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院校;学生管理;有效沟通
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等工作上既有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困境。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革,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上都发生着变化,同时艺术类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群体构成、个体的学习方法、生活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如何能顺应时代特点,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与性格特质了解每位学生的困难和不同的发展需求,在尊重、认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共享对话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一)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沟通的内涵。有效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达成有效沟通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其次,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免除不必要的误解,两者缺一不可。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贯穿于高等教育与学生管理全过程的则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层面可概括为三个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咨询指导服务。而这三项核心工作内容的效果性直接体现在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中。对于艺术院校的辅导员更应认识到,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艺术院校即存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普遍问题,又有其特有的困境和难题。因此,艺术院校辅导员需针对院校专业特点、该群体学生的个性特点、主体因素等,更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性,从而使他们形成并确立正确的、有社会意义的、有价值的人生定向,培育出合格的艺术人才。
(二)有效沟通是是树立正确专业理念的前提。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在不断深入发展,艺术审美观的多元化也逐渐在形成。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似是而非的不良文艺思潮的冲击,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感性表面。导致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被置边,甚至将艺术与政治对立起来。而艺术品位、格调的低下则直接严重影响着学生在艺术思想境界的提高,极大的限制了自身的专业学习高度与深度。再者,艺术类学生专业技艺方面需要大量时间的修炼,但由于社会上“一夜成名,身价百倍”的一些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使一些学生无法静心学习,更没能处理好文化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疏于和轻视专业基础的修炼、艺术涵养和品格的修养,使其缺乏滋养的沃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在不良社会意识形态与不良思想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只有在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育。
(三)有效沟通将“以生为本”落在实处。“以生为本”是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有效沟通并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而是双向的沟通,要对信息发送者得到充分的反馈,也只有沟通的主、客体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才真正具备有效沟通的意义。艺术院校的学生个性化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具体的问题并不都具有共性的一面,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个性化特点上。因此辅导员只有具体了解他们学习、心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才能对具体问题产生的可能性根源和诱因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把握及预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产生深厚的感情和共鸣,真正使学生接受、认同和信任辅导员,愿意将他们生活学习的真实状况、情感、情绪及呼声与辅导员交流,从而达到沟通的有效性。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通过有效沟通,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感情,也才可能真正将“以生为本”落到实处。
二、艺术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一)辅导员认知模式刚性。思维是沟通的基础。任何一个有目的的沟通皆始于自我,因此自身的思维是影响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若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迷信自身思维方法的认知模式往往具有刚性化特征,一方面往往采取单向的说教方式,认为我是老师我就是对的,以静态的思维面对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带着情绪主观化判断学生的行为,抓住学生的过失不放,会造成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面对自我认知刚性的辅导员,很多学生出于对评优、评奖学金、入党等自身利益的利弊考虑,会附和辅导员的愿望以回避自身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化了辅导员的认知模式刚性。如此沟通只能使辅导员更固守于自身思维,许多对利益敏感度高的学生者更热衷于传递失实的信息,最终结局只能是学生内部人心涣散,沟通失效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学生个体因素差异,沟通呈静态特征。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各不相同,成长经历、爱好特点、气质、性格各异,就连语言、生活习惯也不一致。加之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易情绪化,行为随意,突显自我,呈现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道德规范甚至求学目标皆多样性, 甚至是与社会认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等主流观念有部分冲突。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必须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然后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潜移默化,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沟通模式。
(三)沟通渠道相对闭塞。自由开放的多种沟通渠道是使有效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沟通渠道的通畅也直接影响着有效沟通能否得以实现。通常辅导员传递、发送信息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开会,这虽然是传达信息和完成意见沟通的良好渠道,但如果仅是单方面的下达命令,而没有实质意义的沟通,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违背了有效沟通的本意。再者,艺术院校由于特殊的专业传授方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专业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格的影响。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由于缺乏“一盘棋”的观念,专业教育与德育“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辅导员肩负的核心思想教育在艺术院校从上至下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因此,导致学校对建立多种师生沟通渠道制度的忽略,很多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愿主动和辅导员取得联系,大大降低了双方沟通的机会。辅导员若想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只能通过其他同学的反应来认识,这样间接的渠道从某种程度上也就降低了信息的真实程度。因此,辅导员应主动扩展多种沟通渠道,如网络渠道来解决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时间不及时、空间上分离等障碍,以确保沟通渠道的顺畅。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和学生有效沟通的路径与方式
(一)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首先,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应深入认识艺术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艺术院校的辅导员不能仅局限于自己所学学科范围,应与时俱进以完善自我,加强对所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俗话说“志同道合方可共事”,而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沟通的方式更使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专业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
其次,作为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应健全作为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需的系统知识能力。辅导员所肩负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项日常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业务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辅导员自身定要有高尚的德行,高度的责任心,严以律己,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也是辅导员人格魅力所在。
最后,在处理日常事务工作之余,应掌握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例如:通晓基本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并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原理、管理学、心理学;熟悉教育学与教育规律等。在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熟悉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树立起自己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语言感召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与教育时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采取科学的有效沟通方式
1.明确沟通目的。沟通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沟通外,它还是一种有目标的行为。艺术院校的辅导员面对众多的学生,时间、精力皆有限的辅导员应抓住每次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有效的沟通,辅导员首先要在沟通之前明确其沟通目的,考虑好与某个学生或多个学生沟通中自己将要表达的意图。
2.选择沟通时机。达到有效沟通,掌握沟通的时机与突破口同样非常重要,时机选择得好,则可事半功倍,而错过了时机或选择不恰当的时机,则往往事倍功半。辅导员在选择时机是指选择与学生进行谈话的最佳时间,也就是谈话要及时和适时。沟通及时,是指辅导员应在学生某个问题或倾向刚露出苗头时,就敏锐地抓住这种苗头或现象,及时与个别进行沟通教育,做到防微杜渐,防止问题扩大化以解决在萌芽状态,可所谓“风起于清萍之末”。
3.注意沟通对象。艺术院校的辅导员面对同为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有共性的一面,但更多体现出的是学生不同的特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进行沟通之前,在确定沟通目的的基础上,要了解沟通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明确切入点再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具体用怎样的沟通方式与言语进行开导教育,并能从哪些方面给予学生帮助等,这些都是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沟通需要思考的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良好的效果。
4. 掌握沟通方式。在沟通前期确定了沟通目的,选择好了沟通时机,并了解了沟通对象之后,掌握沟通的方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说,你知道沟通应该向谁说,说什么,也知道该什么时候说,但你不知道怎么说,仍然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而辅导员在沟通的过程中也需明白其面对的沟通对象是学生而非客户,因此必须首先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达到师生共情。沟通的过程中也需要辅导员付出热心、爱心、信心、恒心、耐心与真心,这样方可使学生产生特殊的亲和心理效应,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更多的沟通。恰当的沟通方式是要有效地使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调及肢体语言进行沟通。但很多辅导员存在一个误区,即是在工作中自己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辅导员的灌输。其实,倾听才是有效沟通中最基本的技巧,学生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避免 “自我为主”的态度,倾听时应以学生为主角,在集中注意力倾听的同时,应适时主动提问,使学生明白你有兴趣在听他说。
(三)拓展多种沟通渠道。自由开放的多种沟通渠道是使有效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要保证持续不断的沟通,以达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尽可能的拓展多种有效渠道,包括沟通和信息反馈的双重渠道。在沟通渠道的建立上,除了常规的开会与办公室面谈,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宿舍、饭堂或学生茶吧等不同的工作生活地点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觉着自在、舒服更利于学生敞开心怀。而在间接沟通渠道上,辅导员应重视并善于利用好信息技术,与学生通过网络的BBS、微博、电子邮箱、手机、QQ、MSN等,建立实时沟通的联系,更新辅导员传统的工作手段,大大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再者,有效沟通要求不仅要有充分的沟通渠道,同时还要保证持续不断的沟通,以达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信息的反馈则是沟通强化和持续性的必要保障,其中包括辅导员对学生沟通之后的信息反馈和学生对相关问题、意见的反馈。这也是确保沟通渠道顺畅,排除因认知偏差、信息渠道过滤、环境影响造成的误会,以便最有效完成工作、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积极主动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并规划好他们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郭昊.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分析[D]
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71-01
对于青少年来说,初中阶段是其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他们性格和人格的行程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初中学校管理,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本文笔者就初中学校管理谈谈几点见解:
一、现阶段初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逐步深入,在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出指导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和指导。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严重的影响着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发展。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学校领导管理能力低。由于我国的初中学校多数地处农村,地理位置的偏远,接触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十分有限,在管理工作上,更是缺乏先进经验的指导,使得很多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都相对较低。即便是一些城市初中学校,由于管理者思想意识上的不到位,在管理中通常涉及到一些利益问题,没有正视学校管理工作,也导致学校管理工作难以开展、落实。其次,学校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在现阶段的初中学校管理中,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的学校管理策略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都在为学生能考出一个好成绩而进行管理,这就使得很多学校都出现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象,很多的“无关”意见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的意愿做出来的,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程序,效率也很低。最后,学校的安全教育也存在不科学或忽略安全教育现象。在初中学校管理中,可以说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但很多的初中学校都没有积极的重视,这就使得很多初中生,经常处于危险境地,一旦出现危险,都会茫然不知所措,初中学校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初中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抓得好抓得严,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教育,保证初中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严抓初中学校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二、提高初中学校管理效率的有效策略
1、更新管理观念,强化“以人为本”
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非是一味地变更学生管理制度,甚至是淡化学校管理的基本内涵,而应当在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更新学校管理理念,从管理模式与管理策略的双重角度实现对初中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革新。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围绕“人”的教育首先就应该尊重学生、尊重老师,重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我们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的转变管理观念,正视初中学校管理,积极的从和谐、宽松、平等的办学理念出发,积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灵活性,尊重学生的自我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打破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变自上而下的刚性领导管理为自下而上的人本管理。只有这样,管理者在思想上意识到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在观念上正确认识学校管理的重点,并如实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们的管理效率才会提高。
2、明确管理的内容,树立管理目标,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目标管理是当前被人们普遍采用且经实践证明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作为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的明确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实的根据管理的内容确定管理的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为此,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与教师、学生进行沟通,积极通过教师、学生去确定学校管理的需要,在进行学校的重大决策时,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例如教师待遇问题的决策方案、学校管理制度、奖惩措施进行决策时,要广泛听取各级人员的意见,拒绝独断专行现象的出现。同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并严格检测与调控管理实施的全过程,以保证各个环节得到落实。
3、优化管理途径,强化管理效率
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作为管理者,我们在搞好基本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拓宽、创新管理模式,不断的改革管理方法,科学合理的强化学校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为此,管理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建立网络化管理,优化教学内容,争取将教学落到实处。②通过加强学习,从而拓宽教师教育信息来源渠道。③建立多元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家长与教师实现合理有效的沟通。④教师要适当的进入学生的社交中心,例如建设公共的邮箱与QQ群,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共享。⑤教师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建立班长责任制,通过班级核心人物的推选,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烦恼。这样,多途径、多方式的管理模式,引导大家都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来,会极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总结:初中学校管理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求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进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是要静心从教,坚守信念。当前,中小学校园里仍不太安静:因意外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平时学校要应付的检查较多,与学校教学联系不大的活动也时时影响着学校;还有部分校长整日陶醉于“学校行政权威”的良好感觉中,高攀思想严重,工作浮躁不安。教育需要安静,管理者更需要静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润物无声的过程。管理者不仅要有心灵与信念的坚守,将职业当做事业,从而拥有职业归属感,用炽热的教育情怀去唤醒教师的教育热情,还要放下心中的杂念,“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更要在自主成长和成功中分享教育的幸福,用自己的幸福催生教师的幸福,让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碰撞中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是要用心学习,丰富智慧。目前,不少农村教师整年除了看教材、参考书,基本上不看其他书,长此以往,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疲惫应付、循规蹈矩的生活,幻想消失、灵性泯灭、思维麻木、思想僵化,已经沦为了纯粹的为了谋生的“教书匠”。教师的读书学习已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读书中来。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应该带头读书,用自己的自觉行为去影响教师,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要广泛地读书,其学习内容不仅包括行政法规、管理理论、教材教法、先进的经验等,还应包括教育生活这本“无字书”;不仅要会学、博学,还要善于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解决教育问题,从而萌发超人的教育智慧,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三是要潜心研究,提升专业。办好一所有品位的学校,必须有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团队。学校管理者要率先成为一个教育的研究者。一要勤于研究学校管理。围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更新管理理念,做到理想办学、理性办学、智慧办学。二要研究课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关注的问题就是课堂。”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研课,开展课题研究,了解学校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和专业成长情况,把握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中找到学校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契合点,在不断追求卓越中探索出学校管理的最佳途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重建。
一、走进教师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师的成长是需要关心的,一个自身得不到足够关心的教师是不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的。而且,学校管理者除了关心教师工作生活外,更需要关心教师的思想,而聊天是沟通的有效方式。
人在轻松的聊天中,最愿意倾诉和倾听别人的话语。因此,校领导可以利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在畅所欲言中,教师既能“宣泄”一下心中的苦衷(厌倦、沮丧甚至愤怒的情绪),得到“理解”的慰藉,以减轻心里负担,又能反映出教室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能让管理者“照一照镜子”,以发现工作中的盲点,为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获得第一手资料。
在与教师轻松的交流中,学校管理者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还能发现每个老师的长处、不足以及他们的目标,这为学校的校本培训提供了素材。同时对于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诸如,有的教师会流露(或暴露)出他们不会处理的教学情形,没有掌握有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问题,校领导可以有意识地渗透相应的理论,以身作则,抛砖引玉,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途径。在这样的“平等”对话中,能够获取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分享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老师们还会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时间一长,就会潜移默化,逐渐“走进”理论,在问题解决中,提高科研水平。
二、走进学生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学校的管理更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有学习差异的学生享受到无差异的呵护。因为“看一所学校是好是坏,一个重要的因素不是看它如何对待最好的学生,而是看它如何看待最差的学生。”我们应该明确“团结所有的学生,不仅为那些成绩超群的学生感到骄傲,也为培养出好父母、好邻居和好公民而骄傲”,因此,我们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应该经常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自信力不足的学生,在平等的聊天中,倾听他们的“诉说”,以得到他们最真实的反映,我们也说出自己的心声,增进彼此的理解。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我们的学校管理也应与时俱进。课余饭后,听一听学生们的心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通过平等“对话”中的充分交流,我们可以学到最鲜活的东西,并适时地调整心态,跨越“代沟”。对于学生好的建议,我们及时采纳,以完善学校的管理措施,而对于他们的牢骚(或误会),一方面,先让他们一吐为快,在充分听取的基础上,进行耐心的解释和开导,暗示他们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学校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及时分析,加以改进。这样,在师生的相互理解中,体现出人本关怀的氛围。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还可以促进的他们的自我管理。交流中,我们可以倾听学生们的观点,充分利用学生话题中的事例,提出我们的看法,通过全面地分析,让他们既提高了认识,又意识到“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的道理。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构成优秀校园文化的关键。以此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学校管理增添活力。
三、走进阅读
首先是阅读理论。带着对专业成长的渴望与工作中的困惑,阅读教育教学等相关理论书籍,能够提升我们的管理素养,改进我们的管理思路。
比如,通过学习“马太效应”,我们避免了“评优评先”等激励活动中只把注意力投到几个“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身上而出现的“荣誉专业户”的现象,而关注到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师队伍得以整体推进;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有效地促进新教师和“差教师”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让他们在“成功体验”中塑造自我,每个人都尝到了不断进步的快乐;通过学习传统教育学与量子教育学的比较,我们在继承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管理思想,正确处理 “标准化评估”与“个性化评估”的关系,使学校评价制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再比如通过相关理论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是师生安全学习的港湾”的深刻含义,所谓“安全”,不仅仅是其身体上的安全,而且是其畅所欲言、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心灵上的安全,也认识到学校管理应该是帮助老师和学生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指引。由此可知,理论成了我们学校管理工作的“风向标”,为我们营造出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次是阅读经典经典。可以让我们不断丰富教育思想,准确地定位自己,并对自己的工作得失进行有效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比如通过相关学习,我们明白了文化素养“难以‘培训’和‘灌输’,而是靠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在阅读中我们还“聆听”了张大千先生的教诲:“作画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让我们意识到,教师的专业提升更离不开阅读,有效的阅读还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把学校的管理重点转移到了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关注,学校管理者以身作则,从自己阅读习惯的培养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自己的心性及智慧,同时,带动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进行了弹性的处理,让老师们走出简单搬教参、对答案的“藩篱”,走向系统阅读的诗意“家园”。
一、广元S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广元S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变革,由最初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渐实现权限下放、二级管理,并力图通过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实施机构改革和干部竞聘等方式来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境况还远不能如意,在改革和实施的过程当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管理人员的“官本位”的倾向。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不强,工作等、靠、拖的现象比较普遍,工作中不积极、不主动,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滋生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工作中讲条件,没有实惠、利益不靠前,不钻研业务,工作流于形式。这种“官本位”思想不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导致因循守旧,视野狭窄,缺少创新精神。
(二)管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够谨慎。在2004年、2008年S学校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也都进行了新一轮的干部竞聘,但这些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学历资历不同,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较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而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的缺失既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跟不上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导致了S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根本谈不上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人的素质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中国原本是以人为中心思想的发源地,但由于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影响,便由人转向了物,把师生员工视为“经济人”,刮起了物质刺激之风;行为科学学派兴起,又视师生员工为“社会人”,认为他们不仅有经济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并以此为动机,迸发出积极性,但其立足点仍是利己主义的,过分强调了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师生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学校整体素质。由工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社会,社会活动的中心则由“经济人”“社会人”转移到“智能人”,讲究思维效率,追求智力财富,视知识为价值尺度,进行求发展的智力竞争。而且“智能人”的特点是具有知识价值观,重视开发智源,既开发自然智源,又开发人工智源,并在开发智源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知识。
由此,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活动的中心,是高智能的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必须把“提高他们的思维效率,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确立知识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生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经济运行的核心和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是知识经济的实体,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所以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又是知识价值的核心,创新程度越高,知识价值也越高。高知识素质和高智能素质的学生,需要有高知识素质和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教育和培养,没有高知识与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就不会有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学生,没有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师生员工,也就没有现代学校;没有由高知识素质、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组成的集合体――现代学校,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发展知识经济所必需的高知识、高智能的脑力劳动者,这样的学校自然也就办不下去,并为社会所淘汰。由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办学管校必须依靠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办学管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高知识和高智能素质的脑力劳动者。但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满足儿童、青少年做人、求知、健身、育心、审美、办事的需要;学校也要管钱、物、技术、时间、信息……但这都是为了培养高知识与高智能素质的脑力劳动者而展开的,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管人和人的士气,只有把师生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校对目标、观念、组织、物资、资金、技术、时间、信息、环境等素的管理也就会不断科学化和现代化。
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学校素质的重要构件。现代学校素质,就是现代学校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必备的各种要素,各种要素的质量以及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使其有序运行的能力。人的素质是学校素质的核心要素,提高现代学校素质就必须首先提高人的素质。也只有提高了学校素质,才能促进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素质更上一层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人的素质和学校素质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调节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中心职能
目前正式出版的学校管理学专著,对学校管理职能要么只字不提,要么置于管理过程之中,将二者等同,即使有的书论述了管理职能,也不讲“调节”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调节”是学校管理的中心职能,因为知识经济时代视人为知识、经济的实体,把提高人的素质和学校素质作为学校管理运行的核心。知识是人创造的,是人传播的,新的知识具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的功能,传播又是这种联系和交往的桥梁,并强调自然界中和人类世界中的共性和统一性。而新知识在价值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威胁和冲突,其中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通过调解、调和、调控、平衡、节制、约束等来淡化矛盾、解决矛盾,使新知识在价值创造与传播过程中按照内在规律正常持续和谐地发展,以适合其根本要求。这就是调节。
学校管理二重性决定了现代学校管理具有一般管理职能和特殊管理职能。而这两种基本职能又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调节、控制、公关、传播、创新等具体职能来充分发挥作用的,其中调节又是这具体职能的中心职能。因为学校管理每项具体职能都是为了促进调节,使现代学校一般管理职能和特殊管理职能和谐和统一,充分发挥其有效功能,进而使学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以有效完成学校育人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中的调节,强调管理者和师生员工自己主动的事先的调节,把预防与事后调节相结合,尽力做到以预防性的事先的调节为主,淡化亡羊补牢的事后调节。这就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有效的调节形式和方法。现代学校管理调节的主要形式是计划和协调,前者是预防性的事先调节,后者是纠偏性的事后调节。计划调节形式,就是用事先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以及部门、个人的计划,去组织、指导、规范和调整各级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创造行为,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学校管理目标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人与人和、人与物和、人与环境和。协调形式,是以既定的目标、标准和指标衡量办学管校活动中已经形成的各种关系,针对潜在的不协调因素和已经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偏差,寻求淡化矛盾,纠正偏差,改善关系之道,重塑和谐配合关系,因而,它属于事后调节。现代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挥调节职能,还必须娴熟如科学预测、自省自律、双向沟通、以变应变、科学决策和目标管理等调节方法,做到事先了解学校各种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把握机遇,审时度势,三思而行;自省自律,平等待人;双向沟通,联络感情;分解目标,层层负责,相互协作,努力营建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
和谐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境界,是指学校管理所要达到目标的程度和状况。在以人的素质和学校素质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学校管理系统中,其办学管校活动只有充分发挥调节这个中心职能,才能改善公共关系状态,完善人际关系,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和谐”。由此,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和谐,是现代学校管理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是使现代学校教育目标能够实现的根本保证。因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礼记・中庸》)。就是说,“和”――和谐,中和既是现代学校管理最根本、最崇高的理想境界,又是使现代学校管理通向成功的基本规律。如果现代学校管理能有效发挥调节职能,达到“和谐”境界,做到学校管理系统内部全体成员团结奋斗,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赢得了公众和公众之心,学校社会地位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学校对社会公众的贡献也就越大。那么,学校管理诸要素、诸环节就能围绕培养高知识、高智能素质的人才群而有效集合起来,并按照各种育人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形成有组织、有系统的“和谐”“平衡”状态,按照既定的便于指挥调控的运作程序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其积极相关作用,以获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确保学校教育目标的最佳达成。可见,现代学校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心和”“顺和的人心”是关键。因为“人和”,管理者与师生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就会心甘情愿为实现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取义成仁,于是就能形成最佳实现教育目标的强大内聚力和整体合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是现代学校管理调节的最终目标。
一、制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意义
法治管理是学校根据法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学校的各种规定要求,规范人在学校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言论与行为。它明确规定教职工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核心是让人按照规定和要求工作。制订学校规章制度,实施法治管理,是依法治国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行政主体的内在需求。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同时避免自身工作的随意性,克服教育管理上的倾向性、片面性,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以被管理者为主体,更多地关注人(学生、教职工)的独立性、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存在与价值、人的情感与沟通。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肯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尽量使其发挥所长,积极鼓励其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尊重教师的见解和建议,营造民主氛围,使学校的奋斗目标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从全体教师的高度凝聚力中产生强有力的发展动力;高度重视教师的创新,积极引导、支持和协助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建立教育教学成果专项奖励制度,奖励并大力推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等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三、以人为本和制度管理的关系实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二者的概念内涵各不相同,在学校管理中的侧重点和作用也不相同。建立学校规章制度,实施依法管理,有利于理顺各种管理关系,使学校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有利于规范教学行为,从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保障。“以人为本”的管理有利于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校的创新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制度约束,不利于建立规范的秩序,会对学校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学校管理这个主体来说,以人为本和法治管理的落脚点都在学校的发展上,它们的目的和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两种管理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校的管理更趋于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
四、在管理实践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
1.约束与激励的协同进行
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调动性的如“学校评优制度”、“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制定规章制度,一般注重约束性,而忽略调动性。管理者要注意这个问题,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规章制度相互配套。调动的另一层意思是要防止“力”的抵消,注意及时排除离心力。要设法变约束抵制为调动竞争,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2.服从与协调的相互结合
要做到服从与协商的相互结合,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实现学校近、远期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有效协调的前提是信任,在协调中管理者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信任和协调配合。
3.奖励与惩罚的共同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考核的基础,考核是奖惩的依据,考核和奖惩又是法治管理的保证。但实施奖惩时必须慎重,要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功不可顶过,过不可掩功。既要防止躺在功劳簿上沉沦,又要防止自暴自弃。特别是对于受过处罚的教师,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要适时地发现其闪光点,抓住时机,再晓之以理,予以肯定,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关键词:学校管理;情感;活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内在机制是情感。将情感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在中国素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学校管理者已自觉地将情感融入学校管理中,并且逐渐形成一门独特的情感管理艺术。
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方式。学校情感管理体现了非理性管理的亲和力,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是形成管理者与师生凝聚力的基础,是学校获得较强群体凝聚力的源泉。学校管理者善于运用情感管理,可以促使学校内部形成一种亲密的工作关系,对教师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教师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从而使学校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基于情感的学校管理
情感是指一个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憎恨等,都属于情感范畴。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客观现实,由于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差异,人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与外部流露。美国学者丹森曾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在学校工作中,教育工作的成败与荣辱、领导的信任或猜疑、学校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都能引起教师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变化决定着教师或积极工作、不断进取,或心神不宁、效率低下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情感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人力资源。成功的学校管理不仅需要注意传统的有形资产,而且必须注重情感这个无形资产。健康向上的情感是激发人们积极行动的力量。干劲、执著精神、朝气、创新、信念、价值观、远见、精神力量、激情等健康向上的情感因素,同知识、智力、信息一样,在学校管理中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情感能影响教师工作的成效情感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情感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成为激励人上进的巨大动力,使人积极投入到行动中,做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事情来。具有积极情感的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学生、与同事和谐相处、充满激情、勇于创新、不断追求事业的制高点,必将给整个学校带来活力。相反,具有消极情感的教师对学校漠不关心,对同事麻木不仁,对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冷若冰霜,这样的学校必然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情感因素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成效。
积极的情感具有影响学校凝聚力的作用具有热情、诚恳、谦逊、宽容、外向、开朗性格的教师,容易与同事融洽相处,形成积极健康的团队精神。反之,对人冷漠、尖酸刻薄、妒忌心强的教师与群体的相容程度较低。可以推断,如果一个学校具有积极情感的教师占大多数,那么学校的凝聚力往往就比较强。社会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亲密性是一个必要的因素,社会的亲密性一旦瓦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教师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如果教师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自然会丧失对学校的责任感。如果教师丧失了培养学生亲密感的能力,那么就很难培养出有社会感的学生。为了营造和谐校园,充分体现学校的凝聚力,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的发挥。
情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忍耐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对工作和挫折的承受力即忍耐力是不同的,情感因素是影响忍耐力的重要因素。情感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成为鼓舞和推动人的行为的巨大力量,这充分显示了情感的动力功能。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在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岗位,就会锲而不舍,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教师不是出自内心的情愿,而是被动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他们心中难免存有不平甚至愤懑,任何一点小的挫折都会导致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这必将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情感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个人情感的变化是免不了的。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不但神清气爽,而且工作起劲,对人对事以至于对周围的世界都感到充满梦幻的色彩。当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但心情沮丧,而且心灰意冷,对人对事都感到悲观失望。教师是普通劳动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激活学校的活力。
充分的信任,必要的关心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任何人到了一定阶段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使教师得到尊重,其积极效果往往大于物质奖励。管理者对教师不信任,会使教师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者要尊重教师,不居高临下,不分亲疏远近,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力来管理,才能获得教师的信任,才能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管理者要经常给予教师最真诚的认同与肯定,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重视。实践证明,被广泛认同的教师才会有更高的工作激情。信任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对教师的信任其实就是培养教师对管理者的感情。如果管理者对教师不信任,那么也同样得不到教师的信任,管理就无从谈起。管理者应该首先采取行动,以诚相待,主动对教师表示信任;管理者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必须了解、分析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真正给与教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需要关心教师的发展,制定教师的发展规划,不断地挖掘教师的优点和特长。首先,管理者应当懂得换位思考,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学校,也有利于广大教师的基础上。其次,管理者要善于听取教师的心里话,使他们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牢骚,从而使教师对管理者产生信任感。再次,管理者要主动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做到真正的感情互动。互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互相关心,管理者关心教师,教师关心管理者。管理者要为教师谋福利,为教师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心实意为教师排忧解难,在教师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关心之手,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渡过难关。教师对管理者的感情输出,自然也会心存感激,并把这种感激化作工作热情,开拓性地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沟通,有效的情感激励俗话说“日久生情”,讲的是男女之间会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与了解的加深而生发出爱情。这种感情生发方式同样适用于学校情感管理,没有交往,彼此都不认识,是谈不上有感情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工作都是需要沟通的。沟通得好,就会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沟通得不好,就可能导致误会,加深矛盾。加强管理者与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络,是感情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者要善于营造自由开放、人人平等、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特别是有关学校的发展方向、人事管理、财务预算以及薪金福利等与教师密切相关的问题,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发动教师参与讨论,以形成共识,增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除了制度化的交流途径外,学校要鼓励各种自发的、非正式的交流沟通。娓娓道来的谈心、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都可增加教师的相互了解和感情沟通,减少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形成情感交融、和谐奋进的局面,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情感管理贯穿于学校管理之中,管理者应当把教师作为激励的对象,让教师体验到情感管理的魅力。管理者应当在关怀、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确定一些教师作为情感激励的对象,并以诚挚的感情,入情入理的分析,对激励的对象进行适当的启发或开导,对其工作、学习、生活、成长和进步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其积极的表现及时加以肯定、鼓励、支持,促使激励对象振奋精神,努力进取,开拓工作新局面。同时,管理者要注意把业务水平高,堪称为人师表的激励对象作为先进典型加以宣传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带动校本教研发展,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
面向未来,共创校园文化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形成、维护与发展的过程。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指出:组织的关键问题是“创造一种深厚的、得人心的、一视同仁的感情信念。”②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组织中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以及学校组织的物质环境等都将发挥重要的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促进学校组织环境优化,提高学校教育效能。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影响和决定着全体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发挥学校组织协调效应和增强组织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学校文化必须体现效率性、创造性和传统性,才能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教育互动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可以提高学校的向心力,培育师生的认同感,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拼搏力,以强大的力量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而教师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管理者要使教师对学校有知情权,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前景,让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前景规划,共同确定奋斗目标,激励教师的斗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管理者也要让教师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挫折,以取得教师的理解支持,从而形成教师与学校同舟共济,共创双赢的良好局面。此外,管理者要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使教师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拓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管理者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培训,让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锻炼自己,为学校和自己的未来不断拼搏奋斗。
情感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情感管理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使学校充满活力,但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管理方式都有其利弊,管理者在运用情感管理时也要注意情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注意情感管理的艺术管理者运用情感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重点在于管理者如何使教师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如何让表达情感的行为产生莫大的影响与力量。一些校长也许会有这样的困惑:整个学校有一百多名教师,我哪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关心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善于关心。其实,教师并不要求学校管理者给予时时关心、事事关心,管理者要做的应该是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在教师遇到较大的困难时,如子女就业、患重病等,领导应表示慰问,给予支持;当教师有了较大的喜事,如结婚、重要生日纪念时,领导可送束鲜花、送个蛋糕。管理者对教师也不能事事关心,过分的关心会成为教师的心理负担,甚至会让教师感到管理者另有所图,产生防御心理。
情感管理要有度情感管理是非理性的管理,不能进行精确量化,因此,如何把握尺度就成为学校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管理工作者与教师之间的尊重、信任、沟通,都应建立在对学校的尊重与贡献上,如果情感管理的指向不是为了学校事业的发展,那么,情感管理就会失度。失度的情感管理会使教师觉得学校管理不严,有空可钻,甚至会觉得无章可循;或使教师产生惰性,认为什么事都应当依赖学校加以解决,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管理与发展。
情感管理不能只讲情情感管理要求管理者不能不讲情,但也不能只讲情。只讲情的管理者容易使管理丧失原则性,导致混乱和矛盾,导致感情的涣散与破裂;只讲情的管理者容易被情感的表象迷惑,失去对学校管理的整体把握,导致理念模糊,管理缺位;只讲情的管理者会陷入盲目性,行动时优柔寡断,分析问题时抓不住要害,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情感管理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特点,突出了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是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发挥人格魅力,创造管理艺术的有效手段。情感管理对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学校活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关键词:校长;执行力;提高;认识;思考
执行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学校实现战略性发展,落实发展策略的根本因素,是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保障。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可见,提高“执行力”对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航标和动力,因而校长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绩效。下面就学校工作实践和校长履职情况谈谈对校长执行力提高的认识和思考。
反思现实,寻求校长执行力提高的方向
人们常说:一个好的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的学校。在学校管理中,各项工作取得高绩效的关键在于校长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有了正确的决策,要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达成预期的工作效果,关键在于执行力。校长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执行力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学校教育是否能实现教育目的,是否能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的发展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校长执行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看来,校长执行力与现实的要求尚有不少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执行的偏差没有感觉。不清楚或淡化既定方案的执行标准,因而对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不重视或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不追求完美。决策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逐渐降低执行标准,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标准越远。三是在自己职责内不用心处理问题;一些刚性常规,在执行过程中随时间推移,情境转换,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得虎头蛇尾,成效不大。四是方法选择不合理。决策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方法选择不当,策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执行效果出现偏离等等。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确定目标不是主要问题,如何实现目标和如何坚决执行才是决定性问题。因此,校长必须要将提高校长执行力上升到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身内在发展的内在需要高度去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工作执行力和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校长的治校能力是关系到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学校发展了,校长的价值才会得到体现、认可、增值,从而实现自身与学校的同步发展。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把握好执行的高度、力度和速度。
增强素质,强化校长执行力提高的根本
有校长认为,执行是下属的事情,工作中校长只需要进行一些战略和统筹方面的思考,用自己的愿景目标来激励下属和教师,而把那些具体工作交给其他领导和教师去做就行了。而实际上,执行是校长及学校其他人员共同的事情,更应该是校长的主要工作。
对于学校首席领导的校长,执行即是其身体力行的过程,更是其深入了解执行中存在的机遇与问题的过程,是领导者不能忽视的主要工作。作为校长,要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就必须率先做到四点: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内力,不断修炼内功,不断充实头脑,使自己成为有修养、有头脑、法纪观念强的内行校长。二是要领会精神,科学决策。对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上级文件、要求、指示等等,都要深刻领会精神,准确把握其实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规划、决策始终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观点正确,上下齐心,号令统一。三是要增强党性,坚决执行。有效提升执行力,就要不断增强党性,保证党和上级组织的意图的贯彻落实。使学校的规划、决策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四是要真抓实干,勇于创新。要将组织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做到有新思路,有新点子,有新措施,有新成效。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在真抓实干中去勇于创新,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执行力。
一项调查显示,学校存在的问题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美国管理专家戴维得认为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开放和谐的沟通。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开放和谐的沟通应该是无障碍的、有效的沟通。开放和谐的沟通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作为校长,还应该身体力行,有效促进学校执行群体的有效沟通和真诚对话,并在对话中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引导、教育学校教职工要多看别人长处,接纳、帮助、提醒他人不足。学校上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互相沟通,上下畅通,纵横和谐。有了相通的脉络,整个机体才能有生气,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完善架构,保障校长执行力提高的质量
有执行力的校长会营造出有利于执行的文化与流程,努力构建“职责明确、工作规范、反应敏捷、运转协调、执行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执行力的架构。
1.构建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希冀的景象,是得到教师群体认同的教育理念和和发展愿景,它能够形成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之融汇到学校的各项工作、活动中。它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家愿意看到的(期望的)、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主动的)、通过努力可以一步一步接近的(可接近的)。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愿景,就没有了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航舵的船,一列失去轨道的列车。有了共同的愿景,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就能够引领全体教师营造浓郁的执行氛围。
2.抓好队伍建设
学校的中层干部是校长的左膀右臂,是落实学校发展规划、贯彻学校战略意图的最重要的实践团队。校长执行力的强与弱,关键在于中层领导的工作开展情况。联想总裁柳传志认为,执行力就是任用会执行的人。校长要精心配备学校的中层干部,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标准,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带动力强和执行力强的教师提拔重用到管理岗位上。通过系统培训和过程指导,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必须适时指导中层干部,帮助他们尽快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如何纠偏,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执行过程中的理解力。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中层干部的指导,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引导中层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对于提高其执行力是十分有效的。还要强化中层干部之间的协调。如果没有良好的相互配合意识,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有时甚至出现“内耗”,必然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必然会弱化校长的执行力。
教职工是校长乃至学校执行力的落脚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他们去执行、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校长要加强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教职工队伍的大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合力。要通过不断改善、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保护、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职工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教职工干工作就会热心、用心、尽心,就会精益求精,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抓落实,执行就会没有任何借口,从而会更有效地提高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
3.加强机制建设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健全的执行机制是提高校长执行力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手段。因此,要提高执行力,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来克服责权利不对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晰、工作推诿扯皮等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制度建设应科学、合理、简洁,符合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同时要逐步建立起科学民主的目标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使每项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形成管理闭环,奖罚分明。在明确任务的责任人的同时,还要赋予他的充分的权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执行流程。合理的执行流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在制定详细计划后,还应把总体目标细化成具体的任务;细化成简洁的执行步骤。要使全校教职工明白日常工作及重大事项的执行过程,从而排除诸多不确定性,提高学校事务的透明度。然后要求部下不断“回报”,要及时进行检查与督促,对于中层干部和教师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及完成本职工作的成果必须加以检查和评价,还采取措施避免下属只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做到检查及时,方法灵活。评价客观,从而使执行机制的协调运转,有效促进着校长执行力的提升。同时要做到在执行过程中关于执行力的四问,即执行什么,为什么执行;怎么执行的;执行的情况如何。努力调整好执行力提高的运行方向,从而保证执行力提高的成效。
4.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