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

第1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一、引言

发散思维,它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向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发散思维要。求善于联想/思路宽阔;要求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变通。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材上写的或者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这种集中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三、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训练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由暂时兴趣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兴趣。利用、调动各种外部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兴趣和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味、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就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更不能在数学课上积极地思索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营造有利于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体现在没有唯一性、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一种解法,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去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在讲述例题时,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要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不断掌握解题的捷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结语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总之,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应不拘于形式的进行,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 颖. 论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考试周刊,2011,(7);

[2]邴起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电教,2012,(3);

第2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小学教育亟需与发达国家接轨,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国人的教学系统。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思想方法,比如演绎、类比、分类等,这些方法促进了小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形象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需要提高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领悟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今后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数学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的扩展和锻炼,要想教好数学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兴趣和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爱动脑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好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才更加完美,教学质量才能有很大的提高。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就应该让学生知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思考的乐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思考中。在问题中要明确题目的思考价值,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必要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新奇而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用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讨论。我们知道思考来源于生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用于思维训练。比如在提问时可以贴切灵活一点:小明、李华、张磊(学生名)三个人一共完成100件产品,公司老板刘达(学生名)发给他们500元的报酬,其中小明完成20件,李华完成30件,剩下的是张磊完成的。问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多少钱?这个例题就是以学生们熟悉的人物设计的,我们知道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所提的问题要能帮助学生思考,进行思维上的训练。

二、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脉络

前面所说的老师应该在平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这相当于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在完成这一步后老师就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是跟着老师完成思考之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脉络。

1.老师可以在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点。在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时,老师要注意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给出相应的帮助,而不是全盘插手,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的思想,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培养极为不利。小学数学的知识脉络是循序渐进的,前后衔接,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学生在看到题目后,往往会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可以运用以前积累的知识进行解决,再根据遇到的问题慢慢进行思考,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最后一步。

2.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发现转折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止步不前、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的转折点。在学生遇到问题中的转折点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时,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情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般题目中的难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折点,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先进行转折点的发现,然后对每种转折点的连接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我们知道思维就是对于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般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意思后就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综合,并建立相应的思维脉络进行思考。有时候将分析与综合两部分有机组合起来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效果。

2.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功能还不成熟,在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他们的思考方式将逐渐从现实具体的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的一种成长与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的运用,在课堂上逐渐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灵活的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学会自己总结。我们知道数学中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但是其解决的原理是不变的,只是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老师在平时做题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中的规律,这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同时,在小学生思维的培养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老师恰当运用求同和求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锻炼学生思维多样发展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1.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新课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充分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本身就有差异,在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表示赞同,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课堂上都能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索的课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问题的提出创造情境进而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另一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发放折纸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并最终裁剪出平行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将自身的兴趣带动起来,迫切想通过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小组的相互交流、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课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解决并从中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圆形的物品,引导学生对数学图形产生印象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利用。在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从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中的识模、建模的思想有一定的掌握,从而逐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逐渐递进将学生带入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来,使他们能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明确问题提出的根源、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学会主动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逐渐明确数学其实源于生活,让他们逐渐参与到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真正体会数学课程的奥妙。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传授老师非常重视,强调的是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熟练程度,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完全的被动学习。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通过学生的联想及大胆的猜想培养学生在思考、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达到提高求知欲望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理解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从中学会对问题质疑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思维培养。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上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培养,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也能让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提高。教师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逐渐锻炼学生的自主发展、独立实践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应当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海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新课程(小学),2008(12)

[2]袁长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贵州教育,2008(04)

[3]范瑞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维训练的连续性和超前性.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第3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呢?从学习数学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数学课堂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是与事物的形象性密切相关的。形象性是人们接触事物中的第一感觉,小学数学教学自不例外。只有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例如:对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学生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列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都有12 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都有8 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对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

因此在数学课上可以采用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 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 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 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 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由此可以这样引导: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呢?(4 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10 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 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逆向思维,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向性

多向性是指同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相对应的一种融流畅性、独特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实际例子是最好的训练素材。比如教学练习题“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去同一目的地,甲车每小时行4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 千米,途中甲车停了3 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 小时到达目的地。问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在指导学生解答这道题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以各个条件为出发点,探求解题的多种思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从路程、速度与时间三点出发找出了不同途径来解答此题。

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通过不断的训练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另外,在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注重训练学生思路转化的思想,因为“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五、设计好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1.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2.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3.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第4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自主能力;潜能;锻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塑造学生数学计算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提起数学计算问题不再是非常苦恼的一件事,这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石。结合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有效方法,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创设的情境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并且能很好地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学习紧密结合生活,使学生清楚数学计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源于生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征创设部分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热情,让学生乐意去学习数学知识。而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潜能

乔治・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计算。如,怎么让学生发现计算问题,然后怎么去弄清。通过这样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计算的算法和计算步骤,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计算技巧。

三、教学数学计算方式要采用多种方式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特点来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讲解口算计算问题是比较常用的手段,而学生的口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要一味地给予肯定,要积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方式和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定期交流,相互了解彼此的数学计算方法,从而得出更好的计算方法,优化自身的数学计算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计算方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片倒”,要尊重学生的计算方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计算方法学习。

四、强化和锻炼学生口算的能力

我都知道口算是数学计算能力的一部分,也是笔算、估算以及简便计算的基础,但是小学生口算能力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平时教师要加强和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比如,背诵乘法口诀、简单公式,口算比赛等。如果学生一个简单的乘法计算题都无法口算的话,那么数学计算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平时的口算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算技能时,要注重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这样的训练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口算技能训练时,可采用竞赛、开火车、抢答、对口令等游戏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同时要根据游戏的情况适当地加强口算训练的频率和强度,通过循环渐进的过程,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从而不断强化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在数学计算时,要求学生在答对的基础上加快速度,但也不要盲目地追求速度,而是要正确与速度兼顾,这样才是有价值的。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总而言之,数学虽是一种文化,但也是一种技能。小学数学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强化和锻炼学生笔算、估算以及简便计算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 创新 现代化教学 思维能力

大家都知道,人才的教育必须从小学生做起,原因在于小学生是最早接受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时期,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对老师的教导总是认真的听取,不存在如中学、高中时期的叛逆心理。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开拓在小学时期最容易被开发和实现。当然在小学教材中,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甚至其他学科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不同的,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数学教学是一门将算数与生活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固定知识,一个答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式。我们很多算数的结果都是通过现实生活取材得出的,要求算数者从生活中发现答案,从生活中开拓思维想象力去找寻结果。可见数学教学是一门开拓思维的学科。[1]

一、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开拓思维能力的意义

首先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选题大多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简单的例子:某班男生25个,女生20个,女生的占比是多少?男生、女生取源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人类,学生可以去细数划分,然后去计算得出结果。还有就是一台电视机降价了400元后卖了2000元,降价了百分之几?电视机来源于我们生活常见的事物,不管是男生女生还是电视机都能从生活中找出原型,更有利于学生从原型中思考问题,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其次数学计算方式的多样化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多种符号表示的逻辑推理本身就促使学生去研究推理。我们知道数学答案唯一,但计算方式却可以有多种,就是说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几种甚至十几种计算过程,这么多的计算方式来自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现如今很多小学考试题目中均有思维能力训练的题目,为的就是通过题目的计算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出多种计算方式及计算问题。[2]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在学生创新推理能力较强的时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去找寻答案。[3]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的贯穿在数学教学中

现代化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方面、开拓性的思维发展教育,很多学校已经将思维训练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运用到教学中。从上面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分析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和运用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断的去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去计算,去想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运用。数学计算的多样化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那些死记硬背的单一文字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4]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呢?

1.数字来源于生活,创造生活情境计算

我们可以从历届小学数学教材中发现,很多的数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从数学符号、计算的物体、计算方式等都是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得来的,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去巧妙的用来数学的计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创造性,设立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从而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

2.放手管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目前很多小学的老师在教育方式上太过传统守旧,只懂得如何将知识全部的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去接受,从来不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学会设置一个题目,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要激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每一道数学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算法,要让学生将其不同的算法表现出来供大家学习。老师的放手管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5]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意义很重大,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人才的高素质能力的培养,高素质能力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学时代做起,小学时期的数学教育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源于生活的事物、发散性的想象、多样化的计算方式所有的这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是目前很多学校分析研究的课题。[6]

参考文献:

[1]. 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2]. 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

[3]. 郝大元.甘肃教育.甘肃:甘肃教育社,2001:14-15.

[4]. 王健.努力构建一个学生参与的课堂.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9.

第6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引导;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重解题、轻概念,重具象、轻抽象,重模型、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对数学概念的介绍投入教学精力不足,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在数学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楚,数学模型的演变过程不了解,对定义的适用条件和外延不明晰,对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知道,导致只知解题,不知所解为何物,只知不同题型解法,不知其由来,全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大量训练,自主思考能力不够,学习兴趣减弱,接受程度差,学习效率低,对其后续发展十分不利. 因此,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用引导性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是现在数学课堂上老师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对概念的引入这一部分重视程度不够,而反复强调公式的变形和应用,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概念的引入是学生对一个数学概念,一组数学模型最直观的认知,能够帮助学生对整个模块的学习有整体的了解,对这一模块的学习方法,相应的思维方式,与学过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形象化的感知,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犯方向性的错误.

在概念的引出中可以充分地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因为很多数学的概念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类问题的抽象化产物,只要学生能够准确地确定概念的范围,应用生活化的思考深化他们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演化过程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增加思考的灵活性,对加深公式的来历,推导方式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在学习数位的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十进制数的应用,以价格的表示方法为例,以课后实践的形式向学生布置作业,使学生观察生活中价格标签的书写形式,以及在价格书写中不同的数位代表的含义,由此向学生引入数位和进制的概念,学生在对概念产生混淆时,可以通过与生活中的实例相呼应,进行抽象总结的方式自主进行推导,减少了学生的被动记忆量,而且加强了学生的理解程度. 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的实用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也会更高.

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小学数学中很多概念的引入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入的. 通过对比新的数学概念与旧的数学概念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快速地对新的数学概念有形象的认知,而且有利于建立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在小数概念的引入中,是由分数概念导出的,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以10,100,1000为分母的分数的计数方式的不同,引出小数的概念,不同的分母对应着不同的小数数位,而百分数的概念的引入,也是由从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引出的,百分数是对百分之几的另一种写法,但是百分数又具有其特殊的几何含义和物理含义,所以要使学生一方面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分数,小数,百分数数学概念的相同点,它们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生易于理解,能够灵活地进行互化,又要重点阐释这三个数学概念的外延的区别以及范围的不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达相应的几何概念.

同时,这种新旧概念的对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将单一的知识点整体的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每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更利于学生整体的复习和应用.

三、小学数学学习体系的建立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分模块进行的,曾经分几何与算数两门课进行教学,现将其内容统一编排在数学教材里进行教学. 由于不同的部分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容易忽视不同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其以后的数形结合思维方式,函数思想的建立造成一定困难.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各模块之间的逻辑,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学学习体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部分体系中找到位置,使学生知道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应该如何学习,主要的数学思维有哪些.

第7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特色分析

(一)教材内容板块联系紧密

目前来看,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等部分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从教材内容衔接性角度来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的各个板块内容有着较好的衔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一方面,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针对学生的数字敏感性进行了训练,并通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空间与图形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统计与概率板块,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统计学知识,继而对学生的数字应用思维进行了培养。

(二)教材内容新颖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采用了多模块的结构形式,并在结构中充填了大量新颖内容。可以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内容编排上,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将数学内容融入到生活中,以便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则使得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从数学角度解答问题的习?T,继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此外。使所学内容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三)教材形式活泼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材形势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样的内容形式将有利于进行学生的启发,继而提升学生的大脑思维水平,督促学生养成思考和提问的习惯。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教材首先通过举例与实际应用进行学生的启发,然后利用对比、归纳和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各个板块的内容。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各种差异。有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快速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接受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点的能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弱,不能够很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在学习中会变得很困难。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这些问题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解决,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获得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使其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数学技能完美地结合,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提出一些观点,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数学综合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运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手段。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提升其思维水平,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之间探索出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化其思维的深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在讲解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一些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另一方面将这些图形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

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场景,因为在一定的场景之中,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人到数学的学习中去,逐渐训练自己的思维。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需要适时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摄取一些场景,从而通过感知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发现数学中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实现教学目的

理论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通过列举生活例子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还可以督促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继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设置“认识人民币”的内容。而通过学习这个环节的内容,学生将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用到加减法,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所以,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继而达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第8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基训练 策略

在课改大潮之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令自己的课堂形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却淡化了“双基”训练;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势必影响数学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双基训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要重新审视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要真正看到“双基”训练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整合“双基”训练与新课程实施理念,做到合理“扬弃”。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就必须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相对连贯稳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走的是一条落实“双基”、应付各种考试的“英才选拔”和“差生淘汰”路线。那样的方式是不足取的。在大力推进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以培养数学精英和升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思想也是不能接受的。 “双基”训练是体现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了三个层面的教育。第一是知识教育层面,从“数和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块数学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第二是数学素养与能力培养层面。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统计观念以及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的非智力品质教育的层面。新课程提出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三个层面都属于学生发展的“双基”训练的范畴,是落实数学课标的基本保障。

在内容标准上,“双基”训练是最基本的,同时新课程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素养和能力以及思想品质教育等方面,结合课程目标体系作了必要的调整。“双基”训练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生活性、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提出了加强估算、验算和算法多样化灵活计算能力的培养,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课程内容上看,把“双基”训练有机地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数学课程之中,更显示了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的必要性。 转贴于

事实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只有树立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科学的数学探究过程,学生的“双基”训练才有效。数学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数学教学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双基”训练的目标可以通过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落实,又生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双基”训练离不开生活实践,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教材,都可成为学生研究的数学问题。注重生活实践:学用结合,培养能力。“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技能。

第9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

一、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点:培养基本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在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逻辑抽象思维还需要巧妙地加以训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地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数学教师要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

第一,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想要的果子”,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小学数学在编写上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从四年级开始,教学内容由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十进制计数法—角的分类—平行四边形等,慢慢地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这样既符合数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认数能力,不要求计算;而二年级则侧重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三年级则增加难度,侧重单位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四年级则侧重于运算定律、除法法则、近似值等。每个年级都有侧重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知识的引入由浅入深。

如在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还处于抽象思维发展阶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先来数自己的手指头。学生从左手的大拇指数起,双手共十个手指头。接着我告诉学生,左手有两个手指头弯在那里没起来,我做着手指弯曲的动作。再由学生数。学生数了一下,结果得出还剩8个手指头。紧接着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剩八个手指头呢?有的学生回答是有两个手指头弯曲在那里没数,有的学生说有两个手指头我们不算。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是最为宝贵的,既要肯定其正确性,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所以既然不算,我们就把它们给减去,10个手指头减去2个手指头,还剩多少个手指头?学生一下子脱口而出是8个手指头。这样进行加强训练,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再提问:如果有5个手指头被减去了,应该怎么算呢?学生说:用10-5=5。如此等等,让学生不断地减加,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抽象思维。

二、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在长期训练中得以发展的,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低年级要做好形象思维的教学,中高年级则要做好两者的结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单位的认识》这一节时,学生不明白什么叫单位。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解释给学生听。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单位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单位的概念。我问学生:我们班有多少张桌子啊?学生回答具体的张数。我特地将“张”写得很大,并用括号括起来。又问: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回答后,将“名”写得很大,再用括号括起来。又问:你们的爸妈经常在街买菜,通常都买多少啊?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是5斤,有的说是1斤,还有的说是3斤,等等,但斤是大家都提到的。于是我又把“斤”写大些,加上括号。许多学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加个括号。于是我便问:我们上街买菜能不能说买了2菜,我们班有53桌子呢?学生一听觉得有些别扭,都说少了个“斤”、“张”。这时再告诉学生少了它们,我们就确定不了到底是多少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些不可缺少的计量单位。我还特地带来了尺子,要求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并记录在本子上。测量完之后,得出身高是130厘米、145厘米,等等。我再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同学的身高,学生这时得出的是1.30米、1.45米,等等。两次测量得出的结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发现两次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我告诉大家:我们的身高没有变化,发生变化的是我们所用的单位。130厘米=1.30米、145厘米=1.45米,如果我们将1.30×100就等于130后面的单位是“厘米”。学生根据测量知道数值大的是厘米,所以说要在后面写上厘米,要不然不知道是130米还是130厘米。如果我们要将130厘米变换为以米为单位应怎么做呢?很显然,再将130÷100=1.30米。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运用练习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