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

第1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反思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从广义上来讲,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而狭义的思维则是心理学上专指的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数学思维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能够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以及概括;(2)能够归纳、演绎、类比,并能够进行推理;(3)能够合乎逻辑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进行阐述;(4)能够对数学概念、思想以及方法进行运用,能够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利用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进行思考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学与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阐述。在学习中,想要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就需要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此,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和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产生想要弄清楚的迫切愿望,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思维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故事法、生活事例法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存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为此,问题情境必须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高度的注意,并会去积极地思考,进而让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地去探求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椭圆时,可以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出发,然后谈到圆萝卜的切片和阳光下的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这样很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椭圆的重要性。为了激发他们的思维,还让学生到讲台上利用椭圆的定义来画出椭圆的图形,其他的同学进行观察,并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椭圆的严格定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与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就必须让他们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与习惯。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就需要尽量地暴露出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数学的课堂教学变为数学思想活动的教学,对学生的探究猜想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对于下面的一道很常见的追及问题可以进行下面这样的思维训练。

甲用步行的方法从A地到B地需11小时,乙用骑自行车的方法从A地到B地需要用5个小时,如果甲比乙先出发4小时,问:乙出发后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追上甲?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猜想,然后对自己所提出的猜想进行验证。

通过一题多解的方法能对学生的思维熟练性进行培养。所谓的思维熟练性指的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例如,在教学“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在学生证明之后,立刻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能不能将题设中的‘四边形’换为特殊的四边形(如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如果可以,那么结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地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熟练地思维。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他们的思维潜力进行挖掘

数学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能够推动数学的进步,也能够对思维潜力进行挖掘。因此,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及对解题进行反思。而且,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求解过程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以此来对解答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并尝试将问题进行变式或者是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找出最佳的解题策略。

总之,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从多方面努力,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精心组织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2(02).

第2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整合,从而制作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在学习、在应用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呢?

1.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越有利于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怎样去理解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我们是无法看到的,不能直接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但是学生的内在心理变化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观察学生解决有关问题的外在行为表现,就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内在心理变化,因此要制定明显具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用表示外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反映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

2.认真做好化学演示实验。

首先必须明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要认真分析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形成什么知识,为了获得这些知识应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实验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要给学生示范哪些基本操作,培养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从知识、现象、操作、能力四个方面去全面分析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而有趣;(3)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4)问题要有启发性;(5)问题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和智力的突破口,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立性。

1.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是思维过程中能够迅速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两个标准: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方法: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有恰当的速度要求,要控制一定的课堂教学节奏;二是利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适当开展学习竞赛;三是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提供结论,而应注重给学生展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有色化,使学生知道教师是如何分析和思考这个问题的。

2.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过程的灵活程度。其特点: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性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思维的灵活性强调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的思维,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方向去思考问题,重视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化,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程度。

3.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又叫做抽象逻辑性,它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是可通过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思考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从而深刻地认识有关的内容;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小问题要逐渐增加,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性,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把学生的思路“逼到”正路上;二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就是说,要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

科学的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组织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理论,其基本过程一般为: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处理资料和数据发现规律性结论。

这个基本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它又可具体化为12项,具体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数据过程:(1)观察,(2)实验,(3)实验条件的控制,(4)测定,(5)记录。

2.分析处理资料、数据过程:(1)数据处理,(2)分类,(3)科学抽象。

3.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过程:(1)发现规律性,(2)模型化,(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

以上我就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了三方面的想法,总的说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成为教师强烈的自立意识,并渗透到从备课走向教学双边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其它各种能力就会得到不断培养。

参考文献:

[1]初中学习评价指导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笫4版.

第3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科学思维介绍与培养意义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第4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数学;解题思路;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课堂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层次、学生与教师在某一问题上的探讨方式与互动程度以及学生对于具体题目的解答能力。简而言之,思维能力便是课堂教学模式与具体题目训练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中笔者也着重根据这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

(一)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只是硬性灌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等着教师“传达”知识,而自己究竟理解与否无从知晓,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套模式”的方式,不再去追究知识的本真,从而丢失了数学学习的意义。当前的初中教学应当明确该现状,在新课程改革和中考的双重压力下,寻找一个贯通点,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灌输概念及解法,那么学生对于这类难点问题掌握起来就比较有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课本,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包括具体解法,随后教师请小组成员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每个小组负责一种解法的讲解,包括直接开平方、配方、利用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等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在进行概念的讲解以及具体解法的展示时,其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加强情感教育,注重课堂互动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

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现有的盐水,但尽可能地少使用盐和水,应该怎样设计配置方案?

2.你还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吗?

这一类的题目就是一种思维发散的题目,第一问更多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问则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求异意识。这样,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培养对错题的反思意识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工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三、结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灵活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构建思维型和情感型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J].数学教育学报,2002(04).

2.徐根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4.7.

第5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环境

一、基本定义

思维是一个整体的心智思考过程,而思维能力则是指具体的思维操作活动,分为浅层思维和深层思维。语文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思维的方法,初中生需要在认识、掌握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具体思维方法即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升到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联想和想象、归纳总结和推理辩证等高层面。结合语文教学来说,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具有质疑、发现、反思、创新和整合型思维,并在学习中灵活思维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好相关教学计划。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因此备课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培养计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缩写信息和扩写信息的能力,能改变文章问题和表达方法进行改写、创新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其进行系统化总结、整理。在教学中,根据各部分知识以及师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订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让学生能够实现思维能力的迁移,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自如地使用思维能力进行思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的思维能跟着课堂走是最基础的教学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地思维,而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思维环境。创设思维环境,引发学生冲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优生、学困生,不能对优生采取民主、开放的提问方式,而为了加快教学进程,对学困生就采取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独立的思考,学生才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创新,提出自己的意见。

(2)积极面对学生提问。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保证课堂进度与备课预期相符合,也为了避免学生的突发提问超出老师预设范围而不能马上回答的尴尬,以及老师面对学生提问时采取消极举动,如回避或者不允许学生提问等,老师要积极面对学生的提问,否则消极对待学生提问会打击学生思考、质疑的积极性。

(3)设置梯度性教学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老师在提问时,不能靠简单的问题来渲染课堂气氛,而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渐提高认知难度,带领学生从寻找答案向思考答案转变。较高难度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从而展开思维的激烈交战,促进主动思维。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们经常跟家长、朋友一起逛街,但谁也没看到过天上的街市啊,郭沫若为什么要用天上的街市来描写牛郎织女会面的场景呢?”通过冲突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从细节着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全诗的音乐美和意象美,进一步理解诗人心中对理想世界的坚守。

三、传授思维方法,训练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需要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培养的过程也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在教学中,老师要联系实际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入对思维方法的介绍,力争让学生对思维方法先有初步印象,保证他们能够在思考中顺着这些思维方法,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以比较与分类、概括为例展开教学探讨。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课文第二段按照天气晴朗和阴雨风雪的状态,给了我们一个按天气分类对云分类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阅读课文,概括出各种云,并按照它们预示的天气状态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和概括,学生理清了思维,对云的分类以及各种云预示的天气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个分类思考的过程,也让学生加深了对分类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的印象。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渗透思维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加深对思维方法的运用和体会。

而语文思维品质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创新性,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和强化,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比如在《散步》的教学中,文章字里行间表达了尊老爱幼的品质,老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尊老爱幼背后的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这样由文化现象上升到思考生命的高度,学生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养成从表面现象思考深层问题的品质和习惯。具体来说,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里的文章中有很多可以强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细节,教师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思考训练,强化思维品质,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第6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初中物理创造性课堂教学思维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日渐重要,因此,实行初中物理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初中物理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当前我国新课改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则主要就初中物理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则主要是指其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独特见解及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可以对物理问题进行描述和想象。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会接触到许多的定理和公式,而在对这些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每个人证明的方法也是存在差异性的。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恰好是要求学生可以再熟练掌握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新的见解和知识。

二、影响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1.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学生考试打高分才算是好学生,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它只是对学生短时间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衡量。如果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其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而不去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思维。此外,由于过往的教育一直倡导榜样,即告诉学生要像同龄人学习,要通过与被人比较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使得学生不得不小心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导致学生缺乏个性、自信以及勇气,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创造性活动。

2.受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好坏有直接影响。假使教师的专业水平高的话,那么在进行物理模型构造的过程当中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许多的教师不喜欢学生提过多的问题,因为很多情况下会因为学生提问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就因为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理论知识而遏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对学生后期发展则会产生很大影响。

3.受教育者权威性的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强调尊师,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经常是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告诫学生一定要相信课本,不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和权威,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三、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由于,在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各个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因此,其所要考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因素也就不尽相同。假如,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由于课堂性质不一样,因此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就必然要存在差异。但是,创造性思维虽然不存在固定模式,但是对于初中物理阶段的创造性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到底究竟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创造自由活跃的学习情境

物理课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讲虽然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这种感觉是短暂的,由于物理是一门需要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课程,因此,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这种新鲜感往往是短暂的,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假设不及时深化的话,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在一开始教习物理的时候就必须对课堂进行认真的设计。例如,通过演示“三菱镜分解白光”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也可以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是学生明白物理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是见得到摸得着的,让其明白,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使其明白学物理是为了生活服务。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创造新思维培养的主体,因此,要想培养起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思维即在已有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不同角度的思考,最终找寻新方法的开放性思维。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则必须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增加实验教学,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黄金阶段,这个特点决定了其爱好实践操作。所以,对于初中生的物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多设计动手操作课题,使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和兴趣。如在进行测量这堂课的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桌椅,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来引发学生思考。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来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还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对过往的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同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几个方面同时获得提高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春生.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一代(下半月),2011.

第7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生物实验课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

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努力大胆的付诸行动。中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不但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学摒弃了以往知识的灌输形式,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实验过程胜于重视实验结果,重视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并合作,是否能完整、准确的进行表达。因此,生物课,尤其是生物实验课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在生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实验就是生物实验,他们对此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材料、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的现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1、利用好第一节生物实验课。第一节学生实验课,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实验室。美观大方的实验室和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会吸引住学生,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那些是他们比较陌生但很感兴趣的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然后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室和模型室,看人体骨架的标本和胎儿的标本以及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标本,学生将会充满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

2、利用第一节实验课的效应,教会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并开设展览与评比。将优秀作品在年级展出后收藏于标本室供今后教学使用。这会使他们很有成就感,感到学习既快乐又轻松,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3、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的机会,鼓励学生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然后开展一些小游戏。如在实验课中限定时间操作显微镜,看哪组能够完成任务,或者开展小竞赛,看哪组操作又快又准。最后教师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生物实验课中,教师是课堂之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自觉主动求知的精神、技能和品质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热情,产生依赖心理。很难培养出有朝气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因此,需要加快改革,促进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由学生动手演示,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验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结果,甚至不同于书本结论。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就会产生怀疑,并进一步研讨和探索,从而对所获得知识印象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敢于向传统知识提出挑战,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胰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消化"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做出效果相反的实验,大家很纳闷,通过探讨、重做,结果还是一样,于是大家开始怀疑书上的结论。直到两个班做过这一实验后,问题才得到解决,原来课上时间太短,所以现象没有显现。虽然最后还是书上的结果正确,但这一论证怀疑的过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质疑,教师先不要立刻否定或批评,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验证和巩固,书本上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描述,因此,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来说相对较简单,学生只需动手不需动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有选择、有目的地对一些验证性实验作适当的引申,增加创造成分,设置障碍,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 在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实验成功率很高,但对实验的一些要求学生很少深究。如果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提问:为什么实验前要漱口?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其他植物细胞时用清水,那么能用清水代替生理盐水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的开拓者。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3、突出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力无疑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就该冲破思维定势,变通地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要有独创性、新颖性。我们鼓励学生要勇于打破先例,跳出书本的束缚,这一点在探究性实验中非常突出。探究性实验往往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实验中突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例如,在 "鱼鳍的作用"的实验中,同学们检测尾鳍的作用,对怎样固定其他鱼鳍,设计了很多方案,有的用线绑,有的用纱布捆,有的用胶条粘,有的用纸板固定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虽然这些新颖的设计方案不都是可行的,但这些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却是不能忽视的。可见,孩子将来是否可以成为创新性人才,关键看教师是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还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第8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生 创新 资本主义 存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91-02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要突出“双基”教学

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好比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的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我给同学们补充“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

三、讨论释疑,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殿堂的通途

1.讨论解疑,深化史实、事件。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才能充分展示的过程,更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至历史殿堂的过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解答疑难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史实,拓展教材内容,提供背景资料,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各种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概念,合理地进行推理,正确地作出判断,逐步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使其思维过程合理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还应给以补充、指正。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应予以肯定、鼓励。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走上不同的道路?此问关键是说明它们是否经历过较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英、法、美三国经历了这样的斗争,对旧的一套落后的东西破得比较彻底(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因而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比较巩固、健全。这三国的法西斯势力尽管也蠢蠢欲动。但是成不了气候。而德、日、意三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上述形式的斗争,德、意是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全国后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是经过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这三国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缺乏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一旦时局动荡,法西斯势力就可能迅速膨胀,夺取或控制政权。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分析,触及到了历史问题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创造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纵向和横向等多层面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创新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一个学生在《》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什么在中成为攻击的对象?”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孔子虽然是我国的大教育家,但他的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工具,所以激进民主主义者并不是单纯抨击孔子本人,而是反对当时的封建政治、封建文化。这样,通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大胆创新的能力。

3.讨论存疑,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存疑”,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学贵存疑”,也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学海无涯,要不断进入新的境地,就必须常常“存疑”,保持浓厚的兴趣。应当指出,这种保留的疑问,具有整体联系的显著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相对独立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如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为什么到后来落伍了呢?对于时空跨度较大,具有连续性特点的问题,应当步步存疑,设置悬念,通过不断向纵深探索,达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在教学《 》时,对失败的根本原因,就不必要过早明确提出。因为虽然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但从中国近代史上来看,却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因而它具有连续性,应当通过以后对第二次、、的学习,逐步悟出连战连败的根本原因。还有些问题,一时不须解答清楚或暂时无法解答得完美的,也可以存疑。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有学生提出:“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等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不是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吗?为什么却说是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暂时还不明白“的胜利”和“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那就让学生存疑。等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节时,再明确指出:“从此中国结束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长期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赢得了独立和,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这时引导学生回忆整个革命过程,与前面的“初步”照应起来,不仅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联系起来。孔子曰:“温故知新”,历史教学中的“存疑”就是对原有知识的反思从而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不断形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品质。

四、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第9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研究 课后习题 设计思考

一、引言

在初中教育教学中,数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这便决定了数学教学需要通过足量的习题训练引入新的知识。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要点,另一方面通过数学习题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的质量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影响,善于利用课后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本文基于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谈谈初中数学课后习题的作用及课后习题设计要点。

二、初中数学课后习题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

1.初中数学课后习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新学知识。

初中数学相较小学数学,更具有抽象性,越来越不能用生活中的例子去比拟,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难以理解、吸收新知识。比如解一元二次方程,很难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方法和技巧。这个时候,适当的课后习题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吸收到的新知识,在完成课后习题时便有了吸收知识、脑中整理知识、运用知识的三个过程。通过一定量的课后习题训练,学生才能掌握新的方法和技巧。

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把老师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所以说一定量的初中数学课后习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新学知识。

2.初中数学课后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

初中数学学习,对比小学,无论从知识数量上还是从知识的难度上,都是一个量和质的提升。在这个大前提下,会出现在完成综合的数学题型时,部分知识缺失遗忘,这就是已有知识没有得到足够训练,不够巩固。

课后习题内容多是针对主要的新学知识,然后辅以常用的计算技巧、逻辑思维和解题方法的。比如说,在“计算某公司年利润的平均增长率”类型的应用题中,除了利用到利润的计算方法外,还会利用到解方程的技巧,并且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要求。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后习题对于已有知识的巩固作用是无处不在的。

3.初中数学课后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科思维能力。

在理科学习中,理科思维是最不可缺少的思维。而理科思维不可能从听、说、看或者读去获得和培养,大量习题训练是培养理科思维最有效的道路之一。数学是最有利于培养理科思维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的新知识新技巧的过程中,无一不是思维的挖掘与碰撞。立体几何思维、运算思维、逻辑思维等理科思维在学习中得以启发,在课后练习中得到了巩固。所以说,课后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理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三、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要点

1.从基础典型题目出发,把握整体知识。

“一个人学习语文是从模仿开始的”(吕叔湘),模仿是累计知识、学会运用技巧的捷径。初中学生在面对数学新知识时,常会以例题为切入点,从例题出发,从点到面地,推出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数学的新知识,在设计课后习题时,在基础题的范围内,应尽量与课本习题靠拢。这一举措,除了让学生有模仿对象外,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发现相同的技巧,从而掌握技巧方法。

从基础典型的题目出发,除了让学生在遇到不懂时有参考对象以外,另外一个好处便是,基础题型能够直观地体现出知识本身,不会被外在一些因素影响学生审题。这样设置的课后习题,是让学生理解题目、掌握知识的一个良好途径。

2.适量启发性题目,注重知识变形和应用。

启发性题目,是由基础典型题目变形得来的,结合了已有知识的综合性题目,在内容上更丰富,对技巧的要求更高。除了基础典型题目以外,作为提升的启发式题目也是数学课后习题中的重点。

数学的精髓处于变化活用,一个没有变化的数学是没有研究意义的。同时,数学最难之处也是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在初中数学中,通常要求数学知识相结合,达到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基础典型的课后习题,让初中学生掌握到了单一的知识点,在这个基础下,学生需要得到进一步训练才能让知识融合起来。所以,启发性题目是初中数学课后习题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补充适应性习题,关注个体差异。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差异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没有得到重视。设置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的题目都是忽略个体差异的行为,过于简单的课后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无法施展所长,学习动力下降。而过于困难的题目则是大大扼杀了不擅长数学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容易形成挫败感。所以课后习题应以基础典型题目为主,启发性题目为核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补充适应性练习,重视个体差异。

四、结语

课后习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对初中学生掌握新学知识、巩固已有知识及培养理科思维三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初中数学课后习题的设计不可忽略针对基础知识的习题及对知识应用的习题,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补充适应性题目。利用好课后习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科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数学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江南.对初中数学课后练习布置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