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业务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升教务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归根到底,教务管理工作都是服务于人同时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管理工作.在现行的教务管理工作中,在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教务管理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原因就在于教务管理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将管理工作中的“人本性关怀”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因此,要想提升管理者的业务水平,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管理素质,在工作中体现人本关怀.要提升管理工作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这一点以往我们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中主要就是强调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倾向.这样的思想修养培养虽然保证了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的政治方向的正确,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涵盖水平.而且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方向性引导在具体工作中的功能发挥是有限的.针对工作人员思想到得修养的提升我们还应该加入进服务意识培养,以及人性关怀培养.让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从服务对像的需要出发,切实将自己的服务落实到实处.让服务人员学会走进到学生中间去了解问题,不要将自己的管理思路限制在办公室的狭隘环境之中.现今我们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服务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脱节,学生有问题需要教务部门协助时往往也不能得到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在进行管理人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工作中,首先要想工作人员灌输的就是这种深入基层的服务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教务管理工作每天要处理的日常琐事非常的繁杂.因此就需要管理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感.每年临近毕业前夕,关于学生的学籍问题都会给毕业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为在平时工作中出现的细小问题,很多学生的学籍信息出现问题,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而这种情况的持续出现是需要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深思的一个问题.现阶段我们的教务管理工作对于在校学生相关信息的处理上都存在这样的一种思想:等毕业时再进行核对.这样的服务态度直接导致了教务工作在毕业季异常的繁忙,也正所谓是“忙中易出错”,在最后的核对中往往就会出现更多问题.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平时就注意这种细节问题的处理,要不怕麻烦一学期为单位对学生的在校信息,包括考试成绩以及获奖、惩罚情况进行核对.对学生反应的问题事无巨细都要细心核对,特别是在重要文件的保管各方面,更要体现出管理者的责任感,要意识到自己管理的信息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管理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如今我们的高校教务管理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熟练的运用相关的管理系统软件,将各种管理信息进行有效的登记、整合以及分析.除此之外,想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专家能手,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具备相对广泛的文化知识、在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上也能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对于管理理念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如果那些从事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师要求对自己的所在领域知识做到“专”,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务管理工作者,对于各门知识的要求则是要尽量做到“博”.掌握这么广泛的知识面主要是因为在高校进行教务管理工作直接或者间接面对的都是对各个学科的教学计划进行组织、审定、管理和协调.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教学规律,不同专业要不同对待.在进行教学质量监督的过程中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为管理工作铺路.而且除了广博的多学科知识之外,还需要工作者具有必须的教育管理知识,比如要掌握一定的排课技巧,在文书书写上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籍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教材选择以及考试安排上,都需要教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所以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务管理人员,在知识积累方面也要有严格的要求.
培养教务管理的创新意识
创新概念如今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点讨论话题.创新意识可以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带来活力,同时也会提升工作效率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社会状况.在教务管理工作中引入创新的概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其次,就是在处理具体事物中要实现工作手段的创新.教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创新现在我们的高校教务管理体制中,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以往的管理体制.这种就有的体制面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高校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发挥他的活力,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了墨守成规、死板应变能力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表现出过于形式化的不实用性.这种不切实际老套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在新时期已经充满竞争压力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继续新的管理制度创新来提升制度内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新的管理体制制定,要体现创新之处,首先就要从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入手.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制定管理策略.要使将要推行的管理制度不仅体现学生发展的要求,还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在管理制度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实现个人工作能力上的提升.从这两个方面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高校管理内外部条件实现营造创新环境,要实现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创新,就要在体制内部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内部环境,使管理环境更加的开放,制定奖励条例鼓励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尝试,激励工作人员的创新管理意识,使传统上被动的管理服务,通过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发逐渐向自主型管理、服务型管理转变,实现具体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目前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分工依靠的是岗位责任制的计划性思想,这种分工主要强调的是每个岗位上的员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但是,新时期、新环境下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现出的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工作互动性,因此这种传统分工造成的“各扫门前雪”的管理形式已经不能在已经变化的学校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适应全面变化的教务管理环境,我们逐渐引入了一种“业务流程再造”观念进入管理工作中,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思想.这种全新的工作手段相对于老旧的服务手段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组织教学的环节,运用流程再造手段有效地整合了处在分离状态中的排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以及毕业管理等项目,另一方面,这种工作手段将目前服务管理中繁琐的人为性操作管理逐步转化成监督性管理,并且升级成制度性管理,逐步加强教务管理中对教育教学环节研究和布置,安排好教学绩效的测控前后的工作,通过这种转变将会有效地提高现有教务管理的地位和水平.通过将教务管理的机构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构建健康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用最少的管理成本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实现我国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总而言之,现阶段我们的高校教务工作建设需要面对着的是现代化教育的全新发展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有一种使命感和强烈的危机意识.面对新的教育挑战,要满怀信心做好应对的准备.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努力学习科学的具有现代化优势的先进管理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加强自己的管理技术的训练.培养以及增强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创新意识,学习掌握管理理论创新本领.将自己的管理工作与具体学校情况接轨,在具体的教务工作之中发现新的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才能解决在新形势下教务工作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诸多问题.管理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充满开拓的动力,充分自己的能力与智慧,从实现自身价值出发,使高校的教务管理永葆生机和活力.
作者:黄巧思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一、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业务培训内容
(一)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疫情网络报告管理培训
1、项目目标
通过对卫生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疫情报告管理培训,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规范报告行为,为传染病疫情处置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2、项目对象
各县(区)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每县(区)2人、开发区1人,共培训18人,培训时间2天。
3、项目内容
(1)疫情报告中的绩效管理
(2)传染病网络直报操作技术规范
(3)传染病网络直报监测信息的分析利用
(4)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中的法律责任等
4、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集中培训
(2)资金安排
按平均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小计0.288元。人员和经费安排见附表1。
(二)重点传染病防治技术培训
1、项目目标
总结年我市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部署年监测工作任务,并对霍乱、出血热、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防治技术进行培训,提升我市重点传染病防制能力。
2、培训对象
每个县(区)6人,共计54人,培训时间为2天。
3、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将根据以下省级培训内容,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1)年全省霍乱、伤寒、钩体病、出血热、禽流感、流感、狂犬病、登革热、手足口病等监测病种的监测工作总结;
(2)年动物狂犬病监测、出血热疫苗接种、钩体病疫苗接种项目工作总结;
(3)年全省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部署和培训等;
(4)标本采集、运送、检测质量及实验监测数据分析;
(5)出血热防制技术
4、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集中培训
(2)资金安排
市级培训按平均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共计0.86万元。人员和经费安排见附表1。
(三)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
1、项目目标
通过加强基层结防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结防机构和综合医院的结核病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县、乡三级结核病防治工作水平。
2、培训对象
(1)新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培训
根据新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进行培训,每县1人,共培训9人。培训对象为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中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共培训2天。
(2)结核病实验室人员培训
根据结核病实验室操作及工作规范等内容进行培训,每县3人,共培训27人。培训对象为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中从事结核病菌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培训2天。
(3)医院与结核病防治机构合作培训
9个县(区)、83个乡镇结核病防治人员及医院防保医生就医院与结核病防治机构在结核病合作方面进行培训,每县(区)3人,每乡镇1人,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人,共培训145人。培训对象为县、乡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医院中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由市级负责组织培训县级,县级负责组织培训乡镇,市级培训2天,县级培训2天。
3、培训内容
(1)新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培训
①结核病疫情、策略和服务体系
②肺结核的化学治疗
③肺结核治疗管理
④结核病信息管理
(2)结核病实验室人员培训
①结核杆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
②培养基的制作
③实验室生物安全
④结核病实验室新诊断技术介绍
(3)医院与结核病防治机构合作培训
①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
②学校结核病控制规范
③医院与结防机构结核病控制的合作
④肺结核患者的转诊与追踪
⑤结核病的信息管理
4、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各县区要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组织实施本项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主管科室负责做好协调和配合工作,并确定培训机构及师资。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将工作落到实处。
(2)资金安排
市级按平均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小计1.008万元;县级按平均每人每天60元的标准,小计1.416万元,共计2.424万元。
(四)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专业培训
1、项目目标
(1)提高我市医疗卫生机构霍乱疫情的调查控制能力和实验室诊断能力。
(2)提高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的防制能力。
2、培训对象
(1)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培训
对县级医疗机构急性传染病临床医生和从事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检验人员,进行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培训,每个县(区)3人,合计27人,培训时间为2天。
(2)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技术培训
对县级医疗机构从事传染病防治的临床医生,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技术培训,每个县(区)2人,合计18人,培训时间为2天。
以上两个项目,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市疾控中心协助举办。
3、培训内容
(1)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培训(以下所列为省级,市级培训内容将根据省级培训内容,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①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疫情调查控制技术
②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
③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疫情标本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介绍
④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病原实验室检测依据与方法介绍
⑤霍乱疫情调查处置流程与诊断标准(WS289-2008)介绍
(2)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技术培训(以下所列为省级,市级培训内容将根据省级培训内容,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现况简介
④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调研情况简介
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预防控制要点
4、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并确定培训机构及师资。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将工作落到实处。
(2)资金安排
市级按平均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计0.72万元。
(五)慢病防治技术培训
1、项目目标
通过加强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防制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市县两级疾控机构慢性病防制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防办、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院慢性病防制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2、项目对象
为全市9个县(区)疾控机构培训27名卫生技术人员(3人/县区),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培训40人、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培训30人,合计培训97人。培训对象为县(区)疾控机构慢性病防制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以上医院防保医师。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市疾控中心协助,培训时间为2天。
3、培训内容
(1)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
(2)死因监测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网报技术
(3)慢病核心信息收集
(4)慢病防治示范区建设标准及要求
(5)肿瘤监测技术及癌症早诊早治技术方案
(6)慢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规范
4、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并确定培训机构及师资。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将工作落到实处。
(2)资金安排
按平均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计1.164万元。
二、资金管理
培训经费已通过《财政厅卫生厅关于下达中央财政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赣财社〔〕232号)下达拨付。承担培训单位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卫生厅下发的《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社〔2004〕60号)、《关于加强疾病控制专项资金业务培训会议管理的通知》(赣卫疾控处便函〔〕99号)的规定,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切实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严禁将财政补助直接发给受训人员,也不得另行向受训人员收取培训费用。
三、项目执行时间
市疾控中心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于年4月底以前完成全部培训工作。
四、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委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进行综合评估,坚持考核评估,保证质量。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估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每一项培训项目执行情况都必须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培训质量。采用数据分析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督导评估方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抽取市级、县级培训班各三个,用评估表进行现场评价。
1、本培训项目已纳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对培训合格者,统一给予继续教育学分。
2、承办的培训项目须填写以下表格:
(1)《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申报表》
(2)《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效果评价调查表》
(3)《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执行情况报表》
(4)《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学员考核情况登记表》
(5)《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汇总表》
收集培训班资料,包括培训班通知、课程安排、学员须知、培训班预决算、培训资料、培训总结、签到表、考卷。
3、市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对项目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考试等形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培训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如下:
(1)授课师资教学效果评估。
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访谈、开展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调查,评价授课的质量,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
(2)培训内容学员接受与掌握情况评估。
培训前,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培训相关内容考试测评,培训结束时,使用同一份试卷进行考试,比较培训前后考试成绩的差异。对每个培训班学员的整体合格率进行统计,培训后考试合格发给合格证,培训合格率达75%以上。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48-02
审计业务能力是审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是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是审计机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求审计人员不断优化升级业务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充实到国家审计机关当中,成为国家审计事业的新生力量,他们普遍受过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可塑性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适应审计工作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但未经充分塑造和历练,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亟待培养成才。
一、审计业务能力的培养内容和模式
培养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的问题,即培养内容的选择。就是要看审计业务能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由哪些具体的能力所构成,又需要哪些素质水平作为基础和支撑。二是“怎么培养”的问题,即培养模式的选择。一种模式是把人员集中起来,以授课、讲座、讨论等形式开展的专门培训;另一种模式是参与审计一线工作在“干中学”。
(一)培养内容的选择
审计业务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另一种是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审计组成员的工作主要是承担审计任务分工、负责具体事项的审计,需要的是查核问题的能力;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工作主要是领导和统筹审计组工作、处理与被审单位关系、撰写审计报告等文书,需要的是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和综合成果的能力。以上四种能力又以四种水平作为支撑和基础。一是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包括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等内容;二是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政管理知识、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不同审计领域特有的专业知识;三是审计技术水平,就是合理使用询问法、抽样法、核对法等审计基本方法或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特定的审计任务、达到特定的审计目标;四是审计经验水平,包括发现审计疑点、把握审计方向、预判被审单位问题、洞悉被审人员心理等等。总之,培养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就是要着力提高其审计理论知识水平、审计相关知识水平、审计技术水平和审计经验水平。
(二)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审计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干中学”不可能成为个人获得审计理论的主要途径,但实践可以加深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通过专门培训学习审计相关知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获得知识的数量也更多。但是专门培训不可能涵盖审计需要的所有相关知识,“干中学”作为一种需求导向的学习模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审计技术和经验水平实践属性鲜明,“干中学”优势明显,但这并不排斥我们通过专门培训接受指导,吸收先进的技能经验。总之,审计知识理论的培养以专门培训为主,技能经验的培养以“干中学”为主;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
二、审计业务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过于依赖“干中学”的弊端是明显的。首先,“干中学”无法获得支撑技能经验所需的充分的知识理论,导致技能经验先天性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缺少专门培训提供的交流讨论、接受指导的机会,审计技能经验局限于个人的探索,无法通过吸收先进经验取得长足发展。再次,过分依赖“干中学”容易导致审计技能经验的固化。熟悉一项审计分工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经过多个审计项目的锻炼,所以审计分工不能轻易更换;审计人员熟悉分工后,为了工作效率审计分工也不能轻易更换。长此以往审计人员的技能经验就只能满足有限几块审计业务的需要。总之,凡事过犹不及。简单地看侧重于“干中学”就可以加强技能经验的培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同样道理,过分依赖于专门培训也并不有利于知识理论的培养。这正印证了前文“无论哪种模式占主导,都离不开另一种模式的有效配合”的论断。
三、审计业务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
改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摆脱“干中学”模式依赖,就是要突破认识误区、工学矛盾等三大制约因素,赋予专门培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克服主观制约因素容易,解决客观实际问题难。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审计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审计机关工作任务持续增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工学矛盾将是长期困扰审计机关的问题,整块的时间资源多数被工作占据,专门培训基本只能利用审计人员的零散时间,但传统的培训方式又无法实现这一点。令人欣喜的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这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突破时间、空间、人数、教学手段等限制,构建时间开放、资源开放,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全新审计培训模式――审计模拟实验室。
工行柜员的业务能力考试需要考打字速度、考基本的柜面操作的知识、手工点钞、翻打传票等,还可能有录入传票,一般是这些知识。
银行柜员一般指在银行分行柜台里直接跟顾客接触的银行员工。银行柜员在最前线工作。这是因为顾客进入银行第一类人就是柜员,主要负责侦察以及停止错误的交易以避免银行有所损失。该职位一般要求受雇者对顾客态度亲切诚恳,为顾客提供银行服务及有关户口的资讯。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批发业务 零售业务 信贷风险管理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起,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入改革、不断开放发展,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也引起了巨大改变,从业数量的增多、各种规模、产权性质各异的银行主题涌现。部分新兴的商业银行的快速崛起与发展,引发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升级,市场集中度逐步下降。由于当前的市场氛围,许多客户提出银行业重新组合的需求,行业内部竞争愈演愈烈,逐步形成银行服务的买方市场。不仅如此,再加上保险、证券、基金等风投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导致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特殊的金融服务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必须是以客户的需要为首,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理念为指导,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买方市场环境中凸显其竞争的优势,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
一、我国商业银行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一)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概念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内容,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划分,可分为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两大类。批发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向部分组织单位提供金融服务,例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批发业务的特点可归纳为规模大、业务集中。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零售业务一般是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或中小型企业提供涉及金额较少的各类金融服务,例如储蓄、结算、货币兑换、理财、咨询、信贷以及等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从商业银行发展之初开始就存在银行零售业务,是业务经营的最基本内容。零售业务的特征主要有:单笔业务涉及金额少、业务种类多样、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市场流动性强。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或以银行为主体构成的金融服务机构向个人、中小型企业等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众多商业银行都将零售业务摆在银行发展的首要日程上,业务形式多样,比如小微型企业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个人理财业务等。
(二)银行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20世纪末,伴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长,直接融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多,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性,因此,其批发业务的盈利率也随之降低。同时,伴随着西方国家人民的物质水平的提高,收入与财富的增加,促进了对投资理财的需求程度。于是众多银行改变策略,寻求开拓新业务、新领域,于是,作为以广大群众为对象、风险小、盈利稳定的零售业务便理所应当的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部分。零售业务的需求与发展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对于我国来说,转型是我国银行业多年来不断探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与阻碍,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并未真正成功。尤其近几年来,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面临银行业迫切需要全面改革的压力以及外资银行获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之际,零售业务的发展也就必将成为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着力调整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客户需求逐步提高的需要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城市居民,包括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客户会选择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于个人的金融事务进行指导与管理,而且由于通过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客户对金融业务在安全、便利、盈利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另外,由于金融业的竞争与发展,更多新兴的投资渠道与工具层出不穷,可供客户选择的投资方式复杂多样,但客户由于没有太多精力思考或者对金融方面专业内容不熟悉,在选择上显得无所适从。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我国约七成的居民认为目前银行开设的服务项目并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渴望银行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内容。而且就近几年金融业的发展来看,银行目前面临的竞争压力除了同行业之间外,还有保险、证券、基金等风投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业只得通过创新服务产品及提高服务质量等为自己赢得更多客户。例如最基本的存取款、贷款业务等,银行也针对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属业务,并提供一对一的金融服务。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当采取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吸纳客户并将其转化为忠实的客户群,以确保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经营目标。
2、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业,主要依靠政策分工,以相对狭窄范围内的服务对象及经营领域,具有一定的固定客户群,因此竞争并不过于激烈。但由于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趋向于松散型、市场化转变,增强了客户对金融服务机构的自主选择性。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客户手中有更多闲置资金,渴望找到最佳的投资渠道与方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大筹集和使用自己力度。
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在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传统的批发业务逐步趋于成熟化、饱和化。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开始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相对我国银行来说,具备更为先进科学的技术、高效的管理机制、高质的服务及丰富的经验。在当前的竞争压力之下,没有任何一个银行有自信认为自己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竞争逐步趋于专业化、细致化,严峻的现实唤起了国内银行业强烈的市场意识。若要做到适应市场发展变化与需要,首先要在加大资金实力、完善信贷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真正实现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细分客户,细分市场,合理定价,加强公关,并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理念,以及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并维护专属客户群,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与信誉度。
3、零售业务自身特征的需要
零售业务主要针对综合服务,通过较高的技术操作,通过完善网点与网络系统,直接对大众客户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零售业务的特点主要有:涉及金额数较少,笔数较多、服务对象分散、单笔业务金额限制、业务规模大等。在同等的经营规模下,零售业务可以做到更好的分散风险,以实现银行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益、经营规模等更为协调的发展。而且,零售业务的客户数量多,服务对象均为不计其数的自然人或小型法人,如遇到宏观经济变化的情况,业务的收益收到经济变化波动的影响较小,以更好地保持收益稳定性。
零售业务的利润与回报率相对较高。首先,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个人财富管理、个人住房信贷、个人消费金融、小微企业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等的收入利润率基本都在20%以上,零售业务的收益可见一斑;其次,零售业务的利润稳定,在面对经济周期的任何状况下,零售业务都具备反周期作用,降低经济周期对经营的不良影响,且回报率远高于其他业务;再次,零售业务是资本回报率最高的业务之一,在75%的接受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调查的机构中,零售业务的股本回报率(ROE)一直高于银行ROE的整体水平,是利润的保证。
二、着手培养小微企业客户,对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通过以上分析,零售业务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战略发展的重点,从以批发业务为主向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转型,从以传统业务为主向积极拓展新兴业务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调整结构的必然选择。
小微企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阳光产业新生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实现的GDP占全国总量的50%)。随着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商业银行已开始将经营重心向小微企业倾斜,特别是在利差变小、金融脱媒、外资银行竞争等压力下,针对潜力巨大的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市场,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的投入,争夺小微企业客户,发展与培育小微企业客户,已成为商业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我国最早提及“微型企业”这一概念是1993年吕博在其《微型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援助》一文中首次介绍了微型企业对于扶贫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微型企业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对纳税额3万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出现了“微型企业”一词,指出“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包含微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更为详细的划分标准,并于2011年7月4日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三个类别,明确地从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资产规模三个角度按十六个行业(包括其他行业)确定了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标准。比如农、林、牧、渔业的小微企业要求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工业要求从业人数在20人以下并且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下,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传输、租赁、商业服务业则要求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并且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建筑业则要求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300万以下,批发业要求从业人员在5人以下,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等。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界定标准有助于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
(二)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宜宾市中小企业相关情况
小微企业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过去说中小企业承担着我国城镇就业的80%,主要就在于小微企业发挥的作用,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宜宾市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形成了酒类食品、能源、化工、机械装备、纺织、建材、林竹纸为支撑的七大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宜宾五粮液产业园区、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宜宾罗龙产业园区、江安阳春产业园区、盐坪坝产业园区、长宁产业园区、宜宾县向家坝产业园区、高县福溪产业园区、珙县产业园区等九大园区。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中小企业14000多户,从业人员33万多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宜宾市中小企业发展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为宜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对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对银行的贡献度快速下降,商业银行依托大客户维系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高速增长的局面不可能持续,为此,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以及监管要求,更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变化、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对银行自身长远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尽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而加快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从履行社会责任来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提高,社会各层面对于银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逐渐提高重视,银行在实现自身利益、规模、品质等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体现出对社会旅行的相应责任,以提升品牌价值。小微企业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只有小微企业更高、更快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真正的转型与升级。在有效控制降低风险的前提下,对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是当前商业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以促使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市场变化和发展走势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多种经济形式的市场主体的相继涌现,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结构中逐步成为重要的力量。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客户直接融资渠道增加、议价能力增强及其商务条件日趋苛刻,使其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大受影响;同时,集团客户的关联交易也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带来挑战。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以大型企业客户为主的商业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进而有必要寻找新的商业盈利模式和盈利空间,并在继续维护好大型企业客户的同时,尽快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
从经营策略和竞争态势看:今年以来,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信贷规模趋紧,企业融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资产业务成长缓慢又直接影响当年盈利能力。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业务结构与客户结构,为资产业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纷纷将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资本占用率相对更低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首先,大型、特大型企业脱媒趋势无法阻挡。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争夺激烈的大客户大多属于上市公司,有更多的渠道进行直接融资,进而对间接融资的需要降低,再加上各银行对大客户的竞争异常激烈,贷款处于买方定价的局面,银行贷款净利差大幅缩窄,盈利能力降低。
特别是央行于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这一状况将愈演愈烈。但另一方面受融资规模以及财务情况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相对狭窄,更需要借助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且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潜力无穷,因此,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具备一定的定价自,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利率定价以实现“收益覆盖风险“,降低风险、提高盈利。其次,从客户结构的稳定性来看,拥有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客户有利于银行稳定发展,有利于客户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这对于银行熨平业务波动、抵御经营风险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实现业务稳定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大客户对商业银行贡献度下降速度比预计加快,赢利空间收窄,而整个小微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增正在逐步上升,日益成为银行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管理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重视程度,各银行设立专门的部门与机构,设立起独立、专业的信贷系统,并实施了“四单”。但就实际情况看,由于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经营观念滞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专业人员缺乏等影响,目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不理想,多数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上仍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并面临一系列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数据失真
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帐目透明度低,财务数据失真,导致银行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不少小微企业采用家庭式管理模式,决策上存在随意性,企业发展定位不明,市场营销思路不清,主导产品趋于同化严重,以致企业发展前途难测,而且不少客户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及企业资料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增加了银行授信工作的难度。此外,银行在商业化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为降低信贷风险,一般要求借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而小微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更为困难,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降低了银行贷款的动力。
(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负担重
商业银行运用利率浮动手段,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定价,因为小微企业贷款的额度较小,一笔小额贷款的利润,难以覆盖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资本占用、贷款损失拨备等,高利率是银行可持续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仅贷款利息一项,小微企业就要比其他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加之地方各种名目的收费,更加重了小微企业负担。
(三)小微企业信用度低,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加上多数小微企业主要靠企业主个人成长起来,管理倾向于家族式,控制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尚未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职责分离不严格、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能客观反映其真实生产经营情况,整体信息透明度低,商业银行难以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融资目的和财产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致使小微企业难以获取商业银行贷款。
(四)小微企业管理难度大,风险高
在小微企业业务发展中,特别是授信业务中存在诸多难点:一是贷前调查难,小微企业面广量大,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二是贷中审查难,由于财务信息不对称,在审查中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软信息”,审查的难度较大。三是贷后检查难,小微企业的经营方式灵活,交易形式多样,这虽然是小微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但也增加了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
(五)信贷人员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要有效地控制风险,必须有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与小微企业打交道的信贷人员,并能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对风险较小的企业提供贷款,拒绝风险较大的企业的信贷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贷款主要面向大型国有企业,这就造成了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意识薄弱,有经验的信贷人员严重不足,同时缺乏必要的风险调查评估技术和风险分析,特别是不能对小微企业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金融产品安排。加之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信息又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因此,拒绝提供信贷支持也就成了规避风险的唯一办法。
四、强化小微企业信贷经营管理,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商业银行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利润驱使之下,纷纷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然而小微企业的管理难点问题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尝试。为此,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高效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要适应宏观调控的整体形势,坚持结构调整和转型,保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而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客户结构调整,要多维度结合,不再单纯强调行业结构调整,更要重视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尤其是要大幅增加中小客户群,因为,这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业务的主要目标,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发展小微企业业务拥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紧迫感,要转变观念,克服各种困难去切实提高小微企业市场占比。
小微企业不同于大客户,不能用管理大客户的方式管理,不能简单的按照增长速度和新增量来衡量,小微企业业务要踏踏实实,不能急功近利。目前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的经营模式、操作流程基本形成,关键是如何切实将国家和监管当局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二)深入研究,开发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要有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吸引大众客户群体。同时要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的特点,从产品导向型向客户需求型转变,创造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结算、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服务。并按照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具体需求,将小微企业分为成熟型、成长型和初创型企业,相对成熟型企业而言,成立时间长,企业成熟,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成长型企业的产品有一定科技含量,且市场需求旺盛,但资金周转困难。可通过提供商业票据贴现、买方付息票据业务和国内保理业务等服务来支持这类企业。初创型企业成立时间短、财务状况不理想,但有一定产品优势。对这类企业,银行应以服务为主,为企业提供结算服务,帮助企业规范财务制度,鼓励企业做票据贴现等不需要授信额度即可办理的金融业务。
(三)以客户为中心,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基于对小微企业的风险预期,商业银行常常在企业融资时,采取上浮利率、收取服务费等方式,以期能够覆盖风险。但这种方式,往往与小微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相背离,造成部分有偿还能力的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增大了经营发展的难度,同时也容易造成部分实际风险偏高的小微企业隐瞒真实经营状况,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因此,要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培育一批优质的小微企业。一是要争取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由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开办小微企业业务进行风险补偿,例如贴息、风险补偿基金、减免相关税费等;二是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银行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成立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部门,为地方小微企业提供系统的服务咨询和融资建议,减少小微企业为融资而反复协调,增加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三要区别对待,对于经营稳健、抵押充足、现金流好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建立舍得小利,要敢于“养大鱼”,主动降低对这类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和收费标准,帮助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四)构建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小微企业征信系统
信用评级可增加贷款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不断完善企业信息记录,以便商业银行更加广泛地了解行业、区域之间的互联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监控成本高,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展比较缓慢。而实际情况是小微企业市场容量大,且不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公开直接融资,而更加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因此,小微企业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比势必会越来越大,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特点、发展路径、风险表现形式与大中型企业不同,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为此商业银行必需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评级体系与分析指标,以客观地评价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为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程度,减少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小微企业征信系统。要全方面考虑小微企业在发展潜力、行业前景、管理方式、人才培养等。而且,小微企业的发展受企业决策人的影响较大,需要对企业法人以往的征信情况以及经营情况进行提前调查。要构建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将企业法人、经理人等决策者的信贷情况、信用记录等信息录入征信数据库,提高银行贷前调查工作的效率,降低成本,有效减低信贷风险。
(五)加强银企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与客户长期沟通联系,减少银行在搜集信息与监控客户方面的成本,以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要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程度。要在结算、汇兑及咨询评估、财务管理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主动、及时地向企业宣传金融政策,提供市场信息,当好企业的参谋。而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是解决商业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途径。
(六)强化风险管理,促进合规经营
落实监管新规,推广风险管理逐级自评和风险评级工作,提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对不良贷款客户逐户制定清收处置预案,落实清收责任,做好清收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贷作业监督机制,加强信贷业务合规性检查,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按照“行为有规、授权有度、监测有窗、检查有力、控制有效”的内控建设总体要求,建立涵盖员工行为准则、授权管理、制度规范、监督检查、问责处罚和内控评价为一体的内控工作体系,加强业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准风险事件核查整改,提高操作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七)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
加快发展速度,强化风险管理,都离不开一支数量适度、素质精良的从业队伍。一是从现有服务大型企业和私人高端客户的人员中抽调善于学习,懂经营,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充实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队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职业培训、内部培训、外聘专家讲授、交流学习等方式,强化在经营理念、业务流程、产品营销、营销技巧、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辖内小微企业经营人员的全覆盖;三是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经营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小微企业业务条线综合考评制度,在基础管理、业务发展、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客户维护、激励约束、信息宣传等方面设立考评指标,以加强小微企业经营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为业务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深入贯彻中央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要求,关注小微企业服务需求,扎扎实实、多策并举、整体推进,努力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以实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2001
[2]江德才. 欠发达地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与分析[J].金融参考.2013
[3]陈佳洁,李建波.基于DEA/AHP的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09
[4]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
[5]胡瑞光.美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经验及启示[J].华北金融,2011
[6]贾生华,史煌药.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N].浙江大学学报,2003
[7]李炅宇,刘伟.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新解[J].现代商业银行,2011
[8]徐洪水.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理论分析与宁波个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栾志乾.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N].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14
[2]孙彭安,刘涛,张同建.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系研究 解析[J].中国财会通讯,2015,13:53-55
关键词: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52-03
一、前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可知2010年末我国智力残疾人口为568万人,实际上,我国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为1870个,仅能满足2.7万名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求[1]。由此可见,原有省级康复中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发展地级市康复教育事业迫在眉睫,为此,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对湖南省各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师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地级市智障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发现它们的业务需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界定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教师专业能力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第二,教师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三,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第四,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表达、操作、交往、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科研等方面的内容[2]。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因此除上述特点外,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必须掌握特殊教育对象学习的心理机制,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他们能够适用的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优势智能的发展、协调发展。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湖南省各地级市康复机构进行编号,从中随机抽取50%的康复教师,最后调研怀化、株洲、吉首、益阳、张家界等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70名;教龄:1年以下36人,1~3年34人,3年以上6人;大专学历63人,本科学历7人,其他学历6人。
2.研究工具。根据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界定而改编《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调查表》[3],此问卷包括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沟通能力五大维度,4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s五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该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问卷的5个维度和总问卷的Cronbach.s"系数在0.679到0.853之间,分半信度在0.618到0.807之间,各个系数都达到了理论上的要求,并且在统计学上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数据处理工具。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算出P值。
四、研究结果
1.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总体特征分析。通过分析被试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问卷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均值M和标准差SD)来了解智障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平均值为3.27,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评价倾向于基本独立完成,评价一般,另外,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标准差为.673,表明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各维度之间,教师对自己的康复教学技能评分相对较高,组织和管理能力及康复理论知识次之,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评分较低,且科研能力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2.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教龄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t检验与F检验,结果如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不同教龄教师在整体专业能力以及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康复理论知识方面,随着教龄的增长,得分稳步提高,从教3年以上教师得分显著高于从教1年以下教师(p
3.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康复教师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学历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F检验,结果如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五、分析及讨论
1.智障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状况。本调查结果显示,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中的83%为大专学历,且康复技能的掌握能力较差。原因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特教班(部)和由此类学校转型的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宗旨是有针对性地为某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培养师资,目前全国只有5所部属高等师范大学和两所地方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理论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通才。大多数普通师范院校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造成特殊教育师资短缺[4]。由于世俗的偏见,许多人不愿意做特教教师,当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时,特教师资队伍中就吸纳了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教或是其他行业的人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们的特教知识相对缺乏。在康复中心,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不高,因此,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不高。
2.教龄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由调查可知,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以新教师居多,3年以上教师仅6人,而未满三年教龄教师为70人,占总教师人数的92%。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的现实要求,这些新教师往往来不及接受系统的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就被推上了讲台,加上没有相关地康复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秩序的掌控、智障儿童学习心理的把握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经验对教师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师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当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任务时,高教龄教师表现出更高的能力水平,这与张海丛的研究一致[5]。
3.学历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学习经历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重要的背景因素,学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知识水平的高低,但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高低,学历是申请教师资格的最基本的条件[6],考虑到康复教师从事的是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学历要求较低,本研究将教师按照学历水平划分为专科、本科与其他三种类别,考察学历背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六、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大部分教师都只有1至2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培训时应针对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特点,加强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和认知训练的能力。培训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集体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基层教师到更高一级单位观摩学习,还可以采用专家定时定点下基层指导的方式。丰富的培训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快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2-06-26).
http://.cn/sytj/content/.
[2]谈秀菁.中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李海荣.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5
[4]唐春梅,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关键词:会计 专业知识 业务能力 途径
1.会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化
我们国家建国后,对会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并相继出台了各种制度,要求各单位要重视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提高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公司法》也将财务负责人纳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当中,这标志着财务负责人在公司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变化。
以上情况说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会计,会计人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分析
2.1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类型
扎实的会计理论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理论基础,是构成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理论通常以陈述性知识作为主要特征,它给出有关的事实、定义和公式。
实践经验是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经验主要获得的是过程式知识。取得会计业绩通常与采用的具体会计程序密切相关,与此有关的知识是过程式知识。过程式知识主要是由完成具体会计任务的规则或步骤构成,它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过程,通常该知识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
综上所述,按影响专业知识的因素模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由过程式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部分构成的。
2.2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
会计人员的必备条件是要具备专业知识。但又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就应像一座宝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要的其他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会计人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应具备的功能来间接反推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会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是满足其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存需要。
2.3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
2.3.1会计教育
会计人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得陈述性知识,通过会计实务获得过程式知识。因此,获得陈述性的知识通常先于获得过程式知识,虽然通过会计教育的方式难以获得过程式的知识,但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促进过程式知识的获得。
2.3.2会计经验和实务资料
会计实务过程和会计实务资料是会计工作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经验对会计过程式知识的获得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实践证明,即使是受过完整教育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如果手边没有会计实务资料作参考,面对大量的会计实务,也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原因是只有陈述性知识,无法形成具体的会计程序或会计步骤。因此,在会计实务中若没有任何会计实务资料,将难以获得过程式知识。因此,不论在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前还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之后,工作经验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分析
会计人员在完成某项会计活动时,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各种能力的总和构成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会计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这些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都在业务胜任的能力结构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单纯追求某一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业务胜任能力的失衡,形成业务胜任能力的畸形。
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
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更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要有较好的记忆检索的功能,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材料,为确定会计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提供材料。
思维能力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对会计工作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知识越丰富,技能技巧越熟练,思路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此外,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事实的判断力强,得出的会计结论更符合事实。
想像能力同样重要,因为知识毕竟是过去的已有的东西,它是有限的,而想像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综上所述,会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其理论、制度都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性,从而迫使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会计专业知识,来服务、促进于社会的发展。会计人员从受理论教育和从事实务中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等,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经济事项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是会计人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付磊,陈佳俊.我国会计实证教学的现状及其思考[J].会计研究,2006年
[2]张勇勤.会计信息与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关键词:财务档案管理;财政资金;业务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尤其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国家各方面大力的支持,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世界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可以说,他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更是飞速发展。可以说高校从财务上说,称得上是巨大的经济体。因此,国家为了保证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预防侵占国家教育经费情况的发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要求高校严格执行。而各个高校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的反映,就表现在高校财务档案的使用上。高等学校财务档案是真实记录和准确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资料和详实证据。因此,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成功与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作为直接接触财务档案的人员,其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档案的使用效率。可以说,财务档案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所述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要对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现在的发展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对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几点要求: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相应的财务经验,能熟练掌握财务档案的流程操作,最好能兼有档案管理、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在信息化社会情形下,最好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各个高校财务档案的管理基本上都实现了信息化,告别了过去繁琐的手工记录,但同时对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整个财务档案的流程都很难进行下去,也不能确保财务档案的安全性。
二、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热爱党的事业,忠诚于党,有原则性,爱岗敬业,热爱财务档案管理事业,愿意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能力,加强对党的先进性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财务档案工作繁琐,经常需要查询,因此,更加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另外,还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做事既有原则性,也不能和别的部门同事产生矛盾,确保财务档案的收集顺利。最好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这样对档案的描述清晰明了,使人一目了然,减少查询工作的困难。
由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各高校基本上都意识到其在财务上的地位,近几年来,都加大了对档案工作的投入,财务档案基础设施都进步很大,现在困扰财务档案管理的仍然是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缺失,高校里真正有业务能力的财务档案管理者还是很紧张。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附近几个城市的高校调查,很多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会计人员兼任。财务会计人员本身业务就多,自己业务素质也需要提高,经常也需要参加培训和学习,因此对档案这一块的学习可能就有所缺失。鉴于以上现状,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为高校财务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根据自己工作实际经验,对提高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校可以结合自己情况,招聘档案专业高校毕业生充实到高校财务档案队伍中来。一方面他们本身具有档案专业知识,通过到高校财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老的财务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次业务的重新学习,重新接受。可以共同学习,共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可以每年安排几次对档案管理工作先进的高校进行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近距离观察他们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迅速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校定期加强对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知识,提高自身的档案理论基础,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高校应该把此类培训形成常态化,每年安排相应的预算,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培训考核工作,使培训工作得到真正的应用,不能流于形式。
四、高校应鼓励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档案管理人员职称的晋升给与特殊的照顾,鼓励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人员考取各种档案方面的证书,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对于考取相关职业证书的人员,在以后职位的提升、职称的晋升各个方面给与照顾,使他们安心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