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第1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31-02

一 引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000多万人,高校无可置疑地成为了社会状态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和谐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特别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对学生的身心也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但引起了高校的关注,而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

二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所谓“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经济、高校内部管理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已经或将要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

学校经常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学生群殴事件、学生宿舍发生火灾事件、学生非法上街游行集会等重大恶性事件。近年来,高校发生的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和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大学生的游行,2003年两北大学抗议日本师生公开的华的事件。2004年重庆某高校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围攻行政大楼的、2005年上海等地反对日本“人常”的游行以及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等等。从这些重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

三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危害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存在诱发因素的多样性、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猝不及防的突发性、迅速波及的扩散性、群体行为的过激性、消极影响的持久性、事件处理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的后果具有极其强大的危害性。高校的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给社会稳定,给党和政府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和涉外事件引发的一个学校的,极易诱发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导火索”,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的“政治武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消极影响。不是随着事件的平息或者公共卫生及事故灾害的过去,就能很快消失,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可能成为其一辈子的心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

1 客观原因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是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外部原因。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两方敌对势力不惜一切代价,与我们进行争夺大学生的斗争。两方发达国家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渗透、颠覆和和平演变的策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各利,各样的问题。例如国家、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分配不公、官员腐败、人员下岗等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都可能成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如联合办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恶劣的校园周边环境等也可能成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祸端”。

2 主观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自我的价值判断作为衡最是非的标准,有的崇尚哥们义气,愿为朋友、老乡两肋插刀,将社会公德、学校纪律、法律观念统统置于脑后。加之现代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有的学生心里总像装着一团火,遇上适当的时机就可能爆发。另外,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是大学生的成熟是相对而言的,偏于认知方面,全面地看,此时的大学生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力,不能很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四 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分析

由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是多利,多样的,因此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应对不单单是高校的任务,而是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只有加强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个人层面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因为大学生具有相当知识水平,处于青春躁动期,但又缺乏政治与社会经验,最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什的受众群和参与群。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干净的房间需要时常打扫。人的心灵需要不断的自我洗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远大的理想。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经历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化解因各利,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重要的微观环境,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已离开父母进入学校独立生活,但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家长对自己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范。另外。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家长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埋怨学校,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而是应给积极配合学校做着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要真正地从情感上关怀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走出突发事什的阴影。

(三)学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她的。高校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当重要的。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对

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和谐校园氛围。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去参加任何未经许可的游行示威。高校还应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必须调动一切资源,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做好化解情绪,控制事态发展的工作,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得以平息以后,学校相关部门并不能放松警惕,还要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四)社会层面

日前,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破坏从未停止,并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也将成为全社会的中流砥柱,其世界观正在形成,接受新事物的欲望强,但分辨力差,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对象。特殊的外部大环境是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产生的客观原因。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等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学校的协调、沟通和配合,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依法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更要体现主动支持与配合的原则。2003年8月。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了《中国网络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对网民选择网络媒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其所列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网民选择网络媒体的影响因素是,网站本身提供的内容为第一位。重大发生后,社会各种舆情纷起。公众最信赖的还是主流媒体的声音,从突发事件发生直至结束,甚至是事件发生前的征兆预警,媒体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和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引导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得以有效合理的解决。

第2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Abstract: The lack of an ope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reats to the contaction between multiparty rescuers for mass public emergency. The rescue forces cannot tim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scue job, and will also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rescue for the mass public emergency.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ass emergencies, and gives a multi-level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for the emergency system.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系统

Key words: emergencies;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007-03

0 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非常规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时,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往往需要依赖过往经验或专家知识以完成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1]。

在这一时期,受限于应急管理理论和相关系统开发技术的不足,经验型的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经验型的处理方法在应对现代复杂的突发事件时也存在明显不足:①救援成功率过分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判定效果,若决策者缺少遇危机冷静分析的能力,则很容易造成应急管理工作被动,甚至对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②与应急救援、危机处置相关的应急管理信息采集能力薄弱,不利于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突发事件的救援代价;③缺少对大规模应急管理信息的处理能力,无法保证在短期内调动跨级别、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力量以完成社会救援工作,容易贻误战机,也会不利于危机下的社会稳定保障[2]。在发生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决策者、一般应急管理人员、多方救援力量都需要使用应急管理系统辅助完成危机处理与应急救援的相关工作[3]。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合适的应急管理系统,使得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经常通常并不顺利,不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会造成各方救援力量曲解决策层意图,甚至做出不利于救援工作开展的错误行为[4]。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相关的应急管理系统设计方法。

1 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架构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B/S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基于Internet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开发成为主流。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环境下Web应用系统,不仅可以具有易扩展、通讯便捷、集中维护等优点,还能够支持分布异地甚至跨国的专家学者进行协同研讨与综合决策,有利于保证应急救援方案制定的最优化。在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中,除了用户层和基础设施层为系统运行的外部支撑环境,GUI层、系统层和数据层是应急管理系统主要模块的逻辑分层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1.1 应急管理系统的GUI层 GUI层是向决策者、一般应急管理人员和多方救援力量等多类型用户提供Web应用的图形用户接口,在获取用户输入的同时提供系统反馈,并采用Web浏览器向用户展现各类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类应急管理数据,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系统层的数据分析和仿真计算以及数据层的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此外,得益于B/S模式的灵活应用架构,GUI层还可以在感知底层数据更新时,以触发事件的形式进行同步更新。

1.2 应急管理系统的系统层 系统层又可分为核心业务实现层和扩展业务实现层。核心业务实现层将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任务进行逻辑划分,如应急决策、多方通讯、数据展现、案例管理、虚拟现实等,并使用多个功能模块分别实现,在保证功能模块间的高内聚,又需要以松耦合的形式与扩展业务实现层保持数据交互,从而满足决策者、一般应急管理人员和多方救援力量等多类型用户的访问需求。扩展业务实现层则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扩展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初步实现应急预测、应急预警、案例重演、规则更新、系统后评估等高级功能。依据在系统架构中的总体布局与模块间依赖关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L1、L2和L3,L1表示与GUI层直接关联且有信息交互的模块,L3表示与数据层直接关联且有信息交互的模块,L2表示L1和L3之间的中间支持模块。

1.2.1 核心业务实现层 应急决策方案生成和决策算法模块的实现需要依赖于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型构建及算法实现,在获得动态变化的现场信息和救援力量信息后,可以动态自主调整推救援方案;多方通讯提供了视频会议、网络电话、邮件系统等三种通讯模式,其Web应用实现离不开协议管理、帐号管理和安全认证等模块的支撑,通讯链路管理主要解决应急管理过程中多方参与人员的通讯链接、中断、恢复、灾备等具体任务;数据展现模块主要满足用户的数据多模式展现需要;案例管理模块则是对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中的诱因、事态演变、应急处置和救援相关信息、结果等进行系统性记录,还将采取人机智能问答、人机分工计算等形式获取决策者提供的应急管理信息;虚拟现实模块调用市场化的虚拟现实工具,完成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虚拟现实信息表达与分析,以增强应急管理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追溯性。(见图2)

1.2.2 扩展业务实现层 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扩展业务实现层逻辑结构具体如图3所示。应急预测模块为用户提供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事件态势预测和介入救援力量规模预测功能,通常情况下使用多种数学模型进行组合预测,将获得更好的预测效果;应急预警则是在城市物联网、交通监控等多类型城市监管方式的基础上,调用事态分析模块和历史案例数据比对,获得当前城市发生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概率;案例重演则是为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单独设计的模块,同样采取虚拟现实方式对应急管理人员的相关科目进行系统培训,有利于增强其在发生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效率;规则更新模块是在案例库框架上进行智能化的信息获取与分析,通过分析决策者参与过程和具体实施方案,获取并更新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规则,从而丰富案例库;系统后评估则是基于预定义的指标系统,获取指标间主观指标权重,从而在评估证据和评估模型模块的基础上自动收集评估数据。

1.3 应急管理系统的数据层 应急管理系统的数据层是对与应急管理过程中所有相关的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从功能上划分为: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更新、数据维护四个功能模块;从业务分类上分为:决策数据管理、预测数据管理、预警数据管理、评估数据管理和案例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更新、数据维护等功能模块分别为与数据管理相关的业务功能模块提供支持,保证数据管理的流畅性和独立性,其逻辑结构具体如图4所示。

在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案例库的构建关系到未来应急管理决策方案制定的有效性,其案例框架设计与规则制定主要是基于多Agent技术,将相关模型框架与规则框架定制为相对独立的Agent,每一个Agent是拥有独立目标、知识和能力的实体,并可进行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的获取与应急事务处理。在实际系统开发中,与案例库管理相关的Agent采用.DLL动态链接库、ActiveX控件或.EXE可执行文件等形式存储,从而为系统中相关模块的调用提供便捷。

2 结论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沟通方式的便捷化、多样化和自由化,我国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复杂性显著增强,并对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3]。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提高政府有效应对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增强应急救援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重点研究了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从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分析入手,给出了由GUI层、系统层和数据层组成的应急管理系统逻辑层次结构,并着重分析了每一逻辑层的核心模块与具体功能划分。

参考文献:

[1]Guth DW. Organizational crisis experience and public relations roles [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5,21(2):123-136.

[2]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分为三类:①政治性突发事件,即由政治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比如,“三一四”事件、新疆“七五”事件、中国香港“占中”事件等。②利益性突发事件,即由于利益性因素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③偶发式突发事件,即主要是由于偶然因素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偶发式突发事件。特殊情况下,偶发式突发事件可能转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我们要了解高校无小事,尤其是重点高校无小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都要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二、高校层面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1)统一领导。为了维护高校校园和谐稳定,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主要领导是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负责人,这样既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工作的执行能力。

(2)领导分工负责。校领导班子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突发事件处置小组,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3)院部分级负责。高校由不同的二级院系组成,高校领导统筹,各二级院系明确责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分工明确,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自下而上进行反馈,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

(4)辅导员注重落实任务。各高校的辅导员分散在各个二级学院之中, 在学院内部,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执行者和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畴与工作职责,要做到了解所有学生,并且能够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防微杜渐,出现问题积极处理,争取做到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

三、高校辅导员处置突发事件注意点

(1)全面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在校动态。辅导员要对所带学生争取做到 “一口清”,即对学生姓名、籍贯、家庭情况、奖惩情况及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了解清楚,在此基础上深入课堂、学生宿舍、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老师承担很重要的责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且要让每一个学生接受自己,这样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辅导员并且寻求帮助,这样可以将很多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于萌芽阶段。

(2)建立健全班级应对机制。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级内成立日常监管小组。因为大学生都是住集体宿舍过集体生活,宿舍同学之间对他人的日常动态都有一定的了解,在班级之间成立应对小组,并且对应对小组进行培训,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小组可以尝试自己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能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这样做的好处是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时刻掌握主动权。

(3)利用学校资源加强学生管理。各高校均有学生服务中心或者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贤ǎ定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情绪问题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家校互动。辅导员要经常性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并且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做好日常预防。

(5)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办法。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应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且了解情况,如果在自己处理能力范围之内,应该迅速处 理;如果事态严重,要及时和上级领导沟通报备,并且听从领导指示,进行下一步处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要亲力亲为,了解清楚情况,看是否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面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要冷静、积极、迅速地处置。

高校辅导员要注意学生日常生活点滴,认真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需求,做到防微杜渐。辅导员作为学生和高校之间的桥梁,要起到连接作用,只有学生稳定,学校才能稳定;学校的和谐,才是学生的和谐。

参考文献:

第4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是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蛋白性感染因子、寄生虫和其他生物体引起的群体性疫病暴发。特点是:可有也可无共同的传染源。潜伏期长短由病原体特性决定。潜伏期短者,第一代病例经常与第二代、第三代病例混合存在。暴发疫情病例成簇状出现,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暴发疫情临床表现不同,但绝大多数病人临床均有发热。

接种不良反应

是指接种生物制品后个体出现的一般性反应和异常反应,也包括群体性精神反应和异常接种事故。在保证疫苗质量和严格按照接种程序接种的情况下,一般性反应不会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引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接种不良反应常由精神反应和异常接种反应引起。群体性精神性反应多发生在群体接种后,即某个被接种者出现晕针、异常反应而引起被接种群体的心因性反应。而异常接种事故则是由于接种者选择的接种部位、方法、剂量不当,或消毒不严,或超敏体质等造成。

生物性中毒事件

生物性中毒事件多由细菌、生物毒素引起,一般通过饮用水、食物发生。其特点是:一般情况下,所有病例都具有同一食物或饮水的摄入史,潜伏期较短,一致性高,病例出现时间集中。不同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化学性中毒事件

化学性中毒事件暴发一般通过食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吸收有毒化学物质后发生。其特点是:一般情况下,所有病例都具有相同饮食接触源、毒气吸入源或皮肤接触源。潜伏期短,一致性很高,病例集中出现。如果一直暴露或反复暴露,病例会延绵不断出现。不同化学中毒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一般临床表现较重。食入中毒者多有口干或口吐白沫表现,吸入中毒者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皮肤接触中毒者有明显的皮肤接触史。大多数化学中毒暴发病例体温不升高,但棉酚等个别化学中毒有轻度体温升高。

重大污染事件

重大污染事件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辐射泄漏比较隐匿),污染空气、饮水、环境和食品,进而对人群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其特点是:事件清楚,污染物确定,如不尽快控制、消除污染物将会对污染区内的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人和动物接触剧毒、强刺激性污染物后,一般很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大部分污染物对人、畜的危害可能是一个慢性过程,甚至要通过食物链才能最终反映出来。

灾 害

灾害性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天灾和人祸。天灾主要包括水灾、旱灾、雪灾、风灾、热浪袭击和地震等。人祸包括大型坠机、翻船、撞车、倒塌、火灾、爆炸等。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灾害不但破坏生产、生活设施,而且损毁包括生活饮用水、食品、医疗预防等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在内的卫生、安全基础,恶化工作、生活环境,威胁人群健康。不同的灾害对损毁卫生基础、恶化环境、威胁人群健康的方式不同。

第5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81.8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18-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04年1月我国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当年全国各类学校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占全年总事件数的40%,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2]。这些数据表明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为了解浙江省学校突发事件的现状,笔者对2004-2007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事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系统收到的浙江省幼托机构、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

1.2 判断标准 突发事件的判断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确定。

1.3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4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浙江省共网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097起,其中发生在学校769 起,占70.10%。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发病数33 000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9.09/10万。其中传染病爆发事件617起,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0.23%;食物中毒50起,占6.50%。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舟山2004年和2006年、嘉兴2007年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其余地区4 a间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其中前3位的分别是温州(174起)、宁波(121起)、湖州(92起),占学校突发事件总数的50.23%。宁波、湖州的事件报告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余地区报告数量相对比较稳定。

2.2.2 时间分布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呈双峰分布,2月和7,8月突发事件数最低,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4-6月和11,12月,且春夏学期事件报告相对秋冬学期更多。其中2004年1月、2005年2月和2007年7月没有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图1。

2.2.3 学校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学校,其中乡镇小学占52.28%,乡镇中学占13.13%。2004-2006年各有1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为9.09/10万。

2.3 突发事件类型 2004-2007年浙江省学校突发事件共发生769起,其中传染病疫情617起(其中水痘220起,流行性腮腺炎175起,流行性感冒108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0.23%,食物中毒50起,占6.50%;其他公共卫生事件89起,其中2004年(76起)占85.39%。2004年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9起)和环境事件(1起)发生;2005年和2007年均有流感样病例爆发,分别为2起和1起。见表2。

3 讨论

自2004年我国使用统一的报告信息平台(网络直报系统)以来,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与敏感性大大提高,对及时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看到,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集中在乡镇学校,以乡小学为主,同时乡中学和县小学也有一定的比例,表明乡小学将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6]。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与学生的作息规律密切相关,学生放假后,集体活动减少,学校突发事件明显较少,3月学校开学后突发事件数量开始增多,至4-6月出现高峰,7,8月开始下降,学期结束备考期间(12月份左右)学校突发事件又有所增多,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最为常见,因此在冬春季节加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由于人口密集,学生密切接触,成为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学校突发疫情具有波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因此学校卫生工作应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外来人口较多,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及个体幼托机构更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重点场所。

针对当前浙江省实际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笔者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1)各地教育部门应认真履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合当地实际,增加校医编制,同时加强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改善寄宿学校的学生宿舍环境;(2)学校要充分利用卫生课、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重点普及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加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紧密合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的指导,在学校建立学生缺勤监测系统开展早期预警机制研究,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4)学校作为突发事件的易发场所有其自身特点,其应急机制亟需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7]。

4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齐小秋,祈国明,等.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2] 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3] 李侯健,张慧君,龚健,等. 2004-2006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应用预防医学,2007,13(4):209-211.

[4] 马晓晨,李可群,松凯,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47-548.

[5] 陈叶纪,邓舒.安徽2004-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5-7.

[6] 丁胜非,陈碧云,段红英,等.湖南省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54-655.

第6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突发卫生事件;铁路;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以及铁路交通工具在其传播链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视。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跃式、远距离、活性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铁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间接影响或无形侵害的场所。卫生部在《关于非典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了“预防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进一步催生了铁路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含义

1.1铁路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1.2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铁路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快速反应;条块结合,路地联控;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基本原则。铁路是全国大联动的运输行业,呈走廊式分布,系统内部工种设置复杂,管理以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纵向管理为主,因此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铁路逐级负责,实现内外全面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2建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几点看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2.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危机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在宏观层面上指挥、决策、调度、协调权威性高的组织主体。铁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性质和管辖区域等不同情况,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其次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指导和检查;在铁路疾控机构成立现场调查处理小组。

2.2制定有效权威的应急处理预案根据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牵涉到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多环节的相互支援和衔接才能达到全面控制的经验。因此,铁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认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达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实现组织上下结合,程序流程贯通,分工责任明确,执行简便可控。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环环相扣,保证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执行预案来规范行为,培训队伍,并通过建立防范和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7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一、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以及辽宁省相关文件、条例等的精神制定本预案。

二、突发事件是指: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 、突发灾害性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重大交通事故、飞行事故、重大社会治安事件等。

三、突发事件应急组织领导机构

1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院长

总督导:党委书记

副总指挥:行政副院长、业务副院长

2 、办公室

主任:主管医疗副院长(兼)

常务副主任:医务科长、院办主任

政治工作组:党办、纪检、人事科

人力资源组:人事科、院办、医务科、护理部

医疗救护组: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各临床科 室、医技科室

医疗保障组:药剂科、总务科、器械科

后勤保障组:总务科

信息宣传组:政工办

安全保障组:保卫科

对外联系组:院办、党办

四、当发生上述所列突发事件时,医务科、总值班必须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甄别,由主管医疗副院长以及医务科根据事件的性质,涉及的人员数量,所需调用医疗救治和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情况向总指挥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由总指挥宣布本预案的启动。

五、科室、部门应参照本预案制定本科室、部门的相应措施,并有培训、检查落实情况的记录。

六、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坚持病案书写及管理制度;坚持三级查房制度:坚持会诊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的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第二节人员准备

一、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急诊科人员全天候准备人员,建立有效的通讯网络,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二、夜间各科值班人员随时准各听从院总值班调遣。

三、医院根据突发事件的临床特点随时组成具有明显专业特点的专案组,安排专业人员承担主检医师工作,指导临床工作。

四、科教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应急措施的人员培训。

五、全院各部门主任,负责将《 应急预案》灌输至本部门内的每一位职工(包括临时工),并定期进行演练。

六、指挥中心及医务科接到需派出医疗队任务时,白夭由科室主任根据要求迅速做出人员安排,报医务科组队;夜间由院总值班根据专业需求从值班医生中选派,并通知当事科室主任进行人员补充。

七、总务科全面负责外出医疗队的生活支援、医务科全面负责外出医疗队的业务支持。

第三节报告制度

一、任何部门及个人对突发事件必须立即据实报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不得隐瞒、缓报、谎报告内容包括:

1 、病、伤人员数量。

2 、病伤情况。

3 、参与救治科室。

二、医务科或院总值班根据职责迅速向主管院长汇报。

1 、突发事件的性质。

2 、病、伤人员数量及病、伤状况。

3 、参与救治科室。

4 、需要调用的人员、药品及设备。

三、主管院长亲自或委托医务科按照程序向上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医务科定期向全院通报疫情。

五、医院指派医务科专人负责突发事件或疫情,上报保卫科负责向公安部门提供所需信息;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向外界散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六、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立即报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

1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 、发现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和乙类传染病中sars 、aids 、炭疽的患者、病源携带者以及疑似病人。

3 、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4 、发生或可能发现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人数)。

5 、发生剧毒物品、放射源物品丢失。

6 、接诊重大意外事故、知名人士、外籍及境外人员、保健对象、大型活动的特殊情况、飞行事故、重大社会治安事件群体患者。

第四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主要贵任科室: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急诊、临床科室、放射科、检验科、预防科、防疫站

二、各责任科室定期组织全体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演练;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所需防护用品。

三、传染病预警机制

1 、全院及各部门,为了落实“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2 、预警分级

① 三级预警:外地出现疫情,本市无新病例或疑似病例在保证正常医疗秩序的前提下,由医务科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采购中心及总务科提供必要的物资储备。

② 二级预警:本市出现疫情,本院接诊疑似或确诊病例,未开放隔离区时,做好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预防科和防疫站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监督指导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③ 一级预警:全面启动本预案,开放隔离区,整合医疗资源,停止探视。

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责任科室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并准备后备梯队人员,服从院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

五、强调各科协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六、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保证病历资料的科学性及完整性。

七、设置警戒线,所有参加救治的人员均有义务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救治区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员离开。

八、sars 及肠道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另附。

九、救治科室保留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血液标本。

十、未经批准,病人排泄物不得随意处置。

十一、在市、区cdc 人员到来之前,防疫站会同保健科人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划定对象,与医务科等相应部门共同实施监控措施。

十二、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收治需住院患者。

十三、未经批准,任何科室不得私自转出病人。

第五节突发灾害性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应急预案

一、主要责任科室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急诊、临床科室、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总务科

二、各责任科室定期组织全体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演练;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所需防护用品。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责任科室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并准备后备梯队人员服从院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

四、强调各科协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五、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保证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及严肃性。

六、设置警戒线,所有参加救治的人员均有义务组织无关人员进人救治区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员离开。

七、按照统一要求,主治科室负责在患者左胸前分别挂上相应色带(死亡为黑色;轻、中、重伤为红、黄、蓝带)。

八、对于需手术治序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在大手术室进行,并根据需要开放门诊科室手术室。

九、血库和市血液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保证血液供应。积极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血液需求。

十、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收治需住院的患者。

十一、未经批准,任何科室不得私自转出病人。

第六节保障工作

一、人力资源保障

1 、派出人员的统计及分类管理。

2 、调配院内人力资源。

3 、兑现奖惩。

二、信息保障

1 、档案室负责收集相关疾病的最新态势,了解最新的诊断标准、诊序方法。

2 、计算机中心维护信息系统,做到信息准确,运行正常。

3 、档案室随时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填写表格,进行上报。

三、设备保障

1 、总务科、器械科保证重点部门设备完好,随时可用.

2 、随抢救进程及时提供所需设备。

3 、随时进行抢救设备的现场维修。

四、后勤保障

1 、总务科科保障抢救所需的战略物资及必要的日用品的供给。

2 、保证电力、热力、通风、水源的供应。

3 、保证通信畅通,并具有随时增加通信的能力。

4 、保证运输车辆的完好,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调用急救车。

5 、保证临时设施的建设。

6 、总务科保证参与抢救人员的膳食供应。

7 、总务科保证医务人员临床使用衣物的及时洗涤及更新。

五、安全保障

1 、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划定隔离区时,保卫科及时提供人员,并设立专人进行保安,阻止无关人员进人隔离区,患者及可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救治区域。

2 、遇有突发灾害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时,保卫部门必须及时对电力、热力及通讯部门采取保护措施。

3 、与公安部门保持联系,实施对嫌疑人的监控。

六、生活保障

1 、院办、党办负责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对医务人员家属的解释与安抚工作,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总务科保证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的食宿及身体健康。

2 、总务科保证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食宿及身体健康。

第七节突发事件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及流程

一、突发事件医疗救助实施细则

突发事件为:

1 、化学物品中毒;

2 、批量消化系统中毒(食物);

3 、批量呼吸系统传染病;

4 、批量消化系统传染病。

5 、批量外伤(车祸、公共场所挤压伤、爆炸等;

突发事件地点:

1 、本市本区;

2 、本市外区;

3 、外地;

4 、本院。

突发事件的抢救分类:

1 、院前抢救;

2 、院内抢救。

突发事件的通讯系统手段:

1 、电话2 、呼机3 、手机4 、网络5 、人工。

突发事件的交通工具:

1 、救护车(120 ) ;

2 、本院车辆;

3 、出租车;

4 、社会车辆。

突发事故的信息传递系统:

1 、总值班;

2 、医务科门诊;

3 、急诊科。

4 、主管副院长;

5 、院长;

6 、各级卫生局/cdc ;

7 、其它医院:

8 、政府相关部门;

突发事件的指挥系统:

1 、院长;

2 、主管副院长;

3 、医务科门诊、护理部;

4 、各科主任;

5 、各级医师;

6 、医疗、护理、行政职能部门;

7 、上级指挥部。

突发事件的物资准备:

1、药品;

2 、物资器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担架、各类夹板、颈托、绷带、手电筒、蜡烛简易呼吸器.

3 、救护车;

4 、棉上衣、口罩、帽子、手套、对讲机;

5 、食品、水。

上述物品放在指定位置,有关人员必须清楚。

突发事件的外派医疗队:

1 、领队:院长/副院长/医务科/科主任。

2 、人员依突发事件派出专业人员并定人数,一般医生5 人、护士3 人。

3 、人员依上级需要而定出哪一级专业人员承担。

4 、按专业不同分别确定派出人员名单。

5 、院内接到通知后应在不超过30 分钟内,人员、物资、药品、救护车均必须到达指定部位集合共同出发。

6 、随时与医院指挥部联系通报情况。

7 、服从现场指挥部和上级指挥部的安排。

8 、做好自身必要的安全、防护、避免医疗队人员伤亡;

突发事件的外派医疗队:

1 、化学物品中毒:

① 领队:院长/副院长/医务科/科主任。

② 队长:1 人(临时确定)。

③ 队员:职业病科医师1 名、护士2 名、内科系统医师l 一2 名、外科系统医师l 一2 名。’2 、消化系统(食物)中毒、消化系统传染病:

① 领队:院长/副院长/医务科/科主任。

② 队长:1 人(l 晦时确定)。

③ 队员:消化科医师1 名、护士2 名、传染科医师1 名、内科系统医师1 名、外科系统医师1 名。

3 、呼吸系统传染病:

① 领队:院长/副院长/医务科/科主任。

第8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突发事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3-02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负责学生思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由于高校内外部环境的越来越复杂,高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升高。因此维护高校环境的稳定,保障学生的安全,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其主体为学生,扩张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事件。它主要有自然灾害、政治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治安类事件等[1]。这些高校突发事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突发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有些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有些则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引起的,有学校内部的管理失误的缘由,也有外部社会环境的入侵造成的。但归结起来,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有着极大地不确定行,且发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

(二)扩散性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信息通讯更为迅速与便利,加之高校是一个学生相当集中的地方,各种信息能迅速在学生之间传递,在这过程中,更易产生事实的扭曲或夸大,同时学生与家长之间也会传递信息。这就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呈现出扩散性的趋势。

(三)破坏性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主题是大学生,且一旦发生,会给学校和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带来各方面的影响,打破了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和环境,严重的更对造成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有一定影响,最关键的还是造成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恐慌。

(四)紧急性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大、影响力强的特点,因此它的处理越快越好,容不得半点迟疑和懈怠,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给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和方式上要有一定培训。

二、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高度的警觉性、临危不乱的沉稳心态、随机应变的灵活作风、大智大勇的机敏头脑。面对突发事件时,高度的警觉性能够帮助辅导员在事件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只有思想上临危不乱,冷静沉稳,行动上才能机智果断,站在全局的角度不推上不责下,事分轻重缓急,有条不紊,抽吸脖间解决问题。但突发事件并不是不可预计的,通常都有一定征兆和暗示,因此辅导员要依靠本人的经验和以及正确的判断来提供有效信息,把握时机,采取有效果断的措施平息事件,将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若辅导员在紧急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在事后呗认定为是最佳选择,则说明辅导员已具备了应有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二)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辅导员具有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但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存在明显脱节,没有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欠缺,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因此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尤其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健康调控技能。辅导员熟悉必备的心理学知识,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这是由于,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就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实行改革;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展开政治教育工作。综上所述,辅导员除了要有渊博广泛的知识外,还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生,把握工作方向,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

第9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二是抓紧时间。爆发突然、起因复杂、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和影响广泛,是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而且互相交织,产生连锁反应。稍微延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首先要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者,反应迅速,行动快捷,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必须决策果断,判断准确,及时发出指令,实施预案,安抚民众,维持秩序,在最短时间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公安、武警、、民兵、医护等力量迅速投入救援和处置。

三是信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人民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信息的权威性。及时准确信息,是宪法和组织法赋予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权力。主要二个方面内容: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制定或者决定的命令文件、资料、情报等。这种信息具有知晓性与强制性,在特定条件下对社会公众具有约束力和指向作用,可以避免破坏分子利用此时机造谣惑众,让人民群众理解和配合执法机关执法,从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效率。

四是把握顺序。一般来说,处置突发事件,要按照评估标准,遵循一定的顺序,卡住关节点,分清主次,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主要后次要,先直接后间接。当然,不一而足,视情而定,不必死搬硬套。如果有法律依据的,要遵照法律执行。但无论如何,要有条不紊,步步为营,采取各种手段,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控制事态发展,最终得到圆满处置。比如,对于群体性暴力事件,一是立即组织力量抢救生命;二是火速封锁现场,或者驱散围观群众;三是在尽可能靠近事发地设立指挥中心;四是迅速决策并安排落实处置预案;五是向上级报告;六是针对薄弱环节寻求援助;七是迅速建立新的通讯联络;八是对下一步事态发展评估,调整改变方案。

五是灵活变通。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是像演习那样,按照事先既定目标方向伸缩;具有不同性,不同的突发事件处置方法大不相同。在制定预案中,要体现突发事件特点,保证执行方式的灵活性,应当是指导性计划,提些原则性要求,及最终达到具体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领导者应当善于捕捉契机,适应具体实际,因地取材,因事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灵活运用方法,充分挖掘并发现不同层次人才,大胆改革创新,分别发挥各自作用,将预案中原则性要求,与其特长融会贯通,兼顾各种力量协同配合。

六是协同作战。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不同,职责不同,职能各异,各自的利益取向也有差别,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也不相同,如果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就会各行其事,分散力量,不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甚至出现混乱局面。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分工,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注意加强协同配合。值得注意的是,要分工不分家,互相援助,没有必要明显分清你与我,而打“小算盘”,除了完成份内任务外,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的部门。

七是科学处理。首先要科学确定突发事件的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是民族宗教问题,还是干群之间的矛盾引发的冲突;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责任因素,等等。其次要科学决策处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科学方法,把握科学思维,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等智囊团作用,避免盲目决策,导致处置失误。

八是依法应对。据统计,目前我国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0多部、行政法规30多件、部门规章50多件,包括防洪、森林防火、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防汛、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矿山安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民兵战备工作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也是应急管理的总法。巧妙运用各类法律法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动员一切力量,把突发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九是适度应对。适度,即恰如其分,方法得当。适度应对,就是不管社会性突发事件,还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在处置上均要把握好这个度,既不过“左”,也不过“右”,慎重行使权力,恰当兼顾各方利益,把社会负面影响减少,把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尊重客观规律,注意分析突发事件起因及特点,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科学认识突发事件性质,适时把握控制力度,见机调整处突措施,既要防止过紧,又要防止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