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

第1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一、初中数学学习是人类发现基础上的再发现

学习初中数学,学生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拔,认识前人通过发现获得的真理。因此,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带着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进行学习,把学习活动看成是一种前所末有的创造性的劳动,不断体验创造性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发现,等等。同学们还可以去发现课本上没有出现的更多的数学真理。

二、初中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的抽象必然伴随高度的概括。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特别是使用了高度概括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造成表面的形式的理解,造成具体与抽象、感性和理性的脱节。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注意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真正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

三、初中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的各种概念、原则和法则不是杂乱无章地组合成的,而是在逻辑体系下展开的,各个数学分支都用演绎的方法和公理方法建成为各自的科学系统,形成了具有严谨结构的逻辑体系。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作业格式讲求规范,解题步骤讲求条理,语言叙述讲求简洁。

四、初中数学学习应突出思维训练

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主要通过数学思维来实现。学习数学思维活动,应该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所谓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学问题为对象,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的认识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在数学学习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思维活动方面,学习时要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的转变。

五、初中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阶段性

由于数学知识是具有严谨的演绎系统,所以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由于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再现,而每一次再现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有所提高,所以整个学习过程呈螺旋式的阶梯状上升。如方程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函数在初、高中定义不同等等。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熟练掌握各种技巧,不断提高数学水平。

第2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关键词:自然和谐 初中数学 教学课堂

广大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起自然和谐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渗透数学思想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材从内容结构、程序结构、形态结构,都改变了以往教材重学科、重教师的现象,因此也要求教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首先,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包括教材知识、技能训练、能力训练和态度培养的逻辑顺序。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对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顺序,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其次,正确处理教材的普适性与区域性的关系。每个地区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原则下做适当的改变,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三、注重“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开始,然后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过思考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问题情景,善于将具体的数学知识点引入、制造或者创造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氛围,并采取适当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任务的身体和心理动的本领,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初中数学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文字特点,让学生把听课过程和预习的思路不断进行比较、归纳,并及时交流,及时推广好的预习经验,同时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提高预习效果。(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培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五、注重口算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口算训练,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节课堂气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通过口算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在口算练习过程当中,要求学生用心记住数目,在头脑中进行紧张的思维推理运算,因此能促进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2)通过口算训练,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与新授内容有关的口算题训练,增多学生练习机会,使学习新知的信息情况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通过口算训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多种多样的口算练习题,容易引进课堂竞争机制,易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状态。

六、重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问题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有创新意识。首先,数学教育教学思想要更新。我们广大教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思维,允许学生对课本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并充分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掌握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方法。其次,数学教学形式要创新。比如,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讨论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等,在教学中,要将各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性,诱发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必须肩负起教学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构建自然和谐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在此基础上充分协调教学中各种因素,确保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训练;探究

G633.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训练是必要的,这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首要的工作任务。本文就如何对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时,才会去进行认真的思索和研究,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数学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到问题的思考当中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学生非要将准确答案说出,而是要学生在举一反三的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锻炼。其次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提问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学习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数学习题,数学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寻找答案,具体如下:在我国玉树地震之后,灾区情况严重,急需要大数量的帐篷,为灾难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江西的一个服装厂为了支援抗震救灾活动,决定转产,工厂原来有5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6条儿童服装生产线,他们计划在三天时间内制作1000个帐篷提供给灾区人民。如果使用1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05个;如果使用2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3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78个;问题: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平均每天可以制作帐篷多少个?同学们在阅读完这道数学习题之后,给出了不同的两种解法:

甲同学:设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y个。

x+2y=105

2x+3y=178

根据题意得出x=41,y=32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乙同学给出的解法为:178-105=73(个)

105-73=32(个)

73-32=41(个)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让其他同学们针对两种解题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鼓励提问的方式引发了学生对于这道一元一次方程题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解法更加符合题目要求,使用一元一次方程组进行习题解答,准确性比较高。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乙同学的解法简单明了、不繁琐、不嗦,口算就可以得出答案。在这样激烈的讨论氛围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开阔了他们的解题思路,并加深了他们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二、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以“填鸭式”的教育为主,教师一直“讲讲讲”,学生被动的“听与学”,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也不喜欢进行提问,更加别提数学思维的培养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这有利于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展开同桌一对一的数学互评活动,让同桌之间找出对方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错题,因为学生本身可能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回避,但是利用另一方进行纠错,进行提问。长此以往,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本身是具有拓展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由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初中教材中关于几何部分的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大,而学习初中数学几何部分这一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在解答几何问题中,关于辅助线的添加问题是关键所在。当学生面对一道几何题苦苦思索而得不到解题思路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辅助线的添加问题。但是往往在几何图形的证明题中都不会明确的告诉同学是否应该添加辅助线来帮助解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添加辅助线之后能否进行几何体的证明,以此来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例如在探索平行四边边形内角和的问题上就可以利用辅助线的添加来证明这个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进行连接,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将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为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平行四边形包括两个三角形,所以其内角和为360度。

四、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一定要注重对数W教材的掌握和了解,挖掘数学教材中适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红囡.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第4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对策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概念的理解、空间想象力、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综合、推理、演绎等等。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紧密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更是异常重要,下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完全成熟的思维模式,但是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特质,才能发挥教师最大的教学效果。初中学生主要有三个思维特征。第一点是思维的不成熟性、不系统性,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完整的思维模式。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用感性思维。第二点是思维的灵活多变性,正是因为思维的不成熟,初中学生敢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在面对陌生事物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法。第三点是超强的塑造性,不成熟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有更高的重塑性,学生会在思考和学习中不断的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充分认识这几个特征对思维教学非常重要。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首先,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因合理结合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淡化数学基本知识教学。达到数学中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中有数学的效果。

(一)思维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思考和学习中掌握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的安排逻辑思维训练。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反面例子让学生不断比较和辩证基本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是一个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去获取有效信息。例如,在解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寻求最佳答案,在分析解题中掌握思维方法。

(二)多做习题,巧做习题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推理证明类的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督促学生多做思考题和讨论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解答习题,最后让学生找到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达到巧做题的目的,这也会培养学生对思考的兴趣,形成正向反馈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关注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

受生活和教学环境的影响,有个别学生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这类学生,通过制定不同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进而把握逻辑思维学习的总体脉络。例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基础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到所需的知识,差生跟上进度,好学生有显著提升。

(四)逻辑思维能力的探讨更新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才算成功。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了解逻辑思维过程,掌握了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逻辑方法,才能参与到实际的解决过程,这样也就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与学生探讨思维模式,保持思维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感受,学生通过互动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措施,教师之间定期开会,交流教学心得。

三、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

实际生活中,思维能力的运用遍布每一个角落,逻辑思维更是应用广泛。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兴趣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只有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不断探索、积极的研究逻辑思维的学习。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不断的从学生身上找到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的实例,让他们融入到各个案例之中,他们才能自己思考,开动脑筋,进而自己动手去实践。在不断地重复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提升一个档次。例如,教师设计思维运用游戏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更换游戏设置,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分析,使用的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相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有了更好的互动和效果,达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

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课堂和生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当然学生和家长也要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这一解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其进行解释,篮球员在赛场上能够直接把握住整场的发展态势,将球投进篮筐,这就是直觉思维的表现。回归到数学教学课堂上,当老师将一道数学题刚刚写到黑板上的时候,就有学生能够立即说出答案,也许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算太优秀,这个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说出了正确答案,这正是他直觉思维的表现。那么,直觉思维在初中生身上有何特点呢?我们应该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呢?

一、初中生直觉思维的特点

通过上文对直觉思维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但是数学是一种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科目,两者之间不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在这矛盾背后存在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1.偶然性

直觉思维是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时候,凭借自己潜意识的活动对事物进行下意识地判断的过程,在这一思维过程中灵感突至正是直觉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正是在突发事件中触发无意识而产生的。苹果砸到牛顿的脑袋不是时常发生的,牛顿由苹果落地这一现象联想到万有引力是一种偶然事件,由此可以看出直觉思维具有偶然性。

2.自发性

直觉思维的主要施动者是由主观个体构成的,这个主观个体在不受外界的影响下,触发自己的神经机制,对问题产生解决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直觉思维是思维者主动产生的,是在其思维自发运作下产生的。

初中生的直觉思维除了偶然性、自发性之后,还具有简约性、不确定性、灵活性等特点。

二、初中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直觉思维尽管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是这种自发性是在外界的某一基点的触动下而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直觉思维除了学生自身的思维之外,还需要外力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其对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意识地培养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落实在点点滴滴中。因此,教师要将对初中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1.落实基础知识

我们虽然说直觉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即便是有无数个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那他也是无法直觉想象到万有引力的。换句话来说,没有知识储备做基础,一切的幻想都只能是空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利用具有理论基础的基础知识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证明,以此为直觉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课堂解题训练

第6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地解答数学题目。如果没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压力,觉得数学很难,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很难学好数学这门功课。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具备全局思想,使章节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最后,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一、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把一些数学概念,方法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当遇到相同的题型时,大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运用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来解题。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化抽象数学为实体数学模式,一旦碰到抽象问题时,只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变,就可以做好知识迁移运用。

比方说,在讲“一次式的同类项”问题时,课本上举例了组成5x式的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一共有四组,分别是3x+2x,2x+3x,x+4x,4x+x,但是,如果问的是整数系数的组成,就不是4组了,而是无数组。而让学生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用东拼西凑的想法去说出它的7组组成,而是要让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的组合分别有:9x-x=-x+9x=10x-2x=…,这样,在学习这个知识时,也能够顺带做到知识的迁移,既复习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又复习了同类项和合并法则等。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无限问题,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只考虑整数问题而不考虑正整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无限个组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科学、有序。并且能够做到知识的紧密连接,最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其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初中阶段运用列方程(组)解运用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因此,利用初中的运用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培训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有意识性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关键。而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并且,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只需做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摸索、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一旦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当他们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筱蘅.逻辑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掌握逻辑的意义与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第7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创新

初中阶段是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但是从以往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障碍和困难,由于缺乏创造性及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解题思路混乱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增长。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满足新课改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从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中考的限制,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题海战术式的教学方法,无暇顾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相符。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充分了解初中生的特征,制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索并尝试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重视,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意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创新思路,因此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非常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优化措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并保证课堂认真听讲,夯实基础。(2)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的运用,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创新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思路,从而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3)掌握基本的学习规律。一定的学习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点。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复杂的问题,总结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锻炼逻辑思维。(4)创设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自觉参加到课堂活动中,能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探究,与同学或者教师一起思考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遵循标新立异原则,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允许不同思路和不同观点的存在,敢于突破传统定向思维模式的挑战,从多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在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假设在两个圆心角、两条弧及两条弦的轴心距中有一组相等的量,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他各组量是否相等?在这个问题中,既有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点,也有新的质疑点,所以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质疑、猜测和激烈的辩论,推出了“圆的定理”,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了圆形的相关知识点,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并且意识到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进而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强化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的集中与发散思维,如多提出一题多解的问题,反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将原本零散的数学知识点整合起来,找到数学的解题规律。课堂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出发点,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有利资源,通过纵向与横向相结合、本类与它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同时也开拓了思维。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知识点,形成了独特的数学逻辑思维,并且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激发了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觉地与其他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提出命题:在两个锐角三角形中,有两个边与其中一个边的高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如果将“锐角”这个条件去掉,那么命题是否仍然成立?这个问题是对知识点的进一步考核与深化,需要学生逆向思考,增强思维的发散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发散思维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增强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乐于思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通过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差异;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43-02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差异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四种命题、函数概念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做好必要的铺垫,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像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而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推广和引申,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度和“负300度”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 (答:6种);②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答: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初中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这些知识只有在高中教师作好新旧知识的对照、类比、归纳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轻松理解.

2.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放慢课堂进度,争取让全体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们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教学课,三节自习课,这样导致各科学习时间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若像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达到像初中那样让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后再进行新课。

(2)模仿与创新的区别: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学生除了模仿做题还有推理思维,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大和知识面的扩展,学生不能全部依靠模仿,即使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中等水平。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要不是错,要不就答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都是经过初中教师已反复训练的,老师把要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他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学生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教师要对高考中所有类型的习题进行训练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融会贯通该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不知道该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变得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才能深刻理解这些类型题的真正意义,学生的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其实,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生活的需要,它从一个方面也代表了一个人的素养,人的一生只有18-24年时间是有导师的学习,最精彩的是一生学习,靠自学最终达到自强自立。

4.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接触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遇到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学习方便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上升,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知识时相应地减少了。

4.知识的独立性大

第9篇:初中数学思维逻辑训练范文

1.课改下数学学习分化反思

1.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一些网络游戏的影响。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1.2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

2.教学对策

针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

2.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2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