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小学德育管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管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德育管理措施

第1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有效性 措施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要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健全教学管理中检查、评价、激励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

1.认真进行教学检查。促进落实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教学检查。这是因为教学检查有督促、反馈及指导的功能,所以它是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学校学期初有各种计划的检查和讲评,每月有月进度、月计划的检查,期中有半学期工作的全面检查,期末有计划完成情况和质量成果的总结检查。从教学过程讲,有集体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各教学环节的检查,为了保证检查的真实和全面,教务处应编制各种活动报表,收查作业、教案,听取汇报和听课、参加教学活动等各种数据,这也是教师年终考核的参考资料。

2.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评价是衡量效果、促进工作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又是检查和奖励的中间环节。有了评价,检查才有方向、有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督促和导向作用;有了评价,奖励才有依据,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要贯彻三个思想:一是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科学但不拘泥于本本,借鉴别人但要立足自己;二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从内容上看有多个方面,从过程上看有多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评价,但不能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形式完整的一套评价标准,所以,评价标准要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

3.发挥好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教学奖励是教学评价后的激励措施,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奖励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于它的正确性。正确性的体现是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激励性。奖励应依据三项原则进行: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奖励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把奖励的项目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部位和环节。其次是鲜明的导向性。奖励要向薄弱环节倾斜,引导解决教学上落后的部分,使全面工作平衡发展。第三是奖励的激励性。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但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达到这个目的。第四是以全体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为两翼,实行科研兴教和民主管理。

二、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2.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3.强化教师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生管理,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邹妍锋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师,2013,(6)。

第2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分层教学 措施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措施

1.确定目标

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中下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好及中上学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3.作业设置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

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并且在作业的批改上实行几种不同的尝试:一种是在自习课上面批或是课后找到学生面批,这样就使得每个学生得到直接的反馈,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一种是让学生交换批阅,从别人的作业中发现问题,再联想到自己的作业中的问题,加深认识;第三就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自己批阅,提高自主意识。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好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巩固练习题目;二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中下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切实减轻了中下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转贴于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一般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中下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好中上学生实行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同时还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物理小实验器材,培养他们瓶瓶罐罐做实验的技能。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科学幻想。

二、分层教学的注意事项

1.创设问题情境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还不了解的规律、定理和方法,不是“填鸭式”地机械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这些问题情境一定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主动思维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讲第二章《简单的运动》时,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寻找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中有关参照物的诗句和故事,让学生寻找有关平均速度的故事,结果学生的知识范围超乎我的想象,学生写出了大量的诗词和故事,比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刻舟求剑》、《龟兔赛跑》等等。

2.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分层教学和辅导中要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内驱力。

第3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50-D2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之取向

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人学观念史的研究表明:作为“心理人”,人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寻求和实现这些需要的能力。人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作为“存在人”,人有着强烈的非理性的内心感受,如恐惧、焦虑、孤独、荒谬的体验加以及烦恼、彷徨、悔恨、无奈等心情,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及对“存在”的反思。不论从“心理人”还是从“存在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在满足了生理的、安全的基本的需要外,还有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超越主要表现为不断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谋求实现为人之师的终极价值。高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引领学校办学质量走向卓越。人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管理者、全体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理应是高校质量管理的重要主动参与者,没有他们的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就无从谈起。

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应然之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并对教师职业从业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从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建议》正式提出教育工作应视为专门职业的半个世纪以来,认为教师是一门专门的职业,需要其特有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实施专业自主、表现职业道德、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其中包括: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养成、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与学生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职业责任感等。

教学质量的管理意味着学校既要重视教师整体职业劳动性质的专业化问题,更要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对教学具有研究和反思的行为。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理想的追求、自我潜能的挖掘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转变单一行政管理和奖惩控制思想,建立与高校教师发展相一致的质量管理机制,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管理联系起来,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促进高校教师自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化。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

1.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

在迪尼斯乐园,每一位新到的清洁工,在没有经过为期一周的关于这家主题公园的理念、价值和吸引力方面的课程培训前,都不能去清扫地板。在那里,每一位游客都被看做是客人,每一位员工都被看做是在每天那些精彩的、给人带来欢笑的表演中起到很多作用的合作同伴。在一定条件下,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只有我们的广大教师有职业认同感,认同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感觉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学校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所有教师的精彩表演,让质量管理目标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共同追求的目标。学校向新人职的教师展示学校发展的愿景、学校的组织文化及学校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各种资源,同时了解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并不断地激励及满足这种需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当然,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定位的分化,不同高校教师的职业内涵也有不同的变化。不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发展机会,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与校情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及职业认同制度,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校内质量认可制度

学校是由教师团队组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个体行为,更依赖于教师团队的群体行为。因此,学校要构建一种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富有建设性的、开放的经验交流、相互支持的合作,能使教师个人体验到被他人接纳与肯定的团队归属感、社会支持感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畅,从而为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动力,达到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与经验交流,可促使教师在关注自己所任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发展,更加在意本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从而使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与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由于团队成员不但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引人注意,更希望作为一个个体被认可,因此,建立既基于团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努力的校内质量认可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3.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

一个刚走向讲台的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成熟型教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反思、修正专业成长目标,因此,在教学质量管理举措中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发展性评价不同于奖惩性的教育评价,它强调过程性评价及教师主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罚为最终目的,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则由于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并且评价的意义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而得到被评价者认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在学校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求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包括入职之初的职业关怀,即协助人职之初的教师根据其现有基础、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将反映教师成长过程的各种资料都装入档案袋,定期将档案袋信息反馈给教师,并对成长中的档案数据与教师当初自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4.创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改进的理念

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业的基本条件和立身资本,它形成于职前教育、积累于整个职业生涯。这些知识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终身学习、积累和建构。另外,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厚,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而深入的知识。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对教学法的研究与创新,学者未必就能成良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只要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学习必将伴其一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创设一种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组织讨论、总结提高”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让教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通过学习实现组织及个人的目标。而学校管理人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并应用于管理的实践中。

第4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学校 档案 收集 整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59-02

学校各项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学校日常行政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若想保证各项决策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就应当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有效性,确保所收集的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提高档案整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1 学校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1.1 分类较多

对现阶段学校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其具有分类较多的特点,按照不同对象可以分为教学档案、学生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也可以根据不同记录形式分成录音档案、录像档案、照片档案、文字档案等[1]。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存在,档案均能够真实的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记录下来,反映出学校的真实发展情况,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学校各项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2 范围较广

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需要校内所有科室的参与和配合,其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包括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校内教职工以及全校学生,形成的档案种类也较为丰富多样。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n案管理工作中,使得档案的载体形式发生了一定变化,由单一的实物档案发展成为实物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形式,所以可以说,学校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的范围被极大的扩展,具有范围较广的特点。

1.3 连续性较强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开展,学校在每年都会发生一些重要事件,并且在这些重要事件中,大多都需要跨学年完成。例如,实验室的建设,实验课程的改革等。这些事件需要延续几年才能得到全面完成,有的甚至需要几十年才能实现完善。因此,针对这类具有较强连续性的档案,需要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人员坚持跟踪,逐步完善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

1.4 受诸多因素影响

学校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意识,档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等,这些因素均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不同时期的质量与水平存在一定差异[2]。

2 加强学校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宣传,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在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宣传力度,促使内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从而保证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方面,需要积极提升自身工作水平,明确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方面,应当通过加强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引导其自觉配合并参与档案收集、整理工作[3]。

2.2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确定归档范围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促使校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全校师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管理制度明确划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保证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通过激励制度,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能够主观能动的投身到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中,提高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还应当通过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等促使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中,并在他们完成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后,让其将整理好的资料及时的交到档案管理部门,由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归档。除此之外,学校各级领导还应当对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监管,考察各项档案保存情况,监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2.3 加强沟通交流,保证收集整理工作顺利进行

良好的沟通、交流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学校档案收集、整理工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各科室积极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帮助档案管理部门完成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积累工作以及归档立卷工作,提高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档案收集、整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2.4 通过先进、可行的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实际上,开展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为学校各项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促使学校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零散材料整理方面,只有全面收集、认真整理,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使各类档案能够得到有序存放,提高学校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4]。因此,学校可以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确保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减少纸质档案存放空间,还方便档案的翻阅以及资料的查询。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平台实现对学校档案的统一管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及时的档案信息支持。

2.5 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学校各项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取决于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所以,学校若想保证各项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应当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内部沟通交流,分享优秀的工作经验,交流有效的工作方法,促使档案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得到较为显著的提高。学校可以阶段性的组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到各项教育培训活动中,加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促使档案收集、整理工作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例如: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班,开设信息化技术培训课程、组织开展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的相关培训活动等[5]。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档案不只是陈放在档案室中的资料,更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如实记载。学校各项档案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客观反映出学校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为学校各项决策以及经营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支持。所以,加强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对学校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黎倩汛.如何加强学校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1):22.

[2] 郭桂玲.对学校档案收集工作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21):25-26.

[3] 宿星卉.如何做好学校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0):297-299.

第5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实问题;改进措施

G711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职院校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出来,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随着教育资源的缺乏,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对社会大量的需求时,相关配套设施和体制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生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都是较大的考验,且管理上存在缺失,未能有效运用工作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从队伍建设角度入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队伍发展结构,同时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才能发挥出一线工作者的作用,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指导。

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是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辅导员未设立单独的岗位,凡是从事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都被称作学生辅导员,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管理范围不确定。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既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同时也要跟进学院的日常工作,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辅导员有的挂职在学生处,有的在各系办公室中,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1]。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较为繁琐的原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数量较少,人员不足使得一个学生辅导员往往要带多个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

(二)队伍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还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活区别于高中集中化的管理,要求了学生在半开放的环境里不断强化个人生活与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2]。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专业性不强,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关的经验,尤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正确的知道方法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作用被限制。另外,在学历和职称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相较于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未能发挥出岗位的作用,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层次。

(三)队伍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采用的是聘用制度,现行的辅导员制度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强,采用聘任制度,能够便于实际的管理和考核,但是福利待遇上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存在差距,且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入行门槛较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都希望以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作为跳板,能够从事于行政管理等工作。因此,人员流动性强,使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3]。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较为繁琐,使得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压力较大,心态失衡,辞职或转任的情况较多。而学院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数量,不得不放低选拔标准,新上任的辅导员经验不足,能力存在欠缺,导致实际的工作效果不理想,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

(四)人员素质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同时在思想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学习方面都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过程中,人员素质差异性较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岗位人手不足,且未有大量的时间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仓促上岗,未能发挥出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对于岗位的认识不清,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工作精神缺乏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表现具有差异化,对于学生的工作开展效果不佳[4]。

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设岗,合理配置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重视力度,要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和资源。因此,要注重科学设岗,首先要明确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现规范化管理;其次,要注重人员的合理配置,保证一个班级配有一名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减p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从而人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最后,要注重合理配置资源,学院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学院领导必须要着眼于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进行细化,分为专职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设立在学工处和学院各系办公室,从而方便于对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5]。

(二)提高标准,优化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整体的发展层次,学院必须要提高招聘的标准,要严格制定选拔制度,要贯彻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从党员教师和干部中聘选高素质的人才,或者从任职教师中聘选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利用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人员结构的目的[6]。另外,学院要注重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机会,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科学管理,注重发展

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保证每一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发挥工作职能的前提,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性质,明确其岗位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另外,要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待遇,以激励政策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

(四)强化职业定向,提高整体实力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较强是影响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顺应当下的教育形势,我认为必须要强化职业定向,要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视为一个专业性的岗位,同样具有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要多采用专职专聘的形式,注重发挥出岗位的优势,要强化辅导员的个人素质,要让辅导员正确且全面认识辅导员岗位,注重岗位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结语

四、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所报以的期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必须要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管理效果,要正确对待辅导员岗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注重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培训制度,从而发挥出岗位的职责,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柏雨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八项主要工作职责[J].学理论,2013,02(02):300-301.

[2]胡亮华,陆虎.高职院校辅导员“内提-外促-互学”三位一体培养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01):82-85.

[3]王周锁,周广阔,吴,杨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方法探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五知”工作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4,08(05):72-75.

[4]贾正枝,李伟娣.制度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构建――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W理论,2015,08(24):131-132.

第6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口算研究口算能力培养方法小学数学数感

口算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市场交易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口算还有利于思维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是口算发展的重要阶段,打好口算基础不仅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因此,影响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潜在因素及培养措施研究成为当前口算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寻找内在因素的研究

什么决定着口算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口算能力的高低的因素是什么?为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在指导师的指导下对所实习的的101位学生作了一次口算研究,以期能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研究方法:研究以龙湾区永中第二小学六年制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101位学生为被试,在他们学完六六三十六之前的表内乘除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对他们使用笔者自己编制的四种运算混合的前测试卷,在完成前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对其优秀率和不达标率进行统计,并针对试卷分析的结果对口算能力差的同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口算训练,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完成辅导后对101位学生使用类似前测卷的后测卷,再根据后测结果的分析对这次研究进行结论。在研究中使用如下口算能力评价方案。

口算能力评价方案

考试时间:10分钟 考察要求:读题,算出得数

考察内容:124道四种运算混合的饿口算题,涉及表内六六三十六之前的乘除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及1―2道超纲题。

评价等级标准:

错题数0---2 3---5 6---1011以上等级优良达标待达标

研究结果:

二(3)班前后测口算能力的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人数平均分最大跨度人数平均分最大跨度前测1272.167+30 3896.132+7后测1286.5无-3896.184-6(以前测中待达标的12位同学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

二(5)班前后测口算能力的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人数平均分最大跨度人数平均分最大跨度前测1270.417+603496.412+4后测1286.083无-3495.882-4(以前测中待达标的12位同学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

二(3)班前后测各个等级分布的比较

优良达标待达标前测15人12人11人12人后测13人22人6人9人二(5)班前后测各个等级分布的比较

优良达标待达标前测11人17人6人12人后测12人19人9人5人

结果分析:

从研究的前测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班级的口算能力有所不同,二(3)班各个等级分布比较平均,这说明他们的原始个体差异存在但是不是十分明显,而二(5)班的同学则较不平衡,优差相差较大,个体差异显著。在这两个班级中口算能力较好的同学都已经达到了十分钟内完成测卷,并且速度和准确度都很高,能够自己根据所学的算理解决8×3和59+48这两个超纲题,这些都说明他们已经十分深刻地理解了算理了,并且能够合理地运用合适的方法去迅速解决不同的题目,同时保持这种口算能力的相对稳定,可以说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口算能力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准。那么差的同学呢?他们无法在十分钟内完成四分之一的测卷,完成的那一部分的准确性也无法得到保证,面对超纲题束手无策。这两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显然存在差距,而且是不小的差距。但是这是些刚刚被教授了口算的二年级学生,在口算这方面他们身上的后天培养和影响的痕迹极少甚至可以忽略,所以我推测一定存在着一些先天因素,这些先天因素使得学生们的口算能力在形成之初就存在差异,并影响着口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根据对学生们的观察我推测这些先天因素应有以下几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先天的数学感觉(也称数感)、意志强弱程度、儿童生理因素等。

于是,针对这些预测的因素我对待达标的24位学生进行了口算训练,每天踌躇十分钟对他们进行训练,试着所推测的因素的不良影响,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重申算理,训练熟练度。在完成辅导后,我对101位学生实施后测。而后测的结果十分明显:受过辅导的同学的口算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的大部分进步相当惊人,仅有少数进步不大。这明我的推测成立了,这些因素确实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它们存在先天性,但是它们也不是不可改变,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后天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们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在口算能力形成之初发挥的影响作用,也会在后天培养中影响学生获得培养,但是前者影响作用较大,后者仅能起较小作用。这些先天因素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改变,但是这样的后天培养必须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有针对性的、适于个人的,而且这种改变前期很易见但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变得缓慢甚至难以再见。

二、主要思维因素――数感

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这些先天因素及其关系,我又翻阅了一些资料,并大致将这些先天因素分为两大类:教育心理方面和思维方面。教育心理方面包括思维定势影响、感知觉分化水平等,这些可以通过教育心理方面的有效方法得到解决和改善。我这里重点讲的是思维方面的主要因素――数感。

NCTM(1989)提到数感是数的直觉,而具备数感的学生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他们了解数的大小和数运算的效果,并能发展出量与测量的参照物。有数感的人可以产生出多种解法,在判断及解释上有其精致性;并具备多重标准。比如刚教了8÷8=1后,在教9÷9数感好的同学便能先他人一步得出得数1,他们对于数字的敏感性对数的关系的敏感性都较普通同学要强。

那么数感可以培养提高吗?答案是肯定的。数感可以通过长期培养得以训练提高,比如数学专业中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原本不太喜欢数学在数学上并没有太多天赋的数科生在完成数科专业课程后被看到对数学十分热爱并有较强的解决数学的能力,这其中数感被培养提高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数感也可称为是一种主动地、自主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Marshall(1989)建议数感和估算必须由连结数学知识网的中心点而来,不必教数感,而应在教学时注重数的知识的各种感念间的连结发展,并要求找出测量这种连结强度的方法。他提到要教学生拥有数学直觉就必须提供他们已知的概念、表示法、迁移规则等高弹性应用的基础,避免依赖固定的算法,允许他们发明程序,建构数学知识。若能鼓励及允许算法的发明,促进质疑数学的分析合成,允许多种答案和程序,要求反映合理性,就能培养学生量的直觉。比如教算29+22这个口算题时,教师要允许并学生存在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方法的合理性,像这个题目学生完全可以有以下多种想法:29+1=30,30+20=50,50+1=51;8+2=10,20+20=40,40+10=50,50+1=51;9+2=11,11+40=51……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后,教师可以顺势而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算理的合理性,这样算理教学更加深刻而数感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提高口算能力的几点想法

从数感这一影响口算的先天思维因素的饿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口算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看到了文前所提许多学校和老师的解决之道的原因。根据这个原因再反过来看这些解决之道我觉得清晰许多,也有了自己的对于提高口算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要重视算理教学这个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口算方法都是从实际运用中总结出来的,要想达到口算的正确和高速,不仅要掌握口算的方法,还必须懂得算理和思路。事实上,许多方法都是学生在深刻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自创的。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并通过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必须在这一环节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思考算理,使算理深入人心。若没有完成这一目标之前不要过早地让学生练习速度。

(二)更新观念,对于简单算题用“认”的。

成人和小孩的口算速度差在于成人对于口算试题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在计算是是用“认”的,而儿童则每个算题都要过脑算一遍,这样速度自然慢了。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可以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算理后要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算题如2+3等进行反复训练,达到一看到题目马上就会认出得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三)要长期坚持。

第7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多样化;分析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数不清的至理名言都在反复地说明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入。德育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版块,其教学内容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关系密切。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本文笔者结合实践总结的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研究:

一、德育教育实施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小学作为基础性的关键阶段,加大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视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接着,再围绕小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性,贯彻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德育教育的激励策略具体而言,指的是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利用一切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的条件,展开德育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施效率。

二、班主任应以诚待人,加强德育教育效果

众所周知,小学生天生爱玩,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威严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在保持一定的威严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诚待人。即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之中,并在其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奖惩制度的设定要灵活。比如,当学生表现优异时,班主任一定要按照奖惩制度中的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这样也更便于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能积极投入其中,积极表现自己。如果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某些学生出现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适时引导,使得教育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三、及时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

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效率需要各科老师的全力配合。为此,笔者通常会选择课后主动与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对任课老师的工作进行支持,从任课教师那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薄弱科目,便于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与任课教师一起努力,发扬学生的长处,改善他们的短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接受德育教育理念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四、班主任的适时关怀、激励和爱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也不能是不分彼此。作为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为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在关爱的基础上实施德育教育。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也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这样的教育会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好的德育教育离不开沟通,同时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帮助学生克服某些缺点,激励学生不断上进。让学生都能在班主任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五、与日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时,一定要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日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首先,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要身教重于言教。其次,要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要能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第三,要能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要加强量化管理,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与规章制度。

班主任要抓好德育工作,当然远不止这几个方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果班主任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能长期有意识地注意这三个方面,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也会逐渐培养起来。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主任是主要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能全心全意地去关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在此基础上合理引В相信学生都能在班主任的耐心引导下有所成就。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工作,德育教育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只要每一个为师者心中有爱,心中充满爱,再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启发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笔者也有理由相信,在潜移默化之中去影响学生,最终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基于此,作为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指导者――班主任一定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片绿叶都能闪耀出不同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周宣.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新校园(中旬刊),2016,(1):13.

第8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学 学校管理 对策

新课改中提出了要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并充分调动学校管理者、师生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作为一名小学校长,笔者认为必须以新课改为契机,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并积极探索,确保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作为管理者,校长要树立起全面合作的理念。这样,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加快推进学校的发展。同时,校长还应具有科学发展的理念,认清乡村小学和城镇小学以及城镇小学与地区以上小学在教育上存在的诸多差距,然后,尽量缩小彼此间的差距。还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念,比如,定期开展教师会、家长会、邀请相关领导前来学校进行检查指导等活动。这样,不断加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与沟通,真正将好的教育理念进行传播。作为一校之长,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眼光要放得更远些。要积极向先进地区的小学学习,学习好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然后,结合本校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方案,做到扬长避短,突显出自身特色,坚持在教育工作中创优创特,打造出品牌。

二、善用激励,增强管理活力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激励的重要性。随着当前教改工作的深入,教育工作更强调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大大提高。最终,才能促使学校取得整体发展。在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健全奖惩机制时,还应重视细节方面的管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为校长,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尽量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其它奖励措施;另一方面,不忘精神上的激励,从而使教师责任感增强。当然,除了对教师的激励,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措施。比如,设立成绩优异奖与学习进步奖,对学生进行鼓励。此外,笔者还更强调“精神鼓励”。小学生正是处于懵懂、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心灵很脆弱。一句关心的话语,真心的表扬比得到物质上的奖励更为有效,也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因此,在召开工作会议时,笔者就常与教师对此进行探讨,引导教师要互相学习好的教学经验,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德育教育,打造和谐校园

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培养。因此,除了抓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进一步重视德育工作。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德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形成以学校、少先大队、班级为中心的三级德育责任教育网,同时,利用家长会及家访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此外,还应将德育工作的成效和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便于充分激发教师对德育工作的主动性,确保将德育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平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寓意深远的德育活动,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班队活动等,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爱家乡、爱学习的高尚情操。

三、加强创新,增强管理实效

第9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一、制定计划

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前提。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方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 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我校设置红领巾监督岗。让学生自我管理,并纳入班级流动红旗考评。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校园网站、宣传标语等媒介,大力宣传各类先进人物和事迹,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如我校每年把三月定为文明礼貌月,一周一个重点对学生进行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做文明事、做文明学生的强化训,活动结束后,评出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进行表彰。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学生人人懂文明,个个有礼貌,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

2 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我校特别重视家长学校工作,每期按时给家长上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表现情况,针对实际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白玉县盖玉乡小学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 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四、总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