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护理专业知识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专业知识学习

第1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健康评估是护理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学科的连接桥梁,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国内外同行都在针对健康评估的学科特点积极地进行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如:与临床护理病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健康评估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立体知识体系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本文就立体教学体系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抽取2015级高职护理专科4个班共620名学生,前期已上完解剖、组胚、病理、生理微免等课程。将1、3班设为改革组(306人),2、4班设为对照组(314人)。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年龄、生源、性别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训各30学时。

2.2 改革组。采用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实训课界限。

课程的设计主要运用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来完成课程的设计。经专家访谈和深入医院等形式,对护理职业岗位进行调研,明确护理评估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要点,进而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立体知识体系设计将医院的职业氛围融入进来,设计4大工作学习情境,分别是:①交流与沟通(“会说”和“会听”)。②身体评估(“会查”)。③辅助检查与护理(“会看”)。④护理评估记录(“会写”)。

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如案例导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

据工作情境将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重新整合。在交流沟通情景中,将健康史的采集、常见症状评估与心理社会评估组合,因为这些内容主要涉及到临床工作中交流与沟通的具体实践方法。在体格检查情境中,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操作的授课,以实际临床操作为主线,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达到渗透、验证和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目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示教室(配有模拟床位),教师在进行身体评估操作示教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反示教,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临床具体工作的模拟实践中,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在辅助检查和护理情境中,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放在一起,在具体案例情景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明确辅助检查中临床护士工作的具体分工,培养学生的护士角色感,增强其今后的责任心。在护理评估记录中,将护理病历首页、护理评估记录和健康教育计划整合在一起,采取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具体案例将该内容系统完整地进行展现。将原来分散的内容模块从临床出发有机结合,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1]。

教学活动的实施:①老师均为“双师型”老师,另引进医院的临床外聘老师共同参与教学,相互听课备课,以提高校内老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和校外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更好地促进师资的整合。每节课都配备一个多媒体操作室,操作室模拟标准病房,有10张床位及模拟患者,配有健康评估所需的相应操作用物,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室墙壁上附有相关操作的具体流程图用于指导学生实践[2]。②以多媒体示教室、模拟病房以及各实习医院为基础,采取项目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等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临床操作技能。把理论知识由原来的中心地位转化为服务地位,将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模块单独提出来详细讲述。在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相关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课程的任务目标,达到课程的质量标准,真正做到“教、学、做”立体化。

3.评价方法

①期末综合评价:采用统一考试方式、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实验操作考核。②调查问卷:对学生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6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学生成绩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成绩

改革组的理论考核平均(88.15±4.10)分,对照组为(76.43±5.41)分,改革组理论考核明显高于对照组(t=33.048,P?0.05)

2.满意度调查

改革组满意299例,不满意7例,满意率97.7%;对照组满意241例,不满意73例,满意率76.8%。改革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 60.587, P?0.05)

三、讨论

立体知识体系教学不以取得创新性知识成果为目的,而是借此培养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教学中融入立体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的总设计框架,从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资源三方面确定学习目标,并确定所匹配的教学资源,和学与教方式、评价学习结果、教学实践验证。

第2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 关于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浅谈中职学校广告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的就业问题 浅谈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及就业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教育和就业问题浅析 关于中职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职工艺美术学生培养与就业问题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关于解决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问题的探讨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 新形势下关于医学影像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浅析中职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关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的研究 关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根据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精神,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的质量,使学校的护生和医院需求相对接,学校需要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学生在实习中能很快进入角色,学生就业率会显著提高,使学生在学校学有所用,在医院技有所依,而且对我校护理专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护理专业 实习 就业 调研报告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在我校以建设国家示范校的大环境下,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在为工作努力着,而护理教研室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与提高,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的建设,为医院输送有用人才是中职院校的主要办学宗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型人才。

1.2学生和课程现状

1.2.1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学生,而学生毕业之后能否在社会中有用武之地也很重要。目前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的表现是一线教师最了解的,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班级学生参差不齐,而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年龄小(15~18岁)、学习成绩差(初中未考上高中)、学习兴趣不足的现象,甚至不知道为何学习,盲目学习、形式上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这种不良的学习行为显然对学生是不利的,也许三年光阴会悄无声息得消逝。

1.2.2课程设置与医院需要的关系

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等候课,在护理专业的课程中,必修课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化课程,这种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只在学校范围内是很难得到结果的,需要调研临床实践中他们的实用性有多高,才能认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1.3关于调研思考

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是否存在懒散、没有学习兴趣呢?各级各类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呢?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什么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这些欠缺的方面进行提升呢?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调查了5个院所,希望可以得到答案。

2 调研过程及内容

2.1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

2.1.1与同行交流 初次调研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在调研之前在教研由教研室吴主任组织,各位教师在一起讨论调研目的、方法、过程等,为实施调研打基础。

2.1.2与调研对象交流 面谈交流最大的优势就是人际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的、真诚的,可就问题的实质性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

2.2调研单位及对象

2.2.1调研单位

调研了三院一站,即长治妇幼保健院、潞城医院、平顺县人民医院、长治淮海医院、新华第二卫生所,其中长治妇幼保健院为三级医院,平顺县人民医院和淮海医院为两所二级医院,新华第二卫生所属于卫生局发执照的私人卫生所。

2.2.2调研对象

主要是各院各科护士长,他们既有管理经验、护理经验,也有多年工作经验,和每届实习生接触较多,有足够的发言权。

2.3调研内容

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或已在该院工作期间,关于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提出建议与需要,因此设计了如下问题:

1)对学生在该院/所实习期间的职业素养有何评价和要求?

2)对实习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有什么评价和要求?

3)对中职生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及要求是什么?

4)近些年有否中专毕业生在该院/所就业?

5)对我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有什么样的评价和建议?

3 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3.1调研单位专业、等级不同

长治妇幼保健院属于专科性的医院,因此实习生及就业主要选择助产、妇幼专业毕业的学生,护理专业相对要少。在调研单位中有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卫生服务站,由于等级的不同,使各医院在用人或选择实习生时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三级医院用人标准较高,而卫生服务站则低些。

3.2调研者与调研对象的主观因素

由于每位调研对象的观念、阅历、经验、工作年限、科室、接触中职实习生或在职中职生情况、在访谈中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访谈中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访谈中每位调查对象所反映的情况肯定会有差异。对于调研者来说,看到调查对象工作繁忙可能会迅速结束访谈,对于容易沟通的调查对象可能访谈的内容会细致些。无论从调研对象还是调研者本人来讲,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调研结果。

3.3设计问题的合理性

3.3.1关于计算机技能的掌握

计算机已在生活中较为普及,中职生掌握计算机甚至不足为提,至于掌握什么样的软件,各个院所都不同,因此只要掌握基本工作软件便可很快熟悉医院的护理站软件。

3.3.2关于课程设置选择

当我们把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摆在调查对象的面前时,年轻的护士长他们的对课程较熟悉,而年长的护士长对课程的熟悉程度稍差,因为十几年前的护理专业课程安排和现在大相径庭,因此在课程设置这部分调查难度较大,可以重新调整调查对象。

4 调研结果及分析

4.1调研结果

围绕设计的五个问题,访谈单位共5个,访谈对象共30人,调研结果如下:

第3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高职护理;中职护理;期中考试成绩

2010年4月下旬,我校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了期中考试。笔者对2009级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学基础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究其原因。

1 研究对象

我校0901~0904班中职护理专业学生197人,0910~0915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289人。

2 结果对比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

表1 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期中考试成绩

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经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

3 问卷调查

针对上述结果,笔者对2份试卷进行了比较,发现2份试卷的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当,因为中职护理和高职护理学生均以通过护士执业考试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了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笔者从可能引起这一结果的10个方面着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问题的选项为封闭式,即在问题后列出备选答案,学生在“是”、“一般”、“否”中只能选择一个。共发放调查表486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77%。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理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相比,其学习动机不甚明确,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课间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此外,任课教师授课的语速、方式、与临床联系是否紧密及课堂的互动情况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因素,包括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4.1学生的因素

4.1.1对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因素是兴趣。对于护理学基础,大多数高职学生和部分中职学生比较有兴趣,经过教师对护理学基础的介绍、操作技能的练习和上一届同学的经验,学生能逐渐适应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对而言,高职学生较中职学生兴趣高。

4.1.2对任课教师的喜欢程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发现,学生若是喜欢一位教师,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4.1.3课前预习:调查结果显示,预习程度不高是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中职和高职学生起点为初中毕业,他们学习习惯欠佳,中职护理专业仅有8.07%能做到课前预习,高职护理专业16.41%的学生能做到。

4.1.4听讲情况:调查显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听讲认真程度明显低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课堂听讲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上课打瞌睡,说话和开小差,还有个别学生玩手机。这些情况都使得其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4.1.5实验课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开始上实验课时觉得自己可以动手,有新鲜感。部分操作步骤复杂,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产生。加上练习时间一长,新鲜感消失,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4.1.6课后复习:结果显示,无论中职护理专业还是高职护理专业,都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大部分学生都是等到要考试时才复习,而有些学生则根本不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提示学生及时复习对掌握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2教师的因素

4.2.1上课时能否根据学生的理解力来调整讲课的速度:学生喜欢上课时语调适中、对其不会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能够反复讲解的教师,课堂效果相对好;有些教师讲课的速度过快和语速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其学习效率降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授课时更应注重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4.2.2教学方式: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实用性强的应用性学科。中职和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即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图片、动画、模型、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先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升华为理性思考。实践教学中融入案例、演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感受病房的氛围和患者的心情,从而深入理解每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2.3上课时的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相对就好。上课时照本宣科的教师,自然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4.2.4课堂与临床联系的程度:上课时教师若只是单纯讲解护理学基础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感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适量穿插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临床小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尤其是与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有关的临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也很有帮助。

5 讨论

综上所述,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着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活动。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充分的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学基础教师应掌握护理相关学科的知识,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态度。

再次,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临床实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4]。积极聆听学生对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征,顾平,孙国珍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教育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53-254.

第4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第5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由于国内涉外护理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缺乏与之相应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考核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专为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涉外护理与英语的课程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与涉外护理的专业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涉外护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校期间通过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则更有吸引力,因为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增加在找工作等人才竞争中的砝码。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了背单词,追求通过率而非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就处在被忽视的地位。另外,学生缺乏对专业英语的认知,并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公共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也未认识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在以后的护理基础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就足够了,不愿在英语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此外,护理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记忆困难,文章中复合句多,难以理解,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动力。

二、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存在重英语轻护理的现象

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在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护理专业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涉外环境下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涉外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护理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护理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将护理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护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护理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而以上这些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涉外护理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第6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护理 三校生 培养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校生(技工学校、中等卫生学校、职业高中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职院校通常对三校生与高考生采取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三校生入学前已经完成了中职护理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并已掌握相应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需要的是将专业知识迁移、转换为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在此情况下,为使三校生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教育,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势在必行。2012年底,我院依托农垦职教集团,在省内先行先试,创新开展护理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学院与中航工业哈尔滨242医院等教学医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与讨论,对高职护理三校生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试点。结合护理专业三校生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特点,在13级护理专业10个班级中选择三校生班级进行试点,创新性地采用了“1+1+1”的人才培养,即教学安排为“1+1+1”模式,第一学年校内学习,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习安排是:第1学期完成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护士人文修养等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第2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健康评估及基础护理内容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应用护理程序科学工作的方法,采用科学的临床思维识别人的健康问题,学会交流与沟通。第二学年在教学医院学习。学生在临床兼职教师及校内专职教师的帮助下,直接以“护士”的身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教学医院护理专家承担全部授课任务,授课形式采取临床工作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临床带教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所有专业课及临床医院综合实践的学习,目标是初步认知医院护理工作内容,牢固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同步,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第三学年校外顶岗实习。实习安排是:在临床带教老师的监督下,从辅助到独立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问题并实施整体护理。制定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制度和保障机制。实现了任务融通、情境融通、岗位融通、角色融通。

同时,基于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完全摆脱“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并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未来职业岗位为载体,以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规定的相关课程为标准,按人体系统、岗位、项目、任务来设计课程体系。为使临床学习与医院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将传统临床课程优化整合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神经系统疾病与护理、循环系统疾病与护理、呼吸系统疾病与护理、消化系统疾病与护理等9门护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实现了专业教师与临床护士、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学习情境与工作环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坚持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真人实练、护患体验的特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基础护理课程中鼻饲法的运用,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静脉留置针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均采用真人实练,护患体验,实现了从换位思考到换位体验,从模型训练到真人实做,结合教学医院第二学年教学,营造了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的浓厚氛围,实现训教一体、学做合一,增强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了学生护理专业知识、能力及护士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第7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中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护理人才的目标逐渐改变,从实用性人才逐渐过渡到护理保健工作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从20世纪的药理学、药物学基础学科延伸到近两年的药物应用护理学,不论是在培养目标上,还是在学科教学大纲、知识结构上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中职药理教师必须根据现实做出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在对药物护理学科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教学理念进行升级,改变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保证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专业护理人员。

一、原护理专业的药物学、药理学学科定位存在问题

1.脱离护理岗位技能。在原有的药理学和药物学的学科定位指导下,护理学生要通过学习药物学或者药理学来掌握药物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护生没有明确的目的,盲目地对药物学知识进行学习,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学生无法将临床护理工作与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限制了护理专业教材知识结构的优化。过去使用的《药理学》《药物学》等专业教材,始终遵循的是“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用法和制剂”等相关的知识结构,不管是临床专业学生还是护理专业学生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主次讲解,但是依然无法令学生掌握重点。进入到21世纪之后,护理专业《药物学》教材即便与别的专业的教材有所区别,但是内部的知识结构仍然无明显改变。

3.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不适应。一些从事教学的人员认为,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不涉及药理学、药物学,因此护理专业的学生不需要重视这些基础学科,在课时分配及教学安排上,缩短及忽略药物学课程的情况明显存在,无法很好地实施教学实践内容。由于观念限制在原学科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解的是药理学或者药物学,基本上不会涉及用药护理相关的知识,临床护理与教学内容出现脱节。面对新的形势,护理人才无法适应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

单纯对教材进行分析,不管是20世纪后期运用的《药理学》,还是在21世纪开始逐渐运用的《药物学》及《药物学基础》,虽然教材知识前后都出现了一些改变,但是根据其学科进行定位,都可将其归纳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作为一个桥梁。

三、对药物应用护理学科重新定位的意义

根据“以能力为本,以发展技术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不应仅仅定位于原护理专业药物学以及药理学科,而是要逐渐变化为“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与现今的护理理论相结合,对临床药物应用进行详细的阐明。药物护理学不仅是临床应用学科、护理学科以及药物应用护理,而且也是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相连接的一个桥梁,更是一门比较独立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科。这样的定位转变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护理专业教学的临床意义。

1.有助于激发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结构调整。药物应用护理不再是“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用药护理”的结构方式,而且也将一些用药护理逐渐升为重点,将知识特点鲜明地突出出来。也就是以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学科,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相应的用药观察和用药护理。这样不仅转变了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表现出了护理专业的技能提升,为护理学生学习药物应用护理知识展示了清晰的学习目标,使其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护理岗位,达到护理工作的技能要求,让护生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努力学习药物护理相关的知识。这也是学习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证护生能够因需而学,因用而学,鼓励护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促进中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角色转换。护理专业课程从以前的药理学、药物学转变为药物应用护理,原有的基础学科定位转变,使护理学生成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具备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自身角色,逐渐向护理专业教师角色转变。药物应用护理学科教师不但要学会与传统药理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相关的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然而,在卫生职业学校中,很多药理学教师所学的专业为药学专业,这些教师因知识结构为单纯的药理学知识,对临床相关知识并没有实施系统学习,甚至没有到临床科室真正实践过,因此掌握的临床护理内容很少,严重缺少相关的知识。即使药理学教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毕业后就进入学校教学,基本不会到临床科室工作,更不会从事药理学护理工作,并不了解临床护理和临床医疗的发展。上述原因都会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所掌握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护理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学效果。

3.加快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受到过去药理学学科、护理专业药物学定位的影响,护理专业的课程关注疾病的护理知识,多忽略用药护理、效果观察以及保健护理等知识,这就导致学生掌握的护理知识不全面。随着新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科的定位确定,再加上相关学科知识构架的调整,教学中要对临床护理专业知识不断完善和补充,进而也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整,让整个护理专业知识更合理、更全面,更好地满足现代医疗护理的需求。

4.促进药物应用。针对护理专业而言,医疗用人单位不仅要询问护理人员是否从事过专业的培训,而且还要观察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护生时需要重点对其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同样优秀的学生。过去对学科的定位具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教学评价方法上的弊端。过去主要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基本忽略了实践的考核,学生感到药物学、药理学知识用处不大,不愿意学习。二是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是理论教学,再辅助动物验证实验,很难实现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造成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三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评价结果多无法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反映出来,常常存在理论分数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很低的情况。药物应用护理学科定位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转变,鼓励教师实施教学改革,转变教学内容,减少动物验证性试验,鼓励学生到临床科室学习实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春丽.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第8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一)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品质、道德现状。护理专业作为当今被社会青睐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职高专层次的护理专业。扩招带来了很多硬件和软件准备不足产生的问题,从而使很多高职院校在职业品质、道德的养成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层面认识严重不足,投入很少,满足于学生管理不出事,维持表面稳定局面即可的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没有整体的规划和考虑,缺乏宏观的决策和适时的掌控;很多院校的学生管理团队不稳定,辅导员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处事方法和经验上有所欠缺,找不准教育引导效果最大化的方式,这必将导致管理理念落后和管理效果不佳;大部分学校对政治辅导员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在辅导员的待遇及晋升渠道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辅导员积极性不够,学生管理中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害怕对学生严格要求导致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是强烈的逆反心理,不敢真抓实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流于表面化,使学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性格养成方面没有和家长、社会共同形成完整的联动体系,导致管理脱节,不能对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交流和适时的掌控;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潮没有形成有效的防火墙,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导致学校教育事倍功半;就业指导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很多指导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培训,就业知识仅限于皮毛,照本宣科的现象严重。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当今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本科生来说要薄弱,就群体来说,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必须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权衡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笔者以所在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为例,从实践调查的角度,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依托,从增强职业认同感,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就业前景认识,规划职业路径四个方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因素所形成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达到一致或认可的状态。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乐趣的一种认知与体验。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有利于确定职业方向,集中精力,实现成才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专业思想,这个想学,那个也想学,这山望着那山高,摇摆不定,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以致难以成才。因此,既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有多学科知识,更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标准,实现自己所确立的既定目标。就业前景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护理专业毕业证、护士资格证、护理基本技能、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基本职业能力:护士被称作天使的职业,它需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以及耐心,而且要有很强的亲和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9篇: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课程设计;职业能力

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和服从市场人才需求目标的原则,许多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在邀请行业专家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各专业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了专业课程设计。为更好地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对往届毕业生及实习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外语能力要求的差距和原因,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下面仅以我院品牌专业护理专业为例,探析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一、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英语课程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院护理专业从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高度关爱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基本要求中,除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外语基础和较好的外语会话、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获得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一致,即高职英语课程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不仅要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和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1]。

二、依据学生现实基础与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英语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进行。200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提出,一般英语课程也要求安排180-220学时,分别在一、二年级的三到四个学期开设,不涉及到专业英语教学,仅有少数高职院开设不超过60学时的专业英语。这种主要用于基础英语的复习巩固的课时分配方案导致专业英语教学成效不明显[3]。我院护理专业生源素质较好,专业课程紧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普遍较扎实,但是听力、口语能力较弱。根据该专业培养目标和现实基础,我院尝试构建了以培养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公共英语与护理英语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基础与专业衔接,修养和技能并重。第一学期,作为公共文化课,重点不仅在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规划人生的思想理念和国际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护理人文修养,并着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二学期,关注护理岗位职业英语交际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着重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能的培养服务,第三学期开设护理专业英语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三、密切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通常由不同的教学团队担任,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各自上课,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英语教师不关注专业需求,教学内容也不涉及学生所学专业;而专业英语教师受制于个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技巧,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上成里了文献翻译,两者都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为挖掘已有公共英语教师资源,我院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和兴趣分成不同的专业教学组,一方面制定英语教师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通过旁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教师合作上课、自学、教学组交流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术语等,通过网上文献查询、行业调研、行业见习等了解行业文化;另一方面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专业特点和职业外语能力要求制定该专业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我院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组充分发挥原有两名具备双专业素质的英语教师的作用,带领教学组集体备课研讨、说课交流、讲课示范等以多种形式对新任课教师进行讲课培训,帮助她们尽快熟悉护理专业知识、操作规范和专业英语词汇,教师间相互分享教学经验。与专业英语教师合作授课使英语教师感受到专业知识匮乏的压力,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快速地提升了专业英语教学能力。

四、依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进行教材开发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目前出版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面向所有专业群,强调人文和通识教育,涉及的词汇和情境与专业关联性不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专业性、职业性特点,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需求。为了体现“实用为主”的原则,高职教学基础英语内容中应渗透融合行业知识、行业理念、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增加职业领域内的阅读、翻译、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自然过渡到后期专业英语的学习。第一学期的英语教学各专业应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关注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与专业的关系。如我院护理专业重点选择了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中与人格塑造、人文关怀、环境健康、跨文化交际等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补充与医学、护理相关的英语新闻、国际红十字协会、急救、护理工作理念、护士职业特点等听力、阅读材料来扩充专业词汇,激发学生表达思想,锻炼口语,培养专业思想。第二学期主要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参考以护理岗位交际能力培养为主的听说、读写教材,根据工作任务对英语能力要求以及学生需求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专业知识重新整合,编写出适合项目化教学的讲义。教学资源中包含了国外医院使用的病历卡、电子处方、化验单、进口药品说明书等样本,结合典型病例处理过程设计教学任务,突出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意义的构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五、基于教、学、做一体进行情境化教学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学院护理模拟病区可创设富有意义的真实英语交际环境,教学与实训结合体现英语的实用性,激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参与意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一学期公共英语教学阶段的内容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主题与日常交际,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课前信息收集、材料组织,语境设计,课堂上展开主题讨论、演讲、辩论、交际活动模拟等多种方法开展合作、体验性教学。第二学期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把课堂延伸到护理实训基地的模拟病房,去完成基于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而设置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比如学生扮演的护士和病人合作完成对不同类型疾病患者的问诊、血压测量、化验、给药、皮试、输液、外伤处理等工作项目,任务的设计既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语言和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职业态度修养。在项目化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到信息的反馈和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为完成任务而自觉地合作,主动地回顾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牢记操作规范和流程、运用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等,体现了符合认知规律和理论思维发展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化,增加了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成分,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开放性教学评估体系

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它还得到包括能力、态度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应以学生英语知识、专业知识、语言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职业需要的语言适应程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科学的评估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监督和评估反馈,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促使学生反思、总结和改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我院英语课程采取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按照1∶2∶3∶4的比例进行考核。1代表口语测试,由外籍教师主考,考察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准确性和适合性,占学期总成绩的10%;2代表课后作业,由教师根据书面作业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占学期总成绩的20%;3是平时表现,根据课堂内外小组活动中学生参与的态度、任务完成的质和量,由教师和其他组评出小组分,组员在小组分的基础上给出每个成员的分数,占学期总成绩的30%;4是包含听力的卷面考试,由教师按照客观标准评定,占学期总成绩的40%。这样由多元主体和多种方式全方位综合、公开的评估形式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了学习者主体性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设计、完善评估标准、实现英语教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实践。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英语课程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多元评估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观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教指委要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引领力量[J].外语界,2009,(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