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1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法;高师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

48(2006)12(S)-0010-3

学生创新的“灵感”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创新的意识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需要教师自己有创新的经历,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法》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师范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1 在对概念的剖析和讲解上,应培养思维的独到性

中学生往往反映物理难学,究其原因,主要难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在概念教学时,固然可以“各显神通”,不拘一格。但有时若能“点睛一笔”,一语切中要害,可以胜过很多方法,这恰恰是教师创造性功底的一种体现。

在《中学物理教学法》的教学中,我们首先给学生范例,播放录相,让他们学有榜样;然后让他们针对某一概念编写微型教案,各抒己见;老师再根据班上的具体情况分小组组织微型试教,并记录试教情况;最后播放教学实况,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评价,看看“睛”点在什么地方,是否恰当,同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让受训学生能处在“第三者”的位置来观察、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镜像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践表明,用微型教学手段培训高师学生的教学技能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在讲解“加速度”概念时,它的本意应理解为“速度增加(或减少)的快慢”,即速度变化的快慢。但有些学生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增加(或减少)的速度,以致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改变相混淆。如果在教学中能及时向学生点明:加速度应理解为加速的“度”,即加速(或减速)的程度,本身包含了时间因素,就可以少费很多口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难点突破方面,应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学难点分布于教材中各章节,难点的突破需要创造性的设计。

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某一“教学难点”(设置问题情境),布置给学生课外查资料,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设计出自己的突破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相互评价,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几种具有新意的突破方案;最后,通过学生的微型试教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方案给予客观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在额定功率下机车行驶的最大速率”时,学生往往只记住了“当牵引力等于阻力时,机车速率最大,且vm=Pf”,至于机车的运动过程、各种物理量的变化,他们就说不清楚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P=Fv,画出F-v图像,并加上一条阻力线,如图1所示,分三步进行讨论:

(1)当机车速率为v1时,牵引力F1>f,a=F1-fm>0,机车作加速运动,速率增大;

(2)当机车速率为vm时,F=f,a=0,机车作匀速运动;

(3)假设机车速率仍能增大到v2,则此时F2

vm=Pf。

可见,使用图像法处理后,难点也就不成其为难点了。学生不仅能讲清楚理由,而且还能很好地用于解题。

3 在实验的设计和开发上,应培养思维的敏感和创造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再现和讲解科学家们发现重要规律时的实验过程,另一方面还应敏感去地创造性设计一些小实验,以利于突破学习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发动高师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不同的教学仪器,用多种方法演示,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比如,在讲解“机械波”时,很多学校都有现成的波动发生器,可直接演示横波和纵波,并对照振动质点的运动情况进行讲解。但对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我们发动高师毕业班的学生制作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块棉布,等距离地放上完全相同的五块木块,如图2所示,轻推第一块后,第二、三、四、五块木块依次倾倒。

通过上面的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看到了这样几个事实:(1)运动形式是可以传递的;(2)能量是可以传递的;(3)传递是需要介质的;(4)每个木块都绕自己的支点倾倒,但木块本身没有迁移。这些结论无疑给机械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再比如,在“测量电阻方法”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知道“伏安法”是测量电阻的基本方法,但如果实验时没有电压表或者没有安培表,请问该怎么办(其它器材可自选)?这个问题首先布置给学生课外设计,然后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由于有自选器材,所以方案多种多样,讨论非常激烈,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几种使用器材较少、操作较为简便、计算较为简单的方案,供以后教学所用,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很有好处。

4 在试题的设计与解答上,应培养思维的多角度开放性

一份好的试卷,一道好的试题,既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命题者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训练学生一题多变的能力,即给出一道样题,要学生依据题目的条件,从不同角度出发加以设计,形成多道试题。

其次,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因为解题是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实践活动,教师的解题指导不仅是学生规范解题格式的示范,更应是创造性思维的展现,所以必须加强高师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应训练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从近几年的教改情况来看,新增了一部分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试题。例题1:有一种电冰箱,只有在压缩机工作时才消耗电能,将一台这样的电冰箱单独接在标有“3000r/kW・h”字样的电能表上,测得电冰箱压缩机连续工作10分钟电能表的表盘转过了75r。求:(1)这台电冰箱压缩机的功率多大?(2)如果测得该电冰箱某一天耗电为1.2kW・h,设压缩机每次连续工作时间都是15min,并且每次工作后的间歇时间也都相等,那么它的间歇时间的可能值是多少分钟?(设电冰箱压缩机工作时功率保持不变,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强调试题的整体性和实践性)。例题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强调试题的实践性)。例题3:如图3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用电器R1、R2均能正常工作。已知R1的额定功率为1.5W,电流表A1的示数为0.5A,电流表A2的示数为1.5A。根据以上所给条件,你最多可求出几个与该电路有关的物理量,并逐一列式计算出这些物理量(强调试题的开放性)。

以上这些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查。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教学实际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高师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5 在教学技能的培养上,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常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之外,还应努力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加强投影技术(投影仪、幻灯机的应用)和计算机等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辅导学生利用计算机,采用Authorware创作多媒体课件这一强大工具,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模拟了一些不可为实验(如原子核爆炸、天体运动)、危害性实验(如放射性衰变)、过程性实验(如电容器的充放电时极板上电量的变化)等,将那些不易见到、不易想象、不易在教学中直接呈现的物理现象和高科技实验搬上屏幕,这样既优化了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师范学生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义不容辞地投身于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在学好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更应注重观念的更新,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

第2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创造力,不仅是新课标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不少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析中,过于拘泥于形式,思维缺乏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习惯,首先应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应留有余地,发扬其思维中好奇、敏锐、活跃、敢想、敢创的一面,引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欲望,克服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展充满生命力的思维活动。其次需培养其质疑思维、转移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反思维定势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一、鼓励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

独立思维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的标识之一。善于思考,不断创新,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的表现,鼓励自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借助课堂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活动时间,不受课本与教师传授内容的束缚,充分发挥独立见解,有利于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个人认识”。只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质疑包括修正错误型质疑,问题多解型质疑,题解简洁性质疑,补全解答型质疑等。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能力:

1.给出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判断的错误;给出繁解漏解,让学生在对已有解答的繁琐的批判和对解答的不全面的质疑中发展思维的简洁性和完备性。

2.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答案的不唯一使得学生不能再在对问题感到似是而非的时候仍能通过排除法得到正确答案。只有对知识、方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全面把握才能正确作出解答,并在对每一个是非选项的质疑过程中发展由质疑到释疑的思维能力。

3.给出结论开放的命题,让学生在求证的过程中提高辨明是非的能力。

二、提倡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思维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通俗讲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心理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其思维形式通常表现为正向、逆向、纵向、横向四种,而从“创造”角度看,逆向思维与横向思维尤其重要,下面举例来说明:

1.逆向思维。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它的反向或由正常思维习惯的反面来考虑问题,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时常会有“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效。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给予引导利用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2.横向思维。初中数学是由代数、几何等各个分交纵横沟通组合而成,因此,探索解题途径时,除了思前想后,还要善于左顾右盼,而“数形结合”则在横向思维中有着巨大潜力的有效解题途径。

转移思维能开阔视野,不使思维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个侧面。它要求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转移思维方向与联想方式。不断改进与扩充已有的结果,不仅重视常规方法,同时也重视非常规方法。

有意识、合理、恰当地利用特殊数求值解题,不仅可以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有效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达到简化、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的简洁性、准确性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从而达到优化、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三、培养逆向思维习惯

心理学把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叫做逆向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辅助法宝。对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去直接探求,常常一筹莫展,若改变思维角度,适时启动逆向思维,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想办法间接解决;正命题研究过后,研究逆命题,往往能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突破思维障碍,开辟新途径。培养逆向思维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保守性,同时,往往能导致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促进数学创造的产生。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培养数学逆向思维的能力。

1.注意阐述定义定理的可逆性,强化对定义的逆用的自觉性与敏感性。并且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定理的逆命题正确与否能使学生进一步分清其条件和结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完备,还能激发学生去钻研新的知识,引导其进行创造性思维。

2.通过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变形、及公式的不同形式在应用方面的异同分析,启发学生从公式的正用转化为公式的逆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

3.注意解题中的可逆性原则。如正面分析受阻,可逆向考虑。反证法、分析法、反例否定法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强化逆向思维。

四、培养形象思维习惯

第3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的存在,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处处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新”字,方法得当,授课语言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法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让学生充分拥有haveatry的机会。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因为英语和汉语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不同,学生难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要以学生的提问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发散学生的思维,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个个动起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一个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诱导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要进一步要求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多用what,would you think of...发问,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思考如何用英语解答问题。

三、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个青少年都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的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信念和毅力,以及强烈的创造欲。学习不是纯粹为了掌握知识,而是要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在英语教学中,我提倡“笨鸟先飞,强鸟更要先飞”。学习对话、课文要从整体入手,进行思维改造,把用汉语思维改造为用英语思维。首先,把本节所学习内容简笔画画到黑板上,或用多媒体技术把本节内容用粘贴画投影到屏幕上,并标上连接上下文的重点词,我大声复述,学生小声复述;待学生上口后,学生大声复述,我小声复述;几遍之后,擦掉提示语,学生看图画复述,实在想不起来的可以看看书。待中等学生会复述之后,让其到讲台上复述。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单词、句子教师要精讲,不要讲太多。此后,学习好的学生要进行free talk,谈生活琐事、国家大事、新闻报道、所见所闻,可以与教材接近,也可以不与教材接近,课前、课后,三五分钟均可。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使其表演才能,语言天赋,编写才能,创造构思能力等得到锻炼。学生说不好没关系,学生说得少也没关系,但要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性的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为外部语言,并对外部语言进行加工整理,在不断出错中,使自己的语言得到完善并达到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教委对教材改编了又改编,重点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花大力气抓学生的语言基本功。高中阶段是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的最佳阶段,学生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生理特点,把英语作为一个整体来教,从整体到部分,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译的活动;课堂上要强调学生进行社会性的互动交际。因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十分缺乏,课堂之外几乎听不到英语,所以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应多方位、多角度、大容量、高密度地进行,同时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外学生还要进行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大容量操练,口、耳、眼、手、脑并用,多通道、高水平加工语言信息,使朗读、背诵、阅读的内容逐渐自然地融入日常交际之中,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第4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35-02

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能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新时代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造良好氛围,提升课堂质量

美术学科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在美术课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绘画示范时,不应强调让学生跟着自己一笔一画地画,而要求学生的作品尽量与范作不同,鼓励和表扬学生有创造性的方面,展示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勇敢地画下去。如在学习《风景如画》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纯音乐《春》,让学生先用心感受春天的意境;然后播放音乐视频《春天在哪里》,使学生边唱边按要求观察春天的样子:万物复苏,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这种恰当运用音乐和视频的方法,能直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相应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美术课堂的质量。

二、激发学习兴趣,以求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内容,要想学得好一定要对这一内容有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开拓想象力,激发创新能力,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的目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如果对某一学科有极大的兴趣,那么相应地就会对该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也会非常高,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设计房子》这课时,教师可事先拍摄照片,然后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一排排的楼房、闪烁的灯光、有创意的家具等,会惊叹它们的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其实我们天天看到的、用到的都是美的东西,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并能用手设计出这种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这就为创新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三、合理设疑,践行开放式教学

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力保证。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关注学生创造能力与发展的新理念。教师应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创新发展的潜能,坚信每位学生都可以成功创新。尤其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帮助、信任他们。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如在教学生画一件毛衫时,可对学生谈话设疑:什么样的毛衫既实用又美观?当学生初步考虑好毛衫外形时,教师便进行多角度引导,先拿出设计新颖的毛衫实物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从外形的角度思考设计方案,找出色彩、图案搭配的最佳组合,以达到最佳设计效果。当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感觉不好或设计中途停止时,教师应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创新。

四、抓住主要特征,用心观察发现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作画。我们的眼睛就是一部照相机,只要用心看,就会发现美时刻在我们身边。教师要培养学生用画笔留住生活中的美的习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把握事物的重要特征。如,在教学看似复杂的大型动物,如长颈鹿和大象的画法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其主要特征并在绘画过程中突出和强调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形象地画出它们,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美术课本《诱人的瓜果》一课时,老师在导入时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并启发学生感悟身边的遮挡现象,使学生对遮挡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老师在学生的摆放中引出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很容易就能学会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表现遮挡关系。

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好奇心是小孩子的天性。适当利用竞争机制,是培养学生好奇心的良好的方法,并能刺激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表现欲。如一样简单的东西他就能随心所欲地通过各种方法玩出来,这也许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日后的早期教育,确实很好地因势利导,强化这种求新、求异的意识,会成为创造性人才训练的开始和良机。如在低年级课题《青蛙比赛》中,就可采用灵活生动的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懂得了简单的制作方法之后,利用剪、画、折的方法来设计自己有特色的小青蛙,然后让他们互相比较,总结自己制作的不足之处,形成亲身体验和思考。这样会达到使学生真正发挥自我独立的价值与参与竞争过程的良好效果。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应利用具体的感悟形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提升美术教学的品味,并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比如准备大量供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多媒体资料,才能够避免学生的视觉疲劳,让学生整堂课都充满激情。也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收集资料,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素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

总之,时代的发展对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只有做到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开拓创新,大胆改革,利用儿童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90-01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的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一、注重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源泉,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就做了个小球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变化。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加减应用题》时,大部分的习题都配有插图,在练习之前我都先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题意。

二、注重动手操作,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 实践也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往往就不能得到较好发展。在小学教学阶段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达为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诱导学生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开发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始,便以“小卖铺”为基本生活情境,让学生上台买货,在讨论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整堂课都融入活动中,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在口头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在填写发票的思考中,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五、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6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93-01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从多种渠道来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理解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例如:了解xx 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xx的化学性质……这种毫无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循规蹈矩式的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新课程中经常看到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认识xx的性质,学会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对周围生活中的化学有关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密的欲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2 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基于一定的动机对学习资源进行吸收、鉴别和发展的一种活动。首先教师要创设一种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且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创设和模拟化学实践情境,如水的组成、元素、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等微观范畴的系列概念教学时,可借助实验演示、图形展示、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播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立体、综合的化学表象,增强事物的直观化和形象化。

3 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尝试化学。有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被我们所利用,像纯碱、醋、石灰粉、石灰石、酒精、鸡蛋壳、蜡烛……,请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我们周围的物质来制备新的物质。这个题开放性相当强,首先,反应物可自己选择,生成物可以自己确定,有的实验还必须亲自动手,当然,要想准确无误,通过老师的认定,还必须验证产物。学生当时提出的答案很多,有二氧化碳,熟石灰,水……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蜡烛制备碳,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他们拿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得的碳,这位学生拿来的产品是在小碟子底部的碳黑。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又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来验证是不是碳黑,使他们养成一种探究精神。选择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化学空间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和利用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现实而又广泛的空间和发展前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目前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无法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离子的运动,一些化工生产和工艺流程制成科学、规范、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学生欣赏电脑动画的同时,达到了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制作的课件既要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遵循电脑的使用规律:使用简便、空间小。二是选材要得当,选取教学中难点、重点、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知识,有毒、有危险,难以课堂演示的实验,且不可盲目追求课件的花样和形式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像一氧化碳的毒性,很多学生想像不出中毒的样子,电脑完全可以利用动画演示一下头晕等中毒的情景;还有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分子怎样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怎样结合成分子;氢气的燃烧、爆炸的微观解释;有的教师在使用教学课件时,完全变成了微机的操作者,成了“一只鼠标”,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可以成为一块绊脚石。

5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第7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善于观察 浓厚兴趣 勇于质疑 标新立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17-01

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乡村的中学生具有见识少、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所学知识多为书本知识、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乡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接触面较窄,从课外获得知识的渠道几乎没有,在学校教学方面,教师们的教具也只有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一性、适应性向创新性、专业性、全能性过度。在这种需求下,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接国际激烈竞争的跨世纪人才的乡村学生呢?这就把我们的乡村教育事业推向非常严峻的局面。

乡村学校无论是在教材、教具、学生学习条件、教学活动等,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培养人才的要求却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出现了一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现象,如何在较低的起跑线上追赶上他们?在这里我就从生物学科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因为生物学科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举重轻足的地位。

在众多的学习科目中,生物学内容比较分散、细腻、抽象,所以学生往往难以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往往是依大纲靠书本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这样的旧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的需求,所以必需要改革,而改革的要点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创见思维的理论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也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注重思维训练便可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我认为这是乡村学生教育的关键点,具体步骤有以下三点。

1 善于观察+浓厚兴趣

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如人们对于熟了的苹果会掉在地上这一现象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牛顿观察后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德国一位著名科学家也曾说过:“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作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其真正独创头脑。”有了兴趣产生了好奇心,又善于观察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上实验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如我在上环节动物这一课时,我专门设计了“玩蚯蚓专题”实验课,让学生们先在草坪上玩蚯蚓,让他们接触蚯蚓。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蚯蚓对于乡村学生来说是最寻常不过的了。我耐心等待着,过了十多分钟,就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来,“老师,哪一端才是它的头?”其他同学听见都愣了一下,紧接着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老师,它吃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它的身体已经断成两截还能活?”同学们议论纷纷地提出问题,这样一来,就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了。对问题有了兴趣性也就争取到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这些学生不去训练他们的思维,而对学习不够努力呢?

2 勇于质疑+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学生具有标新立异的思维,就必须破除学生“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教导学生要勇于质疑,对老师说的和书本上讲的东西,不应认为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一点对于乡村学生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事,因为他们普遍生性比较腼腆,所以我平时上课特别注意鼓励学生们提出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不怕说错,并经常对他们说:“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嘛!浪子都可以回头,何况我们这是在学习。”若不然的话,要他们天天听、天天练、机械地服从,盲目地模仿,他们怎能有创新的思维呢。如我在上?光合作用?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老师,如果人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话就好了,这样大人们就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耕作了”这话刚说出口即刻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的荒谬想法,还大声赞扬他能标新立异和勇于质疑,并鼓励其他同学以此为榜样,渐渐的其他学生就会大胆的提出问题来了。有时还可以营造对立观点让学生们讨论,以达到大胆质疑的效果。如我在上运动这一课时,就设立了“运动与骨,骨与运动”的观点让学生们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整节课在学生们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课本里的知识,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要求。

3 富于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的答案。它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就是独创性,即与众不同。流畅性是指在思维时,能够进行急骤的联想反映出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即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思维在数学课上常有用到,在生物学科里却是新的尝试。为了训练学生们具有这种思维,在上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们必须拿不同的实验品来做实验,并且要求学生们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进行比较和总结。如我在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课?时,就有学生拿着洋葱、大红花、菜花、菜叶等多种实验品来上课,我让学生们对这些实验品进行多次比较和总结,最终发觉大红花做实验效果最好。

仅有发散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与创造是分不开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超强的创造力。所以我在组织课堂内容的同时,经常教导乡村学生们要勇于大胆想象、设想和猜想,甚至假想都可以,但是不能胡思乱想。教育他们想象要有科学性、逻辑性、知识性。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的科学家们不都是靠他们非凡的想象力才能发明东西的吗?由此可见,教导学生们多思多想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而培养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的人才,才是我们今天要培养的祖国人才。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总的来说,乡村教育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教师能用的教具极少,这就需要乡村教师们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区”,因地制宜的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相信经过我们乡村教育者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培养

未来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所组成,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夯实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

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

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理论,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2、 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质量”、“温度”、“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质量”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3、倡导创造型的学习方法。

运用上述创造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9篇: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分数的几分之几”时,提问“你们生日那天都吃过蛋糕吧。”学生纷纷举手说:“吃过!吃过!……”学生情趣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你把蛋糕分给谁吃了呢?你吃了多少?”把学生引进分数几分之几的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思维带进新知识的边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折圆形纸。有的学生家里有三口人,就把蛋糕分成3份;有的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涂上不同的颜色,每一份还写出给谁吃呢,标出几分之几。

二、创设条件,全程参与,开拓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即不但授之以鱼,还应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并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那颗小小的脑袋,蕴藏着无穷的思维潜能。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身体动作的参与对数学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要边动手边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符号、概念、公式等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如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全班同学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量数学课本;量练习本以及铅笔盒。学生在主动动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大脑的潜能,还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又如,我在教一道应用题“妈妈做了两张同样的饼,小强把一张切了相等的3块,他吃了1块。爸爸把另一张切成相等的6块,他吃了2块,小强和爸爸谁吃的多?”学生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两块圆形的纸片,分别折出以下两个图:

把和涂上颜色,折一折,想一想,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原先抽象模糊的,现在变得清晰起来,懂得小明和爸爸吃的一样多,其后有个学生回答:“相等。”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很好,不但正确,还极富有创意!”由于我的及时肯定和鼓励,以及自己在教学中身体力行的表现,不仅使学生感到创造的愉快情感,而且还激发了其更大的创新欲望,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环境。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拿几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叠出它的,你能折叠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来吗?”学生马上动起手来,大部分学生有以下几种折法:

我当时看见了觉得很满意,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到:“你还有其他的折法吗?”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有的小组正在商量、讨论,有的学生马上动手做起来,马上又折出了更有创意的:

这一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人人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大家学得轻松愉快。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如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联想,然后集中思维,优选最佳方案。从发散――集中,又从集中――发散,经过多次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学习,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主动参与探索。

三、创设情境,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生活中产生的,而生活中又到处充满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生活情境中去,以便帮助学生对生活的再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工,加以总结和提高。这样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去实践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感到亲切、易学,从而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对比”一课,我首先让两个学生上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和宽,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量一量,做一做,说一说,学生很快计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接着又量了教室的玻璃(正方形),兴致勃勃地计算出周长和面积。我在课的最后布置了量一量家里的家具和日用品,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第二天,我在课上听了学生的发言,他们不仅量了家里家具的长和宽、边长,还算出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数学有这么大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缺少了数学是不行的。因为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数学的知识无处不在。第二天,我根据学生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数字,分别要求他们编成应用题,并且解答出来。这一次,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有的学生编写成:“我家有一台电脑,屏幕长29厘米,宽21厘米,求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有一位学生喜滋滋地告诉我:“老师,我家建新房子,爸爸买了边长60厘米的方砖,我能算出一个房间大约用多少方砖?”我对他们的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感到欣慰。可见,教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就会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乐教、乐学的目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