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读书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骨氏葆胶囊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方法 将105例成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应用骨氏葆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口服。2组对照组35例应用维生素D10000U,每日1次,钙片500mg,每日3次口服。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采用双能X线即时成像骨密度(骨龄)测量仪测量治疗前后腰椎(L 2~4 前后位)骨密度值,并检测骨代谢指标血碱性磷酸酶(AKP)、血钙(Ca)及血磷(P)变化。 结果 2组骨密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上升(P
【关键词】 骨质疏松;骨和骨组织;骨密度;钙;磷;碱性磷酸酶;骨氏葆胶囊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syndrome)是一种以骨量减少、结构疏松、承载能力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尤其绝经后妇女发病率更高[1] 。2005-01—2007-03,我们应用骨氏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70例,并与应用维生素D加钙片治疗35例对照,观察骨氏葆 胶囊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05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成年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男28例,女42例;年龄45~83岁,平均(63.45±9.98)岁;骨量减少34例,骨质疏松症21例,严重骨质疏松症15例。对照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年龄45~82岁,平均(61.33±10.42)岁;骨量减少14例,骨质疏松症12例,严重骨质疏松症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以汉族妇女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峰值骨量(M±SD)为正常参考值,规定:>M-1SD为正常;M-1SD~2SD为骨量减少;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骨氏葆胶囊(由煅自然铜、地鳖虫、血竭、制乳香、制没药、三七、穿山甲、骨碎补、肉苁蓉、熟地黄、羊藿、续断、炙黄芪、当归、地龙、狗脊、狗胫骨、黄瓜子、莱菔子等组成。上述药物用水提取2次,提取液浓缩至相对浓度1.20~1.22,喷雾干燥成粉末,其中单将血竭研成极细末,同以上粉末混匀干法制粒,装0号胶囊,每粒0.42g。河北省中医院制剂室制备),每次6粒,每日3次口服。
1.3.2 对照组 予以维生素D加钙片。维生素D10000U,每日1次,钙片500mg,每日3次。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前6个月停服其他一切治疗本病的药物,若月经量多经期停服。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韩国EXA-3000双能X线即时成像骨密度(骨龄)测量仪(The Evolution of X-ray Ab-sorptiometry),对受试者左前臂桡、尺骨中远1.3交界处进行测定,直接测出尺、桡骨远端1.3处的线密度(BMC)及面密度(BMD),单位分别为g.cm、g.cm 2 。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血碱性磷酸酶(AKP)、血钙(Ca)及血磷(P)。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从表1可见,治疗2个疗程后,2组骨密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上升(P
2.2 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疾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1] ,据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约为59.87%[3] 。正常成人期骨代谢的主要形式是骨重建,在破骨细胞的作用下不断吸收旧骨,而在成骨细胞作用下,又再合成新骨,这种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形成了体内骨转换的稳定状态,骨质净量无改变。骨吸收过多或形成不足引起平衡失调的最终结果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的变化,就会形成骨质疏松。一切影响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1] 。骨密度测定可反映单位体积骨量,对确定早期骨质疏松最敏感,可预测骨折的危险性,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检测方法;AKP由成骨细胞生成和分泌,其活性高度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骨钙素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非胶原蛋白,可代表骨形成功能,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骨,存在于破骨细胞为主的一种同工酶,可反映骨吸收的程度[4] 。
中医学认为中老年人肝肾亏损,气血虚弱,骨骼空虚,失荣不健是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病机核心。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且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补益肝肾,即可强筋壮骨;益气养血。通行经络是骨骼生长所需物质基础的保障;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新骨不生,即“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活血祛瘀,即可生新壮骨;气血是骨骼生长、发育及坚固的物质基础,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用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益气养血、祛瘀生新作用的骨氏葆胶囊,促进新骨的形成,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采用骨氏葆胶囊可明显增加骨密度,升高血AKP,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骨氏葆胶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为骨氏葆胶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85
[2]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历史的国家,史书修撰在古代受到高度重视。史书修撰大体上可分为官方修史和私家撰述两大类,其中官方修史源远流长,持续不断,成果显著。我国古代前期官修史书制度的发展为后期高度发达的官方史学奠定了基础。
一、先秦时期:官修史书制度的萌芽
(一) 史官的设置
我国史官的设置很早就有了,传说中黄帝之世始置史官,仓颉、沮颂居其职。 有史可考的史官在商代已正式设立,史官在甲骨文中称为“作册”“史”“尹”等,其职责为纪录时事,管理文书,同时兼管祭祀等。西周时期,史官的职数增加,分工已经较为具体,据载已经有了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名称[1]333,336,340,341。周王室之外,各诸侯国也先后设立史官。先秦的史官一般是终身的、世袭的,这就更容易把大量的资料积累和保存下来,使得丰富的连续不断史事得以记录。
(二)官修史书修撰中编年体和国别体体例的出现
这一时期,史书的编撰体例出现了编年体和国别体。一般认为,《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编年体史书,它虽为孔子私人编撰,但依据的史料则是鲁国及其他诸侯国官方的记载和史籍。编年体是这一时期史籍编撰的主流。另外国别体史书也开始出现,著名的如《国语》和《战国策》,但在后世官修史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纪传体史书体例还没有出现。该时期专门记录国家大事及帝王言行的史官初现,史书著作的形式还不完善,可视为官修史书制度发展的萌芽时期。
二、秦汉至南北朝:古代官修史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一)纪传体的创建与完善
西汉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时间为中心的编年体史书已经不能囊括整个社会的全部史事,司马迁应时代的需要,首创包罗万象的纪传体史书体例,构成以帝王为中心,从各个角度记述人类社会历史的体系,由此被统治者确定为正史的修撰体例。但是《史记》是一部通史,东汉统治者急于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于是班固撰修《汉书》,开创纪传体断代史之先河。《汉书》既突出了汉代的历史地位,经验更为直接,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汉书》以后,统治者确定的正史,除《南史》《北史》外,都沿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
(二)史官职能的专业化发展
两汉史官职能则由兰台令史、校书郎官及以它官兼职撰著史书的官员承担。太史令向天官发展,但其记事职能仍然存在。魏明帝太和中始置专职的史官――著作郎,负责修撰国史,记起居注,这是历史上由朝廷设置专掌国史修撰官的开始。西晋形成著作官制度。著作官按照职责分工合作:在国史修撰方面,佐郎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正郎执笔撰写,秘书监即负责统筹协调,有时还参与撰写,还具有监修的职责。
(三)专门修史机构的出现
汉代兰台和东观则渐成为汉代官方修史的主要场所。但是兰台和东观并不是官方正式的修史机构,只是东汉时期的官方著史的著述场所。
晋武帝泰始初,始置著作局,初隶中书,遂称中书著作局,著作局是见诸的最早的修史机构。西晋后置秘书监,著作局改隶属秘书监,著作局的史官有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令史等。著作郎负责朝中记注、受命撰制策文,职如内史。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后,著作郎的主要任务转至修撰晋史。著作局在以后的东晋、南北朝直至唐初,均递相沿置,成为该阶段专门的修史机构。
(四)大臣监制度的确立
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大臣监修制度的确立。南朝的修史制度主要继承了两晋的传统,而官修史书制度对隋唐有影响的主要出现在北朝。北魏的官方修史机构是著作局,隶属秘书省统辖,著作官有著作郎、佐郎等。著作郎职能是主管国史撰述,还负有监领职责,展到后来逐渐形成了大臣监修国史制度。太武帝拓跋焘经两次召集朝士撰述国史,命大臣崔浩总领其任,开国史监修之先河,并被后来的东魏、北齐、北周所沿袭。北齐立国后的大臣监修国史,除第一任平原王高隆之以宗室身份任外,监修大臣大都属才学名士,并且从魏收开始,诸监修大臣均负有实责,尤其在国史的体例断限方面,不再是挂名。至此,大臣监修前代官方史书制度完全确立。
总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从史官职责的明晰化,设置专门的修史机构,再到史书修撰由大臣监修,表明国家对修史活动越来越重视,政府对重大修史活动的监控越来越严密。这一官方修史的操作运行机制为以后王朝所效法,产生了远深影响。
三、隋唐:官修史书制度的正式确立
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史馆取得独立地位,成为主要的修史机构;二是宰相监修制度的形成;三是史料来源的规范化、制度化,官修史书内容的固定化。
(一)官修史书的主要机构――史馆的正式设立
隋朝政府明令禁止私人修史,将修史活动置于在官方的严格控制之下。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人间(即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2]38。从此,国史只准朝廷指派人专修,国史的修撰权被官府垄断,对后来的修史制度产生了双重影响,既推动了史馆的确立,又成为朝廷修前代纪传体史书的先声。
唐朝初期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非常重视对隋亡教训的经验总结。早在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就接受大臣令狐德芬建议,下令修魏、周、隋、梁、陈、北齐六代史。唐太宗李世民不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将史学与治国之术结合起来,最终促进了唐代史学的发展和官修史书制度的正式确立。其标志是贞观三年,唐王朝正式设立史馆于禁中。唐初史馆是对魏晋以来官方修史机构的完善与总结。《唐六典》在讲道史馆沿革时称:“后魏并置著作,隶秘书省。北齐因之,代亦谓之史阁,亦谓之史馆。史馆、史阁之名自此有也。”[3]281从此,史馆作为官方的主要修史机构,历经宋、辽、金、元、明、清等朝,有千余年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史籍修撰机构,除为修撰前朝史而临时设置的秘书内省和主要修撰本朝国史的史馆外,还另有著述机构,如《唐六典》就是在集贤殿书院完成的,前代的修史机构秘书省著作局,则只是负责修撰碑志、祝文、祭文,不再负有修史职责。
(二)宰相监修制度的形成
唐初继承北齐大臣监修国史制度,形成宰相监修前代史制度。唐初大规模的修撰前代史,因修史的需要,多由宰相或其他重臣一人或数人同时兼领监修国史之职。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房玄龄改任宰相,随即监修国史,这是唐宰相监修国史的开始。此后,高季辅、令狐德芬、长孙无忌、来济、韩瑗、李义府、许敬宗等都先后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特别是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以太常卿监修国史的姜皎被罢免后,形成了史馆设宰相一人监修国史的定制。监修者在国史修撰中要体现皇帝的意志,并且应是宰相群体中负有才学之人。其职责主要有:一是领旨接受修史任务;二是奏取史官,组建修史班子,分配任务;三是确定体例断限,删断史事,或者亲自参与撰写;四是审定书稿,撰写论赞,掌握褒贬大权;五是书成之后,领衔表上朝廷。由宰相总领监修国史和前朝正史,最终完成由正史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从此,各朝各代在其建立起政治统治之后,都要将修前一代或数代政权的史书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来抓,皇帝颁诏,宰相监修,著名史家集体修撰,形成“国灭史不灭”的传统。
(三)唐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史料征集制度
隋代起居舍人的设置,它进一步完善了自汉代以来的记注制度,为国史修撰建立了一套官方史料系统。唐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史料征集制度。该制度规定史料征集的范围包括皇帝、朝政和驻外司、地方州县等。其史料的搜集、积累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起居注》和《时政记》,这是反映最高统治集团政事活动的基本史料。《起居注》撰自省禁记注官,记注官不仅记天子言行,还将朝廷大事系自年时月日,成为修撰国史的主要资料来源。《时政记》则是皇帝与大臣商讨军政大事的纪录汇编,令宰臣一人专门纪录,每月封送史馆。二是各部门报送史官的文书,这是反映社会各侧面重要时事的基本史料。外朝及地方州县材料征自诸司,为此唐初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4]1089这一具体的制度。三是遗闻佚事及行状、文集,主要来自于史官的自行采访和诸司的报送。唐朝史料征集制度执行得比较好,为官方修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四)唐朝官修史书的主要内容:前代史与本朝国史
唐朝官修史书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构成:前代史和本朝国史的修撰。唐初重视对前代史的修撰,形成了以后封建王朝官方修撰前朝史的传统。唐太宗时期,为避免高祖朝诏修六代史未能完成状况的重演,贞观三年为加强组织领导,唐朝在中书省设置了秘书内省,专修前代史。随后在太宗朝、高宗朝,相继修成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前代史和《五代史志》[5]3313,达到古代官修正史的一个高峰。
在传统二十四史中,唐初修撰了八部,其中六部来自官修。这不仅使纪传体断代史的独尊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且使“正史”的修撰走向官府化、制度化,并把中国古代史学的鉴戒功用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高宗以后,唐将修史的重心转移到当代史修撰上来。唐朝国史修撰主要由史馆负责,相继修成了《武德、贞观两朝史》及《高祖实录》《太宗实录》《高宗实录》,以后唐朝的各个皇帝都修撰了实录。
很久很久以前
【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开展读课外书的活动,体验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的愉悦,感受阅读的乐趣。
2.在交流课上,与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有关神话的课外书,分享读书的快乐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有关神话的课外书的。
【教学难点】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故事书吗?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有没有关于神话的书?快来给老师讲一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读书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课外书。开课伊始,就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语文味,感受书香氛围。】
二、了解神话
1.课件出示: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1)
(2-4)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是一部外国的神话故事书。
三、你读过这些书吗?
1.学生自由读课本内容,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不明白的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进行引导。
(1)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文学作品。是原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当时生产工具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但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因此,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寄托了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
(2)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
(3)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4)西方的神话更加丰富,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有《神谱》、《变形记》等,以及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
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
(5)
(6)
(7)
(8)
四、如何读书
怎样读书呢?
1.小组交流讨论。
2.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
(1)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神话人物形象。
(2)品读传奇的故事情节,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3)拓展课外阅读资料,感受神话人物形象。
五、选择阅读类型
1.除了中国古代神话,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古希腊神话。
2.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带来的神话故事书,告诉他故事主要讲什么,哪个地方最有趣。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读过的故事,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把自己读到的故事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
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
六、精彩片段我先读
《山海经·黄帝大战蚩尤》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和“雨师”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女魃”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中国古代神话·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古希腊神话·丘比特之箭》丘比特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相传他是一个顽皮的、身上长着翅膀的小神,他的箭一旦插入青年男女的心上,便会使他们深深相爱。
(9)
(10)
(11)
(12)
教师小结: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吗,赶紧去读这些书去吧!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高尔基所说的“读一本好书是一种巨大的享乐”。所以,我们要多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神奇的世界。让课外阅读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勇于发言,能力得到提升。
我读过《迷宫》书,《迷宫》书让我会了一道难的数学题。我做对了,有许多人做错了,我非常高兴!
我读过《伊索寓言》,《伊索寓言》让我懂得许多生活道理,比如:一只狐狸吃不着葡萄,还说那是酸的。我读了这个故事懂了: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事情都要敢于尝试。
我读过《古诗》书,《古诗》书让我知道很多古代的诗人写的诗,还有他们的故事。我最喜欢的诗是李白的诗。读书让我学到文学知识。
我读过《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让我学会了画龙点睛,高山流水,画饼充饥等成语和很多历史知识。
我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面包为什么有许多孔,石油有什么作用等科学知识。
我读过……
读书好,好在什么地方呢?说起来就多了,读书不仅能把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而且还有拓宽知识面等等好处。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书读得多,决不可能什么都写不出。因此古人的这句话,就应验了多读书的好处。
读好书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人的品德修养,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具体的说,就是古代小说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必须充满真情实感,而又质朴浅显的书才算是好书。
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去读苏联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高尔基童年时代,十一岁和十六岁时的故事。这本书充满了真情实感,非常感人。我想,只要读了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倍感自己童年的幸福。
其次,我觉得我们中学生还应该读的一本书是《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是一本推理破案小说,里面的情节一环扣一环,天衣无缝的雅俗融合,难觅破绽的情节营造,让你感受到欲罢不能的阅读。这类书还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一、 概要性复述,理清文本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之后。)
师: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请从文中找一找。
(生读文)
生:受父亲的影响。
(师板书:受父亲影响)
生:生在黄河边受古代英雄故事的影响。
(师板书:受古代英雄故事的影响)
生:用生命写成的史记。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他受了宫刑,还坚持写史记。
生:他要死的重于泰山,所以要发愤写史记。
师:那就是他自己顽强的意志写成的。师板书:顽强的意志
师:写成了一部怎样的史记呀?
生:前无古人的著作。师板书:前无古人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能连起来说说本课讲了什么吗?
生:本文讲了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受黄河边英雄故事的影响,虽然受尽折磨仍然发愤努力,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写出了前无古人的巨作《史记》。
师:真了不起,看着板书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这种讲述课文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概要性复述”。
评析:以纲为纲,把握要点。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每本书上都有要复述的课文,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作为教者的我们该如何区分年段的要求正确对待复述课文呢?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新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第三学段(5-6年级)“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既然前面我们把这些做丢了,那么现在就应该从最基本的做起,要求学生的复述从简单开始。
二、 原文复述,加强理解
(在具体分析课文时围绕提纲进行追问)
师:司马迁生在黄河边,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的英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那他会听到哪些古代的英雄故事呢?
生:项羽的故事
生:卧薪尝胆的故事
生: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师:看来你们读过不少故事,那在第一自然段中,除了古代英雄故事的影响,还有什么会影响着司马迁呢?
生:父亲的影响。
生:自己努力读书,四处游历,积累的大量的资料。
师: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要求复述,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概要性的复述,其实还有一种复述叫原文复述,就是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复述,力求完整、通顺、连贯。现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们基本已经知道了,你能把内容基本上复述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复述)
(师指名复述第一自然段)
评析:以本为本,潜心读书。
教者利用书上现有的资源,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学生只需看书就能找到答案,以本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利用文本,发挥最大作用。这一复述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敢于在班级中大胆地表达。只要勇敢地开口就是进步,是学生表达交流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三、 创造性复述,尊重独特体验
师:受父亲的影响仅仅因为父亲是掌管修史的官员吗?
生:不是的,还因为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师:父亲怎么说的?
生:父亲泪流满面地说:“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从这句话,你能读出什么呢?
生:父亲的遗志,司马迁是不能放弃的。
生:古时候,是家长制的社会,父亲的话是不能不听的,所以,司马迁一定要写完史记。
师:你对历史还挺了解的。那你能把父亲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生:声音低沉,缓慢地,带着哭腔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读得真好,那此时司马迁会想到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生:我一定要完成史记,不要辜负了父亲的希望。
生:我一定要完成史记,不能让父亲在地下不能安息。
师:是的,司马迁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努力写史记,可是正在他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李陵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宫刑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宫刑是一种非常残忍的酷刑,不仅伤身体,还摧残人的精神。
生:汉武帝真霸道,不帮他修史记了。
师:你真可爱,史记是帮汉武帝修的吗?
生:他是皇帝,他对司马迁行了宫刑,别的大臣肯定看不起司马迁了,难怪司马迁要自杀。
师:司马迁为什么还要发愤写史记?
生:他想到了父亲的遗志。
师:是的。父亲临终遗言作为儿子的司马迁是不能忘记的。还有吗?
生:他想到了人生的价值。
师:什么价值?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从两个一定和两个感叹号,我读出了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决心。
师:你真会读书!
生:从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知道了司马迁是一个非常有志气的人,他要自己死的重于泰山。
师:是的,在司马迁这种意志的坚持下,他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学到这儿,同学们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了很多了解,刚刚交流时不少同学有自己的想法。复述有一个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要求对原文了解的比较深入之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文章“添油加醋”进行适当删减,加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使文章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你能根据我们今天的所学,适当增添些自己的东西进去吗?不要紧张,能创造性复述的就创造性复述,不能的可以仍然用原文复述,请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复述全文。
(生试着复述)
评析:以本拓本、个性发展。
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这句话没错,想要交谈就要思考,想要思考就要读书,所以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我来说,我很喜欢读书,在暑假里妈妈和我约定每天看书2个小时,可我因无法抵挡书对我的诱惑,总是半天半天地看书,有时甚至看得连吃饭都忘记了。我的阅读面很广,几乎什么都读:世界名着、中国古代名着、科幻小说等等。
我对书的迷恋使于四年级,那时爸爸给我买了一套连环画的《三国演义》,书中的那些英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爱不释手。从此,我就渐渐地迷上了书。到了五年级,由于我的阅读和理解水平都提高了,妈妈就给我买了些世界名着。世界名着和我以前看的有所不同,精彩的描写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内涵。我先后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书籍。书中主人公曲折的经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深受启迪,也让我真正体会了“书是精神食粮”这句话。现在我又开始阅读《说岳全传》、《史记经典故事》、《说唐全传》等中国古典名着。从中我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精神,了解了我国漫长辉煌的历史以及每个时代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
读书使我了解世界,使我扩展见识,使我明了事理,使我增长才干。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想要有知识,定要多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吸收这份“精神食粮”吧。
中国历史上家教家风的故事很多,这里提到的是三个比较有名者。“孟母三迁”的故事见于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第一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传说孟子小的时候,家在坟地附近,他在玩游戏时常常学别人哭拜,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再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见了非常生气,就把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给剪断了。孟子问什么要剪断?孟母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才能成布。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被剪断的布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岳母刺字”的故事来自清钱彩的《说岳全传》。该书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说:岳飞的母亲怕有不肖之徒勾引他,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先在儿子脊背上用毛笔书写“精忠报国”四字,接着用绣花针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了。”该回开篇有诗赞曰:“只看贤母精忠训,便识将军报国心。”
“画荻教子”讲的是宋代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教子读书的故事。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母亲没有钱供他读书,就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后人为纪念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在欧阳修故里建了一座楼房叫“荻楼”。人们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宋刘克庄诗:“分灯照邻女,画荻训贤郎。”明陈汝元《金莲记》:“膝下久离,徒且倚门之望;榜中双占,忝成画荻之功。”清黄轩祖《游梁琐记》:“辗转四年余,儿顿长,凤画荻教导,弥觉聪慧。”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故事与“画荻”相近。据《新唐书・柳仲郢传》记载:柳仲郢幼年时,其母韩氏用熊胆和制成丸子,在他夜晚读书时让其咀嚼吞咽以便提神醒脑。后人便以“丸熊”为母教的典实。明陈汝元《金莲记》:“但愿题名玉署,通籍金闺,庶慰丸熊,更消织锦。”清赵翼诗:“可怜一样丸熊苦,他课男儿此女儿。”后人还将“画荻”“丸熊”这两个典故组成一个词“画荻丸熊”,来称赞母教有方。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丸熊?”亦作“画荻和丸”。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像信陵君那样的人应该是有一位好的母亲的人……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候的事。”母教受到人们的崇敬由此可见一斑。
从“孟母三迁”到“画荻教子”,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古人留下大量家训,比较有名的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太宗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颜氏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著。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南梁、北齐、北周、隋,三为亡国之人,两次成为阶下囚,可谓人生坎坷,历经磨难。晚年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教训撰写了这一训诫子孙的小书。《颜氏家训》共有七卷计二十篇,题目分别是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心、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内容涉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养生等。
《颜氏家训》自问世以来就备受推崇,历经千余年而不衰。里边有的语句被奉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例如:1.交友要有选择,与正人君子为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2.反对空谈,要有一技之长:“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3.人一生都要勤奋好学,不可荒废岁月:“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是明末清初昆山生员朱用纯,自号“伯庐”,其门徒称其为“柏庐”先生。这是朱伯庐以儒家伦理为家庭成员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全文仅500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清代是最负盛名的家训,其内容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少被收录进《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的经典语句如:1.勤俭持家,不可铺张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做善事要发自内心,不要到处宣扬沽名钓誉,做坏事遮遮掩掩怕人知道的便是真正的恶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3.既要收宗敬祖,又要让子女读书明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句话被不少宗祠用作楹联。4.搞好卫生,注意门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5.做事要有计划,免得临时忙乱:“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还有许多句子对为人处世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除了《朱子治家格言》等著名家训外,在各家族的家谱、祠堂的祠规以及名人家书中,也保留有大量的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等,这些家规、家训,无不以家族法规的形式规范着族中子弟的言行。清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曾亲自撰写家训挂在堂屋:“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古代启蒙读物如《弟子规》《增广贤文》《名贤集》等,也多有教育子弟的名言、格言。如《增广贤文》:“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岳麓书社1987年版《重订增广》将醇亲王上述家训改动几个字以小字收录:“田也大,产也大,子孙出来祸也大。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有钱胆子大,破产行凶都不怕。田也小,产也小,子孙出来祸也小。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无钱胆子小,忍气吞声也过了。”再如《名贤集》中的警句:“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书香暖人心,祖国在心中
书对人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没有了书,整个世界都不会发展。记得不久前,我从书中读了一则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是渔民的孩子。一次去打鱼,海上掀起了巨大的浪,帆篷被吹落了,他不顾一切把帆篷扎牢了。后来父亲要奖他麂皮大衣,可他却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读了这则故事后,我忽然觉得书的价值远远高于一件昂贵的麂皮大衣。在古代,就算你身无分文,但你拥有书,只要读书,考上功名,自然也会有钱。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有书,你什么东西都可以拥有。
读书对爱国也有作用。只有读好书,勤学苦练,用学到的知识来造福祖国。但是,不能用学到的知识来损害祖国,来危害社会,如果这样,饱含着知识的书本岂不是变成了武器?
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多读好书,多多学习,造福祖国,这才应了这句话“书香暖人心,祖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