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生活出行范文

低碳生活出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生活出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生活出行

第1篇:低碳生活出行范文

一、天津市低碳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既是天津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交通压力剧增的时期。居民出行需求增加,交通流量变大。目前天津全市公交有476多条公交线路,公交运营车辆达到7822标台,投放的新车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3657台。全年公交客运量10.26亿人次。天津地铁相比北京、上海,建设较为缓慢,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其中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为轨道交通骨干线;地铁四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为轨道交通填充线;七号线、八号线为轨道交通线;九号线为津滨轻轨。现在只有一号线和九号线开通使用。天津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区域饱和的状况愈加明显,进出中心城区的复康路—卫国道—卫津南路等19条放射线,东西走向的长江道—南京路—曲阜道—十一经路—卫国道等3条横向通道,南北走向的辰昌路—丁字沽三号路—新红路—河北大街—南门外大街—卫津路等4条纵向通道交通流量集中或趋于饱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天津作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在交通运输领域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果。低碳交通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以最终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减少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2009年天津市公共汽车运营线路增加21条,线路长度增加333公里,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增加0.3标台。地铁2、3号线工程稳步推进,根据工程规划,地铁2号线将于今年年底达到通车条件,地铁3号线2011年上半年达到通车条件,届时地铁2、3号线和地铁1号线将实现换乘。两大长途客运枢纽项目天津站长途客运中心和天津西站综合客运站进入收工阶段,出租汽车已更新500部,滨海新区的绿色公共交通领跑全市。天津将大力推进低碳交通城市建设,全面促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等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到“十二五”末,全市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到40%以上。

二、天津市低碳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天津市的交通压力不及北京,但快速增长的机动车依然给本市道路通行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私家车依赖型的出行习惯一旦形成,再改变的代价巨大,碳排放、能源消费将难以下降。

(一)天津人口增长与交通供给之间不协调,车辆发展与道路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刺激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外来人口工作生活出行对交通的需求增大。交通设施建设的增加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急速上升,产生了严重的不协调,公共设施的建设需要一个从投资、施工建设到投入使用的过程,而车辆是成批的生产出来以及销售的过程相比公共设施的建设是短暂的,所以道路建设增长速度不适应于车辆拥有量的增长速度,公交车数量和地铁满足不了人们出行的需求。这种不适应和不协调导致了交通拥挤,浪费了能源,污染了生活的环境。

(二)公共交通投入有待提高,居民私家车出行比例变大天津市对于公共交通投入有待提高。首先,天津的公共车票价均高于北京和一些中小城市。其次,在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等待时间长,乘坐舒适度较差。随着家庭收入不断的提高,大多数人选择买车,自己开车。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为了赶时间不惜开车横冲直撞,行人也不守交通法规,绿灯照行,红灯不停,导致交通拥挤。通过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年天津市居民步行出行方式的分析发现,步行比例下降明显,非机动车出行比例变化不大,私家车出行比例变化最大,公共交通比例由低到高又转低,由于2000年至2005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人放弃骑车转而乘坐公交交通,而2005年以后公共交通舒适度下降,这一部分人多转向了私家车。

(三)交通拥堵范围扩大,时间延长,污染环境2010年公安交管部门接报交通警情29.5万起,日均800余起,高峰时日均近3000起。唐津高速公路、津汉公路、金钟公路、津淄公路等通道之间的交通流量不断增长,部分通道长期处于时间性饱和状态。如今,中心城区的路面,实际上是在道路有效通行面积并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相比五六年前多承受了近百万辆机动车的通行压力,因此车路矛盾导致的道路拥堵现象越发突出,尤其是一些毗邻繁华商业区、写字楼、学校、医院、大型居民区的道路。天津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不仅造成出行时间的延误,还会造成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加剧,提高了交通出行的外部成本。近年来,天津市机动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量也随之猛长。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

(四)混合交通与占路严重,交通管理技术水平较低天津市居民使用非机动车辆所占比重仍较大,人们对道路使用权、道路通行权等观念不强。乱占道路已成为了普遍现象,城市中停车场少占用道路停车、小商贩占用人行道摆摊的现象时有存在,行人走自行车道,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骑行,再加上行人乱穿道路,必然造成严重的混合交通。同时部分公交车司机违章变道、不按规定道路行驶,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不遵守信号灯或逆向行驶,也造成城市的交通拥挤,资源的严重耗费。另外,天津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较少。天津公交车辆由于目前缺少现代化调度和通讯设备,运行效率较低,上下班高峰期基本都由交警人工协调车辆通行。而国外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备构成的公共交通调度系统,建立了公共交通换乘系统,为乘客换乘提供各种方便。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城市中的交通管理及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可变交通标志、护栏、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过街道等。

三、加快天津低碳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天津加快低碳城市交通发展,应从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居民各个参与者入手,每个参与者应该从自身找到阻碍低碳城市交通发展的不利因素,政府发挥好宏观的规划和统率作用,交通管理部门和居民从城市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配合,三管齐下形成一个良性发展循环,才能解决天津交通拥挤的问题,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

(一)政府要从城市发展和居民服务两方面着想,在宏观层次上做好规划和引导工作1.完善低碳交通制度,将交通规划与土地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天津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低碳交通体系,仅仅依靠硬件和技术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其间还需要相关的制度法规等软条件的辅助,才能使低碳交通系统顺利发展。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行业节能中长期规划研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研究》等战略性政策安排,利用今年天津作为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机遇,进一步建立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指标和相关法规标准体系,落实交通节能减排责任制,积极引导公众适应低碳交通的生活方式。如实施低碳交通的碳预算与能耗预算制度、探索交通需求旺盛区域的等级停车收费制度等。合理的交通结构需要合理的整合土地资源,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的重要环节。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减少交通量,均衡交通分布。天津市已经制定了“一主两副”的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这无疑为发展低碳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2.政府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低碳交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政府发动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加强高效环保的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要加快推广企业和公交部门使用节能运输车辆,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重的老旧车辆,鼓励使用能耗低、性能好、排放少的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提高交通工具的效能。天津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例如2011年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采用50部零排放的纯电动大客车为本届论坛提供交通服务,这些纯电动大客车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车辆一次充电可持续行驶500公里以上;电池使用寿命可达50万公里,耗能每吨百公里少于5千瓦小时,充放电循环次数大于1000次。天津已自主开发出纯电动轿车、高速纯电动车、纯电动中巴车、电动游览车等系列纯电动汽车产品。在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汽车配套的锂电池等方面的技术领先全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研制成基本性能接近汽油轿车、使用费用相当于同类型汽油轿车的1/6的高速纯电动轿车。目前处于试验改进阶段的混合动力公交车,实现了油电两种能源的高效利用,与传统动力公交车相比,节油率达到33%以上,降低排放60%以上。3.政府积极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制定各种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为公共交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税收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确保公交场站设施与土地开发项目同步建设。实行优惠的票价政策引导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给予公交企业税费减免、政策性运营补贴。天津轨道交通正有条不紊的进行快速修建的过程中。公交方面要提高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率,合理安排公共交通线路,使客流量尽可能均匀并与运载能力相适应。科学的调度管理,合理调整发车间隔,可缩短乘客的站点等车时间,从而提高换乘效率。鼓励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换乘体系,特别是在地铁、轻轨车站和公交场站建设与自行车等交通方式换乘的场站,方便自行车停车换乘。同时设立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路、交叉路口立体换乘车站等,实现非机动化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要保证公交系统运营的高效性。

(二)交通管理部门要切实的发挥自身作用,实施现代化的交通管理1.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通过收取市中心高额停车费来减少市中心的交通量,在经常发生拥挤的道路时行驶收取通行费来调节交通;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情报和拥挤、事故状况,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调控,以分散交通需求。时间上如在上下班高峰期,通过实施错时上班的方法,避开或削减高峰流量,以减少拥挤。空间上如限制车辆在某区域的行驶,或限制在某一时段进入某一交通拥挤路段等。2.有针对性地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发达国家为解决交通拥挤、交通事故、能源和环境问题,研发的新一代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天津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开发交通拥挤预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开发适合天津交通特点的最佳信号控制系统和与此相应的现代化指挥系统、事故快速处理系统。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对现有道路的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控。通过获得各种静态及动态实时交通信息,出行者可以提前知道道路通行状况,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和出行时间,避免拥堵。交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系统,制订相应的交通管理方案,处理各种日常交通问题和突发事件,对车流量大的道路或车道进行调控。3.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的依法整治和市内停车的管理开展交通秩序整顿,进一步加大路面管理力度,狠抓交通源头管理,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提高管理者的执法素质,增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自觉遵章守法意识。为适应城市机动车交通的发展趋势,交通管理部门要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停车设施,建设智能化停车系统和现代化管理系统,实现静态交通与城市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加强研究城市停车位置的最佳容量,停车场相关法规、政策对交通需求的调控效果等,完善和落实配建停车场法规,规划、整理和挖掘停车潜力,努力解决停车问题。采取科学合理规划公共停车场和实施停车收费差别化的措施。

(三)居民需要提高低碳交通意识,自觉转换出行方式居民无论是步行、骑自行车或是开私家车,都要遵守交通秩序。作为天津市的居民,大家有责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有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避免违法停车、违法占用道路、违法行驶、酒后驾车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发展天津市低碳交通体系,不是政府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更需要市民意识的转变和自觉的配合。部分市民要改变不文明的交通习惯,提高自觉守法意识。这样就能减少因违反交通法规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另外,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虚拟性组织结构以及家庭办公方式等的采用,可以减少人们出行的必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可视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减少商业与行政活动中的出行。

第2篇:低碳生活出行范文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策研究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衡量与评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引言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一个和城市容量、城市规模等相关的概念,一般说来,承载力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系统在吸收人口增长或有形增长的同时而不带来明显的退化或破坏的能力”,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一种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物质发展的水平,能使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转的破坏。总而言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城市对其中的人口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力,即整个城市能承担多少人口、提供多少就业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等,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逐步涌入城市,所需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住房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逐年增加,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和人口承载问题等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转移,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仅对河南省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省内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8.8%,到2014年底,城镇化率达到45.2%,4年间增长了6.4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从2010年的2,0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2,375平方公里,4年间增加了361平方公里。快速的城镇化既是工业化社会的大势所趋,也给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出新的问题,给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带来新的要求。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压力的增大。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河南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是逐年增长。虽然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河南省内自然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但湿地面积却因气候和其他因素呈减少的趋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情况均不容乐观。2014年、2015两年秋冬季节,省内各城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断,市民出行越来越倾向于戴上口罩。虽经多方治理,空气质量问题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经合组织在郑州市开会,郑州市政府限制了一些施工作业、公用车辆出行等对空气质量不利的各种活动,期间郑州市空气质量保持了连续几天的优质,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会议蓝”。可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仍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逐年增长,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0.9%,可见每年为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河南省每年都拿出可观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旧不能赶上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的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省内各个城市目前尚缺乏大容量轨道交通,城市交通问题始终难以得到缓解。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交通拥堵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发生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即使不在高峰期,也常常会堵塞,特别是省会郑州市的市内交通拥堵严重,停车场短缺,一些车辆夜晚停在马路边人行道上,屡禁不止。同样,城市的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供应管道等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居民小区的需求,排水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也需不断改善。省内各个城市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由于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和其他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到位,是火灾事故发生的密集区,且难以管理,给城市安全问题带来严重隐患。

(三)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得到缓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许多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作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虽然留在城市,但难以承担市内的高房价,因而居住环境大多比较差,以租房为主的较多。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城市出现了高档小区、普通小区、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等并存的现象,致使一个城市中同时存在有不同层次的消费经济区域,而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内饮食卫生、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使城市居民生活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给全面实现小康和社会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三、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

(一)空间发展对策。改善河南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首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1、城市规模布局的合理化。城市规模并非越集中越好。河南省地域广阔,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中小城市并重。大都市建设要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致,城市规模的扩大要逐步进行,同时辐射四周区域,带动周围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以省会大城市为中心的卫星形态。大都市建设为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周围中小城市发展各有侧重,以避免大都市一枝独秀,并使中小城市各有发展空间,同时也缓解了人们涌入大都市的盲目性。以省会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进行了郑汴一体化建设,以高速公路、物流通道、高铁、轻轨等作为联系两个城市的纽带,既带来了城市的规模效应,也避免了过度将郑州市城区扩大化而带来的城市承载力问题。本文建议郑汴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可以用于和其他中小城市的密切连接上。另外,中小城市之间也可借用这种模式加强合作,在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经济能力。

2、城市增长形态的合理化。传统的城市增长呈现出“摊大饼”式的模式,即城市沿着周边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蔓延”,造成“三环外面有四环,四环外面有五环”的局面。事实上,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单一的城市中心难以服务到更大的范围,且会带来更多的城市承载能力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城市增长规划。目前,郑州市正在进行的新城区建设、大学城建设和航空港区建设给城市中心多极化创造了契机,政府应该进一步围绕新中心进行经济分布,科学调整城市发展模式,并限制无序的围绕城市周边的蔓延式发展,例如要限制城市边缘对周围村庄的自发蚕食,而要沿着新的增长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城市做成一个围着一个中心的大饼子,而是留有间隙的沿着多个中心发展。

3、城乡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来进行城市建设,合理的统筹城乡布局。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即要同时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减缓并最终消除城乡对立的二元化局面。一般来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多种提案,其一是合理的对城乡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多个小组团围绕主城区的布局;其二是建设主城―副城―新城―卫星镇―乡镇社区―乡村社区等网络结构式的城乡布局,再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策略。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后两种提法均难以实行:首先河南省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规模有限,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而网络式的城乡布局战线过长,并不能改变乡村社区的相对落后。如何围绕主城区进行小组团建设的思路则具有可行性,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展小城镇经济和乡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小城镇做好,并使小城镇产业和大都市产业密切衔接起来,也就是说,让小城镇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可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电子信息网络密切连接起来。政府在进行城市建设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建设投资,把一些教育、医疗、环卫、体育以及医疗设施带到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做好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居住在乡村,不仅城市的退休人员,即便是城市工作的人口也可在非工作日在乡村居住,从而带动乡村的经济消费能力。最初由政府做引导,进而可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而此规划对于交通和网络技术发达的现代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在社会生活上使得城乡融为一体。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对策。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要考虑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1、城市人口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城市人口应该包括在城市工作或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居留超过一年的也应纳入到城市的保障体系中。也就是说,对于流动人口,其子女入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障要和原城市人口一视同仁。大力发展多模式的住房政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例如政府购买廉租房给流动人口居住等。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提高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改善其就业条件,以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水平,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2、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社区文化。资源节约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环境友好要求生产与生活要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不仅在生产中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本拉动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还应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以多种方式宣传和教育居民节约用水、用电、用气,讲究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区文化,以文化的约束力规范居民的行为。对于承载了数百万人之多的大城市而言,人人节约资源、人人爱护环境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城市建设对策。在城市建设方面,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结合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低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低碳城市要求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实行低碳策略,在建筑方面低碳环保,在交通方面实行低碳出行。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时,要包含低碳的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建筑规划,防止浪费型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作风,研究并推广建设生态节能的绿色建筑。而对于企业,也要严格按照低碳的模式组织生产。宜居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人的宜居,而城市的过度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之中,不利于居民健康,并影响到城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一个城市的区划设计中,注重把工业园区、商业区、金融服务区、大学教育区、居民聚集区等做专业分工,区分出来,把大学教育区放到城郊,而把中小学教育分散到市内各个居民聚集区,建立更加良好的生活、工作秩序,以避免更多的无序事件和交通压力。注重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打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并减少各种污染事件的发生,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城市绿地、公园等不可或缺,改善城市本身的环境质量,以减缓城市的环境压力。

2、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建设智慧城市是新型内涵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而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构建中的应用,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体系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改造。在生产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生活消费中,通过网络将虚拟市场与现实市场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减少无序竞争,以更好地发展经济;通过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使城市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结语

总之,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省内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城市并重发展;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展大都市策略,在建设城镇的同时要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策略;具体到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建设低碳、环保、和谐的宜居之城,还要在信息革命时代把握机遇,建设智慧之城。

主要参考文献:

[1]Schneider D M,Godschalk D R,Axler N.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s a Planning Tool.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Report 338.Chicago,1978.

[2]谭文垦,石忆邵,孙莉.关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第3篇:低碳生活出行范文

1、本届车展你为哪个汽车品牌走秀?

2、展出的车型中哪款车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3、相比往届车展,你认为本次北京车展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4、在后台休息时一般都做些什么?

5、走秀时碰到不礼貌的观众你通常会怎么做?

6、在舞台上,你自评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惯用的杀手锏是什么?

7、在你的生活中,汽车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梅赛德斯-奔驰。

2、我很喜欢奔驰SLS,非常帅气时尚。全新奔驰C级轿车也很棒,更加运动年轻。

3、最大的感受是明星比以前多了很多。

4、大多数情况就是大家一起聊天,看电影。

5、一般这种时候保安都会把他挡开。

6、自信的眼神。

7、汽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

陈娅洁

1、大众汽车。

2、大众XL1电动概念车。环保节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现在的电动汽车设计越来越酷,就像大众这款电动车就颇具未来感。

3、我觉得这届车展比较“健康”,模特的服装没有过分暴露的。

4、看书、补觉。

5、走秀时一般不会遇到不规矩的观众,但是站车时,确实有一些咸猪手伸过来,这时就要靠保安哥哥保护了。

6、我是百变女郎。

7、汽车让我们拥有便利的生活,但也带来污染。希望电动汽车可以尽快普及,让蓝天多一些雾霾少一些。

陈观晓月

1、大众汽车。

2、好多新车都不错,我更偏爱年轻一些的车型,现在主力消费群体也是“80后”和“90后”。

3、观众多了,展台设计也更国际化了,更多厂商选择在北京车展全球首发的新车,非常有看点。

4、每天4点就要起床化妆,所以在后台时抓紧时间补觉,才能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

5、基本上不会理会这样的观众,因为越理他,他就会越得寸进尺。

6、我最大的优势应该是比较有亲和力,而且我不喜欢做作夸张的pose,杀手锏就是亲切的笑容啦。

7、汽车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我的人生各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工作和生活我都已经离不开它了,不得不承认汽车改变了这个时代。

孙一超

1、本田汽车。

2、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本田的摩托车,之前为本田的摩托车做了两年的巡展,十分喜爱。

3、本届车展比以往高端了,无论是模特的质量、造型和舞美设计都更加时尚了。

4、车展厂商多,现场会比较嘈杂,在后台会静心休息,看书和听音乐。

5、我会立即联络管理现场的staff,他们负责照顾模特安危,对不礼貌的观众做相应处理。

6、最大的优势是我的个人气质与众不同,会让人记忆犹新。杀手锏是临上台前从内到外调整到自己的最佳状态,信心十足的表演,这样也会更具感染力。

7、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己驾驶私家车对我来说有点遥远,所以汽车对现在的我来说只是便捷舒适的交通工具。

崔雅娟&崔雅婕

1、DS。

2、虽然站的是DS 6WR,但我们更喜欢DS 5LS,这款车外观更时尚美观。

3、最大的特色是模特的服装比以往保守,更注重气质,而不是用身材吸引观众。

4、一般都会上网、看电影或看书,有时候也会小睡一下。

5、不予理睬,如果对方行为很过分就通知保安处理。

6、姐妹间多年合作走秀的默契以及我们独特的气质。

7、汽车在生活中除了代步之外,还会用来放一些平时工作有可能用到的服装、鞋子、化妆品等,偶尔在室外工作时还会作为休息室使用。

王利

1、猎豹汽车。

2、猎豹CS10概念车,这款车颠覆了猎豹汽车粗狂的越野车精神,造型前卫、优雅,不仅能满足男性的审美,也很适合女性拥有。

3、本届车展车模的整体素质很高,自主品牌的新车也越来越好。

4、在后台休息时一般都会听听音乐,刷刷微博,有些姐妹会抓紧补觉,我却是那种闲不下来的人。

5、每次车展都会碰到一些猥琐的拍摄者,我会故意调整角度躲开他们的镜头,再过分就叫保安啦。

6、我属于pose女王,面对镜头就会很兴奋,最大的杀手锏应该是开朗的笑容和具有杀伤力的眼神。

7、女孩往往都喜欢漂亮的汽车,我更倾向于轿跑车型,既拥有炫酷的外形又兼备强劲动力,汽车是我出行的最好装饰品。

朱雯&朱静

1、本届车展我们助阵KTM展台,这也是KTM第一次在车展亮相。

2、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由我们姐妹共同演绎的KTM X-BOW GT车型。

3、以往的车展会对展馆进行品牌归类,而本届车展每个展馆的品牌比较分散,加上参馆者的热情,会感觉有点混乱。

4、回到休息室我们会抓紧时间小睡一会儿,为下一场储备点精力,或者刷刷微博、看看粉丝们给我们的留言。

5、遇到不礼貌的观众,我们会微笑着走开。

6、当然是我们孪生姐妹携手助阵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还有我们天生甜美灿烂的笑容。

7、如今的都市生活出行已经寸步难离汽车了,它是我们最方便自由的代步工具。不过还是要提倡环保,低碳生活,如果大家能少开几天车,我们的城市能变得更绿色健康。

林芳如

1、美国威蒙积泰超级改装车展台。

2、印象最深刻的是saleen S7超级跑车。

3、本次车展引进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品牌与车型,让中国市场的车型品种丰富多彩,为观众带来更新颖的视觉冲击。

4、我会到别的展台找小伙伴们玩耍,也会去看喜欢的品牌。

5、礼貌回绝就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被大众指指点点,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第4篇:低碳生活出行范文

关键词:路桥工程;工程建设;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就更加大了对交通设施质量的要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道路建设,并且对公路建设方面加大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投入。所以,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我国的公路工程呈现网状结构,据调查,我国路桥工程在其中占据的比重已经超过40%。由此可见,路桥工程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而且逐渐向国际化,机械化发展。

二、加强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强。促进城乡之间差距的纽带就是公路的建设。公路建设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沟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改善城乡交通环境,提高道路桥梁修建水平,而政府也对桥路建设的支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来促进发展,桥路建设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看到机遇的同时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路桥工程建设中的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因为道路路基是道路路面的基础,更是公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由路面传来的行车的所有荷载。路基的根本就是强度和稳定性的保证。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完善施工设计并且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而路面质量直接受路基的施工质量的影响,以此来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通行。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人身财产安全都直接受到路基的施工质量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对道路施工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有充分认识。道路路基施工必须具备足够的稳定性,足够的强度还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等三个特质。只有加强了这三方面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应用,就可以防止路基结构发生变形或者路面受损,也可以在不利的水温状况下也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路基施工工序简单,不利于具体操作,施工难,变化大,数量多等特点的存在,很难保证路基路面不发生变形等质量上的高标准要求。

二、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数量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项工程中施工质量问题不断出现,尤其是路桥工程中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方面。在明确了当前路桥工程建设路基路面施工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后,施工人员应该对症下药,针对具体问题,从实际出发,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加强路基路面施工的力度和精确度。

(一)路基的填料、开挖与压实

由于路桥工程经常处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段。开挖方式不仅可以采用横向通道掘进和纵向全宽掘进的方式和施工策略,还可以将纵横掘进和单双层开挖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路桥工程建设实施。由于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软土地基,这就对路基的牢固性产生了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路桥工程发展的逐渐完善,现在对于软体地基的处理技术已经日趋完善。还有路基的填料方面必须根据施工地段的具体条件选用相对而言,稳定性稍好一些的材料,只有选用的材料有良好稳定性。再者只要做好分层平铺混合填筑工作,并且加强路桥路基施工土层厚度的控制,这样才能最小程度的影响路基的平整性。还有一方面就是路基的压实工作,现在大吨位的压路机和摊铺机等机械的出现,压实道路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也就需要选择适合路基材料的压实机器,进行合理的路基平整度的控制实施。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均匀的方式进行。要特别注意含水量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压实力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处理。最终达到路桥路基土层的最佳密实度。

(二)路基路面存在缺陷

路桥施工事实证明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从根本问题来考虑,很多工程在施工完成后,投入使用不久就会出各种各种的路面破损,路基不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追其根本原因就是施工人员不能按照施工程序进行,甚至违背路面建造的先后顺序,本身就隐藏着很大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再加上工程投入正式使用后,超负荷带来的外力对路基路面的重击,最后导致路基路面存在各种缺陷。这也就要求施工人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路面保护措施来防止路面在水分侵蚀以及风力的作用下发生风化或变形。石砌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保护措施之一。用强度较高的铁丝网保护路面,并且加大混凝土原料在路面的倾斜部位建造防护墙等。还应该加大对路基路面施工前和施工后的养护,加强路面的维护力度,防止外力的侵蚀,最大程度的减小受力。

(三)路基承受力不高

由于施工人员施工没有按照施工程序走,甚至颠倒了施工顺序等都是造成路基承受力低的原因。还有施工材料没有严格根据施工地形条件来决定,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材料因为不适合地形,遇到载重较大的车的压力后就可能出现一些里面路基因无法承受而出现的破损,裂缝甚至断裂的问题。由于材料的选择不当,桥头沉降与桥头填土之间衔接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导致公路桥梁上的伸缩缝和桥头接口位置呈现出阶梯状。由于地势差异,像一些软土地基,本来就不抗力,再加上压实度和排水性能不高,因无法承受负荷而桥头跳车和路基塌陷或下沉。路桥工程所经过地段受到最大的环境干扰就是水。因为水是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对道路设施影响很大。所以施工期间要及时排水,开挖的路基因排水不畅导致施工积水,就会影响路基的正常施工,造成填筑层碾压不实。形成一个良好的排水系统就显得相当重要,可以防止因地表径流冲刷路基边坡而造成道路毁坏。这就需要加强建造地面排水设施,地下排水设施,特殊路段路基防排水三种途径,来防止因路基承受力低而带来的各种路基路面的损坏。

四、结束语

总之,为加强我国路桥建筑工程的发展,必须得保证路桥建设工程的质量。路桥建设工程的质量则是依赖施工技术方面的突破。从技术上,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或者是一些没有实际使用意义的工程的出现,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加强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以及施工收尾工作质量的保证。尤其是技术方面的保证,路桥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很大程度上受到路桥工程建造技术是否先进方面的影响。路基和路面施工的技术要点包括做好路基的填料、开挖与压实问题及其采取的措施,还包括路基路面缺陷的原因及其如何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路基的承受力。这几个方面是彼此密切配合,相互联系的,是一项工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程序。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其他环节的质量都不能得到有力保证。所以必须加强排除其他不利因素的力度,真正做到保证工程的质量。路桥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技术改革创新。像路桥工程这样充分和人们生活出行密切相关的工程,一个良好的质量保证,是造福人民,造福后世子孙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章博,杨善斌.论路桥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45.

[2]高阳.路桥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8:63.

第5篇:低碳生活出行范文

关键词:浦口火车站;步行空间;以人为本;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 城市步行空间概论

1.1定义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步行空间是指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以步行者为主导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保证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步行活动中,应更多考虑到生活出行的要求,逐步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人性化的、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

1.2地位与作用

城市步行空间为交通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步行低碳、环保的优势对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决定将城市步行空间将成为现代社会中最普遍、大众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广泛关注车行空间,忽略步行空间的问题。

城市步行空间除了交通、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四种功能外,也还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功能。

2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

2.1简・雅各布关于社区街道的理论

对于街道的规划,简・雅各布提出了四点建议:街道上具有多种混合的功能,这样才有利于吸引不同需求的使用者;街道不宜过长,以免街道深处僻静,被隔离开;街区应有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建筑,这样才能让街区既有多样性又有稳定性;应有足够的人口密度从来保持街道的活力。

2.2荷兰“温奈尔弗”

在“温奈尔弗”里面,车道和人行道不做特别的区分,车的通路不连续设置,或者尽量减小马路的宽度、故意做成凹凸路面,让汽车不能高速行驶,也减少人在此街道对汽车的依赖。为确保道路两旁住户的停车空间,停车位交叉配置,使得车辆通道成锯齿状,实现汽车的低速化。其次摆设长椅和植栽,也可提高生活空间的质量。 图2.1 温奈尔弗

2.3北京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街作为北京现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北京的城市更新中得以保留下来,其原有的城市肌理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也继续保存,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南锣鼓巷的物质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与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有类似之处。在南锣鼓巷再生规划中,在现有鱼骨型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形成“骨干―支脉―活力细胞“的空间结构,再加上对社区文化的营造,对现有的公共空间尽可能都开展了积极性的保护,在尽可能恢复街区内逐渐衰落的历史文化公共场所之外,又开新的辟规模适宜的公共活动空间。

图2.2 南锣鼓巷街道 图2.3 南锣鼓巷沿街商铺

3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空间调查研究与评价

3.1研究范围及历史沿革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北至大马路,南至站墙里,西至老站月台,冬至江边,总用地20公顷。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14年,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起点,也是全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浦口火车站经历了百年风雨,拥有许多历史的沉淀和记忆,可以说本身就是大半部民国史。浦口火车站光辉的历史印记虽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南京的“失落地带”,然而却具有独特的民国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民国历史底蕴。

3.2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道路交通

在该片区内,主要道路中兴浦路、津浦路和大马路为基本相互平行的街道,只有一条临江路与上述三条街道呈垂直状,津浦路、大马路和大马路的互通性较强,兴浦路延续到浦江线,步行距离较长,铁路使得兴浦路和津浦路在步行活动中的互通性不足,在兴浦路的人们只能通过临江路才能到达津浦路和大马路。废弃的铁轨也没有再利用成为片区内一个重要的步行载体。因此,片区内的步行系统建设还只停留在点状或线状的片段,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步行网络,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步行网络。

3.2.2景观环境

在原本的步行空间中,浦口火车站的候车厅、售票处、雨棚闲置,月台现用作货物装卸场地,管理维护情况较松散,废弃的火车一直没有加以利用。大马路原先是重要的商业步行街,现状中沿街两侧多为商住楼,只有少量的商铺还在进行商业活动,大部分商铺面临或置之不理、任其衰败,或大肆改造、面目全非的境遇。临江路现状已经成为一条轮渡上下客的中转线路,街道一侧也设有固定停车位,街道的绿化得以延续下来,绿化景观良好,然而沿街的商铺早已无人问津,仅仅成为了一个摆设。津浦路北侧以民国时期的居住区为主,南侧为铁路附属建筑,生存状况及建筑质量都甚是堪忧。兴浦路道路两侧多为三类住宅用地,居住条件较差,导致住宅门口的环境较差,这里存在大量的在道路上摆摊的现象,使得十分拥挤。该片区也成为浦口老镇地区的灰暗角落,缺乏活力和生机。

图3.3 兴浦路街道现状图3.4 大马路商业街图3.5 津浦路道路现状

3.2.3该片区人的步行行为特征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独特的历史底蕴,使周边的居民多在停灵台附近进行休憩活动,甚至还有大批的外来游客及学者聚集于此从事摄影及学术调研活动,时而也会驻足在某一处,多留意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建筑或者景观节点上,从中可以发现步行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自由随机性。由于该片区内步行道路识别性很强,路网结构不复杂,因此该片区就步行距离和来说非常适合进行步行活动。

3.2.4步行空间载体的变化

民国时期,南来北往的乘客为该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活力,随着南京长江大桥的竣工,享有百年历史的浦口火车站也从辉煌走向了衰落,如今的车站已是废弃的空壳,无人问津,铁路和火车早已不再有过去的连通大江南北的功能,只是废旧的铁皮和掺满铁锈的钢铁而已了,也很少有货物运输。随着现代高铁高速的发展,对于一个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地区而言,受城市交通格局变迁影响而发生的区域退化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3.2.5人车冲突及安全性分析

轮渡是连接浦口与南京主城区的重要交通方式,大量市民都会选择轮渡作为接驳方式,浦口码头聚集的人流量相对较大,因此沿江路就成为了人们通向其他街道的重要道路。由于此原因,临江路也聚集了大量载客三轮车、私家车和非机动车,浦口码头出站口也成为了人们肆意停放非机动车和载客三轮车的地方,显得十分拥挤和无序。临江路人车混行现象尤为严重,其安全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津浦路、兴浦路和大马路由于居民区的存在,也存在少量的机动车,无秩序地停在街道上,没有统一的停车场或 者停车位。由于南京港第二港分公司的存在,在这 四条道路中,人车混行的状况较为严重,小汽车和运输卡车肆意穿行,速度较快,步行的安全性不高。

图3.7 兴浦路交通拥挤图3.8 临江路

4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4.1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空间整体设计思路

未来的规划改造以恢复和重塑维持原有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为原则,利用现有良好的步行条件,创造更加舒适、安全、人性化的步行条件。同时解决现存步行的一系列问题,根据规划中对老站地区的改造,尽量恢复民国时期风貌,让人们在步行中体验民国往事。

以浦口现有的条件,将其打造成优秀的城市步行空间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契机,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将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步行空间,连接南京主城区与浦口老镇,既成为老镇居民生活与休憩的重要开放空间,也能使外来游客通过步行活动感受浦口老站的历史底蕴。

4.2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

4.2.1增强识别性

对于本次规划步行空间而言,可通过沿街两侧建筑整改的多样化处理来打破建筑的单调感,充分利用每条步行街道的特性,区分大马路、兴浦路、津浦路和临江路不同的步行功能,增强步行空间的识别性。

4.2.2安全性设计

根据未来该地区的规划和发展形势,该地区的人流量必将有所提高,因此就要建立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的和谐共生。分别在津浦路、兴浦路的道路一侧根据现有机动车的状况设置固定停车位。大马路作为步行商业街,不再设置固定停车位,风貌区内沿江的港务二公司用地考虑远期搬迁,货物运输也将随之消失,消除了很大一部分的步行安全隐患,在港务而公司的原有用地建设沿江开场绿地的同时,附设公共停车场,以供风貌区内的居民使用,这也为大马路的商业步行接提供了更好的商业和步行条件。在临江路设置非机动车统一停车区域,禁止载客三轮在浦口码头随意停车载客,取缔此种交通方式,保留原有非机动车停车处,并做整体布置,以此保持临江路的畅通和步行环境。规划中重点对兴浦路进行改造,强化管理道路两侧的摆摊现象,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允许居民在家门口摆放盆景、铺砖等,把兴浦路设置为“慢速街道”,同时限制包括兴浦路、津浦路、大马路和临江路的行车速度。另外,在人流量相对较大的街道必须设有防火防洪防踩踏设施,符合防灾设计规划,以免突然意外状况。

4.3步行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步行路网形成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网络。这些道路分别行使旅游、商业等不同的功能。同时在空间上互相联系,构建符合该地区交通发展需要的交通体系。其中大马路、津浦路、兴铺路和与临江路交汇,也作为步行活动的主要街道,兼有交通和景观的双重性。临江路和规划道路的车流人流较为集中,形成该区域重要的步行人流来源。步行空间主要以空间节点和景观步行街道为主,道路宽度2到4 米,同时将津浦路和兴浦路用同样宽度的步行道路穿过废弃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步行网络。站前广场将人流引入铁路博物馆,也可直达江岸。大马路商业步行街将恢复民国时期的繁荣景象,将各个商业单元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商业区域,带动整个区域步行和商业的联动发展。沿江设置2米宽的步行道,局部设置供市民娱乐的休闲广场,以此来丰富城市空间的层次和趣味性。

4.4步行环境品质塑造与提高

4.4.1传统历史建筑及场所的再利用

在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空间规划中注重绿地环境对人们步行活动及交往活动的积极影响,结合现状将废弃铁轨和火车为基础建设主题公园,这些保留下来的铁路轨道不仅是交通轴线,也是历史文化轴线,见证了南京及民国的繁荣和衰败。作为公共开放空间,风貌区内沿江的港务二公司用地考虑远期搬迁,可以此区域建设沿江开敞绿地,营造公共活动空间。这样以来,利用站前广场、铁路博物馆、铁路主题公园和沿江开敞绿地等步行空间节点改变了风貌区内街道作为步行主要物质载体的格局,增加空间节点供人们休憩、交往,强调步行空间整体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4.4.2步行空间内绿化及景观

在宣婷的《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研究》中提到,加强城市干道两侧的行道绿化,建设开放型的沿路绿化带,形成景观视廊。通过架构四条景观步行道、一条商业步行街和滨江景观带作为整个设计区域的景观轴线。所有的景观轴线将该区域与周边的商业文化区连接起来,方便人们在不同区域间的活动。大马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极大丰富了人们在游览中的视觉体验,使人由城市回归自然。

4.4.3街巷及建筑尺度控制

传统街巷是历史风貌区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貌区的步行空间也有着很深的影响。这些传统街巷的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对整个步行空间内人的体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在街巷关系上,规划要延续和保护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整体的街巷空间关系,以大马路和津浦路为主要街巷,兴浦路作为慢速车道,同时保留街巷交接处的场地空间,作为步行的空间节点,继承历史文脉。对于现状与历史上走向一致的街巷予以保留,恢复民国特色,让步行的更能感受到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街巷尺度方面,应严格控制该片区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应保持大马路、津浦路、兴浦路的道路尺度保持原有的尺度,为步行提供优良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璐.步行城市哥本哈根对绿色交通发展的启示[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0

[2]梅小妹,苏剑鸣.人性的回归――城市步行空间的创造[J].安徽建筑 2000(6)

[3]曹玮.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以常熟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1

[4]Jesper Dahl.城市空间与交通――哥本哈根的策略与实践[J].建筑学报 2011(1)

[5]戴琳琳.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J].华中建筑 2009(5)

[6]宣婷.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11

[7]孙俊.城市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 2007

[8]陈雷.城市步行系统空间形态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