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骨质疏松病的症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质疏松病的症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质疏松病的症状

第1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女性围绝经期是人体各系统和器官功能由旺盛逐渐转入衰退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器官和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可导致许多潜在性疾病逐渐呈现出来。此期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发病的高峰期,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瘤、外阴癌等。此期亦易患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阴道炎及泌尿系统的疾病等,所以应定期检查身体,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1 围绝经期症状

1.1 月经紊乱月经的变化可有以下3种表现:(1)周期延长,经期缩短,继之月经稀发,经量逐渐减少直至自然绝经。(2)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有时甚至大出血,有时淋漓不断,多需治疗干预,然后逐渐至绝经。(3)少数妇女40岁以后突然出现闭经,以后月经不再来潮。

1.2 血管舒缩症状最常见的是潮热,其次为多汗、心悸、眩晕、胸闷。潮热和多汗是体温调节障碍,也是绝经期特有的症状。表现为日间的潮热和夜间的出汗。

1.3 精神和神经的症状主要精神症状为激动易怒、忧郁、焦虑、多疑、情绪低落和不能自我控制等。

1.4 骨质疏松症状绝经后妇女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造成骨质疏松及骨脱钙。绝经期妇女约25%患者骨质疏松,其发生与雌激素下降有关。

1.5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也有一定关系。

2 性激素替代疗法(HRT)对围绝经期症状的作用

2.1 月经紊乱与HRT(1)黄体功能不足与HRT:绝经过渡期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及不规则子宫出血,处理方法为周期性使用孕激素,自月经周期第15天开始连续使用10天,如安宫黄体酮6~10mg,连用10天,停孕激素后待月经来潮。如停孕激素后无撤退性出血,应考虑是否进入绝经期。(2)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与HRT: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排卵性功血,阴道出血多且不规则。应在排除子宫内膜的恶性病变后采用孕激素疗法。可在上述使用孕激素的基础上,根据雌激素的水平和表现适当增加孕激素使用的时间,其目的是通过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达到降低雌激素水平的作用。(3)低雌激素与HRT:多采用HRT周期序贯疗法。雌激素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雌激素水平调整HRT方案,逐渐过渡到绝经后的HRT治疗。若有正常月经,可在不影响月经的前提下,加用小剂量倍美力0.3mg,每周2~3次,用最小剂量解除症状即可。

2.2 血管舒缩症状与HRT 为HRT的基本适应症,雌激素对缓解症状具有特异的效果,且起效快,有时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血管舒缩症状多为暂时性的,一般仅需短期用药(不超过2~3年)。方法:(1)E+P序贯给药,适应于有子宫的患者,通常在1个月内给予雌激素21~28天,后半期加孕激素10~14天。一般用于绝经少于2年的妇女。(2)单纯雌激素治疗,适用于子宫切除的患者。

2.3 骨质疏松症状与HRT 系绝经远期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妇女绝经后体内缺乏雌激素和雄激素,骨量的丢失不仅比男性速度快,而且多,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因此,绝经后减少骨量丢失是预防绝经后妇女骨折的重要措施之一。已证实HRT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小剂量利维爱(1.25mg/d)可有效增加骨量。常用的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及剂量:倍美力0.625mg/d,补佳乐0.5~1.0mg/d,利维爱1.25mg/d,定期或持续给药。有子宫存在者应加用孕激素。

2.4 心血管疾病与HRT HRT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研究发现应用低剂量雌激素并未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雌二醇能改善血脂代谢,减轻高血脂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国学者发现[2],应用1/2和1/4剂量的利维爱不仅可增加或维持骨量,减少对子宫内膜的刺激,而且还可降低甘油三脂,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低剂量HRT对骨代谢的影响: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属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其主要原因是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时,可斯骨的吸收增强,骨质丢失加速,反映为尿钙排出增多,关节、肌肉酸痛,严重者发展为骨质疏松。故围绝经期妇女要及时采用HRT, 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这一作用在HRT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时更为显著。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上皮细胞萎缩,分泌糖原减少,易导致阴道干涩、困难等萎缩性阴道炎症状,采用HRT治疗,增加了雌激素水平,既可改善生殖器官的局部症状,亦可降低子宫内膜癌的潜在危险性,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本研究提示低剂量RHT 能有效的起到治疗及预防作用,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等优点,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易临床应用。但也有认为HRT在绝经妇女中有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1]。

应用HRT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随访,以减少风险。对于无雌孕激素使用禁忌症的绝经后妇女,伴有骨质疏松症者早期开始HRT,既能有效缓解绝经期症状,又能阻止在绝经早期的骨量的快速丢失,因此受益最大。

【参考文献】

第2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6(b)-0065-02

骨质疏松症是进行性、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以及骨强度下降。随着我国人口趋向于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不断增加,我国患有骨质疏松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骨质疏松症经常会伴有脊柱骨折症的发生,腰背疼痛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影响了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传统药物的治疗下,效果不甚明显,有的患者经过传统治疗后更出现了病情加重的现象,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尽早的发现并且确诊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能够及时的治疗,促进恢复,对再次复发做好预防工作。该次研究选取2013年3月-2014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140例腰脊痛的老年病人和骨折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主要是通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检查结果进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3月-2014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0例腰背疼痛的老年病人和骨折老年病人。140例患者中有98例为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其中做过手术的患者有42例,包括30例女性患者和12例男性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4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9岁,患者的病史在2~20年之间,平均病史为8.1年。在做过手术的患者中有髋部骨折的22例,脊柱骨折的有12例,前臂骨折的患者有8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X线检杏,对脊柱的正片和侧片进行检查,排除因暴力原因引起的脊柱骨折、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以及脊柱炎、椎体肿瘤破坏等骨科疾病。

1.3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以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提出的骨质疏松症为主,只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患者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第一,正常情况下,BMD或者BMC不低于正常成年人的平均值ISD;第二,骨量减少的情况下,BMD或者BMC比正常成年人的平均值1SD要低,但不能够超出2.5SD;第三,骨质疏松症,BMD或者BMC低下,超出了正常成年人平均值2.5SD;第四,严重的骨质疏松症,BMD或者BMC低下,超出了正常成年人平均值2.5SD,并且患者出现一处或者一处以上的骨折。

根据Genant的半定量法对患者的骨折程度进行评断,T4-L4椎体的形态和大小显示正常,则表示为O级,也就是正常;当椎体的高度下降200/c~25%,且椎体的投影面积下降10%到20%,表示为1级,也就是轻度骨折或者I度骨折;当椎体的高度下降26%~40%时,且椎体的投影面积缩减21%~40%时,表示为2级,也就是中度骨折或者Ⅱ骨折;当椎体的高度下降程度超过40%,且椎体的投影面积缩减超过40%时,表示为3级,也就是严重骨折或者Ⅲ度骨折。140例患者都根据椎体高度的下降或者压缩15%以上作为标准,对椎体高度定义脊柱骨折测量椎体前缘高度(AH)、中间高度(MH)以及后缘高度(PH)进行测量,如果测量结果显示为AH/PH、MWPH都比正常低,且低于正常值的3个标准差,就能够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2 结果

2.1 患者诊断

140例患者都进行X线检查,对患者的脊椎正片和侧片进行检查,排除了其他骨科疾病。所有患者中有80例(57.1%)有一个或者多个椎体骨折,有20例(14.3%)出现了两个椎体骨折,另外还有6名患者(4.3%)的椎体骨折超过两个。见表1。

2.2 漏诊误诊情况

在确诊的8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有6例(7.5%)患者没有就诊过,另外74例(92.5%)患者的就诊次数在1~10次,其中就诊过的患者中有35例(47.3%)被误诊和漏诊。被误诊的35例患者都被诊断为其他病症,例如骨质增生症、腰肌劳损以及腰间盘突出等。具体的误诊分布如表2。

2.3 治疗后回访

确诊的80例患者在该院经过微创手术、辅助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消失,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出院后,进行了随访,发现患者的腰背疼痛消失,生活质量得到了恢复,没有出现复发的现象。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准确诊断能够帮助患者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再次复发,且该疾病的诊断科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X线进行,但该病的误诊和漏诊较多,主要是因为医生对临床症状不了解,在问诊时不够仔细,不能够系统检查和治疗。该次研究中就有47.3%的病例出现误诊和漏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要加以重视。患者对该病的认识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该次研究中发现有6例患者完全没有就诊经历,没有重视疾病的症状,缺少对该病的认知。

第3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减轻与消除患者疼痛,改善并恢复其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将256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76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52例,有效32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81.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骨质疏松;中西医结合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疾病,与中医文献中“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的描述相似。2008年5月~2011年5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12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前两周未接受同类药品治疗;排除因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糖尿病及严重肝肾疾病等所引发的骨质疏松。随机选择住院患者256例,男160例,女96例;年龄34~88岁,平均61.7岁。患者均存在腰背痛及全身骨痛;经腰椎、胸椎X线检查,多数患者存有椎体压缩性改变,单发或多发,但MRI检查未见高信号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腰背部疼痛、双下肢乏力、抽筋。其中48例疼痛严重者不能起床活动。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钙尔奇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内服中药方:田七15g,羊藿20g,骨碎补15g,川断15g,女贞子15g,鸡血藤25g,鹿衔草15g,丹参20g,桑枝20g,牛膝10g,红花20g,狗脊l0g,每日1剂,煎水分2次温服。中药熏洗方剂:桑枝15g,桂枝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牛膝15g,红花20g,没药15g,细辛l0g,威灵仙10g,落得10g,防风10g,甘草l0g,泽泻l0g,蜈蚣l0g[2]。煎水熏洗患部,每日2次,每次30min。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每月随访记录骨痛变化,参照《骨质疏松症状分级量化表》[3]:疼痛强度分0、1、2、3、4级,按简化McGee法分0~10度,其中0度记0分,1~3度记1~2分,4~6度记3~5分,7~9度记6~7分,10度记8分。治愈:症状消失,x线摄片显示骨折骨性愈合,功能活动正常,局部症状积分0~1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x线摄片显示骨折临床愈合,骨密度在 1个标准差之间定位,积分2~4分。有效:症状有改善,x线摄片显示骨折仍处于迟缓愈合状态,骨密度低于正常人,在1~2.5个标准差之间定位,积分5~7分。无效:症状无改善,x线摄片显示骨折仍处于迟缓愈合状态,骨密度低于2.5个标准差定位,积分大于8分[4]。以治愈、显效、有效统计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症是一种随增龄而骨量减少的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纤维结构异常、骨脆性增加。在发生原因上,仅轻度暴力或非创伤因素都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其好发于脊柱、髋部及前臂。骨质疏松症机制尚没有阐明,仍在探索阶段,综合文献来看,所涉及到的方面包括: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激素水平、微量元素、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等,大量研究展示了中药不仅具有良好的抗骨质疏松效果,且可通过以上途径进行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被临床实践所证实[5]。

中医学认为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脾虚是重要病机,气滞血瘀是本病的促进因素。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强健,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反之则筋骨失养而痿弱无力。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化生气、血、津液以荣润筋骨。骨质疏松多发老年人,且病程长,病情反复,老年人肾气渐衰,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同时脾虚血少,无力推动血脉,气滞血瘀,产生疼痛症状。《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有骨痿者补。肾以治之的治疗原则,正是治病求本的原则。故在中药复方中,多选用羊藿、仙灵脾、骨碎补、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续断、龟板、白术、牡蛎、川芎、当归等[6]。本组治疗组患者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酌加骨质疏松中药方,起到补肾肝、化瘀血、强筋骨之功效,有效率为96.9%,功能亦全部恢复正常,故值得临床推广。

预防骨质疏松比恢复骨质量更为重要,体育锻炼也是防治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散步、慢跑、广播操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多做日光浴可增加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转化,相对增加钙的吸收利用。临床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可明显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2] 汪亮,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井冈山医学专报,2008,1.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6-360.

[4] 庄洪,梁祖建.从瘀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态势评析[J]中医正骨.2006,l8 (2):69―71.

第4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护理体会

骨质疏松症属于一种老年全身代谢性疾病,以骨含量减低和骨微观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可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导致骨折的发生,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1]。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笔者总结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大坪医院3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诊治的3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均已行X线摄片及骨密度测定确诊。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62~82岁,平均76.8岁。主要临床表现:腰背痛、全身性骨痛。骨折患者18例,不同程度活动障碍患者8例。基础疾病:冠心病16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慢性支气管炎7例。

1.2  治疗原则:主要以促进骨钙形成药、抑制骨钙吸收药、促进骨细胞形成药为主。另外,绝经后妇女应用雌激素替代方法治疗。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运动护理、骨痛护理及健康教育等。

2 护理要点

2.1  饮食护理:①饮食适量: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饮食要适量,暴饮、暴食会损害胃肠道,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对于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一次性进食过量营养物质,身体不能有效吸收,只能排出体外,不宜于纠正骨质疏松;②钙及Vit D:钙是人体骨骼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要求补充足够的钙,尤其是饮食钙的摄入,才能平衡体内钙的代谢。正常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不少于850 mg,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则每天应增加至1 000~1 200 mg为宜,且钙磷比例高于2:1,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另外,Vit D能与甲状旁腺素协同作用,从而维持体内血钙浓度,促进肠道钙的吸收[3]。含钙高的食物有牛奶、酸奶、花生酱等;富含Vit D的食物有蛋黄、动物肝脏等;③蛋白质与Vit C:研究表明,进食高蛋白和富含Vit C的食物可有效增加机体钙的吸收[4]。而体内蛋白质或Vit C缺乏均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导致骨质疏松。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推荐富含蛋白质(鱼、虾、奶制品、豆类等)和Vit C(蔬菜、水果)的饮食,保证患者每天至少摄入优质蛋白60~70 g,Vit C 300 mg。

2.2  日光、运动:老年人户外活动减少,导致光照不足,影响了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及皮肤Vit D的合成。另外,适量运动能有效刺激骨组织对钙及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利用[5]。适合老年人参与的运动项目包括散步、慢跑、健身体操及打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以上午10点或傍晚为宜,30 min/次左右,运动量不宜过大,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若出现严重心痛、胸闷等情况时,应立即终止活动,并报告医生处理[6]。

2.3  骨痛的护理: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腰背痛。对于轻症患者可给予以轻柔按摩或热敷,症状较重者应嘱其卧床休息,膝关节下垫软枕,保持膝关节处于功能位。对于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者可适量给予口服镇痛药。

2.4  健康指导:健康指导是患者获得疾病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能提高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7]。避免饮用过量咖浓、茶啡、戒烟、限酒、忌刺激性食物等,有利于提高患者骨峰值。增强患者防跌倒意识,鼓励其在户外活动时使用手杖,以增加其身体稳定性,避免跌倒、摔伤。

3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出院,随访1~2年,无一例再发骨折。

4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常见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常常以为腰背酸痛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未能进行及时、规律的检查和治疗,最终导致全身骨痛、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认为,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活动减少、日晒不足、钙、Vit D、Vit C、微量元素等缺乏[2]。本研究针对引起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38例老年患者均好转出院,随访1~2年,无一例再发骨折。提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安全防护意识,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物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5 参考文献

[1] 金志兰.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多因素干预[J].当代护士,2010,1(1):55.

[2] 谢冬梅,张雪梅,岳冀蓉.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护理[J].四川医学,2010,31(4):545.

[3] 刘  臻,王  茵.钙、Vit A、Vit D等与骨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3):215.

[4] 唐丽琴.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J].中外医疗,2008,27(32):126.

[5] 张萌萌,梁斌斌,张  波.长春市4086例男性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7):476.

第5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新疆亚心网讯:井绪昌夫妇家住乌鲁木齐市光华社区,儿女不在身边。从2004年起,一直到2012年1月的今天,老伴乔清芳总是无缘无故经常骨折,邻居们都叫她“玻璃人”。

乔清芳第一次骨折发生在2004年3月。当时她想把床垫放正,刚抓住床垫,还没抬起来,突然她感到背部剧烈疼痛,接着她就倒了下来。

井绪昌急忙背她去医院,经检查,乔清芳胸椎骨折,她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那次,她在床上躺了近3个月。

刚恢复不久,当年8月的一天,井绪昌陪乔清芳去医院检查类风湿,可在做B超时,她刚准备躺下,就感觉腰部突然像被针刺了一样。一检查,她的腰椎又骨折了、

当年年底的一天,井绪昌去超市买菜。乔清芳感觉有点饿,下床拄拐杖拿了块馒头。刚咬了一口不小心呛着了,她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没想到腰部又剧烈疼痛起来。检查发现,她的腰椎另一处又骨折了。

此后这么多年,即使乔清芳躺在床上吃喝拉撒,每年至少骨折两次,伤处均分布在脊椎。井绪昌说,2011年到现在,乔清芳又骨折过两次。

5年里,乔清芳每年都会骨折两三次,她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她吃饭不敢用筷子、不敢咀嚼、不敢坐板凳、不能长久站立、不能自己翻身等,因为稍微使劲就会骨折。

如今的乔清芳,生不如死……

农妇腰背痛缘何被当癌症治?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报道:58岁的女村民王某家住安徽省霍邱县乌龙镇,腰背病反复发作40余年,2010年4月6日因腰背部疼痛加重到合肥某民营肿瘤医院检查,经查患有“胸腰椎转移癌”,并予以治疗,其中包括化疗,当年7月,王某腰背疼痛症状未见好转,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明确结论为“胸腰椎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脊髓受压”。2011年年底,王某一怒之下将该民营肿瘤医院到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65000元,目前该案还在审理之中。

关于王某与那家民营肿瘤医院的医疗纠纷以及案件结果如何,不在此议论的范畴。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58岁的妇女王某的脊椎骨质疏松太厉害了,可谓“疏松”得一塌糊涂。“胸腰椎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脊髓受压”可谓骨质疏松造成的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症除了骨痛、抽筋等症状以外,很容易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从而轻而易举地发生骨折,女村民王某的“胸腰椎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脊髓受压”即是“骨脆脆”的典型。

那么,合肥市某民营肿瘤医院为何将此患者误诊为“胸腰椎转移癌”,从而又误治呢?如果我们排除了接诊医生的渎职或者为了经济创收故意错诊错治原因外,这恐怕与医生的医术不够精良以及与此疾病的容易误诊有关。

骨质疏松,中老年人健康的克星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最常见、最严重的代谢性骨病。此病极易导致椎体、股骨颈部以及桡骨末端骨折,在卧床不起的中老年人中有20%是由骨质疏松引起腰背部、脊柱变形所致。据研究,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增加,70岁前就有50%女性患骨质疏松,70岁以后可增加至60%。骨质疏松有遗传吗?若父母双方都有骨质疏松,孩子遗传可能性很大,且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是骨质疏松好发的危险因素。此外,由于某些疾病或特殊原因也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比较常见的如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亢、性腺功能减退等)、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疾病所致吸收不良、神经性畏食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慢性肾病及肾衰、慢性肝病等均可引起骨骼广泛脱钙导致骨质疏松。至于绝经后的妇女、老人和糖尿病、甲亢、肾病、肠胃病、骨肿瘤、严重创伤等患者,起初本人无感觉,但并发骨折时已难以逆转。因为骨质疏松属于一种“无声的疾病”,发病“静悄悄”,所以,有人将此病戏称为“现代‘影子杀手’”。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每年由于骨质疏松而造成的股骨折、胫骨折的患者竞达170万多人。早在1984年,美国国家健康委员会就公布过这样的一组数字,在美国,骨质疏松症已累积1500万-2000万人,每年有130万45岁以上的人由于骨质疏松而致骨折,平均每4名65岁以上的妇女就有一名骨质疏松症患者。而多种老年人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脊椎压缩骨折、桡骨下端骨折及肱骨上端骨折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骨质疏松有关。1986年,据统计因即引起的单纯股骨颈骨折达24.7万多人,耗费资金70多亿美金。而另据统计,英国的老年妇女因骨质疏松症骨折而死亡的人数超过因宫颈癌、子宫癌和乳腺癌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日本1989年有骨质疏松病患者830万人,70岁以上患者每年约有5万人发生股骨颈骨折。在加拿大,大约1%的妇女绝经前后患骨质疏松症。在德国,患有该病的妇女已达500多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增至2.9亿人。

前不久,在巴黎举行的骨质疏松症防治会上估计,全世界55岁以上的妇女有1/3患有此病。据WHO报告,2000年以后,绝经前后的妇女达到7亿以上。现代科学仪器测得,45岁以前绝经的肾虚症妇女的骨密度不仅低于健康的妇女,而且还低于45岁以后的肾虚妇女。说明绝经越早,其骨密度下降越早,而且下降幅度越大,肾虚症候越明显。近年来,科学家们对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疏松症有了较新的认识。概括起来,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的调控、营养状态、免疫状况及遗传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我国现在约有8000多万老年人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威胁,每年约有20多万名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造成髋部骨折;在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约有30%的女性和16%的男性遭受骨折的痛苦,其中81.24%的人在60-79岁年龄段出现骨折,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妇女,体内雌激素锐减,骨质流失加快,这是老年妇女比老年男子更容易发生骨折的原因。

相关链接:

如何自我发现骨质疏松?

中老年人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但是如何才能尽早发现自己是不是骨质疏松了呢?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骨痛:多为腰背酸疼,其次为肩背、颈部或腕踝部,可因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疼痛,时好时坏。

骨骼变形:脊柱骨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

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部和髋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很多中老年人仅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如转腰、咳嗽等,而并不一定都有外伤史。

此外,抽筋、乏力、易出汗等症状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表现。

第6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笔者:近年来,骨关节疾病引起了全球骨科界的关注,能请您谈谈它的发病情况吗?

胡教授:从医学上讲,骨关节疾病包括5大内容,即创伤、骨质疏松、关节疾患、脊柱疾患及先天性畸形。当前,骨关节疾患损害着不同年龄段数以亿计人们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该类疾病的发病率还会进一步呈上升态势。据资料显示,全球约有3亿5千万人患有各类骨关节疾病,国际卫生组织推算,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25%的卫生保健费用于这一疾病的开支。

笔者: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它的发病率怎样?

胡教授:骨质疏松是全身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变,以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代谢疾病。它分为: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内分泌性疾病(甲状旁腺亢进、皮质醇激素增多症、糖尿病等)、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瘤等)、先天性疾病、营养障碍等引起的骨质疏松。③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如青少年骨质疏松等。据统计,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0%,在老年人中,女性发病率为90.48%,男性为60.72%。

笔者:有人说,骨质疏松,补点钙就行了,不需进行治疗,这种说法科学吗?

胡教授: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发病机理和治疗较为复杂的骨科疾病,仅靠单纯补钙就能治愈显然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综合施治的科学过程,应因人而异,因病施治。就补钙而言,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钙剂类型,应该选择安全性好、吸收率较高、使用方便的钙剂,如精制碳酸钙等。其次,单纯补钙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疗效,须科学合理的补充钙及维生素D。钙及活性维生素D的联合应用,不仅能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提高骨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消除因高钙所导致的副作用,如高钙血症、高血压、肾结石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元素钙摄取量为:19~~0岁者,1000毫克/日;大于50岁者,1200毫克/日,同时需补充维生素D。

笔者:当前,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和药物有哪些?

胡教授:目前,临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促进骨矿化药,科学合理补充钙及维生素D,促进骨矿化。二是抗骨吸收类药:①激素替代治疗。正确补充雌激素对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危险性有显著疗效。但是少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时有发生阴道不规则出血、肿瘤的潜在危险性,可改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此外,近年来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进行治疗,其较好的安全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重视。②降钙素。它可迅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缓解骨疼,提高骨强度。其药物有鳗鱼降钙素和鲑鱼降钙素。③双磷酸盐类。它可加速破骨细胞死亡,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如依替磷酸盐、阿仑磷酸盐、利塞磷酸盐等。三是增加骨形成药物:如氟化物、雄激素及甲状旁腺激素肽等。在中医治疗方面,祖国医学把骨质疏松归于“虚劳”、“骨痹”及“骨瘘”的范畴,并采取辨证分型,科学选用不同中成药进行调理治疗。此外,现代物理治疗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降低骨折发生均有较好的疗效,并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途径。如脉冲电磁场,可人为地改变骨骼中的生物电状态,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增加骨形成。其他治疗还包括外科矫形等,以改善症状、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不少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病,与年轻人关系不大,真是这样吗?

胡教授:这种认识显然是较片面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自婴幼儿起,随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全身骨量是在不断积累和增加的,女性35岁、男性40岁左右时全身骨量达到最高值,即峰值骨量。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骨矿含量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骨量逐渐丢失,可见骨质疏松的发生是机体处于“年轻”时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让我们来打一个比喻:假设一个人在银行存有100万元钱,如果他每年支取1万元,他并不感觉到支出的压力,因为他的资本基础很雄厚;如果他只存有10万元,每年支取1万元,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感。人体骨矿量的储存和丢失亦正如此。因此,如果能在年轻时期(平均35~40岁以前)积累较高的骨量峰值,骨量资本的基础也就越雄厚,其骨量减少的时间就会延长,骨质疏松的进程及其症状的出现也势必得到延缓。这个比喻告诫人们,预防骨质疏松贵在“早”。

第7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骨质疏松;长节段椎弓根螺钉

[中图分类号] R68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069-04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50岁以后出现的脊柱侧凸,中、老年人多见,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史,骨骼成熟后伴随脊柱退行性改变而发生的原发性脊柱侧凸,近年来对于这种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1-2],骨质疏松和退变性腰椎侧凸是一种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两种疾病常常并发[3]。骨质疏松,给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内固定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常造成退变性腰椎侧凸内固定手术失败。本文笔者对2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伴重度骨质疏松症病例,行长节段脊柱内固定时使用深螺纹螺钉、加大外展角、钉道内植骨,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1年,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201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院收治的2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伴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女18例,男8例;年龄48~77岁,平均(68.3±3.2)岁。入选标准:患者行腰椎正侧位及腰椎MRI检查,明确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诊断,同时行双能X线检查,并且达到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排除标准:腰椎术后引起的侧凸,既往曾患有特发性脊柱侧凸,只有患有退变性腰椎侧凸,未达到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标准者。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症状表现:腰痛26例,下肢疼痛19例,下肢麻木22例,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24例。入院后临床查体:下肢感觉异常2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5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4例,下肢肌力减退14例。

1.3 影像学检查

26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术前Cobb角为19°~23°,平均(20.4±1.2)°。16例患者为腰椎右侧凸。所有患者顶椎都位于L2~L4,其中位于L2者2例,L3者13例,L3/4~L4/5椎间盘者9例,L4者2例。所有患者均X线片可见不同程度的退变增生,椎间隙不等宽,终板不对称变化,并伴有腰椎的不同程度的旋转,以及椎体侧方或者前方的滑移等脊柱失稳的表现,无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MRI检查,均显示在L5/S1和(或)L4/L5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双能X线检查,采用Lexxos(Holland)DEXA法测定Ward三角区骨密度。诊断标准:WardDG QE AQ bmd≥0.16 g/cm2为骨量正常;Ward三角区BMD在0143~0161 g/cm2间为骨量流失;Ward三角区BMD≤0143 g/cm2为骨质疏松。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密钙息针剂肌注,50 IU,每日1次,共1周;阿仑磷酸钠片70 mg,每周1片,空腹口服,共3个月;钙尔奇D 600 mg,每日3次,饭后1 h口服,共1年。

1.4 手术方法

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俯卧位,以术前X线正位标记片为标记,取常规正中切口,常规暴露出棘突及双侧上下椎板和关节突,C形臂X线定位机定位,确认节段无误后,根据术前MRI检查术前患者症状,对双下肢症状组行全椎板减压,对于只有单侧症状组经椎间孔减压,在保护硬膜和神经根的情况下,植入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粒。凸侧利用预弯好的棒进行加压和去旋转,对于有侧方移位者,先用力旋转椎间撑开器,利用其杠杆力,校正侧方移位,对于有腰椎前后滑脱者,先利用螺钉复位,然后再植入椎间融合器,最后在凹侧放置第二根棒,靠椎间撑开器的力量逐渐撑开,行节段性撑开固定(已植入椎间融合器的部位原为固定或加压),恢复有效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生理前凸。螺钉固定完毕,利用骨凿对固定节段的椎板去皮质化,并植入自体骨粒(来源于减压时去除的椎板或者关节突等组织,同时加用固骼生等以弥补自体骨的不足)。

术中的注意事项:①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要靠外,有利于增大螺钉的外展角(图1);②预弯棒要有适当的生理前凸,侧方移位和侧凸的矫形过程中不必太过苛求,只要保证脊柱的基本生理平衡即可;③由于骨质疏松,椎体对螺钉的把持力太弱,在用攻丝扩大钉道后,可适当加入自体骨粒或者骨水泥。

1.5 随访

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密钙息针剂肌注,50 IU,每日1次,共1周;阿仑磷酸钠片70 mg,每周1片,空腹口服,共3个月;钙尔奇D 1片,每日3次,饭后1 h口服,共1年。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临床查体的方法,对所有患者采用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ODI评分)及腰腿痛治疗评分,参照日本NNalano和TNakano腰腿痛疗效评定标准,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工作;良:仍有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可:症状同前或有轻度减退;差:症状加重,本组定位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0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8个月~3年(平均20.8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21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术前间歇性跛行24例,术后21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有1例患者需要口服抗炎镇痛药物;下肢疼痛19例患者,术后17例症状基本消失;下肢麻木22例,术后22例症状基本消失,只是在翻身或劳累后偶有麻木症状;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15例,术后15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转阴;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患者4例,术后4例患者股神经牵拉试验均转阴;下肢肌力减退者14例,术后10例患者肌力明显好转,2例患者由于术前已有明显腓总神经瘫痪,术后无明显改善。

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ODI指数为(52.1±12.9),术后为(3.9±1.8),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6例患者术前腰腿痛评分17~26分,平均(20.50±0.25)分,随访时腰腿痛评分26~31分,平均(27.60±0.45)分,与术前腰腿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照疗效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

2.2 并发症

本组无神经损伤病例,2例出现术后肌力无明显好转,1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患者出现腰腿痛症状复发,1例患者分别在1.5年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被迫取出(图2)。

3 讨论

据报道成年人腰椎侧凸的发生率在2.5%~15.0%[4]。大部分脊柱侧凸的形成是长期椎间关节退变的结果。虽然其详细的病理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退变和骨质疏松可能造成了侧凸、后凸以及与之相的脊柱改变。在常规X线片上可以发现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不对称、关节突关节退变、椎板肥大、椎体边缘骨赘形成。退变性腰椎侧凸常发生于T11、T12~L5、S1。通常胸椎不受影响。与退变性腰椎后凸往往有相似的表现。并发骨质疏松是这一类疾病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还有脊柱侧凸的患者常伴有中央管、侧隐窝、神经根管的狭窄,同时也伴有关节突关节的增生,侧方移位、旋转等。L5-S1的神经根受压引起的坐骨神经症状多发生于凸侧,L2~L4神经根受损引起的股神经症状常见于凹侧。很多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5],其下腰痛症状一般可经保守治疗治愈。然而对于一些患有严重的顽固性下腰痛、椎管狭窄伴神经根性疼痛或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在失状面或冠状面上的脊柱畸形呈渐进性的患者,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一般需要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一般包括神经根管减压,脊柱冠状面和失状面上的矫形,以及应用脊柱内固定器械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3.1 骨质疏松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系

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被认为在成年人退变性脊柱侧凸中有重要的作用[6]。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有骨质疏松症或者骨质软化症的患者,发生脊柱侧凸的几率是正常人的6倍[7]。骨质疏松和退变性侧凸常见于老年人,对于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是脊柱侧凸的易感因素,也有报道脊柱侧凸是骨质疏松的易感因素,少数学者认为骨质疏松与脊柱侧凸之间不存在相关性[8]。总之,骨质疏松与腰椎退变性侧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两种疾病同时出现在老年患者中的确是很常见的。骨质疏松使椎体本身抗坚韧性降低,在侧凸的矫形,去旋转过程更加困难,有时甚至失败。即使矫形成功,由于钉子在椎体内的固定不牢固,常会发生松动现象。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腰痛,不得不二次手术取出。所以骨质疏松的存在,使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椎间融合、内固定矫形、脊柱稳定性的维持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常引起内固定系统在椎体内松动,使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

3.2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方法有很多。减压是缓解退变性侧凸引起的神经源性症状的基础,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单纯减压、减压伴脊柱节段的有限融合。减压伴长阶段固定,单纯减压对于Cobb角小于30°,椎管狭窄在Ⅰ~Ⅱ度之间,同时伴有很小的选转和侧方移位者(

3.3 并发症分析

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因此,腰椎退变性侧凸手术应包括神经根管减压、矫正畸形、脊柱融合这三个步骤。由于手术的复杂性造成其并发症也比较多。尤其在伴有骨质疏松时,更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见的有矫形失败、椎间融合不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术后仍残留顽固性下腰痛。一般椎间关节炎症、椎间盘退变、腰椎生理前凸减小引起下腰部疼痛。当矢状面失衡时,肌肉过度牵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进而引起下腰部疼痛。因此笔者推荐在侧凸矫形的过程中尽量纠正矢状面失衡。即使术后仍有部分侧凸未矫正,只要固定节段包括上下端椎,脊柱的稳定性和症状的缓解没有太大的影响。腰椎融合不良造成假关节形成是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伴骨质疏松又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笔者经验使用碳纤维cage、术后常规补钙治疗、术后适当的康复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椎间融合率。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比较复杂,并发症也比较多,尤是在伴有骨质疏松时,国内外对这方面的报道很多,上述是笔者在治疗这类疾病中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宝俊,韩建军,丁文元,等.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5):385-388.

[2] 刘宪义,李淳德,李宏,等.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2006,16(3):192-195.

[3] Daffner SD,Vaccaro AR. Adult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J]. Am J Orthop,2003,32:77-82.

[4] Kostuik JP,Bentivoglio J. The incidence of low-back pain inscoliosis [J]. Spine,1981,6(3):268-273.

[5] Van Dam B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scoliosis [J]. Orthop Clin North Am,1988,19(2):347-351.

[6] Okuyama K,Abe E,Suzuki T,et al. Influenc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on pedicle screw fixation:a study of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ugmenting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J]. Spine J,2001,1(6):402-407.

[7] Velis KP,Healey JH,Schneider R. Osteoporosis in unstablescoliosis [J]. Clin Orthop,1988,237:132-141.

[8] Robin GC. Scoliosis in the elderly:idiopathic or osteoporotic [J]. Clin Orthop,1986,205:311-312.

[9] Fraizier DD,Lipson SI,Fossel AH,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pinal deformity and outcomes after decompression for spinal stenosis [J]. Spine,1997,22(7):2025-2029.

第8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中医学中虽无骨质疏松症之名,但类似本病的症状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散见于历代医书的“腰痛”、“腰背痛”、“骨伤”、“痹证”、“痿证”等篇节中。如《黄帝内经》中已有“腰痛”专篇,“精伤则骨酸痿厥”;《素问•长刺节论》日:“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素问•痿论》日:“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日:“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提出了“骨痿”之名。《吕氏春秋•尽数篇》日:“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足则为痿。”《难经•骨痿》曰:“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素问•痹论》日:“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中亦有“肾虚劳伤之症腰脊如折”、“精虚劳伤之症,大骨枯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记载。此与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症之腰背酸痛、乏力、龟背等症状相似。总结后世医家虽有痿证、虚劳、骨惫、骨死、骨极、腰痛之名,并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于“肾虚”、“虚劳”、“骨痹”、“骨痿”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与“骨痿”较为相似,将骨质疏松症定性为“骨痿”比较准确。

2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

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肾藏精,主骨生髓。如《黄帝内经》日:“肾者,主骨生髓。”《医经精义》日:“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外科集验方》日:“肾实则骨有生气。”说明肾、骨、髓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联系。《素问•痿论》日:“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又日:“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景岳全书•痿证》日:“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又日:“或男过八八,女过七七,命门渐衰,天癸将绝,未能护养,以致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故《寿世保元》中云:“年高之人,筋骨柔弱无力,多因肾气虚。”进一步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机联系。说明肾虚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致骨骼脆弱无力,临床可出现腰背酸痛、胫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灵枢•经脉》亦日:“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发无泽者骨先死。”认为肾虚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阐述了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生理过程,也说明了骨的强劲脆弱与肾精盛衰、年龄的增长有密切联系。大量文献和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性激素的水平降低密切相关,而性激素内环境与肾虚的关系在对多种疾病的一系列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骨矿含量随着年龄的变化规律和中医学所记载的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规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充分证实了中医学中关于“肾藏精,主骨”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脾胃亏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

《灵枢•本神》日:“脾气虚则四支不用。”《灵枢•决气篇》日:“谷人气满,淖泽注于骨。”《素问•生气通天论》日:“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百天命。”可见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认识到脾胃功能与本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医宗必读•痿》日:“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灵枢•根结》日:“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又日:“治痿者独.取阳明。”说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受纳、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津、精,且通过脾升胃降功能,调畅气机,输布四肢,以后天之精充养先天之精。若脾胃功能衰弱,受纳、运化水谷失司,枢机不利,气血生化乏源,血不足以化精,则精亏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症。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骨质疏松症并取得良效,以方测证,骨质疏松症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虚弱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

4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产物和促进因素

血液运行依赖元气推动,元气为肾精所化,肾精不足,无源化气,必致血瘀,即肾虚血必瘀;脾虚则气的生化乏源而致气虚,气虚不足以推动血行,则必成血瘀。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阳、脾阳不足,不能温养血脉,常使血寒而凝;肾阴、肝阴不足,虚火炼液,可致血稠而停;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若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留于体内而成瘀血;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而瘀血一旦留于体内,又进一步损伤正气,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结果出现脏器愈衰、瘀血愈积的恶性循环状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气血的滋润与濡养,气血瘀滞,骨髓失养,渐发本病。此外,血瘀也是本病的促进因素之一,多数国内学者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机制,而血瘀则加速了这一进程。血瘀与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密切相关。

5肝脏与骨质疏松症有密切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素问•上古天真论》日:“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与肾关系极为密切,中医理论认为,肾属癸水,主藏精;肝属乙木,主藏血,而精血同源互化,水木母子相关,故中医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同源”之称,肾精与肝血相互滋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以致有肾精亏虚的患者大多有肝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同时,肝阴源于肾阴,肝用不足或过度均可影响肾藏精的功能,以致骨无所充,髓无所养,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特别是女子以肝为先天,有气多血少的特点,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不能忽视对肝脏的辅助治疗。所以,肝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医家倡导从肝论治骨痿者亦不少见,如卫生部药政局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将骨质疏松症分为肾虚型及肝肾阴虚型。

第9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老年;中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6(b)-0130-0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十分普遍的一类并发症,可使得患者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改变,全身骨量减少,增加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等[1]。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与骨萎症、骨痹[2]等症状较为相似,容易造成腰膝酸软、疼痛、不能久坐等情况,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十分重要,该次研究旨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例资料

择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50例设置为该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疾病均获得明确诊断,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龄区间为60~75岁之间;排除标准:年龄范围在60~75岁之外,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长期给予对骨代谢有影响的药物的患者、合并心衰、中风、肾衰、肝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妊娠期女性、具有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倾向或者消化道活动性溃疡患者等。按照抛硬币的方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25例。常规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14例,11例,年龄区间为62~74岁,中位数年龄为68.7岁;患病时间为3.2~22.1年,中位数病程为15.6年;实验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15例,10例,年龄区间为61~75岁,中位数年龄为69.3岁;患病时间为3.5~21.8年,中位数病程为14.9年。分析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说明两组患者可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疾病治疗方法

常规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方案。每次给予1片达美康进行临床治疗,每片药物剂量为30 mg,1次/d,6个月/疗程,并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其中达美康的生产单位与国药准字分别为施维雅制药有限公司与H20044694。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中西医治疗方案与常规组相同,中医治疗方案:选用益生健骨汤进行治疗,选用药物方剂包括黄芪10 g,丹参10 g,桑寄生20 g,补骨脂20 g,杜仲20 g,羊藿20 g,并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加减治疗。对于痰湿困脾型患者,即饮食不振、肢体沉重、脘腹胀满、舌淡、苔厚腻、大便溏泄等症状的患者可加用适量的苍术、陈皮、白术、厚朴等;对于脾虚致瘀型患者,即伴有纳呆腹胀、肢体倦怠、苔白、舌质紫暗、脉细弱等症状的患者可加用适量的白术、川芎、桃仁、赤芍、苍术等方剂;对于虚兼瘀型患者,即失眠健忘、腰膝酸痛、眩晕耳鸣、舌见瘀点或者瘀斑、脉沉细无力的患者可加用适量的生熟地、丹参、锁阳、葛根等方剂。将所需方剂加水煎服至250 mL左右即可服用,2次/d,2次共1剂,早、晚各服用1次,连续治疗6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项,其中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显效表示血糖指标水平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明显改善了腰背痛、局部疼痛、形寒肢冷等症状;有效表示上述指标与症状有所改善;无效表示病情无改善甚至加剧。骨痛程度:给予VAS评分法[3]对两组患者的骨痛程度进行判定,评分范围在0-1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显著,其中7-10分表示疼痛感剧烈且难以忍受;4-6分表示疼痛感较为显著但是可以忍受;1-3分表示疼痛感轻微;0分表示无痛感。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均纳入SPSS 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临床治疗效果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骨痛评分与骨痛缓解时间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小于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0%与72.0%,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骨痛程度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的骨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的骨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3 讨论

2.3 骨痛缓解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骨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血糖水平升高,且该类疾病在我国常年居高不下,糖尿病可并发多种血管疾病,同时还会损害患者的骨骼系统,临床研究显示[4],2/3的糖尿病患者中均伴有BMD下降情况。发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包括骨吸收增加、高血糖改变胶原物理特性、抑制成骨细胞表型表达等,且活性氧代谢情况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联系十分紧密,若出现大量的活性氧物质将使得线粒体功能遭受损害,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等。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与骨萎症、骨痹等症状较为相似,其发病机制包括肾虚、肾精渐亏、气血不足、肾气虚弱等,容易造成腰膝酸软、疼痛、不能久坐等情况,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因此,对该类疾病加强临床治疗十分必要。中医师认为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需采取补肾疗法进行治疗。该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中中医所选方剂为益生健骨汤,选用方剂包括黄芪、丹参、桑寄生、补骨脂、杜仲、羊藿等药物。其中羊藿与补骨脂可起到温补肾阳、筋骨强的治疗效果;丹参可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临床疗效;黄芪可起到补益气血的临床疗效,杜仲、桑寄生可起到益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的临床疗效,多种药物调和使用可起到滋补肝肾、除湿止痛等治疗效果,并有效促进钙吸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腰背痛、局部疼痛等效果[5]。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后,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

[参考文献]

[1] 徐隽斐,陆灏.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4):249-252.

[2] 赵晓玲,牟英,单鸣,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中西医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4):297-298.

[3] 缪冬梅.老年骨质疏松症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365-366.

[4] 刘敬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4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5):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