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智能化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化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化教学方案

第1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能化仪器;教学改革;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引言

技术、教育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在2017高等教育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得到了充分体现[1],该报告指出,技术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教育和社会的改革进步。国家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纲要,明确信息技术等9项任务与十大重点领域[2],这些任务与重点领域都急需大量精通智能控制、智能化仪表的高技术人才,这也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类工科专业的智能化仪表及相关课程建设指明了革新的方向[1,3,4,5]。本文对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工科课程《智能化仪表》的教学变革进行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教学实践应对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智能仪器课程教学现状

智能化仪器是工科自动化类、信息类、电气类等专业核心类课程,该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强,讲授知识点、重点难点多,学习难度大。通过对智能化仪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智能化仪器和仪表的设计、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及独立科研攻关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传授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工程应用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内容与工业实际紧密度不够。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不能将工程实际中的典型智能化仪表、典型应用案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较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课堂教学、实践方法缺乏系统性模式。在人工智能、移动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下,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手机移动接入教学、互联网在线学习、虚拟实验室、网上慕课、创客等教学新手段,但针对具体智能化仪器课程教学和实践还没有形成高效的面向这些新技术的教学实践管控体系。3.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掌握有用技术和形成真实能力的教学模式还没形成。现有智能化仪器课程教学中,教与学还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4.课程教学的专业化和学生学习的深度化、终身化引领不够。目前智能化仪器课程教学,还不能提供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做到课堂学习和课下(在线学习,移动接入学习等)学习的充分融合,课程还不能提供足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课程对使学生具备未来职场所需的技能,了解课程与真实世界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互相协作、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实现深层学习的引领不够[1,3,6,7]。

二、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智能化仪器课程教学改革

在总结智能化仪器课程教学已取得教学成果和典型应用实例效果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开展智能化仪器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具体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形态化划分模式改革,基于多技术支持的复合教学方法改革,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实验管理系统研究,以及课程专业化授课队伍建设改革。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形态化划分模式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统一的教材。同时,物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接入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解决方案,这将深深影响着高等教学过程。鉴于此,将智能化仪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多形态化划分,具体划分为:课堂讲授内容,在线讲授内容;基础理论内容,技术应用内容,综合应用技术内容;必讲内容,选讲内容,自主学习内容;专项技术内容,综合应用内容等。

(二)基于多技术支持的复合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旧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由于智能化仪器课程具有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计算技术等,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引入了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以社会和学生未来职场需要为引导,教授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有用的技能。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实验管理系统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智能化仪器课程的教学和实验管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1,2,3]。基于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或者应用技术,例如,物联网技术、智能计算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大数据等技术设计开发了智能化仪器的新型教学实验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智能化仪器在线综合课程评测系统,智能化仪器视频公开课系统,智能化仪器创新创业网络实验室,智能化仪器在线仿真实验室,智能化仪器远程录课授课系统,智能化仪器教学网络论坛,智能化仪器移动教学系统等。

(四)课程专业化授课队伍改革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社会和教育环境不断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教育者已经远远超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而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1,2,6]。为此,信息技术推动下,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向专业化方面发展。1.面向职场需求的动态课程组。整个社会和未来职场对人才的要求折射到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深刻影响教育者的角色:除了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还必须应对人口结构转变、入学率变化和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为毕业生提供全球视野下21世纪工作环境所需要的技能[1,7,8,9]。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社会和职场的相关专业和技能需求,而且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这些技术和技能。这样给授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们为智能化仪器课程设立了面向职场需求的动态课程组,课程组有3-5人组成,分别为:基础理论技术教师,负责基础理论技术研究和讲授,主要由智能化仪器课程专任教师担任,讲授智能化仪器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设计方法;基础技能实践教师,负责基本实验实践项目研究和讲授,主要有控制类、电气类、信息类、仪表类等多个学科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多学科技术知识进行简单项目开发的技能和能力;工程综合创新实践教师,负责工程综合创新项目研究和讲授,此类型教师主要聘任来自企业、研究所等一线市场的专家、技术骨干,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学和市场、职场的距离。2.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建设。21世纪环境下,提高数字素养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它不仅指能够使用数字化工具,还包括利用特定的数字化技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1,2,10,11]。为了提高智能化仪器课程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1)设立了“信息化教学奖金”,奖励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获奖的教师积极探索各种前沿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方式,如自适应学习、视频访问、数字档案、混合式学习模式[1,10]等;2)设立教师信息化进修培训基金,为课程组老师进行信息化应用技术进修和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三、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本研究提出的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智能仪器课程教学改革,较现有的一些课程教学模式有诸多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教学模式有机融合

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对于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智能化仪器课程需引入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方法,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等,不设置固定的教学项目、实践步骤,教师只规定合理项目范围和要求,由学生主动去查询资料,自行设计方案、步骤,再与老师同学互相探讨,完成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面向职场和培养有用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生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二)专业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设立专项奖励和基金,制定培养计划,加强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并且深入实践,做项目、做课题,根据社会实际和职场工作需求,选择合理项目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丰富课程组教师组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校内专任教师与兼职企业教师一直处于交流与合作中,校内专任教师走进企业得到学习锻炼,企业工程师的协助教学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三)有效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自适应学习技术、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实验管理系统的研究,从新构建了智能化仪器课程的学习空间,实现了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在线实验、网络化仿真、校内教学实验室、企业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教学资源的融合,整合了课堂、学校正式学习和网上在线学习,视频远程教学,企业工程实践等非正式学习模式,大力推动了学生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适应学习、创新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第2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气控制;PLC;课程改革;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作者简介:李小凡(198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随着建筑智能化进程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近十年来,现代人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建筑电气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建筑智能化有快速和大规模的发展趋势,这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建筑电气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离不开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从教育规律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将理论教学、实验融为一体。从应用角度出发,以方法论为手段,培养学生对分析、安装、调试电气可编程控制系统的能力。

盐城工学院于2008年申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并通过了教育部的专业增设评审,2009年开始招收学生。原本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已不适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建筑智能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的新方法;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也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需要。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介绍适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背景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网站建设和考核体系。

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

1.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传统教材一般是按常用低压电器、典型电气控制基本电路、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PLC基本指令及应用、步进顺控指令、功能指令和PLC扩展设备等几部分组成。这样的教材理论性太强,比如一百多条功能指令的讲解很枯燥,学生学习时容易死记硬背、教师教学时也容易照本宣科,由此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组织难以突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同时传统教材也不能很好反映学生的专业背景。

为此,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可根据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据能够胜任现代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所选教学内容要满足对本专业后续课程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课程内容的讲授顺序应该是基于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并要考虑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后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分析现代建筑行业背景的基础之上,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现代建筑电气控制对象为项目,将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进行教学。具体教学项目如下:

项目1:电梯的继电接触控制,工作对象为电梯,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控制。

项目2:给排水系统的电气控制,工作对象为水泵,工作手段继电接触控制。

项目3:将项目1电梯继电接触控制系统改为PLC控制系统,工作对象为电梯,工作手段为PLC控制。

项目4:PLC与变频器、触摸屏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工作对象为水泵,工作手段为PLC控制。

项目5:PLC与变频器、触摸屏在中央空调节能技术中的应用,工作对象为空调,工作手段为PLC控制。

这5个项目是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并体现了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行业背景。

2.课程教学组织

以5个项目为教学载体,将项目分为若干个任务,例如项目1的工作对象为电梯,工作手段为继电接触控制。工作内容可分解为四个循序渐进的任务:任务1为电梯上升的点动控制;任务2为货物电梯的连续运行控制;任务3为电梯上升、下降的自动控制;任务4为电梯的自动停止控制。工作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协作;工作环境为模拟工作场景的实验室。

将项目任务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导学生按照完成项目任务的四个步骤(信息收集、方案确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来完成各个教学项目。

(1)信息收集: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查阅学习资料,获取与项目相关的信息。

(2)方案确定: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撰写项目的预习报告;教师批阅学生的预习报告,并指导学生,共同讨论方案的确定。

(3)方案实施:学生根据确定的方案动手操作实施(实验室模拟),完成项目。

(4)检查评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并进行知识总结、讲解。

二、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教师可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即在学生“学”中“教”。教师是指导者,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精心组织,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教师也由知识的单一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下面给出几种具体教学方法:

1.现场实物展示直观教学

现场实物展示直观教学就是一边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讲授,一边在实验室利用实物操作演示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教内容,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2.实验教学法

将理论知识教学融合到实验中,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通过操作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并针对实验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事先在实验中设置故障,让学生排除故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设置实验思考题达到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小组教学法

由2~4名学生自由组合,选取小组感兴趣的项目,题目是否合乎要求、难度是否适中等问题由教师把握,经过修改后确定每个兴趣小组的教学项目。项目可包括购买元器件、搭建系统电路、编制程序、调试、书写项目实施报告等完整的项目实施流程。由于项目题目是学生自定,学习兴趣浓厚,可极大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提示教学法

在检查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时,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并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提示学生,使其主动找到错误的地方。

三、课程教学网站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和课外答疑,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学校购买的“天空教室”软件,建设“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网站,摸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网站资源可包括教学资源、学习资源、题库资源、教学互动、实践教学等,具体见表1。

四、课程考核体系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弱化传统的理论考核。课程考核体系应建立在对学生完成项目情况、学习态度的考核基础上;应考虑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部分,其中,课程教学过程考核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项目考核(项目成果、学习态度)。具体考核体系见表2。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并可结合当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发展现状,设置课程项目。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出发,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现代建筑行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也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翁国庆,张有兵.“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43-145.

[2]王燕芳.“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5-86.

[3]范次猛.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常玲(1982-),女,辽宁兴城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讲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建筑智能化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2DB3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34-01

一、立题意义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它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联合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承担了本科教育三分之一的任务,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也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同时,随着国内外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类院校电气类专业培养模式、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类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专业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简单,实验所用的技术与市场主流新技术有明显差距;开设的专业实验课以演示和验证为主,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很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结合工程应用的实践环节少,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上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放在首位,建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有能力、有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现如今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多样化人才。

现以城建学院建筑电气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建筑电气类专业具有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能力强的多样化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主要工作与内容

1.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在校内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建筑电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知识应用与学生兴趣方向等情况;到高校相关专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情况;走访在专业技术方面比较突出的毕业生,了解他们的成才经验、专业知识与成才的关系、专业知识对成才的作用;聘请建筑设计院专家、建筑施工部门专家、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等开展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研讨会;深入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公司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2.优化教学体系

根据大量的调研回执和相关资料的查阅,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按建筑智能化专业特点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指导书以及2007级和2008级专业实践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料,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独立学院的培养建筑智能化特色的、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3.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兼顾建筑电气类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求的指导思想,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融合。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加大专业基础课和反映专业特点的专业课学时,特别是三大电的课程学时比例加大。二是加大实践环节学时,使实践环节设置充分体现先进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同时增设了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协调,使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保持整体的一致性。三是在教学计划中注意体现专业特色,增加建筑智能化特色课程。

4.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目前本课题组教师全部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0%的教师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参加科研的比例达到100%。

5.狠抓毕业设计质量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让学生经常接触实际,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在学期间得到实际工程技术知识的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智能建筑技术方面工程设计、研制,将设计和研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在毕业设计中,切实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按照课题组的形式开展选题、调研、搜集材料、论证、讨论、试验、实地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多角度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切身体会整套实训项目设计,有效推动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带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6.大力建设实验室,改善实验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建筑智能化的专业特色,学院不断加大对建筑智能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1280m2,设备总件数为78台,设备总投资为331.9万元。目前,实验室、实习场所设施齐备,各项条件都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7.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以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建筑电气类的学科特点,研究创新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步骤及实施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第七学期设置了16学分专业实践。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部门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专业任课教师一起担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另一方面研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工程训练,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目前,已建立专业对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校外实习基地11个。它为学生提供自行设计、独立完成工程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巧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地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

三、结论

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订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构建反映建筑智能化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将过去单独研究某一个环节的方法转变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统一的整体,使各环节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基地,结合智能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更是适合独立学院教学要求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界家,冯群,魏惠芳.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5):87-89.

第4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慧矿山;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建议

1智慧化矿山开采技术现状

我国大型能源集团,其信息化发展历程与全行业一样,也是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的。(1)综合自动化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瓦斯监测系统、束管系统、矿压监测系统、井下人员管理及定位系统、井下工业环网、组态软件等先进技术逐步在煤矿得到推广,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2)随着煤矿对信息化的进一步需求,煤矿信息化从单纯的制图逐步转向为煤矿矿图、数据的管理、更新等提供信息的共享和服务,同时也对煤矿通风安全专业应用和防治水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3)《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矿山技术体系,实现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生产。”综上所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矿的信息化建设,通过30多年的发展,煤炭工业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离智能矿山以及实现煤矿的完全信息化管理决策还有较远的距离。

2智慧矿山建设目标

以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小纪汗煤矿智能矿山建设为例。按照公司矿山智能化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计划,结合矿井自身的发展现状,通过与国外内领先厂商合作,采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从设备、网络、平台以及上层应用多角度进行智能化的提升和改造,建立统一的网络传输系统,搭建智能化的数字平台,改造现有业务系统,并逐步建设更多的智能化新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矿山智能感知、信息融合、系统联动、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全面提升矿山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改善工人井下作业环境,实现监控、生产、维护、安全等多环节少人化或无人化,最终达成矿山智能化的建设目标。智能矿山的总体建设内容如下。感知层:感知层的建设主要包括传感器和相对应的应用系统两部分,用于获取井下设备及环境的运行参数,数据,状态等信息,同时也负责对相关设备仪器进行反向的开停,运行状态调整等控制。本次小纪汗矿感知层的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采掘、支护、通风、安全、提升、运输、辅助生产、供配电等系统的传感器及其信息化系统及附属设备如PLC、自动化设备、摄像头等。网络层:针对于小纪汗矿井下不同场景,将eLTE、5G以及WiFi6等无线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井下移动通讯网络的全面覆盖,用于高清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井下高清视频监控,传感器数据回传,工业远程控制等任务。eLTE和5G网络在井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井下防爆基站,工业环网和相关供电设备,井上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网和MEC,WiFi6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井下防爆无线AP。计算资源层:计算资源层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建设统一的云数据中心,包含云平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施等相关核心硬件,以及IT机柜及相关配套如电气设施、空调、防雷接地、环境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附属设施。主要用于实现感知层各系统数据的采集、接入、整合、存储、交换、计算、输出,向上直接服务于数字平台层,向下通过传输层设备共同完成数据的上传下达工作。平台层:基于混合云方案,建设包括集成平台、AI平台、大数据平台、视频云平台、融合通信平台、智能办公平台、二三维GIS平台、以及IoT物联网平台等,做好智能矿山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小纪汗矿系统交互、数据融合,给上层应用提供AI、大数据、GIS、IoT等核心功能组件,使能矿山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应用层:依据小纪汗矿目前需求与规划,前期计划建设小纪汗煤流智能监控等智能化系统,解决矿井综合信息集中展示、皮带智能化控制、人员作业规范化监控、IOC大屏BI展示等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问题,提高小纪汗矿安全管理效率,进一步实现井下少人、无人化。

3现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甘肃省内开设采矿工程或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陇东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三所学校。各校该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的要求基本是: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用于分析、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工程问题;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方法进行矿业工艺系统与过程设计;能够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对采矿工程中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得到相关结论。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进程表可以看出,该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机械等。可以看出,各校该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制定,适用2021、2022届毕业生)中对毕业生的要求、核心课程的设置基本是站在传统采矿技术基础上的,对智慧矿山建设很少涉及。

4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第5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修订为基础,从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探寻满足社会需求、专业发展需求和适应学生需求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41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自教育部2006年设置以来,从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到2012年归属于土建类的目录内专业,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全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高校已达70余所。可以看到,该专业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各高校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各高校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基础各有特点,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一直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章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为基础,探讨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人才培养现状

在高等院校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之前,部分高校就已设立了该专业或方向。如2000年高等职业教育就已经有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方向;或者有的高校在已有专业下设置智能建筑方向,如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从教育部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后,首先是有建筑背景的高校设立该专业,然后其他高校逐渐跟进。各高校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基础各不相同,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大多以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暖通空调等专业为基础。由于自身的基础不同,各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侧重点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也造成了培养模式各有特色,因此每个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定的基本学分要求不相同,课程安排和实践环节的安排也有所不同。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筑行业运行状况来看,智能建筑还未发展成独立学科,其培养模式、学科体系等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1]。

依托青岛理工大学土建专业特色,依据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扎实基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于2008年在自动化工程学院正式招生,青岛理工大学也是山东省第一所设置该专业的本科院校。经过2009年、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从依靠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的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在新的教学培养计划修订中,“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锻炼学生”成为修订教学培养计划的主导思想。计划修订过程中,本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立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确定专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需求的衔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出不断适应专业新技术、新要求和新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一种“交叉、复合型”专业,专业的主干学科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相关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等[2]。该专业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建筑中体现,通过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等实现建筑设备的合理利用,实现建筑环境、能源使用和建筑空间利用的智能化。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不仅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专业视野,更重要地是能够在工程现场完成协调管理和设计施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尤其关注的。

由此,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及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试验分析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培养两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有:1.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具有计算机理论和实践能力;3.具备电路原理、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4.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相关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在实践中培养独立设计、分析调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6.熟悉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制约因素,掌握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主要有:1.人文科学素养;2.团队能力;3.交流合作能力;4.信息获取能力;5.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人才培养思路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这就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学习以学校为主,实际技能提高以企业为主,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在人才培养思路中,学校作为主体提供学生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达到本科要求。学校提供一系列设计、实训和创新实践机会,同时,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依靠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锻炼。所以,一方面学校在各种实习过程中与社会企业相联系,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学生增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学校本身要与企业合作,不断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培养计划和方案;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则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毕业后在社会的竞争能力。

四、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一)通识和基础课程构建思路

通识和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通识和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人才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的学习,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持续发展和适应能力。走出校园就成为社会的一员,良好的团队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处理社会公共关系不可或缺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将来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课程构建思路

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性,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以明确工作岗位需求、规划职业能力、设置学习领域为主导思想,设置专业课程,如图2。

为满足现场工程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以及管理维护等。首先,根据工作岗位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的技术要求。其次,按照未来工作要求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坚实的专业基础,也包括广泛的专业视野,为学生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厚重的基础。确定了职业能力的需求后,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以实际需求对应专业课程,让学生切实感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对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该专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可采用“四阶递进式”,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用能力[4]。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建筑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试验分析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等。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硬件的开发和软件的应用,培养应用方法和思路。专业技能实践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这部分课程在专业体系的分量最重,是从事专业工作不可或缺的。通过专业技能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各种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设计在实际应用过程的步骤和方法。综合技能实践是在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的能力,强调知识的融合性。工程实习部分是学生走出课堂在企业中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通过参观、学习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系统配置和设备监控技术,加深对智能建筑技术应用和发展现状的了解,锻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六、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如果仅仅靠统一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全方位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所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满足个人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途径尤为重要。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学校的业余团体可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如电子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创新能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团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科技创新协会。此外,学校每年都提供创新项目资金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研发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出去”就是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比赛,与兄弟院校同台竞技,如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通过比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请进来”就是邀请业内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讲座,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一学年主要围绕职业素养和目标、专业规划、大学生学习方法主题展开。第二学年着重介绍专业知识构架、团队协作、企业组织形式。第三学年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了解企业制度和行业发展状况。第四学年学生即将面临就业,企业人才需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介绍非常受学生欢迎。

七、结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从专业成立以来,各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筑智能化进程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学科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 郭福雁,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23-26.

[2]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61-64.

[3]李界家,栾方军,马乔矢.强化专业建设培养建筑智能化特色人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16-317.

[4] 高瑞,黄民德,杨国庆,郭福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4(1):132-134.

Abstract:

第6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带领着人类快速走进智能化时代。然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市场资源供需存在着大量矛盾,出现“高端人才荒”现象。为此,适应新背景下会计事业的发展,必须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储备。

二、智能化时代会计人才面临的新形势

(一)传统会计人员面临淘汰威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已发生了变革。企业财务也在由传统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再到智能化转变,这对传统的会计人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基本的会计工作已经由人工智能所取代,特别是重复度高、复杂性低的工作。在2017年5月,德勤率先推出了“财务机器人”,主要功能有:替代财务流程中的手工操作;管理和监控各自动化财务流程;录入信息、合并数据、汇总统计;根据既定业务逻辑进行判断;识别财务流程中的优化点。此后,普华、安永、毕马威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财务机器人”,且普华的财务机器人已经在央企———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落地。这些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完成许多财务工作,但也使得无法适应这种颠覆传统模式的会计人员遭到淘汰。因此,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二)会计人员能力胜任要求发生变化。传统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是核算与监督,但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取代了如出纳、会计入账、生成财务报表、报税等会计工作,并且能够每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些变化均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但人工智能主要取代的是重复度高且复杂性低的工作,因而在应对人工智能冲击时,会计人员应当努力提高重复度低、复杂性高的活动在自身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智能化时代,企业可以更加便捷、精准和详细地收集到客户的信息,并从中挖掘出以往被忽略但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精于财务数据核算的会计人员,更是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分析、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分析和测度市场变动及趋势等的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三)政府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根据相关数据,中国未来管理会计人才缺口约为300万人,但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储备不足1万人。为此,我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和推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在2014年7月财政部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并且力争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优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争取在5~10年内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市场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2016年10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管理会计人才列为了“行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并且表示要积极支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期望到2020年能够成功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有着良好的契机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三、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员能力胜任要求

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CACFO)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联合编撰的《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以道德、诚信和专业精神为基础,将管理会计师职业技能划分为以下四大板块: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人际技能和领导技能。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制定的《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指出,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有规划与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五个方面的能力。英美等国家是世界上较早进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国家,并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和完善的人才考核及培养体系。CIMA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CIMA的会员需通过全部15门考试,并取得相应的工作经验才能成为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但是,CIMA根据不同的考试阶段设置了不同的等级:基础级、运营级、管理级和战略级,并且每通过一个等级便可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如通过基础级课程考核便会被授予“CIMA企业会计证书”,而通过战略级考核便可被授予“CGMA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的头衔;CMA考试在考核科目数量上虽较少,仅两门考试科目:财务规划、绩效与控制和财务决策,但考试内容覆盖的范围却非常广泛,涉及了会计、战略、市场、管理、金融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两者在考核内容上有较多重合部分,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业绩管理等,在能力考察方面也并无太大差异,CIMA和CMA均侧重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分析、风险管理、企业运营、企业战略等内容。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发现管理会计师基本上应当具以下五种能力:规划与报告、决策、领导、运营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在科技发展迅猛和人工智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时代,管理会计人员还应当具备足够的IT知识和技能。

四、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议

第7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电气工程极其自动化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在工农业及军事国防等领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并且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不断发展。为了切实提高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其中的智能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涉及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运行控制、运行管理、电力电子、过程监控、针对检测与仪表等。通过对智能化技术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使系统控制方面更具高效性与稳定性,最终促进自动化技术的产业发展。

1 智能化技术的基本理论

智能化技术是一项极具综合性的学科,除基本技术原理以外,还涉及到生物学、信息技术、医疗、语言学以及管理技术等,运用该技术的宗旨主要是就将各种生产与控制装置具备人工智能方面的性能,并可以自行处置突发或高危事件,在应用的过程中,为确保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还需在计算机科学的支持下,重点分析智能化装置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国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当中,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智能化技术上,内容涵盖: 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电力电子等,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得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全面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动化控制的效率与适用性。从本质上来讲,智能化技术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在电气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效果。如果在电气工程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对智能化技术加以科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动化控制的水平和效率,从而间接的降低运行成本,推动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

2 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与特点

2. 1 无需创建控制模型

在过去,国内主要采用旧式的控制装置来完成自动化控制,但是由于在执行控制的进程中,控制对象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复杂程度较高,所以想要真正掌握控制过程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并且在模型设计过程中会有许多影响因素是无法得到准确预知的,这样的实际情况会显著降低控制工作的效率。然而,如果对智能化技术加以合理的应用,则可以直接舍去控制模型的创建环节,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所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确保自动控制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了系统与工程的控制效率。

2. 2 具有更高的一致性

智能化技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写入的数据类型是过去工作没有涉及到的,借助该技术仍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正确的预估,所以该技术可以和控制工作完全吻合。控制目标所具有的差异性导致控制的实际效果存在较大的区别,控制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化控制装置,尽管控制装置没有在短时间内运用某种措施对目标实施操作,但它却可以对最终的控制效果产生有利的影响。

2. 3 能够对电气系统进行有效的调控

智能化技术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缩小响应时间等功能和特点,所以运用该技术可以针对电气系统实行高水平、高效率的调控工作。与以往的控制装置相比较,智能化的控制装置在执行调控时是具有很大优势的。除此之外,智能化的控制装置还具备一个十分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仅仅需要数据的变化,就能够对电气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调控,工作人员无需在设备运行的现场进行监督与操作。由此可见,智能化的控制装置可以完成远程操控,在无人值班的前提下也可以对电气设备进行控制,与现阶段电气系统方面的自动化发展目标完全契合。

3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3. 1 智能控制

如果可以在自动化控制进程中采取科学的手段,良好的融入智能化技术,就可以使电气控制真正实现自主化、远程操作与高效运行,此外也可以无需安排专业人员对设备实施操作,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创在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控制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不仅充分体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还可以提高该技术的认同度,使其在其他领域中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控制水平。

3. 2 优化设计

在对电气工程实施自动控制的过程中,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结果对于自动化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设计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工作,不仅对设计人员对于电路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着极高的要求,设计人员还需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创新意识。在过去的设计环节中,设计人员通常运用将自身工作经验与试验结果整合方式来进行设计,这种方法需要很多次的试验和研究才能获取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而且方案一经确定几乎是无法对其进行修改的。但是,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比如CAD、计算机软件等,可以在确保设计方案时效性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使设备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优化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为遗传算法的具体应用,这样的方式不仅使所得的设计方案突破了传统挂念的限制,时期具有更高水平的实用性,还可以从技术层次优化设计参数,为方案的修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3 故障诊断

电气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设备、仪器装置难免会产生一些故障,为有效减少故障出现的频率,提出针对性强的故障预防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复杂的电气设备当中,变压器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因此,工作人员应对此类关键性器件实施全面的诊断和预防故障工作,借助智能化技术及时发现装置潜在的问题和故障,进而有效的降低故障带来的损失。

运用智能化相关技术对变压器等关键器件实施故障诊断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变压器当中渗漏油产生的分解气体实施检测和分析,明确故障的发生位置,通常是一个区域,然后逐渐缩小这一区域,直至找到准确的故障位置,针对故障的类型采取相应的维修方法。充分利用职能化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确保发生故障的装置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进而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

4 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领域中的自动化控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涵盖许多方面的知识,为了确保控制标准得到高效的实现,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融入智能化技术,通过对电气工程实际情况的了解,更加全面的体现出智能化技术赋予自动控制的优越性,进而提高控制水平与效率,为电气工程的后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最终推动电气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辉,张萌,贾刚,孙萍.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在机械采煤中的具体运用[J]. 科技资讯,2012( 19) : 25 - 27.

[2]姚子航,窦景磊,何冬梅. 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信息,2013( 35) : 15 - 17.

[3]姚崇武,暨,耿邱慧.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致富导向,2012( 27) : 33 - 34.

第8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能楼宇;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建筑楼宇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居住,给人类遮风挡雨,更多的功能已经融入到建筑使用要求内,因此智能楼宇专业应行业和社会要求而产生。而要让楼宇智能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通信网络,如何构建通信网络,如何进行综合布线,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建筑物内部的智能化以及建筑物之间的智能化,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专业的核心课程《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关实训环境和环节成为一个值得实践和探究的课题。我们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专业《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课程为实践样本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思考。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首先本课程定位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那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局域网等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最基本的知识,掌握网络综合布线以及智能建筑的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和规范,明晰整个通信网络构建以及综合布线的工程施工管理环节,掌握基本简单的局域网组建和相关操作系统软件的安装这些基本技能,这样能够顺利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让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同时由于职业院校的教育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因此相关行业证书的考评要与教学相结合,用职业的规范和要求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1],与本课程相关的行业考证主要是“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该鉴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其中有专门的“网络与综合布线模块”,因此教学安排必须把职业资格认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希望能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相关行业的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住宅小区的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方面的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并且能够具备运行管理能力。

二、课程教学设计

由前面的课程定位可以看到,结合行业需求才是教育出发的根本,而最能体现行业需求的就是相关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需求,我们根据智能楼宇管理师各级别相关的网络与综合布线模块部分的要求可以看到。

初级要求掌握:(1)管槽安装;(2)线缆铺设;(3)机架设备安装;(4)程控交换机的安装以及相关数据的制作;(5)有线电视用户网络的安装以及维护。

中级要求掌握:(1)布线系统线缆端接;(2)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3)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4)局域网、广域网以及城域网的接入;(5)卫星电视天线的安装以及维护。

最高级的智能楼宇管理师要求比较综合性的实践技能:(1)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以及验收;(2)小型程控交换系统的设计与管理;(3)局域网组网与管理。

根据这些行业实践技能要求,我们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体系和实践要求的高低模块化构建,一共分为五大模块:

第一模块:通信技术基础知识,这一模块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介绍基本的智能楼宇通信系统的组成和构建,数字信号传输的原理,模拟信号传输的原理以及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有对一个已有通信系统的性能如何进行评估,另外还要介绍一些基本的数据交换方面的知识,希望学生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能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方面的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以及载波调制并且能够具备基本的评估通信息指标好坏的能力。

第二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这一模块由理论知识教学和项目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方面主要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比如传统以太网组网543规则,ip地址的划分与子网掩码的相关知识,学习IEEE802.3的标准和目前业界使用的各种行业规范以及设备,项目化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通过项目联系单机互联组建局域网以及多机互联组建局域网,网络服务器相关操作系统的安装,具体项目工程的案例分析。

第三模块为计算机网络工程,同样也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部分,理论方面主要学习智能化建筑的网络结构体系和相关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实践主要通过工程的方式自己设计智能建筑物内部或者智能化小区的局域网方案的设计。

第四模块为综合布线系统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综合布线方面的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理论方面重点掌握综合布线系统里的水平子系统的设计,设备间及其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电气方面性能的测试,有线电视网络的构建和器材认知,实践方面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的流程从双绞线制作开始,一步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实际工程的流程和规范。

第五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把前面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一个大的智能建筑或家居项目的方式来让学生练习、掌握和巩固前面所学的通信网络以及综合布线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实践总结与展望

根据课程要求我们设计和构建了300平米左右的实训室,购买了网络设备20套,综合布线实训设备30台,布线工具50套等等实训设备,通过理论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的理实结合更快的实现校企接轨[2],但由于智能楼宇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其包含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市面上缺少比较能够灵活多变同时便于教学开展的设备器材,这也给智能楼宇相关教学的我们的下一步教学科研留下了一定空间,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结合实际研发跟实际教学相关的模块化教学设备以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智能化教学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楼宇智能化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应进行认真定位与思考。笔者结合我院今年申报的新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情况,根据社会调研,提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专业项目教学法。

一、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现状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集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行业。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对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极大挑战,一方面我国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培训与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急需大批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建筑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培养楼宇智能化技术人才是行业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应运而生。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的特点与困难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一,该教学方法打破了旧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教育,如何进行,怎样进行,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其二,教育者如何投入太多的精力解决搜集项目、策划教学、施教过程均须重新探讨,大量工作的投入给教育者带来去多麻烦,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其

三、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培养得是技术人员,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和案例来保障教学,而教学设备不充足,项目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其

四、缺乏真正的双师教师。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是持有双师证书,并未有过实践的经验;部分确实有着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不再有接触实践的机会,对行业发展也逐渐疏远。而学校又缺乏长效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由于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无法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制约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项目教学法采取的措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到制度等各方采取相应的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内涵——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优质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步发展,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既注重理论知识动手操作相结合,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专业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师除具有教师职业资格以外,还应具有电气的行业高级或以上岗位技能证书,也就是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之举。例如: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提倡教师实训现场的安装调试;实行以老带新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早日成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在系部成立项目教学专委会,成员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对核心课程的教学进行合理分工,成立课题组,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副教授或企业专家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辅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有课题组根据方案确定施教方法及教学任务。

2.开发与项目教学相适应的校本教材项目教学法的实行,需要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开发与项目教学法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是顺利开展课程的必要条件。从德国的经验来看,采用项目教学法老师没有一本固定的教材,他们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一页一页的讲义或工作页。各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开发项目教材,要按照智能楼宇行业的发展和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地汲取新的知识,教学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争创品牌课程。

3.建立较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原始的专业考试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以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水平,可将学生的作业情况、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模块成绩确定为:综合理论测验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实训成绩三者的综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4.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学生在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已具有了从事相应的职业岗位的能力。但是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使学生就业后能直接顶岗工作,还需要在实践工作岗位中进行磨炼,这时,学生可到相应的企业中进行就业前实训,通过实训,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学校与企业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企业中的熟练技术工人可参与到学校的实训中,通过手把手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弥补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欠缺。

四、保障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1.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新专业,加强与大中型相关企业(如建筑行业、高校、大型商场、酒店、写字楼)共建联合实训基地。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作业环境,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学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2.面向岗位群培养毕业生面向有关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建筑行业、制造行业、高职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的设计与调试工作,楼宇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建筑供电照明设计、施工、维护工作;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调试、安装和维护;楼宇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销售和维护从事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以及科研和大专院校的实验技术工作。故在培养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分成模块,适应不同岗位群的需要。

3.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特色教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表明楼宇智能化应用型人才的最优培养方式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推行一体化教学,具体做法是:理论与实习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时间安排、教学过程由实习、理论教师一起商订,相互参与,共同完成。在实训实行课题负责制,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将若干课题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负责一类专业相近课题,进行课题负责制教学,学生根据课题安排进度轮转,一可保证老师对擅长课题深入研究和潜心研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可节约实习材料,落实教育成本核算,三可解决实习师资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