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第1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创新思维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1.创设情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例如在教第九册《草原》一课时,针对草原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草原一壁千里和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2.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的发散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中、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如教《凡卡》一文,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到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曹操你会相信黄盖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

3.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但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创造性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有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又学习《五彩池》一文,文中说五彩池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盘子,有的像莲花……。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式,想象成不同形象,如兵器,或动物造型。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4.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5.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第2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32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确实如此,笔者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的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从而较快地掌握和改进动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 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笔者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笔者再借助动作的图解,让学生找出在做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然后,笔者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论,笔者因势利导地给他们指出两点:一是如何增加一个动力,帮助提高身体重心;二是如何在动作结束时有一个适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如何适当降低动作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折体,并加强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经过启发式的讲解,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指正,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案例2.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笔者就启发学生的思维,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笔者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如回环力量不够,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身体落下,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再接下来做动作。笔者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学生,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笔者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第3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几年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实验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中薄弱的一环。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和实验条件缺乏之外,实验教学过程中忽视必要的严格的思维训练,也是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在具备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之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

    必须强化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为什么应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呢?

    第一,这是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需要。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又是掌握化学知识规律的入门的向导和手段。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建筑知识架构,非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由感性上升至理性不可。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

    第二,这是学习活动的需要。

    化学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思维。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品质──独立性、整体性、逻辑性、精密性、发散性和敏捷性等的形成与锻炼上。而化学实验活动的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上述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化学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地把握这些契机,是教学的严重失职。

    第三,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着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笔者十分赞赏重庆市知名化学特级教师王作民先生把化学实验功能凝炼成“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十字概括,因为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应当也可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而它们的获取与提高,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事实是,由于“应试教育”飓风的吹袭,也由于不少师生对实验活动里思维训练的忽视,国内不少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出现许多大家司空见惯却又不能容忍的现象: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只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之1、2、3、4……,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而忽略了诱导学生把在实验观察时激发起来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到透过现象认识变化的原理和实质上来;有的学生对于课堂曾观察过乃至自己动手做过的化学实验,在脑海里留下的仅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对付实验问题,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求应付,走过场,未曾动手,就已经按课本所述,先填好实验报告的“正确结论”。凡此种种,不正说明了实验教学欠缺思维训练的严重性么!

    应当怎样克服上述不良现象,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的思维训练呢?这先得全面了解一下化学实验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重点是:

    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

    “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

    发生什么特征、属何类型的变化?得到什么结果?为何会得到此结果?

    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

    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

    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

    “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

    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

    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

    “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操作步骤──为达某一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省略或调动某些步骤会有什么影响?

    2.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

    3.安全措施──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如何防范?万一出现事故应如何处置?依据何在?

    应当说明的是:上列种种围绕“三大原理”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角度,是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来阐述的,实际上,对于某一具体的化学实验活动,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需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准的实际出发,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那么,怎样围绕上述“三大原理”的教与学,来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提出如下思维训练引导过程:

    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挖掘启发思维的因素。

    现行化学教材对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一般都是采用操作步骤介绍性的叙述,缺乏对学生思考的激发和引导。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善于透过课本里叙述性的文字,将隐含在其中的“三大原理”的因素挖掘出来,设计层层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他们研讨探究。例如,即使象初中化学“用简易装置制氢气”这样的简单实验,也可以设计出系列启发学生分析原理的思考题,请看下表:

    其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其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中,为了避免学生先入为主,想当然,走过场,要提倡学生养成据实完成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即使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也要按的观察的实情填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然后及时分析失败或异常的原因,从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例如,学生做“乙醛滴进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的实验,按理应当出现美丽的桔黄色最后呈砖红色沉淀,但有的学生却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强调学生据实填答沉淀颜色,并通过讨论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没有摇匀,加热过猛造成乙醛挥发,结果氢氧化铜过量,稍高温度时便分解成黑色氧化铜,混杂在其中,掩盖了氧化亚铜的砖红色。于是学生从分析原因中得到了思维训练,也提高了对反应物适当用量和控制条件对实验成败影响的认识。

    其四,运用典型实验导思。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作出不同年级将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高考”或“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氨气、乙烯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就以199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里制取二溴乙烷的28题来说,其实验、装置、操作原理,早在高二《化学(必修本)》第四章“乙烯”一节中就应当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制取乙烯及其性质检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⑴实验室制乙烯用什么试剂?通过什么类型的反应制得乙烯?

    ⑵实验室用制氯气的装置改为制乙烯气,有什么变动?为什么制乙烯气不需用分液漏斗而改用温度计?为什么反应器内要放一些碎瓷片或玻片?

    ⑶为什么反应要迅速升至170℃左右?加热一定时间后,反应液为何会变黑?

    ⑷将产生的气体经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洗涤,除去什么杂质气?这些杂质气是如何产生的?

    ⑸将乙烯分别通过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都会褪色,两者原理有何不同?

    ⑹如果原料气产生乙烯通入溴水是为了制得二溴乙烷,结果发现所消耗原料试剂的用量大大超过所得产物,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⑺空气里点燃产生的乙烯气体与点燃甲烷气体,它们火焰的现象不同,原因何在?

    如果上述问题早在进行乙烯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已通过思维训练逐步解决,那么,解答1997年高考化学试卷28题,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五,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第4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第5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课标》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这还告诉我们,思维离不开语言,它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它们的关系是表里关系――没有思维,就根本没有语言;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法表达。可见要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离不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去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由此及彼地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会思考、会创造的人才,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思维(即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破题设问,诱导思维

文章的题目,就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有的是中心,有的是主要内容,有的是主要人物,也有的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等。根据这些特点,我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意。学生在阅读中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从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根据题目,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在学生纷纷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为什么鱼钩会闪着金色的光芒?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从上述问题中不难看出,学生要从课题中提出这些问题,必定要与以往经验联系起来,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才有可能做到,这些问题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学生弄明白它们有的要联系时代背景,有的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这样围绕课题设计问题,久之,不仅让学生从中学会怎样读懂文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在今后写作过程中,如何审题,如何考虑周到,更主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向,使之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抓关键词、句,启发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注意到抓文章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这就是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扣住课文的关键词,设计问题。我在设计《索溪峪的“野”》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野”一词提问。谁野?野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山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再抓住“返璞归真”提问:什么叫返璞归真?为什么说人们在索溪峪里“返璞归真”了?举文中例子说明。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到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及人们畅游于大自然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2.抓重点,设计加深领会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我在教《白杨》一文时,抓住文中最后一句“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先设计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接着进行一个跳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什么?“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指的是什么?最后回到学生身上。根据刚才的分析,说说读完全文后给你什么启发教育。

从上面两点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整合,说明了好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诱导学生思维逐步地加深。这样既与课文的叙述相联系,又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不仅学生对文章加深了理解、掌握,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注意了文道结合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智力所及的逻辑推理,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训练。

三、拓展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储于大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它所唤起的意象就越丰富,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想象,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智能发展。

1.根据情节,合理构想。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课文中有不少成为我们想象好所在,而这又往往能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如《再见了,亲人》中作者省去的朝鲜大嫂怎样由受伤到伤好这一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理解。

2.配合插图,展开想象。课文的插图大多是与课文的重点部分配合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配合重点内容,充分用好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少年闰土》中,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画面上的景物及闰土的神情、动作,体会农村生活的神秘动人、闰土的勇敢机智以及看瓜刺猹的紧张、惊险。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有顺序地把它说出来(叙述)。这样把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统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第6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训练;感性认识;创造力;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开发智力要十分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形象思维偏重于想象的创造,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逻辑思维不能替代的作用。

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依据中学生充满活力、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中已知形象的发展趋势,想象出新的未知形象,进而用语言创造形象。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培养想象能力创造条件

1.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是丰富学生多方面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学生写游记,可让他们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观察建筑物的布局特点;让学生做演讲,可让他们广泛调查,以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人物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亲身感受,开阔视野,不断积累感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想象力。

2.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记忆表象,以加深理解,这也是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还理解了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想象力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切创造性想象是随着创造性思维同时进行的。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必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丰富学生语言,以多种创造性活动,拓宽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和思维都是以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这种想象,只有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学生仅有丰富的想象而没有灵活的语言得以展示,那么这种想象只能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为了使学生的想象更广阔,更有逻辑性,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教师在辅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充实句式,让学生掌握描写各种形象的词句,以便更生动地表达丰富的想象内容。

总之,人类贵在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人。让我们就从课堂做起吧。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意识都较强的创新型学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培养创新型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课堂

这个主战场的作用,把它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

好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

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积淀丰厚的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在教学中,只有点燃兴趣的火花,

才能叩开智慧的大门,才能主动去吸收、去发现、去创造。

“好的教育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兴奋点,才会真正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我

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技术,还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各自的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

自己成为好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这种求成心理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不失时机

、设法抓住学生的求成心理,调动其自身的动力机能,诱发其求知欲,激发其兴趣,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中

跳一跳摘到想要的“苹果”。

二、根据学生、教材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表现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挖掘教材因素,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倡导怀疑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

难题和问题。”学贵质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全面地多角度地思考;能引导

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其原因,发现条件和

规律;能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其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培养。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深入:启发思考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例如,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我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和一个乒乓球做实验。把这个塑料可乐瓶的底部

剪去,并把这个塑料可乐瓶的盖子去掉,把一个乒乓球放进这个塑料可乐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

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乒乓球不上浮如图1。这时,我用瓶盖堵住这个塑料可乐瓶的瓶口,观察

到乒乓球浮起如图2。学生看到这种物理现象后,觉得很奇怪,迷惑不解。这时,我并不急于向学生解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于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揭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过一段时

间的思考后,我让学生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学生说:“图1瓶中的乒乓球不会浮起来,是因为水对乒乓

球只有向下的压力。图2瓶中的乒乓球之所以会浮起来,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升华:引导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究性操作技能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从多方

面、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去研讨、去交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三、内外联动,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改变学生人云亦云、唯师是从的学习习惯,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把教学延伸到

课外,做到课内课外联动,学习、思考、实践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学到书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如我

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社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让他们贴近生活,关注

现实;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信息资料,在课外做一些物理小实验等。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课内课外联动,学习、思考、实践互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适应不

断创新发展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摇篮,结合实际,因材施教;要大胆打破

教科书的局限,把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做到学习、思考、实践互动;要

第8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逆向思维;探究性;训练

初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探究性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它对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习惯沿着“由因及果”的顺序为学生们展开知识,学生们也养成了一种由因及果的正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形成,往往会对学生思维形成一定束缚。一方面学生们的思维会逐渐陷入一种“思维惯性”之中,对待问题会固定地沿着一种方向去思考,容易产生思维“死角”或者是走进思维“误区”;另一方面正向思维的定式也会让学生逐渐产生“思维惰性”,思维会慢慢变得呆板,失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地理课堂这个学生思维活动集中的场所,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具备正、逆思维有效联结的能力,应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文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对中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由果索因”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在地理教材中,很多概念、原理和规律都包含着丰富的“探究因子”,为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蕴含于这些知识点中的探究性内容,有意识地改变“从左至右”的定性思维方式,善于让学生由果索因,学会“反过来”进行问题思考,逐步训练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对世界地图进行略读,这样学生对世界地理分布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通过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引导他们由果溯源。①从地图中是不是可以发现大西洋的两岸轮廓对应非常明显,为什么会这样?②七大洲在最初会不会是个整体?然后让学生们从课本中尝试去寻找答案,探明原因,印证猜想。通过课文阅读,学生们发现大陆曾历经“解体――分裂――漂移”,意识到大陆在亿万年前就是个整体,它是经过了解体分离与漂移才形成了当前七大洲的地理格局。这种执果寻因的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对理论形成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晰认识,还能够让他们意识到很多地理学说的产生也是从逆向思维而来。

二、通过“正逆对比”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地理知识中,很多问题既可以通过正向思维去引导学生解决,也可以以结论为切入点进行反向推理,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认知。通过正逆思维对比和联结,训练学生学会多角度开展思维活动。

如在学习“时区差”时,设计环节如下:小张从上海飞往洛杉矶,出发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1号7点,飞行时间为12小时,那么小张到洛杉矶时间是什么时间?有两位学生解答此题时出示了两种解法:学生1:洛杉矶位于西八区,通过时区差可以得到区时差是16个小时,飞机自东向西飞,将起飞地的区时减16小时,再加上12小时的飞行时间,因此小张到达洛杉矶时间是8月1号3点。学生2:与学生1相同,首先得到区时差是16小时,然后自西向东计算,将起飞的区时加16小时,再加12小时飞行时间,因此小张到达洛杉矶时间是8月2号11点。这时出现了一题两解的情况,那么对错如何分辨?

面对这种局面,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即刻被激起。通过思考发现,跨越经度会因不同方向而有所不同,向西跨越是16个时区,但向东跨越只有8个时区,因此学生2的计算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学生2的计算思路是不是可行?这时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解析发现,学生2的思路是对的,但学生1在解析过程中将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问题有效避开了,使得解析更加简单清晰。这种正、逆思维对比分析和有效联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让他们学会应如何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对地理知识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利用“认知冲突”打破思维定式

逆向思维是不同于正向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对于已经习惯了某种思维定式的中学生来说,改变思维方式对他们具有一定难度,如何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寻找一个“突破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的思维在冲突中进行碰撞,从而擦出探究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这对逆向思维的形成十分有效。同任何事物相同,地理事物中也存在着矛盾与统一的特性,可以从地理事物的不同层面去为学生制造冲突,设疑逆引。如在学习“地理资源分布”时,教师提出疑问:“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莫过于南极,为什么南极却有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个问题无疑与学生原有的“寒冷地区不具备蕴藏煤炭条件”这一知识点发生了冲突。在这种冲突下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答案,当他们感觉到求题无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尝试从“大陆漂移”这一地理学说中试着寻找原因。这既有效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串联知识的机会,关键在于学生由已知解决了未知的问题,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发展,逆向思维训练无疑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逆向思维的训练应以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前提,与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特征相结合,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思维发展的训练方法,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新兴.逆向思维训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郭雪梅.师生文化冲突视角下的初中地理课堂管理研究[D].西

南大学,2011.

第9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

一.高效课堂是遵照规则的课堂

俗语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所谓规矩就是做事情应遵守的原则。规矩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规则。课堂教学要遵守的规则有哪些呢?具体来讲,一是指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准绳与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必须依照课程标准设置具体的课堂目标,所有课堂环节都要围绕课堂目标来设计,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为达成课堂目标服务。二是指学科教学规律。每一学科都有其富有个性的教学规律,如阅读教学应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拓展迁移”三大步骤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是“诵读——译读——品读——悟读”四大步完成教学的过程。这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的模型与规则,只有按照教学规则进行教学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速达成课堂目标,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的对接就要针对课堂问题进行研究,它往往要聚集教学的疑难点与困惑点,这样的研究才有实效。针对课堂教学的“规则”问题,我们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可进行这些研究:设置课堂教学目标的技法的探讨;达成教学目标方法的研究;各种课型内在规律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创造个性特色等等,根据校本教研问题即课题,问题应研究的特点,把这些课堂应遵循的规则概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专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理论支撑,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达成研究目标,这样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高效。

二.高效课堂是活力四射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高效,教师必须带着激情走进课堂,然后教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情感催化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振,这样我们的课堂状态才能呈现为活力四射。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之一就是“三动”,即身动、心动、神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除了“身动”,即肢体上活动,必须“心动”,即内心受到感动,还要“神动”,即精神上受到震动,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至于是死气沉沉、一潭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学习,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洋思中学倡导的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像在战场上打仗一样度过,学生学习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这样学生课堂时间的利用,课堂学习价值均能达到最大化。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龟之所以能取胜,就是因为龟不断坚持,始终处于激情状态不断向前追赶,所以能取胜,兔则相反,由于他思想松懈,不思进取,它最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

因此,学生只有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学习,才能达成课堂的高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校本教研中可尝试这些专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教师进入课堂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如何保持学生在课堂浓郁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等,通过这些专题的研究与探索,就能永葆课堂的活力,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升学习质效。

三.高效课堂是呵护尊严的课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尊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呵护,学生就能带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这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让课堂学习达到轻负、高效。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呵护每一位学生的童心与求知欲。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中可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揭错,极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与优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拨至关重要,恰当的点拨能给学生向上的动力,而不恰当或偏颇的点拨就会伤害学生学习的自尊,阻碍学生积极的思维。另外,老师们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中肯、得体,同时还应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只有把每一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来呵护,以一颗爱心来接纳每一个孩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做到面向全体,才能切实促进每一位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提升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校本教研可以研究这些专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面向全体等等,把这些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专题来研究,发挥全校教师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每一位学生就能享受优质的课堂资源,让课堂学习效益达到最大化。

四.高效课堂是思维历练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思维的历练、能力的培养、素养的积淀可能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元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死的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死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能力。这就要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高效课堂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课堂应达到“三量”:即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而“三量”中最重要的是思维量。只有学生的思维训练到位,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才能达成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的校本教研可研究这些专题: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练习如何注重思维训练;如何让思维训练作为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让校本教研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手段,成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

五.高效课堂是关照生活的课堂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学科知识的教学放到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实用、管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另一方面,学科知识很多是为了满足实际的生活需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把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成为课改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达成目标,应该设计链接学生生活的环节,把现实生活的背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在阅读教学中,可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谈思考、谈感悟;在写作教学中,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规划人生。针对这一特点,校本教研可研究: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实施拓展延伸;写作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这些研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从而真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质效。

六.高效课堂是人格沉淀的课堂

课程标准的三维之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要想达到高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至关重要。高效课堂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与常态课堂相比,要完成三个转变,即: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的转变;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成长的转变;由传统的共性和整齐划一到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的转变。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培养的人才的根本就是“有用”,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思想素养与健全的人格,这是学生长远发展、人生规划的前提。因此,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的课堂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让学生的人格沿着健康的、良性的方向发展。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单纯、空洞的说教让学生觉得乏味,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进行校本教研时,就要研究如何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过程,寓教于常态课堂,这样就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开发这样的校本研究专题,即: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拓展迁移;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方法探讨;如何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等等,通过这些专题的研究,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给予了学生完备的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