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

第1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 刑法视角 未成年人行为 心理矫正

作者简介:刘薇,福建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刑法学。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升高,已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时期,判断事物的能力比较差,情绪比较冲动,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的研究力度越来越大,下面就刑法视角下,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措施进行分析。

一、基于刑法视角的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的意义

从刑法视角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故意伤人至死亡、故意杀人、放火、投放有毒有害物质、、抢劫、贩毒等行为,同时还有年龄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实施对社会稳定有危害的行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推行的是以感化、教育、挽救为主,以惩罚为辅的策略,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案件实际情况等,从轻处理,并且在刑事程序法上,还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机构,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保护。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严重,并朝着暴力化、低龄化、团伙化的方向发展,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从刑法视角下,分析未成年人的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矫正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的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涉及到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从刑法视角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进行分析,能深入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为他们提供帮助。将心理矫正引入未成年人感化、教育、挽救等过程中,能有效地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纠正未成年人的思想,帮助未成年人走向正常人的生活,这对未成年人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刑法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群体,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学方式对其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当未成年人的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如父母离婚、再婚、父母死亡等,会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后,未成年人的心理很难适应,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加上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往往会放松对未成年人的管教,放纵未成年人的行为,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未成年人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的内部环境,如家庭的收入、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当家庭收入比较差时,未成年人会为了谋生,外出打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而对于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家庭,往往会忽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沾染很多恶习。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如果学校在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就会在客观上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缺失。学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对未成年人学习成绩的重视度远远高于对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的力度,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也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结构,面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没有对其进行疏导,反而用惩罚的方式进行处理,导致未成年人逐渐走向犯罪深渊。

2.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由于升学压力比较大,对学习成绩好的未成年人关注力度远远超过学习成绩差的未成年人,设置用冷淡、惩罚等方式对待他们,导致这部分未成年人出现更严重的行为偏差,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是与不良同伴交往,据调查很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刚开始,并没有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在同伴的教唆、引诱下逐渐产生犯罪动机,并参与犯罪活动,可以说不良同伴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动因。目前,社会存在很多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会强化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如网络文化的飞速传播,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太成熟,好奇心比较强,很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犯罪心理,最终出现犯罪行为。

三、刑法视角下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措施

(一)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原则

心理矫正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坚持“无偿、自愿、保密、尊重”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愿意与心理矫正人员沟通交流。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注意整个过程都是免费的,心理矫正人员不能以任何借口向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收取相关费用;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注意是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权在未成年人手上,相关机构不得强迫未成年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未成年人即便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仍有隐私权,因此,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必须妥善保管相关人员的材料,不得私自泄露未成年人的隐私;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未成年人,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必须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尊严。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矫正组织

目前,我国很多劳教所对未成年人设立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心理矫正的需求,为确保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矫正组织,配备专业的心理矫正硬件实施,如心理宣泄室、心理诊断室、心理测评室、团体活动室等,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水平。 (三)建立专业的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队伍

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工作,涉及到的心理学领域十分宽广,而心理矫正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矫正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专业的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队伍,从而有效地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矫正质量。心理矫正机构要加大对未成年人心理矫正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还要聘请专业的心理矫正专家定期对心理矫正人员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心理矫正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完善心理矫正技术设备

心理矫正是心理科学的具体运用,其行为技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设备进行支持,如果缺乏一些必要的技术设备,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就很有可能遇到阻碍。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在对未成年进行心理矫正的过程中,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矫正技术设备,这对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心理矫正技术设备,从而为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规范未成年人心理矫正过程

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初步诊断、确定诊断方案、实际矫正等过程中,都需要特定的程序,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必须规范矫正过程。心理矫正人员要对未成年人抱有很大的希望,真诚、热情的同未成年人进行沟通交流,认真聆听未成年人的心声,细致的询问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原由,了解其真正的心理问题,并积极的同他们探讨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用心与未成年人交流,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温暖,帮助未成年人拜托消极情绪,树立自信心,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内心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六)丰富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项目体系

未成年人心理矫正与成年人心理矫正有很大的差异,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项目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社会公益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只有丰富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项目体系,才能重塑未成年人人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1.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刑罚方法,这种刑罚在很多地区有广泛的应用,我国刑事政策也把未成年犯定位于教育改造,确立了“以教育改造为主,轻微劳动为辅”的行刑基本原则。社区服务项目的推行,符合刑法执行的社会化要求,它能有效地规避监禁负作用,解决罚金刑因贫富不均引起的潜在不平等问题。对某些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人以“社区服务令”的形式让其到指定社区从事一定时数的无偿劳动,以弥补其违法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害。这里的劳动包括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文化学习、技术培训等活动。

2.科学的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心理矫正是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能让未成年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的生活心态。心理矫正人员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全面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心理咨询制度,定期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编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评估报告,从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其他心理矫正措施。

第2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查、测、考”工作机制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长远、利在千秋的工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立了四个市级领导为主任的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按照人均0.2元的标准落实了工作经费,增设机构和人员,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考核及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体系中,同步推进落实。完善“查、测、考”工作机制,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一是月查。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定每月的督导检查内容,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的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工作中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二是季测。按照中央文明办《测评体系》的要求,加大测评考核力度,组织专门人员按照“国检”标准在全市开展季度测评。坚持以测促建,充分发挥测评体系的导向作用,提高区县(市)主要领导对未成年人工作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作用的认识。三是年考。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相关单位和部门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并充分运用考核结果,以此区分优劣、兑现奖惩,增强对未成年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围绕立德树人,打造“唱、学、进”活动品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遵循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规律和特点,广泛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高深抽象向简单易懂转变,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一是唱童谣。牢牢把握童谣创作、传唱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旋律,定期组织开展“童心向党、优秀童谣传唱”、“唱健康童谣,过快乐假期”、“优秀童谣创作评比”、“优秀原创童谣展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传唱健康向上、朗朗上口、充满时代气息、体现童心童趣的优秀童谣中健康快乐成长。总结推广了香坊区数十年坚持原创、传唱优秀童谣的经验,得到了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是学典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真实和最鲜活的体现。大力开展了“美德阳光建设工程”先进典型的评选,将这些典型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其中蕴含的道德闪光点和积极人生态度,在各类媒体和校园中广泛宣传报道。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向英模人物学习,弘扬哈尔滨风尚”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养成能力,树立未成年人“哈尔滨风尚”形象,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三是进校园。发挥我市丰厚的音乐资源和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底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十精神”进校园、“经典音乐”进校园、“优秀儿童剧”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党史知识”进校园、“道德讲堂”进校园、“优秀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等“七进”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培育高尚品质,树立远大志向。目前,共组织各类演出活动110场次,组织编印了《哈尔滨市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哈尔滨市未明礼仪小常识》等10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丛书,免费发放到全市各中小学校。

三、创新教育载体,开展“争、当、设”主题实践活动

发挥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的三结合教育网络作用,把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元素,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一是争做美德阳光少年。以大中小学“认星争星”网络教育为试点,在全市广泛开展“认星争优”活动,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做到“五个学会”(学会快乐、欣赏、感恩、合作、承担),不断深化和拓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全市建立了2个国家级、21个省级和104个市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联系点。“日行一善”、“洒扫应对”“创编节日小报”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争做美德阳光少年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追求和时尚,从而树立了学习美德、弘扬美德、践行美德的良好风尚。哈四中“四责”教育已成为拉动和提升学校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力量。全市涌现出了以“爱心哥哥”张家赫、优秀志愿者孙慧熙、三次入水抢救溺水男子的常伟豪为代表的市级美德少年。张家赫、王之雨荣登中国美德少年榜。二是当小小志愿者。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3月5日开学第一天,全市中小学校统一时间举行了“学雷锋、争当美德少年,让雷锋的旗帜更鲜艳”主题升旗仪式。开展“学习雷锋,做小小志愿者”、“伸伸手、弯弯腰,文明跟着走”“五小员进社区”等志愿服务。举办了“我和雷锋比童年”、“志愿助残、放飞梦想”青少年演讲、故事会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2 000余场,利用课余时间到辖区内孤寡老人、残疾人家中开展“五个一”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三是开设冰城文明小博客。巧妙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融入到“冰城文明小博客”之中,为学生写博提供素材。在全市开展了优秀博文评选和文明小博客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传承文明的使命感。平台开通以来,来自哈市注册登记的中小学生数为15 000余人,参与互动的人数不断增加。

四、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整、建、搭”教育网络

良好的社会、文化、校园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我市不断拓宽教育渠道,积极构建教育平台,逐步形成了城乡联动、媒体牵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直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未成年人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实践、社区文化“四大基地”建设,切实抓好网络、手机、荧屏、声频净化和网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会同文化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告别网吧”、“文化管理校园”等活动;联合教育、执法等部门开展创建平安校园行动,学生和家长对校园周边环境满意度逐年提升分别达到97.8%和95.1%。二是建立活动阵地。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8个城区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并逐步向街道和社区延伸,在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和辅导室,形成教育网络,我市的做法在全国第二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上做了经验介绍。按照“四站八室”建设标准规范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2013年我市181个乡镇将全部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打造一批以新桥小学为代表的城市学校少年宫典型。大力完善社区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场所。全市80%以上的社区开辟了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室,全市共建立了487所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二是搭建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作用,在市属主要新闻媒体、都市类媒体和相关部门的网络媒体的重要版面、时段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题、专栏(或网页),加大有利于未成年人教育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宣传,制作宣传海报2万余张、宣传手册40万册,利用户外电子屏、宣传栏、宣传板、张贴画、宣传条幅等,积极宣传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标语口号,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3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加剧凸现了学校德育的不足,即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认识不足;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目标设置和实现中的片面性。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导能力;设置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学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最终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有效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中间地带,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由于教育观念等的系列偏差,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屡有偏差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审慎思考学校德育的不足,加强学校德育以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通常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还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主要可表现为(注:此种分类主要参照了吴铎主编的《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会规范的类型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方法。):其一,违俗行为,即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奢侈浪费、自私自利。其三,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旷课逃学。其四,违法行为,即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索财、携带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如暴露癖、乖僻残忍。其六,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为逐步积累恶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径为:沾染恶习——偏差行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会个体与现存社会规范发生的磨擦和冲突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小到大,逐渐加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首先要预防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切断他们通向犯罪的这一途径。

2003年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表明,全国初中2.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性偏差行为,14.2%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性偏差行为。在校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第一,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行为偏差”等同于“品德恶劣”,忽视了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还在形成之中,还缺乏较强的自制能力,其一般性偏差行为大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行为怪异、自我封闭等的精神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偏差行为多发,或是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缺乏与老师和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形成对人际交往的焦虑、自闭甚至暴力反抗。学校德育往往关注教育目标向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行为的有效转化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是德育的必备支撑。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简单地认定为“品德低下”,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不但无益于未成年人长期积聚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加剧其偏差行为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科学认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其或是忽视,或是不能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帮助。教育者简单粗暴的排斥和过激教育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未成年人的心理认同,更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成为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第二,学校德育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传统德育通常是以社会为本,只将受教育者视为被教育客体。传统德育的方向和内容不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价值冲突,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同,忽视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主体地位,容易造就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或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最终导致未成年人厌烦和自动远离道德教育。然而,任何手段也无法割断未成年人和现代社会种种不良因素之间的联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道德灌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使学校德育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疏导作用大为降低。

第三,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实现过程中只注重行为管理,忽视人格培养,无法达到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育人”的目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还要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混在一起,使我们倾向于以政治教育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成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升学或者就业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经常以德育课分数衡量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暇顾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在管理上层层把关,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的管理网中,对照相应的《守则》《规范》,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贴上量化的标准,把培养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乖学生”当作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则很少关注。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管理,忽视人本的道德内化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行为管理,使未成年人往往为了获得某些好处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口是心非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

那么,怎样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呢?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修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今天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差异,要研究他们的特性,激发其潜能,引导其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养的社会人,教育者就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依据他们智力和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同时,面对频发的导致偏差行为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者新的角色——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健全自身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了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会洞悉其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运用沟通、聆听等心理辅导技巧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制约着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平,以及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发生的几率。而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忽视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缺失了对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关注,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更迫切呼唤以人为本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充实。

第二,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德育内容,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大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减少和避免自杀和虐待他人等偏差行为,帮助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其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8-14岁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其三,注重未成年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不用教条的统一目标评价他们,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让他们真实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第三,坚持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我国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改革,但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加之未成年人缺少自主的道德判断和独立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只鼓励其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的积极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只能造成未成年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最终陷于道德困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在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提供道德的“价值引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起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了自我教育才会有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未成年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教育者应把操作性强的合理的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有效切断偏差行为乃至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4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区未成年人工作指挥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9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强力攻坚之年,也是全面达标,提升创建水平的冲锋之年。为高效实现这一目标,未成年人指挥部根据《崇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三年工作规划(2018—2020)》(崇委发〔2017〕31号)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未成年人工作指挥部三年规划(2018—2020)》中的目标任务,依照年初制订的2019年工作计划,在区创城办的正确领导下,上半年我们扎实推进、如期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深刻总结反思,分析失分原因,研究对策措施。

3月21日,中国文明网同步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度测评结果以及2018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测评结果。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总分为91.58,在24个直辖市提名城区中排名第9(上海参评区排名第3)。面对这样的成绩,指挥部从领导到工作人员,深感焦虑与不安。于是,我们第一时间认认真真围坐一起,逐项看失分指标,失分多少,分析可能的失分原因。4月11日,在区创城办的安排之下,未成年人指挥部分管领导以及工作人员一起参与了2018年度测评工作总结分析会议。会上,我们提出了一些疑惑与不解,也抛出了一些我们的想法与意见,得到了专家与领导的指点与认同。之后,未成年人指挥部分别于4月3日和4月24日,组织、召开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牵头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相关条线工作人员会议。会上,分管领导陆琴副局长对2019年度工作作了动员和部署,副指挥长姚李超局长对2018年度崇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成绩作了通报,对每一项失分多少、失分的可能原因作了详细的剖析和说明,同时对与会人员如何精准对标、精益求精做好2019年度未思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寄于了极大的希望。

二、加强沟通联络,搜集资料信息,凝聚创建合力。

未成年人工作面广量大,牵涉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中所列的指标内容,指挥部将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区文旅局、区政法委、区妇联、区文化执法大队等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而责任部门更是不计其数。指挥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做好牵头联络、协调沟通、指导服务工作。为此,2019年年初,我们在2018年人员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一一确认各乡镇、各委办局、各中小幼以及直属单位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基本信息。对于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在2018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温馨提示。同时,对于2019年度重点工作,作了明确要求与布置。对于各单位、各部门的来电来访,咨询提问,指挥部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尽其所能作出解答、提供服务,为各单位、各乡镇、各学校对标创建、优质创建,从头跃上创建轨道,缩短创建进程提供了有益帮助。

三、围绕指标体系,组织多彩活动,厚实人生根基。

1.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上半年,联合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团委、妇联、关工等部门,从未成年人年龄实际、身心特点出发,分学段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4月2日,“缅怀革命先烈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2019年崇明区中小学“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在东门小学隆重举行,自此,拉开了全区未成年人线上线下“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烈活动序幕。4月26日,“垃圾分类新时尚 生态文明我践行——2019年崇明区中小学生主题升旗仪式”在明珠小学举行。为迎接建国70周年,5月5日、6日,在区教育学院分别举行了中小学“我为祖国点赞”读书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另外还有学农、学军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活动、龙腾端午等主题活动……2019年度崇明区“新时代好少年”推荐评选、命名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会。

2.多措并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三观”根基。

指挥部办公室联合教育学院教研室、德研室,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功能,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上半年组织了“六育人”案例征集评比活动,目前正在遴选一批优秀案例报送参加市级评比,并正在打造一批“三进”品牌项目,加以推广传学。年初开始,组建专家团队,将中小学区本教材《向着阳光奔跑——崇明区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进行修改完善,目前已进入交付印刷阶段。各中小学也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24字入脑入心入行为。

3.创新载体,持续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携手宣传、教育、体育、文旅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做大做强“区域整体推进‘走近中华经典’”市级项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校一品”建设。5月28日,“激扬少年情 放飞强国梦”——崇明区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龙腾端午”传统节日主题教育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全区各中小学依托社区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传承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将非遗文化在校园内演绎。

4.温暖陪伴、呵护心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崇明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唯一点位,为使中心在检查测评中少失分,指挥部办公室加强与中心日常联系,经常去中心巡查,察看内外环境,检查宣传氛围,提出细节问题,帮助修整完善。为促使中心最大程度服务于家乡未成年人,2019年年初 ,中心又招募了4名心理咨询师,扩充志愿者队伍。4月20日下午,中心组织了“放飞心灵,快乐迎考”考前公益咨询活动,15名心理咨询师、6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本次活动,接待家长、学生80多人次,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5月24日,“我的国 我的家 我的心‘晴’故事——2019崇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展示研讨活动在西门小学举行。此次活动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心育活动提供了示范与借鉴,对于各中小学进一步组织好心育活动,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引进资源、送教村居、服务学校,提升本区家长家教技能与水平。

为不断提升本区家长的家教技能与水平,2019年年初,由教育局出资,购买苏州智慧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开发的家长慕课平台资源,在29所市、区家庭教育示范校中首先推行,让每个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慕课平台,观看视屏,学习先进的教子理念,掌握易学易操作的教子技能。3月起,指挥部又与区妇联、教育局联手启动家庭教育社区行、校园行项目,我们精选讲师、优化课程,为全区所有乡镇共配送75场专题讲座,为中小幼共配送108场专题讲座,形成“全区联动、上下互动、每月一动、每周一送”的家庭教育工作态势。

四、严格督查标准,加强服务指导,限期整改落实。

4月中下旬,指挥部办公室联合教育局创城办,制定督查方案,组织督查人员,下发督查标准,决定对全区中小幼、直属单位2019年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进行全方位督查。我们分8个督查组,每个组从带队领导到项目督查人员共8人。4月30日上午,我们借助教育学院,召开全体督查人员会议,对于督查的意义、本次督查的任务、要求,督查人员的职责、需要反馈的材料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布置。会上,对于督查的内容指标,也再一次作了解读培训。5月6日——10日,分8个组赴全区中小幼、直属单位,精准对标,进行了地毯式督查,并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对于查出的问题,当场进行了沟通反馈,开出了问题清单,要求限期整改,上交整改照片和报告。目前正着手暑期乡镇督查前期准备工作。 

以上是指挥部上半年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一点成效。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主动与牵头单位、乡镇委办局包括教育系统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联系还不够。在指导能力、指导水平、沟通服务等方面,与优质高效还存在一定差距。

2、工作的主动性、周密性有待提高。如召开一个会议、组织一项活动、安排一次督查,从方案到具体细节,要思虑周全、反复斟酌推敲,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活动结束,应及早向区创城办呈报简讯、推送微信,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3、调查研究、分析对比、跟踪落实等工作还需抓紧抓实。要对2018、2019两年的督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去年、今年两年督查均存在一定问题的单位和部门,要进行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根源,要定期不定期地回头看、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对于变化大、进步快的单位和部门,也要加以分析,给予表彰,达到鞭策落后,表扬先进的目的。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指标体系,组建专家团队,做好乡镇督查。

指挥部将依托文明办,携手宣传部、教育局、文旅局、民政局、文化执法大队等牵头单位,制定督查方案、完善督查指标、组建督查队伍、培训督查人员,力争在八月底之前,对全区所有乡镇进行全面督查,弘扬亮点突出、品牌鲜明、工作扎实、成绩优异乡镇的先进经验,鞭策得过且过、问题不断、措施不力、敷衍失责的乡镇。

二、调动多方力量,精心设计谋划,做好暑期工作。

1、精心编制学生暑期活动指导手册,制定学生暑期工作计划。

2、多层面召开学生暑期工作会议,布置落实暑期工作。

3、携手团区委做好学生“爱心暑托班”相关工作。

4、联合崇明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做好学生假期工作指导、督查、评优表彰等工作。

5、指导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部门,做好暑期学生活动接待、指导、评价工作。

三、严格评选程序,搭建展示平台,选树优秀典型。

2019年4月初,区文明办、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区关工委五部门联合发文,启动2019年度崇明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日前,各单位正在乡镇评选、学校评选的基础上,将符合标准的优秀少年推荐到区级层面参加评选。下半年,我们将组建专家团队,对全区报送的几百名学生的书面纸质材料进行分类评选,评出“十佳百优”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公示,对于最终进入“十佳”候选人的二十多名优秀少年,将进行现场才艺展示、专家面试提问,最终评选出“十佳”新时代好少年。9月底,将隆重表彰区级“十佳百优”新时代好少年,并将他们的优秀事迹制作成宣传海报和宣传小册子,下发各乡镇和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四、联合相关部门,摸清人员底数,做好帮扶工作。

下半年,将依托未保中心数据库殊学生相关信息,携手民政局、区妇联、青保中心、小英工作站等单位,建立针对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的救护保障机制,确保困难家庭、随迁子女能够正常生活、就学。要依托市级、区级结对助学活动做好特困儿童、重点帮教对象的帮扶工作,确保区域范围内无因生活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同时,借助区未保中心、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的力量,全方位做好特殊未成年人的关心关爱工作。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困境学生、孤残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关心关爱,尤其要对困难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帮扶,力争形成区域层面工作特色亮点。

五、加强网吧管理,优化周边环境,净化学生成长空间。

未成年人指挥部将携手区文化执法大队,进一步建立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的长效管理和专项整治制度。充分利用网吧管理志愿者队伍,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确保区域范围内无黑网吧存在,无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现象发生。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充分发挥三级联动,加强市场检查和监管,以此不断规范有证网吧的经营行为。同时将进一步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教育局安全中心的职能与作用,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综合管理治理力度,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经常性的全覆盖排查,对存在的问题,会同综治、城管等有关部门开展监管执法、集中专项整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及时掌握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动态情况。督促学校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每日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实行每月零报告制度;三是敦促乡镇派出所制订的“一校一方案”必须落到实处,确保学校周边交通秩序井然有序,无违法违规经营的各类场所、无“黑校车”、“黑出租”揽客营运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校园周边交通标志、标识及有关设施,切实加强校车管理,确保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文明。

第5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改善环境,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我省围绕利民惠民宗旨,紧扣环境核心要素,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承接载体。

全省各地在创建中着力帮助群众解决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让群众共享创建成果,群众对创建的参与率、支持率、满意率持续上升。苏州市对城区的1125条背街小巷分期实施整治,总长度282公里,让39万居民不再饱受“出行难”。常州市20多个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投资数亿元,建成全省第一条BRT快速公交线路,构筑了“500米半径”的公共绿地体系。镇江市两次出台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4%,成为国家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试点城市。泰州市组织实施“改善民生十大工程”,搭建了百姓议事同、百姓大学堂、百姓大舞台等“百姓”系列平台。连云港市为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更新人行道板260万平方米,新修水冲厕所87座,新装小街巷路灯3000套,规划设定585个马路市场“疏导点”。各地在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安居工程”、“希望工程”、“医保工程”的同时,还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兴建了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科技中心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老百姓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中,7个荣获过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52个县(市)中,张家港市已荣获全国文明城市,5个荣获过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2009年1月,中央文明委表彰的14个全国文明城市中,江苏南京市、南通市、苏州市占据3席,扬州市、无锡市、常州市荣膺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另外,还有42个市、县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涌现出张家港市、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典型。文明城市创建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许多城市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市、南京市、张家港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与此同时,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广大人民的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热情不断焕发。2009年1月,全省受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国文明村镇28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49个、全国文明单位45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77个。

典型引路,树立思想道德标杆

运用榜样力量,抓好典型示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特点和有效抓手。思想道德先进典型就是引领思想、焕发精神、凝聚力量的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组织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鲜活载体,是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抓手。我省“‘连心桥’上的贴心人”张云泉、“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徐尔铸、吕顺芳、邓建军、刘绍安、戴庆贤、戴玉银、陈巧云、张玲兴等8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江苏省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21人当选为江苏省首届道德模范,19人荣获江苏省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道德模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座座高耸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心灵。引领着人们前行。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吴仁宝。“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丁晓兵,“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徐州下水道四班,坚持35年学雷锋、“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正气之歌的周光裕,不当亿万富翁、一心造福农民的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农业科技战线的“铁人”姜德明,用生命践行“三个代表”的扬州灯泡厂厂长高仁林,南京市“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张惠民,身残志坚、敬业奉献的洪泽湖船头小学教师阎成米等一个个先进典型也是“凡人善举”中的“闪光点”,成为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标兵”。

2008年,在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江苏有50名“身边好人”入选。他们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优秀品德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先进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成为人们纷纷学习、效仿、追求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一股股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在江苏大地上蔚然兴起。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全省各地持续多年组织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以及评选表彰“感动人物”、“十佳市民”、“道德之星”、“身边好人”等活动,在江苏七千多万人民心中矗立起一根根思想道德“标杆”,激励和引领着人们积极投身实现“两个率先”的壮丽征程。以“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无红包医院”为代表,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成为全省、全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

在全省开展的“道德模范巡讲”活动放大了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追求文明,升华品德,做好事、当好人已经由“星星之火”逐步催生发展为“群星璀璨”,由“数枝竞放”不断引领、辐射、孕育成“百花满园”的喜人景象,推动了全省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立足长远,引领未成年人成长

我省经济社会建设需要一大批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实践者来推进,需要一代代富有理想、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江苏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江苏未来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集聚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他们是我省蓬勃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近年来,南京、无锡、南通、宿迁等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相继拔地而起,个性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纷纷形成。各基地充分发掘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实践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辐射力逐步增强。如无锡宜兴基地开设了茶道茶艺训练项目,着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南京浦口基地开设了农业生产项目。培育未成年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南通如东基地开设了海洋体验项目,让未成年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全省共有40多万未成年人参加了劳动实践、民兵训练、野外生存训练、消防安全教育、多米诺竞赛等活动项目,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情趣、感悟生活真谛。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我们的节

日”为载体,着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进未成年人的民族意识和对普遍价值的认同。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积极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建立了190个实践活动示范点。持续打造“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活动品牌,“学习英雄少年事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江苏―绵竹中小学生手拉手、同成长”夏令营、“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防灾避险,珍爱生命”等主题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丰富多彩、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假期。

培育一支热心关爱活动的“五老”队伍。充分发挥“五老”在阅历、智力、关爱等方面的特有优势,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着力解决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组织“五老”创办校外辅导站15816个,每年有140多万学生参加活动,校外辅导站成为了中小学生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锻炼、舒展身心、学习文化的新平台。全省16913名“五老”成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在未成年人上网问题上,老师操心、家长烦心、社会忧心的现象得到好转。全省还有118万“五老”对贫困家庭未成年人开展结对帮扶、扶贫助学等活动,在孩子们脆弱的心灵上根植了社会大爱的树苗,让温暖的阳光照遍每个孩子。

营造一片洁净健康的环境氛围。坚持每年开展社会文化环境“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广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为未成年人撑起蔚蓝的天空。突出抓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广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成功经验,让每个青少年充满自信、充满阳光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常州市把每年三月第二周定为中小学生命教育周,通过开展“为生命喝彩”、“生命赞歌”、“生命的价值”为主题的事迹报告会、文艺演出、图片巡展、师生论坛等系列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淮安市持续多年开展留守儿童“十项关护行动”、“四覆盖”关爱计划,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整体推进,绘就文明江苏的蓝图

随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创建已经进入由“物”向“人”、由“外在环境建设”向“内在素质提升”转变的阶段。通过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高江苏发展的“软实力”,以每个公民的点滴文明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浩瀚海洋,使得江苏公民素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相促进。

近年来,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弘扬“三创”精神为重点,江苏大地上掀起了“培养造就新时期江苏人”的滚滚浪潮。全省189个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其中,有展现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沙家浜革命传统纪念馆,有警醒民众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记录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徐州白集汉墓,还有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江都水利枢纽等,仅南京市每年参观教育基地的公民就超过百万人次,通过这些免费参观活动,激发广大民众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江苏的情怀。

第6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社区医院;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医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资料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4亿,到2020年估计将增加到7.4亿[1]。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所谓“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趋势,空巢家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2]。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致使许多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廖生活。

1 空巢适应障碍的真正及危害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老年人的经济供养,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则相对忽视。精神慰藉是指对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调节,使其得到安慰和快乐,也可称为心理健康疗法。健康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其中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方面并对生理健康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年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老年人就如同未成年人,在心理上愈加依赖成年子女,在生活上也离不开儿女的照顾。资料显示,在空巢家庭中近五成老人患有空巢适应障碍[3],是空巢老人的一种心理危机,其主要症状及危害如下。

1.1 情感危机 很多空巢老人存在空虚、寂寞、情绪低落等严重的情感危机现象。他们大多缺少精神慰藉,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许多空巢老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情感危机很容易影响到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使内分泌发生紊乱及免疫功能减退。

1.2 焦虑症 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患者常眉头紧锁,坐立不安,有刻板重复的、无意义的小动作,常伴有心悸、出汗、发抖、口干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或疑病症状。此外有难以入睡或入睡后多梦、夜惊等。严重时甚至会转变为老年精神障碍或老年痴呆症。

1.3 抑郁症 主要表现有抑郁心境、体验不到快乐、不明原因持续感到疲劳、睡眠障碍以及食欲减退等。他们常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或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不孝,只顾自己而让父母独守空巢。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

2 提高空巢老人心态的措施

如何促进空巢老人形成良好的心态,实现心理健康应成为社区医院在关心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另一个需要加大投入的重要工作。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应加强心理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2.1 空巢老人应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在思想上可以逐渐适应,以避免心理上无法承受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影响身心健康。如果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的话,再就业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忙碌的工作会冲淡孤独的感觉。

2.2 深化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模式,提倡和推行社区家庭医师责任制服务,积极治疗空巢老人的躯体疾病,心理治疗要早期介入,并贯穿全过程。强调心理治疗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针对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少、对生活丧失信心等不良情绪,制定心理辅导措施。与患者进行情感互动,鼓励患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提高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对患者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进一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组织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心理学健康知识讲座,强化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意识,让老年人自觉维护心理健康。通过宣传和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其自身心理调控能力。

2.4 开展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针对部分空巢老人存在的心理问题,社区医院应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疏导和启发,预防和消除其不良心理。采用心理治疗技术减轻、改善或消除被治疗者的精神症状。在心理疏导中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健康自理,淡化依赖他人生存的心理意识;另一方面要倡导家庭和社会关注空巢老人全面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有意识地推动传统尊老养老文化向现代尊老敬老养老文化转变。

2.5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成员有效表达,减弱空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采用积极的策略维持和增强个体乐观、开朗的正性情绪,使团体成员获得情感和社会支持。

2.6 组织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让空巢老人不空心。空巢老人的心理失衡往往与其封闭和交往中断相关。人到老年,往往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种闭塞的心理不利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应组织空巢老人参与社会生活,加强人际交往,与人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而广交朋友,则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应劝导空巢老人走出“蜗居”,融入社会,积极热情、兴致勃勃地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如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下棋、养花、钓鱼、旅游、聊天等,因为通过交往,可以使空巢老人的苦恼得到宣泄,快乐得到分享,能力得到体现,在宣泄、分享和体现中获得心理满足,实现心理平衡。

总之,在人的老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能力去适应多方面的转变与失落,绝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一般生活照顾。社区医院在积极治疗空巢老人躯体疾病的同时,也要鼓励空巢老人健康自理,淡化依赖他人生存的心理意识。倡导家庭和社会关注空巢老人全面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有意识地推动传统尊老敬老养老文化向现代尊老敬老养老文化转变。

参 考 文 献

[1] 林岳卿,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老年人量表简化版的研制.中国临床心理学,2011,1:27-30.

第7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近年来,倪家营中学在乡党委、政府和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以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妇女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儿童发展规划》为契机,积极办好家长学校,认真巩固普九成果,大量开展扶贫助困帮教活动,深入开展体艺卫工作,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全校妇女儿童发展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我校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

我校教职工共人,其中女职工人,占全校教职工的;在校学生共()人,其中在校女学生()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全校单、无亲学生共()人,其中女学生达()人,全校特困学生()人,其中女特困学生()人。

年至××年,我校新生入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达到;初中按时毕业率逐年升高,达到();农村学生升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达到。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突出抓好“控辍”工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学生“厌学”是辍学率反弹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我校在防止学生厌学方面强调五个“落实”。

一是落实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学校严格执行教师依法从教六不准等规定,广泛开展了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教师“十不承诺宣誓签名活动、“逢五无批评日”活动,建立师德意见箱,以此来鞭策教师、督促教师身体力行承诺内容,教育教师要热爱学生,为人是表,杜绝体罚、变相体罚、讥讽学生等不良行为,而保证学额不减。

二是落实学习后进生帮教制。针对学习感到无望的学生,首先要帮助其树立信心,其次要挖掘闪光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期望。针对基础差、智商低的学生,适当降低学习要求,放慢进度,使他们跟上队。

三是落实“减负”工作。学校认真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以精简学生用书,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是落实扶贫救助工作。对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动员教师深入家庭,给家长做工作,同时成立了“蒲公英”爱心救助基金会,动员师生捐款捐物,帮助贫困生度过难关,坚定求学信念。

五是落实特教学生保障机制,促进困境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学校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历年来,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率达。

目前,我校学生辍学在社会、学校、家庭的齐抓共管下,在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下,辍学率基本控制在左右。

(二)突出抓好“两免一补”工作,夯实《规划》实施基础

我校在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加强领导,通力合作,精心组织,“两免一补”工作及收费工作规范合理。

首先,对国家的“两免一补”工作,学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共创办宣传栏块,书写标语多条,召开家长会次,发放宣传材料多份,使“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校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名学生领到免费教科书,其中女生()名,名学生取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其中女生()名。其次,严格收费管理,狠抓作风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严格教育收费七制一卡,实施教育收费公示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全面遏制违规行为。学校认真对照收费文件,无乱收费,乱罚款、乱定教辅材料的现象。认真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

(三)突出抓好教师素质,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⒈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常抓不懈。扎实开展“两争一做”活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使教师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情操、健康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过硬的行业工作本领。版权所有

⒉坚持抓好教师的课改理论培训学习。采取专题讲座、观看课堂实录、撰笔记体会、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促使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⒊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学校开足校本课程教学课时,开发了电子电器、果蔬虫害防治、温室种植、肉牛育肥等校本教材,使校本课教学逐步规范化。

⒋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开展好党员教师两争一做党性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带头送温暖、带头帮教问题学生、带头义务辅导学困生、带头开展学先进、赛干劲、比奉献活动,带头践行师德建设十不要求、带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带头学习新课改理论、带头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做德能双馨人民满意的教师。

(四)突出抓好家长学校工作,拓宽《规划》实施渠道。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良好场所,是广大家长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协助学校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窗口。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倪家营中学德育工作规划》、《倪家营中学家长学校制度》,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被评为甘肃省双合格优秀家长示范学校。

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学年初都要调整组建家长委员会,制定家长学校的学年计划,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议,由学校领导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家长们听取本班任课教师的情况介绍、了解共同教育孩子的方法、填写家长意见反馈表,学校把各班家长的意见汇总,由各部门进行答复。

⒉开通校长直通车信箱,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为了更好地向家长提供教育服务,密切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联系,学校开通了校长直通车信箱,公示了校长办公室和各处室领导的电话号码,我们给家长的承诺是:全心全意为您服务是我们的义务,尽心尽力让您满意是我们的心愿。

⒊严格家校联系制度。实行三互,建立三卡,强化管理。

三互即强调互访。在坚持家长校访日(每周星期三)的同时,建立家校互访接待制度,既要求教师走访家长,也倡导家长走访老师,即要口头交流,又要书面联系。二是要求互励。即倡导家长支持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也定期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既要求教师听取家长的意见,又倡导家长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科学的引导孩子。三是要注重互谅,即家长与学校、学校与乡村密切联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提高。认真填写三卡(即:家访记录卡、学生校外表现记录卡、家校联系卡)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准确定位学生,因材教育学生。

⒋在校园网上开设家长学校专栏。学校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技巧在校园网上公布,以便于家长及时了解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⒌定期举办讲座。每学期学校都要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特邀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的同志进行讲座,目的是使每位家长感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养重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

⒍深入开展逢五开放日和评校评教活动。一是每周星期五安排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教学班进行公开课,让社会、家长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评价学校。二是利用行风评议活动开展社会评学校评教师活动,结合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发学校领导班子及个人工作作风意见征询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使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密切了家校关系,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五)突出预青工作,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⒈加强宣传普及保护儿童的法律知识。学校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和防范的能力。

⒉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讲课,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图片展览活动,加强了对学生遵纪守法的教育。

⒊完善了问题学生导师制。政教处建立了问题学生档案,做到了定人员、定时间对问题学生开展跟踪帮扶教育,及时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使校内学生思想能够健康发展。

(六)突出体艺卫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⒈学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增强和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意识和利用卫生服务的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有关儿童常见病、性病、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和自我防范知识的宣传;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预防吸烟、吸毒教育。

⒉体艺活动开展正常。认真实施体育艺术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习惯,学校大力宣传“每天锻练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小时的锻炼时间。成立了师生乐队,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八项赛事、校园艺术节、书画作品展、体育运动会。历年来,我校体育竞赛成绩名列前茅。

3、加强安全教育,做到了警钟长鸣。学校坚持了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同时加大投资,购买各类指示灯,同时对学校的危房、危墙、照明线路、用电设备、周边环境等一些安全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治,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利用教师例会、学生早、晚点,班团队会等对师生进行了多层次的安全教育,使师生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学校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公安、司法、消防、交通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到校开展法制、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知识讲座,有效提高了师生法制、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知识的知晓率,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防范和自律意识。

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美温馨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继续以校园楼道美化,室舍美化,校园平整,种草种花等为内容,积极美化校园环境。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活泼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学校基础实施建设

随着学部管理工作的实施,学校对后勤工作也出台了新的管理措施。在学校领导直接指导、调控下,后勤人员积极开展工作,全力服务于教学,充当教学一线的坚强后盾。

⒈后勤服务工作有改进,开源节流意识强。教工灶推行菜票制,改善了教师生活,有力的支持了教学工作。学生灶大量购置电器设备,取暖锅炉双向供暖,寒假停烧,两灶工人按事设岗,竞聘上岗,推行岗位工资,提高了报务质量、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

⒉理化生仪器使用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

为规范教学仪器档案,管理人员对所有仪器心中有数,先后两次对所有器材进行清理整顿,分类存放药品、仪器,并在仪器厨加注标签注明,仪器管理员严格把关,发放仪器及时准确记录,用毕及时送还,理顺了仪器使用管理工作。

⒊加强了门卫工作人员的职责。首先,严把师生出入校园关做到了凡出校门者,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凭请假条,设立了进出人员登记表,值班人员严把进出关,不徇私情,严格控制每一个出入人员,有力地维护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净化了学校环境,教育了学生。其次,明确了教学楼管理人员的职责,保证了教学校用电、教学的安全。再次,强化了校园值班及夜间巡查工作,保证学校财产安全及学生学习生活安全。

⒋美化绿化为学校增添了生机

为改变学校育人环境,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师生情操。近年来,学校投入资金,修建花坛个,修建草坪个,花坛中春天绿草茵茵、鲜花簇放,秋冬季节青松翠柏、引人欲动,大雪覆盖的时候,入园又是一幅素洁清雅的优美图案。给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生机。

⒌体育活动场地逐渐开阔

近年来,学校修建乒乓球场一个,篮球场两个,新购置体育设施若干,目前,学生运动场正在修建中。

⒍信息技术建设有成效。止目前,紧跟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学校不断完善电脑设施的添置。建成多功能演播厅个,多媒体设备教室个,电子备课室个,学生计算机教室两个,很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四位一体”的功能。

三、工作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⒈师生评价体系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⒉学校资金严重不足,外欠款较多,由于校园网建设和学生公寓的投入,学校办公经费不足,影响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容校貌的改善。

今后工作需注意的方面:

第8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

[作者简介]林咏梅,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拉萨850000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65―04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属学校安全范畴,不是通常所指的网络技术安全事故,而是特指学生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危及自身或他人的身心、财产,危及社会的现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分为两类:一类为危及自身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逃课、离家出走、突发疾病、自杀,甚至成为诈骗、、故意伤害、杀人、拐卖等刑事犯罪受害者的事故;一类为危及他人及社会的网络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不当上网行为引发的各种违法或犯罪,如因“网资”不足而引发的抢劫、抢夺和盗窃等违法犯罪,因网上黄色内容及网恋引发的性犯罪,因网上暴力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引发的绑架、杀人等暴力型犯罪等。

近年来,由学生不当上网引发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呈不断上升之势,给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造成极大影响与危害。科学合理的学校网络安全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能有效地使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但并不意味着事故可以完全杜绝。如何对已发生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进行准确分析判断,采取恰当措施对事故主体进行救护与援助,成为学校安全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涉及的诸如救助主体、对象、机构与人员、救助手段、程序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效联系、有机运行的系统总和。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内涵主要是:首先,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在对事故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救护和援助活动的运行系统。对事故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危害进行测度,是成功救助的保障。其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事后的救护和援助机制。没有事故的发生,就谈不上救助。再次,救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和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最后,救助机制是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运行系统,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行。

根据救助级别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可以分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救助机制,其中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救助机制又可划分为镇、县、市、省、国家五级机制。根据救助的时间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可以分为:长期救助机制和短期救助机制。其中短期救助机制是针对临时突发事故的救助机制,即应急机制。应急机制与干预机制的区别在于:一是目的不同。干预机制的目的是防止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机制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已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带来的危害。二是适用的阶段不同。干预机制适用于事前,即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前,是发出网络安全预警后的排警;应急机制则是事后的,是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救助。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是预警与干预失败后的补救机制,是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危害的保障。

(一)预警和干预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发生的特性决定了救助是必要的。学校建立了网络安全预警与干预机制,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事故将完全杜绝。预警与干预是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防范和调控,而预警的主客观条件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预警机制运行中的任何差错、干预措施不当或客观外界不可预料的因素都可能使网络安全事故的警示与干预失败。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治患于已然便成为必然的补救选择。

(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决定了救助是必要的。学校网络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危及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财产,重则危及他人财产和生命、危及社会。因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和援助措施进行补救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将事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减少事故主体的伤害和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建立的可能性

(一)客观需要的存在。有需要就有可能,目前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每年呈上升趋势。事故发生后,不仅事故主体要受到事故带来的危害影响,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都希望并需要得到来自各方的救护和帮助,使事故对自身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现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对学校安全问题极其重视,在学生安全救助方面已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办法和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救助提供了最基础的法律依据。同时国家正加快网络管理立法,逐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网络管理,在法律和政策方面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三)以人为本的观念基础。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观念正深入人心,这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打下了良好的观念基础。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的救助,目的是要保护事故主体一人的合法权益,降低事故对人的各方面的损害。在以人为本观念的影响下,参与救助的各方行动能够更加协调一致,利于整个机制的有效运行。

四、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构成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构成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救助主体。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体是指享有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权利,承担救助义务的有关组织或个人。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的主体是多元一体的,这是因为:首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未成年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重要责任。”第三款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进行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控告。”可见,从法律角度看,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主体是多元的。其次,由于影响学生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等多方面,决定救助不是单方面的学校行动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因此,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

体是多元一体的,即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共同参与救助。

(二)救助机构及人员。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主体是多元一体的,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救助,但救助是一个系统的行为过程,需要一个常设的组织机构来具体组织和协调救助行动。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机构是根据救助机制的不同级别来设置的,可分为国家级救助机构、省市县救助机构、学校救助机构。不同级别的救助机构都是由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由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组成的救助组织。学校级救助机构是在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学校内主管领导、工作人员、教师及外聘法律、心理等相关专家组成。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构的功能是组织和协调救助行动,一些具体的救助行动,如对当事人的生命救助,就需要医疗机构具体实施,对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则需要司法机关具体参与,而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构在这些具体救助中是起协调和配合作用的。

(三)救助对象。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当事人有两类:一类是学校学生,一类是校外人员。事故的责任方有可能是学校学生,也有可能是校外人员,事故的受害方同样如此。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安全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从人道主义出发,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不仅要对事故的受害方进行救助,当责任方处于生命威胁时,还要对其进行救助;不仅要对学校学生进行救助,还要对校外人员进行救助,特别是在现场紧急情况下,不管是否属于校内学生,只要处于危险状态,都必须进行救助。

(四)救助形式。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救助形式是指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主体对救助对象进行救助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有不同的形式。根据救助主体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学校救助、家庭救助、社会救助和自我救助等;根据救助手段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经济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救助、心理救助、人道救助等;根据救助程序划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包括现场救助和后续救助。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形式是多样的,影响网络安全事故的因素是复杂的,事故发生后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而这些救助形式在事故的具体救助中常常要相互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有效的救助。

五、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运行

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运行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图1):

(一)现场救助阶段。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现场救助是指救助主体第一时间在事故发生地对事故主体进行的紧急救助,其目的是尽量控制事态恶化,把事故造成的危害与影响降到最低。一般来说,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多在校外,无论是哪种情况,救助机构都应在得知事故发生后作出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急救、及时报警、尽快联系家长等,必要时请求社区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因客观原因未在第一时间得知事故发生,赶赴现场后也应积极配合他人已经开始的自发救助,并将所掌握的事故主体的情况主动向警方汇报,并采取妥善方法安抚受害学生及家长。

(二)后续救助阶段。学校网络安全事故救助的后续救助是指在对事故进行现场救助后,为进一步消除事故的后续影响而进行的相关救助。经过现场救助,将学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影响和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后,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其后续影响。对于事故造成的损失,责任方根据法律规定,按照责任的比例和受损程度向受害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对于责任问题、赔偿问题发生争议或纠纷调解无效,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事故,还将追究责任人的相关法律责任,以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网络安全事故对学生的心理危害也是极大的,无论是责任学生还是受害学生,在网络心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受害学生,常常处于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之下,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实施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疏通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仅仅危害自身且危害程度不大的事故,加强对责任人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9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内容范文

摘 要: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堪忧。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本文在分析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四大对策。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三难”问题:招生难、管理难、教学难。其中,最难的是学生管理。而难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道德、礼仪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差,不文明,没礼貌,没耐心;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纪律观念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稍不如意,就用“武力”解决;意志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感恩意识不强,不懂得回报;法制观念淡薄,对生命不够尊重。这些不良思想、行为如果不纠正,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抓好细节,注重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应该从细节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定期开展“养成好习惯,改掉坏行为”的主题活动。餐厅、宿舍、教室、校园等都要有具体的文明行为要求,并有检查督导制度,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明确化、系列化。二是开展文体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提升自信心。三是开展感恩教育。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工学交替的收入为家长买一件有意义的礼品,以表示对家长辛勤养育的回报;号召毕业生经常给老师打电话,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四是借助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团队精神。五是走出学校,到敬老院、孤儿院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到监狱参观,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涤。六是举办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七是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八是利用文化长廊、黑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展示道德楷模事迹、张贴名人警句,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让学生在美好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加强“三理教育”

一是开展心理教育。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配置心理咨询设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二是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开设文明礼仪课程,邀请道德、礼仪专家讲解待人接物的常识性礼仪,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文明、道德、礼仪的重要性,从而知礼、懂礼、习礼、用礼。三是开展生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管理

学校要通过提高班主任津贴、优秀班主任晋升职称优先等措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在选聘班主任时,应严格把关,优中选优。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培训班主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奉献精神,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强化自身修养,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高尚道德的先行者,达到“德高为师”的目的。学校要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列入日常工作中。教师要说服制止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多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

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一方面,学校要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等娱乐场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文化职能部门加强联系,让充满正能量的宣讲团进入校园,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与校企合作单位加强沟通,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期间,企业既要考核学生的工作业绩,也要考察学生的品德修养。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一是建立家访制度,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措施;二是设立“家长接待日”,召开“问题”学生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召开优秀学生家长会,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带动其他家长;三是邀请家长来校参加重大活动,例如,颁奖大会、道德楷模报告会、技能大赛等,让家长见证学校的付出,感受学校的温暖,以激发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学生的热情;四是建立学生道德考核手册,家长和学校共同记录学生的表现,为教育学生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