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能的时间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2、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4]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1、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我们在进行文科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文科专业大学生理论课或实践课失重的现象。文科专业不像理工专业那样都会配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指导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往往就是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如果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安排,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协调或者是社会实践安排的不够合理现象,导致最终还是回到“课堂”的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文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协调学生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构成,做到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实验实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以提高文科实践时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
很多文科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并不是主动要求,而是“被安排”。这样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文科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能重视,在实践效果上不能保证,导致实践的效果不一,很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为加强文科专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积极性,学校要放弃“包办”的做法,实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放宽社会实践的形式,不论是到单位实习,还是进行勤工俭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给与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肯定。此外,在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要重视“总结”环节,让同学们反思经验和不足,以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在此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初次进行社会实践受挫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免造成社会实践恐惧或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
3、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
小学期制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和辅修专业学习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培养满足安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部各高校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即每年7-8月暑期学期)。联盟内高校相互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和协作。文科专业可以以小学期制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利用假期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疏漏和空缺,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认知。但是,在小学期制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没有收获。
4、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进行文科就业远景规划
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大家都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认识和做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有:会读、会想、会讲、会问等。
会读就是看书看课文,精读、细看,深入理解,能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使他们掌握读书的方法。读书前,我通常出示提纲或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看,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要详看,哪些地方可略看。对于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通过有梯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接近目标。看书时要注意将关键疑难处勾划出来,并及时独立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时记录下来。
会想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上要让学生多动脑,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使他们动脑,使所有学生都去积极思考问题。对不爱思考的学生,可先让他们起来回答,再提示激疑,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根据需要提供一些现象或实例来帮助学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会讲即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多说多讲,促使学生会讲,作深入讨论。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可根据问题让学生轮做主发言人,并给其他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不仅要让学生说结论,而且要让他们讲思路,讲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讲前去读去看去想,讲后去听去问去归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参与讨论,并适当启发点拨。
一、监察目的
开展招投标效能监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招投标管理效能监察开展的目的在于全面调查了解企业在开展采购招标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发现和纠正招标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规范招标活动,健全和完善各项招标工作管理制度;查处企业相关人员在招标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提出整改建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管理法规和规定:促进对企业招标活动实施全程监督,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监察的主要内容
企业在采购招标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工作的法规、规定情况及招标活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况。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招标准备阶段的监察内容、开标、评标阶段的监察内容、决策及合同签订、执行阶段的监察内容及其他监察内容。招投标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招投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前期工作是报建和招标投标管理,中期工作是合同和项目实施阶段的跟踪管理,包括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审查变更签证,做好跟踪调查等,后期工作是监督合同和项目结算,清理拖欠资金等工作。这样才能形成既抓前期管理,又抓中后期的跟踪服务,形成招投标工作闭合的管理体系。有效堵住企业招投标过程中的漏洞,避免企业财产流失。
三、完善组织机构。强化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力度
提高经济效益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效能监察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效益、效率、质量、安全等实际问题,建立权责明确、程序科学、规范具体、标本兼治的效能监察体系人手,不断完善覆盖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新机制。
1 建立健全效能监察工作体制。为使企业效能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健全效能监察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建立企业行政主要领导是效能监察工作第一责任人,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各专业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企业应该成立由纪委监察部门牵头、营销、财务、审计部门共同参与的效能监察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效能监察,指导和检查各单位工作,并明确必须按照规定履行职责。
2 加强招投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企业进行招投标工作应由纪委监察部门全过程参与,全过程监督。在账务清理方面,为保证企业的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监督清产核资人员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对现金、银行账户、在建工程、存货、内部资金往来等科目基本财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在资产清查中把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结合起来,进行细致统计核对。保证企业做到账实相符,使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四、严格履行监察职能,使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抓出成效
工程项目、物资采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因此,为了对企业负责,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就要严格履行监察职能,使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抓出成效。随着效能监察的普及和不断深入,效能监察工作范围逐渐延伸到企业的职能部室,甚至车间班组:在工作对象上由管理层向决策层延伸;在工作方式上,由事后监察向事前事中监督延伸。一是直接参与。监察部门要负责全过程的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反馈、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定期督察。监察部门对立项单位实施一季一分析,半年一小结,年底一总结。并要建章立制,注重制度的落实。三是进行“会诊”。对在开展效能监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措施的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解决问题。
五、注重标本兼治。取得综合效应。
【摘要】高等院校在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当前采用了以办公室为单元的转移模式,不利于高等院校在新校区功能的快速恢复。文章认为高等院校新校区的建设实质是老校区原有职能的恢复,因此老校区固定资产的转移应以基本的职能功能为单元、结合模块化的操作手法实现原有功能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固定资产转移 新建校区 功能单元 模块化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历来受到资产所有者与使用者的重视,一直以来关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研究也有相当成果。总的来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随着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与发展,已经逐步积累了相对实用和可靠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与体系,整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入库、使用与报废等系列性的流程管理与涵盖了资产生命全周期的过程管理,同时在资产的管理体系上形成了以资产管理方、财务部门与二级使用单位共同负责并强化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并且越来越倾向于细节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对高校资产的价值衡量、损益评估及资产更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日渐形成了以资产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为代表的管理体系,条码与资产管理数据库的结合不仅使高校固定资产全面转向数据化和信息化,也使资产过程管理变得更为轻松。整体而言,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形成一套以条码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在数据的开放接口等方面也正逐步与财务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良好数据交换的复合系统,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与评估等构建成为一个动态、完整和全面的立体系统,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当前的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管理研究均建议于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基础之上,而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少有涉及。例如当前高校固定管理研究倾向最为丰富的表现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接口开发与资产的动态管理方面,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涉猎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出发点联系紧密。当前常见的固定资产管理多为既有资产和历史积累资产的重新评估、更新换代与资产重组,对建立在初始状态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实践领域较少,而对高校的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管理也依然延续了既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表现为老校区既有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分列,并未对其进行全新的规划和管理,体现出明显的资产延续性和管理体系的稳定性。
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着新校区的建立、老校区的延续维护或者消解,这些都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适当的管理,从最大程度上盘活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研究中,对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几乎处于空白。由于高等院校自身的运作特点,一般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均选择工作负荷最小的暑假期间,校园中各项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都处于停滞状态,无疑对资产转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时机。然而,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基于校区搬迁为前提的固定资产转移往往表现出非常单一的打包、装车、卸载、安装的工作流程,呈现出原始且线性的工作模式,不利于校园内各职能部门快速恢复工作能力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更为恰当的规划和研究。
一、当前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尽管从资产管理方与使用方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来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与良好状态,但在当前的资产转移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较高的资产损毁率。一方面,由于部分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年限,加之在此前的使用过程中维护不足,导致其在搬迁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损毁率,这是搬迁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只要搬迁过程中不出现过高的损毁率,都应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以往固定资产的购买与使用中均实行了尽可能节约资金的原则,因此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无论在使用寿命还是自身质量方面都处于近乎极限的状态之中,在相对稳定和固定的使用环境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状态,但是在长途搬运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较高的损毁率,这也是当前校区搬迁过程中出现较高损毁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校区搬迁这一过程中,资产管理面临着转移资产数量大、种类多、门类杂、质量参差不齐等多方面的考验,尤其是搬迁过程中的操作更是难以掌控,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本身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固定资产转移尽管是建立在条码与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转移延续着以办公室或二级使用单位为原则的打包、装车、运输、卸载与再安装的操作方式,尽管在资产的掌控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效率上却体现出较差的状态。
总的来看,高校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在表现上为设备的地理位置变换,但实际上则是其功能的地理位置转移,当资产管理者将思维定位为设备的转移时则将采用注重物质本身的完好性管理,进而采用以办公室或职能部门为单位的搬迁转移模式,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校区搬迁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然而,若管理者将思维转变为职能部门基本职能的转移的话,采用的将是基本职能依托设备与人员的快速转移,将极大程度提高职能的转移速度与效率,使职能部门快速实现在不同地点的功能构建,从而为新校区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来看,当前以办公室为基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下列几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固定资产在转移过程中的整体损耗率偏高,单次转移的固定资产门类、种类与数量等都偏大,转移过程中难以做到精细化操作,校方也无法提供面对复杂对象集合的精确搬迁要求,工作过程处于混沌状态难以监管;二是以办公室为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在进入新校区后校园整体功能恢复较慢,复建周期较长,难以快速的恢复高校相关职能;在当前的高校职能部门中,各个职能部门体量不一,设备拥有量与搬迁要求均不一致,单纯以办公室为单位进行搬迁尽管能够在资产管理上体现出较强的固定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学校的整体功能恢复上则难以保障,往往出现部分职能部门搬迁复建完毕却无事可干的状况;三是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往往受到来自基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影响较大,以办公室为单位的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部分区域内功能无法恢复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好反馈的窘境,进而对整体校园的功能恢复造成阻碍。
二、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
如上所述,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与老校区的搬迁过程中,转移的不仅仅是设备,体现的不仅仅是物质和设备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更是高校在相关职能方面的位置变换。在具体实践之中,新校区的建设相比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和转移难度相对更小,其最为重要的便是新校区所拥有的功能都是在老校区功能之外的新增功能,其所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功能的增列得到保障即可。而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则不一样,与新校区新增功能不同,老校区的功能完全被消解,若新校区的功能无法得到快速恢复的话,学校的整体功能将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因此老校区在整体搬迁时尤其要注意功能的完整转移,这也是笔者建议老校区在进行校区转移时以功能为单元进行搬迁实践的根本原因。
相较于在老校^外进行新增校区的功能完善而言,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备份,只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功能,否则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基于此,笔者认为此种类型的校区搬迁需求的固定资产转移应遵循以基本职能保障为单元进行搬迁工作实践,以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保障功能的转移与对新校区基础设施的全面测试。
基于此,笔者认为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信息化操作,功能前置配置。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对资产进行条码化、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常态,对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管理和功能复建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以基本的条码化、信息化为基础的资产转移模式,对其进行功能配置。在以往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往往采用使用搬家公司进行办公室整体打包转移的模式,然而实践证明该种方式对于校区整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并不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老校区灭失而新校区亟待进行功能恢复的固定资产转移工作,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在搬迁之前进行基本功能的搭配与管理,即在搬迁工作开始前对基本功能进行梯队化、数据化管理,即合理分配一个办公室的职能梯队,首先筛选出最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设备进行搬迁,使其在搬迁到位后能够立即恢复新校区的基本职能,而不是将办公室整体进行搬迁后缓慢恢复的操作方式。
使用该种操作方式的前提在于,当前的资产管理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需要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与拥有设备进行整体的功能等级划分,从而在搬迁优先级上进行选择和配对,以最快的速度筛选出各职能部门的基本功能进行打包搬迁和异地复建,从而快速构建出异地的基本职能。这个过程需要以计算机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信息化方案进行支撑,不仅需要对全校职能部门的设备和资产进行数据化、电子化,更需要对其功能进行优先级的评估和动态搭配。
第二、设备的通用配置原则。异地功能复建的基本原则在于原有功能的良好复制和转移,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资产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是整体过程较为耗时一个方面,即将合适的资产转移到合适的地点使其发挥出恰当的功能是该过程的核心要求。相对于新增校区建设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多采用全新设备配置不需要顾虑到功能匹配的问题而言,老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面临着固定资产与设备的新旧功能匹配问题,即需要将原有的设备和资产转移到新的地理位置的原有功能中去,这一过程无论是对搬迁过程还是对功能的良好复建都显得繁琐而漫长。
基于此,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在配置之初就需要体现出较强的通用性,即设备的适用范围尽可能广、使用场合尽可能宽泛,从而使其具有较好的通用条件,为后续在资产转移过程中的功能配对实现较好的基础条件。而对已有较长使用时间和规格不一的设备而言,资产管理方应在日常使用中及时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将资产的匹配性提升到最高程度,进而形成基础设备完全通用化、特别设备针对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而在部分设备中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也应遵循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使用固定资产的梯级化管理。
第三、基本职能的模块化设置。为尽可能形成较好的新校区功能复建条件,原有职能部门的基本职能应该形成较好的模块化设置。即原有的职能部门所拥有的职能应该是梯级化、模块化的,而不应是含混的职能分配。如前所述,新校区的建设实质上是相应职能的恢复,因此职能部门的固定资产与既有职能的划分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新校区职能恢复的效率和程度。
基于此,笔者建议在老校区搬迁之前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进行模块化切割,结合计算机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对相应职能的优先等级、复建难度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匹配优先等级进行数据标签设计,再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的模块化操作方式对其进行模块化搭配。针对新校区功能复建的实际情况,对老校区的职能部门搬迁和资产转移进行有计划的、分批次的进行以功能复建为原则和基点的资产转移,实现功能的模块化转移。
三、结论
高校固定资产转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规避的环节,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尽管日益精细化,但是对该方面的研究还颇有不足,因此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固定资产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资产转移应该遵循以基本功能为单元的功能模块化方式操作,从而尽快恢复新校区的相应职能。
参考文献:
[1]马琳,张波.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 长春大学学报,2007,(09).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能力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一种工商管理教学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它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国内及国外高校进行对比,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实践经费投入不足
想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需要较充足的经费投入,用投入的经费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等。实验经费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是重要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的象征,也是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型人才的一个基本保证。学校经管类的实验室主要有六个,这六个实验室中有三个都可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实验用,实验的主要教学工具是计算机和几种用友软件。学校每年都会购进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软件,但由于经费有限,有些课程的软件质量不是很好或者是没有购买,导致一些专业课程的实习质量有所下降。例如,先进的ERP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由于学校实验经费不足,教学投入受到限制等原因,导致基本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成为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在具体实验实践教学中缺少相对应的配套教材
学生实如何掌握所学的实践教程,除了有较好的实验设备,较好的老师外,就是要有与实验课程相配套的教材,例如,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等。学生有了实验指导书或实验实训大纲后,可以按照读书三部曲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从而能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够熟练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知识的掌握。但是在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实验课中,有很多的课程都没有实验指导书,或者有的也都是电子版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实训大纲。有些电子版,许多老师都是在上实验课时,给学生讲授,没有打印出来发到学生手中,实验课上完老师就走了。实践课程缺少配套的教材,这必然会影响到上课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有很大的影响。
(三)实验实训课程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教学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践课程安排不够合理,那么这些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实训环节占整个课时的比例还是较少,大部分的课程中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有些课程全都是理论教学,没有加实践环节。
(四)实践课程内容较单一
要想让学生充分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方式,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在学校现有的实践课程中,实践课程主要是以校内课程实习为主,校外企业的实习较少。校外实习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毕业实习,只有个别的课程是带学生出去实习。实践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找出与理论教学的差距,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课程学习过程中,综合决策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高。比如,经营决策模拟沙盘实验实训过程,通过对信息的搜集、进行整理并分析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需要对各组的环境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并对他们各自的变化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合作能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有些课程是需要分组来完成的。比如,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把学生分为几组进行,一个组就是一个团队,代表一个企业进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提高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些措施
(一)领导转变观念,学院各部门支持,合理投入经费
学院领导应转变观念,把以前的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好好改变,努力提高对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作用的认识。学院各部门应充分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从物质上保证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同时,还要规范教学,完善各项制度,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院应对投入的实践经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开展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于现实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二)在实践课程教材选择上要合理的把握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上,而疏于管理和缺乏明确操作规程及标准的教学环节是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要像专业教学的其他环节一样,需要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一个完整规范的配套教材。学院应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选择合理教材进行使用。许多实践课程往往缺少配套的教材,很难购买到,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安排相应的老师进行撰写,供学生使用。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水平,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要成功地推进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撰写实践课程教材时,既要有基础要求,又要有专业要求;既要有基本技能训练,又要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课程。
(三)合理安排实验实训等实践课时
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工商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应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就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但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就会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要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对授课教师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因为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在上实践课时,因为有些老师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在给学生授实践课时,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原因在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较少,理论课较多,又要带班,平时教师都忙于授课,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时间去学习实践知识。因此,学校应多给教师出去进修的机会,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眼关键词?演 风险;学生工作;监督
?眼作者简介?演罗斌华(1985―),男,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胡盛华(1968―),女,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99)
“风险防控”原是经济领域里的概念,指管理方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部署,风险防控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就风险廉能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机制作一简要探析。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后,“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学生工作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上,要求学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因此,引进监督机制对高校学生工作迫切而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工作的广度、深度、难度不断增强,亟需建立高校内部学生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工作各环节的检查,提高督查力度,确保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是建设合格学工队伍的政治保证。学工队伍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的腐败行为不但会影响学校自身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声誉,损害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平等,还会通过教育的传导机制,误导我们的年轻一代。”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监督,在行为上保证学生工作人员成为廉洁文化的弘扬者和廉洁行为的示范者,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和思想上的领航员。
三是提高学生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消极、拖沓、混乱、无序是影响高校学生工作效能提高的主要问题,提高效能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工作是面向一线基层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形象窗口。需要在管理上,通过监督,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促使从事学生工作管理者内在动力的增强,从而推动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四是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措施。建立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老师的和谐、学生与学校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学生工作涉及的领域广阔,尤其是在各种评优表彰,如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评比经常滋生各种矛盾。因此,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的介入,有益于促进透明、保证规范、规避风险、减少矛盾,促进校园和谐。
二、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是对全校范围内学生开展的各项学生工作的督导。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监督。学校设置了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学生工作部?穴处?雪、共青团以及学生就业机构,承担学校层面的学生事务。职能部门在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引导、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经济资助、素质拓展、生活管理、就业引导等方面发挥着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重要作用。在监督中主要是掌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在学校精神贯彻与否、上级要求落实与否、职权使用是否得当等情况,确保学生工作不缺位、业务工作不违规。同时,要在监督中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个层面的监督主要是学校(党委、行政)或学校的职能部门(如组织、纪检)或学校的专设机构(如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对学生职能部门的监督。
二是对二级单位学生工作的监督。院系是学生工作落实的一个独立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两级办学的体制下,院系的职权进一步放大,包括学生教育、管理、资助、奖励等各方面。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线”上的业务汇总到院系一个“面”上,其工作落实、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工作成效等情况,都是监督的题中之义。对院系的学生工作监督一般由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担负。
三是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辅导员、班主任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年级和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是学生工作监督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院系要通过例会、周报、抽查、走访等形式,掌握辅导员班主任在专项工作(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创评等)以及常规工作(学习、学风、考勤、寝室管理、心理健康等)的规范性、及时性情况,确保学生工作在这个环节的有效运行。
三、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作法
当前,建立和运行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是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高校管理和学生工作的特点,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以内部监督为主,内外督导相互补充。由于编制的限制,高校一般不可能设置专职的学生工作监督部门,学生工作的监督主要依赖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监督,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对专项学生工作的监督。通过定期汇报、部门走访、专题总结,掌握学生工作情况;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开展的党建思政评估、党风廉政检查等专项检查,促进学生工作部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二是要遵循教育法规和政策,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学生工作监督要坚持以法律、政策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则进行评价,监督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通过检查了解学校及各院系对于党和国家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教育法律和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文件的贯彻和执行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依法改进。通过依法监督,引导学校及各院系走上依法管理、依法实施教育的轨道。
三是要寓“导”于“督”中,坚持以“导”为主。高校学生工作监督,不仅要开展检查、评价,同时还要对学生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工作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对被督导对象的问题“纠察”上,而应该进一步帮助被督导对象分析问题存在的症结和差距形成的原因,指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监督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例如,建立大学生维权中心、学生民主管理委员等,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监督中,特别是涉及到学生权利和义务,校纪校规等切身利益的制度、要求时,积极采用主动指导式、民主参与式、双向对话式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权益,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创造双向对话交流机制,将学生参与常态化。
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深化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呼唤更精细化的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创新呼声不断的背景下,亟需更科学化的学生工作;在新形势不断加强高校预防腐败的背景下,需要更透明化的学生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有利于这种精细化、科学化、透明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构建。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晏丕振,李永勤,段青松.高校学生工作督导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眼J?演.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在专业越来越细化的当代大学,如何才能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经过大学熏陶的素养,而不是培训后的技艺?如何才能培养出学生对“道”的认同与追求,而不是对“器”的苟同与满足?这是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思考。学人对此问题的思考,虽答案各异,但一个共同的认识便是加强大学通识教育。
翻阅20世纪以来教育方面的文献,关于通识教育的论述时有所见。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说到:“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主。”
张有智、张焕君先生主编的《文明的历程:大学人文读本》是针对大学生编写的一部通识教材。全书从横、纵两个向度涵盖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分为22个专题论述,中外皆有涉及,从而把现行国内外通识教材的优点充分吸收,又避免了现行通识教材中的历史与人文结合不充分的缺点。是现行通识教育中较好的一部教材。就具体内容而言,中国历史文化的撰写,遵照两条线索:其一,历史的纵线,从先秦而下,经魏晋、汉唐、宋直到民国、当今,皆有所涉。其二,专门性研究,如学术思想、礼仪、文字、书籍、宗教、日常生活,也有专列。此书避免了一些教材只是罗列历史的不足,而是通过多维的角度,去发掘历史的内核,通过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介绍,探求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帮助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安顿心灵,更要确定自我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以及自我的价值和使命。世界历史文化部分,选取西方历史中的关键点,探其源,辨其流,了解自我,参照他者,汲取古今中外的智慧,来增加我们的厚度。
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前言》所言的“亚学术”的写作方式。书写出来是让大家读的,尤其是教材,面向众多非专业的学生,在保证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写作方式便显得尤为必要。
【书讯】
《高效能教师的时间管理法》
作者:玛雅・海克梅林
定价:35.00元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ISBN:9787515321073
《高效能教师的时间管理法》
教师的工作通常很繁忙,高效教学的秘密是提前做好计划。《高效能教师的时间管理法》不仅为教师传授了关键的时间管理与条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案例和模板来支撑这些技巧。书中还有许多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杰出教师的案例,在章节的最后,还分享了一位教师从起床到入睡一天的时间安排。不管你教学多久,你都可以向这些高效能教师学习,使你变得更有条理性,更好地提前计划,建立个人的时间管理系统。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2012)》
作者:龙德毅
定价:16.30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ISBN:9787040313116
如何快速融入到企业的大家庭中,迅速做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是每一位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请给我结果》结合工作中的经验,谈谈几点心得。
要明确工作的真正目的和要求。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去完成工作任务本身,而是去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支付给员工薪酬是为购买员工的劳动结果,但我们往往把完成任务当作了结果。这就好比学生背英语单词,老师常说,“课后要背单词”,你一天背100个,但考试前忘了99个,你看似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后背单词,但没有记住就是做了无用功。同样,我们在工作之中也是,千万不能把上班当成结果,认为只要上班就可以领工资。我们应当谨记,一个优秀的员工应始终认真负责地工作,用自己的付出换取报酬,为公司提供结果——这是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底线。
如何能更好地为公司产生更多的结果,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公司的发展相结合呢?首要的是弄清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责任。我们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有责任心就是要去自己负责,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迅速做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要懂得工作方法。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常常会感到工作任务很多,但是又会因为完全理不清头绪而不知所措,再加上害怕刚一工作就出现失误,所以往往被动、消极地等着师傅带着工作,最终导致无事可做。原因何在?大学期间与实践脱节的理论教育固然有它的失误,但我们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摸索、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虽然新人一来都有师傅带着,但要记住,你的师傅不再是大学里的老师,他的专职工作不是教书育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工作方法才最重要。
科学的工作方法的确立,离不开不断的实践。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办公室的老员工,抑或和你一起的新人,甚至工地上工作的普通工人,他们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要取长补短,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养分。下班后不管多么辛苦都应认真做好当天的工作记录,并认真总结,将工作方法转化成标准化流程,像物理公式一样随用随取,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所学。
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心态创造行动,行动创造结果。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满意的‘商业结果’,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能够激发行动的‘商业心态’”。
刚刚开始工作的我们难免会出现失误,可是面对挫折和失败应如何去做?是自怨自艾还是灰心丧气?都不是,要敢于面对失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要竭尽全力,不断向前,敢于拼搏,从而更上一层楼,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做人,就要学会敢于承担,绝不推卸责任;做事,就要知道凡事没有借口和理由,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全力以赴不断冲击新的目标。(张文喆)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公司20__年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是“推进有效实践,培养良好习惯”,各单位关于培育员工良好行为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受大家的影响我选读了美国管理思想家史蒂芬·柯维博士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通过认真品读,我对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有了一点新的认识,现与大家分享。
史蒂芬·柯维博士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该书所述的七个习惯分别是:
习惯一:积极主动。这是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积极主动不仅指做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处事,一定要对未来负责,对人生负责。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三思而后行。习惯二:以终为始。这是自我领导的原则。牢记自己的目标或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工作是否与目标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不敢懈怠,以终为始说明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一个真正被广大员工认同的共同愿景,一定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习惯三:要事第一。这是自我管理的原则。歌德曾经说过:“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之类的小事牵绊”。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必须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要排除干扰时刻把要事放在第一位!习惯三是习惯一和习惯二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前两个习惯实施的自然表现。习惯四:双赢思维,这是人际领导的原则。双赢者把生活和工作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场,双赢就是利人利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促使人们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寻求双边利益、互利双赢。习惯五:知彼解己。这是换位思考的原则。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习惯六:综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综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1+1﹥2,综合综效是前五个习惯的整体表现和真正考验。综合综效的精髓是判断 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习惯七:不断更新。这是平衡的持续改进的原则。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包括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与情感,每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平衡发展,和谐发展,任何层面遭到忽视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对个人和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成为高效能的个人与组织是市场生存的必然趋势和法则,要适应环境、适应发展、适应未来,就必须不断提高效能,提高效能就需要我们培养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庞安兵)
读《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启示:
近期,再次打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时隔三年,然而随着自身管理实践的积累,再仔细阅读和品味这本书,发现书中管理智慧和光芒如繁星点点,常读常新。
启示一:别让琐务牵着鼻子走
德鲁克告诉我们,如何分辨工作的轻重缓急与提升单位时间效率,是时间管理的精髓。从时间管理角度来谈管理者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四种:一是重要而紧迫的事,二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三是不重要但紧迫的事,四是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如果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第一和第三类事务的处理上,就会被琐务牵着鼻子,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一个高效的管理者应该避免陷入不重要但紧迫和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务缠身,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上,做一个未雨绸缪,对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的人,这样你才能永远走在时间的前面。
启示二:勇于说“不”
善用时间的管理者,就要掌握管理时间的技巧:一是重要的事要集中时间先做,二是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如果这也做一下,那里又做一下,往往时间过去很久,结果该做的事一样都没做完。
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了实现的计划和安排,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急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启示三:学会合理授权
在工作中找到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能做的事情,这点对于时间管理非常重要。当一件事情必须由你来做,别人不可替代时,你亲自去做这件事情;当一件事情你能做但无须自己亲自做时,就把它交给别人去做,这样不仅你游刃有余,别人也会很有成就感,实际上起到了“双赢”的作用。
当然如何合理授权,也是一门艺术。应该说责任型授权更值得借鉴。这种授权以最终结果为关注重点,通过建立流程、制度理顺工作秩序,给人以更大的工作空间。可能授权初始有些费时费力,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韵律,就像唱歌一样,掌握了节奏,你就会越唱越好。
启示四:发挥长处,提升管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是充分发挥了自己长处,同时也是善于借力发挥他人长处的人。首先有效的管理者会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认识,会顺应自己的个性优势,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绩效,而不是勉强自己从事不擅长的工作或领域。第二是知人善任,取长补短,全能的人很难找到,要通过建立互补性团队实施卓有成效的管理。正如我们公司的指导原则之一“团队合作是我们的工作方式”。第三是管理者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成员的优势和潜质,有目的或有针对性地去培养人,人无完人,不能对人求全责备,要用发展的眼光欣赏和培养员工。
【关键词】时间管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78―03
引言
学习支持服务是为解决学习困难和问题而提供的帮助活动,因而,完善的支持服务,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困难和问题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据一份调查显示,学习者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前三的分别为:学习时间不够、原来基础较差、学习方式不适应。作为工作成人,远程学习者担负着工作、家庭的双重责任,学习时间不够显然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被调查者对此意见高度一致(标准差仅为0.75)[1]。对此问题,多年以来,学习支持服务只是一味的扩大开放度,尽量减少和避免时空上的限制,而忽视为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从学习效率、自身能力上解决问题。而事实上,大多数远程学习者虽然时间价值感较高,但往往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缺乏理性的学习计划及熟练的学习技巧,他们的问题在于意志力或方法、能力的缺乏,想法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在心理学界,时间管理相关研究表明:时间管理作为一种调节变量,能够缓和压力源和工作紧张之间的关系;时间管理行为的运用与后继的抑郁、焦虑存在负相关[2];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因此,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不仅对解决学习时间有限的问题有所帮助,对于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减轻焦虑和压力,顺利完成学业也将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 远程学习者时间管理问题分析
1缺乏时间管理行为训练
时间管理行为训练就是通过辅导、咨询、授课等多种形式对个体的时间管理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包括启蒙时间管理意识、习得时间管理的技能、发展自律能力、克服时间浪费习惯等,其最终目的为帮助个体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行为。回顾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很少有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课程或指导。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接受这方面的指导更是少之甚少,几乎依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风格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而研究所证实的时间管理对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的关系,令人不得不想到这应该是一个教育界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国外,许多大学,如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niversity of Waterloo等早就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有关时间管理策略的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4]。而从国外和企业界的实践看,时间管理的行为训练是可以改变人们固有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时间管理又有可操作的一面,更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
2 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较低,因此,不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自己的时间。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信息技术意识。对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感到恐惧,怕学不会或认为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是浪费时间,所以在遇到时间管理问题时很少想到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第二,缺乏运用软、硬件工具的能力。不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时间管理。第三,缺乏个体知识共享意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体知识共享能够提升工作绩效,提高学习效率。但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实际交往造成较低信任程度或缺乏教师的适当引导而导致个体知识共享意向较低。
3 缺乏自我监控能力
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知道要想在学习、工作、家庭各种忙乱的事务中顺利完成学业,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但如今的问题是:自己排定的时间表、设定的目标,自己却没有严格执行,无法完成自己定下的学习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计划本身不合理,大多数则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时间管理监控措施对他们实施外部监控,以达到影响内部监控、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作用。
二 时间管理支持对远程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业成绩
有研究证明,时间管理中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子是计划和时间分配[5],而这两个方面可训练性极强,所以,可通过相关训练的支持服务,提高个体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通过提高这两方面的时间管理策略,个体支配时间能力增强,可以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重要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2 有助于正确引导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从横向看,由于远程学习者的生活经历、文化基础、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复杂的学习心态。从纵向看,年龄差别、职务差别、职称差别也较大,社会地位相差悬殊,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有的仅仅满足于拿个文凭以便晋升,有的由于变换工作而需拿双文凭的。有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自信心,有很强的事业心,想多学点知识,以适应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但又离不开工作岗位脱产读书,这就选择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学习,这小部分学生是远程教育学习群体中最富有生气,最有希望的进取者,属于较高层次的学习心理。这些不平衡的学习心理与学前的人格素质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张志杰等[6]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与人格有关,如果提升了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倾向,势必对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3 有助于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清晰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元认知在语言学习、阅读理解、写作、记忆、注意、问题解决以及各种自我学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提高其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时间管理是指对时间使用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调节等的总称。它既包括计划和分配时间,也包括监控与调整时间的利用;既包括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运用,也包括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与元认知具有某些相似的本质。国内有学者认为,时间管理能力,其实质反映的是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因此,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不仅能改善他们的时间管理行为,同时对发展元认知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 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的内容
1 进行时间管理行为训练
(1)时间管理行为训练的内容
时间管理行为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启蒙时间管理意识。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敏感性、对时间的自觉控制、时间管理的情感、动机因素等。第二,习得时间管理技能。掌握时间管理策略,包括设置目标、优先级、计划和安排、反馈性。第三,培养实时时间管理能力。即增强在具体的情境中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其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如自律性、坚持力、节律性、效能感、克服拖延等等。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围绕以上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培训,最终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学会一些实用的方法让他们回到工作、学习中后能更有效地管理时间;辨认出会浪费时间的事情;学会如何计划;建立工作优先顺序;学会提高效能,减轻压力。
(2)时间管理行为训练的实施途径
首先,可设置短期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对学习者进行训练。目的是通过课堂集中授课广泛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时间管理。其次,在具体学科学习中进行实地训练。即在学科专家和时间管理专家的指导下,把时间管理策略运用于具体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实时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最后,建议有关专家针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实践编写一些时间管理的指导性书籍,突出实效性,对远程学习者的时间管理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2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1)提高信息素养
针对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相对较低,不善于利用相关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特点,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在学科教育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搜集与整理资料能力。其次,开设信息检索课。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文献信息源的特点、作用,重点介绍光盘数据库检索和网络检索的方法。
(2)利用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
教师对远程学习者应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专门介绍相关软、硬件工具作为时间管理工具。在此过程中往往涉及到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的混合使用。例如,《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一书的作者David Allen将GTD总结成为一种将繁重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方式变成无压力高效的时间管理系统。这种GTD系统的内容包括:搜集记录所有你在操心的事情;定义出可以付诸实施的行动及其结果和具体的实施步骤;根据你需要获取的方式和时间,按照合适的分类,以流水线的方式组织整理备忘录和相关信息;对你的承诺从目的、远景、目标、关注的范围、项目和行动几个方面保持及时和合理的回顾评估[7]。在此过程中,往往需要掌握利用适当的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才能实现高效操作。如可利用Outlook的“新建任务”来做收集的动作,并汇总成“待办事项列表”,同时通过同步工具将任务同步到PDA手机里,以实现随时查看、随时提醒。利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可将项目分解成一件件可操作的具体任务,清晰明了。
3 建立在线时间管理监控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监控可分为两类:自我监控和外部监控。自我监控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计划、要求、反思和调节过程,它与学习的内部动机相联系。外部监控是学习者受到来自外部的对于自己学习的约束,表现为来自家庭、教师或长者的计划、要求、任务、期望、鼓励、批语督促、关注等,它与学习的外部动机相联系。在远程教育环境中,学习监控机制必须有机地融入到所有资源中,同时强化学生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远程学习的质量。
远程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平台,正好为监控机制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学习平台中引入时间管理监控系统,实时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时间管理行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对学习者在时间管理上的外部监控。这不仅改善了在线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自动监控过程中逐步引导学习者由外部监控下的学习过程向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过程转变,将系统约束的行为转化为自身的时间管理技能,并最终从本质上升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 小结
接受时间管理行为训练是远程学习者提高时间管理意识和时间管理策略的有效措施,学会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是信息时代提升学习绩效的基本素养,建立时间管理监控系统是时间管理的有效保障。从这三方面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时间管理支持,将涉及到有关培训课程的设置,人员服务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蔚.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一项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3):43-45.
[2]Britton B K, Tesser A. 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83(3):405-410.
[3]Macan T H, Shabani C, Dpboye R L, et al. College students’ s time management: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2(4): 760-768.
[4]陈以洁.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5]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6):64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