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义的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燕山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 音乐文化既是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和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而音乐教育作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则又呈现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只有将音乐教育研究置于音乐文化大背景中,音乐教育才有生命力。多元文化观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使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有着深刻民族底蕴的音乐文化形式。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文化;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usic Education and Music Culture Development in Multi-culture Ideas
LI Feng
关于文化是一元化的观点,是西方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这种观点来自“文化一源说”,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是从一个点往外扩散的,而这个点当然在西方。“文化一源说是跟欧洲中心主义相伴随而出现的” 注:(庞扑《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随着西方社会发展及种族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激化,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西方文化的局限和弊端,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开始认识到他们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不过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枝,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无法吃掉也无法取代,明智的办法是采取文化认同的态度。于是,多元文化的概念才开始从含混模糊走向清晰明确。20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这一观点的提出即刻在西方人文学科涌动起一股“多元文化”思潮,其影响已涉及文化、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化既有一元的属性也有多元的属性。“当一个民族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并按其发展轨迹,通过劳动使其主体意识可观物化为一些具体对象并创造出物质及精神财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其文明程度,这时可以说文化是一元的;而对于不同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有些是相同或相近地,而更多的是不同的时候,毫无疑问,这时的文化必然是多元的。因而可以说,不同民族的存在,民族的文化渊源不同,也就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多元文化。” 注:(庞扑《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作为音乐文化大家庭中的音乐教育,从它产生起就伴随着音乐文化,以文化的特性、文化的身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存在的。将音乐教育置于所处文化背景中考察,用文化的思维去研究当代音乐,阐释音乐教育、音乐现象及音乐行为的文化内涵,了解世界音乐教育多元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重树音乐教育的民族文化观,在多元文化观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音乐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与一切音乐活动相关联,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事物;狭义的音乐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一般指广义音乐文化中的精神层面。“音乐教育”概念同样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广义的音乐教育自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行为,一般指学校音乐教育,也包括现在的家庭音乐教育和有组织的社会音乐教育。” 注:(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可以看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有盘根错节的联系,尽管如此,音乐文化又不等同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唯一条件。教育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传承、传播和发展文化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广义与狭义的)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它是传播文化的基地和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套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一种文化形态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就会以教育自身的规律将其整理、归纳、重组并将其系统化和体系化,最终形成教材并通过授课的形式而实施。可见,若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必然采取上述途径,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多元文化与多元音乐教育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文化历来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之别,但绝对的文化一元论是不存在的。不同民族的存在,民族的文化渊源不同,就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多元文化。因此,我们说社会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在文化领域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美,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人的需要。音乐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形态,既然文化是多元的,那么音乐必然也是多元的。如果音乐文化是多元的,那么从根本上讲音乐教育也应是多元的。在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人类学的“跨文化生存”和“再阐释”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走出了单一文化认识的限制,为解决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带来契机。跨文化的和全球的视野促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层挖掘和再认识,而身份的全球化成为个人在视野和知识上走向世界全球化的条件。不同文化之间的互为逾越、互相交流已成为当代文化交流的主流注:(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中国音乐》,2002年第2期,第17页。)。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同化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已退居次要地位,西方音乐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裂变,多元文化主义和世界音乐教育已经提上了音乐教育的议事日程。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音乐既被作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来看待,又被看成是一种普遍的语言来实现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正如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所主张的那样,那种视西方音乐优于其他民族音乐的思想是过时的狭隘陈旧的观点,多元化的世界民族音乐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中最活跃和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独特形式。尽管传承音乐文化可能有多种形式,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有意识、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传授的是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经验、技能,它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系统知识。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其优势在于它向人们传递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些内容构成了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使后人对前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具有高度适应性,因而保存了音乐文化传统的系统性,保证了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不同音乐文化得以在延续和传承中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得以再生与繁衍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为社会为音乐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所提供的手段。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保存和维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音乐文化来实现的。音乐教育所选择和整理的音乐文化要素,即音乐教育中的传授内容,亦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最重要、最可信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和精神内涵,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因此,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传承功能,使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和再生,音乐教育本身也成为音乐文化存在的本身。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但传承必须要有意识和行为来保证。如果没有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判断和确认,没有文化体验的自觉行为意识,传承也将无从谈起。音乐文化的传承指“特定文化主体特定心理体验在特定社会行为及其符号系统作用下的延续与累积。”在多元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面对造成文化变异或演变的两种因素,即文化主体在文化体验过程中的认同意识因素和客观的环境变化因素。在音乐文化传承中,文化主体的意识是核心,文化“认同”的结果,从根本上不能脱离文化主体特质的文化属性。从民族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观点看,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首先是属于民族的。如同个人一样,任何人都属于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无不在其身上打上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证”。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既是文化主体以深层的文化体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深层之意识、行为、形态的探索过程。音乐教育一是要挖掘保护和培养传统音乐文化形态与行为,二是确立和体悟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构成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整体运作过程。
三、多元文化观中的音乐文化传承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我们最大的缺失就是失去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丢掉了自己的传统,从而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我失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至今未取得应有的地位,不能不归结于此。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从来没有把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传播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明确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占据的主体地位,把确立音乐文化主体意识作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结果加以强调。其次,提倡并关注“文化中的传承”,以及“传承中的文化”,使传承者不仅能准确地掌握音乐的本体,体悟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该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又能使传承者重视对该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发掘、阐释和传授,使他们时刻关注该音乐中的文化,着力于该音乐的文化根基、文化渊源、文化位置、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理解和表现。另外还要重视音乐文化行为体验的培养。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行为体验后才能准确感受和把握,文化行为体验是对文化传统意识、观念、行为方式把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因为行为层面往往是文化意识反映的直接表现,音乐教育必须依照文化行为的事项,使受教育者以自身的行为体验感受文化意识的特殊存在。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存在关系
音乐教育作为一项能够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被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之内了。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对于中职学生的音乐教育要结合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因此,需要对学校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音乐教育虽然在各个学校中基本都有开设,但是却往往没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音乐教育“名存实亡”。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采取的教育模式还是将音乐教师当做“中心”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同时,音乐教材更新的速度相对较慢,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也就不能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校的音乐课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传授音乐知识的方式过于单调,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使得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难以合理、有序地开展。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显著特点
社会音乐教育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不会强制人们去学习,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而让人们主动的接受。人们会自发的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当中。最近较为风靡的流行歌曲《小苹果》广泛被人传唱,就充分的体现了社会音乐教育当中的自发性。
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也会促使有些家长为了跟风而盲目让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培训班而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这说明社会音乐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它有时会让人们失去基本的判断而去盲目选择。但是,由于社会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就决定了这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能够将更加丰富的内容收纳其中,还丰富了音乐的传承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自己想听的音乐。
三、分析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
1.学校音乐需要社会音乐教育作为支撑
当前的学校音乐教育所传授的内容大多是以艺术音乐为主,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做音乐教育的重点,这样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学校音乐教育教授的始终是艺术音乐,这与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看似是相悖的。但是,针对当今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不浓厚的现象,可以将社会音乐教育当中的流行元素借鉴到学校音乐教育当中,这样就扩大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广义的社会音乐教育包含学校音乐教育
广义的社会音乐教育是社会中所有形式的音乐教育的综合。那么,此时的社会音乐教育也自然是将学校音乐教育包含其中的。这就要求学校的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时,要将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最近刚刚上映的电影《煎饼侠》中的插曲《五环之歌》就是借用了民族音乐的曲调,赋予现代的元素进行再创造,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流行歌曲时,体会歌曲中的艺术元素,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学校教育的教育理解值得社会音乐教育借鉴
由于社会音乐教育中强烈的开放性,造成了社会音乐教育中盲目跟风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利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规范制度对盲目跟风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利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些教育理念为社会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使社会音乐教育变得更加纯粹。同时,也能够使社会音乐教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有力延伸。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在对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会不断增强。同时,学校音乐教育也需要大力吸收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丰富内容进行创新,使二者之间互相补充,促进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学校音乐的积极性大力提高,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敏.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现状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2.
[2]成华兴.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互补作用[D].兰州大学,2013.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理;调节;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呈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随之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的音乐教育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于调节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熏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增进知识技能的教育形式。那么音乐教育具体是怎样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其远离精神困扰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具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加入繁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影响,很容易产生焦躁、苦闷、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和发泄,将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音乐具有转移人的注意力、集中力等作用,听音乐可以缓解疲劳,消除紧张、解除抑郁、克服焦躁、使人的心情平静,使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些正面的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其次,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并能根据自身体会创造美、表达美、传递美。音乐是通过音符和听觉传播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审美,指的并非我们肉眼直接看到的美,而是指通过声音传播的无形的美,而这种美是直击心灵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过滤掉压抑的生活带来的心灵杂质,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好来感知世界的美好,培养人文情怀,从而养成阳光、豁达的个性。同时,“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教育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美术、历史、戏剧等其他美学知识,帮助其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再次,音乐可以塑造品德,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道德品质的养成非常关键。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处理事情也比较极端,加之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很多孩子在压力的影响下往往养成不好的道德品质,甚至受人教唆导致犯罪。尤其是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往往比较反感,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教条的教育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言行。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轻松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音乐作品中除了饱含艺术感染力之外,也包括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内容。音乐中所表达的道德品质会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之中,帮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当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不良的情绪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抑制这些情绪的影响,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实践
作为教学工作者来说,通过音乐教育调节学生的心理,要选择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适应学生欣赏需求的音乐内容。如果教学实践有所欠缺,不但不会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反而适得其反。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微博、微信上的很多音乐作品,未经审核就直接到网上,音乐形式、内容庸俗,不仅不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甚至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仔细的筛选。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音乐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辨别哪些音乐是积极向上的,是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选择歌曲方面,应选择基调正面、歌词励志、曲调舒缓或富有激情的音乐内容。而当前比较流行的“嘻哈”音乐、“黑人”音乐等等,歌词中多有消极情绪、厌世情绪等,则并不适合心理状态还未成熟的学生群体。另外,还可以选取一些“诗歌”配舒缓音乐的形式,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潜心倾听,随着音乐与朗诵缓缓入眠。对于学生来讲,这不仅可以舒缓一天的学习压力,促进睡眠,同时音乐和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灵的净化、情怀的提升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在选择音乐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触音乐越来越方便。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可以随时播放音乐。将喜欢的音乐下载到手机里,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然而,网络音乐内容鱼龙混杂,青少年获取的方式简单,辨别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引和监督。当然,这种监督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在不影响学生情绪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以免引起其逆反心理。
三、结语
关键词: 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 内涵
在我国历史上,“文化”含义的延伸与扩展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文化”都是指受过教育或有教养。《新华词典》对使用频率极高的“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化等。”而对“音乐”一词的解释是:“艺术的一种,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音乐文化这一概念大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分:广义的音乐文化指的是人类后天获得的,与一切音乐活动相关联,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事物,狭义的音乐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一般指广义音乐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因此,在研究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时,一般就后者而言。我国的音乐文化是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周代,就有相当完备的宫廷音乐教育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成就,从钟子期遇见弹古琴的伯牙而流传下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好传说中可见一斑。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阐述了应从“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观点,如罗艺峰在《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导读一文中说:“我们要真正全面的认识音乐,建立音乐的知识系统,就必须关涉到这些方面(指音乐与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联系。否则就是片面的、肤浅的。”刘承先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说“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这些建立在形式和技术上的学科便成为悬浮在半空的、无根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解释自然是不彻底、不到位,或不具本质性的。”以上两个人的观点都说明了音乐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音乐的人文属性就表现在音乐的音响是物理的、感受是心理的、理解是文化的、作用是社会的。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被限制为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技巧的技术性学习。这无论对音乐的专业教育还是普及教育都是一种严重的弊病。在专业教育中,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技艺型人才,很难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在普及教育中,只能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很难得到对音乐深层的鉴赏与美感体验。随着对音乐本质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只从音乐的本体认识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音乐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产生音乐的土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的功能是文化赋予的。鲁迅说:“同样是火药,他在中国发明之后主要是用于娱乐性的活动,如烟花、爆竹等,而传到欧洲则主要被用于工业和军事;指南针在中国主要被用于寻找风水,而在欧洲则用于航海探险。”这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之中其功能会不同,这种现象对音乐同样适用,就是说,一种艺术的特定功能实际上不是由他的形式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他所属文化的结构和模式决定的。如以中西两种文化中的艺术为例,我们发现总体而言,西方艺术的功能张力是侧重于社会纪念性的、娱人性的,而中国艺术则侧重于个人、家庭纪念性的、自娱性的。中国音乐因其重自娱自乐、不受别人牵制,故特别重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感性如何,不会过于重视技巧,也不需要复杂的技巧,更注重在音乐中表达对文化、生命、宇宙的体验和感悟,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情味。而西方人则将系统地训练技巧视之为艺术生命。因此,中西音乐的这种差别只能从自身“自娱”和“他娱”的功能张力解释。(2)音乐的形式是由文化塑造的。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的差别不是由艺术本身而是由产生它的文化造就的。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不同的宇宙模式、思维方法、价值取向等会直接造成艺术形式的不同。如目前学术界一致认同中西音乐的差别最主要的是和声的有无。西方音乐依靠高度发达的和声技巧形成纵横交错绵密厚实的织体,而中国音乐则放弃和声取横向的时间延伸所形成的单线条旋律为其基本表现手段。中国音乐的最高意趣不是音响的浑厚结实,而是旋律走动时所作的起伏、虚实、强弱等方面变化产生的韵律感,向文化的深处溯源就是中国的文化是时间型的、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3)音乐的美感是文化激活的。文化阐释能够激活美感,不仅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美,更重要的是这种阐释能够改变人的认知内容、感觉结构和评价态度,开掘人的感受深度和直接性,使人的心灵与艺术形式产生共鸣。
刘承华在讲到中国音乐与其文化的联系时说:“一种艺术的独特的美植根于产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一个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生发力的根,艺术只是她所孕育的一朵艳丽的花。”音乐最本源的动力正是文化和生命。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能创造出对别人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作出物化表现的。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音乐的存在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生命的张力结构和文化的运作方式。所以,要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才有可能。音乐是综合的声音文化,不能把音乐只看作是声音的结构。文化是产生音乐的土壤,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所有的音乐都来自于文化,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又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把音乐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学习的观点,遵循了音乐文化的本质。传统的音乐教育把音乐与文化相割离,把音乐作为一种纯技术学习,这样就失去了音乐的根源。作曲家无不是从丰富的文化中获取灵感、汲取精华,以创作出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的。如谭盾应邀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创作的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地图》,可以说,是以古典大协奏曲的形式,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以现代大型多媒体为手段创作出来的全新音乐巨作。谭盾在《地图》中的交响思维、浓郁的民族文化印记反映了他的音乐创新思想,他在音乐创作上具有宽厚的包容性并展示了其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音乐创作态度。作曲家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展示中国独特的民俗民风——对中国民俗、宗教和神秘的感知。作为湖南人的谭盾说:“我不知道是楚文化找我呢,还是我找楚文化。”古老的神话也许早已在孩提时代的谭盾心中就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寻根”,渴望能将西方和东方的理念在自己的音乐里得到融合。他一再提到他是“本着传承文化的理念”在创作,并坚定地表示《地图》的创作代表了一种思考,选择了管弦乐队的形式也是希望管弦乐队这种形式可以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管弦乐队具有世界性。这样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重叠在一起的创作理念,大大拓宽了音乐创作的想象空间,也能使中国文化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到很大的范围。
音乐教育要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息息相连。没有音乐文化就没有音乐教育,离开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就失去其意义,抛弃音乐教育,音乐文化是难以传承与发展的。音乐文化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而音乐教育作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则反作用于音乐文化,使音乐教育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我们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音乐文化发展的中心作用,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使民族音乐文化展现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道德素质 智能素质 情感素质
教育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向素质教育体制转轨的重点改革。这对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做为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当发挥哪些作用呢?
从先秦儒家诸子“乐教”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必不可少的学科,都说明我们的先辈们对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的认识和发掘。艺术不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不可估量。
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日趋显著。
一、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美妙的音乐、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来抒感,表达思想,因而能最直接地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观念、情感世界等等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于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
二、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智能素质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开发人的右脑、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来的。”有意思的是,五十年前,当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飞上太空的英雄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调查参与开发研制宇宙飞船的苏联科学家。最后,他们得出一个令人十分意外的结果:这些科研人员无一例外地爱好音乐。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把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分为两种,即科学的认识和借助于艺术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耳、眼并用,能综合开发人的大脑;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娴熟、越复杂,越能与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使头脑灵敏、聪慧。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智能得到诸多方面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情感素质
恰如其分地表现音乐,会培养演唱(奏)者热情积极、乐观向上、一丝不苟、从容不迫的良好气质,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协调与平衡。当音乐的美妙使大学生们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时,这种兴趣和情感会赋予他们对音乐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热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的殿堂,让他们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感品质,使他们在今后漫长的学习与生活的人生道路上,排除一切干扰和困难,使他们受益终身。
音乐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乐运动和结构中让人们认识美、理解美、享受美、感知美,进而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音乐之美中陶冶性情。比如,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可以使学生产生出哀伤、痛苦、兴奋、愉快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人民艺术家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饱受摧残、顽强不屈、乐观向上、追求光明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比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以使学生们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美丽的大自然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爱因斯坦说:“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爱因斯坦这句名言中所说的“性格”,就是指广义的情感素质。它包含意志、气质、兴趣、情感、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大学音乐教学中去,不仅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让学生从音乐课学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这才是大学音乐教学的目标。课堂上每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都包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不仅可以塑造我们学生的灵魂,同时还可以激励、净化、升华大学生的精神,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辨别是非、善恶,逐渐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的能力,使学生拥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守纪的道德信念。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爱因斯坦 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大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我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塑造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因为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优美、动听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效并被陶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从而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奋斗勇往直前。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歌曲的演唱、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 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 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 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 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 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随着三级师范逐步向二级师范的过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向培养直接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幼儿园师资过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全面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实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完备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的总体功能。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角度探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不同层次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结合学院实际,我们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良好教育理念和崇高师德等要件,才能服务于今后的教育教学。据此笔者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分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认知性实践教学目标:学习相关的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模块,具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基础知识,积累一定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性经验。
(二)能力性实践教学目标: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具有较强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能力(包括观察、了解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状况;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积累儿童音乐教育资源的能力;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具有初步的音乐教育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性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专业定位明确,喜欢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二、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实现内容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支撑。紧紧抓住实践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模块的划分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认知、能力、情感目标在内容模块中的落实,设立的各个内容模块应具有自己的目标指向,并具体落实于各领域活动内容模块中。认知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在每一个领域模块中应有具体的要求,情感性目标可渗透于各个实践模块中。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的各领域内容模块实践学时分别为6个学时,共四个领域(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合计24个学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2,这一实践教学学时比例的安排,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模块设计的系统化
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课程内部知识体系,涵盖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又要考虑各实践内容模块的层次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各内容模块相互联系所能发挥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内容模块的设计上,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思考:横向设计的内容模块涵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四个领域的内容,学生在每一领域都能得到实践,全面系统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知识与技能;纵向考虑每一实践模块的层次与特点,渐进地、层层深入地安排实践次数和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建构起一个实践内容全面、实践内容模块渐进、实践次数灵活、实践要求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可操作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中各内容的安排应突出可操作性。首先,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课时安排要合理,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时间;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完成要求所需的设备设施、实践基地要便于准备,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条件;再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专业基础和能力,实践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学生可以经过练习完成,能够充分保证实践任务的实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总体设计,考虑预留实践教学所需的时间、系院提供实践所需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性。
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结构,我们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设定为表1所示内容。
三、立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特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只有通过多次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并尝试运用学习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行为的有效转化。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孰先孰后,需要依据实践项目的目的、实践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1.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理论先行
音乐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需要先通过理论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活动目标的制定,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提高其实践的效果,达到准确地选择音乐活动的内容,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理论与实践并行
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的实践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实践设计各领域音乐活动方案和学习运用儿童音乐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获得感性的支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说课、模拟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先行
说课、模拟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可采用实践先行的做法:学生先对某一活动内容(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模块)进行设计并试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内在规律。实践教学先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还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相关理论学习提供支持。
(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联系,完善实践教学方式
1.课内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导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将实践知识、实践原理、实践经验、实践技能等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课内实践教学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常用的几种课内实践方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案例(视频、教案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结合案例思考、研讨、学习,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是教师或学生收集整理出幼儿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的方向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堂所学习的理论支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付诸实践。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接近真实情景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场所和情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和幼儿),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设计与模拟教学练习,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技能,这种实践方式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的无缝对接。
2.课外实践教学加以补充、拓展
课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补充课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可以完成一些不宜在课内进行的实践教学项目。如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摩、见习,感受优秀幼儿音乐教师的魅力,学习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亲自设计与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把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反思、提高。
课外实践教学还可以采取课程专业技能技巧比赛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展示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在比赛与展示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个人、小组和集体实践教学相联系,丰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个人、小组、集体等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实践项目的内容要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实施实践教学。
1.活动设计与评价——个人实践教学
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实践项目。教师在实践前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后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实践的正误,学生进行修正。
2.环境创设、模拟教学——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实施个人实践教学较难完成的实践项目。如模拟课堂的实施、教学环境的创设,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小组实践来完成。可由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实践教学团队,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制定实践计划书,明确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
3.认知见习、观摩课例——集体实践教学
集体实践教学是个人实践和小组实践的有效补充,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用于教师向全体学生展示实践教学项目的共性规律,往往与个人实践教学和小组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对幼儿音乐活动中儿童认知规律的观察以及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在重视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突出所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只有这样,学前教育专业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优秀师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突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只有充分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3—008.)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余少英.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方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颜晓燕.试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职业培养导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8).
[4]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5]步社民.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