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管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要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健全教学管理中检查、评价、激励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
1.认真进行教学检查。促进落实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教学检查。这是因为教学检查有督促、反馈及指导的功能,所以它是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学校学期初有各种计划的检查和讲评,每月有月进度、月计划的检查,期中有半学期工作的全面检查,期末有计划完成情况和质量成果的总结检查。从教学过程讲,有集体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各教学环节的检查,为了保证检查的真实和全面,教务处应编制各种活动报表,收查作业、教案,听取汇报和听课、参加教学活动等各种数据,这也是教师年终考核的参考资料。
2.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评价是衡量效果、促进工作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又是检查和奖励的中间环节。有了评价,检查才有方向、有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督促和导向作用;有了评价,奖励才有依据,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要贯彻三个思想:一是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科学但不拘泥于本本,借鉴别人但要立足自己;二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从内容上看有多个方面,从过程上看有多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评价,但不能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形式完整的一套评价标准,所以,评价标准要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
3.发挥好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教学奖励是教学评价后的激励措施,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奖励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于它的正确性。正确性的体现是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激励性。奖励应依据三项原则进行: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奖励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把奖励的项目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部位和环节。其次是鲜明的导向性。奖励要向薄弱环节倾斜,引导解决教学上落后的部分,使全面工作平衡发展。第三是奖励的激励性。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但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达到这个目的。第四是以全体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为两翼,实行科研兴教和民主管理。
二、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2.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3.强化教师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生管理,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邹妍锋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师,2013,(6)。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分层教学 措施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措施
1.确定目标
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中下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好及中上学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3.作业设置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
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并且在作业的批改上实行几种不同的尝试:一种是在自习课上面批或是课后找到学生面批,这样就使得每个学生得到直接的反馈,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一种是让学生交换批阅,从别人的作业中发现问题,再联想到自己的作业中的问题,加深认识;第三就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自己批阅,提高自主意识。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好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巩固练习题目;二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中下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切实减轻了中下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转贴于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一般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中下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好中上学生实行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同时还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物理小实验器材,培养他们瓶瓶罐罐做实验的技能。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科学幻想。
二、分层教学的注意事项
1.创设问题情境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还不了解的规律、定理和方法,不是“填鸭式”地机械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这些问题情境一定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主动思维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讲第二章《简单的运动》时,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寻找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中有关参照物的诗句和故事,让学生寻找有关平均速度的故事,结果学生的知识范围超乎我的想象,学生写出了大量的诗词和故事,比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刻舟求剑》、《龟兔赛跑》等等。
2.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分层教学和辅导中要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内驱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50-D2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之取向
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人学观念史的研究表明:作为“心理人”,人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寻求和实现这些需要的能力。人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作为“存在人”,人有着强烈的非理性的内心感受,如恐惧、焦虑、孤独、荒谬的体验加以及烦恼、彷徨、悔恨、无奈等心情,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及对“存在”的反思。不论从“心理人”还是从“存在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在满足了生理的、安全的基本的需要外,还有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超越主要表现为不断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谋求实现为人之师的终极价值。高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引领学校办学质量走向卓越。人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管理者、全体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理应是高校质量管理的重要主动参与者,没有他们的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就无从谈起。
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应然之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并对教师职业从业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从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建议》正式提出教育工作应视为专门职业的半个世纪以来,认为教师是一门专门的职业,需要其特有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实施专业自主、表现职业道德、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其中包括: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养成、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与学生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职业责任感等。
教学质量的管理意味着学校既要重视教师整体职业劳动性质的专业化问题,更要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对教学具有研究和反思的行为。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理想的追求、自我潜能的挖掘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转变单一行政管理和奖惩控制思想,建立与高校教师发展相一致的质量管理机制,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管理联系起来,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促进高校教师自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化。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
1.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
在迪尼斯乐园,每一位新到的清洁工,在没有经过为期一周的关于这家主题公园的理念、价值和吸引力方面的课程培训前,都不能去清扫地板。在那里,每一位游客都被看做是客人,每一位员工都被看做是在每天那些精彩的、给人带来欢笑的表演中起到很多作用的合作同伴。在一定条件下,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只有我们的广大教师有职业认同感,认同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感觉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学校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所有教师的精彩表演,让质量管理目标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共同追求的目标。学校向新人职的教师展示学校发展的愿景、学校的组织文化及学校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各种资源,同时了解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并不断地激励及满足这种需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当然,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定位的分化,不同高校教师的职业内涵也有不同的变化。不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发展机会,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与校情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及职业认同制度,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校内质量认可制度
学校是由教师团队组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个体行为,更依赖于教师团队的群体行为。因此,学校要构建一种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富有建设性的、开放的经验交流、相互支持的合作,能使教师个人体验到被他人接纳与肯定的团队归属感、社会支持感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畅,从而为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动力,达到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与经验交流,可促使教师在关注自己所任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发展,更加在意本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从而使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与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由于团队成员不但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引人注意,更希望作为一个个体被认可,因此,建立既基于团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努力的校内质量认可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3.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
一个刚走向讲台的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成熟型教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反思、修正专业成长目标,因此,在教学质量管理举措中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发展性评价不同于奖惩性的教育评价,它强调过程性评价及教师主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罚为最终目的,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则由于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并且评价的意义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而得到被评价者认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在学校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求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包括入职之初的职业关怀,即协助人职之初的教师根据其现有基础、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将反映教师成长过程的各种资料都装入档案袋,定期将档案袋信息反馈给教师,并对成长中的档案数据与教师当初自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4.创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改进的理念
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业的基本条件和立身资本,它形成于职前教育、积累于整个职业生涯。这些知识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终身学习、积累和建构。另外,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厚,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而深入的知识。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对教学法的研究与创新,学者未必就能成良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只要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学习必将伴其一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创设一种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组织讨论、总结提高”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让教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通过学习实现组织及个人的目标。而学校管理人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并应用于管理的实践中。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措施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对高校办学发展和成人学生的继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这部分工作有利于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然而部分院校成人教育存在不足之处,严重影响到其专业发展,本文笔者通过归纳当前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高校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办学。
一、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
成人教育学籍档案是学校教育培养成人学生整个过程的完整记录,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因而对其管理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同时这项工作要求高、繁杂琐碎,需要极强的耐心和归纳整理能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事业,就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特别是成人教育档案的管理工作。”这里的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就是指学籍档案管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成人重新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历补偿教育,以滿足各类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学历等方面的要求,这也就必然使得成人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工作内容日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是档案内容繁琐。成人教育学籍档案包括成人学生的录检表、考生登记表、各科成绩、登记表以及成人学生在校期间的休学、退学、转学的报批材料;学生各类获奖处罚情况等等,涉及内容异常广泛。不同的生源、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学习方式等都会导致成人学生档案内容的差异。二是学籍变化快,管理难。成教学生大多数都是在职职工及社会青年,常常因为诸多原因导致转专业、休学甚至退学情况频发,学籍变动频繁,在其学籍在形成过程中,易造成成教档案材料的缺失,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
二、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调研本市几所成人教育学校,发现其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院重视程度不够高。不少高校领导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档案意识十分欠缺,认为成人教育的学生可管可不管,认为成人教育的档案可有可无,对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缺乏针对性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二是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管理不到位。笔者调查中发现有的档案员随意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填写档案,字迹潦草,不方便识别,更不方便保存;有的档案员在学生补考及格时只将原成绩改为“及格”字样,没有按规定在档案记录上注明“补考及格”,甚至有的档案员将学生的姓名用容易书写、笔画少的简化字进行代替等等。除此之外,学籍档案移交问题也有待完善,部分学生毕业后,档案被乱抽乱翻,使用完必后随意放置,造成学生查询不到自己的档案,影响后续工作和发展。三是监督环节缺失。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对于学籍档案的日常处理,往往是部分工作便利的人员来对一些相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保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不会充分的运用办公化自动系,使得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无法得到相应解决。
三、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文分析的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应当对症下药,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大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堂学校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成教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性,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成教学生档案管理,配备素质较高的人来专门管理成人教育学籍档案。要学会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机制,明确档案填写的具体要求,在细节方面做做出规定,使用什么笔、什么字体等;对档案移交工作做出明文规定,在什么时间内进行档案移交,以及完成移交需要的移交手续,并对移交的各个环节记录在案,以便责任追查,加强各环节的严谨性。三是加强监督。学籍档案管理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涉及到成人学生日后的晋升,决定着该学生未来的高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要定期聘请专家开展学籍档案管理方面的讲座,并对有关学籍档案管理老师进行培训,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信息化技术能力。同时学校成立专门督导小组,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定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实问题;改进措施
G711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职院校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出来,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随着教育资源的缺乏,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对社会大量的需求时,相关配套设施和体制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生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都是较大的考验,且管理上存在缺失,未能有效运用工作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从队伍建设角度入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队伍发展结构,同时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才能发挥出一线工作者的作用,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指导。
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是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辅导员未设立单独的岗位,凡是从事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都被称作学生辅导员,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管理范围不确定。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既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同时也要跟进学院的日常工作,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辅导员有的挂职在学生处,有的在各系办公室中,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1]。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较为繁琐的原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数量较少,人员不足使得一个学生辅导员往往要带多个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
(二)队伍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还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活区别于高中集中化的管理,要求了学生在半开放的环境里不断强化个人生活与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2]。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专业性不强,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关的经验,尤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正确的知道方法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作用被限制。另外,在学历和职称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相较于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未能发挥出岗位的作用,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层次。
(三)队伍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采用的是聘用制度,现行的辅导员制度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强,采用聘任制度,能够便于实际的管理和考核,但是福利待遇上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存在差距,且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入行门槛较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都希望以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作为跳板,能够从事于行政管理等工作。因此,人员流动性强,使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3]。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较为繁琐,使得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压力较大,心态失衡,辞职或转任的情况较多。而学院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数量,不得不放低选拔标准,新上任的辅导员经验不足,能力存在欠缺,导致实际的工作效果不理想,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
(四)人员素质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同时在思想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学习方面都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过程中,人员素质差异性较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岗位人手不足,且未有大量的时间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仓促上岗,未能发挥出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对于岗位的认识不清,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工作精神缺乏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表现具有差异化,对于学生的工作开展效果不佳[4]。
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设岗,合理配置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重视力度,要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和资源。因此,要注重科学设岗,首先要明确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现规范化管理;其次,要注重人员的合理配置,保证一个班级配有一名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减p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从而人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最后,要注重合理配置资源,学院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学院领导必须要着眼于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进行细化,分为专职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设立在学工处和学院各系办公室,从而方便于对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5]。
(二)提高标准,优化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整体的发展层次,学院必须要提高招聘的标准,要严格制定选拔制度,要贯彻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从党员教师和干部中聘选高素质的人才,或者从任职教师中聘选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利用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人员结构的目的[6]。另外,学院要注重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机会,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科学管理,注重发展
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保证每一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发挥工作职能的前提,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性质,明确其岗位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另外,要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待遇,以激励政策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
(四)强化职业定向,提高整体实力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较强是影响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顺应当下的教育形势,我认为必须要强化职业定向,要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视为一个专业性的岗位,同样具有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要多采用专职专聘的形式,注重发挥出岗位的优势,要强化辅导员的个人素质,要让辅导员正确且全面认识辅导员岗位,注重岗位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结语
四、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所报以的期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必须要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管理效果,要正确对待辅导员岗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注重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培训制度,从而发挥出岗位的职责,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柏雨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八项主要工作职责[J].学理论,2013,02(02):300-301.
[2]胡亮华,陆虎.高职院校辅导员“内提-外促-互学”三位一体培养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01):82-85.
[3]王周锁,周广阔,吴,杨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方法探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五知”工作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4,08(05):72-75.
[4]贾正枝,李伟娣.制度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构建――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W理论,2015,08(24):131-132.
【关键词】护理干预;血液透析;焦虑;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35-01 血液透析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对患者血液进行有效净化。血液透析的疼痛、长期患病和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消极对待治疗,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为了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绪的临床护理对策,本院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之间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将临床观察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之间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年龄55岁。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18例,高血压肾病15例,肾血管疾病15例,其他病因10例。所有80例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仪器为进口费森透析机,进口空心纤维透析器和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透析时间4h,频率为2-3次每周,血流量为150-260ml/min,速度为500ml/min,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包括常规护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等多个方面的护理。
1.3观察指标: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焦虑评价。焦虑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法,1表示基本没有或很少;2表示偶尔会有;3表示经常出现;4表示长时间或全部时间处于焦虑状态[2]。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后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比(x±s)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临床对肾功能衰竭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应用广泛。有研究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焦虑的概率为60.78%,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本文通过研究,认为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包括:血液透析患者离开原有工作岗位,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接受自身病人角色,失去自身价值和社会功能,导致焦虑;血液透析产生的疼痛、透析的安全性、并发症等因素导致患者精神紧张,诱发焦虑;治疗周期较长,长时间受到疾病折磨,情绪较为悲观和消极;生理条件改变,导致心理状态受到影响等。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血液透析前,特别是首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详细的介绍血液透析的工作原理,介绍成功案例,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对透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治疗前的焦虑心理;患者长时间接受血液透析,会出现焦虑心理,对此,需要加强语言和情感交流,树立患者治愈的自信心,提高其依从性。②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的机制、影响因素、效果等基本知识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进行仪器操作前进行告知和讲解,消除患者对治疗的焦虑紧张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长期、持续治疗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③饮食指导:血液透析会对患者身体中的维生素和氨基酸造成一定的损失,需要在进行饮食指导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饮食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多进行高蛋白、氨基酸、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控制,对高钾食物、高钠食物和水分做好控制和平衡,避免出现高钾血症和急性心衰等并发症。④并发症护理:急性溶血、低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和出血,是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巡视和护理,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对症处理。对急性溶血倾向的患者加强渗透压和控温系统监测,彻底清洗消毒液,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对低血压患者加强透析过程中的血压检测,及时进行血压控制,把握脱水量,防治过量过快脱水;加强血脂水平监测,适当使用降血脂药物;对透析导管和穿刺针进行妥善固定,防治移位、松动等导致出血[3]。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于缓解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多样化;分析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数不清的至理名言都在反复地说明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入。德育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版块,其教学内容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关系密切。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本文笔者结合实践总结的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研究:
一、德育教育实施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小学作为基础性的关键阶段,加大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视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接着,再围绕小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性,贯彻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德育教育的激励策略具体而言,指的是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利用一切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的条件,展开德育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施效率。
二、班主任应以诚待人,加强德育教育效果
众所周知,小学生天生爱玩,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威严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在保持一定的威严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诚待人。即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之中,并在其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奖惩制度的设定要灵活。比如,当学生表现优异时,班主任一定要按照奖惩制度中的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这样也更便于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能积极投入其中,积极表现自己。如果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某些学生出现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适时引导,使得教育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三、及时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
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效率需要各科老师的全力配合。为此,笔者通常会选择课后主动与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对任课老师的工作进行支持,从任课教师那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薄弱科目,便于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与任课教师一起努力,发扬学生的长处,改善他们的短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接受德育教育理念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四、班主任的适时关怀、激励和爱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也不能是不分彼此。作为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为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在关爱的基础上实施德育教育。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也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这样的教育会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好的德育教育离不开沟通,同时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帮助学生克服某些缺点,激励学生不断上进。让学生都能在班主任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五、与日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时,一定要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日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首先,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要身教重于言教。其次,要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要能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第三,要能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也要加强量化管理,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与规章制度。
班主任要抓好德育工作,当然远不止这几个方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果班主任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能长期有意识地注意这三个方面,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也会逐渐培养起来。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主任是主要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能全心全意地去关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在此基础上合理引В相信学生都能在班主任的耐心引导下有所成就。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工作,德育教育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只要每一个为师者心中有爱,心中充满爱,再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启发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笔者也有理由相信,在潜移默化之中去影响学生,最终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基于此,作为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指导者――班主任一定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片绿叶都能闪耀出不同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周宣.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新校园(中旬刊),2016,(1):13.
【关键词】小学 学校管理 对策
新课改中提出了要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并充分调动学校管理者、师生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作为一名小学校长,笔者认为必须以新课改为契机,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并积极探索,确保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作为管理者,校长要树立起全面合作的理念。这样,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加快推进学校的发展。同时,校长还应具有科学发展的理念,认清乡村小学和城镇小学以及城镇小学与地区以上小学在教育上存在的诸多差距,然后,尽量缩小彼此间的差距。还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念,比如,定期开展教师会、家长会、邀请相关领导前来学校进行检查指导等活动。这样,不断加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与沟通,真正将好的教育理念进行传播。作为一校之长,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眼光要放得更远些。要积极向先进地区的小学学习,学习好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然后,结合本校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方案,做到扬长避短,突显出自身特色,坚持在教育工作中创优创特,打造出品牌。
二、善用激励,增强管理活力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激励的重要性。随着当前教改工作的深入,教育工作更强调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大大提高。最终,才能促使学校取得整体发展。在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健全奖惩机制时,还应重视细节方面的管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为校长,要注重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尽量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其它奖励措施;另一方面,不忘精神上的激励,从而使教师责任感增强。当然,除了对教师的激励,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措施。比如,设立成绩优异奖与学习进步奖,对学生进行鼓励。此外,笔者还更强调“精神鼓励”。小学生正是处于懵懂、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心灵很脆弱。一句关心的话语,真心的表扬比得到物质上的奖励更为有效,也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因此,在召开工作会议时,笔者就常与教师对此进行探讨,引导教师要互相学习好的教学经验,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德育教育,打造和谐校园
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培养。因此,除了抓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进一步重视德育工作。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德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形成以学校、少先大队、班级为中心的三级德育责任教育网,同时,利用家长会及家访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此外,还应将德育工作的成效和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便于充分激发教师对德育工作的主动性,确保将德育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平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寓意深远的德育活动,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班队活动等,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爱家乡、爱学习的高尚情操。
三、加强创新,增强管理实效
一、制定计划
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前提。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方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 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我校设置红领巾监督岗。让学生自我管理,并纳入班级流动红旗考评。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校园网站、宣传标语等媒介,大力宣传各类先进人物和事迹,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如我校每年把三月定为文明礼貌月,一周一个重点对学生进行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做文明事、做文明学生的强化训,活动结束后,评出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进行表彰。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学生人人懂文明,个个有礼貌,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
2 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我校特别重视家长学校工作,每期按时给家长上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表现情况,针对实际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白玉县盖玉乡小学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 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四、总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