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传球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排球运动作为一项大众体育运动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通过实践教学和查阅的相关文献,发现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本文分析传统的排球教学方法的弊端,并且发现了排球运动与其他运动之间的相似性,提出了运用相似教学法进行教学,希望为排球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添砖加瓦。
相似技术教学法是指运用动作技能的迁移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动作结构和用力环节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并加以科学引导和合理安排教学的方法。
一、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弊端
(一)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不合理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观中,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着如何完成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师的职责也就是如何使所有学生都能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说过去教学大纲规定了排球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进行该内容的教学设计,尽管很多的学生不是很喜欢这个内容。
(二)教学目的设计的技能化
由于传统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内容,所以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反映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教学内容的副产品,没有实质意义。同时,教学目的的设计比较偏重于技能目标,如学生对动作掌握的如何、成绩达到什么程度等目标,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导致体育教学目标的单一性、竞技化。忽视了体育教学功能的多样性。
(三)教学策略设计的单一化
在教学策略方面,传统的体育课堂重视“教法”的设计,忽视“学法”的设计。而且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讲解、示范等传输式的教学,学法上强调模仿、练习等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导致学生只能机械的模仿,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培养,没有从学生如何学习的角度设计学习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地发挥。
二、排球项目不同技术相似环节分析及运用
(一)无球技术同有球技术之间
排球技术分为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无球技术包括准备姿势和移动,有球技术包括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等。无球技术是有球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有球技术发挥好的前提都是需先做好无球技术,即只有在做好合理的准备姿势和快速的移动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发、垫、传、扣、拦等各项技术。因此,要将无球技术同有球技术同等对待这样无球技术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提高有球技术。
(二)击打类技术之间
上旋球的击打技术是正面上手发球力跳发球、扣球、两人打垫练习中的打球等各项技术的基础,虽然各自的击球点有所不同,但发力顺序、鞭打动作和推压腕动作几乎完全一样,因此,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应先安排上旋球的击打方法,在熟练掌握之后,根据各项技术的特点,稍加点拨,就能很好地完成各项技术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每次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多安排上旋球的击打技术练习,使练习者通过反复触球练习,建立触球部位的肌肉对排球的敏感性,逐步了解、熟悉球性,掌握排球在各种状况下的运动规律,并建立球感。
三、排球同其他运动项目之间相似技术环节分析与运用
(一)扣球助跑起跳同跳远相似技术环节分析及运用
排球两步助跑,起跳扣球与跳远两项技术的技术环节均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阶段组成,助跑基本上都属于水平助跑技术,要求在正确完成起跳的前提下,发挥可控制的最大速度(扣球尤为明显,助跑速度以有利于制动和完成起跳为前提)。扣球时第1步的步幅比第2步小,为第2步主动加速,提高助跑的水平速度做准备。跳远时,后3步中,最后一步的步幅相对较小,为的是获得最佳的起跳角度及提高水平速度做准备,因此,扣球第一步与跳远最后一步在技术环节上,其共同特征基本相似。
(二)上旋球的鞭打动作同掷标枪和网球发球技术相似环节分析与运用
鞭打是运动员挥臂做动作时,以身体转动发力,以大臂带动前臂,前臂带动手腕的抽打动作。从力学角度分析,在挥臂初期手臂在肘关节的弯曲是必要的,这样能缩短半径,增加大臂转动的角速度。另一个方面,左腿的支撑与蹬伸是实现动量增加和传递的重要步骤,它保证了身体重心升高,并且为转体收腹提供了更大地发挥空间。通过以上分析,正面上手发球和掷标枪动作以及网球发球技术在以上各环节上完全一致,大力跳发球、扣球、两人打垫练习中的打球技术在引臂动作和鞭打动作也是完全一致。这些共同特征为上旋球中鞭打技术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因此,在进行上旋球击打技术的教学时,要多结合以前的动作印象对学生进行启发。
准备姿势篮球、排球相同,只不过排球是不持球。篮球的教学持球强调掌心不触球,两手持球时呈半球状,所以在排球传球技术教学时引入篮球持球动作,就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而不必担心手型不对而挫伤手指和出现错误动作。
四、运用相似技术教学法进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各项技术的特点,研究相连接、相类似或动作结构相同的动作,处理好教学内容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制定教学进度时要首先考虑以同类型动作中的基本动作为基础来安排教学顺序,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相互诱导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进度要科学合理,把相连接的技术教学放在同一阶段教学中,以某一教材为主,另一教材为辅,相辅相成,交替出现,以期起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快掌握动作的目的。
(四)在利用其他项目动作进行迁移教学时,应采用诱导和对比分析法,将已有的技术动作轻松地迁移到新技术的教学中,使学生快速掌握和提高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关系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2):56-58.
关键词:篮球技能;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1-01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篮球技能,训练学生的灵敏度,提升运球、传球和投球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促使学生获得关于篮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巧设游戏,快乐运球
为了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篮球训练中去,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方法。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第一节篮球课时,可让学生玩“赶鸭子”这个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篮球,学会一些基本动作。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说明游戏方法,特别强调反应迅速和判断准确。先把球给一名学生,让他运球,其他学生只能用身体阻挡那名同学前进,如果运球的同学成功到达终点,则胜利。在学生分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训练状况,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都很高涨。运球的学生不但要注意前方阻挡的同学,还要保持自己手中的球不掉落,这很考验学生的手眼和脑并用的能力;而阻挡的学生观看运球同学行进,能够激发其运球的渴望。这堂课,没有学生抱怨太枯燥。而以往的体育课,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动作要求去训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赶鸭子”是体育游戏中的躲闪类游戏,这类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玩游戏的时候,不仅使学生获得运动的快乐,而且对学生身体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传球接球
在学习篮球传球接球时,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均衡地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并且让组长负责,组织组内的同学积极参与传球接球训练。小组合作进行篮球传球接球训练,学生合作互助,主动练习,积极思考,能够更好地领悟传球接球的技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篮球传球接球时,根据班级情况,可将所有人分成8个组,每2个组是一个练习团队。2个团队相对而站,2个组相距5米。首先,某队队首那位学生将球传给对面相对应的同学,然后从右后侧跑到该队的队尾,整个过程需要流畅无碍,人员跑动和传接球要连贯顺畅,不失误。这项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集体活动中,为了团队荣誉,每位学生都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这项活动之后,都有了基本的传接球的手感,让学生去运球,大家都说手感比以前变好。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教师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和检查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传接球在篮球运动中是一项基本技术,它是团队联系的纽带,是贯彻战术的根本途径。在传接球训练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均衡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开展竞赛,精准投篮
投篮是进球得分最关键的一步,是将篮球从篮筐上面投入球篮的各种动作的总称。投篮的基本姿势,一般包括5种:单手原地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跳投、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和运球接球急停跳投。在投球的时候,力量从脚前掌发起,通过身体的传递,最后由手指将篮球投出,整个过程要连贯协调。投篮的难度很大,学生在篮球投进的时刻会有很大的满足感,但是进球率往往不高。篮球比赛的胜负是由比赛双方得分多少决定的,投篮命中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投篮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投篮的基本方法,牢记动作要领,把握好投篮方向。比如,上投篮课时,先让学生自主学练,体验投篮进球;当观察到学生开始乏味的时候,吹哨将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投篮进球比赛。男生排成一队,依次站在所画的线外,女生站在旁边注视并记分。每个男生有5次投篮机会,一次投完,投中1个得1分。当有男生投中3个以上的时候,女生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无形中让后面的同学专心起来。在所有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把成绩单交给体育委员,并告诉学生:投得少的下次翻身,投得好的继续保持。这样的竞赛,要经常进行。只有真正的竞赛才能增大投篮的精准度,才能让训练的成效得以体现。
投篮进球是一系列动作连贯进行的结果,它对学生的协调度、身体的灵敏素质等有严格要求,通过投篮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通过投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篮球运动鉴赏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自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收获了成功的荣誉感。
四、结束语
总之,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环环相扣,提升学生篮球技能。要注重巧设游戏,快乐运球;小组合作,传球接球;开展竞赛,精准投篮。通过有趣、简洁的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和练的理想平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小学篮球运球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0(06).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篮球球性练习;准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36-04
随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发展及推进,多个实验区的中小学开始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引入体育课堂当中,但如何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融入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当中,同时不影响规定内容的体育课进度,成了当今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以篮球教学结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为例,选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动作融入到篮球课的准备活动当中,既达到准备活动热身目的,又练习了球性,形成了特有的专门性准备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计思路
以篮球教学为例,围绕基本部分主教材三步上篮第二课次内容,进行以身体运动功能为主要练习手段的准备活动设计(表1),并提供篮球课为主的动作库,便于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的指导下,科学选取练习内容,以期一线教师能够设计出更符合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设计。
二、结合篮球球性练习的动作库
1.肌肉激活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迷你带-双腿开合和单手原地运球(图1)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先屈髋再屈膝,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屈肘大小臂夹角90°,五指张开置于体侧),将迷你带套在自己的膝关节上方,髌骨上方的位置。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手前平举。同时以臀大肌为发力点两腿向外侧缓慢打开,再回到起始姿势,然后体前运球到左手,两腿缓慢打开,按照上述要求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两腿开始要伴随脚的外翻,充分调动臀大肌发力。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两腿打开后拍球一次停留,两腿回到起始姿势后再拍球,两手交换时,可直接用手递接,重复上述动作通过练习直到能够不间断地拍球。
单手原地运球
(2)迷你带-向前移动和单手运球(图2)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将迷你带套在自己的膝关节上方,髌骨上方的位置。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右脚蹬地左脚向前跨出,左手有力的摆动,然后回到起始姿势。左手运球时,要求同右手运球一样。
动作要点:右脚蹬地发力将身体蹬出,两个脚尖始终保持和前进方向一致,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动员臀大肌发力,上身不要过度前倾。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先移动步伐,然后再拍球,停球后再移动步伐。
(3)迷你带-向前连续移动和单手拍球(图3)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然后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跨出一步,右脚蹬地将身体蹬出,左脚随重心向前移动约一个脚掌长的距离,后脚再向前移动一个脚掌的距离,左手手臂自然随摆,然后右脚再蹬地将身体蹬出,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向前移动过程中身体始终保持向前,两脚尖方向也保持向前,身体不要过度前倾。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将动作速度放慢,每移动一步次则停球一次。
(4)迷你带-前后分腿侧向移动和单手运球(图4)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前后分腿姿势,然后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向右移动时左脚蹬地,右脚向右跨出一步,移动身体重心到右脚上,左腿收回到前后分腿姿势,左脚蹬地,按照上述要求重复动作。
动作要点:重心移到右脚时,两脚的脚尖向正前方,右脚的肩、髋、膝、踝在一条直线上,膝盖不超过脚尖,动用臀大肌发力支撑身体。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在移动的过程中将球放在手上,移动完成后在身体的右侧拍球。
2.动态拉伸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小腿拉伸和单手运球(图5)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迈出一步约超过右脚半个脚掌的距离,左腿伸直,脚尖勾起做足背曲;右腿微屈,屈髋,左手伸出向左_脚尖方向,同时右手运球向左脚脚尖方向,到自己的极限时,交换到左手运球,重心移动到左脚,缓慢站立,右脚向前迈步重复左脚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对目标肌肉的拉伸要慢,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要出现歪、倒、偏、斜等多余动作,尽量不要停球。
注意事项:柔韧性差的同学,通过减小屈髋的角度来减小动作的难度;球性不好的同学可通过单侧运完球后在地上将球滚到另一侧手上;柔韧性和球性都不好的同学可采取单侧运完球时屈髋到极限然后两手抱球向脚尖方向伸,再换至另一只手运球。
(2)髂胫束拉伸和左右手交替运球(图6)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前交叉到右脚右侧,并与右脚平行站立,屈髋成体前屈姿势,左手向身体右下方伸出,右手同左手移动方向,同时直臂运球,保持这个姿势的前提下,运球经过体前,到达身体的左侧,左手跟着一起摆过来,球的移动路线为弧形。此时换左手运球缓慢的直立身体,右脚前交叉到左脚的左侧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保持两腿伸直尤其是后侧腿,两手臂保持伸直,注意叉的方向和双手画弧的方向。
注意事项:柔韧性差的同学,可减小屈髋的角度但手臂要尽量向远处伸直;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运球到地上后,单手将球滚到另一侧,再由另一侧拍球直到直立。柔韧性和球性都不好的同学,可运球到地上后,两手抱球在一侧,保持自己的最大屈髋幅度向另一侧画弧,再单手拍球直到直立。
(3)前弓步胸椎拉伸和左右手交替运球(图7)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前弓步,左手向前伸出,再向左旋转90°,右手运球到体前,两手臂成90°,并保持两手臂夹角90°向左转到最大,转动的同时向左转头眼睛看左手,到极限时将球交换到左手运球,后脚蹬地变成直立,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弓步,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弓步时大腿与小腿夹角90°且大腿与地面平行,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后腿大腿与小腿也成90°夹角,上身保持挺直,后侧腿大腿与躯干成一条直线,且与地面垂直。转动过程中,身体不要发生倾斜,始终保持躯干在垂直轴上做旋转。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运球至弓步位置时,改为运球手单手托球,其他内容不变。
(4)后交叉步臀肌拉伸和单手运球(图8)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练习者直立站立,单手不间断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左脚向自己身体的左后约45°的方向迈步约小腿长度的距离,左手向自己的正前方伸出,右手不间断在体侧拍球,下蹲将重心移动在前脚上(即右脚上),到最低点时运球到身体的正前方,换左手运球,然后站立成直立姿态,换右脚向自己身体的左后方向迈步,按照上述要求交替进行。
动作要点:迈步的距离根据自己的小腿的长度设定,不要太小,将重心移动到自己的前脚上,上身尽量保持挺直。
注意事项: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拍球后停球在手上,再进行单手拍球,通过练习直到能进行不间断的单手连续拍球。换手时,可在手上直接换到左手上,其他动作要求保持不变。
图8 后交叉步臀肌拉伸和单手运球
3.动作整合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举球向前军步(图9)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对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右脚为例,抬起右腿,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向下用力蹬地,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左脚按上述要求抬起,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2)举球向前军步跳(图10)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向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右脚为例,抬起右腿,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向下用力蹬地,将自己弹离地面,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左脚按上述要求抬起,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3)举球侧向军步(图11)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向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向右移动为例,先抬起左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 脚尖勾起,用脚掌内侧蹬地发力,向右移动,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球上,同时抬起右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 脚尖勾起,用力向下蹬地,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篮球,再抬起左脚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4)举球侧向军步跳(图12)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两手相对抱球,手臂上举,身体直立站立,以向右移动为例,先抬起左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脚尖勾起,用脚掌内侧蹬地发力,将身体蹬离地面,向右移动,将力量从脚底传到球上,同时抬起右脚,大腿小腿夹角成90°,大腿与地面平行, 脚尖勾起,用力向下蹬地,将身w蹬离地面,将力量从脚底传到头顶,再抬起左脚重复上述动作。
动作要点: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手臂伸直,身体成一条直线,抬腿和落地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态,注意脚尖方向始终向正前方。
4.神经激活结合球性练习方法
(1)碎步加单手原地拍球(图13)
练习方法: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双手持球在体侧,臀大肌发力带动脚向上微抬,以最快的频率将两替上抬,同时单手不间断地拍球,以右手拍球为例。
动作要点:从慢速开始,控制自己身体的姿态和平衡。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可单手拍一次球后将球丢出,慢慢的增加拍球的数量,直到能够不间断地拍球。
(2)碎步加单人传球(图14)
练习方法:运动基本姿势下,双脚高频率原地交替的抬起,同时双手胸前抱球,将球传给对面站立的同学,并接住对面同学的回传球。
动作要点:从慢速开始,控制自己的身体姿态和平衡。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可将球传给站立的同学,不需要接到回传球。
(3)碎步向前加单人传球(图15)
练习方法:两人对面站立,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其中一人双手抱球在胸前,开始后双脚高频率交替的抬起,并缓慢地向前移动,10s时间应移动1m左右的距离,同时将球传给对面的同学,然后接到对面同学的回传球。
动作要点:向前移动的时候要控制好节奏和频率,保持姿势和频率不变,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传球时可通过停下脚步再将球传给对方,接球时也停下脚步。传、接球动作结束后再继续刚才的频率两替的抬起。
图15 碎步向前加单人传球
(4)两人碎步向前加传球(图16)
练习方法:两人面对站立,起始姿势为运动基本姿势,其中一人双手抱球在胸前,开始后两人同时双脚高频率交替的抬起,并同时向前移动,移动速度要慢,10s的时间移动1m左右。将球传给对面的同学,接球的同学在保证身体姿势不变,脚下频率不变的前提下将球接住,并再次将球传出,两人交互传球,并向着对方移动约1m的距离。
动作要点:保持姿势和频率不变,用臀大肌发力去带动腿和脚的上抬,不要用股四头肌发力,变成高抬腿动作。
注意事项:协调性不好的同学,传球时可通过停下脚步再将球传给对方,接球时也停下脚步。传、接球动作结束后再继续刚才的频率两替抬起。
三、说明与建议
1.动作库中是按照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体系分成了四个(肌肉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和神经激活)对应的部分,并结合了篮球球性的练习。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本节课的主教材对每个部分选择提取1~2个练习内容来设计准备活动,从而使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更具针对性。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防守,那么选择时就应针对性添加横向移动(像肌肉激活结合篮球球性练习的迷你带分腿侧向移动和动作整合结合球性练习的举球侧向军步)等准备活动的练习内容。
2.由于动作库中结合球性练习的准备活动四个部分(详见动作库)的强度是依次递增的,内容安排上对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动作技能要求也是依次递增,所以教师在选择上课所需的准备活动动作时,尽量按照动作库中提示的四个板块的顺序依次选取练习内容。
3.本文只是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角度出发,结合篮球的课堂准备活动,设计了相应练习方法,动作库中的动作并非全部,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认识,不断地总结、提炼好的教学方法,让体育课上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篮球教学融合游戏的教学价值
在小学体育篮球课程的教学当中,融合游戏教学策略的主要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施教”的科学教育理念。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篮球的基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对于篮球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热爱学习篮球,要比篮球技巧教学更加重要。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施教”的科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而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当中的应用,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游戏教学方法其本身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是利用游戏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篮球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第二,强化小学生的团队精神。新课标教学理念当中明确提出,现代小学生的体育篮球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小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技巧教学,而团队精神的学习正是小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素质当中的重要一点。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利用篮球教学来强化小学生团队意识和精神的重要性。游戏教学策略在小学篮球教学当中的融合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比如说,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个人的篮球”设计为“一群人的篮球”“合作捕鱼”等教学游戏的方式,来教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其在团队合作当中感受合作协助的强大力量,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强化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
游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有其基本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追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方法来辅助篮球课程的教学时,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第一,安全性设计原则。不论是在篮球课程的教学当中,还是在小学体育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当中,安全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任何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形式都应当在严格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策略来辅助篮球课程的教学时,它的教学型游戏活动都应当严格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及严格遵循安全性的设计原则。第二,适应性设计原则。小学生年龄较小,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来合理地设计篮球教学游戏,避免出现教学游戏活动量较大,对于小学生身体负荷较大的篮球游戏情况产生,充分保证教学游戏设计的适应性。第三,针对性设计原则。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游戏也不例外,因此,为了保证小学篮球教学中教学游戏设计和应用的正确性,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游戏的设计时,应当充分地保证所有的教学游戏设计都具备针对性,以小学生的篮球学习为中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篮球教学游戏设计的正确性和教学效果。
篮球教学中的三个阶段
根据小学体育篮球课程的教学结构特点,本文从小学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准备阶段、教学阶段以及结束阶段这三个阶段,来详细地分析论述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篮球课程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第一,在准备阶段方面的应用。小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也被称为开始阶段,在时间上来说主要是小学篮球课程开始时的前面5分钟左右,这一阶段的篮球课程教学主要为准备活动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尽快地活跃身体的各个器官,以适应即将开始的篮球活动。因此,针对这一基本需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游戏来代替传统的、枯燥的单一动作教学,比如说“左右传球”“上下花式传球”或者“短距离接力游戏”等,这些教学游戏相对而言难度不大,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小学生身体技能的重要作用。第二,在教学阶段的应用。教学阶段是小学篮球课程教学当中的关键阶段,是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点所在,这一阶段的篮球教学效果要求是最高的。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强,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游戏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科学的设计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来代替普通枯燥的教学练习,比如说设计“一人运两球”“移动篮框”等教学游戏来代替传统的往返投球训练,这样可以有效地起到激发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效果。第三,结束阶段主要是放松小学生的身体机能,让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调节身体情况,平静情绪,这一阶段的教学游戏设计应当以放松为主,比如说“盲人放球入框”等。
结束语
一、研究目的
篮球教学是中学重要体育教学内容,而投篮是篮球运动中重要的技术之一,更是篮球比赛中获胜的重要手段。但综观篮球技术的教学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在篮球技术的投篮教学上教师教学手段比较简单,一般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然后持球练习。由于可使用的练习方法比较少,加之教师对技术动作要求较细,有时一节课都在重复同一动作,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在单元安排中,原地练习后,没有有效的教法、学法来过渡,直接安排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让学生同时达到行进间的脚步动作、起跨点的要求、起跨腿的要求,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尽快正确地掌握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有必要对该技术教学进行探讨,以总结出比较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对象
从八年级中随意抽取两个班级,八年级(8)班为实验班,九年级(9)班为对照班
三、研究方法
1. 实验法;2. 调查法: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行为要求。
四、研究过程
实验研究前,作者通过对各级别篮球比赛中单手肩上投篮运用的效果的观察和教学实践,设计如下实验:
1.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在对照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墙投准、传球假动作后单手肩上投篮、移动后接球单手肩上投篮见(表1)
2.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如果没有有效的过渡性练习,学生很难掌握走向技术,把动作进行分解并降低练习难度。实验班采用“逆向”教学,技术结构相反顺序,由后向前进行教学:第一步:学习上左脚向前一小步,同时起跳投篮。第二步:学习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同时双手接球。我在教学的设计中分二个部分进行,一原地徒手模仿练习,二持球练习。见表(2)
3.在教学单元的中后期,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常用结合游戏、比赛的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常常破坏刚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教学中采用“变向变速运球上篮”、“高低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在游戏、比赛中的合理使用”,使学生理解单手肩上投篮的价值,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见表(3)
4. 教学效果达标统计。见表(4)
五、结果与分析
1. 本实验对参加的两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学习过程中,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感受和对课堂氛围的认识用明显不同,实验班的学生对单手肩上投篮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高,说明实验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并得到学生认可的。
2. 通过对单手肩上投篮教学效果进行技术达标统计发现
(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优秀率:实验班(35.5%)比对照班(23.3%)多12.2%;良好率:实验班(42.2%)比对照班(30.4%)多11.8%,合格率和不及格率:实验班(22.3%)比对照班(46.3%)少 24%。说明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中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更好。
(2)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优秀率:实验班(36.3%)比对照班(20.3%)多16% ;良好率:实验班(43.5%)比对照班(24.6%)多18.9%,合格率和不及格率:实验班(20.2%)比对照班(55.1%)少14.9%。说明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比较合理,由浅入深,循序过渡,使学生容易掌握动作。
(3)在游戏比赛中,实验班(34.8%)比对照班(18.6%)多16.2%;良好率:实验班(45.1%)比对照班(21.7)多23.4% ,合格率和不及格率:实验班(20.1%)比对照班(59.7%)少39.6%。说明在游戏、比赛阶段练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并能在比赛中合理地使用技术动作。
六、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实验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有助于以后多个教学环节的技术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及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三门球;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34-2
一、介绍三门球及与之相邻运动项目的特点,营造体育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三门球的丰富文化和激烈对抗的乐趣,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三门球是一种让三个队同在一个设置有三个球门的圆形场上用手打球,以将球有效地射入对方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攻二防二性质的游戏竞赛活动,它始终处在一个三方较量的态势之中,在比赛中要斗勇,更要斗智,既要本队团结协作,又要随时准备联合两队中任何一方来阻止另一队的进攻。三门球结合橄榄球、篮球、手球等多种项目特征,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积极迁移。由于对抗激烈,攻守转换快速突然,防守阵营的联合转化不断,需要在各种距离和复杂状况下运用各种方式射门,必须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在反复的对抗中,参与着积极而深刻的审时度势,灵活而周密的运筹角逐,无疑有利于智力,提高思维的整体意识和应变能力。然后我把学生带到比赛场地,让学生感受三种颜色球门,触摸棱形球体,感受反弹方向捉摸不定,营造体育课堂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二、挖掘教材的游戏内涵,探寻三门球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游戏的融合点,创编三门球演化性游戏,在游戏中掌握技、战术
在三门球技术教学第一次课上,我首先对三门球的球性进行教学设计,我利用棱形球体反弹方向捉摸不定,攻守转换的瞬息变化,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性,然后用篮球教学中的“活动篮筐”游戏迁移到三门球的教学中来,由两队之间对抗变成三组之间对抗,具体方法是:教师先讲解游戏方法与规则,游戏开始,教师在中圈掷球,三组同学争抢反弹球,通过小组间相互传球,射进本方的“活动球门”,其他两方可抢断球,力图获得球转守为攻,游戏结束以射门得分多者为胜。通过游戏发展学生投掷能力,提高三门球的传接技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这个游戏熟练后,进行“递手绢”游戏练习,学生分成红、绿、黄三组,每人学生各持一块相同颜色的手绢,安排好场上依次拿出手绢的顺序,增加练习难度和对抗性,增强她们积极跑动的能力。
三、巧妙设计,层层深入,提高技、战术学习的针对性
1.巧用四角传球提高学生的视野。
篮球训练中要努力培养运动员在球场上的观察能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灵活多变。利用篮球四角传球迁移到三门球教学中来,全体同学要求:跑动路线和传球路线不变,每个角队伍前面的同学伸出手指来表示15个数,可随时变换手指的个数,一个球传熟练后,再用两个球同时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反复练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综合其他球类项目,结合三门球特点,合理运用技、战术。
我们平时教学从思想上循循善诱,做好鼓动工作,对每个能综合运用技术,完成漂亮战术配合的学生,号召大家一起掌声鼓励。这样几节课下来,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技术的动作。学生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技术,互相配合,实现完美的战术配合,赢得比赛。三门球运动有它独有的特点,进攻时两个球门可供选择,射任意一个门,都能得分。在进攻时使用一些谋略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声东击西”就是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要能“忽悠”住对手,那么“声东”的动作就要做得特别引人注意、做得逼真,比赛中故意向防守严密的一方球门,通过短传配合,采用阵地式椎进、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给对手制造非常大的压力。若对手稍有疏忽,就不用“击西”了,顺势就地射门得分。加强全队短传配合,充分挖掘每一位队员的技术特点,并使之巧妙融合,达到“1十1>2”效果,并形成“拳头”。
3.有层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
由于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式、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均有所不同,教师首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兴趣进行分组,设计好问题和练习顺序让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初步探讨,使学生形成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拟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尝试层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练习体会动作,对所学技术动作进行类比,在练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提出的问题,达到掌握新知识、技术、技能的目的,在强化技能形成时,应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可设置一些素质练习及辅和诱导性练习的内容,编制好练习顺序,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同时,安排练习内容必须注意合适的梯度,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或把某一动作进行适当引伸和变化,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同时要注意对各层次学生加以区别对待,认真指导。正是由于采取了区别对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之中,达到良好效果。
四、实战演练,学以致用,提高战术学习的实效性
三门球的攻防特点和计分规则,决定了进攻方必需以少胜多,敌我人数对比为2∶1,在对方严密防守下,怎样“传球―推进―射门”形成有效进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从短传配合方面演示一下怎样提高三门球比赛中进攻的有效性。守门员发球后,得球者就成了众矢之的,被对手围追堵截,丢失球的情况会随时发生,接应的队友也会被严密盯防,传球路线越长,对手抢断的机会就会增大,显然对进攻队不利。我采用两三个队员间的短传配合,由于传球距离短,球暴露给对手时间短,不容易被抢,准确性自然大大提高,有了控球时间就为球队得分争取到了主动权,技战术才能有实施的“土壤”,才能为进攻的有效性奠定“物质基础”。全队短传配合时,各队要充分挖掘每一位队员的技术特点,并合理运用战术“以柔克刚”,用整个团队的力量对抗防守方的压力,从而节省主力队员体力,保证全队的进攻始终能有序、高效。
五、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尝试、团结合作的良好心态,从而在内心深处热爱体育,积极投身到体育中来
在三门球比赛中,学生们都想赢得比赛,那么就必需积极地奔跑、传接,进行各种配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耐力水平,培养了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磨练学生意志和毅力,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锻炼的作用。为了激励学生,在比赛中,我常和学生一起奔跑,一起配合,坚持每次对学生多表扬和鼓励,这对学生是有很大感召力的,长期下来,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达到耐力项目测试的要求,学生对自己也更有信心。我经常组织一些小组接力赛、对抗比赛等,使学生逐渐明白,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只有和别人加强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教学比赛中,学生既需要个人技术,又需要集体配合,特别需要积极地动脑思考。要树立敢于尝试的大无畏精神,否则,必然不能完成进攻战术。怎么办?我们平时教学从思想上循循善诱,做好鼓动工作,对每个能综合运用技术,完成漂亮战术配合的学生,号召大家一起掌声鼓励。这样几节课下来,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技术的动作。学生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技术,互相配合,实现完美的战术配合,赢得比赛。
三门球运动对于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与竞争的现代人意识,培养他们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人体机能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三门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训练竞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既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又丰富了学生课余体育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篮球教学;常见的训练方式;改进途径
一、研究背景
作为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着的运动项目,篮球教学不仅关注体能训练、智力发展,还强调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因而在日常的篮球教学中,运动员不仅需要懂得战略部署,还必须做好同战友的沟通协调及配合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篮球教学还能够对运动员自我调节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进行培养,良好的教学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训练操作中不断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身体状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水平;此外有效的篮球教学有助于运动员养成公平竞争意识,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逐步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但是我们结合现状进行分析,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篮球教学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却始终无法同新时代背景下的训练要求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更不要说同世界领先水平接轨,若训练方式得不到调整和改变,势必会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自然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国内篮球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后发展的状况
(一)重复单一的训练方式
现阶段,篮球教学在国内所呈现出的训练方式普遍存在着重复单一性,虽然新教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篮球教学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依然没有取得较大突破,这主要是因为篮球教学是围绕着基本的上篮、运球以及步伐等动作进行的,其要求学生必须反反复复的进行以上动作,随后才是一些集中式技巧训练,而面对这样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学生难免会有乏味枯燥、厌倦的情绪产生,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学生便很难在接下来的篮球训练中保持激情。
(二)篮球教练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后,我们对于课程改革的思想核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所强调的是从根本上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改变,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因而要求每一位科目教师都必须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这也就意味篮球教学应当从国内当前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进行改变,增强在篮球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投入工作,有机结合实效性以及有效性训练方式,通过对训练设计方式积极而又深入的挖掘,找出高效的训练方式来,以此来提升学生们整体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最终确保篮球教学训练的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课改全面实施后,大部分的篮球教练都对相关的篮球教学设计方式和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变,并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学效率提高的作用。但是经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的篮球教练并没有对新的一个教学方式和训练方法引起重视,他们在训练项目选择上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以致训练过程中缺失针对性,加之过于单调的训练形式,和枯燥乏味的训练过程,很难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长时间反复单一的训练方式,极易引起学生不满和反感情绪,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是难以将预期教学效果实现的。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显
众所周知,在传统形式上的篮球教学训练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篮球教练,而面对这样一种被称作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在一定程度上还容易增强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持有懈怠心理,就难以达到教练预想的训练效果。一般而言,身体协调性是篮球训练关注的重点,其所强调的是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但是篮球教练在教学操作中基本无法全方位的对学生整体的训练状况进行考虑,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整个的训练操作中均是根据教练所规定的重复性动作进行的,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缺乏沟通性的教学行为,导致整个的教学效率十分低效,始终达不到较高的一个水平状态。可见,篮球教学同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有着明显不同,在篮球教学中我们必须与体育学科总体的特征结合进行,在保证学生智力和体力共同进行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体育素养,以此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价值观和兴趣观,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够为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而这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选择正确的训练方式和教学理念。
三、有效的改进途径
(一)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
在篮球教学中需要教练同学生间良好的沟通,教练应当主动的参与到篮球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其有助于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得到激发,并且学生有效的学习同教练正确的动作示范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更多的训练技巧。同时篮球教学课堂应当营造出出和谐轻松的氛围,在轻松氛围的学习下,学生才能够掌握到更多的训练技巧,并且轻松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上的心理负担以及恐惧心理减轻;此外教师还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状态,为了避免有安全事故出现,教练需要在篮球教学中教与学生一定的保护动作,以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曾有位哲学家这样说过,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兴趣为前提,因为兴趣是他们最好的教师,基于这一说法我们也经过实践得到了证明,一旦某个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主动地去探索和接触这一类事物,并且在与这类事物有关联的活动中参与度都非常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产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在正式开展训练课程前,会做好相关的示范教学工作,即将相关的技术关键点讲解给学生,亲自示范投篮、运球以及传球等动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各项技能掌握,还能够拉近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
新教改的实施和落实,人们不断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变,前文中有提到在传统形式上的篮球训练中,篮球教练具有整个训练过程的完全控制权,其是训练内容的主导者,所有的训练内容均是有教练自己确立和设计的,学生无法参与其中。但是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所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因而要求我们必须将学生放在主要的教学位置上,任何一项教学内容的产生都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才能够激发出他们对篮球训练的参与热情。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篮球教练来讲,首需进行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应当树立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篮球训练活动中,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训练方式和过程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
课时目标集中汇聚在教学目标中,作为教师应当合理地从编制出学习目标,而这要求其不均需要对课堂训练内容进行满足,还必须契合学生认知的需求,因而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必须从课时内容出发,充分的对学生整体发展需求进行考虑,只有将科学的一个训练框架构建出来,才能够最大可能的将教学效益发挥出来。
(四)训练形式的改变
篮球教学一般采用的是集中式教学形式,因而在正式课程教学中应当有机结合个别教学以及分组教学等形式,因为只有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篮球的热情,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篮球训练活动中。诸如:所有的篮球教学都是在体育馆或操场中完成的,其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较大、空间较大等,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要求我们每一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是经过严密设计和组织的,在场地所使用的器材全部是经过合理布置的,并且还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于篮球教练来讲,必须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等,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其目的是为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此外,在篮球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篮球技术运动具体的达标程度等进行分类,诸如: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完成情况等,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如传球训练组、运球训练组以及投球训练组等,待小组划分完成后,需要将不同小组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总结
综上所述,篮球训练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配合能力等作用,因为学生在接受篮球训练中,教练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掌握篮球训练技巧和技术。因而在日常的篮球训练活动中,我们要求篮球教练必须加强对训练方式的重视,只有训练效率得到提升,才能够确保训练质量的有效性,而这便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对传统的训练方式进行改变,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赵高伟.常见篮球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改进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2:95-96.
[2]王礼碧.常见篮球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改进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16,02:128-130+109.
[3]姜广禹.高校篮球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58+60.
关键词:体育课程;指称;教材;对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3-05
研读贾齐先生在《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6期“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与相关的文章,深感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匮乏与完善建设的必要,贾齐老师的文章在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理论方面可谓独树一旗,其意义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基于百家争鸣的视角,本文针对贾文中的三个基本观点进行讨论,以期通过对话,实现深入探讨之目的。
1 问题之一与讨论:有关课程内容与教材定位的思考
贾文首先提出的第一个矛盾是:“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1]
在这段话中,若按作者的思维逻辑,“篮球的运球”与课堂教学中的“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称确实存在着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可对以上两者之间的指称做一合理解释,并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注:为了与贾文讨论的一致性,本文的课程内容所指就是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从教材的缘起进行思考。由于体育与运动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权威性的定论。因此,此处的“体育”含义主要沿用与“身体教育”相关的词意,且与“运动”含义不同。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它是组成体育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教材——学生),而教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内容,那么课程内容的上位概念呢?不难推理,应该是运动素材。运动的素材很多,有形形的运动项目、竞技项目、身体娱乐与健身项目等,但并不是所有运动素材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只有那些适合于青少年身心需求、适宜于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有可能被选择并作为课程内容。
因此,运动素材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上位与下位、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一旦课程内容被确定,那么课程内容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当然从运动素材到课程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课程内容中可不断增加新的运动素材)。
按贾文引用他人划分的课程内容来看(注:划分与分类有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应该的划分,而不是分类):中国的课程内容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舞蹈、游泳等),日本为(田径、体操、球类、武道、舞蹈、游泳等),英国为(田径、室内竞技、器械体操、游戏、越野跑、游泳、野外活动、舞蹈等),前联邦德国为(田径、器械体操、一般体操和舞蹈、游泳、球类、击剑和柔道等)。若以篮球为例,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是“球类”;而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则是“球类”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篮球中的各项技术(如传球、运球、投篮等)与战术又是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这样的分步划分与思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儿?
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继续划分是无穷尽的,即“篮球运球”还可以划分为“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和“转身运球”等等,其中“原地运球”又可以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等等,那么到何处为止才能穷其尽呢?其次,课程内容要划分到哪一个层面才能称之为“教材”?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讨论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贾文中前后都没有看到这个结果,因此,笔者想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
要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我们还需要对“教材”的本质与定位进行一翻考察。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2]
从以上广义和狭义的教材概念来看,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资料还是课外资料;二是仅指教科书还是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按体育学科理解,虽然学校体育是副科,用不着诸多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等,虽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辅助教学材料也适应于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材料为主体(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连教科书都极少使用),因此,笔者以为狭义的教材概念比较适合体育教学,这里实际上也包含了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一些辅助材料。
我们了解教材概念的主要意图并不是陈述“教材”是什么,而应透过教材概念的描述,进一步探析构成“教材”需要的条件与课程内容划分之间的关联。
先考察的是课程内容的指称。什么是指称?在语义学中,“指称”(reference)通常被用来解释名词或代词和用他们来命名的具体目标对象(object)之间的关系。所提到的目标对象被称作文字的“指称对象”(referent)。[3]因此,课程内容的指称有多种不同层次的含义,课程内容的具体划分如下图所示:
以篮球为例,所呈现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首先是“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课程内容,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课程内容,第四层面是 “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课程内容。当然,前已所述,我们还可以把“原地运球”再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在同伴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但这样划分下去是没有止境的,课程内容要划分到什么程度才能演变成“教材”呢?
笔者认为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时,课程内容就成了“教材”。其主要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一个条件是:课程内容(或学习的经验)需要划分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其结构内的各子项既具同一属性、且密不可分,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个结构可直指我们通常讲的“单元”。
什么是单元?“流行的单位是单元,使儿童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段落,将教材或学习经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单位,谓之单元。单元包含两个侧面:一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结构与过程,进行教材与学习活动的程序设计的单元构成侧面;二是依据这种计划,指导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概念与技能的单元展开侧面。”[4]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也存在这个道理,处于第一层面的课程是田径、球类、体操等,其中的球类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结构,但是组成“球类”的各子项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是互不关联的,其属性虽皆属“球”,但却属于不同性质的并无直接联系的“球”;划分到第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篮球”,虽然组成“篮球”的各子项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同属“篮球”,满足了“各子项同一属性”的条件,但是篮球中的各子项中“运球”、“传球”、“投篮”的技术不同,即各子项技术皆是较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没有本质性的关联,如“篮球传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段落,它与“投篮”没有本质的关联。只有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次的篮球运球、篮球投篮、篮球传球等时,“篮球运球”既是一个独立的经验单位,同时,组成“篮球运球”的各子项“转身运球”、“原地运球”“运球突破”等的属性既皆属“篮球”,且各子项相互关联,是同一完整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篮球运球”教学单元。若该单元学时为3,那么单元内的3次课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位。这时,“篮球运球”就是单元教材,“体前变向运球”等则是“课”的教材;如果“篮球运球”单元只有1学时,那么“篮球运球”就直指“教材”,也就是说,此时的“篮球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并不需要再继续划分了。那么,课程内容具体要划分到第三层面还是第四层面呢?这就要看课程内容的难度了,较为容易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1)划分至第三层面就形成了单元或课的“教材”,难度较大的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N)则需要划分至第四层面才形成课的“教材”。 因此,笔者认为“单元”和“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边界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继续划分到第五、第六、第七层面才形成教材呢?这与以下提供的依据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二个条件是:组成“教材”的各单元与课次需要按一定的编排方式排列并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从教材的排列角度来看,教材排列是指:“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一门科目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两种:(1)直线式排列;(2)圆周式排列(螺旋式排列)”[5]以这个视角分析,既然构成了“教材”,就有其特定的排列方式,且具体教材内容之间也就必然有相应的逻辑性,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而对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内容而言,却没有这样的规定性,即不需要具体的排列方式,也没有具体内容的先后、前后的逻辑关系。那么,分解到第三层面与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之间就必然具有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教材的性质。所谓“教材”是指:“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其中包括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6]在上述概念与含义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当然教育学包含各类学科科目,落实到体育学科,那就是说“教材”是“按年级顺序”进行编辑的。年级教学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在落实具体的课程内容时,也是以“单元”作为最终落脚点的,学期教学计划则落实到了“课”的层面。其实,学期计划的编排也是把单元中的各课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的,因此,学期教学计划也与单元紧密相连。据上分析可知,“篮球”是课程内容的第二层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田径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果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之后,“篮球运球”和单元内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必然与其他的教材如田径的挺身式跳远单元中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各课次先后排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关系既是编制学期、学年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条件。由此可见,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而处于第三层面、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就已具备较为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这种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正好与“教材”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第三,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三个条件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直观、可操作等特点,以便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划分情况分析,当我们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四层次时,我们就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具体的教学材料了,即把抽象的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转变为非常具体、直观、可操作的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或第四层面的“篮球转身运球”。若把“篮球运球”这样的“教材”呈现给教师,体育教师也就十分明确体育课该“教什么”了;其次,也能展开对“教材”的具体分析,如分析“篮球运球”的概念、原理、运动特点、动作路线、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从而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打好基础;但是,仅把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呈现给教师还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无法对“球类”或“篮球”课程内容的有关原理、步骤、阶段、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因为“球类”或“篮球”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层面:“球类”包含各种大大小小的球,“篮球”包含“运球、传球、投篮、上篮”等等各项技术,还有篮球战术等。
如上所述,“单元”与“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两个关键词,由于单元是由数次“课”组成的,因此,作为教材,它始于“单元”,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划分到“单元”(此处的单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单元,而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内部各子项密不可分的小单元)时,课程内容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教材”,而“课”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又是单元中必不可少的成份,“课”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课的教材”。当然,作为学期教学计划或学年教学计划,不能把单元中课的次序直接安排到学期之中,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排列,即把各个单元的课拆开并按一定的编排规则进行合理排列,从而构成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教材。
最后,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问题之一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在问题之一中提出的“篮球的运球”是体育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属于“单元教材”,而“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是第四层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属于“课的教材”,因为“篮球的运球”单元包含了“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3课次,至于课的教材“原地运球”之下的划分如“1分钟原地运球”、“在另一个同学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则属于课中的教学方法内容。(有关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区别将在下文中阐述);如果“篮球的运球”单元只有1课时,那么,“篮球的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而“篮球的运球”上一层面的“篮球”和“球类”指称对象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材”。
这里还有一种特例需要说明,那就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有专门的田径教材或教科书、篮球教材或教科书等,是因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课的编排方式具有特殊性,如田径课是连续排列的、不间断的,往往一个学期都是田径课或篮球课,这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问题之二与讨论:有关身体练习与学生自我评价所属“教材” 范畴的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二个矛盾是:“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7]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身体练习、教学方法、练习法、教材的内容要素,因此,只有理清这些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道理其中所在,并解决矛盾。
首先,我们从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素入手。当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之后,我们将面对什么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学理论有不同的表述。如:百度百科中的阐述:“教材的内容要素由事实(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的事件过程或者是试验中进行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原理(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不需要加以论证的命题)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大词典则认为:“教材内容要素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与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各种技术、作用方式和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8]结合体育学科,教材的内容要素到底是什么?首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教材的术语、概念、原理、内在观念等,毫无疑问,这些要素是构成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特性,那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是什么?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兼具并侧重于操作性的学科,没有师生身体的直接参与和实践操作,就不可能成为体育教学,那么,有关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方面的内容要素应该用什么词汇来表述?是身体练习?运动技术?还是练习方法?这个问题如果含糊不清,就会导致几个概念之间的混淆,也正如贾文所言的矛盾之二——导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混淆。
其次,需要理清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梳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第一,考察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内涵与关系。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9]显然,运动技术是方法论,而身体练习所指呢?“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10]查阅《体育概论》教科书,没有身体练习的概念,只有“身体运动”一词,但书中表述了:“身体运动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所讲的身体练习,并认为身体运动比身体练习更贴切。而身体运动是指体育手段的核心部分。”[11]进一步说明身体运动属于体育手段,但之后书中又指出:“作为体育核心手段的身体运动,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由不规范,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最后达到规范的模式而发展,这种规范化的身体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运动技术。”[11]按这样逻辑思考,身体运动就是运动技术(这里把体育与运动一词合起来使用也是有问题的),同时,身体运动是核心体育手段,也是身体练习。因此,通过简单的梳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身体练习就是身体运动,也是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术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笔者认为,“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材中的一个内容要素是“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运动技术”, 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而是具有正确和规范意义上的运动技术。当然,教材的其他内容要素还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与结构等。
第二,搞清楚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虽然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都是方法论,但这两个方法论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运动技术属于教材层面的内容,即构成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而教学方法并非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关于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将在下文阐述);其次,运动技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前人留下的经验与文化,也是学校体育要传承的体育文化之一,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否实施教学,它都一样独立存在着,但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它必然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没有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存在并无意义。
第三,分辨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如前所述,身体练习与身体运动、运动技术是同一个层面上且含义相近的概念,只是运动技术的表述比身体运动与身体练习更为合适。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练习法”之称谓,容易把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误以为是“身体练习”,从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的区分来看,身体练习可以被运动技术所合适替代,那么有关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我们前已有述,进一步说,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是不能划等号的,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与内涵,即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而练习法则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又是运动技术的代名词,因此,可显而易见地认为“身体练习”与“练习法”不能等同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笔者认为贾文中所提到的“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顺序:(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12]这个富有逻辑的教学顺序是学生练习方法的步骤,应从属于教学方法是范围,并不属于“身体练习”的概念范畴。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还可分解为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虽然体育教学并不能把教学活动完全割裂为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但关注学法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上述的练习方法是学法中的一个内容,虽然在练习方法中也存在身体的直接参与或运动的技术含量,如“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身体参与的练习,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它仅仅是学生的练习方法,与纯粹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运动技术有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推断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学方法则不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材所呈现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而教学方法属于“怎么教”范畴;其次,“练习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因此,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与身体练习不能混为一谈,练习法不属于教材内容要素,而身体练习则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
同理,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与教学方法雷同,是教材之外的因素,不能成为教材内容要素,即教学评价不属于教材,那么,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自然也不属于教材范畴。
最后,我们还需回到问题之二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同属教材内容要素,教材内容要素中运动技术的称谓比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更合适;身体练习不属于教学方法范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有本质的区别。
3 问题之三与讨论:有关“教材”与教学方法关系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
一、准备活动(略)
二、学习的展开(Ⅰ)
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
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
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事项
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
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
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习
三、学习的展开(Ⅱ)
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
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注意事项
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
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
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
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13]
与贾齐老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上述的体育课教学流程不能定位和称之为“教材”,否则就把教材与教学方法等同起来了,并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其理由有三:第一,贾文中明确指出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这段话阐述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但在此处却把体育课记录(基本是教学方法与流程)定位于教材范畴,似乎又把教学方法与教材等同起来了,有些自相矛盾。第二,教学方法是指:“(1)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总称。可用于一切学科与年级。(2)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获得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4]教材与教学方法之间要构成一定的逻辑关联需要一个中介因素,那就是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形形、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的存在与选择就会失去意义。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长、教学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说,一旦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法就开始被选择与实施了,并呈现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就会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教材却还是依然存在着。也就是说,教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并以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失。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教材可以相同,若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则完全不同,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教学目标服务。第三,教材只说明“教什么”,而教学方法表述的是“怎么教”,以上所述的教学流程说明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教什么”,因此,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
通过以上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课的教材与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有本质不同:课的教材寓意着“教什么”,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意味着“怎么教”,它们具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教学流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又有教学评价,还有教学要求与教学常规等,这个有序的排列构成了体育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明晰了几个概念及其关系,运动素材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上位概念与基础,只有那些适合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可以成为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以篮球为例,第一层面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等;第四层面是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课程内容划分到了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就可称之为单元或课的“教材”。身体练习、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运动技术是规格化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它也是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教材与教学方法意味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把教材与教法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是教学目标。教材是客观存在的,而教法是灵活多变的,教法依赖于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教法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亡。
参考文献:
[1] [7][12][13] 贾齐,朱妹,李国红等. 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 (南京),2010.6:89-92
[2] [3][10] 省略/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2.
[5] [6][8][14]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59, 695, 695.
[9]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
关键词:篮球;投篮技术;防守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2701
1引言
中学篮球教学担负着培养篮球后备人才基数的重任,篮球的教学贯穿于其中,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地域差别,但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一致,突出篮球技术特点。本文基于对信阳市部分中学的调查研究,对中学篮球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与使用的教学工具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当前中学的篮球教学提供参考。
2中学篮球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2.1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好,技战术水平进步较快,而有的学生则受各种原因限制(如:身高、力量等),进步不大,自然造成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群体:一是对篮球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二是没兴趣的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女生;三是有兴趣无基础的。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淡化对学生的技术要求,目的是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并不是放弃技术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女生,我们要求无干扰情况下能独立完成动作,且能判断动作的正确与否。有了不同的标尺来衡量他们的练习效果,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习中出现的消极和懈怠的练习情绪。
2.2教学手段单一
现行篮球教学一般都以教师亲身示范讲解为主,而篮球教学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教学,要求直观形象生动得体,动作表象的建立和动作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动作要领是技术动作的核心部分,在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合适的教具与教学媒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分单调枯燥,会影响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因而有必要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考虑练习方法的竞争性、对抗性和趣味性,运用多样化的现代媒介信息能促使学生加速篮球技术的掌握。
2.3教学效果不明显
技术教学设计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原地到行进间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体验篮球基本技术,逐步强化基本技术的规范性。由于学生忽视基本技术的练习,基本功不扎实,技术动作不规范,存在着技术滞后的问题,也就是在战术动态配合中不能随机应变的熟练运用技术,尤其是不能适时的完成基本技术动作的能力。
3篮球技术教学过程分析
3.1进攻技术的教学分析
投篮时准备姿势不正确,造成投篮后身体出现不平衡现象原因: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由于对正确的准备姿势概念不清,往往不是屈膝,就是重心不落在两脚之间,重心前倾太大,造成投篮力量向前,所以投篮以后身体往前冲,使身体重心失去平衡,影响投篮的命中率。
投篮时用力不协调,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收球慢,引球路线不正确,造成投篮时球未出手两腿已经蹬直,全身用力不一致,出现身体脱节现象。另外,初学者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的转换能力差,主要是不该参加工作的肌肉不能迅速而及时地放松和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身肌肉快速收缩。在收球时(以右手投篮为例),右前臂不是快速地做旋外动作,而是动作缓慢,引球向前上方划弧,延长了收球的路线,延长了时间。
3.2防守技术的教学分析
滑步时身体重心高,移动时蹬地无力。纠正方法:在练习中应强调基本站立姿势和低重心滑步防守的好处。可采用滑步中连续触地或给以降低重心和蹬地条件的限制,借以帮助降低重心或快速的移动。
移动时手脚配合不协调,动作僵硬,不能合理控制防守范围。纠正方法:可从基本站立姿势开始,先进行两臂的挥摆练习,然后在慢速移动中体会手脚配合动作,最后在快速练习。
移动时低头含胸,不注意观察球和场上的情况。纠正方法:讲解运用脚步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合理积极地防守对手,所以必须注意观察对手的意图和动作。可采用抬头看信号或看指示方向的移动练习。
防守中盲目的抢、打、封堵对方手中的球,而造成防守的错位或犯规。纠正方法:在练习中应强调准确地判断抢、打、封球的时机和运用正确合理的技术。
4改进中学篮球技术教学的对策
4.1转变篮球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技能和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课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4.2改变篮球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我们应采取篮球运动特点与技术动作相结合的小组分层教学形式,小组分层教学形式是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等情况来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活动。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信心。
4.3加强组合技术,提高运用技术能力
加强在战术训练前期传球的“小技术”训练,尤其是加强组合技术的训练,如:运球、传接球技术的训练,急停跳投训练,持球突破技术的训练等。另外,在组织战术配合训练过程中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传切、掩护、策应等等小配合,要求学生积极配合防守,使学生明白如果防守不配合,随时都能出现投篮机会的话,组织战术就失去了意义。其实,任何一个战术配合套路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主要是学生的技术能否达到战术配合的要求,不要安排超出他们水平的战术。所以,在战术教学训练过程中,在给学生进行分解战术配合训练时,不断发现学生的配合习惯和具有特长的攻守方法等。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技术特点组织相适应的战术,提高学生的战术运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战术成功带来的乐趣和在比赛中战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好的战术配合是要有良好的篮球技术为基础的,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篮球技术练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