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宣传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本职责
1、按照宣传员手机网络应用管理平台任务安排,及时做好工作推进、图文上报等各相关工作的落实。
2、抓好村年度宣传教育和文体运动,督促村两委抓好“大喇叭”、定频音箱的播放。
3、具体抓好村全年的升国旗仪式,村级宣传文化阵地和文体设施器材的日常维护、使用和管理,村级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等。
4、负责本村文化产品的入户发放工作。
5、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会议和业务培训。
6、完成市委宣传部、镇宣传办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管理办法
1、基层文化宣传员由各村推荐后由镇宣传办统一上报市委宣传部,后经市委宣传部审核后确定,由市委宣传部统一发放聘书,原则上聘期为3年。
2、各村要对基层文化宣传员建立完备的人员档案,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负责的具体片区等,并将人员档案报镇宣传办备案,各村对日常开展的各项工作要建立工作台账。
3、各村不得随意对人员进行调整,如确有特殊情况的,需向镇宣传办申请,由镇宣传办向市委宣传部报备经批准后方可调整,及时变更相应的人员档案,做好各类补助的移交工作。
4、基层文化宣传员实行直聘直管,由市委宣传部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直接下达宣传工作任务。
三、补助标准
为切实调动基层文化宣传员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其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基层文化宣传员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进行补贴。其中,2000元作为绩效考核补助,依据考核办法进行发放;1000元作为开展工作通信补贴,为每人每月补助话费80元。
四、考核办法
1、各村要根据全市宣传思想工作要点和镇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制定基层文化宣传员全年工作计划,并报镇宣传办备案,再由镇宣传办统一报市委宣传部备案。
2、镇基层文化宣传员考核由镇宣传办进行具体考核评价,以平时掌握及查阅工作台账、听取工作汇报,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综合打分。
3、基层文化宣传员的考核实行10分制,9分以上(含9分)为优秀,8分以上(含8分)9分以下为良好,6分以上(含6分)8分以下为合格,6分以下为不合格。基本工作分值为:“九个起来”活动开展情况2.5分;各类惠民文化产品发放情况2分;各类政策宣传情况1分;重点部位、重点人群掌握情况1分;外勤助手、易信宣传群任务完成情况2.5分;乡镇安排的其他工作1分。
4、基层文化宣传员实行季度考评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宣传员工作情况进行每月或季度的通报。根据平时工作表现,年底确定每名宣传员具体得分情况。
五、奖惩办法
基层文化宣传员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考核补助挂钩,每扣0.1分即扣除20元补助津贴,直到绩效考核补助扣完为止。具体情况如下:
1、各类会议请假需履行请假手续,请假一次扣0.3分,迟到、早退一次扣0.2分,旷到一次扣1分。
2、按照市、镇工作部署,及时做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并及时上传图片、文字资料,晚报一次扣0.2分,不报一次扣0.5分。
3、常规性工作督查,每通报一次扣0.5分,上级抽查通报一次扣2分。
4、未按要求完成市委宣传部、镇宣传办安排的各项工作一次扣0.5分。
5、工作中创出新经验、新做法被镇及镇以上单位认可并推广的将予以适当加分。
6、迎接市级以上检查或调研,未出现任何问题的适当加分。
创新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努力在创新思路、创新路径、创新机制中,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建设幸福江阴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坚持以创新思路为先导,不断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做到“三主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紧扣时展脉搏,创新思路,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宣传保证。要在围绕大局中彰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势,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要做到“三主动”:主动融入大局,在建设幸福江阴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始终围绕科学发展大局,打出宣传载体的“组合拳”。主动服务大局,树立“大外宣、新宣传、强宣传”的理念,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提升江阴知名度和美誉度。主动维护大局,围绕幸福江阴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新闻媒体联手策划、协同作战,切实发挥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作用。
坚持以创新路径为抓手,不断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注重“三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要紧贴实际,拓展功能,在创新路径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以文化繁荣体现人文关怀。文化工作突出“群众性”,注重“三推动”: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化,统筹优化城乡文化,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等文化惠民工程,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化,以加快开发区百亿文化创意产业园、临港新城江苏江阴文化产业园和金一文化产业园、中国“裳”岛等为载体,推动文化集聚链式发展。推动历史文化内涵化,编写出版《江阴市志》等20多部专著,建成了江阴名人馆,电视连续剧《江阴要塞》和大型电视纪录片《徐霞客》先后在央视播出,江阴知名度不断扩大。
坚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不断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行“三制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创新机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我们推行了“三制度”: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形成宣传部与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沟通及时、有效、畅通的协调机制,把阶段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量化、细化,定期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实行新闻会制度,形成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重要信息适时及时地向外界,建立起公开透明、反应灵敏、高效运行的政务信息机制。实行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坚持把握四个原则:第一时间原则、滚动原则、真实报道原则、口径一致原则,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确保问题及时上报沟通,确保各级责任落到实处。
一、高起点远目标,增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一)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思想工作的“起点”要高,“范围”要广,“形式”要新,“内容”要实。基层央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要站在服从和服务于央行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进一步拓宽宣传教育的外延,如加强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工会信息和金融调研等,针对央行职能调整后,基层人行职工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的发展观,广泛深入地做好工会宣传教育工作,以创新的思维促进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迈向和谐发展之路。
(二)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目标”要远,“思想”要明,“问题”要清,“动态”要知。基层人行工会干部在做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时所看到的“目标”要远,对职工思想动态要明晰,对职工要解决的问题要清楚,对职工行为动态要掌握。如针对基层央行职工对未来改革走势和个人前景存在疑虑和担忧的问题,作为基层人行工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围绕着央行的中心工作,以及金融改革中的难点和职工关切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党的金融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使基层人行工会工作有作为有地位。
二、明晰工作思路,强化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理念
央行职能调整后,基层人行职工队伍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难度加大。只有真正有效地发挥基层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推进职工群体先进文化、维护和满足广大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重用,才能使基层央行工会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积极交流,实现多赢,营造和谐。
(一)找准新的位置,推行新的机制。基层人行工会的宣传职能不能在原地打转,要跳出旧的框框,树立新的理念,找准新的位置,推行新的机制。首先基层人行工会要确立宣传教育工作的“五个目标”:宣传力度要更大,教育范围要更广,文化内涵要更深,确定目标要更远,工作思路要更新的格局。其次要确立宣传教育工作是为工会工作重点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精神动力。努力保持宣传教育工作在内部循环中的更大作为,形成互动共进的工作机制,避免“边缘化”和“两张皮”;努力保持宣传思想工作在对外辐射中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展示工会工作必不可少的窗口。
(二)加强宣传,找准热点和焦点问题。基层人行工会关注的都是单位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如文明创建、工作绩效、文化建设、职工福利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做好工会工作,唤起广大职工共鸣,提高职工对工会认识的关键。工会干部要提高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应变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宣传工会工作的“品牌”意识,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宣传”的工作格局。
三、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一)创新宣传教育的思路。基层人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要克服思想障碍,通过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飞跃,来实现工会宣传工作的新突破。要针对职工存在的现实思想问题,通过各种报告会、评比竞赛、典型示范、文艺表演、参观访问、座谈讨论等形式,把工会宣传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职工受到深刻的思想感化,在建设央行文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工会针对职工中有喜欢书画摄影的,可以专门开办培训班,聘请老师来行讲课,组织职工外出采风,举办书画摄影展,弘扬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工会凝聚力。
(二)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工会宣传教育创新应紧紧围绕职工的思想实际解疑释惑,探索实现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氛围中的新的运作机制,寻求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文化需求的新方式。围绕央行的主要任务,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与“争先创优”活动、绩效考核相结合,鼓励职工自学成才,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内涵。充分运用“三室一窗”和“荣誉室”作为宣传教育的阵地,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推出工会工作品牌,使工会成为职工依赖的家、温馨的家、和谐的家。
四、突出“三抓”,加强工会宣传建设
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有了创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还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作保证。
(一)抓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央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从组织上整合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工会宣教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做宣教工作要有理论水平、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理论的实质内涵,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同时还要有综合知识,协调能力,知晓工会业务的方方面面。基层央行要重视在广大职工中培养选拔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者,努力建设一支技能全面、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会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一是突出阵地建设来创新。按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要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三下乡”、“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总体部局加大密度,力求设施配套、重点优化和升级乡村文化阵地功能设施完善建设,按照“先易后难、先近郊后边远、先城郊后边远区”的原则,逐步解决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吸收经济发展的“热力”。
二是突出职能意识来创新。充分认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意识、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理清职能、明确思路,着力在创新内容、创新观念、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管理上下功夫,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宣传文化工作。
三是突出文明创建来创新。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积极开展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户、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标兵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增强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引导人们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
四是突出政策支撑来创新。出台政策,加大形成政策、制度对基层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将宣传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对乡镇村拨付一定额度的专项活动资金,切实保证宣传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是突出整合资源来创新。联合基层办、司法、农业、计生委、卫生、科技等部门,打破宣传工作“孤军”、“划地”、“陈式”局面,利用驻村、蹲点、下乡检查、理论宣讲、面对面传授、技术服务和网络新媒体,排忧解难,发挥整体合力宣传效应。
一、充分认识宣传思想工作公共服务的新要求
凸显公共性与服务性,是宣传思想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提升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执政理念实现了新变化。公共性是政府的本质属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价值取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实现了由权力行政向民主行政转变,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作为“党的全部工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尺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让文化发展成果普惠全民。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需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日益增强,希望对改革与发展具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求知、求乐、求美、求健的愿望更加强烈,热切期盼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在目前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宣传思想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公共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宣传文化资源配置向弱势群体、困难地区和农村基层倾斜,努力实现区域、城乡、人群公共文化资源享有的均等化。
宣传工作传播规律引发了新思考。人们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利益问题密切相关,办好一件实事胜过一打宣传。群众往往从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是否得到实现,最困难、最棘手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来评价宣传工作和宣传干部。宣传思想工作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必要的理论灌输、教育引导,更取决于是否围绕群众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办好实事,排忧解难,形成与受众内在需求的良性互动。要使宣传思想工作收到“入耳、入脑、入心”的实效,必须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真情关怀、真心关爱、真诚服务。
二、着力构建宣传思想工作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公共服务功能,要着力打造“四大平台”。
完善信息平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研究表明,公众获取的信息越多,则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大众媒体是实现公民知情权最重要的手段,媒体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对于公众密切关注的各种信息,诸如政府机关制定的与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各类文件,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或者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及其处理情况,扶贫、优抚、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等等,宣传部门应组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予以及时、充分、客观报道,并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建立起主流媒体应有的公信力、权威性。
强化舆论监督平台。保障群众的监督权。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是民主监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部门要按照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要求,组织协调新闻媒体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维护稳定、服务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群众关注、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使社会充盈正气。让民众充满信心。
构建文化惠民平台,保障群众的发展权。宣传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按照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要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搭建扶弱济困平台,保障群众的生存权。宣传思想工作既要关注“脑袋”,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素质。也要关心“口袋”,致力于改善人的物质生存条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动员和组织各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就业再就业、敬老助残、育才兴教、法律援助等改善民生工作,保证社会弱势群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宣传系统、涉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文明单位,运用科技培训、结对帮扶、“科技大篷车”下乡、星级文明户创评等载体,向广大农民传播科学文明思想、传授科技致富技能,实现“富脑袋”和“富口袋”的双富共赢。
三、建立健全宣传思想工作公共服务的新机制
宣传思想工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不仅要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融入宣传工作者的思想深处,而且要体现在宣传工作制度设计的各个层面,着力建好四个机制。
健全信息调研机制。要实现宣传文化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拥有充分的受众需求信息,掌握公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结构。如果所宣传的思想、传递的信息、提供的服务与受众固有的价值观、利益观相矛盾,就极有可能导致宣传活动的失效。因此,要建立健全受众信息调研机制。加强同统计部门、部门、舆情研究机构的联系,拓宽采集社情民意的渠道,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要求,确保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及时准确,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统一规划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阵地集思想教育、道德建设、文体活动、法律咨询、科技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对基层阵地所需最基本的宣传文化产品、信息、设备等资源,进行“菜单式”统一配送;把区域内的阵地逐步联成网络,让资源流动起来,做到上下联动、左右互通、资源共享,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服务成本,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扩大信息服务量。
一、必须坚持登高望远的宣传定位,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标识。
近年来,我们将节庆品牌的推广融入到城市品牌的打造中,把“中国河豚岛”作为扬中城市形象对外推介的城市LOGO,形成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标识。实践证明,城市形象宣传必须避免同质化,体现差异化,这是城市形象宣传成功的基础。
要凸显地方自然禀赋。位于长江下游的扬中岛,一直以盛产鲥鱼、刀鱼、河豚等江河淡水鱼珍品而闻名遐迩。独特的区域位置和丰腴的江鲜资源,与同被授予“中国河豚之乡”的海安、江阴等地相比,“中国河豚岛”显然具有其不可复制的自身特质和自然禀赋。
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文化是一个地区对外宣传的形象名片,城市形象宣传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魅力,赋予节庆活动应有的文化张力,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文化角度来看,有着千年积淀的扬中河豚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也为扬中所独有。
要彰显地方人文精神。塑造一个城市品牌实质上是推广一座城市的形象与精神。城市魅力源于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有赖于城市精神的支撑。不同城市具有各自的精神特质,而这种城市精神又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它要能引领城市的发展、进步、和谐,更要能体现城市的精神、内涵和追求。“拼死吃河豚”在扬中早已家喻户晓,也早已内化为每个扬中人“敢为天下先”的品格,“中国河豚岛”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扬中这座岛城的文化品位和精神价值。
二、必须坚持策划先行的宣传策略,精心打造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新闻亮点。
创意精准的策划是城市形象宣传成功的前提。要研究传播受众,提高宣传推介工作的准度。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新闻策划,都必须将我们的城市形象有效传播到真正的目标受众中,即将会到扬中进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投资的有效人群中。今年美食节期间,我们在高铁美食节海报宣传,影响相对高端的商务人士50万人次,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本届美食节期间,我市接待旅游团队首次突破100个、接待散客首次突破2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首次突破30万人次,宾馆入住率保持在96%以上,旅游收入达到16.3亿元。项目总投资138亿元,签约项目质量创下新高。要遵循新闻规律,提高宣传推介工作的广度。去年美食节前后,驻华使节江鲜馄饨制作才艺大赛、学画河豚比赛、放流长江珍稀鱼苗等极具扬中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与美食节参与主体的国际化叠加在一起,赋予了扬中美食节丰厚的新闻价值,激发了新闻媒体的浓厚兴趣,150多篇密集型报道使得扬中成为海内外倍受瞩目的焦点。事实证明,城市形象宣传的策划,也必须回归到传统的新闻价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紧紧抓住媒体、受众的报道焦点和信息关注点,策划最能做出特点、亮点,最能吸引受众的新闻事件,才能把宣传一次次推向,才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要做足深度解读,提高宣传推介工作的厚度。城市形象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外在表现,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优势、辉煌的发展历程、丰硕的发展成果也是题中之义。美食节期间,无论是人民网地方频道头条刊发的扬中市委书记专访,还是香港文汇报等10多家港澳台媒体的专题报道,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既具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又充满着现代化魅力的城市形象。
三、必须坚持传承创新的宣传路径,打好城市品牌营销的“组合拳”。
新形势下,城市品牌传播的媒介空前宽泛,平面媒体、声像媒体、电子媒体、手机等都成了城市品牌的营销工具。原有的外宣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已满足不了对外宣传的需要,单一的、传统的方法、方式很难再吸引受众,必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宣传的路径,这是城市形象宣传成功的关键。
宣传的路径要更广。美食节期间,我们既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扬中城市形象标识和美食节广告用语,也在扬子晚报、沪宁高速路牌广告等媒介节庆信息;既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美食推介会和新闻会,也组织开展了“百家媒体看扬中”、“港澳台媒体扬中行”等大型采访活动。外宣载体的不断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形象宣传的渠道和空间,形成了立体式的宣传攻势。宣传的平台要更高。央视的形象展播,高铁的广告,持续不断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不断强化公众的记忆,使“中国河豚岛——扬中”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抓住公众的眼球,产生了轰动效应,巩固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宣传的形式要更新。我们尝试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在新浪网注册扬中美食节官方微博,邀请中国河豚特级烹饪大师周长顺、孔庆璞开设了个人博客,联系西祠胡同等10多个全国知名的网络论坛对扬中举办河豚美食节主题帖进行置顶宣传,点击量超过10多万人次。事实说明,利用互联网、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开展城市形象宣传,不仅信息量大、传播及时,而且受众面广、互动性强。各种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专题、专页、专栏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活动与受众的见面率和影响力。
四、必须坚持合作共赢的宣传机制,不断放大品牌辐射效应。
大家好!
古语有云:“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我们干任何事业,都应重视和加强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都应重视和加强基层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事业发展才会有扎实的根基、旺盛的活力。
长期以来,广大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战斗在第一线、工作在最终端,勤勤恳恳、恪尽职守,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在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重大宣传任务都是靠他们去具体组织实施,一些棘手复杂的思想矛盾都是靠他们去面对面地化解,大量宣传文化阵地都是靠他们去维护和管理,可以说,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队伍为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付出了不懈努力,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办了大量好事实事,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来,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发展较快,素质能力不断提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力量相对不足,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保障力度不够大,工作条件、人员待遇和设施装备等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成为提高宣传文化工作整体成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的主要表现
(一)对宣传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少数宣传干部、城乡基层宣委和文化站干部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意识淡薄、不能整体把握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建设丰富的内涵,甚至不知道宣传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导致不想抓、不愿抓的局面,工作被动,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宣传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招商引资、林改、城乡风貌改造、计生等工作,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抓不到点上,出不了成绩。
(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中央、区和市制定和提出了关于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地方政府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不是太高,尤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
(三)基层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
有的基层领导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过于单调、匮乏,导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打牌之风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乡村阵地,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十分忧心。这种现象,固然与大多数群众知识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是基层干部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调动不了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城乡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来源比较杂,科班出身少,本科文化程度人数比例不高,大多是工作之后进修和函授取得的。另外,专业人才少,宣传文化部门调进来的干部中,绝大多数没有学过宣传报道或文化管理方面的专业,只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好多干部刚调进来,一时无法适应,工作上面“眉毛胡子一把抓”,费时费力抓不到点子上,工作上很难打开局面。再有,无“有影响”的人才,在宣传文化领域能够担当起懂专业、能带头的人才很少,特别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大家”类的人才更是没有。
(五)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高层次人才比重较小,很难适应和满足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中央对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十分重视。为解决好当前基层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最近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基层特点和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把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重点抓好县级党委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宣传文化队伍、完成好各项宣传任务的坚强领导集体。要配备好城乡基层宣传工作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宣传文化志愿者队伍,动员和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宣传文化事业,不断壮大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力量。要加强对基层干部人才的培训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基层队伍建设保障力度,从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阵地手段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
(一)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加强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调控、中长期规划和督促协调等工作。
(二)重视培训。
在抓好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以培养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以培养中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整合培训力量,创新教育形式,组织人才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促使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基层宣传文化骨干培训制度,每年至少举办一定的宣传文化干部学习交流活动,进行集中培训。每年至少组织宣传文化干部出外考察学习1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转变观念,有助于在工作实践中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将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考证进行挂钩,调动各类人才学习的积极性,使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每年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少于12天。另外,要注重实践培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重视在宣传文化工作中培养人才,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等有效形式,选派宣传文化干部到艰苦环境和重要岗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充分发挥有专业知识、懂行业管理人才的带动作用,通过对中青年宣传文化人才骨干进行传、帮、带,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再有,抓好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各类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重视用人单位的学习作用,促使岗位成才,重视高等院校的优势,抓好专业化教学,重视各类行业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整合资源,促进人才建设。
(三)完善机制。
要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深化宣传文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任职,建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推行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制,按岗选人,竞聘上岗,奖优罚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对宣传文化人才实行“业绩文化”评价,真正形成“重业绩、重能力”的用人氛围,并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要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县、乡镇宣传文化干部实行上挂下派,增强宣传干部的实践能力,拓宽宣传干部的视野;加大宣传文化系统人才交流力度,理顺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使用渠道,激发宣传文化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建议中央、区、市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宣传文化人才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倾斜。要保证宣传文化专业人才的工资福利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做到“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激励机制,为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大投入。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轨道交通运输类高职校园文化融入行业文化能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需要遵从特色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宣传机制、校企联动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顺利进行。
关键词 融合;原则;机制;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对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XJK013CZY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德文(1980.03—),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企业、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职业元素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铁道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1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原则
1.1 特色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同时要融入典型企业文化。铁道类高职校园文化首先要体现其职业性,所构建的文化要能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素养,通过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以及课程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铁色职业环境,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融入其中,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使学生具有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进入轨道类相关岗位的零距离就业。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深挖各院校内涵,要将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训和校风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另一方面突出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区别。
1.2 主体参与性原则
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与学校行管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的学识、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除全体师生员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他们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实践经验,他们从企业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可以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使师生员工加深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认识,引进企业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1.3 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同样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更新、重构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相应地校园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后也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调整。这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并为校园文化补充新鲜血液。
1.4 原则
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侧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企业以用人为主,侧重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聚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收,要在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特性。
1.5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元素,需要各方面充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其整体作用。就建设内容而言涉及到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课程层和行为层的建设,各层面的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就参与者角度而言涉及到教师、学生、后勤和行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参与部门而言,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该如何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点也比较复杂。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涉及各层次、各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构建。
2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机制
2.1 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做保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总体战略和阶段目标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实行目标责任制。其次,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机制,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项计划能顺利推进。再次要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构建。
2.2 宣传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宣传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竞赛和媒体播报对校园文化进行报道,加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性。
2.3 校企联动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这就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围绕着实习实训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技能提高上,还应该体现在校企文化共建上。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中要约定文化共建的内容,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明确校企共建的具体内容,推进校园文化构建,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4 激励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士的深度参与,仅有宣传机制不一定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2.5 考核评价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需要一套评价机制。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总体方案、切实可行的建设条例以及一些具体实施细则和要求,并尽可能对有关指标进行量化。要从多维度选取指标评价者,包括学院教职员工、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周边社区居民,并赋予各方一定的权重进行考量。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要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宋绍成,张建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六原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2]彭才根,郭永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与策略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一、加强领导,保证经常性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把纪检部门的协调作用发挥出来,把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促进整体联动,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结合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职能特点,明确其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职责,做到“四个纳入”,即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计划,纳入党员干部教育的总体部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必备内容,纳入对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
2.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投入必要的活动经费,夯实物质基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人,形成“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氛围和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把党风廉政宣教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双项管理、量化考核。
3.构建“大宣教”格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上下联动,形成发挥整体合力的宣教工作机制。
二、分类施教,突出针对性
不同的人群,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知都是不同的。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进行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制定廉政文化建设规划。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廉政文化建设规划,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基本形式等作出具体安排。
2.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组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廉政思想教育,积极倡导“为民、务实、清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廉洁勤政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力度,并充分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形成宣传廉政文化的舆论强势。
3.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和市民群众加入到廉政文化研究行列中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理论研讨活动,探索廉政文化活动规律,总结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针对性强的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
三、整合资源,力求广泛性
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没有反腐倡廉的良好社会氛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基础就不牢固。因此,在廉政教育中我们既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又要注重教育的广泛性。
1.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借助现代传媒快速便捷、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发挥正面宣传作用。在广场、公园等地段设置廉政公益广告。建立廉政文化景观: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开辟廉政专栏。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廉政文化宣传的直观性、灵活性、全面性、有效性,使人们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接受教育,既有艺术享受,又能带来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廉政理念、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将廉洁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纪检、教育、文化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在机关,通过讲廉政党课、举办反腐倡廉专题讲座、发放廉政勤政警示桌牌等活动,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勤政意识;在社区,通过开辟社区廉政文化宣传橱窗和廉政居民论坛、悬挂廉政公益宣传牌等活动,建立和谐社区;在学校,通过举办廉政动漫墙报、廉洁教育主题班会、廉政演讲、廉政征文、讲廉洁故事等活动,把廉洁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去。在企业,通过开展“反对商业贿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主题活动,把廉政文化注入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中去。在农村,通过评选文明户、公开村务和财务、开辟农村廉洁文化活动园地等活动,强化农民的参政议政意识和监督意识,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
3.加强阵地建设。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文化、旅游、城建等部门密切配合,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本着勤俭节约、简洁有效的原则,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设施,为举办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
四、开拓创新,强化感染性
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创新思路、内容、形式、载体,强化对受教育人群的感染性,使廉政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1.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廉政文化“六进”活动为载体,以弘扬遵廉、崇廉、尚廉的社会风气为目标,以“大宣教”格局为保证,确定有针对性的廉政文化建设主题,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加强基地建设,让人们在休闲娱乐时感受廉政文化思想;建立各具特色的廉政教育示范点、廉政文化示范点,推动廉政文化面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