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震减灾具体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提出好的办法、新的思路,结合实际、求真务实、不折不扣、迅速及时地牵头制定我局层面的具体措施,确保该项工作一以贯之,落实到位。
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推进部门自身建设,创新内部管理工作机制,树立部门良好形象。
三、统筹科技资源,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促进地区经济转型。
四、重点支持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有关工作,组织开展重大技术需求和保护利用调研,凸显现代科技在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五、围绕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做好辖区内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宣传、培训、执法工作。做好科技部对我区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考核迎检工作。
六、强化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区内各类科技学会、协会以及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家联系,充分发挥其科普和科技工作智囊作用;创新工作,按市、区有关要求,支持组建科技型“企业家协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七、积极开展科普进基层系列活动,加大对重点人群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举办好各项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科普参与率和普及率;初步建立科普短信平台,提升科普宣传层次;联合区教育部门在我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科技力量集中单位开展面对中小学生的“科学开放日”,打造科普工作独创品牌,扩大科普宣传影响力。
八、做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双百”工作,在条件成熟的100%街道,具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100%社区,开展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大学等科普阵地建设,彰显我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示范作用。
九、做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强化管理,确保地震台网和信息节点运转正常,做好震情日常分析和月度、年度会商,组织基层群测群防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构建宏微结合、专群结合的综合性地震监测平台,全面提升区域震情监测预报分析能力水平。
十、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继续做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教、培训工作,开创抗震设防备案工作新局面,争取打造全市抗震设防备案及执法工作样板,为我区打造“现代都市宜居区”做贡献。
十一、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地震现场工作基础,完善地震应急现场工作办公装备及地震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建设,组织开展培训、训练、演练等活动,打造全市一流的地震应急救援及现场工作队伍。
关键词:城市建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镇人口聚集区,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疏散、应急避难和生活救助的场所,以应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重大地震灾害往往造成房屋倒塌和严重破坏,生命线系统瘫痪,居民丧失基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造成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人暂时或者较长时间内无家可归。随着城市建设的进城不断加快,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对受灾人员进行有效疏散,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实现城市防灾减灾的根本目标。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正说明政府管理中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假如发生不可避免的灾害,假如灾难来临,比如地震或火灾等,那么,这些越来越多的“应急避难所”,就将成为一个能为千万人提供生命线的避难场所,成为呵护生命的公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政府应对重大突发灾害,并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举措。随着河北省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经成为我省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普遍存在着现有数量不足,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功能设施不健全,协调管理机制不统一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以唐山、邢台及廊坊等地为例,阐述了我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现状,以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要点,通过分析为其他省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 河北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国家及省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并出台一系列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各地纷纷响应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通常,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以法规形式保证结构具备抗震性能和保护居民生活安全。例如,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建筑物间的通风采光等均在相关法规中进行相应的规定。然而随着城市建筑物高度不断增加,应对突发事件、诸如地震、火灾等,出现结构倒塌造成占地面面积和埋压厚度加大,相对建筑物间的安全空间也会降低,以上不利因素都对灾害发生时市民的逃生和灾后紧急救援造成极大困难。
2.1 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城市的恢复建设遵循建成地震安全城市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城市建设按Ⅷ度设防,提高生命线工程和社会重点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居住小区设置绿地等措施。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老旧居民小区的拆迁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出现城市防灾减灾的功能开始落后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唐山市根据“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通达”的建设原则[2],在进行应急场所规划建设中,借鉴了北京、山东等地的先进经验,在市区以公园为依托,建成唐山市凤凰山公园、唐山市抗震纪念碑广场、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唐山市第一中学以及唐山火车站人防工程等五处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唐山市目前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约 295 万平方米,能够安置疏散受灾人员约 130 万人,逐步完善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体系。
针对唐山市自然及地理条件,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同事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成本,新建、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设计施工。并且由于应急避难场所用于灾害重、范围大、具有突发性灾害,唐山市提出了一些具体管理措施或规定。
2.2 邢台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河北省邢台市已在市区范围内设立28个应急避难所,专门应对地震、爆炸、雨雪灾害和恐怖袭击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这28个应急避难所分别是:市体育馆广场、邢钢东区广场、邢钢南生活区、胜利北广场、市八中操场、市体育场、工业学校操场、机电学校操场、财贸学校操场、市六中操场、金华中学操场、达活泉公园、邢台医专操场、军需学校操场、市五中操场、市一中操场、市二十五中操场(矿务局中学)、金牛广场、仲毅公园、原师部旧址、西外环三角地、牛头山(邢煤矸石山)、天一城广场、新世纪、历史文化公园、新华影院、邢台县实验学校、开发区科技文化广场。
宁晋县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规划建设一系列应急避难场所,例如县体育场、民乐园、第一私立学校操场、凤城西湖公园、求知中学操场、宁晋一中操场、四季公园、凤凰镇中学操场、县电大操场、实验一小操场、实验二小操场、原县社中学操场、三角公园、县城各村健身小广场等,目前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约 26.3 万平方米,能够安置疏散受灾人员约 11.4 万人。
2.3 廊坊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廊坊市政府通过印发《关于推进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表明正式启动城市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主城区将要建成9 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市)、廊坊开发区则不少于两处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市、区)在辖区重点乡镇要建成至少一处乡镇级应急避难场所。
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要点
3.1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原则
目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其设立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馆等设施,因此,城市应急避难规划建设的原则应该是平灾结合、一所多用、就近布局以及以人为本等。
3.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思路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应依据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密度及建筑密度等特点和人员疏散那要求,通常有三个级别的避难场所规划。场所选址应保证具有一定辐射半径,同时选址应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以及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等地形。应急避难场所附近海英有方向不同的两条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
3.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方式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方式通常有以下五种:一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利用公园、绿地、学校及广场改造,增减一些生活设施;二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汶川地震中该方式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对体育馆等大空间结构设置为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三是人防工程避难场所,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生活设施及条件;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林地以达到人员疏散、避难和战士防空等要求。
参考文献
[1] 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2):232-234.
[2] 王卫国. 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11(4): 73-76.
关键词:金融支持体系 自然灾害 金融手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地震。截至2010年4月1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229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紧急转移安置1570.6341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63.2765万人,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初步估算,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0亿元人民币。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其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金融体系显示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通过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维护灾后正常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一、我国金融支持体系面对自然灾害时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金融体系应对巨灾风险管理是缺少有效的有段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1976年的唐山地震为例,当时的我国还没有商业保险,所以灾害的全部损失由国家财政灾后救济救灾体制和灾民自身来承担。人口的迅速增长,使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国家救助能力。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巨灾风险的管理空白很大,这就使我们无法充分发挥金融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功能,而且对进一步规避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我国未广泛建立灾后金融机构应急处理机制
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整体现状是全国一级金融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了灾害备份系统,但他们的水平都未达到央行或其他行业监管机构对灾难策略和管理的要求。至于其他下级和地方的金融机构,还未建立起灾难备份系统。这对我国在小灾不断,大灾频发的自然现状下的金融体系持续运作是非常不利的。
(三)中国金融体系在自然灾害长效机制方面的问题
尽管金融体系在应急救助中展现了不可或缺的实力,但是,我国这一体系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应对自然灾害长效机制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1)我国灾害救助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这不仅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巨大压力。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灾害救助,不仅难以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也使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金融机构灾难备份系统的建立还不健全。如果当地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系统,灾难一旦发生,由于金融机构的抗灾和灾后数据恢复能力不足,这必然对灾难的应对产生阻碍影响。
二、中国金融支持体系应如何因自然灾害而构建
(一)进一步充实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金融手段
我国金融支持体系在此次汶川地震之后的救援过程中,相对单一的资金来源在此次巨灾的灾后重建中,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完善自然灾害管理的金融手段,对于自然灾害的救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自然灾害相关法律法规,使得金融支持体系在面临灾害的时候会显的游刃有余,可以在灾后的重建中发挥金融的支持手段,为灾后的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应对自然灾害
汶川地震的影响十分巨大,我们应该从灾害中认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对灾后地区的金融保障。
(1)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的基础上,总结《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制订一般性救灾法律,对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部门向灾区群众提供紧急救助的具体措施、惩治违规使用救灾款项、灾后重建援助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提供保障。
(2)建立自然灾害应急基金,稳定财政预算。举例来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设立“救灾重建基金”。这就是专门划拨一部分财政资金设立常态型的自然灾害应急基金,完善基金的长期管理、资金补充、资金使用以及监督机制具体实例,其积极作用和效能在灾后重建和降低灾难损失方面充分展现。
(三)完善金融机构灾难应急处理机制
(1)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还没有做到分行级的整体灾难恢复预案和灾难备份。所以扩大应急预案网点覆盖范围势在必行。
(2)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要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就应该对可能的自然灾害做必要的前提准备。我国应从金融体系等多角度入手,注重创新,努力建立起覆盖灾前、灾时和灾后的全面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苗兴壮.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构建.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智富.论自然灾害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 2008.第七期《 金融与经济》
关键词:抗震设计;新抗震规范;精髓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根据中国地震局的预测,目前我国大陆已进入了第五个地震活跃期。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很大的损失。地震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比较难预测的特点,目前地震的监测预报还是世界性的难题,很难做出准确的临震预报,而且即使做到了震前预报,如果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薄弱,也难以避免经济损失。因此,实施有效的抗震设防仍然是当前防震减灾的关键性工作,必须继续执行预防为主、平震结合方针。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就是执行这一方针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的地震经验教训表明,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搞好新建工程的抗震设计,对原有未经抗震设计工程进行抗震加固等,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我国新疆伽师地区,严格按抗震规范设计建造的工程,经历了近几年多次地震均未发生损坏;云南丽江地区经过抗震加固的房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把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作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手段。许多震害分析表明,虽然人类目前尚无法避免地震的发生,但切实可行的抗震措施使人类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10就是将一系列的抗震技术措施以技术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结构工程师进行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和抗震防灾部门进行抗震设防管理的依据。
1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10是对近年来我国在建筑物抗震防灾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和GB50011-2001相比在抗震理论和设计方法的主要变化如下:(1)2010规范对抗震设防依据、场地划分和地基基础设计的规定做了调整和改进。
(2)2010规范对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方法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提出了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并对建筑结构分析适用模型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增加了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要求,当侧移附加弯矩大于水平力作用下构件弯矩的110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明确了按楼盖刚度、扭转效应等的区别对待划分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的要求;对结构分析计算软件的选择和对电算结果的分析判断提出明确要求。
(3)对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取值,从特征周期、最小地震力、偶然偏心和双向水平地震等四个方面来控制建筑结构地震作用。
(4)增加了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规定,层间变形可采用静力的弹塑性计算方法,即所谓推覆(push-over)方法予以简化计算。
(5)提出增加各类建筑结构延性的设计和构造要求。
(6)新增了若干类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如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房屋、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高强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高层和多层钢结构等。
(7)规定了隔震结构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技术措
施。
(8)规定了消能减震结构的具体措施。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器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是实现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的一种技术措施。
(9)明确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要求。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现行新规范GB50010-2010比GB50011-2001在抗震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抗震构造等方面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并对减震消能设计等均做了规定,使得这些新技术能够得到有依据的推广。
2 新抗震规范对抗震设计的影响
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普遍采用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设防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保证生命安全为单一设防目标。尽管它可以做到在大震时主体结构可以避免倒塌以保证生命的安全,但是对一些现代建筑,内部设备的价值远远超出结构自身的价值,且由于建筑物功能的不同重要性,如医院、核电站等重要建筑,建筑物破坏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等方面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因而现代建筑不仅要防止结构倒塌还要考虑控制经济损失、保证结构使用功能的延续等问题。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performance-based Design),引起整个地震工程界极大的兴趣。基于性能设计的理念在于根据灾害荷载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强度、作用历时等的变化)以及抗力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不同风险度水平的灾害荷载作用(地震等),将建筑物设计成满足不同功能要求,保障建筑物在整个运行期充分发挥功能,方便维护和改建,符合经济目的。
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与结构的位移响应和构件的变形能力有关,用位移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更为合理。因此在提出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概念时,将地震作用下结构位移(变形)反应作为衡量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制定的设计规范与基于性能进行工程抗震设计的主要区别是:基于性能制定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其目标性能水平时要充分考虑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用途,最后综合确定规范抗震性能水平,这也是抗震设计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且在实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时,规范必须要做到明确且简单实用。而基于性能抗震工程为某一工程项目从开始提出,一直到最后包括使用期间维护在内的整个使用寿命的全过程。它包括选择设计标准,恰当的结构形式和布局,结构细部设计和非结构构件的设计,保证和控制施工质量和长时间的维护,使之在使用期间,在可能遭受的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能达到预先确定的不同性能水平。在这里,结构目标性能水平需要业主根据建筑功能、用途和经济条件,以及和结构工程师相互讨论决定。而结构工程师也应该提供初始造价、维护造价、以及在地震后可能的损坏以及修复费用,使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费用达到最小。
3新抗震规范的精髓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建筑选地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对于不利地段,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诸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
3.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不规则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借鉴国际的通行做法,参考外国规范,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合理。
3.3 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
采用哪一种结构材料,什么样的结构体系,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好、强度与重力比值大、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尽量降低房屋重心,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并提出了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相近的抗震概念。
3.4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根据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我们知道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单一的框架结构,框架就成为唯一的抗侧力构件,那么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就可以做到利用梁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3.5 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
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具有很强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作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例如上刚下柔的框支墙结构,应重点提高转换层以下的各层的构件延性。对于框架和框架简体,应优先提高柱的延性。在工程设计中另一种提高结构延性的办法是结构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减小受压构件的轴压比(同时还应注意适当降低剪压比),提高柱的延性。
3.6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符合下列要求:① 构件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节点应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② 预埋件的锚固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③ 装配式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各抗侧力构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以确保空问协同工作。④ 结构应具有连续性,注重施工质量,避免施工不当使结构的连续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坏。
3.7 规范与设计新抗震规范已将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① 体形复杂的建筑不一概提倡设防震缝。②对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做出了定量的划分。并用强制性条文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限制。如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③ 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予应力钢筋。④非结构构件与其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如幕墙、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支座和连接等需符合地震时对使用功能的要求。⑤ 投资方愿意通过增加投资来提高安全要求的抗震建筑,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⑥ 结构材料的选用应减少材料的脆性,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和规定强度等级范围内的混凝土。通过执行新抗震规范中的各项规定,来保证抗震概念设计的完成通过遵循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使建筑物具有可靠的抗震性能。概念设计决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果概念设计不适宜于抗震 那么不管多“精密”的计算也无济于事。当然,在做好概念设计的基础上也要认真计算做好定量分析。新抗震规范对于各构件在抗震计算中的作用及各项参数的选取作了详尽的规定,并且提出了在建筑物内设置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要求,这标志我国建筑工程抗震科学的发展进步。
3.8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常用的结构形式
目前城市中正在建设和拟建的多层、高层建筑物大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要求结构工程师根据新抗震规范运用好抗震概念设计。做到:① 结构功能与外部条件一致;② 充分发展先进的设计理念;③ 发挥结构的功能并取得与经济的协调;④ 更好地解决构造处理;⑤利用定量的计算进行抗震分析;⑥ 用概念来判断计算的合理性。
精细科学设计 有序有效实施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李雯
应急疏散演练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安全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对于如何设计和实施应急疏散演练,中小学幼儿园急需科学、明确的规范来指导实践演练活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对于应急疏散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对于中小学设计和实施应急疏散演练有重要指导作用。
《指南》按照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等三个阶段,对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清晰的规定,既明确了精细、科学的方案设计,又突出了有序、有效的实施过程。
《指南》从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演练前师生身体状况问询检查及其他准备工作等五个方面,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在演练准备阶段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对于制定演练方案和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这两个方面的关键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在制定演练方案部分,明确规定了制定演练方案的依据、演练方案的各个内容要素和设计演练方案的几点具体要求;在成立演练组织机构部分,明确规定了应急疏散演练领导小组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和领导小组下设的若干专项工作小组的具体任务。
《指南》按照中小学幼儿园演练实施的实践过程,分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两个方面,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在演练实施阶段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这些不仅明确了每个环节做什么,而且明确了在哪里、谁来做、用多长时间等,对演练活动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了精准、精细的阐述。
总体来说,《指南》对于指导和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应急演练活动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二是能够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实施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是能够最终落实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紧急逃生和安全自护能力。
解读2
有序迅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吉林省教育厅学校安全处处长 卢林
学校安全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安全教育又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教育是一项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又具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养,切实提高安全避险能力,则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正是提高安全避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为学校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指明了方向。
编制依据是《指南》的法律依据;目的意义强调了应急疏散演练的灵魂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安全。《指南》明确了适用范围,强调了“精心准备,科学组织;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四项基本原则。从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指南》就是应急疏散演练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应严格遵循《指南》的各项要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有序和迅速的关系。应急疏散演练的核心是有序、迅速,目的是确保安全。有序强调约束、规律,是动态的,应急疏散决不能发生拥挤踩踏。迅速即速度快,确保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二是处理好实战与目标的关系。应急疏散演练的最终时间目标一般是2分钟左右,这需要通过常态化的演练来实现。演练要立足实战,模拟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通过实战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三是处理好演练频次与常态的关系。《指南》要求中小学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应急疏散演练从根本上讲,应常态化。通过常态化的应急演练,真正做到熟能生巧、以不变应万变。
《指南》就是安全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要使参加演练的广大师生严格按照《指南》的各项要求,结合实际,精益求精,切实收到实效。通过应急疏散演练,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安全能力,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解读3
强化管理夯实校园安全工作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肖 英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幼儿健康成长的关注,是对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强化。《指南》针对目前学校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预设,并指出避险和疏散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指南》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指南》的编写突出一个“实”字。时间就是生命,应急疏散演练重在实战,事故发生时在最短时间内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是关键。《指南》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第五部分演练准备,《指南》列出演练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及其他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制定演练方案时,关于场所等的具体安排更是翔实具体,操作性非常强,包括如何保证应急疏散场所的安全性、如何维护应急疏散通道的畅通、如何科学制定应急疏散路线、如何规范应急疏散用语、如何完善应急警报信号、如何科学规定疏散时间、如何制定应急演练次数等。学校应针对这些要求,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务求达到实效。
二、细。《指南》的编写凸显一个“细”字。如在制定演练方案时,分别针对地震、火灾、校车事故有不同的演练要求,把演练分为避险项目和疏散项目,细化了每一个项目的要求,如《指南》要求,疏散引导组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位置(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等)引导疏散,指挥学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时视实际情况可喊“大家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捡东西”等提示语。这些对一线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按照《指南》要求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夯实安全工作,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解读4
科学规范演练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北京市西城区福州馆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王玉芬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为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全面、具体的指导,为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促进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指南》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应急疏散演练应急预案、组织应急疏散演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保证,让我们基层学校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基本原则中,《指南》从“精心准备,科学组织;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四个方面为学校组织者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任何演练都要有计划、有准备,演练方案要科学合理,实际演练要保证安全,演练结束要及时总结,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目标,这是组织好演练的基础和保障。
《指南》不仅有明确的要求,最让学校受益的还有具体的指导。如从演练准备阶段:如何制定演练方案,演练方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演练组织结构应该有哪些,主要职责是什么;演练前的安全教育应讲哪些;演练前应选择怎样的疏散场所,对疏散通道、疏散路线、疏散用语、警报信号、疏散时间以及演练次数,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细致的指导,非常有利于学校对照指南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演练方案。
特别是演练实施阶段,从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两方面,从宣布演练开始到结束,一步一步做什么、怎样做,对师生的要求、各个组织机构的分工,甚至口令说什么、怎么说,演练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什么,都非常具体地写了出来,给基层学校提供了一个非常翔实的范本。
纵观整个《指南》,既有明确要求,又有具体做法;既有科学规范的要求,又有全面细致的指导,为中小学幼儿园更有实效地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演练实效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供了一个实用、操作性非常强的指导性、服务性文件。
解读5
提高学校应急演练效能的“及时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徐美贞
学生安全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印发,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要求,为广大师生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指南》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和评价学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效果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应急疏散演练标准,各地各校的演练内容、演练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有些不规范的演练既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使部分师生把演练当儿戏,产生了懈怠情绪,违背了通过演练提高师生防范能力的初衷。有了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可以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学校的安全演练内容,同时,可以把《指南》落实情况作为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指南》是中小学幼儿园提高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质量的重要指导。近年来,学校安全工作虽然日渐受到重视,但是许多学校的安全工作还停留在经验类模式上。无论是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还是一线教师的安全实践,都缺乏成熟的标准和指南进行参照,大家往往都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学校安全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指南》对应急疏散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演练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了从经验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规范性。
总之,《指南》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业化的重要保障,在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它的制定与颁布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是提高当前学校安全工作效能的“及时雨”。我们期盼着《指南》为师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解读6
多方面具体规划布置应急演练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保卫保密科科长 杨兴瑞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以国家出台的几项重要的安全事故条例、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蓝本,将法规中的条文具体化为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指南,从几个方面对疏散演练的步骤进行规划布置,把这项工作的操作过程落到实处,从而成为一本实用性强的疏散演练工作手册。
《指南》对演练实操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做出了具体指导,对演练准备阶段的指导工作非常细致周全,对保证演练顺利开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做出周密部署。首先,对演练场所的安全要求。演练场所要通风开阔,没有安全隐患,疏散通道禁止不畅,教室与实验室、宿舍等逃生出口要禁止堵塞。其次,落实组织人员职责,提高对演练安全的保障。《指南》要求建立由相关校领导负责的演练组织构架,并将组织机构分设成组织协调、宣传报道、疏散引导、抢险救护等各个小组,分配专人负责,明确各组分工。再其次,对参与人员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使参与人员明确疏散演练的步骤和方法,熟悉疏散程序、信号、路线、顺序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指南》重点对参与者在避险与疏散操作时的方式方法给予了充分指导。第一,避险实施阶段的安全要求。避险过程中,参与者要充分理解信号提示,听从指挥,根据险情特点做出相应的避险动作。第二,疏散实施阶段的安全要求。风险发生暂停后,参与者要根据指挥信号从疏散通道迅速撤离,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安全可靠的逃生路径。
总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各级各类的学校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校园安全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小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
解读7
建立机制注重实战增强安全意识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 余晓灵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特色部主任 吴宽宇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对应急疏散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建立机制、长效发展。《指南》要求中小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在实践中,应急疏散演练应该与学校升旗、课间操、大型聚会活动相结合,明确学生活动的集合程序、集合时间、集合路线,在每天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应急意识,养成学生疏散习惯,建立应急演练长效发展机制。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注重实践、着眼实战。《指南》要求演练立足于模拟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景,要着眼于提高学校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实践中,各学校要结合不同的事故类型(包括火灾、地震、校车事故)、不同的天气状况(如晴天、阴雨天、冰雪天等)、不同的事故地点(如宿舍、教室、实验室、集体活动地点等)模拟紧急事件的真实情景,既要确保各个环节没有遗漏,又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掌握,提高学生应急自救能力。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立足自身、不断完善。《指南》要求应急演练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务求达到实效。实践中,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学生规模、校舍布局、单体建筑特点和室外空旷场地等具体情况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并聘请专业人员诊断演练的各个环节,及时解决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提高本校的应急疏散水平。
总之,《指南》立足于提升应急疏散演练的实际效果,能指导学校通过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解读8
让师生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
天津市教委保卫处处长 赵 璞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在提升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和管理应急疏散演练方面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指导性、规范性和操作性。
《指南》强调“明确责任”的原则。应急疏散演练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编制依据中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当设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所以,校长(园长)是落实《指南》各项规定的第一责任人。《指南》在演练准备阶段中强调,建立演练机构并落实,演练指挥部及组织协调组、宣传报道组、引导疏散组、抢险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的职责和工作内容,都做出了详尽的规范。
《指南》强调“准备工作要细”的理念。《指南》对演练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出大量的规范:制定演练方案,强调了7项要求;建立演练组织机构,规定了指挥部和5个专业组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演练前宣传教育;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其他准备工作等。力求做到详尽无失,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学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拓展准备工作内容和具体措施。
《指南》强调“灵活机动”的原则。《指南》规定,应急疏散演练可与学校升旗、课间操、集体活动等相结合。在就餐、午休时间和夜间疏散演练,是要求学校在各种时间和地点进行演练,包括在放学等时段进行,有利于学校处理好演练与教学等工作的矛盾。
《指南》强调学校要“积淀安全文化”的理念。在演练实施阶段,规范了避险科目和疏散科目的7项工作内容,包括各类人员在科目中的临险态度、指挥口令、规范动作、处置办法,涉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等。学校可通过大量的演练工作,培养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培养师生的安全行为习惯,改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自上而下、师生是被动的服从,从而使师生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
解读9
基层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演练指导
浙江省教育厅校园安全管理处 潘伟川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明确了学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的具体规程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指导学校贯彻落实好《指南》谈几点想法。
一、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科学性的评估。学校应急演练预案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保证演练成功、达到既定目标的基础。实践中,应急演练预案和实际操作“两张皮”、应急演练预案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有的应急预案设置得不科学,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过程中难以起到保护师生生命安全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制定工作的指导,学校在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演练预案后,应邀请消防、公安、防震减灾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演练预案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定期修订预案,使预案真正符合“实战”需要,科学指导“实战”。
二、督促学校加强应急演练预案学习和模拟演练。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学校抓好应急预案的学习,各岗位人员要熟悉发生突发事件时各自的工作职责。在演练开始前要指导学校进行“纸上谈兵”,通过口头或模型模拟演练,使参与演练人员都能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各时间节点的工作任务。学校在开展演练前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各警示信号的意义、牢记各自的疏散路径和要求,教育学生在演练时不能嬉闹,确保安全疏散。
三、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观摩活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指南》的要求,定期组织多种类型和形式的应急演练观摩活动,提高学校应急演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高学校的安全应急水平。教育部门要重点指导学校针对易造成师生群死群伤的火灾、地震、校车事故等领域开展演练。
解读10:
定期开展演练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郑增仪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这是对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及时、具体的指导,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每所学校都要拿出具体方案,实实在在地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逃生和自救、自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