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学生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类学生在法制上比较忽视规则的存在,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淡薄。法律法规对他们的约束力不强,在遇到问题时,常常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情。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灰色地带,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对传统观念的认同与性观念的开放。影视艺术类大学生对尊师爱幼、责任义务等我国传统观念都有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中也能够遵从这些观念,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方面表现得非常难得。但是同时,随着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开放的思想文化透过电影、电视等手段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影视艺术发展前沿的影视艺术类大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对这些开放的思想接触得更加频繁,突出表现在性观念的开放上。虽然大多数影视艺术类院校对夜不归宿等现象要求比较严格,但通过种种手段逃避检查、铤而走险的学生仍不在少数。
影视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影视艺术类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散漫、随意、冲突性强的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提出科学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管理思路。1.严格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将科学管理落到实处。影视艺术类学生思维跳跃性、创造性较强,缺乏纪律意识,对管理中的各种模棱两可的制度、规定往往有侥幸心理。他们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往往能够发现管理规定落实中的人为漏洞和空隙,并利用这些漏洞和空隙为自己寻找借口。因此,影视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科学严谨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给予明确的规定,尽量避免规定中的疏漏。2.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关怀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爱。影视艺术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缺乏对制度、条例的敬畏与认同,死板地执行严格的制度必然会产生强力的反弹和摩擦,因此在落实管理制度的方式方法上要注意以人为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减少学生的极端心理,减轻由于严格的制度带来的冷漠和冲击。3.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将科学管理制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方向,通过近年来的实验,我发现,学生自我管理是科学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良好调和剂。我们不能仅仅将学生看做是被管理对象,学生管理和管理学生是完全不同的,将学生带入到管理队伍中来,即增强了参与学生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又增加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4.发展学生社会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张扬的个性对于影视艺术院校学生的管理而言,确实是难点。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张扬的个性和创造力是影视艺术类学生应有的特质,这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在学院严格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兼顾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严格、合理、有创造性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在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道德法律底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供他们张扬自己个性,展示创造力的空间和舞台。5.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较为极端,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对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些年来,影视艺术类院校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影视艺术类院校学生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过早地接触社会也使他们面对更多的诱惑和伤害,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影视艺术院校学生抑郁、焦虑等偏激心理状态的产生。而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解决这一问题非常关键。在影视艺术院校,从学生工作部到基层系部,都要有专职的心理辅导人员,在各年级各班还要有特定的心理委员。将心理辅导体系深入到学院的每一个班级中。6.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关心和爱护。
就现状来看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而且,多数院校对学生管理队伍这种需要默默耕耘的岗位没有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难以调动他们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影视艺术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从选拔、培养、激励等方面培养一支合格的学生管理队伍,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影视艺术院校在生源构成上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其生源整体素质较差、学生性格差异明显、情绪化较严重,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纪律性差,这些特性都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既保证学校安全稳定地运行,又保证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的一点实践经验总结和大家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安剑峰 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教育管理是指在既有的社会环境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现有教育资源(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教育方针、目的。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将资源进行整理、规划、再整合的转化过程,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也紧跟时代步伐;而作为直属二级学院的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大胆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海量信息资源的高效处理,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整体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
2“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知识社会不断进化而演变及其催生的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依托互联网技术及手段与传统行业相联合,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更新现有业务体系、重构传统模式,进而对整个社会进行转型、升级、进化。“互联网+”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充分融合,提升社会效率,进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观念及作用早已渗入到各个行业,对各个行业进行效能提升,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理念的不断渗透,教育管理行业也在发生着颠覆传统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不管是在传统的观念里,还是实际的生产教学中,艺术类教育管理领域都是以传统教育见长。“互联网+”给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边界、过程以及教学评价都带来颠覆传统的改变。
3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特点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艺术类教育管理方面经过百年的积淀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经验、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显得有所欠缺。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作为公办直属二级学院,承担面向全省中专、技校、职业学校、文化艺术学校对口单独招生的任务,为其提供高层次、多专业的艺术类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创立了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口碑和品牌。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模式都走在了前列,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3.1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模式下,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部分专业将日常教学带入企业生产一线,采取教学与实习并举的方式。将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演变成生动活泼的生产一线,实现知识的“华丽转身”;将老师的言传身教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3.2“实训工场”取代传统教室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一间教室,一本书”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大部分专业采取“实训工场”取代传统教室,工场里有满足所有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老师可以边讲解具体的知识理论,边用工具进行展示,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3.3行政管理制度完善
为适应当前艺术类教育的特点,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自身状况,从而确保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的有序进行。尤其是现阶段“艺考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作为艺术类高职的排头兵,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管理制度完善方面一直紧跟时代步伐。
3.4教育理念的转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显然也要适应时代的步伐。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显得更为重要,艺术讲究的是“个性的展现”。怎样在大众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展现”,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理念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以学生为本,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积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创新“互联网+”时代下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更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育管理模式能否顺应时代潮流,能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大学生成为关键。为此,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创新“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教学理念、方法的创新
作为全省艺术类高职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采取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效应,创新教学方法、转换教学理念。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设计不同的、适合教学环节的教学课件,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有区别地认识到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科研领域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一环,而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领域的协同创新又在整个协同创新领域占有独特和重要的位置。作为独立的公办二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各个专业间并不是独立建制,大部分专业存在学科交叉,跨学科跨专业在校内各专业间很普遍。在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时,科研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协同创新一方面使得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使校内和企业间基于双方互利的协同创新机制得以加强。科研协同创新还体现在建立校内科研协同机制,从内部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科研协同创新,还要加强协同创新统一平台的建设。有了协同创新平台,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企业间才能更好地开展深度合作,最终实现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4.3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将传统行业向外延伸。教育管理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这双强有力的翅膀,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南京艺术学院为了弥补课堂讲课只有45分钟的缺陷,向外延展课堂,建立线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不仅可以线下选修所要学习的课程;通过线上还可以补选(复习)已经在课堂学习过的课程,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实现线下所有的功能,如网上选课、复习、答题、考试等。除了网络教学平台,还有学生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老师对学生数字化管理的功能需求。
4.4加强信息化办公水平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技能;“互联网+”的发展与参与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办事流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与数字化学生管理的无缝衔接;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生虚拟课堂的学习与管理。当然,要实现这些具有“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功能,教育管理参与者平时要加强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尤其是相对基础比较薄弱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2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务管理又是教学的核心,一个学院教学是否规范,教学质量是否高,教学秩序是否良好等,都体现了教务管理工作者及相关领导的管理素质是否高!工科类高校艺术生由于其特殊特点在管理上又有着其特殊性,因而在教学管理上与理工科专业及文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异,艺术生难管几乎成了全国各高校的共识问题,但如果我们了解掌握其特点,根据特点进行合理疏导就能有效的管理,保证其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机能高效、有条不絮的运作!
一、理工科类艺术生特点:
1、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知识匮乏。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政策的扶持下,高等精英教育快速走向大众化,许多原来理工科院校也开办艺术类专业,我国艺术类招生对考生进行文化课和专业课两方面的考察,由于文化课成绩要求与其他专业相比要求低得多,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在其他专业普通高考无望时,也不管是否爱好艺术,把报考艺术类专业作为上大学的跳板,找到专业教师、或专业培训机构突击学习一段时间美术、声乐、或表演而考入艺术专业,这类学生是突击学习、投机取巧,还有一分部学生由于从中学起就要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功,故无法像其他专业学生那样扎实、牢固地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因素造成艺术类学生在大学中文化底蕴薄弱,像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人文知识的现象。他们像个特殊的群体,在理工科类学生中“金鸡独立”为理工院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
2、自以为是、纪律散漫。思想道德观念模糊,由于理工科艺术生长期以来只关注艺术专业训练、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学校、社会公益事业缺乏热情,加上他们在中学时期就作为特殊生管理,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上大学后,不修边幅、不愿接受纪律约束、一切以个人感悟、喜好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上的课就上、不喜欢上的课就不上、迟到、早退、吃早点、上课谈笑风生目无纪律、目无老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象普遍 ,对管理制度学校纪律较为反感,这种现象直接影响校园制度和文明气氛。
3、个性张扬、发散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艺术生长时间在艺术训练中,强调空间想象和创作设计能力,需要激发灵感,所以他们通常个性独立,发散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这种思维通常表现为追求个性,独立特行,与众不同,个别人甚至有点怪异,但他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很强,在设计大赛中频频获奖或取得很多外观专利。这些学生还善于走出校园,在各个企业公司做兼职,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4、理性思维差,缺乏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由于艺术生长期埋头搞艺术创作或设计,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所以有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学生的理想一般就是做画家或大设计师,经常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往往自我陶醉、自我欣赏,一旦现实与理想不符就容易陷入悲观的不稳定情绪。
二、艺术生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开学注册不积极。艺术生通常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差,集体观念淡漠,所以每学期注册、缓注册时往往表现校消极拖拉,漠视学校规章制度。
2、课堂纪律性差。这类学生经常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上课迟到早退,吃早点、随意说话等现象严重,个别学生甚至上课谈恋爱、睡觉。
3、选课时间经常漏选或不选。由于艺术学生个性强、没有集体观念,时间概念模糊,故选课时经常漏选或不选不喜欢老师的课程,结果造成自己学分不够,不能正常毕业的后果。
4、大学英语三级、四级、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低。通常这类学生文化基础差,进校后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只爱学自己感兴趣学科忽视其他方面、特别是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故这些等级考试通过率较其他专业低。
5、转专业的学生较多。由于艺术生高考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使得一部分学生把报考艺术类专业作为上大学的跳板,到转专业时再转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就使到转专业时大量学生想转专业,这个现象给稳定学院生源,稳定学生情绪,提高学生积极性带来很大困难。
6、毕业审核工作繁复。艺术生因家境大多环境优越,个性张扬、依赖性强,通常不关心自己学分状况,对自己所得学分慨念不清,学院多次开会或讲座、派专业教师指导选课,依然会有较多学生不选或漏选,因此教务工作者往往提前一学期甚至一年进行审核,再通知不够学分的学生进行院选、校选、补选和重修,教务工作者要经常审核不断通知,大大增加了教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三、针对理工科类艺术生问题进行有效管理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加强教育、树立人生观不能只依靠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还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渗入到专业课、实践课等及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提高我们每个老师,每个教学管理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强化专业教师或教务工作者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将言传身教或无形提高引导艺术生的思想和人生观,使艺术生能做德艺双馨的合格大学生。
2、加强艺术生的集体观念、培养艺术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艺术生从小受过各种特长培训,在口才、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显示了较好的专业素质,军训、运动会、团体比赛、艺术实践等都是培养艺术生集体意识,强化自我管理能力的优良场所,用这些课程或活动可以让他们协调一致、统一行动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相互合作的能力及责任心。
3、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艺术生由于长期大量进行实践训练,人文素质课较其他专业学生少,再加文化底蕴薄弱故人文修养明显不足,这对培养当代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当代合格大学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来提高艺术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如增开人文素质校选课、开办人文讲座、丰富图书馆艺术类书籍的数量和质量等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4、加强教学秩序、做好教学检查。良好的教学秩序是学院教学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校风、院风、班风建设的基础,任课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负有对艺术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的责任,上课时维持好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良好上课习惯及自律能力是授业解惑的前提保障,教学管理人员要做好教学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考试检查工作,抓好学院院风、班风建设,提高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艺术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集体主义精神。
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做好教学调控。针对艺术生的特殊性我们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对症下药不断调整、完善,所以要从树立、疏导、引导、掌握、控制等多方面着手。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设良好的学风,同时也要从严治校,处理违规严重的学生,提高教师的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6、强化教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理工科院校艺术生的特点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比一般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更要具有“俯首甘为孺子牛”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他们要树立为教师、学生服务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消极情绪、热心、热情的为学生、老师服务,同时教务工作者需要加强与艺术生沟通协调能力,不仅具备基本教务管理能力,还需要具备一些艺术技能、知识,以便更好的与艺术生交流,更好的展开教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包豪斯;作坊式;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运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已不是新鲜事了,学界对此理念展开了充分的实践探索证明,并得已论证,即此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创造出一个可以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性实践环境。它将艺术理论教学与设计项目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现实意义,是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主要以包豪斯作坊式教育模式为指引对当代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进行探讨分析。
包豪斯作坊式教育与现代实训工作室制教学
包豪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艺术院校,在当时来说,其是乌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是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起源,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包豪斯的发展史就是现代设计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也是在艺术和技术这两个相差甚远的门类间搭建桥梁的历程,其所创建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包豪斯作坊式教育方式对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世界来说是首创,至今仍影响着世界上很多的设计教育。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在1923年提出来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之上,包豪斯创造出独特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双师体系”和“工场实习”把技术引入到设计艺术教育。这种“双轨教育学制”在当时与传统的学院派教育完全不同,可以把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已经是现代教育的通识。
现代设计艺术工作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趋向于学校为应对社会经济形势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兼并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师的选聘委任、学生的筛选指导、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项目技术服务的具体运作等细则,保证工作室对产学研用的具体实施,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工作室的教学架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实践教学、探索研究、学习课程和互动交流。其教学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导、以学科研究为方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创新与创造、理念和思维。此外,工作室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新的知识、信息、思维、意识和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应用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存在的问题
1、工作室定位不明确。企业追求效率,重视项目的设计成果,以效益为着眼点;而学校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重视学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企业的运作,要求项目进程符合生产周期的节奏;学校的教学进度,则必须依照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计划来开展。工作室既要达到商业运作的要求,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协调行业与教育各自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这使工作室产生对自身准确定位上的障碍,也引起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兼顾双方需求,工作进展不畅。
2、工作室制过于依赖项目。工作室若不树立专攻方向,接受的项目课题涉及领域过于宽泛,容易导致设计成果水平粗浅,教学研究成果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譬如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包装设计与其载体是紧密相关的。在针对不同的设计载体材料时,如纸质、金属、塑胶、玻璃、木质等,其设计的考量有着很大区别。一个工作室,若不能够细致研究所有的载体材料,却承接了属于自身并不擅长领域的项目任务,容易导致开发设计的水准较低,甚至出现技术性的缺陷。教师或专家在项目中的指导不够到位,并非利于教学的开展,反而只为其商业做服务了。
3、工作室的制度建设力度不足,会引起运作上出现疏漏。工作室规范程度较低,缺乏明晰的责任分配和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容易流于随意。工作室成员是因为项目而聚集在一起的,不像行政班级那样具有稳定性和组织性。个别成员容易在项目进程中出现懈怠,直接影响到项目任务的正常进行和进度效果。考核评定和奖励机制的拟定不够细致全面,学员的积极性不能够被充分调动。
三、包豪斯作坊式模式对设计艺术实训工作室制教学的指引
对于一所综合性的院校来讲,艺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制度很难被学校理解和认可。但是,工作室制度是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下和综合类院校的特殊情况中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室制是至关重要的。
1、教学团队的组成。工作室的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组成,人员组成由工作室的主持人决定。一般根据规模设3―5人左右为宜。学生团队以三、四年级为主,其中三年级学生可以参与一些项目设计,但主要起到协助的作用,四年级学生是主体。
实际上,从目前大学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当下设计专业的复杂性和实践性,真正能够进行方案设计的只有大四的学生,而且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梯队培养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断档,工作室就将无法跟社会对接下去。
2、学生的选拔。根据目前的高校所具备的师资、设备与空间条件来说,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为宜,学生数量不超过该专业学生总数的10%比较合适,人数过多就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选拔方法是由各课程的任课老师推荐,责任导师参考学生的成绩确定名单,报学院批准。
3、跨学校、跨行业联合建设工作室。工作室制的实行是设计艺术实践教育的大势所趋,在建立工作室的形式上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组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是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衡量其培养成果的最佳方式就是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就像产品的生产与投放一样,联合培养就是检验产品的方式之一。
4、加强组织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工作室制”项目能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积极通过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各专业教研室、办公室各司其职,定期进行讨论落实,做好“工作室制”实施的具体工作,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完成学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完善与修订,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束语
包豪斯的“工作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创举,其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启迪。因此,在设计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借鉴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不断深入的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收集成果,从而形成科学的设计艺术实训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桂宇晖.契合与发展――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本文主要探讨信息化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应用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分析信息化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的教育特点和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特点,并讨论将二者整合后的应用策略。在中职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开创性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主人翁意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生观的建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供中职班级管理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多媒体;中职教育;班级管理;技术应用
现代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特别是处于发展和接触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的中职学生,对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接触更多,这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因此,信息化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职教育是学生处于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主要针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的学生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中职教育是现在国内职业教育的主体,由中职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学制大部分以三年制为主。学校在对在校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岗位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办好中职教育的中心和基础。这也是本文探讨信息化多媒体的应用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的意义所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异大;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差、习惯不良、学习方法单一等各方面的特征表现问题,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大,困难多,为本文探讨认识中职学生的特征以及如何采取相适应的信息化多媒体班级管理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切入点。
二、多媒体技术发展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当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体相关载体,通过校园内网、互联网上的资源、信息,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音像阅览室、手机等多媒体设备和技术,拓展学生视野,建立学生主人翁意识,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管理意识和习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初中毕业生,知识水平低、家庭背景差别大。现行的学生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中作用渐衰,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不断进行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级特色,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设置“情景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三、信息化多媒体与班级管理的应用策略
1.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当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由于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促进学生亲自接触、涉猎相关知识,既能锻炼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创造宽松的交流和管理环境,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支点。通过建立创新、有趣的信息化多媒体应用于班级管理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学生自由的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中职学生健康、良好地发展,达到预期班级管理目的。我校每年开学初都有入校教育,相比较传统的以讲为主的班会形式,我依托学校电视台的多媒体教育资源,组织入校新生学生观看“爱我母校、爱我班级”专题教育片,使入校学生增强了集体荣誉的认同感,也加深了对学校的接受感,这样的多媒体视频教育,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向上、健康的价值取向。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认识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完成仅凭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要充分认识学生是单独、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也有能力、有义务参与班级管理,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职学生。作为班主任,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网络、邮件、视频、影像等媒介,形成班级管理的圈子和探讨问题的氛围,引导、激发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人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班级管理添砖加瓦。例如我在担任我校15级动漫游戏设计班级管理中,高一军训期间就组织全班学生建立个人微博、班级学习QQ群、班级管理微信群等,在新学期开始时,督促30名学生制定新学期规划,建立各自的学习文件,在群内积极开展同学之间的互动、聊天,定期交流书籍阅读感悟,增长阅读知识和人物学习体会,总结各种课程的上课、学习情况。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同时,作为班主任,能够系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一体化、多媒体化。班主任要按教育教学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管理班级、管理学生,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造出宽松、舒适、热烈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作为班级的管理主体,能够心情舒畅、踊跃参与、严谨活泼、大胆开放地接受技能和知识教育,管理班级各项事务,必然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花伟 单位:江苏模特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国际交换生 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2-01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国际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曰益密切,交换生项目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培养方式[1]。广西艺术学院与印度尼西亚Maranatha Christian 大学也建立了合作交换生项目,本人于2013年2月被选派参加此项目为期半年的交换生学习,印尼是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其中华人755万人,列世界之首[2]。随着中国和印尼两国文化教育合作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是中国和印尼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和渠道领略印尼文化的魅力,增进国家间的了解、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从了解中产生交流,从交流中加深友谊,推动两国教育的发展。因此实施交换生项目对项目参与的高校及交换生本人都有重大意义。
1 交换生项目的概况
广西艺术学院与印度尼西亚Maranatha Christian大学于2012年建立了交换生项目合作,交换生是指根据校际签订的交换协议而互派到双方学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期限为一个学期,自主选择相关专业课程,交换期满后按时归校。Maranatha Christian大学创建于1955年9月11日。其教学体系与英国教学系统类似,现拥有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心理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经济学院、工业工程系、信息技术系、美术系、室内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信息系统系、中文系及计算机工程系。在发展本科教学的同时,MCU也非常重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并开设了管理学、计算机工程、心理学及MBA等研究生课程。本人是一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到印尼该大学后选择了和自己相关的专业学习上课,感受到外国不同学习氛围的教学方式,以及印尼独特的艺术设计文化和风土人情,使自已得以开阔眼界的同时,在国外大学学到的知识对回国后的学习、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 交换生项目实施的目的
交换项目的实施主要是根据校际项目合作协议,在保留本国大学学籍的前提下,不是为了必须取得学位,而是以在这个国家的大学里进行学习、体验不同文化,在一个学期内接受教育获得学分或接受研究指导,以提高对这个国度文化的了解,开拓人生视野,培养交换生的世界观为宗旨的项目。
3 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的意义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加强了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促进了国际高校合作交流,拓宽高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让高校交换生充分了解外国文化,学习更多元的知识以及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引导学生建立国际化的新理念,对我国高校输出国际交换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促进国际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交换生项目合作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是高校间合作交流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换生项目,提供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重要方式,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也推动我院与东南亚艺术院校的项目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中国和印尼两国师生之间的多方面学习,为师生提供国际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学校合作与交流。
3.2 增进了解 提高学校国际竞争力
通过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无论是学校派出国去交换的学生还是接收到国外的交换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交换生更多地了解中印尼两国文化,在印尼学习期间,学校安排了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如参观名胜古迹,举办文化讲座,学生联谊等,通过这些交流与学习,使师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加深了对两国文化的互相了解。让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了解自已,提高了自已的国际知名度,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校学习,还能吸引更多的国外高校与之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4]。
3.3 拓宽交换生的国际视野
国内高校将学生送到相同研究方向的学院进行共同学习、探讨、研究,了解了印度尼西亚建筑艺术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比如在Maranatha Christian大学的设计学院学习期间,对印尼建筑艺术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印度尼西亚作为一个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他的建筑风格拥有极强的精神信仰象征,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中南部特区的城市日惹,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其标志建筑于公元800年建成的婆罗浮屠举世闻名。还有万隆地处西爪哇,爪哇人建筑风格的主要以包含庭院与家庙的竹制结构房屋为主,与中国云南吊脚楼的建筑理念大相径庭,房屋顶部多数则为宽顶多角。通过国际化的研究学习和比较分析,深刻感悟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历,拓宽国际视野,更是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教育政策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的平台。
3.4 提高交换生的综合素质
交换生能深入体验文化交流的乐趣,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通过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民族、教育背景不同的人交流,能够从中学到很多我在国内无法学到的东西。大家的和谐相处,共同铸成了自由开放,民主平等的精神。通过参加交换生项目,深入感受印尼的社会和生活,让你真正的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更多地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氛围中。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练,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在专业上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接触到自己学校没有开设的新课程。更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4 结语
总之,高校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与国外著名大学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交换生而言,有了学校的支持与协助,交换生在国外的食住行更加便利,安全也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因此交换生项目的开展也可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到国内学校学习,国内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学习锻炼,通过实施交换生项目为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构建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玉蓉,季晓培.开展交换生项目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8-10.
[2] 温北炎.印尼华人教育的过去、现状和前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73-77.
一、"送老,迎新"学生工作顺利交接
公寓中心在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以"用我们百倍的努力,换你十分的满意"为出发点,认真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针对2005届两校区毕业生数量多,任务重的特点,公寓中心成立毕业生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协作。6月4日公寓中心全体员工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毕业生学生寝室清扫房间,为无暇顾及生活,忙于找工作,求发展的学生创造了清馨的环境,拉近学生与公寓之间的感情。6月18日公寓中心在全校各公寓张贴《2005届毕业生退宿须知》,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退宿事项,保证了退宿的顺利进行。6月21日至26日公寓中心在毕业生公寓开展"全天候服务"活动,及时解决毕业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热情周到、细致入微的服务,保证了全校毕业生平安、顺利的离校,也保证了公寓内外设施设备无一丝一毫损坏,圆满完成送老生工作。
迎新工作不仅迎来八方学子,也迎来千千万万家长对孩子生活环境的期望。为了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寓中心利用假期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做好迎新前期工作。假期期间组织维修人员对公寓内设备设施进行维修,组织服务人员对公寓内外进行寝室卫生清理;并对新生入住行李进行严格质量把关,逐一验质验量,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将每位新生行李配于柜中;迎新前夕员工不辞辛苦的工作着,悬挂欢迎条幅,装饰大厅,营造欢乐氛围;针对今年新生数量大、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公寓中心成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并对员工进行培训;迎新中,我们路口设标识,公寓外设导向员,公寓内设咨询台,专人接待报到学生及家长。
本次迎新公寓管理中心共接待各类住宿人员6450人,其中本科生5412人(松北:3626人,江南:1786人),专升本581人(松北:444人,江南:137人),研究生、博士生398人(松北:315人,江南:83人,含博士5人),成教院学生22人,教工37人(松北:22人,江南:15人)。公寓中心热情、周到的服务,饱满工作态度,出色的完成了迎新工作。
二、规范服务、提高质量
公寓中心认为现代企业是学习型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就是员工最大的福利。所以学生公寓在努力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向兄弟院校学习。9月份派出部分管理员到工大学习,正是"工学师鉴",取其精华,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我们制定一套符合师大公寓发展的工作规范准则,如《管理员工作流程》、《迎宾员工作流程》、《服务员工作流程》,保证服务工作划一管理,也充分保证服务质量。
为进一步全面落实服务规范化,我们组织员工进行"十字文明"用语和业务水平知识等方面培训,并于10月份对管理员进行岗位知识竞赛与现场模拟督导学生寝室的考核,此活动既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也加强管理人员规范用语,在工作中起到"传、帮、带"作用,公寓中心的全体员工都在积极的讲文明用语,实行"微笑服务"逐步完善规范用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工作也要不断的开拓创新与时具进。在各高校公寓社会化进程中,我们正不断完善发展自己。11月30日公寓中心两校区开展以班组为单位"规范公寓交接班例会"评比活动,突破公寓中心只讲服务,不讲文化的界限,井然有序的交接班例会队伍,言简意赅,井井有条的交接班例会内容,无不推动公寓中心规范化建设向前发展。
三、建章、建制的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长抓不懈,公寓的安全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本着"安全就是效益,平安就是幸福"的安全管理理念逐一落实安全防范工作。
公寓中心从公寓内消防安全,学生安全直到员工劳动安全都建立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
安全制度建立:公寓中心与下级部门签定安全管理责任状,下级部门与公寓中心所属各公寓管理人员签定责任状,公寓管理人员与公寓服务人员签定安全责任状,公寓管理人员与学生签定安全责任状,层层下设实行分区、分片、分组式管理,增强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学生公寓制定《安全防火紧急疏散预案》、《抢救实施预案》、《人身伤亡紧急救护预案》,公寓内配制消防栓、灭火器,制定安全保卫制度,明确公寓内安全防火责任人,此外公寓每日进行日检和夜检工作,主要检查学生寝室安全事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2005年松北校区无一起学生公寓火灾现象发生。9月21日江南五公寓由于学生使用违禁电器引发火灾,虽及时扑灭,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公寓中心向总公司做深刻检查,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加强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加大防盗检查力度,发现并抓到一名偷盗衣物的学生。加强大学生晚归、晚出的检查力度,与学工处、江南综合办配合,实行"零报告制"。
四、文化建设
公寓是温馨的家,丰富公寓文化生活,美化公寓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当今高校公寓建设的一个亮点。良好的公寓文化不仅能团结广大员工,振奋工作热情,还是对学生进行"环境育人"的心灵课堂。
1、公寓中心针对女员工较多的特点,在"三八妇女节"期间,进行了"三八"劳动者拔河比赛活动,充分体现了公寓服务人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2、公寓中心于4月10-25日举行了公寓员工演讲大赛。这次大赛以争创公寓工作"四个一流"为主题,谈公寓工作的体会,反映公寓工作的精神。本次大赛共有代表不同岗位的20名员工参赛。通过演讲,员工们讲出了自己的心声,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工作热情。公寓中心把优秀稿件汇编成册,发到员工手中作为教育材料。
3、为倡导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丰富公寓人文气息、宣扬师大学子共同营造公寓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公寓中心于4月26日举办"学生公寓书画大赛"。此次活动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同学的积极参与。共征集各类作品431幅,其中松北校区236幅、江南校区195幅。经过艺术学院专家的认真评审,共评出56幅获奖作品,现已悬挂于松北各公寓大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后勤服务总公司关于"迎评促建"工作要求,公寓管理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了保证在校学生的安全,为了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公寓管理中心于11月1日-20日和12月1日-12月30日开展了"识别住宿学生"的第一步、第二步竞赛活动。共有122名员工通过本楼层的考核,其中有10人通过对班楼层考核。能够准确识别学生达15330人。现公寓管理中心正在进行识别住宿学生的第三步活动。
5、公寓中心在元旦期间进行以"年年新气象,欢乐大家庭"为主题的迎新年公寓大厅装饰设计大赛,为学生迎新创造一个快乐环境,增进员工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其中,松北九公寓获冠军奖,松北十公寓获亚军奖,江南二公寓获最佳创意奖,松北七公寓获最佳趣味奖。
五、节能降耗、创环境一流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节能维修,是我们公寓维修队伍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寓中心在暑期对维修人员进行焊接技能及墙体刮白技能培训,做到每位维修人员掌握多种技能本领,能够进行公寓内尖端维修,做到公寓内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中心群力解决,技能的培训既实现快捷服务又节约成本。
公寓中心对公寓内设施维修,实行维修项目计票制管理。此项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保证公寓内高效、快捷维修服务,也保证设施设备维修的质量,材料来去也一目了然,也变相激发维修人员创新,重复使用材料意识。在票据中维修人员的劳动强度,节能降耗以及衡量物品的持久耐用性等都清晰可见,同时也作为考核员工的一项标准。
清新整洁幽雅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催人奋进。为同学们创造一流环境是我们服务工作的一个目标,我们在硬件设施配备过硬的前提下,保洁制度也一炉出台,在《服务员工作流程》中体现淋漓尽致,我们的员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做不同的保洁工作,确保每一公共场所洁净无尘,窗明几净,真正创造"环境一流,服务一流"家一样的公寓,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六、盘点固定资产
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公寓管理中心成立了检查小组,对学校各公寓、库房内的各种固定资产进行了认真的盘点,建立统计薄,层层落实责任制,保证固定资产帐物相符。
七、锐意进取、创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下,高校公寓管理也努力要求"上层次,上档次",公寓中心适应发展而需要,于2005年11月20日在社会中吸收优秀人才5名,为员工队伍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推动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随着公寓中心的发展壮大,外聘员工数量的增加,中心健全组织机构,实行跨校区管理。成立两校区人力资源管理部,建立员工档案存储;设立两校区库房物品管理,专人专项分工管理,既做到权责明确,又保证物品及时发放;实行洗衣房跨校区统一管理,既节约人力又降低成本;公寓设立24小时领班管理制,极大的保证了管理、安全的有效性、持续性。
在公寓民主管理建设中,使各院系、舍委会学生更多的参与公寓管理,在内务检查、学生纪律、公寓板报宣传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学生公寓管理中心松北校区被省高校"寓专会"授予黑龙江高校 "示范公寓区"称号, (黑龙江大学城在2003年12月授牌)。松北校区洗衣房被评为"黑龙江洗染协会理事会单位",成绩的取得与我们辛勤的劳动和规范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总之,公寓中心将以后勤服务总公司为中心,明确工作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以爱岗敬业道德规范要求和鞭策自己,脚踏实地为实现"四个一流"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阶段工作,为2006年"迎评促建"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后勤服务总公司公寓管理中心
关健词:高等教育 高水平体育 训练 管理
0 引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国力的增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竞技体育的重心在慢慢地向着教育领域进行着战略回归转移。为了更加健康地推动高水平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高水平体育的教学、管理谈以下观点。
1 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的特点
1.1 突出强度重质量:我国运动员专业体制的教学训练是以训练时间的积累来培养优秀运动员,专业队训练的最大资源是时间,时间是以训练为中心来安排。而高校教学训练时间的资源恰恰是最稀缺的。高校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来训练,他们相当大的精力要用来进行大学学业的学习。如何应对、解决这一矛盾?高校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训练理念,要精心计划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水平,突出训练的强度。训练要围绕着强度的核心目标来进行。所谓强度,包括了生理强度、心理强度、技术强度等。
1.2 针对训练挖潜力:高校体育生的训练尤要重视其针对性。经历中学训练的学生,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尚不成熟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很辛苦,一个教师往往带好几个项目的学生训练,专项技术和能力不可能抓的很细很全面。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训练任务:认真选好有发展潜力的“半成品”,经过高校阶段的训练变为“成品”直至“精品”。这就需要强调再针对性上下工夫,高校教师在训练上一定要把准这个“脉”。体育生在大学时期是身体发育最终成熟期,应该是出成绩的时期,结合个人的特点,抓住思想上、技术上,素质上,心理上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矛盾,在指导思想上、技术、战术、训练安排、训练手段、训练要求等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就会较快地提高运动成绩。
1.3 比赛训练出成绩:高效办高水平体育同学校其它学科一样,重在出成果。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在竞技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员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才能更好的锻炼队伍,提高水平,完善技术。各种比赛就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意义的训练检验和大强度训练方式。运动员只有通过多次的比赛锻炼,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他们才会深刻体会努力、勤奋、付出、与成就、获得、荣誉的真实感受。
1.4 文化修养显特色:新一代的大学生运动员应战线其特色与风采。而这个特色与风采就是文化修养素质。文化修养素质的培养是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自觉地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体育赛场上要有“霸气”而遵纪守法,生活中文明礼貌且富涵“谦气”,训练上拼搏进取要充满朝气,用实际行动来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体育精神,作一个合格的先进体育文化的代表与宣传者。
2 高效应对的措施
2.1 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队伍:高校办高水平体育,首要的是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员队伍。在人员聘用上采用竞争上岗的教练负责制,教练员要政治思想好,要善于学习,对专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训练方法有创造性,对国内外该项目的技术前沿发展有所把握,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还很难涌现出名牌教练。高校在积极挖掘培养自己的人才潜力的同时,也可适当引进人才。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长期性,复杂性与系统性。
2.2 以人为本改革体制:多年来高校带队训练的老师其岗位定职并不明确,在人们的思想里一般的理解为“兼职”,大学体育老师主要是上公共体育课。这种观念反映在体制上就是高校至今在教练的聘任职称上没有一个成文的文件,训练工作的优劣,成绩的大小全凭领导的印象和需要,今年重视,明年可能就不那么重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缺乏制度上的认定。正因为如此,高校训练员的工作岗位缺乏竞争力,与专业队训练的竞争压力无法相比。高校带训练的教师待遇偏低,仅以北京大学为例上一次普通学生的体育课90分钟,课时费是40元;而一次训练课平均150—180分钟,课时费是20元。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头学很多,体育课,体育科研,群体工作,课余训练及相关的社会工作等。而高水平的体育训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系统工程,从事高水平训练的教练一定要从这些繁杂的工作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一心一意带高水平的训练。在学术职称的评定方面,有突出训练成绩的教练应肯定他们在学术职称上的地位。既办高水平体育,相关的体制就要跟上。尤其是要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教练的工作及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信,这是高校办好高水平体育的重要举措。
2.3 实事求是科学管理:体育特长生的管理目前已不是简单的体育部一元化管理。而是体育部、学生所在系和学校的三重管理。体育特长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学校对他们的管理目标应该是更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在体育上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要根据运动训练的特点、比赛任务的需要,学生在比赛中创造成绩的优劣,在学籍管理上体现出一定的弹性。上至校长下至普通的教务人员应充满理解、支持、关爱鼓励的态度来对待目前在体育生管理上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要求体育生不断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又要求与普通生一样严格的各科文化考试通过率,那就忽略了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会给办高水平体育的工作造成许多矛盾和困难。高水平体育成绩的获得,必然要有生理上、心理上、精力上、时间上的大量投入付出。高效应积极探索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大学基本学业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相对合理的鼓励制度,激励他们边学习边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3 结语
3.1 体育隶属文化、教育的范畴,创建一流大学就应建设一流的体育教育。大学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深层次改革的一个例证。办高水平体育虽然还处在探索、过渡、“试办”阶段,但它顺应了国际教育的大趋势,进一步理顺了我国体育教育培养人才的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绝不是表面上特招几个体育特长生的简单形式,而是高校挖潜、提高全面教育层次、质量的改革。高校有高水平的体育,进一步充实了高校高水平的教育。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弗、耶鲁…纵观世界名牌大学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体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这个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机制,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而奋斗!
3.2 “过河”的任务已明确,“架桥”的具体工作需要高校的努力。招生—管理—训练—比赛—毕业,整个工作系统的流程,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与完善,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和科学的工作精神。学校、体育生所在的系、体育部应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力度,为体育生创造较好的学习、训练条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在一些基础条件方面与实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如:饮食营养、练后恢复、运动医疗、体育科研等,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工作。但是,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的过程同样是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我们应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报.—2005.8.23.
[关键词]幼师女生;教育责任感;培养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1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2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1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