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第1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现代德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氛围,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发展场所。家长的主要职责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尊重与平等的关系,父母很少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子女按照他们的生活模式安排生活。

智慧与哲学

观察生活、培养哲学幼苗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史迈尔

德国有那么多哲学家,以至整个民族都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是与德国的教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尤其是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人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哲学意识,对孩子的任何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

我们一直认为哲学问题是应该由大人研究的问题,而在德国,父母们会把它看成是关系到每个人的问题。他们认为孩子会从孩子的视觉来分析、研究大人们认为枯燥的哲学问题,并从中得到对世界科学的看法。

其实哲学起源于好奇,而儿童则充满好奇之心。“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天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

乔斯坦贾德说:“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是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小孩子眼中所见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的东西。”儿童所特有的坦率与单纯使他们天真的心灵能够反映出一些自然的道理。这里面便有智慧的哲学。

在德国,大多数父母都支持并欣喜孩子们的各种发现,并都喜欢与孩子进行郑重其事的交谈与辩论。

教孩子在思考与提问中寻找答案

德国人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德国孩子的父母认为,抽象思维能力是人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缺乏抽象思维的人,往往是无法很好地认识事物的。

因此,父母总是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培养孩子抽象思维的兴趣和能力。游戏是德国人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 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德国人还强调必须加强对女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男孩子,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拙。

和我们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学龄前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诵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的成材铺平阳关大道。

德国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教孩子认识各种事物,然后让孩子举一反三地发表自己的理解。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明确的是,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能胡编乱造蒙骗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是在糊弄他,他就再也不会有提问的习惯了。

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较深奥的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那就要用委婉的方式来处理。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看书,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也有不知道的问题……当然,父母最好亲自与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对孩子是一种鼓励,能够最有效地提高孩子研究问题的兴趣。

父母还要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只要经常性地处于被提问的情景中,才会形成经常思考的习惯,才会经常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并不代表就是不对啊,其实人云亦云的人_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敢于质疑标准或惯例,敢于提出与他人不一样的问题,然后在探索中解决它这便于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在玩中创造“奇迹”

“智慧的可靠标准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爱默生

西方有句谚语,淘气的孩子先学一步。孩子好动给人的印象是淘气、讨厌,但孩子“动作多”主要是为了探求新东西。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忙忙碌碌地玩耍,在玩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创造性思维。有时他们专心致志地玩,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德国孩子的父母一般会观察孩子究竟在玩什么?怎么玩?为什么玩儿?而不是一概加以阻止。他们相信,孩子的玩乐能不断地创造各种令人欣喜的“奇迹”。因此德国家庭普通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玩乐。他们认为孩子的玩乐其实是培养创造力的有益活动。

德国的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作品角”,他们在墙上开辟自己的园地。有的在墙上挂有小画板写写画画,有的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球星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或理想等。

父母鼓励孩子扮演戏剧角色。父母让三五个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诵莎士比亚名剧片段和诗歌,有时还让他们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剧等,如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的各种人物,看谁演的像,看谁想象力丰富。

父母允许孩子邀请小伙伴和同学来家里办家庭宴会。房间的布置、装饰和美化都由孩子自己设计,并给自己做的菜肴起些艺术名称。通过这些小宴会,孩子们学会了交际的礼仪和生活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许多德国孩子都有“家庭工具箱”和“试验角”。他们做实验,搞创作,种花、植树、饲养鸟、狗、猫、小松树等。孩子每年都有许多自己的新作品参加创造发明比赛。

当孩子需要送给别人礼物时,父母鼓励孩子自己创作礼物,而不是花钱买,如新年卡、生日卡和小工艺品等。这些小礼物新颖、独特,饱含着浓浓的情谊和美好的祝福。

德国人非常重视保持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许多德国家庭,最关心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政府也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些年,那些投身于“创造科技”的德国老百姓,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东西,如发光的口红、卫生间电动刷子等等。从汉堡至慕尼黑,大约有10万名业余研究者。德国发明家协会称,每10项专利登记中就有一项出自百姓发明家之手。

学会自我管理

“所有的人都是愿意进步并愿意追求成功的,而自我管理能够帮助他实现这一目的。”

――美国教育家

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培养孩子的

自我管理能力。德国孩子的父母,都非常在乎孩子是否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没有上大学不是大事,但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能对自己负责,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一个人能不能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帕瑞克博士曾经说过:“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德国孩子的父母似乎更能深刻地明白这些道理。

性格与品德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孩子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心理学者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许多家长都感触颇深。原来,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是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脱节。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因而在家长的呼吁下,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一位家长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

这位家长说:“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

接受不同

“赞美给孩子注入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

“学会善言不易,学会沉默更难。”

――谚语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看父母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结果。父母不能总是拿孩子去攀比,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风格、行为都有很大的不同。就像色彩一样,你认为红色的好,可全是红色就会太单调,电视里、广告牌的色彩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色彩组成的,因此才斑斓多姿,吸引观众和行人的眼球。孩子与孩子之间有许多不同,不能拿不一样的两个东西去比较,不同并不是差距,正是它才创造了世界的多彩!

“不同并不是差异”,但我们往往却把它当成差异,导致事与愿违,使孩子内心有挫败感。明智的父母应是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和力量。

德国人认为,父母这个职业是最神圣、最伟大的职业。它不仅鼓舞孩子、激励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同时它也能毁灭孩子的梦想和前景,使孩子成长为与社会相背离的人。

今天的社会是“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各种才能与风格都能崭露头角,这样人就更有弹性,社会也将更多姿多彩。父母要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开发他们特有的潜力,让他们随独特个性而发展。

父母教育孩子,表面上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做学问,实质上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怎样去做父母。我相信,若孩子有一天成为父母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像自己父母一样去支持、理解、宽容孩子。父母的力量不仅是强大无比的,而且还具有传递性。

谦虚是终身的学问

“真正的谦虚是最高的美德,也是一切美德之母。”

――丁尼生

没有一个人能够有足够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拿了。

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

骄傲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多一些智慧,这也许恰恰是使他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原因。所以,你应该十分注意这一点。永远记住,聪明人一旦骄傲起来,马上就会成为浅薄的小丑。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人了乐观上进;而骄傲是对自己的小全面认识,是盲目乐观,常会址人不思进取。

德国教育家安德里说: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会让人迷惑,孩子们常会把自己那点小得意看做是自信的表现,这时父母应该然孩子分辨两的区别。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骄傲也是健康成长的绊脚行,任何成绩的取得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为一个起点。

在学习上让孩子知道,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一时一事领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另外,不正确的比较往往也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在人群中,若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父母应该开阔孩子的胸怀,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

如何让孩子正确地面对批评和建议是终身的学问。

孩子的骄傲自满往往和不能很好处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有关。而父母、教师没有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不谦虚的毛病,也和能否正确的批评和建议有关。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在评论他们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我们不能够完全了解孩子。因此,我们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爱。

耐心是一种优秀的素质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

――罗丹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

――培根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罗蒙诺索夫

在心理学上,耐心属于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即耐力。它与意志品质的其他方面,如主动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关系。

耐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孩子的耐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缺乏耐心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自己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J情。

比如,晚上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不断地起身、坐下时,父母要坚持看书,孩子看到父母能够耐心地看书,也能受到一些感染。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跟孩子说好这件事必须耐心地做完。如果没有完成不仅需要补上没做完的,而且还得再增加时间来处理相关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够有计划地去做事,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耐心地把事情做完。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耐心执着是获得成功人生的基本条件。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时就要用耐心。孩子做错了

事,要给他讲道理,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就是拒绝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让他心服口服。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耐心,只要想到一件事情,他们总是希望立刻去做,否则便会不停地纠缠。父母如果从小教孩子学会等待,不事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耐心就会慢慢被培养起来。

遇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而作出让步。如果父母每次都是只要孩子一要求就做出让步,孩子得到的经验就是“妈妈总是听我的,我想怎么样就可怎样”,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耐心。但是父母也不可以用生硬的态度来命令孩子,那样孩子会因受到伤害而产生逆反心理。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等待不一定有好处,但那是必需的。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间等。刚开始,孩子会漫不经心地边做边玩,这时家长可以站在一边督促孩子,让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干净、饭桌擦干净、房间收拾整洁。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去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父母应当即时给予表扬,强化孩子耐心做事的好习惯。

生活与秩序

教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宪法》

绝大多数孩子们的德国父母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

第一,通过花零花钱,孩子可以对交易形成基本的认识。

第二,孩子可以学会自己拿主意。因为零花钱是有限的,而想要的东西很多,孩子从取舍中学会思考,变得有主见。

第三,孩子通过处理零花钱能学会制定计划。

关于孩子零花钱德国孩子的父母们很有一套理论。他们通常定期守时地把零花钱交给孩子,既给孩子一种“守信用”的印象,又方便孩子安排理财计划。无论孩子是否听话乖巧,都有权得到零花钱,父母并不把零花钱当作奖罚手段。

父母们基本上让孩子自主决定怎么花钱,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所买的东西必须不是危险或是不健康的(比如小刀、香烟等),毕竟孩子年纪尚小,这些约束是必须的。

在零花钱的金额上,只要年龄差不多,不论男孩女孩,待遇都是相同的,这也是为孩子树立平等观念的好机会。此外,很多父母还鼓励孩子在银行开设帐户,让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的孩子进行储蓄竞赛。

德国人天性严谨,父母说给多少零花钱就给多少,如果孩子过早花完,就算追在大人屁股后面来讨要也没用,因为这是违反约定的行为。父母还会和孩子交谈,看看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一起商量今后如何避免。另外,孩子毕竟是孩子,零花钱金额要适当,德国教育专家还为此专门为父母制定了一个参考标准。

德国教育专家还提醒父母教会孩子正确区分愿望和需求。愿望是指通过广告和其他儿童的炫耀所产生的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需求指的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

比如说,孩子近视,需要一副眼镜,这是需求。但如果要一副昂贵的镜架,那就是愿望。父母在给孩子购买物品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领会这一区别,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遵守时间是不能容忍的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大诗人歌德

在德国,似乎人们没有所谓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但他们却把时间看得比金钱还要珍贵,他们把时间等同与生命。

德国孩子的父母非常注意孩子能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他们跟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作出合理的安排。这样,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就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他们认为,良好的时间观念与孩子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结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德国一个中学教师说: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礼仪的启蒙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

做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或“淑女”,不但是社交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仪表风度,孩子们会受益一生。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

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德国有个家庭,母亲辛西娅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对孩子说:“请你帮我……好吗?”,“请你……好吗?”从来不会说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

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亲总会说声“谢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总会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块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对孩子说:“马克,我们换个频道看看好吗?”

过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杆作为礼物。有一次,父亲想与一个朋友一起玩一下,父亲就问孩子:“马克,能不能把高尔夫球杆借给我玩一下?”

这位父亲认为,既然已经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谁要使用这个物品,必须和孩子商量。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彬彬有礼的习惯。

第2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关键词:爱的教育 实践 亲子

一、形式的开放性

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体现了极大的开放性,不仅邀请家长和社区朋友参与传统上主要由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让各方围绕同一个主题,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经验、说感想、议问题,体现了幼儿园面向社会、开门办园,接受社会监督的勇气和诚意;而多媒体图文资料也全方位展示了教研手段的开放性,使整个研究活动生动形象。

二、活动的互动性

围绕同一个话题,各抒己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幼儿园与社区之间形成互动。而其中信息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对问题的争议和经验的交流必将有助于各方的共同提高。

三、内容的实践性

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来自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和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研讨是对问题梳理和理性思辨的过程,研讨所达成的共识将直接有助于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我园开展的以“我看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活动”为题的开放式互动教研活动,增进了园所、教师和家长、社区间的相互了解,为幼儿园进一步推进爱的教育,赢得了来自家长和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开放式互动教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在教研参与对象、教研内容、教研形式和手段等方面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实现园内外资源的互动和交流,将幼儿园融入社会的大背景中,实现园所、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共同推进幼儿园的素质启蒙教育。同时它还激活了教研工作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教研为幼儿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服务。

案例:开放式互动教研活动“我看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活动”

环节一:明确研讨主题

主持人:我园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指南》实施课改以来,非常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把幼儿的情感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爱的教育”是我园本学期的特色课程,其着眼点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宽容、能奉献等品质。教师为了能让孩子在爱的教育环境中,体验爱、感知爱和表达爱,就以主题背景之下开展爱的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引领,办出我园的特色,提升办园水平。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是指在主题进行之中,教师对处于情感培养的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学习、运动、游戏及生活等活动。它突出了孩子爱的情感的激发与表达。

环节二:各年龄段带班教师谈主题背景下的爱的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教师A:对小班孩子实施爱的教育首先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才考虑与主题结合。学习活动中在“快乐幼儿园”大主题背景下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无不渗透着爱的教育。

教师B: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爱”的行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游戏的特点将爱的教育贯穿于游戏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尝试“爱”的行为。通过游戏《乘公共汽车》,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坐车时应先下车后上车,要为年纪大的人、身体不舒服的人和孕妇让座,从而激发孩子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师C:在日常生活中,创设适宜情境,让幼儿善于付出爱。如我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和同伴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语,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对同伴能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感化逐渐形成了。

教师D:利用节假日对幼儿进行“爱”行为的培养。一年中,有许多节日,我就利用各个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 让幼儿通过故事、歌曲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爱义。

环节三:家长如何参与支持幼儿园正在开展的主题的教育的相关活动

教师E:每逢新的主题开始,教师总是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介绍班级即将开展的爱的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并友情提示请家长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支持。

家长A:我是中1班的家长,最近我班正开展“我的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请家长配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孩子关爱动物的情感。看到提示后,我是这样做的:我家附近有宠物医院,我就带着孩子去那里参观,还引导孩子喂小动物吃一些健康食品,拿些玩具和小动物做游戏,让孩子知道,小动物也是非常需要人关心的。并让孩子知道小动物生病了,医生是怎么给它们看病的。就这样,孩子关爱小动物的自主愿望就此悄然萌发了。

家长B:我是大2班的家长,大2班家园联系栏张贴的相关提示是这样的:最近我班正开展“有用的植物”的主题活动,请家长配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孩子关爱植物的情感。看到提示后,我是这样做的:选一个晴好的双休日,我带孩子去农家果园参观,看看地里的蔬果是怎样长成的,看看农民是如何辛苦工作的,我还让孩子穿上工作服,戴上帽子,手提小工具,学着农民的样子为植物浇水、施肥呢!我的孩子爱心的获得:在劳动过程中,使孩子体会到了蔬果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以后可不能浪费粮食!我的孩子的兴趣很浓,同时也增进了亲子感情。

社区代表:参加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了解幼儿园当前教育改革的动态,这有利于社区与幼儿园的密切联系。希望社区与幼儿园加强联系,加强互动。

环节四:主题背景下爱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过程略)

第3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生长

工作十余年,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

后面是练习课,好上,就让孩子们写写、改改,一节课就能结束。

领导同事想听××老师的课,××老师总是很轻松的一句就推掉了:“今天我上复习课,没什么可听的”。

一、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有如此认识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离

我们的练习课、复习课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的教学上,把复习教学的价值仅仅定位在考试成绩的提高,使得教学趋于死记硬背、写写改改,缺失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和定位;缺失对练习整合的思考;缺失学习理解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缺失对师生生命成长的关注。

(二)教材解读下的省事

很多时候老师为了省事、省时,只把复习课中的练习题目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更谈不上和教材对话、和编者对话、和我们的教育对象对话。也没有思考知识以外的目标,没有最大化地凸显素材价值。更没有发现每题的教学甚至是简单的口算比较题,都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结合各阶段对《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处理,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实践与思考:在追问中丰实我们的复习课

(一)教材的回放与思考

1.苏教版修订本第四册第100页中的相关内容

(1)连一连。

4个百和3个十 300

3个百和4个一 430

3个百 403

4个百和3个一 304

(2)从0、2、5、8中选出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读一读。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月球表面的最高温度是一百二十七摄氏度。月球上的一天是六百五十五小时。上海金茂大厦高四百二十米。

2.思考与疑惑

(1)如何创设好的情境串联知识,使学生的探究扎实而有效?面对这样的概念复习课该怎样做到动静结合,帮助学生及时转换角色,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在带给学生宽松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能使活动的组织做到活泼而有趣,同时感受到不同的体验收获?

(2)如何巧妙地点拨探究,使练习的重难点得以凸显?数学课堂的点拨要着眼于点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拨思维的航向、拨思考的路径,关键是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本节复习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本书的知识点后的一次练习,这里的点拨该拨在何处呢?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与疑惑,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探究。

(二)教学现场的思考与追问

[实践1]新课改试行初的茫然与冲动

1.情境交流,巩固数的组成

(1)在数的王国里我们已认识到了1000,你能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根据学生的介绍板书)

(2)你能把大家说的这些数分分类吗?(从数位角度分,分成两位数的、三位数的、四位数的;也有按照数的大小来分类的,大于500的一类、小于500的一类)

(3)选择黑板上你喜欢的数介绍一下。

生1:我喜欢1000,它是最小的四位数,它比最大的三位数大1。

生2:我喜欢777,它是一个三位数而且它每一个数位上的数都相同。

生3:我还知道像这样个、十、百位上都相同的数还有111、222、333、444、555、666、888、999。

师:我想把这几个数圈出来365、132、183考考大家,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

【表面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提供一些“读数”“写数”练习,出现“连线”“填数”等,主要以学生笔头作业为主,学生练习的时间也相对集中。而现在我的课堂上已突破传统的练习模式,就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字信息,进行交流,巩固对数的认识。较之以前形式新颖,学生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且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构建知识,我为这样的设计与生成而欣喜。

【欣喜后的思考】

欣喜过后,我反思:这样的概念复习课就是完美的课堂吗?静心反思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呈现了这种概念学习的结构之美,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观察的基础上,用分类分析的方法发现学习材料中的不同点,可以说书中呈现的3道习题的意图在孩子们的交流中都得以体现,不过仔细想来却只是蜻蜓点水,比如第2题任选三个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学生没有交流到,可教师的预设又在哪里,点拨又该点拨在何处,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探索并发现从四个数字中选出三个组成最大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通过这些思考我不断地追问自己:对所复习的概念内涵自己是否清晰?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解读这些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其次,本年段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应掌握到哪一个度?后继的学习中这些概念还有哪些发展?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我在实践层面又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实践2]新课改进行中的冷静与思考

1.情境交流,巩固数的组成

2.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1)交流分类同上。

(2)你最喜欢哪个数?你能从数学角度来介绍一下它吗?针对学生的交流适当整合渗透以下知识点:数位;数的读写;每一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数位相同数表示的意义有何不同;以及结合相差关系、倍数关系介绍数位上的数的;相同数不同组合形式如4、2、6可以组合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那4、0、6呢?4、2、6、0中任选三个数呢?最大的是多少?最小的是多少?

3.练习反馈,自测提高

(1)书中练习同上。

(2)听题、审题练习。

教师描述学生判断

①这个数由9个十、7个百、6个一组成,它接近( )百。

②这个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这个数是( )。

③这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个位上都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它是( )。

④我用4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拨出了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最大是( ),最小是( )。

看屏幕判断写数

①写出三个十位上是6的三位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这个三位数十位比个位大4,百位又比十位大4,它可能是( )。

③这个三位数十位上数是个位上数的2倍,百位上数又是十位上数的2倍,这个三位数可能是( )。

(3)根据今天复习的,你能用所学的知识编题考考大家吗?

【觉醒后的感受与思考】

本节课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我关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并能进行及时的调控。可以说这节课该复习的知识点、该培养的能力(审题、听辨、重组分析、静心思辨)都在我的预设中。可是复习中个别学生读、写数的错误及后面计算方面的练习,使得我又重新审视了这节课,感觉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问题1:教师的预设能否真正应对孩子的生成?

在对数进行分类时,孩子们交流到几百的分一类,几百几十分一类,几百零几的分一类,当时的我只是应和了一下,其实课堂上的我如稍加整合把学生交流的数有意地板书(500、1000、90、450;305、708),再让孩子们读读,和同座说说有什么发现?我想孩子们一定能发现0在不同位置,读法上是有区别的,这样不就把这节复习课的重难点“读、写数”自然生成出来了吗?

问题2:千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能否和后续的学习有效串联呢?

我们都知道千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认识万、亿以内乃至更大数的基础,也是学习千以内四则运算的基础。纵观全课,我的眼光放得够远吗?在学生生成出单双数的特点时,我可以写出更大的没学过的数让孩子们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同时这节复习课能否和下面计算复习有效的整合?让孩子的计算能力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带着这些问题,这学期的复习课我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

[实践3]课改深入人心后的静心与延伸

1.情境交流,巩固数的组成

2.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1)在上述事例中,针对孩子交流的数进行分类时如果学生出现有“0”的和没“0”的情况,教师有选择地让孩子们读一读,并有效板书下500、1000、90、450;305、708这两组数。

师:认真读一读,和同座的小伙伴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1:这两组数中都有“0”。第一组数中的“0”在末尾,第二组数中的“0”在中间。

生2:我发现在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而在中间的“0”要读出来。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会思考的脑袋,大家再把这几个数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

(2)你最喜欢这里的哪个数?把它藏在心里,你能从数学角度来介绍一下它吗?让大家来猜一猜你喜欢的这个数是什么?针对学生的交流适当整合。

3.练习反馈,能力提高

4.数字组合,计算延伸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这些数,你能在黑板上的这些数中任选几个组合成我们学过的加减法或乘法吗?

生举例,教师将孩子们说的算式板书下来。

师:你能将这些算式分分类吗?并估一估他们的得数各是多少?

……

[静心后的感受与思考]

1.对教材深度把握与开发

对教材的解读更精确,调控更机智。一般的复习课例都是单个的知识上的教学,没有将本课内容纳入宏观的知识链中去把握。而我这节课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知识的整理分类中既凸显了读数、写数这一重难点,也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审题思辨能力,同时也巧妙地整合了认数与计算、估算的练习。

2.引领学生审题,经历思考过程

无论是在认数交流的练嘴中,还是在听辨审题的练笔中,都注重让孩子反复认真的推敲,扫清审题中的障碍,对题目的意思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我并没有陶醉于其中,而是以一个数学教师特有的理性审视着自己的数学教学,许多困惑依然萦绕于脑海之中。

困惑一:概念性的复习课可以这样整合,这种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复习课呢?

困惑二:单纯的计算课如何“生长”,应用课的“生长”又在何处“开花”呢?

有了这些疑惑,我才不会满足现状,在复习课中我会思考得更深,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三、归因与出路:让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

(一)丰富习题内涵,提高思维含金量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把复习课中的习题理解为是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熟能生巧的武器,或是仅仅在公开课上标新立异,以至于不恰当地舍弃教材的课后练习。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地丰富习题内涵,提升思维含金量。如在进行下面这些简单的计算时,我让学生算后分类交流。

78-20 86-3 68-3 87-20

86-30 87-2 68-30 78-2

孩子们在分类说理中进一步明晰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在分类中观察也能使学生以后的比较计算从“逐个计算”的机械操作变为提高思维含量的运用规律的“组块计算”(如下)。

58-458-40 75-3057-30

69-696-6 47+2047-20

由此可见,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丰富习题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家校联系,达成共识

合理地运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便将本学期需要家长关注参与的地方提到关键处与家长交流,并用自己课上的一些训练方法与家长共享。如针对每天学习的计算内容,自己制作口算卡片或口诀整理卡片在课的各个环节训练,也可针对卡片进行相关的变式练习,相信长期这样的练习后,在每一单元结束后的综合复习整理中,孩子们课堂上的生成一定能得到预设外精彩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中的各个阶段结合教学的内容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家长做好沟通。如:帮助孩子进行时间概念的建立、长度概念的建立、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培养等。时间概念的建立是一难点,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在信中要求家长在生活中关注这一块,刚学习时、分、秒时,由家长在钟面上拨时间让孩子来认,这里特别注意几点零五分、几点五十分、几点五十五分这些时间;待一两天后由家长报时间让孩子在钟面上播出时间,这个环节熟练后再离开钟面由家长口述让孩子在脑中抽象说出时间,如时针刚过9,分针走了10小格;或时针接近9,分针走了10大格等。相信在这样的家教互动下,复习课上孩子们的思维会更加的开阔、主人翁意识也会更加的强烈。

(三)图画辨析,有效体验

第4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关键词:优势教育;积极理念;父母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00-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15

一、家庭教育现状及研究的实践意义

一提起教育改革,人们往往谈到现行教育体制或高考制度,而教育的首要责任者也被指为学校、教师,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他们的教育都涉及行为习惯、情商、性格培养、品德、健康、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我国国情是学校教育采用同样的教材,坐在同样的课堂,用同样的试题,老师和学校都知道学生兴趣、创新精神、独立人格的培养很重要,但这种一个老师面对百余甚至更多名学生的教育资源下,这些目标很难实现,这种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就决定了孩子更多方面的个体能力和素质必须依靠家庭教育来培养。

家长往往以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家长只是配合者。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应该从身边做起,给孩子办个好学校。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要经历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关键期,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最长久的老师,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能力培养的分水岭”;是“一道坎儿”。一部分适应环境脱颖而出,一部分不适应,处于有诸多麻烦的状态。这时需要家长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坚持着把理解沟通、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最重要的家庭文化,让自己的孩子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更坚强、更自信,有更美好的人生。

90后、0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家长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面对、开发、指导。教育无小事。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充分权衡利弊,以利于孩子和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导和传递。

因此,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指导,使爸爸妈妈努力在学校以外做孩子最好最及时的心理医生,父母在积极不断地学习以及改变中实现父母专业化,实现家庭教育系统化非常必要。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由马丁・塞利格曼正式提出来的。主要研究三个方向: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情绪体验,如满足感、乐观主义、快乐等;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积极的心理状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的技巧、宽容等;将个人体验、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集体等。

积极心理学使得心理学的研究由“只关注补救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到同时建立积极美好的事”。心理学家们发现即使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环境,有些孩子还是取得了成功,“是什么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积极心理学将目光转移到这些积极的问题上。

结果发现,这些成功的孩子具有以下特质:

1.他们是乐观主义者,能看到困难挫折背后积极的一面。2.他们具有意义感,对生活有信心,能够感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为之努力。3.有明显的利社会行为,乐于助人。4.他们能主动为自己设立目标,关注自己的未来。5.他们有自己心中的榜样,榜样给了他们力量和方向感。6.他们会适时寻找有效的社会支持。7.他们的眼光更多集中在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缺点上,但又不忽视自己的缺点,懂得扬长避短。

总结起来就是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学教人们从正面提出问题,培养人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使人们建立健康的身心模式,它认为,即使我们剔除了不好的成分,成功也不会自动出现。它处于正面和负面之间,教人们如何正确地面对,既关注缺点更关注优点,倡导人们培养能力,增强自身长处,帮助人们找到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事情,激发热情和方向感……而且在这样做的同时自然而然愉快地克服掉消极因素。

三、研究所得

(一)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四省市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显示,很多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作业写完了吗”“考了第几名啊”这些话折射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目标的跑偏,其实对父母来说,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值得关注。

教育不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考名牌大学,也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完美无瑕,教育也容不得面子工程、攀比风,更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孩子不成熟的做法,一时要走弯路或者犯下了错误也不必大惊小怪,教育者真正的定位应该是孩子优势的发现者,困难挫折面前的陪伴者,健康心灵的滋养者。教育者应该引导帮助而不是给孩子灌输,让孩子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积极的行为改进。而家长在施予关爱的同时,运用耐心和智慧读懂他们世界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发现他们的优势和各种可能性,在此过程中,甚至可以坦言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无知向孩子学习,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并表示歉意,以有感情有态度有立场但并不一定完美的形象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往,把孩子代入没有压力的和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状态,给孩子适合的教育,而不是以社会主流所谓的价值标准、成功标准,用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权威者的姿态处处要求孩子。

家长要探讨的也不应仅仅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而是助孩子无论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下都乐观面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支持资源,有目标有方向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美德,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二)家长专业化,家庭教育系统化,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今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核心在于,不论是年老的祖父母还是许多年轻父母,其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凭感觉、摆权威或是凭经验、赶时髦的摇摆状态,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父母们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积极理念,基本上都是在眼前事的方法技巧和亡羊补牢上作文章,家长自身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迫在眉睫。家庭教育要有系统思维,家长要有意识地做“学习型家长”,要全方位把握教育之“道”,而不单纯是“术”。

通过近一年半对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总结了成功案例的以下几个共性的模块:

1.家庭氛围和关系是良好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

只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创造出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和孩子之间架设一条平等、舒适的沟通桥梁,从而及时收到来自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让孩子主动自愿地接收家长传递的信息,而所有的教育都是基于这种关系顺利进行的,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对孩子一生习惯的形成、人格发展的影响都很重要,让整个家处在学习、民主、温暖、宽容、快乐的氛围中,家长在这里首先要以身作则,欲教子则先正己身,征询孩子的意见,定期反思改掉陋习,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标准,时刻不忘在自己身边有一个以己为榜样的孩子。夫妻关系融洽坦诚沟通,彼此关爱彼此赞美,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的立场和意见要有商有量保持一致;家长正直善良,有责任心,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人际交往,家里的事情必要的会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点也勇于向孩子承认并坚决改正,同时有诺必兑,耐心倾听理解其他成员的想法,保持轻松幽默的沟通方式;爸爸有事业心也愿意空出时间与一家三口快乐相处,妈妈体贴温柔,孩子觉得父母和家是自己的港湾,有心事首先想到与爸爸妈妈倾诉,更主要的是爸爸妈妈都善于站在积极的发展的角度,结合孩子青春期的身心特点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以赏识为主,批评为辅,赏识赞美发自内心、及时、具体、有原则,即使孩子偶尔犯下错误也会采取引导的方式来解决,给孩子自己反省并解决问题的空间,信任孩子可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并由此得到成长,而不会过度反应,训斥打压强制,相信宽容理解更有利于事情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孩子不是生活在家庭这个无菌的真空里,孩子与老师,同伴关系的处理也不能忽视,要求得家庭和学校及时有效地配合。

2.从微小改变开始科学的塑造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好习惯

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通过对家长和孩子谈话的汇总发现,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不懂及时问老师、是否不玩游戏等与学习成绩有关的习惯问题较多被家长提及。而大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问题上采用的是强迫或命令(常用必须这个词)、讨好或妥协(允许过一会儿,过几天、以后再怎么样或者给什么好处)、欺骗吓唬(扬言暴力或者使用过分的做法)、最多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唠叨等方法,事实证明这些做法不仅无效甚或起到了反作用。

事实上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很多不好的习惯都已经在学前期或小学形成了,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拖得越久,负面影响越大,也更难改变。研究发现在消退过程中无意间强化一次或者家长态度的不一致、不坚决都会强化行为的发生,而操之过急则会导致前功尽弃或者叛逆。还有研究发现靠意志力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效果不佳,自我控制行为会耗费孩子大量的心理资源,不仅效率变得越来越低,做事的目的也变得不纯粹,孩子不再因为责任和兴趣学习,逐渐失去耐心,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好习惯养成的最佳途径是形成孩子自身的需求,让孩子觉得这对他的帮助会很大,改变一个坏习惯要从孩子对好习惯的良好认知开始,自觉自动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常常低估微小变化的影响力,心理学上的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改变就是要从立即开始小的行动开始,比如调整适应新的作息时间表,家长首先给孩子讲清周密的时间管理不仅会使学习效率提高,还会给他带来更多娱乐休闲和发展兴趣的时间,同时鼓励孩子要从现在开始而不是明天或更远,并且为了坚定他的信念,积极取得孩子学校老师和同伴的配合,家长则从自我做起第一天就开始每天记录改变给他的学习或生活带来的好处加以强化,时常预见积极的效果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耐心陪伴孩子经过20-60天的时间,并且容许这一过程中的反复,让孩子在宽松支持的环境里使这一作息时间从被动到主动到自动形成习惯为止。

3.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感助孩子获得奋斗的动力和自制力

很多家长的焦虑显示孩子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生活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缺乏行动的方向感和奋斗的动力,这时家长需要及时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明确孩子想要的具体的目标,既定的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孩子的活动更专注,他会充分调动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效率,不再焦虑或无所适从,不再拖延,而是去关注真正要完成的事,并且克制欲望和诱惑。

当孩子选择好目标后,鼓励孩子写下目标放在每天随时能看到的地方,同孩子一起制定实现目标的预期时间或日程表,约定对目标的进程进行监督和督促。还需要和孩子讨论为实现目标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或者努力,需要争取哪些支持性资源等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不留退路,立下“军令状”,还可以向周围的人宣布求得监督。在这里需要提出的一点是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是否达成目标却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达成目标的过程孩子获得的多方面的成长,这才是目标的意义所在。

4.引领孩子乐观面对挫折和困难,逆流而上收获自信

现在家庭的孩子,家长庇护有余而经历风浪不足,很多孩子输不起,一旦经历大的诸如考试失败、失恋、家庭变故等挫折或困难时,心里反弹能力很弱,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的常态,要有意识地创造或利用机会引导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和一时的失败,看到过程积极乐观的一面,并引领孩子在挫折中看到希望,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悲观失望和怨天尤人上,而是调动各种资源善于转败为胜,或者及时灵活地调整目标,使孩子通过迂回前行的过程,体验经过艰难险阻最终达成目标的喜悦,成为乐观坚强的人。班杜拉说过: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谈,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我们要想变得更自信,就需要去应对,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上,因为努力和面对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有助于增加我们的信念和自信,而这些反过来会激励我们更努力。

因此,家长不要害怕孩子经受挫折和失败,反而要鼓励孩子在目标的召唤下不断地行动,不怕失败不怕走弯路,用身边的故事告诉孩子只有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历,才能认识到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能在奋斗过程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行动增加自信。

上面几个大的方面具体都可以展开进行细致的研究和阐述,留待后续跟进。总体来说为人父母不要期待孩子的教育能够一劳永逸,社会的飞速进步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为前提,以真诚的爱做辅料,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孩子乐观积极生活、幸福快乐地成长为目标,把教育孩子当做终生必修的专业,与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1.转变角色,给学生一片天空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初中的孩子探究欲强,把课堂当中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在诗歌教学上,教给学生背诵诗歌的方法,让孩子当小老师,用唱歌的方式教大家记忆。这样既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了成功感,又使孩子主动的学习了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如我在上《芦花荡》时,问小菱在对大菱说着什么悄悄话。学生们纷纷回答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说:"小菱在和他说着芦花荡里的事情。"有的孩子说:"小菱在和她说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在深一步的问小菱在说芦花荡里什么事情呢?老头子什么英雄行为呢?就能挖掘孩子的思维,同时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让课堂提高有效性。

2.精心设计,让课堂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所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激趣导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课文产生兴趣。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导入,把课文学习变成一个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可以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等方式把学生带进多彩的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竞争,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进行小组评比,创造竞争环境,学生都会不甘示弱,非常的活跃。在背古文的时候比比谁记得快,在朗读的时候比比谁读得好,发言时比比谁更有创意。并且还可以根据主题单元进行评比形式的调整,比如在战争单元,可以比赛种七色花,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就可以开出一个颜色的花瓣。在说明文单元,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成立汽车制造厂,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就生产出一个汽车配件。在评比中求新求变,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

在游戏和活动中,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最基本特征,培养能动性最根本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需要。因为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和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如古文单元,用开火车,大转盘等游戏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就都会集中精力的自主学习。演课本剧也是学生很喜欢的方式,既熟悉了课文,又在表演中领会了课文。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让学生扮演坚定的斑羚头羊和勇敢的斑羚,在学习《盲孩子》时,让学生扮演勇敢的盲孩子,帮助他的萤火虫、月亮。这些表演都可以激发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

3.有效评价,给学生充实的课堂

在课堂评价中,新课标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课堂评价中,应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讲究的是艺术与功能,着眼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效的课堂评价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适当的引导或鼓励。初中的孩子非常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和引导,或是进行热情的鼓励和表扬,都会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很大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上好一堂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带着微笑入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带着鼓励入课堂,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有意识地发挥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调适到最佳,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并不是淡化了,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就更要加强艺术性,追求实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取得实效,必须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相匹配,使评价更加艺术化。

第6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化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里曾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极大地鼓舞学生去努力学习,推动学生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师生在良好的合作中,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思想政治老师上课情绪饱满,富有热情,用微笑取代不苟言笑,这既是老师自信的表现,也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愉快的接收新知识,也有利于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需要老师做到心中有学生,关爱学生,用真爱去换取真情。虽然我们这门课一周只有两节课时间,课时少,但我们还是要多和学生交流,走近学生,学会倾听,因为我们眼里看到的孩子往往与真实的孩子并不完全一样,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肯花时间,如可以向学生发明信片(不署名),让孩子写出自己的心声,学生所写的内容往往是真实的,而这些真实的内容则生成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资料,且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以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与学生心与心的融合,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之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也才能是真实的,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幽默是美学范畴,也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境界。列宁也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对于教学内容略显枯燥的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能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课堂艺术的感染中得到情感的释放,享受成长的快乐。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这门学科的理由是思想政治老师语言古板、无味、缺乏美感,甚至使人昏昏欲睡。所以要使我们的课堂变“无味”为“有味”,我们的老师就要在提升语言魅力上多下功夫,在做到政治语言科学性、逻辑性的同时,增强语言的幽默性和趣味性。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思想政治老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不防多学习,多积累,多留心一些语言类的文艺节目,如相声、小品等。每年春晚大家喜欢看一些语言类节目,如赵本山的小品等,著名主持人毕福剑、李勇老师他们虽然其貌不扬,但人们喜欢看他们的节目,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风趣、诙谐,带有很强的艺术性,有化平淡为神奇之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环境。”情境化教学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活学生的思辨,让学生说出心理话。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不喜欢这门学科理由是教学内容太空、太枯燥,学生根本没有什么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学习的热情了。所以我们的思品老师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捕捉到生活情境运用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把学情和教材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教材的“可教化”,同时把教材与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整体设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真思考,从而在生活实际中作出价值判断。但学生的资源很丰富,我们创设情境时不能杂乱无章,要瞄准目标,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注意内容要精选,视野要开阔,手段要创新。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需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虽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思品这门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学生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道德情感,由道德情感支配道德行动。所以,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起板着脸的说教,多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激情。

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采取的形式很多,比如:(1)报告会。报告会可以是专题知识的报告会,也可以是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要注意配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内容要通俗易懂,时间也不宜过长。比如,在学习法律之一专题时,可以请附近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来学校为学生报告分析当前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情况及原因与对策。(2)社会调查。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注重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社会调查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扩大视野,提高孩子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调查要注意准备充分,组织严密,作好记录,要形成书面材料,写好调查报告。(3)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志愿者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充分认识到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的老师可以利用一些重要节日,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月、重阳节、植树节、普法宣传日、环境日等等,我们都可以组织与教材内容相符的一些活动。当然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文艺演出、经典诵读、参观历史博物馆、组织红色旅游等。我想,只要我们的思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我们的思品教学就能充满活力,而不是呆板枯燥的。

第7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关键词]:学习习惯、审题习惯、原因、措施

一、小学低段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述的意思。审题过程是挖掘信息的过程,也是迁移信息的过程,它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先导,作业中的许多错误往往是学生没有审题造成的,这导致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机械模仿的现象,稍有变化,便错误百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样重要。

二、小学低段教学中学生因为审题出现的常见错误分析

教学中,发现学生因为审题产生的错误有很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几类:

(一)不能从题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案例一:在一年级上册“数一数”一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书上的插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七、八个学生下来,老师急了……

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当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题目的呈现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低段数学中,情境图的运用是很广泛的,当教师问:“从这幅图上(这道题中)你能知道什么?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的时候,低段的孩子自我表现欲很强,他们争先恐后,把自己看到的甚至是想到的都告诉大家,这样图中(题中)那些辅助的、与数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甚至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信息也被孩子一个个地发掘出来,并且引起部分孩子的高度重视。

(二)对题中信息缺乏组织能力。案例1:二年级上册练习三的一道题:

树上有32个桃子,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

两道题是一样的,但是按照第一种方式呈现时,错误率远远高于第二种。图画的本意,应该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题目的意思,图画式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对于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帮助。但是,第一种呈现方式,给的条件并不是按照顺序来的,是根据图画的位置来摆的,学生首先要将这几个条件整理好以后才能解题,而第二种直接呈现的方式,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习惯性的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因为缺乏对信息的组织能力而无从下手。

(三)思维定势造成错误。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

案例1:把下面算式按得数大小排列:30+8 15+10 16+20 28+10

结果班内有一半的学生都排成了得数,他们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排得数”,而不是读完整个句子再去理解。

案例2:一张100元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学生会做成:一张100元可以换成(5)张20元和(10)张10元。

案例3:小明收集了8个蝴蝶标本,小英收集的标本比小明多32个,小英收集的蝴蝶标本数是小明的多少倍?

学生错误:32直接除以8

案例4:一根绳长76米,第一次用去28米,第二次用去1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76-28-15。

现在的数学题,对学生审题的要求高了很多,有时候一字之差,要求完全是不同的。有时候题目的表达方式的不同,答案的呈现方式也是不同的。遇到这些题目时,学生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了某种表达方式,看到了类似的题目,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做,造成错误。

(四)缺乏自信,心理素质弱。案例:比多12,去掉20个和同样多,和原来的哪个多?多多少?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低段的孩子,心里素质还很不成熟,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遇到繁琐的问题,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在看到这样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产生了心理畏惧,认为这道题肯定难,心情立即紧张起来,再也不愿把题目多看一遍,更谈不上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分析了。像这样的题如果一步一步去解决,应该不算太难,可是在一次优生培训中,这道题作对的孩子居然寥寥无几,更多的孩子给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审题时的缺乏自信,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解题。如果能够克服心理上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

(五)缺乏好的手段帮助解决问题。同样是这道题:比多12,去掉20个和同样多,和原来的哪个多?多多少?如果利用线段图来表示,就会发现题目变的简单了。

线段图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线段图开始,现学会看线段图,慢慢教孩子画线段图,引导孩子学会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三、学生应具备的审题习惯

学生在审题这方面有这么多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动脑筋,想办法,让孩子学会审题,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以下是我在时间中得到的一点经验。

(一)指导学生养成做题之前先读题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比较少,阅读速度慢。开始的时候,我都是采取领读加跟读的形式,带领孩子读题。读题的时候要求孩子用手指指着每一个字,一个一个读过去,以养成做题之前先读题的习惯;读完题,请孩子解释题目的意思,慢慢学会读题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孩子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审题的一些小技巧。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至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那么在审题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有重点的圈出题中的重点字、词或者句子。如:二年级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我们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面。”这个问题中我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让学生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

(三)教会学生理解题目的办法。读题是第一步,理解题意很关键。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如上面所举例子中,求二(2)班得了()面红旗,可让学生说就是求“比16少3是多少”。如果读了以后发现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会借助画图的方法,将题目更直观的呈现,帮助理解题目。

四、结束语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学生养成好的审题习惯,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在提倡轻负高质的今天,真是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是,学生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好的习惯和品质。好的习惯,将陪伴一个人一生,从低段开始,培养孩子好的审题习惯,将是教师送给孩子的一份美好且珍贵的礼物。

参考文献:

(1)[俄〕康.德.乌中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

(2)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

第8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想学校;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17-06

《教学的勇气》一书作者帕默尔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如何在小学六年不断的相遇过程中自由呼吸,尽情享受学习的愉悦,达成生命的成长?为了寻找这个答案,在创办星河小学的前期,我和我的团队通过走名校、读名著、访民生、拜名师,着力规划一所新学校的未来发展。经过几番论证,产生了“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的办学愿景。

一、追问:为什么办一所创想学校?

(一)对学校定位的哲学思辨

1.成就儿童发展的需要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创想力1岁时达96%,如不加呵护培育,10岁时只剩4%。小学阶段是儿童好奇心、想象力的敏感期与活跃期。学习品质需要尽早奠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尤其必要。学习品质可大致分两类:一类表现为好奇心、探索欲、想象与创造等,引发主动性学习;另一类表现为以自我控制为核心的专注、坚持性、计划性、独立性等。[1]这些学习品质可以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得以培养和发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中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2.学校核心价值的追求

我们期待让星河的儿童遇见适合他的学校和教育,获得生命的舒展、个性的张扬、素养的积淀。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充满创造的世界,星河小学提出创想教育,正是对于儿童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尊重、保护和培育。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国家教育改革的期待

目前“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题目训练,“轻”学生学习兴趣、潜能的激发及自主性的发挥等现象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在原始性创新方面的成果始终无法和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模仿创新方面的能力则逊于日本和韩国这两个邻国。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需要围绕儿童的核心素养,对目前办学追求、学校文化、课程的构成与实施进行筛选、重组,并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进行整理建构与实践创新。

(二)对学校使命的愿景凝聚

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和专家的多次指导,我们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共同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规划,形成彼此认同的价值追求。

教育哲学:创想无界,心筑未来。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为核心,让星河小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个个是创造之人。

办学理念: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成为独特的自己。

办学愿景: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创想,它和“创新”“创造”一脉相承。“创新”是“创造新的、革新”;“创造”是“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想”则是依托想象力,创造希望实现的一件事物的形象,希望把以前没有的事物创立或者制造出来。相对而言,“创想”更注重创造前的思维孕育,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更加贴近儿童;而“创新”“创造”更注重物化的表现,倾向成人世界。

培养目标: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培育孩子的灵性,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自主发展、差异发展、公平发展。

校训:善・创。“善・创”,即有善能创,在继承“人人向善”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敢于创新,让星河的孩子在道德的天空飘扬起想象和创造的旗帜。

表征:第四个苹果。一个苹果击中了人类最具智慧的头颅,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另一个苹果握在乔布斯手中,给人们设计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第三个苹果,则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第四只苹果正在创生,那就是“星河的苹果”,一个拥有着独立个性、大胆创想、独特创造、放眼未来的创想苹果。第四只苹果的创生,是一所学校对自己办学理念的追寻,是一所学校对自己教育哲学的全新厘定,是一所学校对自我追求的形象表达。

二、叩问:谁来办这所创想学校?

那谁来办这样的一所学校,谁能够成为这所学校的办学主体?

(一)星河儿童:成为学校创生的主角

学校是儿童的地方,我们不断发现儿童三种不同的角色密码。他们首先是“丸童”,所谓“丸”,个儿虽小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潜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其次是“玩童”,“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必须,“玩童”意味着让儿童获得自主的发展;再者是“完童”,要让儿童获得智慧的培育、人格的涵养、潜能的激活、创造的呈现,让儿童获得幸福完整的成长。我们和儿童一起去打造一所属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玩校”。在星河,我们努力为学生的创想力培养提供最佳的场所与境遇,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都能萌发学习的意识与行为,让“玩校”充满儿童的风景、儿童的气息。

(二)家长群体:成为课程开发的力量

我们倡导“星河每一位家长是全体孩子的家长”“我是星河课程的开发者”“我是星河孩子的守护神”“在星河六年,我愿意为孩子们担任义工”等理念。星河95%以上的家长都来到学校给孩子们授课,单周五的“故事妈妈”们组织开展的电影课、阅读课、故事课,双周五的“晨光爸爸”们精心设计的国防课、消防课、拓展课,美好的故事像种子一样植入学生心田,精彩的世界不断在学生眼前铺展。学校整合家长教育资源,推行“专题系列”模式,产生课程菜单,家长课程导师中采取点教、走教、助教模式,完善“晨光爸爸、故事妈妈”课程资源平台,学生网络点击,有效提升了家长课程力,形成教育合力。

(三)FSC联合会:打破了星河学校的边界

围绕“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的办学理念,将教育视野定位于“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力,我校成立了首个FSC联合会(Family家庭,School学校,Community社区),重点落实学校儿童创想社区基地,构建儿童校外课程基地的物化网点,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儿童实践教育渠道,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儿童教育工作系统。

同时,我们结合星河小学人文、少年科学、农学、艺术、体育、生命、社会七大星系的设置,按照FSC联合会活动计划,在家长和社会力量的配合支持下,开展了走进武进博物馆、西太湖花博园、米微城堡、污水处理厂、常州民防科普馆、佳农探趣生态园等课程基地,进行了科学、人文、生命、农学等方面的实践体验。每月一次的野外课程,学校都会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课程项目单,采用前课程、中课程、后课程进行具体实施,FSC基地活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特聘教师:找到了星河教师的归属

在星河,还有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那就是特聘教师队伍。国家一级演员潘老师几年如一日不计报酬在星河培养孩子;担任围棋课程的张老师,为了激发一年级孩子学习围棋的兴趣,给每个孩子印制一本学习记录本和小奖品,花去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课时费;每周从上海空手道馆来学校上课的陈馆长,为了给孩子上课,每周三中午都是在火车上吃的快餐,还带上了在常州的空手道徒弟某公司老总、大学教授无偿当义工教师。有人问他们这所学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围棋老师说:“我没见过哪所学校愿意花代价让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普及围棋,我也要为他们做点贡献。”陈馆长说:“许多学校有武术、跆拳道课,但大多是技能训练,只有在这所学校,我们可以让儒家思想在空手道课程中体现。在这里,可以真正实现我的价值。”这样的特聘老师还有很多,他们像星河教师一样对学校有了一种归属感。

(五)教师团队:从移民部落到成长共同体

有人称星河小学是一所移民学校,因为这里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有人曾担心这些老师会不会因为文化差异而难以融合。有人问调到这所学校的曹利美老师:“这所学校到底吸引你什么?”她说:“这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奋斗!”来学校交流后想尽办法调到星河的万t老师说:“之前都会准时下班,而在这所学校,自己常常忘记已是下班时刻!”

星河有着一群“尺码相同”的教育追梦人。教师团队年轻、充满活力,他们互助向上,追求卓越。“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已成为全体星河教师的成长共识。集体“从游”,抱团成长,已成为全体星河人的行动方式和成长姿态。学校开启“飞翔者计划”“金蜜蜂2020行动”,完善“导师制”和“带教制”,成立“教师成长共同体”,在每周教师例会设计“感动你我他”“善耕大讲坛”“掌声响起来”“工作加油站”等版块,尊重教师在群体中的存在感、认同感和价值感。学校倡导人文关怀,为老师寄送生日祝福;开展创意节日活动,把教师家属请进学校,形成家园文化;开展“每周之星”“月度人物”“年度感动校园人物”“优秀共同体”等评选活动,形成榜样力量。“从游”文化成为教师文化,从“我”的集合体到集体的“我们”,是一种组织度的跨越,也是一种共同体文化的升华。

三、探问:怎么办好这所创想学校?

(一)倡导生活方式:朋辈共同体的学校生活

1.学习组:项目化学习方式

学校每学期有一次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缩写,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PBL理念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成为儿童项目化学习的载体,对于星河儿童而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成了项目化学习的常态过程。小课题研究,学习组合作,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思维方式的有机组合和衔接,可操作的学习策略,都指向儿童综合素养的发展。

2.朋辈圈:CI助教模式

“CI助教联盟”是Companion Influence同伴影响的缩写,意为同伴助教联盟。在星河,校园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学园,更是学生寻找同伴、生长想法、唤醒自我的乐园。同伴是最亲密的朋友,是最真诚的伙伴,更是最有影响力的导师。开学伊始,师生全体总动员,商讨制定“CI 助教”评选标准及考核条例,不设任何门槛,任何只要想参与的孩子都可以报名,通过班级全体学生民主投票,每月初推荐产生当月校级CI助教若干名。这些小助教们每月走进结对班级,在任职期内自主完成岗位责任“三个一”工程:为结对班级上一次夕会课,在结对班级自主结对一名互助同伴,自主为结对班级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每月底,由学校师生代表组建的考评团根据小助教们的“助教秀”,或助教日记、助教小影、助教微视频等,评选出“卓越助教”和“优秀助教”若干名,在全校升旗仪式上接受校长的隆重表彰。“CI助教联盟”行动激发生生朋辈效应,培育混龄同伴关怀,催生师生感恩情怀,形成了 “你追我赶”的校园学生文化。星河小学“CI助教联盟”行动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奇思妙想中用“儿童自己的”思维移情同化,用“同伴喜欢的”方式催生适切小伙伴们感同身受的成长密语。

3.共同体:学习生活形态

星河儿童的成长伴随着班集体的存在、伙伴的交往、朋辈间的影响。这种成长方式激发了潜伏在每个星河儿童心中的内动力。

角落研究。我们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最心爱的角落。学校征集孩子400多个设想,分成了35个门类,为孩子创造角落课程,借助网络平台与校园角落,形成朋辈交往空间。角落课程促进了儿童公民意识、财经素养、合作能力、策划沟通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协同学习。儿童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属于个体的体验,而是伴随着互动、交往的彼此认同和自我实现。当学习真正发生时,“学习共同体”必然同时产生。共同体有着共同的学习愿景,学生在协同学习中找到自尊和归属。我们以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发展为突破口,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资源和环境互动的舞台,把每节课的课程内容放到整个课程链条上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系统。

共同生活。学校创建了“儿童创想城”,在这座儿童创想城中,孩子们是城市的自主管理者。他们自主推举创想城的“市长”,并设立自主管理中心、服务支持中心以及自主活动中心;他们创建了自己的X城电视台、X城频道、X城模拟社区;他们还通过征集同学的想法,“全城”投票产生了几百个体验岗位,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细化岗位设置、招募、培训、实践、评价等各个环节。孩子们在学校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增强了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学会了共同生活。

(二)建构课程体系: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实施

1.整体的课程结构

儿童创想课程体系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端行”“好学”“健美”“乐创”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从科学精神、认知、方法三个维度建构创想课程的核心课程群、协同课程群、支撑课程群。其中科学领域、人文领域、艺术领域的课程是儿童创想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 以“创想”为主线,形成“阶段目标(小学)―学段目标(年级)―主题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目标链,进一步明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资源、管理等内容。

2.弹性的课程实施

弹性课时制:短课时、中课时、长课时、联排课时、个性课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促进儿童发展的选择性、差异性与个性化发展。

多元主体制:根据开发主体的不同,分为家长和社区开发的野外课程、儿童开发的角落课程、师生共同开发的朋辈课程、场馆课程和虚拟课程等。在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寻找相同的基因,通过基于“合并同类项”的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形态和课程结构的变革。

“星式”课堂实施:我们提出星式课堂的六个要素:一是有好奇心,学生主体意识强,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二是有思维量,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思考、想象、表达,思维有一定的质量和挑战性;三是有表达力,学生能自信、具体、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四是有方法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为解决问题探索不同路径;五是有学习组,共同体学习富有实效;六是有创新点,学生能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发现。通过前学、合学、创学的模块推进和《星学院好学手册》《星学院游戏手册》等编制,促进儿童深度学习。

3.多元的课程评价

“游戏化”,改革固态。星河小学期末评价的1.0版本采用“玩转苹果乐园”期末闯关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期末评价的2.0版本则是 “玩转星河小镇” 期末闯关体验,以六个学院的场景评价儿童的素养发展。期末评价的3.0版本则对低年级、中年级进行了分设,低年级为闯关活动,中年级则注重学习共同体的项目化学习的成果。

“指标化”,改变导向。我们一起研制儿童创想能力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智能差异和学习风格,根据课程内容特征、表现形式和素养要求,设计不同的评价活动方式。低年级:采用观察记录、面谈采访、表演展示、创想小卡片等形式;中年级:采用问卷调查、问题解决、对话日志、自编报刊、创想档案袋等形式;高年级:采用模拟表演、项目活动、个人网站、课题报告、学习档案等形式。儿童创想能力评价同时也纳入到 “星河小镇”和“项目化考核”等创意评价当中。

(三)创生组织形态: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

1.共筑协同发展机制

一是构新校联盟会。学校加入了江苏省新校发展联盟、苏派名校联盟、中国未来学校发展联盟,在学校发展模式、文化以及机制等方面合作借鉴,联盟成团。二是建合作交流圈。学校成为常州市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中美千校携手项目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思想实验校,在国际理解、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文化对话。三是筑发展共同体。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地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数字化校园基地学校、STEM课程基地学校、北京大学游戏化学习基地等,与它们结成课程研究联盟,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2.完善共同体管理机制

学校撤销了原有的校长室、行政职能的四大中心、年级组,建立了一中心三部门三学园的组织结构。一中心为学校研究中心,三部门为课程研究部、综合服务部、成长发展部,三学园为按照低、中、高年段设立的青苹果学园、红苹果学园、金苹果学园。这样的组织架构形成了一种共同体磁场,自我约束和相互促进、互助共赢成为主流文化。我们还采用共同体目标导行制、过程动态评价制、捆绑分享制,对共同体成员及时引领和帮扶,团队共建共享研究成果。

3.探索条块分合机制

通过三年的探索和磨合,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三大部门为经、三大学园为纬的经纬融合管理架构,建立了更加扁平化、复合型、网络状的组织机构。这一架构有分有合。分,各个部门统筹制定标准、策划方案、实施评价,各个学园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拟订发展计划;合,各个中层加入到学园中,形成部分中层的双重管理格局,促进条块结合,提升管理效能。通过采用项目化管理,建立经纬之间积极、双向、有效互动的创生式运行机制,形成学校日常管理的高品质。

四、寻问:关于创想学校的未来创想

未来的星河依然要以儿童为原点,去发现儿童的无限可能,探究儿童成长的密码;依然以课程为引擎,不断促进儿童创想课程的升级深化,更好地为“银河中每一个星星”的成长服务;要不断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支持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教学效度的提升发挥应有作用。

(一)儿童的世界,聚焦“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我们还远远没有发现儿童成长的密码。未来的星河,将着力聚焦“儿童是如何学习的”,从脑科学、神经学、心理学等角度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大脑,学习的基础,学习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教与学是儿童大脑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2]我们要做的是有效促进儿童大脑的开发和潜能的激活,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创造。

(二)世界的儿童,聚焦“国际理解教育”

世界的儿童,应向四面八方打开。“国际理解”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未来的星河学校会加大力度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既要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更要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培育学生国际交往方面的综合素养,让儿童走向世界,感受世界的多元文化。

(三)课程的世界,聚焦“成就儿童的梦想”

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并由儿童共同参与,努力体现儿童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尊重儿童学习的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激发个体潜能,依然是我们的目标指向。星河课程改革的价值旨归最重要的是指向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的唤醒,指向生命个体潜能的激发与发展需要的满足。通过项目化学习、PBL问题导学,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系统。让更多的儿童加入到如STEM课程这样的综合性课程的体验、探究和学习中,让课程为儿童梦想的实现插上翅膀。

(四)技术的世界,聚焦“大数据时代的转型”

通过管理平台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让学校管理实现从碎片化到网格化的转变,资源的共享、反馈的通畅、科学的决策,借用大数据实行低成本、高效化、无缝化的对接,促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精准化。通过学习平台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让儿童学习从群体划一走向注重个体差异,更好地为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年龄和性别特征的儿童的智能发展服务。通过转型升级儿童数字体验中心,让学生通过体验、游戏、学习、互动、创造,领略数字时代自我学习能力的潜能激发。

创想相遇未来,为了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星河小学努力使学校成为儿童自由成长的肩膀和终生难忘的地方,真正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服务,为儿童一生的素养奠基。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一、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模式

1.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念的界定

《纲要》虽然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是对其概念的界定并没有明确表述。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得到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信息:一是情感。钟启泉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1]。赵德成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2]。朱汉国、王斯德认为,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3]。二是态度。钟启泉认为,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1]。刘军指出:“态度是指个人对有关事物的信念,以及与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感体验,并且影响个人做出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或倾向性,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4]。三是价值观。钟启泉认为,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1]。刘军认为,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决定着行为取向和对思想、行为的评价[4]。不难看出,这三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都很重要。但在学术领域,如何界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看法不一。梁励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表情感发展过程的不同水平层次,并相互递进构成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情感过程又与认知过程、意志过程相统一于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形成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教育全过程[5]。赵德成认为,从横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2]。我们认为,情感是一种态度,态度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象,情感和态度均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衡量。其主要内容是: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达到学会学习;二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培养社会责任感;四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意识。

2.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模式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自2001年问世以来[6],经过十余年的应用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应用范围涉及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小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评价、小学科技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价、学校干部工作评价、学校员工工作评价等。它的基本内容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开展教育活动的现实条件,确定和检验教育目标;依照教育目标、评价对象和条件、与教育活动有关人员的愿望和需要以及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设计出以评价标准为核心的评价方案;遵照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中,注重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及多种评价类型的结合,重视反对意见和非预期性效果,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和反馈教育评价报告。在完成评价报告之前,要对评价活动进行再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和准确;在反馈评价报告之后,要对评价活动的效益实施再评价,以了解评价功能是否有效发挥,为后次评价活动提供经验或教训;用教育评价制度控制和制约整个评价过程,以确保评价质量[7]。

二、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

1.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

(1)培养目标

《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标准

自《纲要》出台后,根据要求,各学科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例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规定有: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这些都是制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3)相关的科学理论

①美国教育家克拉斯沃尔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是深入理解和认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质和量要求的重要视角。

②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七种以上智能,只是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在一起,使每个人智力各有不同”[8]。这种理论与我国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方向是相一致的,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③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

(4)评价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这种经验一般通过访谈或座谈方法获得,其对象是评价标准应用范围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等。本文以上海市TL中学为例,调查对象:教师19名(语文、数学、外语、化学、政治教师各3名;生物、地理、历史、物理教师各1名)、学生30名(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各10名,兼顾成绩优异、中等、偏差学生以及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家长30名(覆盖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对教师访谈的内容大致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学校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状等;对学生和家长座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是否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5)评价对象及与之有关的人、财、物等的实际情况

上海市TL中学创办于1986年,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现有学生584人,教职工114人。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学校人文环境浓厚,教学质量稳定,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多年,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制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上要考虑这一现状。

2.评价标准

根据上述制定评价标准的五大依据,提出初拟指标体系,然后经过征询意见、理论论证、专家评判和实验修订[7],得到了表1中的指标体系。评定标准是我们针对上海市TL中学做的个案,是在访谈该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它是与上海市TL中学目前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并且随着上海市TL中学的发展,评定标准内容可以随之调整,以引领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走向。这种评价标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对于相同的指标,不同评价主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设评定标准的内容,以提高评价的实际效果;二是发展性。在设置评定标准时力求做到所列要求具有层递性,即要求由低到高排列,形成梯度,呈现发展的特性;三是导向性。由于评定标准中的内容都是非常具体的要求,这对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四是可操作性。这种评定标准便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设置和修改,使“评价——反馈——调整——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表1 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

另外,还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对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印象怎样?(教师评价时使用)

②对提高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期望和建议。(教师评价时使用)

③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学生自评时使用)

④你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自评时使用)

⑤为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你希望老师和学校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学生自评时使用)

⑥您的孩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家长评价时使用)

⑦您认为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家长评价时使用)

⑧为了培养您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希望老师和学校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家长评价时使用)

3.实施评价标准的几点说明

(1)表1的使用者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评价时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实事求是地对照指标和评定标准进行判断。如果做到“评定标准”栏等级内容中的4项,被评学生该条指标的评定等级为A;做到等级内容中的3项为B;做到等级内容中的2项为C;只做到等级内容中的一项或一项都没做到为D,并且在做到的等级内容上打“√”。

(2)运用加权平均公式算出被评学生每条指标的得分,然后采用累积分数法算出被评学生的总得分。综合分析每条指标的得分和总得分以及定性评价信息,可以较好地诊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为下一阶段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若要实施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终结性评价,可以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统计设定合格线常模,或者调整评定标准中的内容,形成为广大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认同的标准。

(3)开发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计算机操作平台,学校教师可以把自编或他人编的评价标准挂在网上,自觉地开展自己组织的评价活动,较为迅速地把学生自我、家长、自己和同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信息收集和汇总起来,达到较为客观评价的目的。并且这些评价信息可以较方便地储存在计算机里,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就会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针对他们开展的教育活动会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 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梁励.略论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江苏教育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 吴钢,张辉华.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江苏高教,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