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第1篇: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动作,还要以运动心理学思维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因此对于中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思维训练的探索及应用。

1、导向目标思维训练法:

体育教学的导向目标思维训练是指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明确导向目标、作用,让学生了解体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人的第一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单元教材导向目标思维训练。即每一单元的教材目标、任务、考核标准让学生了解,启发学生思维如何学,达到教学目的及创新。如校本课程——剑舞:在剑舞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动作,并在课堂中播放剑术和舞蹈以及校本自编教材剑舞的录像,然后由小干部及有艺术特长的同学担当训练任务,教师则作指导,做到引而不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的思维及创新能力,努力达到单元(剑舞)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完成基础上,再让学生编排新的动作及练习队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等)这样练习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队列练习动作的兴趣爱好,为终生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时导向目标思维训练方面,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自锻——启发思维——导向目标等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实心球投掷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动作要领进行多次反复练习,在自锻练习中启发学生思维,如何能使实心球投的远,尽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投掷的角度。双手用力的初速度及上肢爆发力、腰部的发力及工作距离等,同学们通过教师的提问及思维逐渐掌握投掷的要点,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动作,使学生的动作及投掷成绩导向目标。

2、想象思维训练法

想象思维训练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它在运动技术训练中起着一种强化技术动作的作用。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使练习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艺术的体验。根据高中生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想象性和概括性,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教材内容的想象思维训练。在前滚翻、后滚翻教学中,学生往往团身不够,动作不能协调完成,这时我在正确讲解(一蹬三靠,动力加速度)示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想象车轮、皮球滚动的现象,让学生想象自行车轮子,皮球不圆是否能滚动,另外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进行分析,使学生领会滚翻要领在于缩短人体的半径,利用人体重力加速度和减小摩擦力,这样进行想象及仔细琢磨并进行练习,最后同学们都能以准确的较完善的动作滚翻过去,动作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同学作通过想象训练及联系,改进了动作提高了运动成绩。为终生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意念思维训练法

意念思维训练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正确讲解及动作示范,学生在练习前或在练习后在头脑中默述复映动作的过程,而后进行练习的一种训练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这一特征,我们开展了有地方矢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在教武术太极拳这一项目时,教师正确讲解示范,并把动作要领编成口诀,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要点。在教白鹤亮翅时,先编出:“一个西瓜胸前抱,一分为二上下带,沉肩坠肘护住腋,左脚前伸中间坐,犹如白鹤落枝头”。而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在每个动作练习前,让学生默述动作两遍,而后进行练习。在练习完毕后请同学们继续复述动作要领以及自我练习感觉,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分析,以使大脑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促使动作的完善与提高。在分阶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动作意念复述并进行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要求重点复述动作要点(如动作的连绵不断,运动路线的准确,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则对动作做出简明的提示,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由于在教学中采用了意念思维训练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创设情景思维训练法

创设情景思维训练法,即在中学的教学中,寓教材内容于情景中,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锻能力及组织能力的一种方法。

创设情景思维训练法即要求我们中学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力,为今后的终身体育观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例在我校的校运会入场式编排训练及教学课中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运动会入场式进场编排训练,过去都是由教师统一编排,统一操练入场式。而最近几年里,校运动会入场式则采用各班体育干部、班长、文艺委员带领同学自编自创入场式节目。在主席台前设立表演区,要求每个班级在相同音乐指导下,编排出个性彰显的内容进行表演。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力,大大丰富了入场式节目,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指挥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运动会的入场式丰富多彩,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5、小结:

通过对思维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初探,使我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因为高中生正在处于思维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特点已从起伏状态迈向稳定,是人体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抓紧这一敏感、成熟期、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为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综上所述,我觉得思维训练在职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2篇: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头表达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因而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际作用。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来说,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高中生的课堂表现及原因

1.课堂表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低。进入高中后,学生开始不愿意举手了,当老师提问后,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当有人说出一种见解时,其他学生就会一窝蜂地人云亦云。有的同学在等待别人的答案,让别人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他则懒洋洋地听,然后对观点、答案来一个生吞活剥。有的学生说话时结结巴巴、前拉后扯,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用一两个词或短语来表达,无法流畅的用完整的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2.分析原因:不愿意回答题,学生就无法真正融入课堂,他们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只有全盘的接受,没有思考与表达,无益于合作与提高。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胆怯、羞涩;不屑于回答;理解能力低,无法准确理解课堂问题的本质、体悟所学习的内容;口头表达能力低下。

二.借助语文课堂,提高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

1.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创造良好的“语场”,使学生“敢说”、“想说”

所谓“语场”,就是特定的说话环境。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说,做老师的要善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他而不是处处硬拖住他,激励他而不是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决窍,而不要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他。要创造适当的“语场”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自己有一吐为快的欲望,而不是强制他们去说。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们难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应以鼓励性的、启发性的语气为主。如:“你讲的有点道理,请继续”;“你再好好想想,呆会儿老师请你好吗?”“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学生时时在老师充满鼓励的目光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样为学生营造了“敢表达”的氛围,学生想表达了,他的表达能力才有机会提高。

其次,教师要努力挖掘和营造适合教学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想说”的热情。教师在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认真设计,弄清问题的难易程度,容易回答的问题让那些胆子小,平时不善言谈,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也分享一下回答问题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大胆回答问题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刚刚萌发的说话欲望要加以保护,要有意识地多提问,并对他们取得的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养成大胆发言――敢说的好习惯。

2.重视训练,让学生乐于“说”

学生有时怯于说话是因为不会说话。这时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说话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表达的方式。要纠正学生的语病,首先教师的口语表达应成为学生的楷模,无论与学生交谈还是上课都要做到口齿清晰,用词不达意准确,表达有条理,语句精炼,以自身去感染学生,另外对学生的语病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还要通过朗读、背诵、复述、模仿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背诵除了具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的作用以外,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复述是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有效手段。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总之,通过语文课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并且能够准确清晰地阐述出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任何场合均能流畅自如、落落大方的用自己的语言展示自己。这样培养出的高中生,才会更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第3篇: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政治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 阅读课本

现代教育的理论愈来愈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增强,未来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的社会,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发展与提高才能适应生存的社会。因此,要“学会生存”就必须“学会学习”,而提高阅读与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在培养学生阅读政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主动学政治、用政治,实现自我能力的超越。政治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政治课的主要形式,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之一,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是以阅读活动为载体,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政治阅读能力作为政治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政治阅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对策和措施值得借鉴: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惰性意识,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他们等着教师分析教材,等着教师讲解答案,自己没有多大兴趣去阅读,对阅读的信心也不大。不想读、不去读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突出对学生自我阅读的相应要求,可以运用阅读导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做详细讲解,仅作点拨,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使学生增强自我阅读的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点评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习惯受用一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见到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往往都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重点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预习情况很差,很多人根本没有预习或不知如何预习。对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可以这样要求:首先要求进行最起码两遍的教材阅读;其次,知识层面上要达到梳理知识要点的基础目标,找出重点和难点;第三,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当然,这些预习的成果必须通过书面或课堂给予充分展示。

2.强化课上快速阅读。新授课中,我们可以设计3至5分钟的快速阅读环节,其目的一是利用提供的导读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理解的锻炼机会;三是为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利用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品质都得到了良性发展。这就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估计仅能流于形式,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需要学生的长期的日积月累。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可读性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自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粗读――精读――质疑――释疑”几个步骤。通过粗读了解整课内容的梗概,通过精读把重要知识加以梳理,通过质疑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然后根据前后知识联系做好总结和反思。在指导学生做阅读材料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与课本知识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鉴于政治阅读的重要意义及其有别于其他阅读的特殊性,重视政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能,将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从这里起步。我们必须经常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晓波.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堂教学系统的重建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6).

第4篇: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仿写 段落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20-01

作文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写作作为一种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其水平的高低,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见到作文如同遇到老虎,“闻写色变”,苦不堪言,进而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要寻求一种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笔者认为,段落仿写就是一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仿写,即仿效优秀的范文进行写作。茅盾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对于那些对作文有畏难心理的学生来说,范文的参照作用就像给学生一根拐杖,能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门道,打开写作的思路。通过仿写,能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一道减缓坡度的阶梯,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仿写包括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仿写。对高中生来说,段落仿写是训练的重点。因为,作为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段落可以说就是具体而微的文章。文章写作涉及到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要素,同样体现在段落的写作中。能够把段落写好,连段成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段落容量小,费时少,可以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 结构思路仿写训练

结构,即布局谋篇,是作者根据表意和审美需要,对材料的组合安排。大几优秀的文章,无不在结构上独具匠心。对于一个语段来说,正是通过功能各不相同的句子相互配合,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结构的安排,是作者思维路径的体现。我们看到,在学生的作文中,结构不严谨,层次不分明,句子衔接不紧密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如何围绕一个核心意思缀句成段,训练基本的布局谋篇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就常见的举例论证文段练习,可提供下面的语段进行仿写。

“勇于担当需要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是成功者的雄姿,王者的风范。烛之武,夜缒而出,孤身一人深入秦师,面对秦王,毫无惧色,在危难之际担当了说退秦师的重则。触龙,年事已高,但不忘国家大事,凭借着一种贤者的智慧,说服了赵太后。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勇于担当的背后,需要一种自信心。这种自信,最终化为勇气与力量,使他们担负起肩上的责任,完成使命。”

这是一个举例论证的典型段落。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进行结构思路的梳理,做好分解标注。中心句,提出论点;介句,连接中心句和例句,使衔接更加舒畅自然。举例论证(论据);评析事例,找出事例与观点的联系;提出结论,照应中心句。

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叙议结合段落的起承转合方式有一个直观的感知把握,可以具体地学习到文章布局的原理。接下来就可以布置仿写训练,如以“做任何事,都要琢磨其中的门道儿”为论点,写一个举例论证段。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领会写作理论与技巧,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作文规律。

2 表达方式的仿写训练

如果说,结构的安排决定了文段的骨架,那么接下来就是通过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内容的充实。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根据写作实际,可以设计为概括叙述、具体叙述、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有序说明、就事论理、叙议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多种段落仿写训练。请看丰子恺《吃瓜子》中的这个语言片段:

“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较好,有如朵朵兰花。”

在这个段落里,细节描写尤为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动词的准确选用,拟声词的生动再现,再加上方位词的配合,把吃瓜子的过程,写的形神兼备,妙不可言。通过这样的感知,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可适时进行仿写。比如,大家熟知的篮球比赛,就是一个有声音、有动作、充满动感的场面。有了范文的引导,学生写作积极性就很高,一些出人意料的新火花,顿时涌现出来。

3 修辞手法的训练

有文采是对写作者语言运用能力的一项要求。文采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比喻的形象生动、排比的气势磅礴,对偶的整齐凝练,让汉语充满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在段落中进行修辞方式的仿写,是学会扩展语意、丰富语境、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有效途径。如朱白清《绿》中的片段: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字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这个段落的特点是每个描写的景物后,都用比喻句进行了扩展(括号部分)。如果去掉比喻,虽然也写出了大体景致,却失去了形象美、意境美。

可以说,结构思路、内容表达、语言风格等构成了文章的基本要素。选择这三方面的优秀的段落为范例,进行针对性的仿写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感觉,打下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把握好教学时机,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课文,注意收集精彩的语段,找准切入点,以仿促写,多方位的给学生提供写作的“阶梯”,鼓励学生用力“攀登”,就一定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科学有效的锻炼,并逐步形成独立的写作能力,最终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72-01

阅读是引导学生学习好语文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一、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智慧、成果的表达、传播,必须以语文为工具。人类离不开语文,接受新知识离不开语文,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也都离不开语文。语文课作为基础的工具课,其核心就是阅读,就是写作也必须以阅读为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本身也需要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便是语言技能。学生通过有效的语言技能圳练和平时的阅读实践,就会逐渐具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具备了,语文的工具便得以实现。中学生要凭借这个工具来学习,来获得我们生活中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语文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就是阅读,阅读的基本方式是训练和实践,而其最终的目标则是应用。

1、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课阅读教学的目标:(1)让学生获得摄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并借以扩大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有用信息的储量;(2)让学生获得接受和领悟科学与艺术两大智慧门类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的能力,并借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3)让学生获得良好道德品质和进行审美感受的能力,并借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艺术修养。每个目标都包含两方而的意思,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是能力的应用意识。语文阅读是一种广泛的工具,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

2、阅读教学的思路。阅渎教学的思路着眼于虚用,其基本思路包含语文课内的阅读训练和其他各种的自学实践两方而。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而论,阅读的作用表现在它是自学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不需要教的含义,就是指学生要获得自学能力,即学生能自己读书、自己研讨、自己创新。对于这种自学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就是阅读。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对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广泛的阅读便必不可少了。

3、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本着应用的思路,材料的选择必须具备实用性、多样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实用性在于材料的知识含量、文化含量、思想性、思维性和审美性特点,能给学生以知识信息,思维的智慧启迪,美的感受和道德情操的潜移默化。多样性在于阅读材料所涉及的领域,从大的方面讲,应包括科学和艺术两大智慧门类的所有学科;从纵观方面讲,应包括从基础的读物、文艺作品、应用读物到科学读物、思维科学和方法渎物、知识读物、理读物以及有关青少年成长读物。可读性在于阅读材料集中性,可理解程度对学生的适应性,要求文章和已知能以有限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有限的层次梳理复杂的事物、事理,以有限的词汇传达大干世界的缤纷色彩。这在学生学习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几点内容。

二、训练和实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教学方式

训练是专门的,要从明确目标、给定要求,分步洲练入手,逐步变为只给定材料,不给定要求的综合训练,而其采用的材料都是能力训练的实验材料。广泛的阅读实践所采用的材料,一方面固然是用来继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材料,另一方面则是已经作为要求小学生通过阅读去处理的具体材料,是“实际”的东西。阅读实践的思路,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发现性和创造性。

1、训练知识的准备

主要是语言知识在读的方面的具体应用。要形成以应用为基本目标的语言操作培养机制,主要包括标点在内的基础修辞规范的理解运用。语言知识在阅读方而的具体应用,就是确定语法规范的表情达意功能。如词汇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功能:修辞描绘事物性质的状态、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的功能等。

2、训练方法要规范

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教师要提出由简单到复杂,巾分步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要求;从学生的阅读意识、自主性、发现性、创造性和应用意识方面着手考虑,并根据实际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有效的训练模式。还要尽可能地与其他学科配合,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阅读方式去自学或预习其他各学科,提高学牛的认识水平。

3、训练效果的检验和反馈。

第6篇: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美术鉴赏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

创新思维,即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创造出有一定新颖内容,表现为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和勇于创新;实质上它是各种思维优化组合的高效思维,产生于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思维的交互作用中。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美术鉴赏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自觉的审美积极性,力求在美的享受中实现鉴赏教学的任务。美术鉴赏教学是创造性的工作,其创造精神体现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突出、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出深刻分析,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鉴赏中发挥想象,运用对比、联想,交流、探究等方法,逐渐培养美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美术鉴赏的创造性是通过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爱好,使其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张扬、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1.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利用学习小组展开课堂讨论,相互质疑、释疑、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鉴赏内容科学设计问题,既要有基本问题,中等难度的问题,又要有挑战性的问题。当然,挑战性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多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学期末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内容写出美术鉴赏的小论文。目的是让学生去主动地查阅有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选定内容,寻找作品的美点,体会作品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同时要作出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欣赏和理解美的能力。

2.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高效课堂。例如在《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的教学导入中,我先让学生看《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康熙大帝》等著名的电视剧片段,再提出问题:你对明清两朝的宫殿――故宫了解多少?这样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很快进入本课主题的文化情境之中。

创新问题情境,使学生有“创造性运用能力”,对于基本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发散思维。对问题的解决尽量地深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深层次的体验、感悟、探究、实践的机会。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各个学生对同一作品,因学识、性格、情感的不同,感悟是不同的。因此,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提问题,并且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这样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投影等,既能使声、光、电、乐同时刺激学生的各个器官,又能增加材料的动感,使同学们觉得生动、直观、有趣,达到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之目的。一个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欣赏到课外的、更多的作品,让学生有新鲜感,同时还可以呈现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和其他途径收集欣赏内容,使呈现方式生动而又多样化,从而营造创新的氛围。

三、美术鉴赏与音乐整合,提供创新思维的土壤。

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艺术门类中最抽象的一种艺术,但音乐能表现丰富的情感,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展开诸多的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人的情感会不断地变化。如能在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进行有机结合,将会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深刻表现主题的教学目标,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

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简单提示作品背景、内容,再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纤夫们劳动时的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同时播放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境,体验画面中纤夫们劳动的艰辛,审美同情油然而生,进而受到欣赏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由于理性地参与了鉴赏活动,学生的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意蕴美的领悟和审美愉悦,这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极好的土壤。

我把欣赏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学生进想境界后,我发挥主导作用,在音乐声中,用激昂的语调朗诵出著名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原来学生模糊、朦胧的审美享受立刻变得清晰起来:辽阔而优美的伏尔加河的风景与贫穷而苦难的纤夫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混然震颤。学生随画面的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画、乐、诗浑然一体的情境,使学生很快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情境,这正是利用美术鉴赏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所追求的境界。

四、美术鉴赏与临幕作品、创作相结合,提供创新的机会。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欣赏到精美的作品时,学生往往有很强的临摹冲动。事实上,只对画面鉴赏,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不把分析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美术鉴赏是不完美的,应该使美术鉴赏与临摹作品、创作相结合。

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尝试。于是我决定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做几件泥塑作品,或是剪窗花。同学们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创作的主动权。还让有创意的同学下次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下次的鉴赏课提供新的内容――自我欣赏。这样做效果不错,学生很开心。

五、开展美术鉴赏综合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小制作训练、服装服饰色彩搭配训练、构图设计训练、泥塑、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鉴赏技能实训等,都是适合高中生美术鉴赏课特点的训练方法。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1.模仿制作。通常是给学生一件泥塑作品和相应的材料、工具,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剖析、测绘,模仿制作这件作品。

2.命题制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工具,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设计制作。

3.自主创造性制作。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和工具,自己独立制作一个想象出来的艺术作品。

这三类训练不仅各有特色,互相充实,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地教育学生。不管哪种制作,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对作品的鉴赏过程,制作本身就是创新。经过这些循序渐进的制作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了一些制作技巧,提高动手的能力,培养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传播美术文化,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应是美术教师的历史任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们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妍.浅谈美术鉴赏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7篇:高中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指导;思维训练;明概念;思材料;推原因;深刻

关于“深刻”,2010年浙江省《考试说明》作如下阐释:“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依笔者理解,文章要“深刻”,需具备如下三个要素:表“我”见,表“新”见,表“深”见。且以《灯下漫笔》为例。鲁迅先生由“兑银元”的生活小事揭示出国民“很容易沦为奴隶,沦为了奴隶还万分欢喜”的十足奴性,继而认为中国浩浩荡荡的几千年历史对中国国民而言无非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由现象(兑银元)到对现象的判断(十足奴性),由判断到本质性推理(几千年中国历史是奴性形成的根本),可谓眼光犀利,见解独到,论述精辟且入木三分。

但目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无我”、“不新”、“不深”。――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思维。文章是思想的跑马场,是思维的现实。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必将难以提高。因此,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求议论文写作指导的思维训练之路,并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写出“我见”“新见”“深见”。

一、明概念,表“我”见

本文提出的“明概念”不是要求学生对概念作出精确的科学论断,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而是强调立足概念思考,对概念提出“我”之见解,下一个“我”之“定义”,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之主张。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曾说:“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好,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人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烛照。”从中我们可得到这样的启示:文章若没有了“隐帅其中”的生命,便丢失了灵魂,成了一种没有任何担当的文字游戏或一种技巧。而写作原本就是写作者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文章的生命就在于它是否蕴涵了写作者自身的生命情感与思想体悟。如一同学在《品味孤独》中所写:

何为孤独?字典上解释为“独自一个,孤单”。我认为这是降低了孤独的本质,这只是独处罢了。而真正的孤独就好比是魔鬼,它吞噬希望,把人类掷进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衰退,意志力变差,甚至会丧失本心。没有了心的人,那也只是行尸走肉了。

立足概念思考,否定字典解释,文中闪耀着个体生命的点滴体悟,锋芒初显。遗憾的是行文至此,下面内容却避重就轻,虚晃一枪,只论其作用却未见其实质性观点,个体思想尚未真正彰显。如若紧抓概念继续思考,对“孤独”作出正面判断,以“孤独是什么”的句式直接阐明,文章性格岂不更加鲜明?在指导下,学生作了如下修改:

何为孤独?字典上解释为“独自一个,孤单”。我认为这种解释剥离了孤独的本质,这只是独处而非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一个人在看不到希望与理想,没有了朋友与同志,丧失了力量与斗志时所陷入的精神真空,如同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内心滋生的无边无际的绝望感。它好比魔鬼,遮蔽光明,吞噬人心,使人成为行尸走肉。

以“真正的孤独是什么”这一判断句式阐明“我”见,使文字担当起隐含生命体悟的责任,成为思想的载体。“下定义是智性议论的基本修养。议论文的严密是和定义的严密联系在一起的。……定义的深邃决定着逻辑的精致。”虽然前文中对“孤独”的阐释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但引导学生立足概念思考,用判断句式表明“我”见,却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一条路径。而这种思维也正是议论文写作中基本的抽象能力所在,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的必备条件。

二、思材料,表“新”见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较为流行,如2009年的全国卷Ⅰ、Ⅱ、Ⅲ,上海卷,安徽卷,辽宁卷等。面对新材料作文,如何使提炼的观点既切合题意,又不落窠臼独树一帜?这依然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但由于成长环境与成长阅历的趋同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同多异少,又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学生阅读时间的被挤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流于表面,不思考的惰性因此养成。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训练方式,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概念的整理、判断的联结和推理的辩证来拓宽他们的思维纬度,加深他们的思维深度。如2009年的上海卷作文。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材料以“板桥体”为中心概念展开,其特点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对它的评价是“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由此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判断:材料隐含着对“板桥体”的肯定与赞誉,它的存在,是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但为何“板桥体”能作为独特的艺术存在方式独放光芒?――源于他的艺术创新。“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体现了郑板桥书法参以古意,自创新格的特点。由此,就“创新”便可展开相关的推理与明确的立意,如创新的前提是继承传统然后融入生命的体验,如文艺需要创新,生活亦然,如同步自封是禁锢,创新才是硬道理等。再换个角度思考:选择“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表达形式是不是一味的为了标新立异?内容决定形式,由此可想到两者的辩证关系:个性的书法,反映的是对现实桎梏的挣脱欲望,表达的是对自由人生的追求,书写的是郑板桥的个性人生。继续就“形式与内容”进行相关推理,还可这样立意:没有内容支撑的“追新”是“猎奇”是“审丑”,只能是昙花一现,流星一闪,唯有以“我手写我心”才是作品的真正生命。

从不同角度切入思考,有对现象的概括,事实的判断,原因的推理,观点或浅或深或陈或新,然后,从中选取“新见”进行论述,文章岂不照样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但人的思维“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朱光潜《咬文嚼字》)。若是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分析、判断、推理,学生的思维能力必能有所提高,文章就有可能出新。若是观点、材料、语言都滑人“套版反应”,总是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这便是无数个后来“吃螃蟹”的人――毫无新意可言,亦与深刻无缘了。

三、推原因,表“深”见

如今学生中的不少议论文,堆砌材料有余而分析说理不足,其根源就在于不会合理分析论据,不会透过现象推出原因。这个“不

会”,体现出的同样是学生分析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欠缺。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现象进行因果分析、逻辑推理,将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如“认识自我”这个话题,有同学这么写:

大千世界,众生百态。每个人只有准确认识自我,才能让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当时只有一人,被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好。“累累若丧家之犬”也罢,他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执著地传承周礼,复兴礼乐。执着的孔子,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很显然,这段文字只是材料(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观点(认识了自我,让个体生命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的简单组合。为什么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体现了他认识自我?为什么说他已经体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一笔精神财富是什么?作者的思路还是不清晰的,他还未能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推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做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推理运动:孔子是认识到自身什么,使他能如此执着?他的精神财富究竟体现在哪里,所以说是最充分地体现了生命价值。第二稿中,学生作了如下修改:

每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最合适的定位,对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能尽展其生命价值。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礼崩乐坏。时代的诸多精英选择消极避世以求独善其身,唯有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于是他汲汲奔走,苦心游说。被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好,被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也罢,仍‘知其不可’却坚定‘为之’。虽在当时孔子无法实现他的从政心愿,但历史已证明,他对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不懈追求,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与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已是他人生价值的最充分体现。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汩汩动力。

认识自我,是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是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恢复周礼”这一天之大任;而孔子生命的最高价值,不是体现在他的政治卓见与丰功伟绩,而是他在苦苦追寻过程中所体现的非常人所有的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敢于担当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在分析推理过程中,学生渐渐理清材料与观点之间的统一性,明确认识到孔子行为背后所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寻找到孔子行为所留给后人的不朽财富在于他的精神高度。

杜威认为,“思维的较好的方式叫做反省思维”(《我们怎样思维》)。当学生懵懂于自己所写,模糊于自我思想,难以进行由表入里地分析由现象到原因地推理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文章作自我反省,帮助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唯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对问题的思考习惯才能日渐形成。否则,满足于“借他人之见”(无我)或大路货式认识(不新)或观点加材料(不深)的写法,其文字就只能如秋风中飘零的落叶,随风摇摆,没有自我,缺乏生命之水的润泽,没有绿色。而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远离了“深刻”。

因此,只有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走向“深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