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抽象思维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再加上合理的想象而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就创意思维的本质而言,创意思维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此过程或成果中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意思维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地提高思维能力,更完美而有效地创造客观世界。
1 创意思维的源泉
创意不是随意、随便的空想,创意思维也不是胡思乱想,不着边际的编造和涂鸦。创意思维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类信息、图片、书本资料等的整理、收集和学习借鉴。生活为我们的创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离开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和细心品读,那么我们的创意设计也将是很枯涩的,无血无肉的,不能产生有效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个从事设计和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就应格外对生活、对周边的事物、草木、鱼鸟虫兽等都要有积极的态度和敏感度去感受他们,了解认知他们,就如一片树叶在凡人的眼里和艺术家的眼里看出的是不同的结果一样。我们现在做设计,要追求环保,要做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而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不能说“绿色”垃圾塑料袋就是环保,不能说穿上一件绿色衣服就说自己热爱自然,绿色环保了,而在于我们对生活的认真细致观察,寻找那些合理的因素,那些维持人与自然存在的和谐因素,同时要发现那些破坏和谐的不良因素,在进行创意设计的时候,从大处着手,从小处中发现让灵感闪动的东西,以此来引导和激发自己的创意思维,汲取生活中的创意之源,让我们的设计更合理,更具有突破性和可行性。
当然,生活是设计创意的一个基础源泉,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也将世界乃至全球的距离拉近,各类信息、图片、书籍资料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设计领域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素材。设计本来就是一门涉及学科范围很广的专业和工作,需要设计师具备许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也一定要借鉴他人优秀的创意作品,来引导和启发自己的创意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收集信息、图片和资料,阅读大量的书籍,如科技领域的,生物领域的,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的,从中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
2 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
有了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和细心品读,有了对信息、图片、书籍等资料和知识的积累,这不代表我们就能设计出具有很好的创意作品出来,我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方法有很多,也有规则或法则可循,我们必须认识和理解。虽然说创意思维不应该被许多规则和技法所限制和束缚,但只有对一定的规则、技法等的深入掌握和运用,才能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如前面所说,创意思维不是随意的空想和不着边际的乱涂乱画,它是需要一定的形式美感和功能作用,这正如了解一个人要先和他交往,认识一件事情要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一样。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有许多方法、方式,我们常用到的有多向性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尝试多角度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本质的透彻了解;放射性思维:就是紧密围绕一个中心,在与之相关的领域内成放射式地寻找一切与之有联系的信息,以此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换元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构成事物特征的多种元素,并对其中的某个要素进行变换,以寻找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转向思维: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旦在某一个方向受阻,应该能够及时转向另一个角度。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应学会“旱路不通走水路”。对立思维:从常规思考角度的对立方向展开思维,从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出发,寻找突破的新途径。还有如:联想与想象,标新立异与独创性,广度与深度、求同与求异等等的思维训练方式。这里的每种方式、方法之中又遵循着一定的技巧和模式,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训练和练习,才能使自己能够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并升华到能熟练、综合运用的程度,才能使我们的创意思维能够打开,思维得到真正的开拓。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头脑饱满知识,可能创意设计时也会一脸茫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在生活中,随时留意身边的人、事和物,做个有心、用心观察的人,能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发现一些闪光的东西,激发我们的想象和灵感,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我们所积累的素材和知识才能更多,更丰富,为我们的创意思维设计作很好的铺垫,在进行具体的创意设计时,也不会感到很枯燥或束手无策,我们的创意设计也会如绽放的花朵,美丽而又鲜艳。
3 创意思维训练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意,艺术设计更是如此。艺术设计的创意、创新和发展也体现着一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社会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共同发展,我们在创造某一产品时,不能只简单的考虑到产品的功能作用,还要考虑到产品的舒适性和美感性,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要使我们的身心感到舒畅和惬意,即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的追求。同时,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的时候,也激发着我们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责任感和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责任感,每个时代对设计师和艺术设计工作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当然不能回避,不能走在时代的后面,而是要用自己的创造,用自己的创意设计思维引领生活、引领社会的进步,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自身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一、教??学生观察
观察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听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增强感性认识的直观思维训练方法。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实物的观察、人和事的观察、图画的观察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后,了解到杨朔在参观养蜂场时,不只看到了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沸沸扬扬的忙碌景象,而且看到了蜜蜂那种从来不争、不计较得失的品格。“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是作家在认真观察基础上积极思考的结果。从仔细观察对象发现特点分析本质展开联想,这种思维的过程正是初中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种特质。于是,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寻找目标观察,并遵循上述思维模式由表及里地探究对象本质。有一学生在“Discovely(探索)”频道中看到有关鹰的介绍,她发现了鹰不畏风雨、搏击长空、以强有力的利爪牢牢抓住自己的目标并睿智地克敌制胜的特点后,联想到作为学生也应该像鹰那样对待学习与生活,不畏困难,坚定不移,并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前进中的障碍,走向成功。学生在习作中写道:“生活告诉我,顽强、睿智、有力、上进才能达成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也要告诉生活,我要成为鹰一般的强者。”
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后又经过具体化,把同类归在一起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是概括法,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
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记叙了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己救人、不怕艰苦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让学生通过圈划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战斗中与敌人英勇搏斗的词句来体会他们的坚韧和刚强。学生通过比较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的表达方式,来领悟其不同作用:叙述、描写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身救人、不怕艰苦等三件事读来令人感动,用排比句式进行议论、抒情,读来能让人更强烈地感悟到志愿军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疑”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很多老师剥夺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只是老师把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抛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主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创新意识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新问题的能力。如开始学生质疑往往只能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文章的前后文、不同段落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一些深层次的疑问,然后,再拓开思路,要求把课外阅读、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步步引导,最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有创意的发言和叙述。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讲课前,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可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的发挥。
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一、坚持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的物质特征是引起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借助于语言还能巩固和表达思维的结果。”思维离不开语言,而概念就是用词来表意的。以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借助一些词语来完成的。语言发展水平高的聋童学习进步快,思路清,解决问题灵活机动;而语言发展差的聋童因用词不当,语意不清,解决问题过程中障碍大,能力提高慢。
坚持听力语言训练,首先要做到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佩戴助听器,早期训练,尽量不要错过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4岁)。其次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具体来说是:一是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二是创造应用语言的环境。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是指建立一个设备齐全的语言学习室或语言资源室,其中仪器设备要尽可能先进,各种学习语言的教具也要尽可能多样。创造应用语言的环境是指创造条件开展社会交际活动,要求聋童在学习过程中,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地学习与运用语言。再次是对聋童的语言训练不断改进教法,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书面语水平及内部言语的水平。聋童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掌握概念及概念系统的能力也就增强了,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二、丰富聋童的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是思维的材料,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聋童感性经验一旦丰富起来,就能较顺利地通过表现这座桥梁,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大大促进其想象活动和思维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利在对信息传递与感官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后提出“经验金字塔理论”。他认为,个体的经验是从直接经验上升到图像经验,最后提高为抽象经验。聋童的感性经验丰富了,抽象经验也就逐步形成。比如最初提到“树”时,聋童只想到家门口池塘边的一棵棵柳树。但他看到的树多了,感性经验丰富了,再提到树时,他就不仅想到家门口的柳树,还会想到公园里、学校里、马路边、树林里的杨树、松树、柏树等许许多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树。对“树”这个概念的认识,就从具体一个事物,推广到一类事物,从单一表象水平上升到一般表象水平,并能用词标志。久而久之,对事物的概括,他们就能从仅仅把握外部特征逐渐过渡到同时掌握内部特征的水平上去了。
三、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我们不能把传授知识代替思维训练,因为相对而言知识短期内就可以学到,而思维能力要求有先天禀赋并要在长期训练中才能获得。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应将思维训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思维流畅性训练
此训练要求聋童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越好。如针对聋童思维直观形象、思路狭窄,难以获得本义上的观念这一特点,我们可进行“用词流畅性训练”。训练时,我们可要求聋童在一定时间内对“人”“树”之类的一般概念组词,组的词越多,成绩越好。他们可以说小人、大人、女人、男人,也可以说老人、中国人、外国人等等。我们也可以进行“联想的流畅性训练”,即要求聋童在限定的时间内对一个指定的词,尽可能多地说出它的意思及同义词、反义词。如“快乐”的同义词可以是“快活”“开心”“高兴”“愉快”,反义词可以是“痛苦”“伤心”“难过”。我们还可以进行“表达流畅性训练”,要求聋童按语法结构与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造出句子来。如按主谓宾结构造句,聋童就可以造出“我们读书”“同学们做操”“大家吃饭”等。
思维流畅性训练,可以开拓聋童的思路,激发联系,促进创造想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
此训练可以摒弃旧的习惯思维的方法,培养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的能力。对聋童进行这样的训练很有必要。因为研究表明,听觉残疾的儿童比正常儿童更为缺乏功能变通的能力,他们往往囿于工具或材料固有用途的观念而限制了个人思考。
为培养聋童思维能力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启发聋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泥土、木料、铁块等说出它们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我们也可以进行“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要求聋童对意义距离相隔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实物之间建立联系。比如要求聋童运用一些无逻辑关系的对对词(“大豆―鞋子”,具体词对具体词;“勇敢―土地”,抽象词对具体词;“尊重―泛滥”,抽象词对抽象词等)编出合情合理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进行“问题解决的变通性训练”,要求聋童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都力求运用一个不同寻常的策略。比如做练习题时出现疑难问题怎么办,宿舍里突然停电了怎么办,在操场上发现一个同学从双杠上突然摔下来了怎么办,等等。思维变通性训练,可以提高聋童功能变通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三)思维的独创性训练
此训练要求聋童对问题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体现不同常规的能力。这种训练可以改善聋童单纯模仿,想象缺乏创造性的特点。训练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进行“命题独特性训练”,如要求聋童对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或将要举行的一个活动想出一个富有新意的题目。我们也可以进行“后果推测独创性训练”,即教师可事先设想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让聋童推测后果。如教师提供给聋童几个场景:“同学们进行爬山比赛时,突然有人从山上滚下去……”“晚上,大家都睡了,你睡梦中醒来发现小偷正在撬锁偷东西……”然后让聋童设想在以上特定情况下事态会怎样发展,自己准备怎么行动。通过长期训练,聋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模仿性、依赖性会逐渐减少,而自主性及独创性成分一定会逐步增强。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
一、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推动力。”在信息社会中,设计师要着眼于从有形的世界创造无形的世界,这种创新能力无疑是设计的灵魂。工业设计就是要将科技成果的创新变成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从而改善和引导人们的生活。
工业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创新设计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个人素质、能力、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提出新见解、新方式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二、影响工业设计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应试教育对设计类学生的负作用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试教育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少自主地安排学习,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推着向前走,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以至学生对事物认识脱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创新问题缺乏动力和兴趣,他们普遍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这正是设计类学生最容易陷入的误区。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最大禁忌就是盲目的跟从和模仿,真正的设计是勇于突破现状、打破常规,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模式,多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授课方式,增加实例教学内容,拓展实践空间,启发学生运用思维规律去激发创造的潜能,指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设计人才。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因素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从教学模式上讲,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设计教育存在许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对所设计对象本身缺乏深刻理解。因而,设计的作品往往流于肤浅和平庸,缺乏创新力。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在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上须加以创新。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互连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给设计教育带来新的教学方式,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的教学历史,而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但是大多院校没有全面引进相关联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和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停留在旧知识体系下,而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三)课程设置的因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设计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呈现出文理结合、工艺结合,学科之间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式。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将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性,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政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内容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新途径。
三、以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为例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方法,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充分发挥思维创造潜力。据调查,通过合理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潜力。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设立创新思维开发课程,如设立创新方法与技巧、创新实践活动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创作灵感有时如风暴疾驶而过,闪动的创作火花需要教师呵护、鼓励才能结出丰硕成果。教育教学中要杜绝扼杀有不同主见的大胆创新者。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头脑风暴”是奥斯本于1957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
(1) 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
(2) 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 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4) 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头脑风暴法会议过后,列出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问题本身的限制,包括经济、时间的限制,以及伦理道德的要求,选择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在产品设计课上我们举出08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就是联想创新设计中心100多位设计师、工程师以及用户研究人员“头脑风暴”的结果这一实例,来引入“头脑风暴会议法”的理念。奥运火炬的设计初期,经过联想设计团队的头脑风暴法,提出了祥云、凤凰、长城、糖葫芦、卷轴、Purefire、风筝等多个方案(如图),后来又经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形成表面蚀刻造型祥云图案纸卷轴造型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奥运火炬设计方案。……
在产品设计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头脑风暴法”在学生的灵感创意阶段非常有效,由于头脑风暴没有任何约束的规则,学生们能够更自由地思考,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同学们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就大胆的说出来,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后,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加强了交流,受到学生的好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戈登技术”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了一种与头脑风暴法不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时,教师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在使用戈登技术时,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例如,当要讨论停车的问题时,先只提出“如何存放东西”之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存放东西的各种方法。随后,教师缩小问题范围,如提出“要存放的东西很大”。然后,进一步缩小问题的范围,提示“东西不能折起来,也不能切断”,最后提出停车的问题。再例如,要研究剪草机的改进方案,可提出“用什么方法把东西断开?”随着学生的自由想象,会产生剪切、刀割、冲开、锯断、扭断、拉断、砍断、电解、激光等许多方案。待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方案后,教师再向学生公布,最终设计的目的是设计更好的剪草机。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舍去那些不可行方案,对可行方案再进一步展开,最后就可以提出采用理发推子形式的锯齿形刀片、镰刀式旋转刀片、圆盘式刀片等各种具体方案。最后,通过更深入、更具体化地研究与试验,则可得出最佳方案,进而设计出更好的剪草机。在产品设计教育教学中戈登技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常把它运用在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课堂实践,使学生学会并在设计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水平。
“把思维变成生产力”是个极有创意的新观念,表述了科学、艺术、教育之间以思维为本质而必然联系的新思想,也是对人才,特别是工业设计人才的素质提出的根本要求。肩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工业设计人才重任的大学教育应该首先高度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更多的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奠定人才基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知识及创新,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工业设计的发展与改革,现代我们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设计思维的创造空间,呈现出好的设计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郑建启,李翔.设计方法学I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2]李艳提高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3):65―66(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济南卫生学校)
[3] 浅谈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年05期
关键词:思维 能力 审美教育 音乐功能
一、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一)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感知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 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情感得 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如此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 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贝多芬曾说 :“音乐应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瓦格纳也言之:“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 ”
(二)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现代人
音乐教育所制定的 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音乐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音乐的功能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音乐的功能主要感慨为三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双重性的,使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平衡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 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 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 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是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二 、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育最终 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 能的人 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的片面观点的影响,人们对形象思维的研究不够客观,认为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从小学阶段就忽略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其实音乐课程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不懈的训练就可 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在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可大大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出学校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 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 的需要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 比拟 的。为了使美育落实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 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认为可以试从 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始,了解歌 (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教的歌 (乐)曲教材中,既要有古今中外名家名,又要有 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类之齐全 、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极好教材。同时利用教材 的刻意安排,充分发欣赏课的作用。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美育素材 ,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概括和提炼,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可 以让学生参与律动一起去感受乐线条的起伏,对于节奏的训练方法上可让学使用打击乐,去感受和领悟,培养内心的节奏等。通过系统的训练既可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美认识和分辨 ,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
(二)重视美感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的意识、美的观念 ,又必须具备美的方法和技术 ,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文化底蕴,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 ,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 。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等。学生充分理解感受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三)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育的效益 ,还 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组织一些在声乐、钢琴、器乐等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 ,给大家提供观摩学习的平台,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师也可选些 CD、VCD音响资料给学生播放 ,其 目的是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还可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等等。久而久之学生长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巩 固和提 高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
(四)审美教育最终得以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以及专业视野等等,都是贯穿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教师树立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以主人翁 的姿态 ,认真钻研教材 、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观摩等。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关键词】说数学 小学数学 步骤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掌握好数学语言是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学生通过“说数学”可以促使其积极思考,并在说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说数学”,使其爱说、乐说、敢说、会说。
一、“说数学”的概念
“说数学”,就是把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于语言具体表现出来,使主体思维通过语言的交流变得更加清晰,并使主体的理解成为可能。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说数学”狭义的理解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小组合作、共同交流等形式,形成自身内心的思维分析,然后采用说的形式外化出来。而广义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观察不同的事物,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然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表达给身边的人,尽量让别人听懂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语言表达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说数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完善小学阶段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解题思路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小学生“说数学”的依据
1.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说”的可能。
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用声音传递着信息,所以他们在小学阶段由于心理发展比较缓慢,他们向外界传递信息只能用语言。爱说是他们的天性,这就给“说数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在“问题解决”中也提出:“让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把数学的知识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运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取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合作交流。”以上这些都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师必须把学生思维训练摆在首位,并且要求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3.只有“说”才能让学生走出“依葫芦画瓢”的思维模式。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只是停留在表象的思维范畴,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不断促进“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就是进步的表现。可很多教师不但没转化,反而约束了学生思维,重复机械的练习只是增强了学生“依葫芦画瓢”的能力,学生记住的是题型而不是思维的发展,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说”就恰好相反,因为“说”的前提必须是“思”,只有学生在思考后才能发表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的也必须经过这样―个过程。所以“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思维外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小学生“说数学”的步骤
1.自读教材。
数学教材出示后,必须让学生独立阅读,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深刻认识,他的思考才会有价值。明确学习内容后,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一遍教材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可多可少,可深可浅,也可以完全不懂,提出疑问。不管是怎样理解的,都要鼓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或小组、或全班同学分享,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探究促说。
现在的数学教材更注重学生“拼剪、测量、观察、绘画、演示、比较、记录”等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收到探究实效,一般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具体模式是:两人在动手过程中,边做边说操作途径和方法,同时倡导争议和质疑,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待形成共识后,同组两人又将新的整合思路重说一遍。这样学生就从单一的动手行为转化成了“口手”并用,将学生“封闭式的学习行为”转化成了“开放式的探究学习行为”,提高了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3.展示中说。
小组探究完了,就该在全班展示了,每一个小组可选派一名代表说想法,也可老师指定,好中差兼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说的思路,萁他同学可评价,可质疑,可反驳。特别要提倡与众不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点评引导说。
学生们展示完后,老师点评。老师既要鼓励又要纠错。首先,激励。对孩子们的发言表示肯定,特别是对学习还有待提高的学生的发言于更要赞赏不已,其次,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最后,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灵活地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不同的表述。
5.强化练说。
学生已经对本节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就是练习和巩固了。每道练习题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抽学生说想法。这个环节重点放在中差学生上,只要这部分学生都能分析透彻,牢固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9期
[2]王晓红.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关键词:工程制图;工业设计;因材施教;立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14-02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它的发展是与当代工业化时代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的,是一门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学科,最终培养的是具有工、文、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是该专业的主干学科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制图、机械原理、材料与工艺等学科。对工程技术的熟练掌握决定一个工业设计师能否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设计出符合制造工艺等要求的、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新产品的重要因素。工程图是工程师和产品设计师沟通方案、表达设计思想的重要依据。运用工程图样来表达方案,是合格的工业设计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传统工程制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工业设计这一新兴专业教学要求,一项从教学思想到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一、因材施教,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要求的不适应性
现行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根据院校特点及招生来源的不同,主要存在两种类型,即工科类教学模式和艺术类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也都存在着一定不足。而工程制图课程原本是由大机械类课程沿袭而来的一门工科课程,其课程改革首先就要使之既能符合工业设计的教学目标,又能适合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征而因材施教。
1.理工科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行工程制图教学是以我国工科教学模式为主,采用了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备严谨作风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工类学生虽然比较适应此类教学模式,但对于设计学科的综合技能的要求来说,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发散性思维能力。合格的工业设计师应能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赋予产品外观独特的形式美,这是一个艺术设计的过程。传统的制图课程并不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工程图样的美观性的训练,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工业设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有欠缺的。因此,可以增加轴测图等具有立体效果图形的的手绘练习,在树立空间想象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手绘的体验,有利于综合能力的训练。
2.艺术类教学模式的改革
艺术类的教学模式沿袭了美术院校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只作系统的理论介绍,根据相关的原则举例说明,以视觉化的形象思维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留出空间以供学生自主发挥。相形之下艺术类的学生具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对于严谨的逻辑推理或许欠缺。加之艺术类考生缺乏高中数学学习经验,在学习工程制图时对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一些线、面的推理和转换感到吃力,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制图教学中,应当借助其小班上课的优势,通过少而精的图例讲解逐步树立学生的逻辑思维,适当削减机械类过难内容;通过在日常绘图练习中注重良好绘图习惯的培养,以期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遵循国家标准对制图的规定的习惯,增强学生在绘图时的纪律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该门课程带来的繁琐和乏味。
二、改革图形案例和教授模式
传统的图形案例多取自机械行业,并且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绘制和阅读该行业的工程图样,一旦图样涉及的领域发生变化,学生往往不能够举一反三。对工业设计专业来说,绘制产品类工程图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应对原有图形案例加以补充,增强其专业性和应用性。
1.传统机械制图图例分析
现行机械制图的图例多取自机械部件,如发动机、齿轮油泵等,这些图例最初是针对机械专业而设,大多复杂难懂。同时,这类立体的形体特征与产品设计所涉及的对象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的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社会需求更多集中在服务型和情感化产品上,即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设计该类产品旨在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而服务。因此机械图例的训练与产品设计的专业训练时所绘图形存在一定脱节。加之,传统的工程制图的学习,强调学习制图原理以及制图的表达方法,以学会能阅读、绘制题目所给图样为目标,不注重学生的自主设计和扩展图形绘制。因此旧有的图形案例的绘制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为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工程制图教学,应与产品设计专业课相结合,加强重视工程制图学习专业性。
2.与产品设计结合的图形案例
补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品为基础展开作图训练,可以选取厨房小家电含孔洞的外壳、工具手柄、灯具等造型和功能相对简单的产品,对应制图方法即按照箱体类零件、轴套类零件、指支架类零件的制图规则来绘制。一方面使学生在制图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工程制图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掌握针对不同小产品自主绘制工程图的方法,以期为工业设计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如对简单功能的电子产品进行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外观形体测绘、拆装分析而掌握关键数据,用图形正确表达产品的形体及尺寸关系,在此基础上设想可能的改进方法及重新构想该产品的方案,进行自主设计的创新训练。通过实际课题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制图是有效的图形表达方式,最终将用于产品设计。通过制图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表达、分析、设计、制作、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组织建设新的教学环境
借鉴理工科实验的方法,组织建设机械组装实验室,将制图的学习从普通的教室扩延到更为多样的场所,在实验室中配备拆装、测量的各种设备,对日常搜集各类废弃日常用品进行拆卸、测量、绘制、装配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树立空间想象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动手能力,这与工业设计的专业要求不谋而合。
三、多学科结合,提高综合应用水平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结合了文、理、工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其课程的内容也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单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和其它各门学科进行结合,将整个工业设计课程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1.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科
首先,发挥计算机虚拟建模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想象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虚拟模型发展出越来越强大丰富的功能,成为工程师、设计师及普通大众沟通方案和思想的得力助手,其中有二维制图软件AutoCAD、有三维建模软件Rhino、Pro/E等。三维建模软件的作用之一是帮助人们在脑海中建立立体造型,给人形象生动的感官印象。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既可以辅助想象复杂立体的空间形状,也可以用以检验空间想象的正确性。因此,借助计算机辅助学习是较为高效的方法。
2.机械原理基础知识
在制图课程中适当增加初级机械原理知识,讲授简单零件、结构、机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适当地了解机械初级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所绘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更有助于理解形体本身构型原理和装配原理,最终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图样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绘制,达到比死记硬背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轴测图和手绘训练
突出设计专业特殊性,增加透视图、轴测图的绘图训练和立体设计的设计训练,同时强调徒手绘图能力。透视技法广泛运用在绘画、产品、建筑等多个艺术设计领域,主要用于效果图的制作中。轴测图运用在产品和建筑行业,具有立体感强和便于标注尺寸的双重优势。徒手绘制透视图和轴测图,一方面增强手绘能力、对美的感知和造型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形状和平面投影之间的桥梁,使逻辑推理能力和形象感知能力都得到锻炼,使工业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进程更稳定地向前推进。
4.立体设计的独特优势
立体设计是指根据平面投影图设计立体的形状,题型变化多样。它有别于传统制图的“由二补三”的题型,题目只给出一个或两个平面投影,让学生构思出立体,而这个立体的形状却不是唯一的,最后再画出它的最后一面或两面投影。这种训练方式从简单的立体着手,突出了设计的多样性和发散性,教学过程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增加了制图教学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工程制图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改进原有教学中过于僵化的模式。训练过程注重加强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以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和法.工业设计的发展需要制图教学的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