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1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

第2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独立思考是指自主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目前课堂上存在这样现象:强调学生听,老师讲。教师总是过多考虑如何把知识分解成细小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踏上教师所设计好的思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按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习惯于套用某些解题公式,思维方面存在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严重阻碍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为出发点,寻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引发生疑,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了合适的问题,人们才能专注地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头”,引发学生产生疑问。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课始,老师先请同学听录音故事《小红过生日》。学生爱听故事,兴趣很浓。听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今年几岁?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15个生日?(4)故事涉及哪几个时间单位?教师由此十分自然的引入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已学的知识去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过一个生日。

引发学生生疑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想课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也可以用操作尝试方法。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始就在头脑里产生一大大的问号,随着教学的展开,并通过主动探索打开这个问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这是萌发独立思考的前提。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时,注意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问不能设计过窄过细,否则缺乏思考价值。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成功的机会。

二、营造氛围,鼓励提问,使学生勇于独立思考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我们要相信学生是能独立思考的,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不会思考也提不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与作法,不轻易否定,要敏感的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份,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其次,教给方法,学会质疑问难。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和鼓励还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问题。因此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给找问题的方法:(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提出“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寻问题。学了某个知识不了解他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如果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用?(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对某个问题要能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如果那样做会怎样?

2.教给提问的方法:(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地继续发问:“为什么……”(2)反问法。从教师或教材内容的相反方向提问:“难道……”(3)类比法。对于某些相似概念、定律、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提问。如“比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联系实际法。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鼓励学生提问,关键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这种情境加上他们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深深刺激他们独立思考。

三、指导学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可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萌发创新思路。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养成学习上的坏习惯,只能记忆,不会思考,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指导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仅运用感官的看与听来学习,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学习。课堂教学中应把学习方法的培养寓于知识教学之中,有意识的渗透传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或特殊方法。以下列举几种方法的教学。

1.动手操作促发现。现代课堂教学,要变“讲数学”为“做数学”。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学具设计实验操作,边思考边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最终发现了“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的结论。

2.化新为旧促转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后续学习知识是前期学习知识的发展或加深。现代数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认识基础土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更多的独立思考过程是直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最终得出思考结果。

3.比较分类促提高。比较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当学生找到了一些数的约数后引导讨论分类:有一个约数的数,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名称,再提示学生思考:这种分类是按什么分的?以前学的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新学概念有什么区别?为了不让学生混淆,可用图示直观的帮助学生识别“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虚假命题。这样教学既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又掌握了正确思考方法。

第3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66-01

一、关于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所以,学生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了从众的思维定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找来了一辆手推车,帮奶奶把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看着这幅图,你知道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4个)第二次运了几个?(2个)最后又运了几个呢?(1个)那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 + 2 = 6,6 + 1 = 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 + 2 + 1 = 7)为什么这样来列算式?比比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道算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作业,并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提升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弥补不足。首先,独立作业量不能多,要精选,要分层,因人而异。独立作业的精选和少量是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作业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必要做的。其次,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误,学会欣然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重拾独立思考。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错误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新课结束,练习中孩子们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但在历经三四次的专项练习后不就慢慢减少了吗?当然,错误的慢慢减少要归功于一次又一次专项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在思考――辅导――思考的过程中把错误慢慢消化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正视学生的错误,让我们的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请家长和老师放手,留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如今的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孩子各门功课,或者送去补习班。这原本是好事,可家长们扶得太牢反而会让孩子习惯遇难题就请教别人,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缺失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师层面上。每天一堂40分钟数学课既要上好新课,又要花时间作业,而且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这样的速度和任务对部分中下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中下生们学会了抄袭和不问解决过程只问结果,这又一次让我们的孩子无意中缺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4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36-01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独立思考能力的本质就是,你有你的坚定价值判断体系,假如没有这个,你无法独立思考。任何思考的起点,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原点。所有的独立思考其实都是不独立的,你得有一个判断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找到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呢?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课本中大量的“科学漫步”“sts”,利用新科学、新发现中的“宇宙如何运行”、“宇宙大爆炸”、“奇点”、“ 相对论”、“超光速中微子”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坚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伟人的成功,科学家探索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启发,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 而2011年欧洲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将打破自爱因斯坦其相对论以来一直被整个物理学界奉为圣经的“光速不可超越”原则等。让学生明白科学没有“终极定理“,没有科学家是“上帝”,没有科学家不可以质疑。第三,利用科学家的格言、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崇敬自然,崇尚真理。培养学生崇敬自然,崇尚真理的自然观和科学品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科学品格,也就有了正确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也就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起点。

二、在物理教学中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就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是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所应注意的一项工作重点,和国外的学生比起来,中国的学生所缺少的就是质疑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质疑情景,使学生正确的质疑。

1.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留给学生的只有记忆与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要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2.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在课堂上抛弃填鸭式和满灌堂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

3.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第一个表现一般是能提许多问题,包括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正是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最好的机会,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质疑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绝不可嘲讽打击。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正确方法。要注重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5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五、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评价

第6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策略

中学数学教学既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维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

(一)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单纯对数学教材知识的说教,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在知识讲解上的着重点仅是教学大纲的内容,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往往忽略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配角,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分地依赖老师,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对初中生来说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师相对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和习题、例题的讲解,把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得学生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在遇到实际数学问题时不能独立解决,过分依赖老师。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善,以及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敬畏心理,因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味“跟随”数学教师的思维,不善于独立思考。据调查显示,现在大多数初中数学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数学课堂的教学以经典题型的讲解为主,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死记硬背及机械反复练习,忽略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问题,更不能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已经具备对事物完整的理解和把控能力,但是数学逻辑思维及自主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尚不完备。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其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让其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数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把不懂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或者在课后对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或者同学求助,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其在课前进行预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某节课的教学大纲,并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解答,并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因而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能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变思维模式,积极寻求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并努力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把数学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发展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数学》时,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相关的物品带到课堂上,如身份证、车牌号、水壶、纸箱等,或者带领学生走到户外观察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生活中的数学进行讨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形成独立观察、发现并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数学教师要遵循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初中生的实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韦杰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0(09).

第7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一、要加强对自学的指导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地接受书本中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更多知识的获得,主要还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学生手边的教科书,在做作业时翻一翻书本外,平时就很少加以利用,教师也不要求学生认真地去阅读。对于一些应用题,教师往往先给学生作了解释,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去审题分析,“应用题”无形中变成了“形式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当然也无法逐步培养起来。

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在课堂教学中读读议议,对于教材中某些内容,先指定学生在课内或者课外进行预习,在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再练习。

自学要取得成效,既要考虑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也要有适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例如,社会上出现各式各样的习题集很多,每本习题集都附有详细解答,有些学生把它买来阅读,思想上认为多看到一点,以后在考试时,就可以应付自如。其实,题目是无穷无尽的,即使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去背,也不能解决问题。这种偏向,必须及时纠正,要教育学生自学也要抓根本,抓基础,知识面广一些,思想开阔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把精力完全耗费在看习题集的现成解法上。至于有些学生,不是刻苦专研,独立思考,只是走马看花地去阅读参考书、自学读物,自以为懂了,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这样往往会得不尝试;因此应教育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要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要真正地把知识学到手,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实际中去,必须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这种能力也是需要通过教学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只是局限在解答习题上。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学生已经了解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已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的能力,就只需把问题提出,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分析,找出矛盾(消元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此找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然后再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各种典型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例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在课本中已经有了解答,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看看它的解法,或者把这个解法在课堂上提出来照着讲是起不了作用的,应该着重于分析解题的思路。当学习例题的解法时,应该要求学生先不去看课本中现成的解答,自己想一想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解答,再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所想的对不对。由此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一个数学习题往往有多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考虑几种解法,并进行比较,这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技能,综合地、灵活地利用学过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要注意,一题多解,目的要明确,不要盲目追求解法数量,以免浪费时间。

三、要注意三“严”一“化”

学好数学,要求做到说理严谨、思考严密、表达严格,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要训练学生逐步达到。

数学,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无论是运算、推理、论证,都要有根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追本溯源。学生往往只记某一结论而不重视由来,解题中应该说理的作为“显然”来对待,这样一方面不够严谨,同时也易产生错误。

论证一个数学命题或解答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求我们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例如在论证“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一命题时,就要对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或者在角的一边上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否则就不严密,但初学者常常忽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懂得这是为什么,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而且应该要求表达合理。条理清楚,能够正确应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学生在这方面问题很多,应该引起重视,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向学生指出仅仅停留在会做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合理表达,条理清楚。对于运算题必须指出哪些步骤可略而不写,哪些步骤必须加以叙述,而不能只写一个最后结果。

培养表达能力,不仅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习惯于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支支吾吾,讲不清楚,更不习惯于运用他们已掌握的数学语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这样的联系。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应该有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使学生把厚厚几本书的内容,提炼成薄薄几页书的要领;同时还要把它“化”开来,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发现书本中没有讲到的规律。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把所有东西都编导课本中去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把最基本的那些知识、方法学到手,并能善于独立思考,化得开去,就可以掌握书本上没有讲过的知识。

上面所述的这三“严”一“化”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也完全有可能做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逐步培养起来,学习数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第8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10-01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必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较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高中物理作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过程中一学就懂,一做题就错,原因之一是没有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养成深入、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物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独立思考,显得既重要,又必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认识。

一、善于鼓励学生

鉴于做物理题目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力,对学生恰当而适度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及解题兴趣。

在学生时代,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对我的鼓励总会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我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学习,开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赶在老师前面解答好习题,为的就是博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如今,我自己也站在了三尺讲台,我觉得不应该吝啬我们的鼓励之词。学生接触到较难的物理题时,会产生一种茫无头绪的状态,此时我们应该抓住他们的心理,循序渐进地教导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用发散思维去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一味地等着老师来解答。如果老师过于主动,“帮”学生解答完题目,有的学生可能当场就比较迷糊,还没等他理解,老师就跳到下一题了。等到考试碰到类似的题目时,学生不会做,老师就疾言厉色:"上次讲过的怎么还是不会做!"这样往往会让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案

物理教学中,最枯燥的莫过于讲习题,有的老师往往照本宣科,把解题的步骤复述一遍,这让有的学困生可能都听得云里雾里,毫无兴趣,学生失去了宝贵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无疑,这只会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从而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下足工夫,到了讲习题时,不应该把解习题讲得太死板,应该分配好每个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同时,对于某些隐含条件,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慧眼识珠”,自己主动去发现。这就要求老师所写教案必须科学、高效、有趣。这种教案是平时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凭借这样的教学方案,老师的主导作用才会凸显,课堂教学才会高效有序,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才能做到思路清晰、游刃有余。

三、设计、制作生活化的教学器材

传统的实验器材都是工厂里经过多次改进,在外观、结构、精度方面做到至善至美,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得到,这就难以引起学生较深刻的记忆。而贴近生活的实验器材往往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对其有点印象,但又记不起在哪儿见过类似的东西。当老师演示完后,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东西!”这类器材可以使抽象的、“遥远的”、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既可以节约实验成本,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更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会更有兴趣接受物理理论,他们会觉得:“这些东西太简单了,生活中经常能见得到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实验室中,生活化的实验器材几乎都是老师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还需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这样就对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是否有能力去发明、创造。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出较多的自制教具,此举不但有助于教学,还有助于自身成长。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有助于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比同行更加出色的成绩。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教具,看着教具带来的教学效果,老师会倍感自豪,转而自信,这个属于老师的自我激励,有助于自身成长。

四、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在怎样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

不管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或是练习题的讲解等,老师都可以借鉴别人优秀的案例为我所用。在学校里听课、评课形成的思想的火花不够绚烂,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走出学校、走出地方,走进名校、走近名师。如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名。

第9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

作为教师,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或是权威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让学生成为教师上课时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这火炬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与其手把手地去教学生去做,还不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别是学生向书本、教师、名家说“不”的能力。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在语文课上,首先是体现在预习过程中,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基本环节。预习可放在课内进行,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体裁、内容等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试着来解决,找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在提问过程中,要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发学生的思维。这就是说,一个语文教师,课上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如,讲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可提出问题:“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子,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有可能一时答不上来,但教师绝不能放过每一次提问。教师如果对学生热情鼓励,加以引导,结果或许就不一样。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杜甫是在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之后为什么专程拜谒武侯祠。入祠之后,为什么不写巍巍的殿宇、凛凛的塑像,而只着眼于满院的萋萋碧草和呖呖数声的黄鹂。这样联系课前所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学生就会明白:杜甫此行绝不是游览山川古迹,而是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教师的热情鼓励、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会一点点开启,逐步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一次思维的过程。

在热情鼓励的同时,还要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说出学生想说而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话,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从而使学生备受感染而活跃起来,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明确观点,提高学生思维质量。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因此教师应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就此问学生:“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有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要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杜甫是为什么来到四川的,联系当时的“安史之乱”,作者杜甫尽管在自己所住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况下,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的寒士,这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热情鼓励、巧妙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讲课时,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认识自己、纠正自己、超越自己。学完文章后,教师还要根据课文的情况,给学生留适当的课后思考题,让他们通过比较阅读、专题阅读等方式,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这样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学会读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