合型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机制转变,并通过相应的扶助机制来帮助困难群体从贫困中走出来。促使贫困人口脱贫,应成为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重要目标。二是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真正解除全体劳动者在年老、疾病、32伤、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这方面,我国目前还无法建立全国高度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制度安排,逐步向一元化的制度迈进。当务之急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同时完善其他社会保险制度。三是构建覆盖全民的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城乡居民医疗保障问题。其中尤其需要高度重视乡村与社区为主体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开放医疗服务的同时,应推进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快速发展,包括完善面向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重新构建面向城镇职工家属及其他社会群体的医疗保障机制。四是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逐步推进政府福利设施社会化、支持单位福利社会化、扶持民办福利事业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福利增长需求,进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