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游戏;幼儿;数学;趣味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社会科学问题解决的发展史。所以幼儿教育中,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就会增强,有利于他们应对日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也为实现自身价值,发挥社会价值奠定了基础,如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的能力、交往能力等。为了让幼儿能有更加真切的体验,发挥数学教学的实践意义,建议教师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利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问题,通过引导、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幼儿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幼儿多观察、多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幼儿老师能直接教给幼儿的,而是通过他们认真观察事物,积极思考,努力实践才能够收获的。所以组织游戏,让幼儿自主进行,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加强其引导作用。老师在一旁的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进程,从而把握时机,给予幼儿最好的引导,引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注意游戏玩具的重要作用,锻炼幼儿的具象思维

解决问题需要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转化,所以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这一点需要使用游戏道具,通过一系列的小玩具来进行数学教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F在的玩具设计充分符合人体学,更突出体现了益智的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借用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玩具作为教学工具,例如积木。在幼儿用积木搭建物体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尝试思考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而这也是基本的几何知识,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随后老师可以让孩子用积木搭建自己心中的城堡或者是任何的建筑并说出有何作用,用了多少材料(多少积木),练习数数能力。用形象的积木来认识抽象的几何图形,不但利于理解,更将问题具象化,学生能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上实践的经验,获得更多的解决办法。除了采用现成的玩具之外,游戏中,老师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玩具。例如,七巧板的制作,便是融合了数学中的几何问题,通过图形的拼接,了解角与边的关系,不需要概念化,只要让幼儿有初步的印象即可,这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三、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案例很多,但是在课堂上如果仅是老师的口述,其解决问题的精彩之处和幼儿的兴奋感会降低,也不能产生更多的共鸣。而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幼儿能够在某个问题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只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更加入感性的成分,让问题的解决更加真实。从掌握概念到问题的实际解决是一个比较长的过渡过程,如果是普通的教学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而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可让幼儿在情景中使用数学概念,从而解决问题,又从问题的角度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游戏中,幼儿要将自己真实地置于情景之中,模仿日常的活动。例如,在“利用数的概念解决问题”时,老师可以假定一个银行的场景,让幼儿负责给人存钱或是找钱,了解数字的大小和概念,培养基本的加减法意识。或者是模仿超市的环境,给出几种物品的标价,让幼儿充当有售货员和顾客,相互之间通过买卖行为来练习对数字的感知能力。这其实是很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幼儿能够通过数学来练习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之,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有效,甚至高效的途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游戏的质量等,从而发挥幼儿本身的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利用任务推动法等方法,加强游戏教学的客观教学意义,提高幼儿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目前,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重课堂集中教育,轻生活化的教育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幼儿数学教学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改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数学知识由静态抽象变的动态形象。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能从客体本身获得的,而是要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只有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之中,才能让幼儿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一、用情景游戏进行数学教学

喜欢做游戏时孩子的天性,很多幼儿都是在做游戏中发现了某些生活现象和知识。针对这一点,幼儿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加入数学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对应的数学知识,这对加强和巩固幼儿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的教学方法摆脱了老师一味的去讲幼儿只能一味的听的方式,降低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幼儿的学习数学的乐趣,就好像把数学的手和幼儿的手握在一起,让他们变成了好朋友。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它己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一种教学手段了,而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基本活动。

二、操作中学,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增强其自信心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通过借助于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单纯地向幼儿传授讲解,既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如何优化数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更有效主动地学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呢?实践中,我发现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由于幼儿时期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所以一些新颖的、有情节的、变化的、让他们动手的活动,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通过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这种材料多数是幼儿身边常见的自然物品、玩具等),并且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材料,使他们都有操作的机会,独立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转向数学的结果,幼儿为自己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感到高兴。

三、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幼儿和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客观世界中,周围的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理解,而且解决起来比大人给他们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他们还会感到自然、轻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 鼓励家长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

第3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怎样写好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如何做好政治复习

教育是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根本

素描的表现语言

如何做好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素养的锦囊

论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永恒动力

数学课堂上要做"易中天"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浅谈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英语教师如何帮助英语厌学者

用生活的眼光看《棋王》——浅析阿城《棋王》中的生活特色

数学教学中应大力提倡"说"的训练

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家校携手,双向互动,高度关爱"流动儿童的家教"

幼儿教师怎样提高职业道德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怎样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浅谈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

班主任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也谈班主任对学生的爱

浅谈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践行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构建班级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浅谈新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变革的关系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三心"教育——爱心、真心、恒心

浅谈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春风化为雨,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干部管理技巧初探

利用班队会实施养成教育的几点做法

学生应用意识与日常教学引导

浅谈语文学科思维的教学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刍议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多元评价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刍议幼儿的语言教学

增强高中英语阅读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反思

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

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

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使幼儿健康成长

浅谈识字教学的几个延伸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情境

浅论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

浅论小学中年级段的训练模式

再谈体育锻炼与提高学习效率

谈谈农牧区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

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程序

高中政治课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

写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4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幼儿数学 活动 培养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7-01

当今社会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通过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下面针对这一问题,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更新教师数学教学观念

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四五六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中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2、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4、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

5、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5.1 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

5.2 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3 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第5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幼儿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起发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幼儿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还影响着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幼儿时期特别是小班时候的兴趣,态度和信心的重要时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儿对某种事或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的参与,主动的探索和自觉的学习。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数学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幼儿园发现玩具的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班上的小桌子少,小椅子多,进餐时将碗和勺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户外活动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排队时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等,让幼儿在轻松自然地生活情景中活动数学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 耐心引导,启发思维

幼儿的运算活动,从形式上看,是从在直接感知实物的基础上进行运算过渡到表现运算,再过渡到概念运算的;从运算活动内化来看,是从与外语活动和动作相关的运算过渡到以语言运算为主角的。这正好反应了幼儿的运算活动从外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过程。如何促进这一过程的顺利转化,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有层次的提出启发性问题,这是培养幼儿思维的方向性,顺序性的求范性思维。如要求幼儿列出两个数相加等于6夫人所有加法运算,并使大部分幼儿做到有步骤的思考,体现一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遗漏,不重复。必须给幼儿提供思维线索,进行有步骤的启发。首先按照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这样就可以保证幼儿的思维准确。

第二,注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的规律可循,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思维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从1-1=0,2-2=0,3-3=0等式子的概括中的出同数相减等于0的规律,从5+3=8,3+5=8的概括中得出加法交换律。而在于引导幼儿获得发现规律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与其他学科显著区别在于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低位,因此,我们必须从数学的启蒙教育做起,遵循幼儿的心里特征和思维特征。充分运用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各种形式和方式,从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出发,尽可能地逐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为他们将来进入学校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乐趣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就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幼儿操作材料的提供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所提供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自发地探索活动,同时便于幼儿的操作,二是材料外问特征不能太花哨,应注意体现幼儿所学的概念属性,三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材料多少考虑与幼儿人数相等,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尽可能地转化为可直接操作的材料活动,让幼儿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现某种概念,形成头脑中形象,作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 变换教法,保持记忆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幼儿在连续集中注意一段时间一般在课堂开始的15到20分钟左右,这是教学的最佳时间,教师既要善于抓紧最佳时间,又要科学的安排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程序,不断的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得意调整,每一位教师都十分珍惜学生的最佳注意时间,在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传输,学生要松一口气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下游戏,游戏数学激发学生兴趣,保持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游戏是幼儿忠实的伙伴,可以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成长,不可分离,把教学巧妙结合,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活泼的组织形式,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加强思维。

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一般客观规律

第6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 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操作活动结束时,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使一名新教师成长为骨干型教师?如何推动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暑假里,我在细细品读了《听那成长的拔节声》一书后,对此颇有感触。我从中聆听到了一名教师和一个团队成长的美妙拔节声,领悟到了加强教研组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研组是幼儿园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和开展园本教研的基层单位,是幼儿园重要的学习小组。一个教研组的成长,可以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学校整体教研组建设得到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将出现整体上升的良好局面。

回顾我们早期的教研活动,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将教研活动简单地等同于集体观摩活动;教师参与比较被动,经常以倾听者的身份参加活动等。近年来,我们教研组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高了,教研活动在教师心里的分量变重了,教研形式多样了,教研氛围浓厚了,教研活动逐步步入正轨。但如何使教研活动真正走向积极、有效呢?

第7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一、培养观察力是幼儿学数的基础

“玩中比”是培养幼儿学数的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幼儿在学习数字3时,最容易使这一概念模糊的是幼儿总是认为只有完全一样的三个物体才是3,而对形态、颜色稍有差异的三个物体,就不能确定它的数量。这说明,在建立数的概念时,数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因此引导幼儿在观察中进行比较,确实符合数学规律。如为幼儿设计几组数量不同,颜色、形态各异,画面生动的动物图片,这几组分别是“五只鸡,四只鸟,五只狗,三只兔子”。我们先让幼儿点数每组里有几只小动物,然后,让幼儿进行观察和思考:“哪群小动物和哪群小动物一样多?”“为什么?”“哪两群小动物不一样多?”“为什么?”这样幼儿的感知过程就很明显地反映出目的性和概括性,在这种观察的基础上很顺利地完成了难度很大的不对应比较,并得出鸡和狗一样多,鸡和鸟、鸡和兔、鸟和狗、狗和兔、鸟和兔不一样多的结论。这些结论体现了幼儿真正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

二、培养注意力是幼儿学数的保证

培养幼儿注意力特别要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人的心理品质之一,也叫注意的保持性,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对幼儿来说,要培养这样的能力是十分不易的一件事。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玩中学,玩中记”,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数学是抽象的,幼儿又最喜爱游戏,借助游戏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记,建构数的知识。例如“玩扑克牌”游戏,让幼儿先学抓牌,一次十张,最后再教幼儿按顺序出牌。通过活动可使幼儿很快掌握出牌的规律。因为幼儿平时看大人玩扑克牌,心中痒痒的,也想摸一摸,我们就抓住时机,吸引注意力,让幼儿在玩扑克牌中学数,实践证明幼儿很快便能熟练掌握数的大小顺序。再如“滚骰子”游戏,取两个较大骰子,在每一面分别写上1~6数字或分别画上1~6个小圆点,在另一个的每一面贴上各种物品图案,两个骰子一起投,然后说出一个骰子面上的数字与另一个骰子面上的物品,如“三个苹果”,说对了可得雪花积塑一枚,最后比一比谁的雪花积塑多。活动主要让幼儿记住每次投骰子后两个骰子上面的数和物品图案,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从中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说对了可得雪花积塑一枚,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

三、培养记忆力是幼儿学数的关键

记忆在幼儿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的记忆为主。但在教师的启发下,随着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展,语言能力的增强,幼儿的随意识记也会逐渐发展。教幼儿学数,培养幼儿记忆力极为关键。

玩中动是培养幼儿学数的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幼儿学数、体验数的概念离不开对材料的直接操作。例如,小班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时,我们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树(树上有大小鸟窝)和鸟,指导幼儿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鸟窝。然后帮助小鸟按不同大小,一一对应地找到树上的“家”。幼儿通过操作,积累经验,再通过语言表达动作结果,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获得知识,这样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幼儿的数学天赋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四、培养思维力、想象力是幼儿学数的发展

想象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画中学是培养幼儿学数的想象力的最佳方式。

世界万物都是数和形组成的,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从教数数和加减法入门的数学知识只能是无意义的吟唱和记忆性运算,他们难以理解数学和符号等概念的意义,而且还会使幼儿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尝试从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涂涂画画、拼拼搭搭着手,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比较形象化的画面,从中感知数、量、形等数学内容,这样幼儿将会愉快地步入奇妙无穷的数学世界。

第8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下面这个教育案例或许会让人们明白幼儿是如何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用凑十法做数学题目。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只有个别还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所以很多幼儿都已经不耐烦了。这时,笔者说:“金佳,汪小辉,郑茜,我讲这些就是专为你们讲的,你们还不认真听,班里还有哪个小朋友不会用凑十法呀?”“还有张佩佩!”(均系化名)金玲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弄得笔者真的哭笑不得。的确,他们四个人是我们班数学学得最差的,数学反应比较慢,以至于在小朋友头脑中形成数学差生的印象,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特别不喜欢上数学课,每次上数学课都想逃避。有一天小辉知道第二天要上数学课还借故不来幼儿园。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五、明确幼儿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路径

第9篇: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数学 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难度的学科,其思维的逻辑性和理论的抽象性都使得众多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和掌握。幼儿园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贪玩,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的学科,会感到没有兴趣。作为未来的幼儿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要让学生投入全身心的热情去学习数学,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在适应于现代的幼儿教育,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原封不动的“复制”到孩子的脑海中。现代的教师应该更多的是对幼儿进行引导性学习,让幼儿能够轻松的、愉快的学习学习数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中,要教会学生的就是如何面对幼儿,怎样将自己所学的全部知识倾囊传授给幼儿,又如何让这些幼儿能够欣然接受这些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学前教育是学生生涯的启蒙阶段,而这一时期的学习正好是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学前阶段,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很多实例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对数学感到厌恶都是因为幼年时期某个特殊原因造成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的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之中,才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思想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兴趣是学前教育的关键。

二、教学中多运用游戏教学

(一)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如何设计数学游戏,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幼儿所接触社会的时间比较少,她们的接受能力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设计数学游戏,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结合日常活动来设计游戏。比如说,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在幼儿每天下午吃饼干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将饼干来个大变样,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的图案,也能拼成四方形、圆形等等,让小朋友充分的发挥想象,这样以来,小朋友不再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吃”上面,而是会考虑到更多的其他东西。既培养了小朋友的创造力,又让她们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养成了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二)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小、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她们喜欢有趣味的、较为开放性的学科,对于枯燥的数学,总是提不起兴趣,上课时无法长时间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总是听不进去。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数学课上,只有一小部分小朋友很认真的听讲,而其他的小朋友大部分在做别的事情,思想开小差、上课睡觉、聊天说话等等,但是一到了体育课或者活动课时,全体小朋友都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参与各种游戏互动,亲自动手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这就说明,幼儿并不是不能够做到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只是她们对待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态度,当他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就会积极的参与。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小朋友这一特点,设计她们感兴趣的游戏,来吸引她们的注意力。例如这样设计:(1)在幼儿园,教师拿出一张图形画(图1)和几张数字卡片,请幼儿放在适当的位置,,并寻找不是单数的数字有哪些?(2)教师拿出一张图形画(图2)和一张较大的红色的三角形、一张较小的绿色三角形,请幼儿放在适当的位置。(3)请幼儿在(图3)中寻找在正方形中又在梯形中的数字,又或者是在正方形中但不在梯形中的数字等等。(4)请幼儿在(图4)中比较三角形中的数字与椭圆中的数字的多少。

三、通过动手做学习数学

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理论的知识,都无法在人们的心里烙上深深的烙印,除非一直在复习和温习,否则一旦长时间的不回忆,就会逐渐的对这些理论失去记忆。所以教师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多的参与实践,用足够的实践经验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教学生认识长方形时,可以先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看这两种图形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一张长方形的纸,从而帮助她们能够更深刻的认识长方形的形状,让他们的动手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体会整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就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了。

参考文献: