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第1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

一、前半年重点工作

今年1—6月份,我按照领导具体要求,结合岗位实际,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十二项重点工作:

(一)科室具体工作

1、筹备举办了“陇南市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揭晓暨颁奖晚会”。晚会筹备历时20多天,于1月6日举行,共评选6类道德模范30名。

2、完成了武都、文县、宕三县区2009年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考核情况汇报和全市9县区考核结果的汇总;修订和补充完善了2010年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

3、参加了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和全省经济建设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会议。按照会议要求起草了大会发言和四个会议精神的传达提纲及贯彻意见。

4、积极参与了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主要起草了《关于命名表彰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等三个表彰决定,《陇南市文明旅游景区建设管理办法》,会议主持词以及服务大会的颁奖等工作。

5、配合做好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记者春节采访报道的服务工作。起草了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采访词。

6、组织开展了文明县、文明单位、文明村镇“三大创建”活动。推荐上报第十批省级各类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37家,修改先进事迹材料、审批表、创建简介等各类文稿100多份。

7、及时起草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各种通知、函件等近20余份。

8、协调参与了“倡导文明新风,重建和谐家园”送文化下乡活动。

9、协助参与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创建活动。

10、按时完成了常规性工作任务和领导安排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具体事务。

(二)参与了市委重点工作督查活动

11、参与了全市重点工作督查活动和2009年度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责任制考核工作。宕昌县5天,市直单位10天,起草了宕昌县考核工作方案、市直单位工交财贸口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情况汇报,市委第二考核组关于宕昌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督查情况汇报、宕昌县“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督查情况汇报、宕昌县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示范点创建标准以及宕昌县“优化项目建设环境、推动宕昌科学发展”、“注重实效搞宣讲、凝心聚力促发展”典型材料等7篇文稿。

(三)重点参与了全市文明长廊建设活动

12、今年重点参与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主要做的工作是:配合协同其它同志一道起草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的安排意见》,动员会议讲话、主持词等;拟定下发了《陇南市文明长廊建设活动工作方案》;起草宣传标语62条;编发简报3期;协调联通公司、移动公司、公路总段等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制作户外标牌7块、喷绘标语13副、横幅标语20条、LED电子宣传标语8条、墙体固定标语7块、社区宣传标语44条;制定了《陇南市文明长廊创建标准(讨论稿)》和文明长廊重点工作督查表;起草了文明长廊创建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和情况通报;收集整理市上和各县区文明长廊工作方案等文档15份;协调参加了9次讨论安排会议;多次电话和书面汇报、沟通、了解、督促各县区文明长廊建设活动进展情况。

二、领导批示和安排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上半年领导批示的主要工作和重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多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自己竭尽所能,尽心尽力做了一些事情,但感觉是整日忙忙碌碌,疲于完成领导安排交办的具体工作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工作。工作任务从目前完成的质量上看,与领导要求和期望相比,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工作水平不高,致使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不高;工作主动性不够,致使跟不上领导的工作节奏;眼界不宽、思想不够解放,致使工作的超前性、时效性有限;具体事务太多,致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谋划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文明长廊建设工作。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的各项工作:

(1)协调联系领导小组召开的各类会议;

(2)协调联络整治活动的转段等工作;

(3)做好文明长廊建设的上传下达、协调、衔接等工作。

2、重点抓好文明长廊建设工作:

(4)拟定文明长廊创建标准(七个方面);

(5)拟定文明长廊七个管理办法;

(6)拟定文明长廊七个测评细则;

(7)编发文明长廊建设活动简报;

(8)协调联系召开“文明长廊建设组成员单位会议”;

(9)协调抓好文明长廊长廊建设示范点;

(10)协调组织开展文明长廊建设活动督查指导工作;

(11)做好文明长廊建设活动的总结工作。

3、负责抓好创建科具体工作:

(12)组织协调全市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3)抓好第十批省级各类文明单位的申报考核验收工作;

(14)起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议发言材料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4、按照领导的安排做好其它事务性工作。

四、今后的五条工作建议

筹划一个会、选好一段路、开展一次督查、确定一些主题活动(载体)、抓好一批示范点。

1、筹划一个会:召开“文明长廊建设组成员单位会议”,汇报活动进展情况、分析查找存在问题、明确主题创建活动、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

2、选好一段路:在8县1区分别确定1—2个长廊示范路段,在这些路段重点抓好行政村等靠站、公路养护站、收费站、加油站、文化站、卫生院、学校、变电所、工商所以及信用联社、联通、电信、移动各代办点和各级各类文明单位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3、开展一次督查:市上组织督查组督查,各县区分别组织督查组深入村组一线督查。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第2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区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 建设趋势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共同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锻炼自我、思想自由交流的良好平台,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起点。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社区和社区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随着学分制进一步推行,班级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淡化,因此,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有共同精神家园和利益需求,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在高校发展与学生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体的特定地域内,兼并了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以体现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的综合团体意识,反映的是大学生生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属于大学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反映,对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强化素质能力培养,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设计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环节,积极探索适应当前高校实际又具有创新特征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之路,推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全面性及灵活性发展。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在本文中主要指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纽带、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多种内容。从属于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比具有自身特点[2]。

1.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大多介于18~25岁之间,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同时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他们的性情特征和文化观念又会带有不同地域特征。这些都使高校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多元化社区文化在带给大学生新奇感受的同时,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麻烦。通常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社区生活时间的增加,这种多元文化会慢慢融合到当地主流文化中,并且彼此形成一种很强的包容性。

2.信息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平台。在腾讯QQ、博客逐渐淡出舞台,微博、人人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微信、微友秀这些新兴平台势如破竹般席卷而来,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化是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社区组织网络化的要求。现代高校社区管理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形式多样化,单纯依靠过去上传下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创造性。

大学生社区文化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思维,让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随着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带动大学生社区建立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高校社区文化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还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4]。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合”之所趋,融合贯穿功能。

随着“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教育载体已经满足不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活跃需要,学生公寓社区日渐成为激活年级、班级、宿舍甚至更小组织细胞的活力创新实施平台,社区可以为各级学生组织提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平台,激活每一个学生,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受益。

2.“导”之所始,素质拓展功能。

高校社区是极好的学生自我锻炼平台,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学生是社区管理的主体,也是社区建设的主人。在当前社区管理中,应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管理,启发学生自治能力萌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深刻论述学生自治的四大好处,即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能辅助风纪之进步;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5]。学生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形成自我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好铺垫[6]。

3.“专”之所需,凝聚激励功能。

尽管高校社区内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但社区文化能致力于满足师生多层面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随之频繁,彼此间界限缩小,相互间影响加大,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凝聚效应。在这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堪称是最经典的成功案例。他们将学生公寓划分为不同主题开展活动,主要分为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跨文化(民族、国际文化)主题公寓楼、课题楼、生活互助公寓楼等,其中以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为例,又分为人种与种族比较研究主题公寓楼、东亚研究主题公寓楼、中欧主题公寓楼等8幢楼,这些主题公寓楼通过讲座、招待会、系列电影、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特殊计划和外语圆桌会等活动,让学习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居住,并在轻松有趣的住所环境中探讨一个主题或领域,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区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

4.“雅”之极致,陶冶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教育的功能,且现代教育是建立在文脉延续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传承,所以高校社区文化不仅需要将一般的美丑、善恶等价值认识和道德评判传承于社区师生,更重要的是将最新理论成果,如科学发展观等融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之中,使社区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思想得到升华[7]。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社区文化高居于学生之上,以致忽略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教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该社区文化要为学生所接受。因此,要坚持社区文化的前进方向,除了关注用什么引导社区和学生外,还必须注意宣传教育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讲求文化工作形式和方法。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听到社区不断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活动,并且经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才有可能发挥社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效[8]。

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常态化,本着“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可以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用社区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营造社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将公寓社区建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例如,打造“社区特色文化节”,将寝室三人制篮球赛、棋类大比拼、寝室文化走廊、十大寝室之星评比等活动固定为社区特色活动,定期举办;通过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社区Logo、理念、使命等,彰显本社区的特色品牌;打造专用沙龙室、活动室、阅读室,以规范化的场地力促学生规范化地参与。以“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作为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间,大学生公寓社区不仅是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培育阵地。因此,社区活动不能仅仅旨在提升生活质量,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辐射到党团建设、思政引领、素质提升、文化育人等多方面。为帮助同学们在社区实现“会良师、交益友、求真知、成大我”的目标,社区可以构建以专业导师、心理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企业导师、学工导师、朋辈导师为主体的社区导师团,丰富社区指导服务项目,将社区打造成培育校园文化和良好校风学风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四进社区”。

首先,党团建设进社区。发挥社区“合”的功能,打破行政班级界限,将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学生社区群聚性进行有力结合,在社区建立党、团支部,使党、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两个舞台”;通过设立“社区党员驿站”,定期开展各类党日主题教育活动[3];此外,还可以由社区导师团定期对社区党团活动给予专业指导。其次,思想引领进社区。发挥社区“导”的功能,聚焦思想引领,依托心理健康日、社区微信、社区月报等渠道,定期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选派低年级辅导员入住学生社区,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与学生党员百岗奉献工作站实行流动值班制。再者,素质提升进社区。发挥社区“专”的功能,社区承托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责任,借助社区导师团,围绕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开展名师有约、读书会、学术沙龙、社区嘉年华等,以改进思维方式实现社区内专业互学系统化、实习实践生动化、生涯规划全面化。最后,文化育人进社区。发挥社区“雅”的功能,通过LOGO主题墙、使命愿景文化墙、社区榜样专栏、图书漂流等绘就高雅的校园文化底色,营造滋养身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打破原有以学院、年级、班级为赛事承办单位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筹备赛事策划、组建参赛团队,开展“社区文化节”及“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凸显公寓社区的功能性。

以“自主化”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灵活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学生自我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选拔有志学生成立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安全、文明、高雅、和谐的研究生社区为目标,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9]。其次,社区中的党团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以学生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保证管理渠道通畅,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更鲜活。

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现风采的一张“名片”[10]。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体现社区文化的合、导、专、雅功能。使社区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集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阵地,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浅谈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96-97.

[2]郑晓瑛.论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0-141.

[3]王劲U,丁炜,等.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6-58.

[4]卜再元,谈传生,谈正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21-123.

[5]谷淑萍.论高校校园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7-128.

[6]郭玲玲.高校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J].高教论坛,2006(2):124-125.

[7]荆晓艳,谢怀建,朱妍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2011(28):54-60.

[8]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9.

第3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

关键词: 西域文学 新疆旅游 研究价值

新疆古代被称做西域,是中国最大的行政自治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风俗奇特,其历史、民族、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充满神奇色彩,因此令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翻阅古今中外关于西域的书籍文献,其浩瀚博大令人咋舌,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将其以西域文学研究为中心做了梳理。

一、国外研究西域文化历史的情况概述

国外学者研究西域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日、英、德、法、俄等国家。如,日本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和《西域文化史》,阐明了古代西域各国的人种、东西交通的意义、与汉民族间的关系现状,以及各国间宗教和美术,整个回鹘时代的文明。羽溪了谛的《西域的佛教》,论及了佛教在中亚及土耳其斯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德国沃尔特施密特(Waldschmidt,A.)的《贵霜,库车・吐鲁番――中亚中世纪早期艺术导言》(莱比锡,1925年)对西域各国的艺术问题做了概述性论述。针对西域“丝绸之路”进行考证的还有日本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下)》,就特定时期内的新疆历史情况进行了研究。田宅米吉的《古代亚欧大路交通考》(《地理与历史》1900年)、一雄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研文社,东京,1979年)和长泽和俊的《丝绸之路史研究》(图书刊行会,东京,1979年)等著作,则涉及古西域的历史和地理交通情况。德国赫尔曼(Albert Herrmann)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柏林,1910)探索了《汉书》中所记载的西域各国的名称及其里数的特点。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年11月26日-1943年10月26日),于1900年至1931年间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考察的重点地区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其《西域游历》系列著作中的《重返和田绿洲》、《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穿越塔克拉玛干》,考古范围包括今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在这些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等遗址,米兰佛寺遗址和吐蕃城堡遗址,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焉耆明屋及其附近的石窟寺和遗址。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基本上涵盖了前述诸多学术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在考古调查和挖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这部著作中提及了发现的佛经残本,为后人研究西域文学提供了材料。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图录》涉及新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此外还有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imore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其中有关于新疆的内容,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展现了新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法国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史著,对古代西域草原上的民族作了描述。新疆人民出版社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把中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对西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编定系列,出版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共14册,其中有11册是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斯文・赫定的《罗布泊探秘》,详尽地记录了塔里木地区水文、地质、人口的状况,以及扑朔迷离的罗布人,神秘莫测的楼兰古国。瑞典贡纳尔・雅林的《重返喀什噶尔》,则以一个东方学家的眼光,通过对喀什噶尔的回忆思考,对喀什噶尔历史性的变革做了准确、客观、入木三分的描写。这些文献分别从各自的着眼点对西域的地理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和介绍。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德国新疆吐鲁番考察队的勒柯克(A.von Le Coq)发现大批写在棕榈叶上的梵文佛教写经。随后,德国著名的梵文学家吕德斯教授(Heinrich Lüders)对这批写经进行了研究,并于1911年校刊出版了《佛教戏剧残本》。

据笔者收集的不完全资料,国外研究涉及西域的著作非常多,研究内容较为丰富,范围较广,并有其精深度。但是,国外的研究多在史学考古的层面上,重在民族、历史、人文的考察研究,对西域文学的研究和考察还比较薄弱,并且多是在考古探险的专著里有所涉及,关于西域文学的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还未见到,对新疆各民族历史和文化价值及其旅游资源的挖掘也较欠缺,能够从西域文学层面上关注文学与经济、与旅游的关系,目前还没有见到。

二、国内研究西域文学的情况述评

国内最早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汉代以公主身份嫁乌孙昆莫(王)的刘细君的《乌孙公主歌》(又作《悲愁诗》)描写了西域的居室与饮食,可算是西域汉文诗歌最早的杰作。汉代至魏晋时期,有传播佛教的僧人,经过西域留下一些释教的诗文,如西汉高僧安世高等。东晋时期康国高僧康僧渊,写下了描写胡人容貌的诗歌《答琅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相戏》。唐代,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了许多文人先后进入西域,其中有骆宾王,因为西域的经历而写《从军行》,岑参的边塞诗最丰硕,《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描绘了西域奇丽多姿的生活,《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则描写了边塞的奇俗异景,别有一番景象。高适《燕歌行》,描写沙漠的荒凉环境,雄厚豪健、悲壮浑朴、豪迈动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出塞作》、《陇西行》、《从军行》、《凉州郊外游望》等,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边塞诗派,他们的诗作传颂千古,其诗句中的西域,西域广袤奇异的自然景观和神秘多样的文化习俗,令人称奇。至北宋时期,维吾尔族伟大思想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于公元1069年写出了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是当时用回鹘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1072至1074年维吾尔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编写出了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词的大型著作《突厥语辞典》,内容极其广泛、明确,收录了大量的猎歌、战歌、挽歌、春歌、夏歌、情歌等三百多段,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元代,耶律楚材的《阴山》,描写了西域天山的形象,回回人马祖常,其诗文中也有对西域的描写,最著名的是西域少数民族诗人贯云石、萨都剌等,其作品极富西域民族与地域特色,被古今的学者津津乐道、高度评价,还有西域散曲家马昂夫,其作品颇为人称赞。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堪称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并且在以汉族作家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占重要地位,享有极高声誉。

到了清代,因为旅游、流放、戍边等各种原因,更多的文人涉足西域并留下诗文,如洪亮吉的《天山歌》、和瑛的《题巴里坤南山唐碑》、裴景福的《三月十四日夜至长流水》等,赞美了新疆的奇异风光;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则涉及了新疆的景观、宗教习俗等;纪晓岚贬官新疆期间也有《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其中大量关于新疆风土习俗的诗歌,反映了新疆的各个方面;游历新疆二万里的萧雄长期接触并深入考察新疆的风土人情,写下了《西疆杂述诗》,其中有许多关于新疆地理风俗人事的诗歌,如《歌舞》、《丧葬》等;的左宗棠不仅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著名的左公柳,而且留下了屯田守边的爱国诗《燕台杂感八首》之三;其他如李銮宣,流放新疆时写有《浮云》等百余首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诗歌,王岂孙的《西陬牧唱词》六十首,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民俗描写非常精彩。这一时期还有许多描写新疆各地风景民情和戍边生活的西域诗歌留存于世,就不一一罗列。在现代的一些作品集中也收录有关西域新疆的文学作品,如旅游作品选方面,张《中国旅游文选》中的《穆天子见西王母》,茅盾的《新疆风土杂忆》等,均用文学的笔法再现了西域的风土文化。

二十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对古代西域文人及文学创作的研究,我国史学泰斗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从文学、儒学、佛老、美术、礼俗等各个方面考察了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色目人)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同化的情况,其卷四文学篇专门讲到了西域之中国诗人、文家、曲家等,对这一地域孕育出的杰出文人及其创作做了分析。在多个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中,都论及西域的文人并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西域文学研究的专著也陆续出现。新时期以来,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余太山主编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西域通史》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做了勾勒,其中也都论及了西域的文人。何芳川、万明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在研究考察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时发现,作为中西交流的陆路唯一通道,丝绸之路所处的西域,必然成为东西方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西域在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与西域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游牧民族、文人官宦,他们的事迹作为创作素材延续千年,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想。

现代的国内学者研究西域文学的专著和论文则更为纷繁。范友悦的《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对西域文学的特点做了总结,对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视。郎樱的《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段宝林编的《笑之研究――阿凡提笑话评论集》、李国香的《维吾尔文学史》等,主要表现在对西域的维吾尔族文学研究非常具体深入。黎蔷的《西域文学艺术的戏剧化》,对新疆的文学艺术的形成和特征做了论述和分析。研究有关西域边塞诗人与创作的论文也非常丰富,这些论文和专著,以及一些山水旅游文学的研究专著,都从不同的层面,分析探讨了古代西域的作家和作品,对西域文学孕育的土壤和生存发展的空间进行了研究。因为篇目实在太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新疆研究西域文学的现状

对古代西域的文化名人和文学资源最为关注,投入最大热情、进行执著研究的当属新疆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身处新疆或者曾长期生活工作于新疆的一些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倾力出版了历代西域文学家作品研究丛书,包含诗抄、选注、评传、游记类十本书,囊括了古代西域著名文人及作品。钟兴麒、王有德选注的《历代西域散文选注》,旨在介绍自汉代至明清反映西域风土人情和开发建置的优秀散文,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西域的过去。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的《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和《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主编的《维吾尔文学史》、王堡与雷茂奎主编的《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郝延霖主编的《西域文学论集》、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的《玛纳斯研究》等,一系列书籍相继出版,推动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成果日趋深入和全面。周珊与朱玉麒主编的《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第1辑收录近30篇关于西域文学的论文,其中有18篇涉及了西域文学具体的作家、诗人、作品和文学艺术的样式,尤其对生活在西域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的文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张玉声的《试谈西域文学特点》和《谈西域文学的两翼》两篇论文,对西域文学的发展特征及分类做了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述。胥惠民的《各族人民团结建设和保卫边疆的赞歌――漫论西域诗的爱国主义》和《古代西域文学论纲》,认为“西域文学由三部分构成,即各族人民用自己母语创作的作品,或者他们到中原以后用汉语创作的作品,以及内地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到西域后创作的描绘边疆各族人民生活以及山川风貌的作品”。新疆龟兹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杰的《中的龟兹史迹》分析了西域诗歌对龟兹的描述。陈冬季、蔡宇知的《西域文化论稿》,详细阐述了西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包括西域民族原始文化――岩画、西域民族精神的原始形态――萨满教、西域民族精神的艺术形态――古代文学及西域民族人生历程的宗教化――人生礼仪等。沈子华的《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对新疆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做了分析和论述。薛天纬、朱玉麒主编的《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收录了近30篇学术论文,围绕着地域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研究者们不仅把地域理解为文学创作、作家活动的客观背景,而且看做渗入文学内质中的能动因子。其中有不少篇目涉及西域文学中的神话传说、诗歌的发展及西域文人和艺术等内容。近年来,疆内的一些高校还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成立“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并创办学术论集《西域文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一辑,是新疆本土与世界学术潮流相呼应的集刊,显示了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学科已经跻身于该领域世界学术之林,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朱玉麒教授的《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对截止到2004年以前有关徐松的生平、学术及西域著作和其他著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与评价,《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认为吐鲁番文书从外形到内在的“双重碎片”模式,以其丰富性、多样性,构建了中古时期吐鲁番汉文文学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与现场。这些成果令人振奋,也鼓舞更多的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中央文史研究馆吴蔼宸先生选辑的《历代西域诗钞》,共搜集了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代内地部分诗人文士吟述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人情风物的诗歌一千余首,材料颇为丰富。当代学者星汉所著《清代西域诗研究》,对西域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更细致和深入,该书对西域历史、民族、文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谓丰富,从中可见古代西域诗的大体面貌。还有胥惠民教授选编的《现代西域诗抄》,将西域文学作品的研究延续到了现代。2000年孙钢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庚辰版),2012年邓世光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等,则集中收录了当代文人描写、讴歌西域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诗词。

2012年8月31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新疆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唐代西域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的140余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及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会议。与会者就唐代西域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等地的唐代文明遗存。这些活动表明西域文学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史学界和文学界共同关注的对象,西域学(或曰丝绸之路学)已经成为国际“显学”,“西域热”高涨。

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是丰硕和颇有建树的,但是我们看到,新疆针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还是比较薄弱的,与内地的此类研究相比是滞后的。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域文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受到重视。金璐在《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和《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两篇论文中,以新特的地缘、人文优势为基础,研究了当前新疆文化旅游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应将新疆丰富的各民族文化融入到秀美的自然景观中,构建新有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新疆旅游产业中的现代文化内涵。还有一些关于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的研究的学术论文,如阚耀平、焦黎、蒙莉的《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提出了对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很有价值的建议。郑亮、王开元的《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认为唐代文人“开创了游边旅塞的航道”,他们的“边塞山水诗奠定了中华民族对西域旅游的审美情趣”,而清代文人“对历史、地理、风俗、人情、风土的详细记录,为今日的西域旅游增添了历史的民俗的文化内涵”。他们的诗歌“为今日的旅游风俗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凯旋的《新疆旅游景观艺术中的形象仿生设计》,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运用建筑学和仿生学的知识,对新疆旅游景观的设计提出了一些新想法,对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启发意义。道尔基、李煜辉的《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新疆现代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了新疆旅游业对“丝绸之路”的利用现状,指出旅游产品的开发对西域的“文化及历史内涵挖掘不足”。石利娟的《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则梳理了历代西域散文作家的作品对新疆地域、文化、风情的描述。盛春寿的《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考》,因其提到的遗址与中国唐代边塞诗人及作品的密切关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梳理文献时,我们注意到,国内一些学者专家重视文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注重挖掘文学资源在旅游景观中的价值,尤其内地这方面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很多,如张维亚的《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丁晨的《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徐秀敏的《浅论旅游文学在发展旅游事业中的价值》,喻学才的《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杨秀玲、王军华的《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张畅的《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余靖华、李江风、刘蕊的《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孙杰的《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陶少华的《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等等。这些论文都从文学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与旅游经济的关系,都意识到文学对旅游的影响作用,都在努力探讨开发文学旅游资源的途径和策略。因此让国内外旅游者看到内地的许多风景名胜点,在当地学者的关注下,努力挖掘文学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在许多景区都能够感受到文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内地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在新疆的很多景区,致力于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是极为少见的。内地的经验和成功之处对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极具启发的。

四、研究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

我们看到,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在新疆在学界已经取得瞩目成就,区内外学者从文学价值、文人创作缘由的角度研究西域文学的成果非常丰富,从民族、区域层面研究“西域文学”的价值和影响的也比较充分,从文学遗产的实用性层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角度关注“西域”的较少。到目前为止,把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发展联系起来,探讨西域文学对新疆旅游的影响及其资源在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开发与利用,这方面的成果还是很不够的。笔者认为,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西域文学作品对新疆的旅游业具有广告和宣传的作用。众多来新疆旅游的人,是被西域边塞诗中的“天山”和“大漠”所引领,是被《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所吸引,是被塞外的奇景和民俗所吸引。西域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是西域文学研究领域和范围的延伸和扩展。

2.西域文学能够向旅游者传导新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新疆这块宝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瑰宝是神奇瑰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文化内涵和价值,是需要西域文学作品向旅游者进行传递和解读的。西域文学资源能够成为许多旅游地的点睛之笔,重视并努力挖掘西域文学资源的旅游价值,是在开发一座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宝库。

3.西域文学提高了那些来新疆旅游的游客的兴趣。西域文学知识能够使游览者在面对新疆的苍茫辽阔、神奇雄伟的自然景观时,因为名篇佳句的引导和感召,心生豪迈、情绪高涨,为文动情、为景动容。可见西域文学对游客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旅行充满诗情画意,给游客增添无穷乐趣。

研究西域文学对当代新疆旅游经济的影响,借助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推进新疆民族文化发展的大目标,我们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西域”研究还可以从文学与旅游价值的可利用、可开发、可操作性方面取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译.重返和田绿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赵燕等,译.从罗布沙漠到敦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译.穿越塔克拉玛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英]奥雷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1994.

[5][瑞]斯文・赫定,著.凌颂纯,译,马忠英逃亡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瑞]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等译.重返喀什噶尔[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7][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可,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8]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9]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尚衍斌,西域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陈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论稿[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12]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4]拓和提著.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5]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荣新江著.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8]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9]钟兴麒.王有德选注,历代西域散文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0.

[20]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西域文史[C].北京:科学出版社,1-5辑.

[21]薛天纬,朱玉麒.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2]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3]袁志广,刘琳.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24]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5]周珊,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C].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26]张玉声.试谈西域文学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7]张玉声.谈西域文学的两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8]胥惠民.古代西域文学论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1):1-8.

[29]范友悦.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J].语文学刊,2012(13):10-12.

[30]阚耀平,焦黎,蒙莉.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J].干旱区地理,2000,2:149-154.

[31]郑亮,王开元.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03(4).

[32]黄耀丽,吴兆宁,郑坚强.基于区域竞争力对比的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3).

[33]道尔基,李煜辉.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现代新疆旅游业发展对策[J].文博,2010(3).

[34]石利娟,余红莲.新特的自然人文氛围与清代西域边塞诗[J].新疆社科论坛,2006(1):89-93.

[35]石利娟,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1).

[36]金璐、刘会强.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5):79-85.

[37]金璐,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3):38-45.

[38]孙杰,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J].赤峰学院学报,2006(1).

[39]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0]张畅,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1]余靖华,李江风,刘蕊.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1).

[42]陈学军.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的文学艺术的特征与功能[J].黑河学刊,2010(10).

[43]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3).

[44]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45]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1998(3).

[46]朱湘辉.试论古代山水文学作品的导游作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